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二

關燈


    而作少多好惡等也。

    不為光明。

    問瑜伽對法。

    俱不說作少多等觀。

    憑何而立。

    答二論結雲。

    餘如前說。

    前中既觀少多等境。

    故知此爾。

    若爾瑜伽初解脫中。

    亦觀光明。

    第二應爾。

    答不為例。

    瑜伽自簡雲。

    又不思惟。

    彼想明相。

    但簡光明。

    餘如于前。

    即少多同也。

     疏已離染色名為外者。

    若根若境。

    但離染者。

    總立外名。

    不唯外境。

    然準對法。

    言内外者。

    約根塵異。

    乃同俱舍。

    與瑜伽别。

     疏今此第二内有色者有根等色者。

    問大小乘教。

    皆言第二。

    名内無色。

    今者何故。

    言内有色。

    答談彼第二。

    解脫觀人。

    内有根色。

    非牒第二解脫之名。

    名内有色。

    言内說色。

    正談有色。

    言有根等。

    出内色體。

    問辨意如何。

    答根塵離染。

    總名為外。

    論言緣外。

    但據外塵。

    以略觀故。

    恐惑者執。

    亦觀于根。

    故以斯簡。

    若爾外塵。

    自以名外。

    何言離染。

    立以外名。

    答境外名局。

    離染外寬。

    從寬為名。

    故無爽矣。

    然大論抄通觀塵根。

    名觀外也。

    俱離染故。

    與此異也。

     疏此說觀外色等者。

    觀外色時。

    不須此定。

    名不現前。

    非第二人。

    不得彼定。

    名不現也。

     疏或已離色界欲等者。

    雖得無色定。

    不依作觀。

    但以色定。

    立無色想。

    而現在前。

    以為觀也。

    故雲。

    無色而不現前。

    非不得也。

     疏不同俱舍等者。

    地系除障。

    悉不同也。

    故俱舍雲。

    一一通依初二靜慮。

    能治欲界。

    初靜慮中。

    顯色貪故。

    問為二根本。

    兼近分耶。

    答有二釋。

    一通近分。

    靜慮之名。

    攝于根本。

    及近分故。

    根本近分。

    皆除欲界初靜慮中。

    顯色貪故。

    二雲根本。

    俱舍不明言近分故。

    議曰。

    前解為勝。

    小宗但為除顯色貪。

    豈近分法。

    不除障耶。

    問第二靜慮。

    亦緣顯色。

    第三靜慮。

    甯非解脫。

    答初靜慮中。

    由眼識故。

    故于顯色。

    能引貪生。

    上無眼識。

    第三不立。

    問上亦借下眼識等起。

    應引貪生。

    答要伏下染。

    方得上定。

    故借下識。

    貪不得生。

    不同自地起識生貪。

    故不為例。

    故俱舍雲。

    第二定中。

    無色貪故。

    問按俱舍雲。

    八中前三。

    唯以欲界色處為境。

    雲何緣欲境。

    除初定色貪。

    又色色淨。

    欲色不淨。

    複何觀不淨。

    能除淨色貪。

    答非正能斷。

    能為方便。

    令遠離故。

     疏清淨相轉等者。

    顯異前二。

    故言清淨光鮮等也。

    問所為意何。

    答有二因緣。

    一令心欣。

    二審成滿。

    故俱舍雲。

    前不淨觀。

    令心沈戚。

    今修淨觀。

    ?發令欣。

    為審自知。

    修不淨觀。

    為成不成。

    若觀淨相。

    煩惱不起。

    彼方成故。

     疏餘地亦有相似解脫等者。

    如欲界等中。

    雖亦有清淨。

    為餘貪等。

    所陵雜故。

    初二定中。

    不淨伏故。

    第三定中。

    樂所迷故。

    又并八災所擾亂故。

     疏已得舍念圓滿清白者。

    此顯所依。

    唯第四定。

    此定唯與舍相應故。

    亦賴于念。

    故兼言之。

    于一刹那。

    離過名清。

    相續離過。

    複名為白。

     疏以此為依等者。

    以此舍念。

    定為所依。

    所修解脫。

    故名為淨。

    三義名淨。

    疏下引雲。

    超苦樂故。

    動亂靜故。

    善磨營故。

    是三義也。

     疏二覺無故者。

    若不相待。

    但别觀一。

    或淨不淨。

    即淨不淨。

    二覺無也。

    以境一故。

     疏由于被障至不淨物者。

    引釋淨中。

    不淨入義。

    不淨之中。

    淨性所随。

    對法不釋。

    此亦不明。

    略為二釋。

    一不淨物中。

    有白骨故。

    名淨性随。

    二即前薄皮。

    不離三十六不淨物。

    故名淨随。

    議曰。

    後解雖得。

    初釋分明。

     疏超苦樂等者。

    離八災患也。

    苦攝于憂。

    樂即兼喜。

    動謂二息。

    亂謂尋伺。

     疏近分解脫道等者。

    若依俱舍。

    近分地中。

    九解脫道。

    總為解脫。

    九無間非。

    所緣下故。

    若順正理。

    而有兩釋。

    一釋同前。

    一雲。

    近分地中。

    九無間道。

    八解脫道。

    并非解脫。

    不背下地。

    故緣下道離故。

    又未全脫下地染故。

    契經說彼超過下故。

    唯第九解脫道。

    得名解脫。

    所緣下者。

    緣下之法。

    以為境故。

    故俱舍論二十八雲。

    空處近分。

    緣下地色。

    起色想故。

    餘近分地。

    準此可知。

     疏要背下地等者。

    即棄背義。

    是解脫也。

    問各背棄何。

    答按婆沙論十四。

    雲棄背義。

    是解脫義。

    初二解脫。

    棄背色貪。

    第三棄背不淨觀心。

    四無色處。

    各自棄背地下地心。

    滅盡解脫。

    棄背一切所緣心也。

     疏多說根本等者。

    近分地中。

    唯解脫道。

    名為解脫。

    不取無間。

    名非全也。

     疏即于空處思惟勝解者。

    重觀遍滿太虛空解脫。

    即于識處等者。

    觀觀空識。

    所觀之識。

    亦遍滿也。

     疏于識無邊處等者。

    思惟識外。

    無有若色非色可得。

    故言于識。

    思惟勝解。

     疏以識無有為自地名者。

    識外無法。

    名識無有。

    非識體無。

    名以識無。

     疏遍于想可生處者。

    解此論文。

    諸德各異。

    今略叙四。

    一如疏明。

    二當地四蕰四谛等法。

    皆能為境。

    而生于心。

    名想生處。

    由此論雲。

    更不于餘。

    而作勝解。

    三有頂心細故。

    更不于餘下地比挾。

    而起自地勝解。

    四下之三地。

    名想生處。

    遍于此處。

    思惟勝解。

    議曰。

    乍觀四釋。

    義互不足。

    略為徴問。

    用曉未悟。

    且問初釋。

    論自明言。

    更不于餘。

    而作勝解。

    緣無所有。

    豈非于餘。

    若言想生。

    應作勝解。

    取無所有。

    餘二有頂。

    亦想可生。

    何舍不取。

    難第四釋。

    義亦大同。

    思可知異。

    故不别徴。

    答非想等名形無所有粗心而立。

    故須觀彼以為解脫。

    如空處等。

    依空立名。

    即觀空等。

    以為解脫。

    此亦應爾。

    簡空處等。

    言不于餘。

    觀無所有總心心所。

    故言遍于想可生處。

    雖有頂地。

    想亦可生。

    然非明利。

    故不取也。

    問第二釋。

    若觀自地。

    論何稱遍。

    若不形下。

    此地何因得非想名。

    若既待下而得其名。

    何不觀下。

    若也唯觀自地之法。

    即應唯名非非想也。

    唯細心故。

    不名非想。

    而無所待粗心心故。

    問第三釋大略同之。

    故不别責。

    答當地四蕰四谛不同。

    觀斯衆境。

    稱遍何咎。

    立名雖形。

    下粗心法。

    解脫不必須對彼為。

    更不于餘而作勝解。

    論明證故。

    既有斯理。

    四釋優劣。

    難為定判。

    智者當思。

    今助一釋。

    無所有處。

    及有頂地。

    此二合名想可生處。

    何所以然。

    因二地心。

    得名非想非非想故。

    若唯有頂。

    形對于何。

    名為非想。

    若觀無所有。

    不觀本地。

    複何得名非非想耶。

    故知取二。

    唯依此二。

    思惟勝解。

    簡空等處。

    名不于餘而作勝解。

    問緣于識外。

    更無餘法名無所有。

    即不兼自。

    唯于識處。

    思惟勝解。

    對無所有。

    名為非想。

    何不唯于無所有處。

    思惟勝解。

    即兼于自。

    答無所有處。

    唯從識外無法立名。

    故唯于他。

    思惟勝解。

    有頂形于自他得稱。

    故于二處。

    思惟勝解。

     疏上說離染依無學說等者。

    如前所明。

    解脫之處。

    言離染者。

    并依無學所得者說。

    非據有學。

    有學之人。

    染未離故。

    引證可知。

     疏身證者得至定未能伏者。

    對明有學那含解脫。

    不同無學要離于染。

    有頂一地。

    必不伏斷。

    以是學故。

    而不能斷。

    無上可欣。

    故名不伏。

    餘地如文。

    問所引唯識。

    但明滅定。

    雲何證餘染不離耶。

    答要得前七。

    方證第八。

    舉後明前。

    故無失也。

    問有頂染在。

    何名解脫。

    答煩惱雖在。

    定障少伏。

    故得解脫。

     疏空識二處至影略說者。

    此證有學。

    而未離染。

    亦得解脫。

    前之二地。

    言離染者。

    顯無學得。

    顯無學人。

    得後二種。

    亦須離染。

    後之二種。

    不言離染。

    顯有學得。

    影有學人。

    得前二種。

    亦未離染。

    若不爾者。

    何須置此離不離言。

    問論前自雲。

    前七解脫。

    于已解脫。

    而生勝解。

    如何今言兼有學耶。

    答為二釋。

    一前局後通。

    二實唯無學。

    後文略故。

    故二解脫。

    不言離染。

    議曰。

    前釋為勝。

    既許那含得于解脫。

    兼之何過。

     疏無分别智等為體者。

    問對法等論。

    說八解脫。

    而是事觀。

    雲何根本智為體耶。

    答對法等論。

    通三乘言。

    此論兼依菩薩等得。

    是故說言。

    緣如為境。

    有餘德釋。

    通後得智。

    不許根本。

    名事觀故。

    變影緣如。

    非親得也。

    諸處說言。

    世出世智。

    目後得故。

    議曰。

    前解為正。

    何所以然。

    影變緣如。

    與本智異。

    論何不簡。

    但言緣如。

    又若但言世出世智。

    可目後得。

    今論既有世間之名。

    與常全異。

    又八解中。

    有通凡得。

    唯将後得。

    以為體者。

    凡體用何。

    故知後謬。

     疏以二十二法等者。

    謂善十一。

    遍行别境。

    各有五種。

    第六心王。

    名二十二。

     疏謂如來藏不變故者。

    雖在煩惱。

    不為煩惱所染。

    故名不變也。

    佛性論雲。

    虛妄之法。

    有三變異。

    一果報盡故變異。

    二對治所破故變異。

    三念念滅故變異。

    法身離此三過失。

    故名不變也。

    一前後寂靜。

    無果變異。

    二無流故。

    無對治異。

    三非有為故。

    無念念壞異。

     疏初四住權等者。

    後有配雲。

    前四地前。

    後三地上。

    及于佛地。

    第一攝取。

    即十信位攝取。

    令入十信中故。

    第二令不散亂者。

    即是十住。

    住令離散故。

    第三令取者。

    即是十行。

    修行稱取。

    第四令得解脫者。

    即十回向。

    以行純熟。

    必得解脫。

    第五對治者。

    已登初地。

    證二空理。

    得二種智。

    斷二随眠。

    名得對治。

    第六令進趣者。

    二地以上。

    一行之中。

    修一切行。

    而增勝故。

    名為進趣。

    第七今不失者。

    失者退也。

    八地已去。

    名不退地。

    佛地無學。

    總名不失。

     疏何故配經等者。

    論中說與教化等言。

    結彼前說。

    第三番意。

    論文隐秘。

    恐學難知。

    故疏徴起。

    問言詞等。

    作第三番。

    意亦同此。

    複有義。

    自上已來。

    明佛說法。

    令彼衆生自行成就。

    與教化下。

    第二釋明佛說法。

    令彼衆生化他成就。

    何以知之。

    論上結雲。

    此七種法。

    為諸衆生身。

    所作成就故。

    故知已前定為自行。

    即次複雲。

    又與教化成就。

    故知教化作利他行。

    化衆生時。

    應以證法而受化者。

    授以證法。

    應以說法而受化者。

    即為說法。

    如向前說者。

    化他二法。

    如前自行成就法。

    是再說應知者。

    重說向前自行二法。

    所有次第。

    即是化他。

    二行次第。

    但自他異。

    行相皆同。

    故論指之。

    而更不作。

     疏不生等三相法者。

    謂無生住滅故。

    大集經第二十雲。

    無為之法。

    有三種相。

    謂無出無滅。

    無住無出。

    即無生也。

    問此無為相。

    百法何攝。

    答雖未見文。

    以理言之。

    不相應攝。

    如有為相。

    言不相應二十四者。

    從增勝說。

    示方隅爾。

     疏初地已上得四證淨者。

    依瑜伽論。

    所說差别。

    如前略明。

    然堅固者。

    不壞之義。

    按華嚴經第三十九。

    菩薩有十不壞之信。

    謂于一切佛法不壞信。

    一切聖僧不壞信。

    于一切菩薩不壞信。

    于一切善知識不壞信。

    于一切衆生不壞信。

    于一切菩薩大願不壞信。

    于一切菩薩行不壞信。

    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壞信。

    教化一切衆生。

    成就菩薩行。

    巧妙方便。

    不壞信。

     疏若未入聲聞決擇分善等者。

    複有義。

    暖頂忍位。

    亦得轉成麟角喻果。

    經百劫已。

    起彼麟角。

    暖等善根。

    不移于坐。

    而成麟角。

    故俱舍論二十三雲。

    從暖善根。

    乃至菩提。

    不起于座。

    問頗有獨覺。

    不從聲聞資糧加行。

    從自二位。

    修成果耶。

    答有。

    故大婆沙第七雲。

    轉獨覺種姓。

    順解脫分。

    起聲聞及佛種姓順解脫分。

    轉聲聞姓。

    起餘亦爾。

    若起佛種姓。

    解脫分已。

    則不可轉。

    極猛利故。

    又俱舍論二十三雲。

    顯麟角喻。

    及無上覺。

    暖等善根。

    并無移轉。

    向餘乘義。

    皆以第四靜慮為依。

    一坐便成自乘覺故。

    有餘獨覺。

    異麟角喻。

    起彼種姓。

    初二善根。

    轉向餘乘。

    理無遮礙。

    據斯二論。

    獨覺自有資糧加行二位。

    明矣。

    雙問二日。

    解脫分定生。

    尚非麟角加行之位。

    雲何能轉。

    生全少故。

    若定不轉。

    婆沙俱舍二論。

    那通兩俱。

    答曰。

    若望自乘。

    可言生定。

    回趣化運。

    而可增生。

    生數既多。

    為麟何失。

    諸部不同。

    取舍各異。

    雲何獨以俱舍婆沙。

    用為指南。

    況俱舍等。

    但言暖等三位。

    轉成獨覺。

    不言麟角。

    然準俱舍疏釋應善。

    以論不言暖等可轉成麟角故。

    若必也得。

    何不同彼獨覺而說。

    議曰。

    二理俱通撿之。

     疏初地已上至發十種心者。

    然十發心。

    而有多種。

    今按華嚴三十九。

    初有十發心。

    一發無量無邊廣心。

    于一切佛。

    二度脫一切衆生。

    三合一切衆生。

    一切世一切刹。

    悉入法界。

    四觀一切法。

    悉如虛空。

    五觀一切菩薩諸行。

    六正念三世一切諸佛。

    七了達不可思議諸業果報。

    八嚴淨一切諸如來刹。

    九深心入一切如來大衆。

    十觀察一切如來妙音。

    一一之上。

    皆有發無量無邊廣心之意。

    恐繁不具。

     疏其中末後一頌半者。

    即初六頌中。

    末後一半。

     疏生因中疑者。

    于此因由所以之中。

    而起于疑。

    名因中疑。

    有義。

    教是理因。

    于教生疑。

    名因中疑。

    議曰。

    智為甚深。

    教稱難解。

    今雙牒起。

    明二俱疑。

    言疑教生。

    故為不足。

    故前釋善。

     疏前說甚深後說甚深等者。

    即證阿含二深也。

    有義。

    如舍利弗等。

    昔居外道。

    佛為引彼。

    贊歎小乘。

    名為真極。

    今指于彼。

    名前甚深。

    今從定起。

    贊智及門。

    名後甚深。

    議曰。

    前正後謬。

    疏自說雲。

    前後甚深。

    不同聲聞。

    若準後釋。

    但後不同。

    雲何前深。

    亦不同耶。

    豈可疏主自為??楯。

     疏禀佛言至簡異胎藏等者。

    依佛言教。

    生自法身。

    名佛口生。

    即聖一道等。

    名法身也。

     疏此土佛出無轉輪王等者。

    有義。

    即釋迦佛百億國中。

    諸菩薩等。

    化作而來。

    稱諸國來。

     疏返道疑生故名為損者。

    略為二釋。

    一定性所得。

    無學果法。

    名之為道。

    彼若于自所得生信。

    乃名為順。

    今聞一乘。

    于自所得。

    疑為不極。

    故名為返。

    二如來昔說羅漢名極。

    今複說非昔今說異。

    名為返道。

    因此返道。

    而有疑起。

    故名返道疑生。

    即此疑心。

    名之為損。

    有義。

    執小謗大。

    故言損也。

    議曰。

    乍觀論文。

    後說為勝。

    細尋其旨。

    前釋為優。

    所以者何。

    論雲。

    是故羅漢。

    不入涅拌。

    意雲。

    見佛說無二極。

    是故定性。

    執阿羅漢。

    不入涅拌故知執無定性趣極。

    即為損也。

    若不爾者。

    論言。

    是故羅漢。

    不入涅拌。

    此言何目。

     疏觀此文至不說無驚者。

    此有妨難。

    具釋如決。

    今對凡夫二乘菩薩。

    六類不同。

    說不說驚。

    可為四句。

    一說則有驚。

    不說無驚。

    謂五驚怖中。

    第一三五。

    二說則無驚。

    不說有驚。

    謂五中第二。

    三說與不說。

    而皆有驚。

    謂五中第四。

    今昔二時。

    皆有悔故。

    問準經及論。

    其舍利弗。

    未聞法華。

    常悔修小。

    及聞法華。

    悔心随遣。

    雲何得說說與不說皆驚怖耶。

    答準經論文。

    即無今悔。

    以理言之。

    亦容有也。

    如疑既有。

    新舊兩徒。

    悔何不二。

    以斯理準。

    可得有也。

    悔行雲何。

    為今聞說二乘作佛。

    悔不早修大乘行也。

    疏決兩處。

    皆有斯意。

    四說與不說。

    皆無驚。

    謂不退菩薩。

    今昔皆無五驚怖故。

    且望此佛。

    對法華經。

    說未說時。

    名為今昔。

    非遠望也。

    若遠望之。

    何妨菩薩昔曾有驚。

     疏于三類中兩足為貴者。

    舊釋戒定。

    以為二足。

    如來二足。

    超諸餘聖。

    名兩足尊。

    議曰。

    後釋雖得。

    然不及疏。

    疏釋乃是涅拌文故。

     疏今取初及第三者。

    第二四句。

    但名煩惱。

    不得名障。

    非殊勝故。

     疏尼乾子經有五種逆者。

    問按彼經第五。

    明五逆罪。

    即同小乘五逆之罪。

    複言有五根本罪。

    五如疏列。

    而不名逆。

    今雲逆者。

    豈不違經。

    答經據通者。

    而立逆名。

    唯大乘者。

    而不言逆。

    非體非逆。

    若非逆者。

    何罪攝耶。

    豈輕成逆。

    重不爾耶。

    問準此經五中。

    一一之中。

    而有多種。

    為要總犯。

    為随犯一。

    即成逆耶。

    答随犯于一。

    即成逆罪。

    問若爾逆罪。

    何但五種。

    答據類言五。

    亦不相違。

     經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者。

    問此起去。

    何當更還。

    答按大方便寶雨經第三。

    善住天子問經第三雲。

    增上慢人。

    退席而去。

    不久還來。

    故知此徒。

    亦可還也。

    經略不言。

    故亦無失。

    或可此經唯明一乘二乘作佛。

    其義甚深。

    非增上慢智所忖慮。

    是以不還。

    彼經不爾。

    容不久還。

    經自明文。

    言還不還。

    不可以理會令同也。

    兩釋不同。

    任情取舍。

     經如是妙法者。

    古德雲。

    妙有二種。

    一者體妙。

    謂非三一。

    言忘慮絕。

    二者用妙。

    亦非三一。

    不知何以美之。

    為對昔三。

    強歎為一。

    故注經雲。

    非三非一。

    盡相為妙。

    非大非小。

    通物為法。

     疏鹙子往劫曾所未聞者。

    問于十六子。

    聞經發心。

    雲何說言。

    曾未聞耶。

    答彼時長遠。

    望以後來更不聞故。

    名曾未聞。

    顯經難過。

    隐前不說。

     疏生死海減者。

    問何以爾耶。

    答一切七寶。

    多在海中。

    衆生福勝。

    海減寶出。

    令衆生用。

    海增翻此。

     疏論雲至此有三釋解大事。

    一開示悟入。

    以為三釋。

    一釋如文。

    下疏雲。

    第二解雲。

    總依佛性下。

    即第二釋。

    下雲。

    第三解雲。

    依大涅槃三事解下。

    是第三釋。

    乍觀疏文。

    為言标釋。

    知見之性。

    以為三也。

    恐有未悟。

    故以示之。

     論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者。

    釋之如疏。

    今複有義。

    如來能證。

    舉能證人。

    如實知者。

    出能證智。

    彼義者。

    出所證法。

    即是法身。

    一知之言。

    通能所知。

     疏稱化作城非寶所故者。

    翻顯寶所。

    非稱化作。

    故明體實。

    而是無為。

     疏有二種如來藏空智者。

    二如來藏。

    即所緣境。

    謂空不空。

    二種之藏。

    言空智者。

    即是如來。

    緣二藏智。

    問二智不無。

    何故名空。

    答所緣空故。

    以得空名。

    問所緣何空。

    答煩惱虛無。

    真如離彼忘心分别一切諸相。

    故并名空。

    即此空智。

    亦名藏智。

    緣二藏故。

    問二何名藏。

    答忘能覆藏。

    真是所藏。

    故并名藏。

    複有義。

    即二空理。

    名為空智。

    智實性故。

    亦名為智。

    因空所顯。

    而得空名。

     疏謂若離至煩惱藏者。

    此辨煩惱空藏之相。

    妄法别起。

    其體不一。

    是故名離。

    可以對治。

    因緣易脫。

    故名為脫始終變改。

    目之為異。

    經本無有若斷之言。

    或本不同。

    更勘餘本。

     疏不離至如來藏者。

    此辨真實如來藏相。

    所謂諸佛同體義分。

    非全别體。

    故曰不離。

    體真常住。

    不可因緣易脫令失。

    故曰不脫。

    始終不變。

    名為不異。

    妙出情分。

    名不思議。

    經本亦無不斷之語。

    有義。

    真如體遍。

    不離有情。

    故曰不離。

    縛法可脫。

    體既非縛。

    故名不脫。

    如為法體。

    與諸餘法非條然别。

    名為不異。

    議曰。

    不及前釋。

    得失可悉。

     疏能覆真如名如來藏者。

    複有二釋。

    一知此妄空。

    能成如來。

    故所知空。

    名如來藏。

    二妄法空中。

    無有真實如來藏性。

    名空如來藏。

    空即無義。

    從彼所無。

    而以立名。

     疏刀提耶等者。

    傳釋雲。

    昔有長者。

    名刀提耶。

    其家巨富。

    情多鄙吝。

    平生之日。

    藏金于搗砧之下。

    死已為犬還生其家。

    悭心宿因。

    常卧砧側。

    以守所藏。

    非家人者。

    辄莫能近砧。

    佛知長者根熟。

    辄造将化。

    至門呼言。

    刀提耶刀提耶。

    犬聞喜躍。

    走至佛前。

    如來慰喻。

    家人見之。

    莫不驚駭。

    佛為說所因。

    猶未之信。

    佛言。

    汝父昔日有金何之。

    答雲。

    知父安藏。

    然莫委其所。

    佛命于搗砧所掘。

    果得金。

    方知家犬。

    乃尊君矣。

    今取喻者。

    意有二焉。

    一金喻煩惱。

    刀提耶者。

    喻如來藏。

    因金顯犬。

    知是所親。

    因煩惱顯如來藏。

    二犬喻煩惱。

    金喻如來。

    因犬能顯地下之金。

    因于煩惱。

    能顯身中如來藏性。

     疏善不善法皆名佛性者。

    善有兩種。

    謂有無漏。

    無漏之中。

    通有無為。

    即前所引楞伽勝鬘二如來藏。

    有漏善者。

    為随順性。

    如加行善等。

    為增上緣。

    随順增長無漏種故。

    亦名佛性。

    不善法者。

    為違背性。

    礙無漏法。

    因斷于此。

    而得菩提。

    覆佛性故。

    亦名佛性。

    無垢稱意。

    準此明也。

     疏四能顯德藏等者。

    問因斷煩惱。

    方證法身。

    法身即是所顯之法。

    雲何今判為能顯耶。

    答處纏之位。

    其德未彰。

    若出纏已。

    具恒沙德。

    故名能顯。

    亦如金性。

    在礦之中。

    未堪其器。

    不名顯器。

    及于陶冶。

    真金。

    則能成種種器。

    是故真金。

    亦名能顯。

    顯成器故。

    法身亦爾。

     疏開者出生顯證之義等者。

    開屬衆生。

    衆生證二圓果故。

    有義。

    為衆生說佛性。

    名之為開。

    此釋開者。

    即屬如來。

    開闡解釋佛性義故。

    議曰。

    若依經本。

    本疏為優。

    故經雲。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故知開者。

    屬于衆生。

    若據論雲。

    餘釋為善。

    故論雲。

    欲開佛知見。

    令衆生知得清淨故。

    然觀經本。

    與論所牒經文少别。

    意将論中所牒經正。

    何以明之。

    唯論牒經。

    開示悟三。

    與本經文。

    并無差别。

    唯牒開佛一處經文。

    即與經本。

    颠倒不同。

    故知經木。

    譯之倒也。

    或可經正。

    而論颠倒。

    論颠倒者。

    亦譯主焉。

    理既各通。

    難以定判。

    知者更詳。

     疏示者同義等者。

    問前開知見。

    已說真如。

    今示複明。

    一何鄭重。

    答疏釋如文。

    複有義。

    前清淨義。

    即無垢如。

    今明同義。

    即有垢如。

    故佛性論。

    以無垢如。

    為勝相。

    以有垢如。

    為同相故。

    故今分二。

    亦無失矣。

     疏雖二乘至故住是說者。

    此伏難。

    難雲。

    若入變易。

    名為不退。

    二乘回心。

    即得變易。

    如何至八地。

    方名不退。

    故疏答意雲。

    二乘雖爾。

    菩薩八地以前不定。

    若至八地。

    三乘決定。

    悉皆總受。

    無不受者。

    據此決定。

    故言八地。

     疏唯下三世等者。

    有餘德。

    以教理行果。

    配開等。

    今引下文。

    證非不取。

     疏此方便至偏說一乘者。

    問何所以然。

    答初時三根。

    因果理智。

    四皆迷故。

    故具說之。

    根性既差。

    迷悟不等。

    有于此悟。

    于彼便迷。

    有在此迷。

    彼法便悟。

    故随迷者。

    即為說之。

    故下二周。

    随說有異。

    更有異釋。

    終不離難。

    故擯不記。

     疏若依此解至便非此義者。

    三周所說。

    廣略雖差。

    其體無别。

    若初四種。

    總是無為。

    牛車造作。

    即有為攝。

    體既不同。

    故成????。

    便非此言。

    而有兩種。

    一者牛車。

    非是開示悟入之義。

    二者涅槃貧女喻等。

    非今法華開示等義。

    若依前釋。

    便非此義。

    但顯牛車義。

    與此釋别。

    非斷此釋以為非也。

    若依後釋。

    便非之非義。

    即明此解以為不正。

     疏如貧女等者。

    問何以女為喻。

    答女有懷孕之義。

    似況衆生身含佛性。

    又經以女喻菩薩者。

    為以女人多慈悲故。

    故喻之也。

     疏般若在上為能證道等者。

    問按彼經文。

    以自在目。

    喻彼伊三點。

    不縱不橫。

    不喻涅拌。

    何故今譬涅拌三事。

    答觀彼經文。

    誠如所責。

    義既萬差。

    縱類三德。

    複有何過。

    蓋光彼教。

    義乃含多。

    若非智洞幽秘。

    就能為斯釋乎。

     疏今此三釋至意趣難解者。

    理行果三。

    總名所诠。

    寬狹差别。

    尋前三釋。

    易知不辨。

     疏又以蓮華至亦無乖爽者。

    此釋外難。

    外難意雲。

    華喻妙法。

    論解教理。

    而有出水開敷之義。

    可同于華。

    今以因果。

    以為妙法。

    華之二義。

    何以類之。

    故有斯答。

    答意可悉。

     疏餘依永滅等者。

    更無餘生苦依之體。

    名為永滅。

    非無即身名餘依滅。

    有迷此文。

    乃言二乘身灰智亡。

    方名出宅。

    若爾身在。

    不名出宅。

    下經說言出宅索車。

    豈可在于無餘之位。

    有斯事耶。

    誤之甚矣。

     疏又七地分段盡此一生等者。

    頓悟悲增。

    七地以前。

    猶居分段。

    生數既多。

    不名出宅。

    至第七地。

    欲末之時。

    盡一生已。

    即入變易。

    更有餘義。

    辨如義決。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