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子等類。
必先立契。
若有求者。
施請不違。
有此誠言。
許施無過。
如須達太子。
施妻子事。
若以女色之意。
而贻于人。
固成譴累。
若随求即與。
不為失也。
疏複作後時因。
為今好施。
熏修之力。
令于來生施不息絕。
名後時因。
疏施中應起四智者。
念此資财。
五家之分。
而不堅牢。
虛失無功。
不如惠舍能緻大益。
名覺悟智。
念餘貧者。
衣不蔽醜。
食不充饑。
我方于彼。
猶以為勝。
縱少饑寒當須忍之。
可鹹以施。
名忍苦智。
念斯玉帛。
由我妄情。
見之為好。
理實非然。
若不爾者。
諸聖者等。
易不愛此。
縱畜生類。
亦不貪樂。
故知妄愛。
實何所貪。
而不惠施名知倒智。
念彼三界。
悉是泡幻。
何乃願求。
以我所施。
願求菩提堅固之體。
名不堅智。
問雖願求于堅固之體。
有實因此得彼體耶。
答有按新華嚴經頌雲。
昔于衆生起大悲。
修行施等波羅蜜。
以是其身最殊妙。
能令見者生歡喜。
夫行施等。
皆須回向。
回向何德。
而須作耶。
答按大般若經雲。
譬如真金。
若時若時。
煉燒打。
爾時爾時。
光色轉盛。
若時若時。
光色轉盛。
爾時爾時。
展轉調柔。
堪為器具。
如是菩薩。
若時若時。
以所作善。
與有情共。
回向菩提。
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
善根轉盛。
若時若時。
善根轉盛。
爾時爾時。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又按舊華嚴經雲。
回向者何義。
永度世間生死彼岸。
故說回向。
又大般若雲。
若以無所得心。
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
回向菩提。
所得功德。
于彼異生二乘諸福業事。
為最勝等。
何以故。
以二乘等。
但為令己自在安樂。
為自涅槃。
菩薩回向。
普為一切有情。
調伏寂靜涅槃。
經我見諸王剃除須髻等者。
問人之所重。
莫過寶位。
今舍黃屋。
入彼缁林。
棄諸俗儀。
受僧禁戒。
有何勝利。
見斯救擯。
答因茲戒本。
壞舍幻身。
得金剛體。
能拯物危。
自離諸難。
按新華嚴經頌雲。
昔在無邊大劫海。
修治淨戒波羅蜜。
故獲淨身遍十方。
普滅世間諸重苦。
舊經雲。
若時淨戒順正教。
諸佛賢聖所贊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又涅拌經雲。
一切衆生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乃見佛性。
得成菩提。
又雲。
如金翅鳥。
能啖諸龍。
唯不能啖受三皈者。
又大般若經雲。
以無所得。
而為方便。
修行淨戒。
如是淨戒。
能滿淨戒。
乃至般若。
六波羅蜜。
有斯勝益。
故舍王位。
猶若脫履。
疏思惟法義谛密法忍舉偏說者。
問何以明之。
答按金剛般若經。
若人以百千萬劫。
舍于身命。
不如受持一四句偈。
舍身命者。
即安受等忍。
故知勝劣由來異也。
問當以何念。
能發于忍。
答當念忍力。
能緻菩提。
不忍為因。
諸根不具。
不能辨諸成有情事。
故大般若經雲。
我若不修忍波羅蜜。
當生諸根殘缺。
容貌醜陋。
不具菩薩圓滿色身。
若得菩薩圓滿色身。
有情見者。
必獲菩提。
若不得此圓滿色身。
則不能成就一切有情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問作念可然。
頗有因忍。
實成佛耶。
答按新華嚴經頌雲。
往昔修行忍清淨。
信解真實無分别。
是故色相皆圓滿。
普放光明照十方。
斯之為證。
疏精進有五者。
如文具辨。
又按大集經雲。
勤行精進。
凡有四法。
一者發心。
二者作心。
三者觀心。
四者如法住。
如是四法。
即是具足佛法因緣。
何以故。
發心者。
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
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
名為利衆生因。
如法住者。
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問人多懈怠。
以何為心。
即能精進。
答當作念言。
不精銳者。
失諸功德。
若勤勤者。
能證菩提。
利有情類。
奚不勖勵而修習耶。
故大般若經雲。
我若懈怠。
不起精進。
尚不能獲菩薩勝道。
何由成就一切有情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以此為念。
即可精練。
能緻作佛。
故新華嚴經雲。
往昔勤修多劫海。
能轉衆生深重障。
故能分身遍十方。
悉現菩提樹王下。
經安禅合掌等者。
問入定安寂。
雲何複言。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答有二釋。
一雲。
此之菩薩皆已登地。
不起滅定。
尚現威儀。
餘定贊歎。
故亦無爽。
二雲。
安禅者。
乃是梵言。
語尚略也。
具言安禅那。
此雲合掌。
譯經之主。
遂于宜便。
梵漢雙言。
言安禅合掌之。
安禅之言。
乃非定也。
下言贊歎。
亦無失矣。
問廣運三業。
二利長修。
寂靜閑居。
曷有多益。
答心猶野馬。
意若嚴後。
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
故大般若經雲。
是諸菩薩。
入色無色定。
寂靜安樂。
但欲引發自在神通。
與諸有情。
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又新華嚴經頌雲。
佛久修行無量劫。
禅定大海普清淨。
故令見者深歡喜。
煩惱障垢悉除滅。
廣有多能。
故須入定。
疏經複見菩薩至擊法鼓者。
慧度也。
問所有六度。
孰為優劣。
答據無相理法性而言。
亦何優劣。
若依聖教功能而說。
智為群首。
今略言之。
一能為善母。
大般若經雲。
能與一切善法為母。
一切二乘菩薩諸佛所有善法。
從此生故。
二能禦五度。
即彼經雲。
如善禦者。
駕驷馬車。
令避險路。
行于正道。
随本意欲。
能往所至。
甚深般若。
亦複如是。
善禦一切波羅蜜多。
令避生死涅拌險路。
行于自利利他正道。
至本所求一切智智。
三能滅諸惡。
舊華嚴經頌雲。
譬如伽陀藥。
消滅一切苦。
智慧亦如是。
除滅諸癡冥。
又大般若雲。
若有菩薩。
安住般若。
關閉一切險惡趣門。
不受人天貧窮下賤。
四能成正覺。
舊華嚴經頌雲。
勇猛勤方便。
能盡海源底。
智慧力如是。
究竟諸佛海。
大般若雲。
安住般若。
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又華嚴雲。
如來住修諸行海。
具足般若波羅蜜。
是故舒光普照明。
克殄一切愚癡暗。
經為衆講法者。
問夫說法者。
如何安措得為為善說。
答善調三業。
能離毀。
息偏傥情。
棄貪求志。
斯即可為善說法者。
故按大般若經雲。
是菩薩謂随所化。
多為愛語。
含笑先言。
遠離頻蹙。
發詞有義。
能稱如實。
諸有所說。
不欺侮人。
所言決定。
種種樂說。
以柔耎語。
令衆歡悅。
容色寬和。
使他親附。
随義而說。
聞者悟解。
為利益故。
稱法相說。
平等為說。
心無偏傥。
離虛妄言。
作決定說。
種種樂說。
随衆根性。
由此因緣。
令衆歡喜。
又大集經雲。
凡所演說。
不為飲食。
至心演說。
說時不輕。
亦不自高。
為出善巧。
所聞不失。
問名字執着。
至人明誡。
法本離言。
正典鹹載。
今啟講途。
豈不????。
答據真谛言。
複除其病。
非無執言皆制不說。
不爾吾徒将何以悟。
故按舊華嚴經雲。
如寶在闇處。
無明故不見。
真谛無說者。
雖慧莫能睹。
由斯宣說。
益無窮矣。
疏謂四正斷等者。
一能制惡法。
名為律儀。
初修有漏。
精進制彼已生惡法。
令之不起。
後修無漏。
斷彼已生惡所熏種。
二種并名律儀斷也。
故瑜伽論二十九雲。
一律儀斷。
謂于已生惡不善法。
為令斷故。
生欲?勵。
二未生惡法。
有當生義。
為令彼現當不複生。
故斷彼種。
種現兩亡。
故言斷斷。
即瑜伽雲。
于其未生惡不善法。
為欲令彼不現行斷。
為斷故斷。
故名斷斷。
又令永斷。
令不起現。
重言斷斷。
又由初斷。
斷于已生。
今并未生。
故言斷斷。
三未來之善。
生必能有斷所斷德。
故數精進。
令彼得生。
因修習故。
通斷得生。
故名修斷。
故瑜伽雲。
由于善法。
數修數習。
先所未得。
能令現前。
能有所斷。
故名修斷。
四已生善法。
若無放逸。
能斷所斷。
為護彼善。
而勤精進。
令有所斷。
名防護斷。
故瑜伽雲。
由于已得現前諸善法中。
遠離放逸。
修不放逸。
能令善法。
住不忘失。
防護已生所有善法。
能有所斷。
名法護斷。
問四斷之體。
其法者何。
答克體斷精進。
故對法論第十雲。
正斷自體者。
謂精進。
問夫言能斷。
克性唯智。
雲何精進。
而得斷名。
答由緣所斷之法。
而起精進。
是故精進。
而得斷名。
故對法雲。
初二正斷。
緣彼已生未生所治惡不善法。
以為其境。
後二緣彼未生已生能治之法。
而以為境。
故從所緣。
以立斷稱。
經惡罵埵打等者。
按大般若經雲。
若有人來埵打诃罵。
菩薩應作是念。
殑河沙可知數量。
我身過患。
難可得知。
謂無始來。
發起種種煩惱惡業。
違害理事。
諸佛賢聖。
共所诃毀。
今此人來。
埵打诃罵。
百分千分。
乃至邬波尼煞昙分。
未得其一。
如何緣此。
應生忿恚。
觀如是義。
而能忍受。
都無瞋忿怨恨之心。
又按出曜經雲。
忍心如地。
猶如此地。
受淨不淨。
不作是念。
舍是受是。
智者執行。
亦複如是。
若有歡譽。
不以為歡。
有數辱者。
不懷憂戚。
見善不喜。
聞惡不怒。
是故說忍心如地也。
以此為心。
故能安受打罵之苦。
疏如彼三類說不二義。
按維摩經。
三十三聖。
明不二義。
分為三類。
第一類者。
前三十一菩薩。
同說以分别執。
名之為二。
無分别理。
名為不二。
智會此理。
名入不二。
第二類者。
文殊師利。
以彼言說。
名之為二。
離言法性。
名為不二。
智達此性。
名入不二。
第三類者。
謂維摩诘。
假智言說。
俱名為二。
法性真如。
名為不二。
正智證智。
名入不二。
問準前三十一菩薩。
說各不同。
雲何總合。
為一類耶。
答觀文似異。
據理乃同。
故為一類。
廣如彼說。
疏俱舍頌雲極微金水等者。
又按佛本行經第十二雲。
凡七極微。
成一客塵。
合七客塵。
成一兔塵。
乃至成虱。
皆同俱舍。
七虱成一芥子。
七芥子成一大麥。
七麥成一指節。
累七指節。
成于半尺。
兩半成一尺。
二尺一肘。
四肘一弓。
五弓一杖。
二十杖名一息。
八十息名拘盧奢。
八拘盧奢名一由旬。
注雲。
依随類數。
讨得二百八十四裡。
一三十步。
問何故不同。
答略為二釋。
一國法前後。
改張有異。
如今鬥尺。
望古周時。
大小全異。
二五天竺境。
土俗不同。
亦如今此河南河北關東關西。
尺步等量。
亦全有異。
彼亦應爾。
譯經之主。
随當國言。
故參差也。
亦非有過。
複有說雲。
或四裡或一驿地。
名一由旬。
皆準斯會。
縱譯經人。
是此間者。
亦随彼方。
一國境法。
疏不爾此洲讵安多塔者。
問今所明塔。
乃是光照東土之事。
何得難雲此不安多。
答雖東西别。
報化佛境。
佛佛相似。
舉此化境。
不堪安多。
返顯彼方。
明是報域。
疏如天樹王其華開敷等者。
有雲。
釋難。
而外難雲。
若由造塔。
國界嚴好。
本徒嚴國。
何關供養。
故為釋言。
如樹開華。
本為結子。
不欲榮樹。
及其華發。
樹自嚴好。
造塔亦爾。
疏是今時因菩提因故者。
問文殊今現。
處王子位。
雲何說因。
是今佛因。
答為二釋。
一據妙吉祥。
今實成佛。
名今佛因。
二者。
約彼大三世說。
往行名去。
成佛名今。
佛身已後。
所有未來。
總名未來。
雖未成佛。
形待約世。
故亦名今。
複有釋。
論。
雲妙光之。
前未能為衆敷闡斯典。
然所修行。
是後說因。
名為因相。
為妙光身。
聞法華已。
能為衆說。
稱之為果。
議準曰此後釋。
所見果者。
即是過去因之果也。
然望論意。
後釋亦得。
疏三轉嗣對者。
謂嗣繼嗣。
攝佛法輪。
令不斷故。
疏住外凡位者。
此有二釋。
一雲。
十信已前。
名外凡位。
已後名内。
二雲。
十住已前。
名為外凡。
已後名内。
菩薩本業璎珞經雲。
佛子住此地者。
所得福德。
過外凡位。
百千萬億。
由此故知。
已前總名外凡。
議曰。
前雖無證。
理亦可通。
約未入彼四十心位。
立以外稱。
問何故本業說十住外。
名為外凡。
答以十住外。
未入三祗根本位故。
故與外名。
前解約彼。
方便根本。
皆異已前。
未發心故。
總名為内。
言破疑者。
破彼三乘新舊二疑。
故下經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疏令入聖等者。
故鹙子言。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當必證入聖實智故。
疏二密境界者。
說二乘權。
菩薩為實。
唯佛能知。
非餘所測。
甚深難解。
名密境界。
或與二乘。
授佛記故。
故智度論雲。
法華經雲。
二乘作佛。
名秘密法。
或是世尊密意而說。
名密境界。
定性二乘。
實不作佛。
今奄含說。
名之密也。
議曰。
據二乘記。
引智論證。
釋密無違。
何名為二。
此論自言。
菩薩聲聞。
二種密故。
準第三釋。
亦隻一密。
不得稱二。
思之可知。
故初釋善。
然八大義。
總分為二。
初之六種。
為令衆生自得作佛。
即自利也。
後之二種。
令他聞教而證圓果。
即利他也。
初中複二。
初五辨因。
後一明果。
第二利他。
亦分兩種。
初之一句。
為物演教。
後之一句。
令物證入。
疏古攝論至三十五劫等者。
按今攝論及餘經論。
未曾見有三十三者。
恐此方古德。
以意定之。
疏多依五種者。
論中雖說有五種劫。
不言此經上下之劫。
皆依五說。
疏雲多依五種劫者。
取論意釋。
亦不決判。
但依五種。
如下授諸聲聞等記。
不必取此月年等劫。
至文更會。
疏涅拌經雲如來等者。
又按出曜經說。
而有四義。
一依過去佛來。
經雲。
如過去等正覺來。
吾從彼來。
于三阿僧祇劫。
執行勤苦。
故名如來。
二從二利來。
經雲。
或施國财妻子頭目髓腦。
能自拔濟。
從中來故。
故名如來。
三從法性中來。
經雲。
複從法性。
就世間義。
故謂如來。
四如諸世尊。
依德而來。
經雲。
如過去諸佛。
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殊勝之法。
大慈大悲。
廣度一切。
不離如性。
我今亦爾。
故謂如來。
疏羅漢是共德等者。
問按瑜伽雲。
應正等覺。
名為共德。
非獨羅漢。
今疏所判。
乃乖本論。
答略為二釋。
一疏撿文誤。
二言共德者。
有二種共。
一三乘共。
二諸佛共。
言羅漢者。
三乘共德。
斷煩惱障。
同證生空。
正等覺者。
諸佛共德。
斷所知障。
同證法空。
故瑜伽雲。
應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
及所知障。
論文雖總。
理有斯别。
疏主約彼三乘共德。
是以偏指。
非是疏主撿文誤也。
有餘釋雲。
二空之理。
諸佛同證。
名為共也。
明行等德。
并是有為。
諸佛各别。
名不共德。
有為體異。
屬各别故。
疏遮行行者。
如彼根戒。
防護根門。
名為遮行。
三業造修。
亦為行行。
疏四種增上心等者。
謂即四禅增上心法。
現樂滿也。
四體疑湛故。
名名住也。
疏此二是行行攝者。
即前行行住行。
總名行行。
疏由此如來至遮自苦者。
牒彼論也。
疏言此中不造過等。
疏主釋也。
由不造過。
釋三不護。
言密護根門故。
無忘失者。
由護根門。
所以無忘失。
世間靜慮。
遮苦行等。
釋前住行。
佛所得定。
雖唯無漏。
以有為法。
亦名世間。
由得此定。
現法樂住。
顯異未得忘勤苦者。
名遮苦行。
複有釋雲。
遮行行行。
總名行行。
四增上心。
名為住行。
故瑜伽雲。
前是行行。
後是住行。
論雲。
由此二種。
顯示如來三種不護。
無忘失法者。
釋由行行故。
顯三不護。
由遮行故。
顯無忘失。
論雲。
由不造過世世間靜慮等者。
釋世間靜慮。
而是樂道。
外道造作。
所修苦行。
名過靜慮。
今明如來由不造彼過。
世靜慮所有苦行。
名遮自苦。
議曰。
二釋異者。
餘德據論。
初标次第。
故攝遮行行行。
總名行行。
疏主依義。
據釋次第。
攝住行行行。
總名行行。
論雲。
不造過者。
餘德平聲。
而釋過義。
疏主去聲。
以解過義。
各望義殊。
俱有所以。
今詳論雲。
由此二種。
顯示如來三種不護。
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
世靜慮等者。
如次顯彼行行遮行住行三也。
疏三不護等者。
問三業無非。
即雲不護。
諸根無過。
何須密護。
答無罪覆藏。
名為不護。
諸根無非。
如防護者。
不起于過。
名為密護。
非是如來加意守防。
名為密護。
疏于四谛至如次配者。
問苦集世法。
能解之智。
名世間解。
滅道非是世間之法。
能解之智。
非世間解。
答滅道能治。
解此世間能治之法。
名世間解。
若爾二空能證所證。
亦能治世。
何故不說。
答約通三乘。
但言四谛。
複有釋雲。
自性因緣。
義同疏釋。
雲愛味者。
即過失也。
由愛味故。
起諸過失。
過患者。
離欲行也。
由見過患。
故能離欲。
能趣行者。
由見于前生死之中。
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等已。
心便猒背。
起趣三乘菩提等行。
名為趣行。
過患所離。
出離能離。
故為一也。
疏由此複釋者。
瑜伽論中。
有此二釋。
古又釋者。
與後釋同。
闇相會也。
未必古人見瑜伽論。
疏一初善至後善等者。
有釋如次配聞思修三種慧。
由教之力。
能生慧故。
疏謂極究竟至離欲為後邊者。
此論文也。
法性離垢等者。
疏主釋也。
言法性離垢故者。
釋極究竟離諸垢言。
能學之者至得果離垢者。
釋及一切至為後邊言。
能學究竟明有學人修行究竟等者。
明無學也。
有二釋。
一雲。
離現行垢故。
名謂極究竟離諸垢。
斷随眠故。
名及一切至為後邊。
此由教力。
能令聞者。
生四智等。
斷現種也。
二雲。
初簡外道。
暫能伏惑。
非究竟斷。
名究竟離諸垢也。
後簡外道。
不能離彼非想地惑。
名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
疏及八語具皆圓滿故者。
按瑜伽二十五雲。
一先首語。
趣涅槃宮為先故。
二微妙語。
謂清淨聲。
如迦陵頻伽鳥聲故。
三顯了語。
謂文詞善巧故。
四易解語。
巧辨說故。
五樂聞語。
豐諸義味。
令樂聞故。
六無依語。
不為規求名利等事。
發語說法故。
七無違逆語。
随彼意樂。
多少說故。
八無邊語。
廣大善巧故。
當知此八。
略具三德。
一趣向德。
謂初一種。
二自體德。
謂次二種。
三方便德。
謂後五種。
疏七圓滿等者。
所度無邊。
名無限量。
能度之者。
超過一切。
名為最勝。
疏八清淨謂自性解脫故者。
自性解脫。
是本論文。
疏有二釋。
一雲。
一刹那解脫等者。
約時以釋。
法一刹那。
自是解脫。
或複如來一刹那聲。
而說之時。
法亦解脫。
二言法自性解脫。
據體自釋。
複有釋雲。
謂在學位。
無漏之法。
名自性解脫。
疏謂相續解脫者。
此本論文。
疏亦兩釋。
初約相續。
亦有二義。
一據法體自相續說。
二依如來相續而說。
二約學人。
複有釋雲。
在無學位。
名相續也。
疏十梵行者。
複有二釋。
一雲。
煩惱等法。
名為非梵。
八聖道支。
能離彼故。
故名梵行。
二雲。
此八道支。
從彼如來梵音而生。
故名梵行。
疏如觀棋等者。
有人執斧行山中。
見二人棋。
棋可一局。
斧柯摧然爛盡。
又按異苑。
昔有人乘馬山行。
遙望岫裡。
有二老翁。
相對樗蒲。
高岩懸竦。
遂下騎造焉。
以?柱地。
跪而觀之。
自謂俄頃。
視其馬鞭摧然以爛。
顧瞻其鞍下。
骸骨枯朽。
既還家。
無複親舊。
舊居荒廢。
明比久盡。
仿偟靡寄。
一恸而絕。
又按東陽記。
晉中朝人。
有王質。
嘗入山伐木。
至石室。
見童子數人。
彈琴而歌。
質留跂斧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之。
狀如棗核。
質取含之。
便不複饑。
小停止似俄頃間耳。
童子語曰。
汝來久。
何不速去。
承聲而起。
所坐斧柯。
摧然爛盡。
既歸去家數十年。
稚子幼孫。
皆成耆宿。
親故雕落。
無複時比。
複之二事。
雖非疏引。
延促義同。
故因言也。
疏沙門至此雲功勞者。
按佛本行經釋。
有斯義也。
彼頌釋雲。
福德積聚舍諸非。
此世彼世知無惱。
一切生死除滅故。
得此證者名沙門。
疏化身報身至可言諸佛者。
一報土中。
有多化土。
據化土說。
言諸佛土一切動也。
疏梵雲吠琉璃者。
複有釋雲。
言琉璃者。
從山為名。
謂遠山寶。
即須彌山也。
此寶青色。
一切真寶。
皆不能壞。
亦非煙焰所能镕鑄。
唯是神鬼。
有通力者。
能破為物。
或雲。
是金翅鳥卵?。
此寶鬼神破之。
以賣與人。
疏水精至土地辨者。
議曰。
非必五天皆無冰也。
按西域傳。
雪山多雪。
嚴凝寒苦。
特甚餘處。
何得無冰。
若據大綱。
多分而說。
彼實炎暑。
無冰可爾。
然疏主以玄應法師一切經音。
作斯判故。
故随彼言。
非實許爾。
疏百劫修相好歎弗沙佛者。
問百劫之中。
處在幾劫。
見弗沙佛。
答第六劫也。
何以明之。
答按佛本行經雲。
我念往昔。
有如來出現于世。
名曰弗沙。
時彼佛在雜寶窟内。
我見彼佛。
心生歡喜。
合十指掌。
翹于一腳。
七日七夜。
而将此偈。
贊歎彼佛。
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等。
彼佛便記。
汝于來世。
過于九十四劫。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既雲。
過九十四劫。
故知處在六劫。
逢弗沙佛也。
若爾。
何故有經說言。
贊弗沙佛。
超于九劫。
複言九十一劫。
而得佛耶。
答乃應諸教見聞不同。
故有斯異。
問本行經言。
過九十四。
那知即是在第六劫。
答據不超。
合當第六。
又釋準言過于九十四劫。
餘之六劫。
即是所超。
此即百劫之中。
初劫逢也。
疏二淨果者。
成佛為一。
度生第二。
方便品 疏第三 疏行竦者。
竦謂敬也。
可謂息惡務進善也。
故國語雲。
竦善抑惡。
廣雅雲。
竦上也。
謂高上也。
行能崇善上升。
故雲行竦。
有本作疏。
傳釋雲疏。
謂疏條扶疏。
行能疏條。
而長果法。
雖有斯理。
無文可憑。
故取前義。
竦字為正。
疏蓮華但說二義因果故即智诠者。
此意說雲。
論既但說教理二種。
名為蓮華。
故今此間。
亦以教理。
而為蓮華。
為因為果。
言智者理。
言诠者教。
疏蓮華二義至無爽道理者。
論中蓮華。
雖喻教理。
解無量義經。
然彼論雲。
出水開敷。
因果之上。
理亦得有故取蓮華。
況于因果。
亦不失于開敷通理。
議曰。
初之一釋。
依論以明。
而非是正。
第二雖正。
然據勝言。
亦非盡理。
第三釋者。
盡理正也。
疏佛智有二者。
泛明佛智。
有斯二種。
疏實法亦二者。
夫言智者。
必有其境。
欲明真智。
故舉境也。
疏實智亦爾者。
智依境起。
實境既二。
故智亦二。
上标二智。
此文之下。
釋上真智。
本意欲辨方便之體。
若不對真而以形。
何法得名方便。
故先舉真。
後明方便。
疏對知妄知等者。
瓶軍林等。
名之為妄。
即是第一世間世俗。
執情計有。
據體是無。
名之為妄。
智能知妄。
名知妄智。
智非是妄。
疏對知事智等者。
謂三科等。
名之為事。
即是第二道理世俗。
随義立彼三科等法。
事相顯現。
差别可知。
名之為事。
疏對知相等者。
謂四谛等。
名之為相。
即是第二證得世俗。
染淨因果。
而相可知。
名之為相。
疏對知诠智等者。
謂二空門。
名之為诠。
即是第四勝義世俗。
聖者之智。
依此空門。
能顯真理。
名之為诠。
疏此之四種實智者。
實智體一。
所對有四。
能對實智。
故得四名。
非體四也。
疏餘四所對至俗智者。
此之所說。
能對所對。
真俗二智。
餘聖亦有。
今者疏意。
唯明如來真俗之智。
佛後得智。
能知四俗。
名為俗智。
疏對智權智者。
佛後得智。
知二乘權。
或可二乘。
自所得智。
名為知權。
解權乘故。
名為知權。
權言乃是大乘談也。
非彼自悟二乘為權。
或可回心。
亦知是權。
然疏本意。
但取如來知權智也。
疏若依趣入至俗智者。
第三真者。
親能趣入。
第三俗智。
理即不然。
故真俗别。
若爾餘俗。
亦非趣入。
何故不對。
必先立契。
若有求者。
施請不違。
有此誠言。
許施無過。
如須達太子。
施妻子事。
若以女色之意。
而贻于人。
固成譴累。
若随求即與。
不為失也。
疏複作後時因。
為今好施。
熏修之力。
令于來生施不息絕。
名後時因。
疏施中應起四智者。
念此資财。
五家之分。
而不堅牢。
虛失無功。
不如惠舍能緻大益。
名覺悟智。
念餘貧者。
衣不蔽醜。
食不充饑。
我方于彼。
猶以為勝。
縱少饑寒當須忍之。
可鹹以施。
名忍苦智。
念斯玉帛。
由我妄情。
見之為好。
理實非然。
若不爾者。
諸聖者等。
易不愛此。
縱畜生類。
亦不貪樂。
故知妄愛。
實何所貪。
而不惠施名知倒智。
念彼三界。
悉是泡幻。
何乃願求。
以我所施。
願求菩提堅固之體。
名不堅智。
問雖願求于堅固之體。
有實因此得彼體耶。
答有按新華嚴經頌雲。
昔于衆生起大悲。
修行施等波羅蜜。
以是其身最殊妙。
能令見者生歡喜。
夫行施等。
皆須回向。
回向何德。
而須作耶。
答按大般若經雲。
譬如真金。
若時若時。
煉燒打。
爾時爾時。
光色轉盛。
若時若時。
光色轉盛。
爾時爾時。
展轉調柔。
堪為器具。
如是菩薩。
若時若時。
以所作善。
與有情共。
回向菩提。
願同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爾時。
善根轉盛。
若時若時。
善根轉盛。
爾時爾時。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又按舊華嚴經雲。
回向者何義。
永度世間生死彼岸。
故說回向。
又大般若雲。
若以無所得心。
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
回向菩提。
所得功德。
于彼異生二乘諸福業事。
為最勝等。
何以故。
以二乘等。
但為令己自在安樂。
為自涅槃。
菩薩回向。
普為一切有情。
調伏寂靜涅槃。
經我見諸王剃除須髻等者。
問人之所重。
莫過寶位。
今舍黃屋。
入彼缁林。
棄諸俗儀。
受僧禁戒。
有何勝利。
見斯救擯。
答因茲戒本。
壞舍幻身。
得金剛體。
能拯物危。
自離諸難。
按新華嚴經頌雲。
昔在無邊大劫海。
修治淨戒波羅蜜。
故獲淨身遍十方。
普滅世間諸重苦。
舊經雲。
若時淨戒順正教。
諸佛賢聖所贊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又涅拌經雲。
一切衆生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乃見佛性。
得成菩提。
又雲。
如金翅鳥。
能啖諸龍。
唯不能啖受三皈者。
又大般若經雲。
以無所得。
而為方便。
修行淨戒。
如是淨戒。
能滿淨戒。
乃至般若。
六波羅蜜。
有斯勝益。
故舍王位。
猶若脫履。
疏思惟法義谛密法忍舉偏說者。
問何以明之。
答按金剛般若經。
若人以百千萬劫。
舍于身命。
不如受持一四句偈。
舍身命者。
即安受等忍。
故知勝劣由來異也。
問當以何念。
能發于忍。
答當念忍力。
能緻菩提。
不忍為因。
諸根不具。
不能辨諸成有情事。
故大般若經雲。
我若不修忍波羅蜜。
當生諸根殘缺。
容貌醜陋。
不具菩薩圓滿色身。
若得菩薩圓滿色身。
有情見者。
必獲菩提。
若不得此圓滿色身。
則不能成就一切有情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問作念可然。
頗有因忍。
實成佛耶。
答按新華嚴經頌雲。
往昔修行忍清淨。
信解真實無分别。
是故色相皆圓滿。
普放光明照十方。
斯之為證。
疏精進有五者。
如文具辨。
又按大集經雲。
勤行精進。
凡有四法。
一者發心。
二者作心。
三者觀心。
四者如法住。
如是四法。
即是具足佛法因緣。
何以故。
發心者。
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
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
名為利衆生因。
如法住者。
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問人多懈怠。
以何為心。
即能精進。
答當作念言。
不精銳者。
失諸功德。
若勤勤者。
能證菩提。
利有情類。
奚不勖勵而修習耶。
故大般若經雲。
我若懈怠。
不起精進。
尚不能獲菩薩勝道。
何由成就一切有情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以此為念。
即可精練。
能緻作佛。
故新華嚴經雲。
往昔勤修多劫海。
能轉衆生深重障。
故能分身遍十方。
悉現菩提樹王下。
經安禅合掌等者。
問入定安寂。
雲何複言。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答有二釋。
一雲。
此之菩薩皆已登地。
不起滅定。
尚現威儀。
餘定贊歎。
故亦無爽。
二雲。
安禅者。
乃是梵言。
語尚略也。
具言安禅那。
此雲合掌。
譯經之主。
遂于宜便。
梵漢雙言。
言安禅合掌之。
安禅之言。
乃非定也。
下言贊歎。
亦無失矣。
問廣運三業。
二利長修。
寂靜閑居。
曷有多益。
答心猶野馬。
意若嚴後。
制之一處。
無事不辦。
故大般若經雲。
是諸菩薩。
入色無色定。
寂靜安樂。
但欲引發自在神通。
與諸有情。
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又新華嚴經頌雲。
佛久修行無量劫。
禅定大海普清淨。
故令見者深歡喜。
煩惱障垢悉除滅。
廣有多能。
故須入定。
疏經複見菩薩至擊法鼓者。
慧度也。
問所有六度。
孰為優劣。
答據無相理法性而言。
亦何優劣。
若依聖教功能而說。
智為群首。
今略言之。
一能為善母。
大般若經雲。
能與一切善法為母。
一切二乘菩薩諸佛所有善法。
從此生故。
二能禦五度。
即彼經雲。
如善禦者。
駕驷馬車。
令避險路。
行于正道。
随本意欲。
能往所至。
甚深般若。
亦複如是。
善禦一切波羅蜜多。
令避生死涅拌險路。
行于自利利他正道。
至本所求一切智智。
三能滅諸惡。
舊華嚴經頌雲。
譬如伽陀藥。
消滅一切苦。
智慧亦如是。
除滅諸癡冥。
又大般若雲。
若有菩薩。
安住般若。
關閉一切險惡趣門。
不受人天貧窮下賤。
四能成正覺。
舊華嚴經頌雲。
勇猛勤方便。
能盡海源底。
智慧力如是。
究竟諸佛海。
大般若雲。
安住般若。
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又華嚴雲。
如來住修諸行海。
具足般若波羅蜜。
是故舒光普照明。
克殄一切愚癡暗。
經為衆講法者。
問夫說法者。
如何安措得為為善說。
答善調三業。
能離毀。
息偏傥情。
棄貪求志。
斯即可為善說法者。
故按大般若經雲。
是菩薩謂随所化。
多為愛語。
含笑先言。
遠離頻蹙。
發詞有義。
能稱如實。
諸有所說。
不欺侮人。
所言決定。
種種樂說。
以柔耎語。
令衆歡悅。
容色寬和。
使他親附。
随義而說。
聞者悟解。
為利益故。
稱法相說。
平等為說。
心無偏傥。
離虛妄言。
作決定說。
種種樂說。
随衆根性。
由此因緣。
令衆歡喜。
又大集經雲。
凡所演說。
不為飲食。
至心演說。
說時不輕。
亦不自高。
為出善巧。
所聞不失。
問名字執着。
至人明誡。
法本離言。
正典鹹載。
今啟講途。
豈不????。
答據真谛言。
複除其病。
非無執言皆制不說。
不爾吾徒将何以悟。
故按舊華嚴經雲。
如寶在闇處。
無明故不見。
真谛無說者。
雖慧莫能睹。
由斯宣說。
益無窮矣。
疏謂四正斷等者。
一能制惡法。
名為律儀。
初修有漏。
精進制彼已生惡法。
令之不起。
後修無漏。
斷彼已生惡所熏種。
二種并名律儀斷也。
故瑜伽論二十九雲。
一律儀斷。
謂于已生惡不善法。
為令斷故。
生欲?勵。
二未生惡法。
有當生義。
為令彼現當不複生。
故斷彼種。
種現兩亡。
故言斷斷。
即瑜伽雲。
于其未生惡不善法。
為欲令彼不現行斷。
為斷故斷。
故名斷斷。
又令永斷。
令不起現。
重言斷斷。
又由初斷。
斷于已生。
今并未生。
故言斷斷。
三未來之善。
生必能有斷所斷德。
故數精進。
令彼得生。
因修習故。
通斷得生。
故名修斷。
故瑜伽雲。
由于善法。
數修數習。
先所未得。
能令現前。
能有所斷。
故名修斷。
四已生善法。
若無放逸。
能斷所斷。
為護彼善。
而勤精進。
令有所斷。
名防護斷。
故瑜伽雲。
由于已得現前諸善法中。
遠離放逸。
修不放逸。
能令善法。
住不忘失。
防護已生所有善法。
能有所斷。
名法護斷。
問四斷之體。
其法者何。
答克體斷精進。
故對法論第十雲。
正斷自體者。
謂精進。
問夫言能斷。
克性唯智。
雲何精進。
而得斷名。
答由緣所斷之法。
而起精進。
是故精進。
而得斷名。
故對法雲。
初二正斷。
緣彼已生未生所治惡不善法。
以為其境。
後二緣彼未生已生能治之法。
而以為境。
故從所緣。
以立斷稱。
經惡罵埵打等者。
按大般若經雲。
若有人來埵打诃罵。
菩薩應作是念。
殑河沙可知數量。
我身過患。
難可得知。
謂無始來。
發起種種煩惱惡業。
違害理事。
諸佛賢聖。
共所诃毀。
今此人來。
埵打诃罵。
百分千分。
乃至邬波尼煞昙分。
未得其一。
如何緣此。
應生忿恚。
觀如是義。
而能忍受。
都無瞋忿怨恨之心。
又按出曜經雲。
忍心如地。
猶如此地。
受淨不淨。
不作是念。
舍是受是。
智者執行。
亦複如是。
若有歡譽。
不以為歡。
有數辱者。
不懷憂戚。
見善不喜。
聞惡不怒。
是故說忍心如地也。
以此為心。
故能安受打罵之苦。
疏如彼三類說不二義。
按維摩經。
三十三聖。
明不二義。
分為三類。
第一類者。
前三十一菩薩。
同說以分别執。
名之為二。
無分别理。
名為不二。
智會此理。
名入不二。
第二類者。
文殊師利。
以彼言說。
名之為二。
離言法性。
名為不二。
智達此性。
名入不二。
第三類者。
謂維摩诘。
假智言說。
俱名為二。
法性真如。
名為不二。
正智證智。
名入不二。
問準前三十一菩薩。
說各不同。
雲何總合。
為一類耶。
答觀文似異。
據理乃同。
故為一類。
廣如彼說。
疏俱舍頌雲極微金水等者。
又按佛本行經第十二雲。
凡七極微。
成一客塵。
合七客塵。
成一兔塵。
乃至成虱。
皆同俱舍。
七虱成一芥子。
七芥子成一大麥。
七麥成一指節。
累七指節。
成于半尺。
兩半成一尺。
二尺一肘。
四肘一弓。
五弓一杖。
二十杖名一息。
八十息名拘盧奢。
八拘盧奢名一由旬。
注雲。
依随類數。
讨得二百八十四裡。
一三十步。
問何故不同。
答略為二釋。
一國法前後。
改張有異。
如今鬥尺。
望古周時。
大小全異。
二五天竺境。
土俗不同。
亦如今此河南河北關東關西。
尺步等量。
亦全有異。
彼亦應爾。
譯經之主。
随當國言。
故參差也。
亦非有過。
複有說雲。
或四裡或一驿地。
名一由旬。
皆準斯會。
縱譯經人。
是此間者。
亦随彼方。
一國境法。
疏不爾此洲讵安多塔者。
問今所明塔。
乃是光照東土之事。
何得難雲此不安多。
答雖東西别。
報化佛境。
佛佛相似。
舉此化境。
不堪安多。
返顯彼方。
明是報域。
疏如天樹王其華開敷等者。
有雲。
釋難。
而外難雲。
若由造塔。
國界嚴好。
本徒嚴國。
何關供養。
故為釋言。
如樹開華。
本為結子。
不欲榮樹。
及其華發。
樹自嚴好。
造塔亦爾。
疏是今時因菩提因故者。
問文殊今現。
處王子位。
雲何說因。
是今佛因。
答為二釋。
一據妙吉祥。
今實成佛。
名今佛因。
二者。
約彼大三世說。
往行名去。
成佛名今。
佛身已後。
所有未來。
總名未來。
雖未成佛。
形待約世。
故亦名今。
複有釋。
論。
雲妙光之。
前未能為衆敷闡斯典。
然所修行。
是後說因。
名為因相。
為妙光身。
聞法華已。
能為衆說。
稱之為果。
議準曰此後釋。
所見果者。
即是過去因之果也。
然望論意。
後釋亦得。
疏三轉嗣對者。
謂嗣繼嗣。
攝佛法輪。
令不斷故。
疏住外凡位者。
此有二釋。
一雲。
十信已前。
名外凡位。
已後名内。
二雲。
十住已前。
名為外凡。
已後名内。
菩薩本業璎珞經雲。
佛子住此地者。
所得福德。
過外凡位。
百千萬億。
由此故知。
已前總名外凡。
議曰。
前雖無證。
理亦可通。
約未入彼四十心位。
立以外稱。
問何故本業說十住外。
名為外凡。
答以十住外。
未入三祗根本位故。
故與外名。
前解約彼。
方便根本。
皆異已前。
未發心故。
總名為内。
言破疑者。
破彼三乘新舊二疑。
故下經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疏令入聖等者。
故鹙子言。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當必證入聖實智故。
疏二密境界者。
說二乘權。
菩薩為實。
唯佛能知。
非餘所測。
甚深難解。
名密境界。
或與二乘。
授佛記故。
故智度論雲。
法華經雲。
二乘作佛。
名秘密法。
或是世尊密意而說。
名密境界。
定性二乘。
實不作佛。
今奄含說。
名之密也。
議曰。
據二乘記。
引智論證。
釋密無違。
何名為二。
此論自言。
菩薩聲聞。
二種密故。
準第三釋。
亦隻一密。
不得稱二。
思之可知。
故初釋善。
然八大義。
總分為二。
初之六種。
為令衆生自得作佛。
即自利也。
後之二種。
令他聞教而證圓果。
即利他也。
初中複二。
初五辨因。
後一明果。
第二利他。
亦分兩種。
初之一句。
為物演教。
後之一句。
令物證入。
疏古攝論至三十五劫等者。
按今攝論及餘經論。
未曾見有三十三者。
恐此方古德。
以意定之。
疏多依五種者。
論中雖說有五種劫。
不言此經上下之劫。
皆依五說。
疏雲多依五種劫者。
取論意釋。
亦不決判。
但依五種。
如下授諸聲聞等記。
不必取此月年等劫。
至文更會。
疏涅拌經雲如來等者。
又按出曜經說。
而有四義。
一依過去佛來。
經雲。
如過去等正覺來。
吾從彼來。
于三阿僧祇劫。
執行勤苦。
故名如來。
二從二利來。
經雲。
或施國财妻子頭目髓腦。
能自拔濟。
從中來故。
故名如來。
三從法性中來。
經雲。
複從法性。
就世間義。
故謂如來。
四如諸世尊。
依德而來。
經雲。
如過去諸佛。
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殊勝之法。
大慈大悲。
廣度一切。
不離如性。
我今亦爾。
故謂如來。
疏羅漢是共德等者。
問按瑜伽雲。
應正等覺。
名為共德。
非獨羅漢。
今疏所判。
乃乖本論。
答略為二釋。
一疏撿文誤。
二言共德者。
有二種共。
一三乘共。
二諸佛共。
言羅漢者。
三乘共德。
斷煩惱障。
同證生空。
正等覺者。
諸佛共德。
斷所知障。
同證法空。
故瑜伽雲。
應正等覺。
謂永解脫一切煩惱。
及所知障。
論文雖總。
理有斯别。
疏主約彼三乘共德。
是以偏指。
非是疏主撿文誤也。
有餘釋雲。
二空之理。
諸佛同證。
名為共也。
明行等德。
并是有為。
諸佛各别。
名不共德。
有為體異。
屬各别故。
疏遮行行者。
如彼根戒。
防護根門。
名為遮行。
三業造修。
亦為行行。
疏四種增上心等者。
謂即四禅增上心法。
現樂滿也。
四體疑湛故。
名名住也。
疏此二是行行攝者。
即前行行住行。
總名行行。
疏由此如來至遮自苦者。
牒彼論也。
疏言此中不造過等。
疏主釋也。
由不造過。
釋三不護。
言密護根門故。
無忘失者。
由護根門。
所以無忘失。
世間靜慮。
遮苦行等。
釋前住行。
佛所得定。
雖唯無漏。
以有為法。
亦名世間。
由得此定。
現法樂住。
顯異未得忘勤苦者。
名遮苦行。
複有釋雲。
遮行行行。
總名行行。
四增上心。
名為住行。
故瑜伽雲。
前是行行。
後是住行。
論雲。
由此二種。
顯示如來三種不護。
無忘失法者。
釋由行行故。
顯三不護。
由遮行故。
顯無忘失。
論雲。
由不造過世世間靜慮等者。
釋世間靜慮。
而是樂道。
外道造作。
所修苦行。
名過靜慮。
今明如來由不造彼過。
世靜慮所有苦行。
名遮自苦。
議曰。
二釋異者。
餘德據論。
初标次第。
故攝遮行行行。
總名行行。
疏主依義。
據釋次第。
攝住行行行。
總名行行。
論雲。
不造過者。
餘德平聲。
而釋過義。
疏主去聲。
以解過義。
各望義殊。
俱有所以。
今詳論雲。
由此二種。
顯示如來三種不護。
無忘失法。
由不造過。
世靜慮等者。
如次顯彼行行遮行住行三也。
疏三不護等者。
問三業無非。
即雲不護。
諸根無過。
何須密護。
答無罪覆藏。
名為不護。
諸根無非。
如防護者。
不起于過。
名為密護。
非是如來加意守防。
名為密護。
疏于四谛至如次配者。
問苦集世法。
能解之智。
名世間解。
滅道非是世間之法。
能解之智。
非世間解。
答滅道能治。
解此世間能治之法。
名世間解。
若爾二空能證所證。
亦能治世。
何故不說。
答約通三乘。
但言四谛。
複有釋雲。
自性因緣。
義同疏釋。
雲愛味者。
即過失也。
由愛味故。
起諸過失。
過患者。
離欲行也。
由見過患。
故能離欲。
能趣行者。
由見于前生死之中。
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等已。
心便猒背。
起趣三乘菩提等行。
名為趣行。
過患所離。
出離能離。
故為一也。
疏由此複釋者。
瑜伽論中。
有此二釋。
古又釋者。
與後釋同。
闇相會也。
未必古人見瑜伽論。
疏一初善至後善等者。
有釋如次配聞思修三種慧。
由教之力。
能生慧故。
疏謂極究竟至離欲為後邊者。
此論文也。
法性離垢等者。
疏主釋也。
言法性離垢故者。
釋極究竟離諸垢言。
能學之者至得果離垢者。
釋及一切至為後邊言。
能學究竟明有學人修行究竟等者。
明無學也。
有二釋。
一雲。
離現行垢故。
名謂極究竟離諸垢。
斷随眠故。
名及一切至為後邊。
此由教力。
能令聞者。
生四智等。
斷現種也。
二雲。
初簡外道。
暫能伏惑。
非究竟斷。
名究竟離諸垢也。
後簡外道。
不能離彼非想地惑。
名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
疏及八語具皆圓滿故者。
按瑜伽二十五雲。
一先首語。
趣涅槃宮為先故。
二微妙語。
謂清淨聲。
如迦陵頻伽鳥聲故。
三顯了語。
謂文詞善巧故。
四易解語。
巧辨說故。
五樂聞語。
豐諸義味。
令樂聞故。
六無依語。
不為規求名利等事。
發語說法故。
七無違逆語。
随彼意樂。
多少說故。
八無邊語。
廣大善巧故。
當知此八。
略具三德。
一趣向德。
謂初一種。
二自體德。
謂次二種。
三方便德。
謂後五種。
疏七圓滿等者。
所度無邊。
名無限量。
能度之者。
超過一切。
名為最勝。
疏八清淨謂自性解脫故者。
自性解脫。
是本論文。
疏有二釋。
一雲。
一刹那解脫等者。
約時以釋。
法一刹那。
自是解脫。
或複如來一刹那聲。
而說之時。
法亦解脫。
二言法自性解脫。
據體自釋。
複有釋雲。
謂在學位。
無漏之法。
名自性解脫。
疏謂相續解脫者。
此本論文。
疏亦兩釋。
初約相續。
亦有二義。
一據法體自相續說。
二依如來相續而說。
二約學人。
複有釋雲。
在無學位。
名相續也。
疏十梵行者。
複有二釋。
一雲。
煩惱等法。
名為非梵。
八聖道支。
能離彼故。
故名梵行。
二雲。
此八道支。
從彼如來梵音而生。
故名梵行。
疏如觀棋等者。
有人執斧行山中。
見二人棋。
棋可一局。
斧柯摧然爛盡。
又按異苑。
昔有人乘馬山行。
遙望岫裡。
有二老翁。
相對樗蒲。
高岩懸竦。
遂下騎造焉。
以?柱地。
跪而觀之。
自謂俄頃。
視其馬鞭摧然以爛。
顧瞻其鞍下。
骸骨枯朽。
既還家。
無複親舊。
舊居荒廢。
明比久盡。
仿偟靡寄。
一恸而絕。
又按東陽記。
晉中朝人。
有王質。
嘗入山伐木。
至石室。
見童子數人。
彈琴而歌。
質留跂斧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之。
狀如棗核。
質取含之。
便不複饑。
小停止似俄頃間耳。
童子語曰。
汝來久。
何不速去。
承聲而起。
所坐斧柯。
摧然爛盡。
既歸去家數十年。
稚子幼孫。
皆成耆宿。
親故雕落。
無複時比。
複之二事。
雖非疏引。
延促義同。
故因言也。
疏沙門至此雲功勞者。
按佛本行經釋。
有斯義也。
彼頌釋雲。
福德積聚舍諸非。
此世彼世知無惱。
一切生死除滅故。
得此證者名沙門。
疏化身報身至可言諸佛者。
一報土中。
有多化土。
據化土說。
言諸佛土一切動也。
疏梵雲吠琉璃者。
複有釋雲。
言琉璃者。
從山為名。
謂遠山寶。
即須彌山也。
此寶青色。
一切真寶。
皆不能壞。
亦非煙焰所能镕鑄。
唯是神鬼。
有通力者。
能破為物。
或雲。
是金翅鳥卵?。
此寶鬼神破之。
以賣與人。
疏水精至土地辨者。
議曰。
非必五天皆無冰也。
按西域傳。
雪山多雪。
嚴凝寒苦。
特甚餘處。
何得無冰。
若據大綱。
多分而說。
彼實炎暑。
無冰可爾。
然疏主以玄應法師一切經音。
作斯判故。
故随彼言。
非實許爾。
疏百劫修相好歎弗沙佛者。
問百劫之中。
處在幾劫。
見弗沙佛。
答第六劫也。
何以明之。
答按佛本行經雲。
我念往昔。
有如來出現于世。
名曰弗沙。
時彼佛在雜寶窟内。
我見彼佛。
心生歡喜。
合十指掌。
翹于一腳。
七日七夜。
而将此偈。
贊歎彼佛。
偈言。
天上天下無如佛等。
彼佛便記。
汝于來世。
過于九十四劫。
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既雲。
過九十四劫。
故知處在六劫。
逢弗沙佛也。
若爾。
何故有經說言。
贊弗沙佛。
超于九劫。
複言九十一劫。
而得佛耶。
答乃應諸教見聞不同。
故有斯異。
問本行經言。
過九十四。
那知即是在第六劫。
答據不超。
合當第六。
又釋準言過于九十四劫。
餘之六劫。
即是所超。
此即百劫之中。
初劫逢也。
疏二淨果者。
成佛為一。
度生第二。
方便品 疏第三 疏行竦者。
竦謂敬也。
可謂息惡務進善也。
故國語雲。
竦善抑惡。
廣雅雲。
竦上也。
謂高上也。
行能崇善上升。
故雲行竦。
有本作疏。
傳釋雲疏。
謂疏條扶疏。
行能疏條。
而長果法。
雖有斯理。
無文可憑。
故取前義。
竦字為正。
疏蓮華但說二義因果故即智诠者。
此意說雲。
論既但說教理二種。
名為蓮華。
故今此間。
亦以教理。
而為蓮華。
為因為果。
言智者理。
言诠者教。
疏蓮華二義至無爽道理者。
論中蓮華。
雖喻教理。
解無量義經。
然彼論雲。
出水開敷。
因果之上。
理亦得有故取蓮華。
況于因果。
亦不失于開敷通理。
議曰。
初之一釋。
依論以明。
而非是正。
第二雖正。
然據勝言。
亦非盡理。
第三釋者。
盡理正也。
疏佛智有二者。
泛明佛智。
有斯二種。
疏實法亦二者。
夫言智者。
必有其境。
欲明真智。
故舉境也。
疏實智亦爾者。
智依境起。
實境既二。
故智亦二。
上标二智。
此文之下。
釋上真智。
本意欲辨方便之體。
若不對真而以形。
何法得名方便。
故先舉真。
後明方便。
疏對知妄知等者。
瓶軍林等。
名之為妄。
即是第一世間世俗。
執情計有。
據體是無。
名之為妄。
智能知妄。
名知妄智。
智非是妄。
疏對知事智等者。
謂三科等。
名之為事。
即是第二道理世俗。
随義立彼三科等法。
事相顯現。
差别可知。
名之為事。
疏對知相等者。
謂四谛等。
名之為相。
即是第二證得世俗。
染淨因果。
而相可知。
名之為相。
疏對知诠智等者。
謂二空門。
名之為诠。
即是第四勝義世俗。
聖者之智。
依此空門。
能顯真理。
名之為诠。
疏此之四種實智者。
實智體一。
所對有四。
能對實智。
故得四名。
非體四也。
疏餘四所對至俗智者。
此之所說。
能對所對。
真俗二智。
餘聖亦有。
今者疏意。
唯明如來真俗之智。
佛後得智。
能知四俗。
名為俗智。
疏對智權智者。
佛後得智。
知二乘權。
或可二乘。
自所得智。
名為知權。
解權乘故。
名為知權。
權言乃是大乘談也。
非彼自悟二乘為權。
或可回心。
亦知是權。
然疏本意。
但取如來知權智也。
疏若依趣入至俗智者。
第三真者。
親能趣入。
第三俗智。
理即不然。
故真俗别。
若爾餘俗。
亦非趣入。
何故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