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疏盡所有也者。
一切真俗。
所有諸法。
差别之義。
名盡所有。
盡所有者。
指斥言也。
此差别法。
智悉能知。
舉境顯智。
名盡所有。
又釋雲。
備攝有無。
名盡所有。
智悉能知。
名盡所有智。
即唯後得。
故瑜伽論。
七十七雲盡所有性者。
謂諸雜染清淨法中。
所有一切。
品别邊際。
又釋若盡者減義。
減盡煩惱所有之智。
名盡所有智。
即根本智。
議曰。
今取初之二釋。
優劣可詳。
故不待言。
疏準諸至名薄伽梵者。
按佛地論雲。
佛具十德。
何故佛教傳法者。
一切經首。
但置薄伽梵名。
謂即此名。
世鹹尊重。
故諸外道。
皆稱本師。
名薄伽梵。
又引一名。
總攝衆德。
餘名不爾。
是故經首。
皆置此名。
疏應化非真佛等者。
問按天親論。
但雲應化非佛非說。
不言法身而能說法。
引斯為證。
恐乖論旨。
答引彼意證應化非真。
非真說法。
不以彼文直證法說。
若爾引之。
而何取益。
答憑之申理。
既說應化非佛非說。
故知法佛可名真佛。
故彼論雲。
非非法者。
真如無我。
相實有故。
一切聖人。
依真如法清淨得名。
故知法佛名為真佛。
佛既名真。
合名真說。
故疏引彼稱贊大乘。
而以為證。
有雲。
疏主引般若論。
證法佛說。
乖論意者。
不悟深旨。
妄為彈斥。
應細思之。
疏住少聖凡夫觀丈六而無盡者。
二乘之人。
名為小聖。
四善根前。
及餘一切凡夫之類。
總名凡夫。
但見丈六。
又按西域傳雲。
有婆羅門。
聞釋迦佛身長丈六。
常懷疑惑。
未之信也。
乃以丈六竹杖。
欲量佛身。
恒于杖端。
出過丈六。
如是增高莫能窮實。
遂投杖而去。
因植根為林竹。
修勁被山滿谷。
因号斯處。
為杖林焉。
疏劬師羅長者。
按經音義。
此雲妙音。
疏古因解聖住等者。
吉藏法師雲。
住有二種。
一者身住。
二者心住。
身住有四。
一化處住。
十方諸佛。
等有國土。
二異俗住。
三世諸佛。
多栖止伽藍。
三未舍壽分住。
佛未答魔王啟請。
壽命無量。
由答啟請。
則唯留八十。
餘皆舍之。
四者威儀住。
謂行住坐卧。
悉名為住。
二就内德論住。
亦有四種。
一者天住。
謂住布施持戒等。
二梵住。
謂住四無量心。
三聖住。
謂住空無相無願三昧。
四佛住。
住願十力等果地衆德。
如來具此内外八住。
疏二謂退凡者。
凡有二義。
一未得聖者。
名之為凡。
有經說雲。
王宮人等。
并得初果。
二謂非王家人親屬。
凡庶名凡。
問何未至佛。
王宮豫下乘。
答敬法重人。
顯為後軌。
亦猶迦葉聞佛涅拌。
欲起神通赴涅拌所。
而思之曰。
我今最後見于世尊。
豈可以通而往彼耶。
此顯珍敬。
王亦如之。
疏古人有說置千王等皆謬者。
問古人所說。
非無典據。
如智度論律毗婆沙仁王等經。
說各異故。
何得總撥。
為謬說耶。
答設彼等說。
皆叙彼俗。
不正說也。
故疏不取。
疏自他二化俱說等者。
山佛自化。
城他王化。
舉自化處。
顯利于缁。
說他化處。
明益于素。
疏或教妙至有所表等者。
前解山城。
俱喻教理。
此即别配。
山同出水。
城類開敷。
思之可悉。
疏舍衛豐其四德者。
謂豐多聞解脫财寶欲境。
疏古說此經合居四處者。
疏雖不說。
準理而言。
處既有四。
說即有三。
初二同疏。
三者屬累品後。
居穢土說。
故成三矣。
疏今解至說唯在二等者。
問觀音之品。
既在空說。
無盡菩薩。
雲何右膝着地請佛。
答經本不同。
多無右膝着地之語。
設縱有者。
理亦無違。
地者。
依持之義。
膝踞于華。
名為着地。
疏因緣之經等者。
因有三種。
謂因事因請因戒。
此即因請。
疏贊證因亦利之者。
此釋外難。
外難意雲。
一乘正逗聲聞。
鹙子可請。
既不被于菩薩。
二聖何陳。
故今答雲。
因利益故。
所以請也。
由贊壽量。
及持經等。
分别等品。
證益不同。
既有斯利。
菩薩故請。
疏聲聞凡夫等者。
定性之人。
遠塵離垢。
不定性者。
發菩提心。
疏聖者菩薩等者。
然無生忍。
初地亦得。
今所明者。
非初地也。
若初地忍。
即合凡夫菩薩所得。
既言聖者。
故知餘地。
疏有化聲聞等者。
問意證報土二乘是化。
今滿慈子。
見居穢刹。
何須化為。
又佛地論。
但說報土。
佛菩薩等。
化為聲聞。
不言化土。
今引滿慈。
恐成虛設。
答疏意談經有化之事。
非即以證二土之化。
但通言耳。
疏十五人王衆者。
有本雲。
人天衆者。
天字誤也。
有雲。
天對人來。
實無天也。
此釋誤也。
疏此衆二徒者。
徒者徒轍。
有此相對之徒轍也。
二二合之。
總成三對。
如次可悉。
疏後衆次第者。
問前第三門。
所烈名字。
與此第四。
何故不同。
答此衆多德。
互立一名。
由此多寶。
為聽證來。
分身諸佛。
為證開集。
前後互明。
故無失也。
疏依乞等者。
比丘乞食。
須具五義。
一者。
不得詐現異相。
二者。
不得說己有德。
三者。
不得高聲現威。
四者。
不得瞻相吉兇。
五者。
不得說有所得驚動人心。
又真谛雲。
食有五種。
一者盜食。
二者債食。
三者許食。
四家法食。
五自在食。
初戒定慧三種俱無。
二者。
三學随有一種。
而無餘二。
三具三學。
四有學聖。
五無學者。
疏?陀十六人者。
即上生經所說。
?陀十六人也。
非此經中所烈?陀。
疏一心等者。
同心觀佛。
希聞妙旨。
同一見解。
八聖道同。
餘可知矣。
問慶喜于時身居有學。
解脫何同。
答前首言乃是結集者置。
集法之時。
已得解脫。
所以言同。
或從多言。
問二乘之智。
如盲摸象。
各各不同。
何名一見。
答後得等異。
根本無差。
故名一見。
疏真谛三釋大者。
彼有三喻。
猶如大王。
智德尊高。
勝一切人。
喻如山海。
形量大故。
猶如大軍。
兵衆多故。
稱之為大。
如次為喻。
疏合為六者。
非是全取。
前之二三。
取前五解。
加名稱大。
而為六釋。
除智論初。
議曰。
可總為七。
取智論初。
九十五種外道之中。
最為大故。
疏四淨命者。
離諸邪命事。
乃名淨命。
邪命有四。
一者仰口。
謂占相星月等。
二者下口。
謂自種植貿易等事。
三者方口。
謂騁國四方。
通緻使命。
四者尖口。
或雲經口。
諸行醫道等。
以上四緣。
求諸衣食。
并名邪命。
即以貪瞋所發三業。
名為邪命。
而有頌雲。
俗邪見難除。
由恒執異見。
道邪命難斷。
由資具屬他。
問比丘之名。
含于乞義。
諸餘乞者。
應名比丘。
答比丘之名。
具于五義。
餘不具五。
不名比丘。
然有釋雲。
乞有二種。
一乞法。
二乞食。
比丘具二。
餘不乞法。
不名比丘。
又退無積畜之累。
進有福物之功。
自利利他。
異餘乞者。
議曰。
後釋難詳。
亦有俗人。
于佛求法。
所得不積。
二利齊修。
應名比丘。
故知比丘而含五義。
非一乞士得比丘名。
疏依新經舊論有十六句者。
唐三藏所譯般若等經。
名為新經。
此經之論。
先譯名舊。
且言新經。
實餘古經。
亦有十六句者。
問論釋于經。
何故經論數不同耶。
答古有兩釋。
一雲。
梵本廣略不同。
一雲。
聲聞常衆。
無會不集。
處處歎之。
故羅什略歎其德。
天親欲示解一經歎德。
令識衆經歎德之意。
故廣記也。
議曰。
初解乖理。
論牒經釋。
經本既略。
論何因廣。
故非梵本有廣略也。
問何故諸經歎德增減不同。
答有二釋。
一者。
譯主具略不同。
二集法者。
歎有多少。
歎德皆是結集置故。
論上上起門者。
古有三釋。
一雲。
學人功德。
比凡為上。
無學人德。
複勝于學。
故雲上上。
二雲。
羅漢有二。
一者。
鈍根小羅漢德。
但名為上。
今明利根大羅漢德。
故雲上上。
三者。
就大羅漢。
有二功德。
一上功德。
二上上德。
今十六句。
歎上上德。
議曰。
理有百途。
非無此旨。
若依論勢。
可從本疏。
所以然者。
論雲。
上上起門者謂諸漏已盡故。
名為羅漢。
标上上已。
即以諸句上下釋之。
故知諸句上下互起。
名上上起。
若如古說。
論何不言。
疏論以第二句釋初句者。
問無學之人。
種現俱盡。
何不雙以第二三句。
釋第一耶。
答有二釋。
一雲。
理實合爾。
但由現惑。
招于三有。
無學既稱不受後有。
故以第二。
釋第一也。
二雲。
八地已去。
頓悟菩薩。
亦名羅漢。
若要種盡。
方得應名。
即顯八地非羅漢攝。
今顯通彼。
故以漏盡。
釋羅漢也。
議曰。
後釋為正。
前約一邊。
雖複正明小乘羅漢。
義兼菩薩。
故亦無違。
疏十六大随者。
色無色界。
各有八随。
合成十六。
疏具十一殊勝事者。
按緣起經說。
一所緣勝。
遍緣染淨故。
二行相勝。
隐真顯妄故。
三因緣勝。
惑業生本故。
四等起勝。
等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
五轉異勝。
随眠纏縛相應不共。
四轉異故。
六邪行勝。
于谛起增益及損減行故。
七相狀勝。
微細自相遍愛非愛。
共相轉故。
八作業勝。
作流轉所依事。
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礙勝。
障礙勝法及廣法故。
十随轉勝。
乃至有頂。
猶随轉故。
十一對治勝。
二種妙智。
所對治故。
疏多緣欲起從勝為名者。
略言欲界。
而有三欲。
一睡眠欲。
二淫欲欲。
三飲食欲。
為此勝故。
故得欲名。
疏九結者。
此之九結。
而有三義。
一自相。
二功用。
三位差别。
言自相者。
愛結謂三界貪。
恚結謂欲随惑恚。
慢結謂七慢。
無明結謂三界無知。
見結謂薩迦耶見邊見。
取結謂見戒二取。
疑結謂于四谛三寶猶豫。
嫉結謂随惑。
悭結亦随惑也。
言功用者。
謂有此者。
不厭三界。
由此展轉。
不善現行。
善不現行。
言位者。
謂于後果生位。
廣如對法。
疏以離定障名心解脫者。
問定障是何。
答理實諸染。
能障定者。
皆名定障。
然依勝說。
異熟生受。
名勝定障。
領下劣法。
不上進故。
問定既離障。
何乃名為心解脫耶。
答定是心所。
以所從王。
名心解脫。
鄰近釋也。
或定令必住于一境。
定得心名。
問頗有定圓根不具耶。
答應為四句。
有定圓根不具。
謂身證那含。
得九定故。
名為定圓。
上惑未已。
名根不具。
有根具定不滿。
謂慧解脫及超中二。
有根圓定亦具。
謂俱解脫者。
有根定俱不具。
謂諸凡夫未得定者。
及除身證餘前三果。
疏離性障者。
煩惱體性。
即是障故。
故名性障。
疏由離此二證獲無為者。
問豈離定障。
得無為耶。
答許得何失。
若爾何故說三乘人解脫床同。
答彼約惑苦不生解脫。
不說無為三乘同也。
問定障既在所知障收。
雲何生觀而能斷耶。
答非生現觀。
但以事觀。
能伏于彼。
由無惑可斷。
複更不别得于果故。
故非理觀。
若也練根取獨覺果。
容以理觀别得果故。
雖不别得擇滅無為。
由伏定障。
得非擇滅。
故言離二證獲無為。
疏離心相應縛者。
王體非縛。
相應煩惱。
能縛心故。
名相應縛。
心相應即縛。
持業釋也。
疏如相應事已辦故者。
略有四釋。
一雲。
與四谛理相應也。
一雲。
如謂真如相應。
謂正智與如相應。
正智辦也。
一雲。
能證滅谛。
諸心心所。
名曰相應。
如者。
指斥之辭。
由得如是相應之事。
已成辦故。
所以名為已辦所辦。
一雲。
如相應等者。
是舉喻也。
思可知矣。
雖有多釋。
随應皆得。
疏單釋十五至心自在者。
問既由諸句。
名心自在。
何名單釋。
答疏主總談。
由具上句。
至心自在。
不同餘句 取他束釋。
疏準論三句以下釋上者。
準有三句。
而以下句。
向上釋之。
所釋唯三。
能釋即四。
乍觀為言。
能釋有三。
上釋下七。
亦準此知。
疏三單二不釋者。
問既不以他及總不釋。
何總名為上上起耶。
答從多為名。
疏故入十地得羅漢名者。
釋以現行漏盡之義。
釋羅漢名之所以也。
疏或總無煩惱别我執亦亡者。
此有二義。
一明當句。
自釋所以遮于外難。
前諸漏盡。
據總煩惱。
此無複言。
約别我執。
雖俱現行。
總别有異。
故分二種。
此順前解。
無複煩惱。
第二釋也。
二者。
第二三句。
俱是現行。
将諸漏盡。
釋無煩惱。
雖俱現行。
由總現無。
别執亦盡。
故将釋之。
與前不同。
亦有斯理。
前釋為本。
疏三應入聚落至所牽等者。
如郁頭藍子。
雖得非想非非想定。
然未自在。
後入王宮。
為欲境惑。
失諸神通。
即其事也。
疏應一向行善等者。
問既号無學。
何有進修。
答二乘究竟道。
欣大菩提故。
若爾定性應不進修。
答亦樂利他練根除障。
總言進修。
故理無爽。
疏于二界禅等者。
問禅唯色界。
言二者何。
答略為三釋一雲。
疏脫第字。
一雲。
文總應言于色不著于禅。
于無色界不著于定。
一雲。
無色亦得名禅。
禅者。
此譯名為靜慮。
能生一切諸功德故。
亦義名為功德藂林。
故智度論八十說雲。
禅者。
四禅四無色定等諸禅定。
若不爾者。
禅波羅蜜攝定不盡。
而經論中。
多不說者。
色界具支。
無色不具。
故得名别。
理實通有。
疏應如實知同生衆等者。
問雲何同生。
答古有釋雲。
準經而有二五種佛子。
一者。
四果并緣覺五。
二者。
四果并法身菩薩。
而除緣覺。
此二五種。
并從佛口生。
故謂同生衆生。
準疏意雲。
化諸衆生。
令同羅漢。
所得己利。
名曰同生。
疏攝取得功德者。
問雲何名得。
答有雲。
一切羅漢。
必應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
準此意雲。
令得漏盡。
無複煩惱。
名之為得。
議曰。
若爾何但攝于二句。
無學必合所住辦等。
準俱解脫。
望十五句。
總名為得。
慧解脫者。
随準知之。
然疏意雲。
由成二句。
是以能得諸功德故。
故名為得。
疏攝取所應作者。
問猶修供養。
雲何名為已作所作。
答自位滿故。
名已作所作。
為報佛恩。
更修供養。
疏過上下界者。
下謂欲界。
上色無色。
定散不同。
開合為二。
疏攝取上上功德者。
問何故初後二門之中。
正智解脫。
皆言無為。
第二門中。
即言解脫謂神通耶。
答解脫之名。
通于二義。
由伏定障。
方得神通。
亦名解脫。
古随義釋。
不同何咎。
即第十四。
至心自在。
前後不同。
準此可悟。
疏宗義配之者。
但以宗徒義意配之。
非論本意及真實理。
須此配也。
疏十二由經等者。
問結集之首。
乃是慶喜。
何言不同。
答且初結集界内外二。
自茲已後。
諸部傳異。
故不同矣。
言唯慶喜。
據初從多。
思之。
疏修苦樂行者。
于郁頭藍等處。
學非想等定。
名為樂行。
對苦名樂。
彼定不與樂相應故。
疏上時者。
有雲。
西方俗時。
而有三種。
一者熱際。
二者雨際。
三者寒際。
今此尊者。
熱際時生。
故名上時。
亦猶雨衆外道。
而立名焉。
疏無滅佛黨弟者。
傳釋雲。
亦号此尊。
名半頭天眼。
古釋半頭之言。
由失肉眼。
後得天眼。
半頭已上。
悉能照矚。
名半頭眼。
複有釋雲。
肉天具有。
名全有眼。
由??無一。
故名半頭。
議曰。
按智度論雲。
何泥雲盧頭。
色界四大造色。
半頭清淨。
是天眼。
佛天眼。
四大造色。
遍頭清淨。
準此但據淨有圓缺。
以名遍半。
未必約見及眼具??。
若如古釋。
五眼不具。
總應名半。
縱有天眼。
眼亦少故。
未必皆能全頭見故。
故不依也。
尊者即是甘露飯王之子也。
疏假和合等者。
問死屍無情。
雲何得與有情為支分也。
答有二釋。
一雲。
鬼神之力。
二雲。
實即不然。
示現可爾。
為破有情執有實我。
顯假和合。
示無我故。
議曰。
前解違唯識理。
離托餘身。
無重生故。
思之。
疏餘習尚在等者。
問按大集經。
歎羅漢雲。
善得解脫。
斷煩惱習。
雲何今言有餘習耶。
答習氣有二。
煩惱即習。
因習成故。
二煩惱之習。
惑氣分故。
前羅漢無。
後容得有。
故大集經雲。
佛漏盡智。
無邊清淨。
不雜煩惱習。
聲聞緣覺習結氣。
是故漏盡智不淨。
疏經五不死者。
一釜煮不死。
二??爍不燋。
三水不溺。
四魚腹不爛。
五刀破不傷。
疏因共佛論者。
本外道也。
後逢如來求欲論義。
自為其主。
矯立宗。
言言不受一切法。
此矯意雲。
既立宗雲。
不受一切。
佛若難我。
我皆不受。
佛返徴雲。
汝為自受此知見耶。
為不受乎。
彼聞斯責。
即知堕負。
請皈出家。
此難意雲。
若自受者。
即違自宗。
宗言不受一切法故。
豈汝此見。
非一切耶。
若言不受。
兩俱不成。
俱知此見。
汝之起故。
雲何不受。
又夫宗者。
違他順己。
汝自不受。
何得名宗。
若言我宗不許。
何成俱過者。
設爾亦有世間相違。
及随一過。
疏放牛十一事者。
一知色。
二知相。
三知刮刷。
四知覆瘡。
五知作煙。
六知好道。
七知所宜所。
八知度處。
九知隐處。
十知留乳。
十一知養牛主。
如智度論第二具明。
疏滿慈子者。
有雲尊者父母江邊祠天。
求乞于子。
設以華香。
供養梵天。
感夢寶器。
因得是子。
滿本願故。
故名滿也。
疏執日等者。
此尊者六年處胎。
傳有二因。
一雲。
曾塞鼠穴。
時經六日。
二昔曾為王。
召一沙門。
處于門外。
經于六日。
忘不處分。
故招斯過。
疏進趣止息名為無學者。
問如俱解脫。
理即可然。
慧解脫人。
定未圓足。
雲何得雲滿足止息。
得無學名。
答據自分位。
所得足故。
即名無學。
不約練根轉修勝定。
若不爾者。
從俱解脫。
亦非無學。
後回趣故。
故知但據本根性滿。
雖止得于未至定法。
亦得名滿。
或且據彼俱解脫人。
而作斯釋。
此經所列。
并俱脫故。
不如前釋。
疏大術生佛七日命終者。
問但有皈禮諸佛并賴。
益壽延長。
親誕神儀。
翻令促命。
答如來設化。
事不一途。
舉動施為。
非無所以。
且傳釋雲。
佛在知足。
将降人中。
先觀閻浮所有四事。
一觀生中國。
二觀生刹帝利家。
三觀衆生根器。
四觀所生母七日命終。
菩薩不欲屈節女人。
故有斯志。
故目連問經雲。
父母生我時。
七日便壽終。
所以者何。
母人之德。
不堪受其禮故。
所以者何。
用與得佛。
不應還向母作禮。
于是頌曰。
佛為天人尊。
諸道無能及。
女人德薄淺。
不堪受其禮。
此經雖不入因。
然取其意。
釋難亦得。
問何故彌勒生婆羅門家。
答濁惡劫出。
生刹利舍。
劫初減。
應生淨行家。
問若待根熟。
雲何迦葉如來。
七日涅槃。
而不化利。
答以所被生而無多故。
言不化也。
非是全無。
又按佛本行經。
總有三釋。
一雲。
太子誕生。
适滿七日。
摩耶夫人。
更不能得諸天威力。
複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樂。
以力薄故。
其形羸瘦。
遂命終矣。
二雲。
或有師言。
夫人壽命算數。
唯在七日。
是故命終。
雖然但往昔來常有是法。
何以故。
以諸菩薩幼年出家。
母見是事。
其心破裂。
即便命終。
三雲。
薩婆多師。
複作是言。
其菩薩母。
見所生子。
身體洪滿。
端正可喜。
于世少雙。
既睹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歡喜踴躍。
逼滿身中。
以不勝故。
即便命終。
又按大乘方便經第一雲。
菩薩先在兜率天時。
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滿十月已。
餘有七日在。
爾時菩薩。
便從兜率天來。
菩薩以方便。
知摩耶夫人命根欲盡。
故來下生。
非菩薩咎。
疏父母等将皈等者。
意說。
闼婆本非人類。
如何父母。
而言取歸。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
疏盡所有也者。
一切真俗。
所有諸法。
差别之義。
名盡所有。
盡所有者。
指斥言也。
此差别法。
智悉能知。
舉境顯智。
名盡所有。
又釋雲。
備攝有無。
名盡所有。
智悉能知。
名盡所有智。
即唯後得。
故瑜伽論。
七十七雲盡所有性者。
謂諸雜染清淨法中。
所有一切。
品别邊際。
又釋若盡者減義。
減盡煩惱所有之智。
名盡所有智。
即根本智。
議曰。
今取初之二釋。
優劣可詳。
故不待言。
疏準諸至名薄伽梵者。
按佛地論雲。
佛具十德。
何故佛教傳法者。
一切經首。
但置薄伽梵名。
謂即此名。
世鹹尊重。
故諸外道。
皆稱本師。
名薄伽梵。
又引一名。
總攝衆德。
餘名不爾。
是故經首。
皆置此名。
疏應化非真佛等者。
問按天親論。
但雲應化非佛非說。
不言法身而能說法。
引斯為證。
恐乖論旨。
答引彼意證應化非真。
非真說法。
不以彼文直證法說。
若爾引之。
而何取益。
答憑之申理。
既說應化非佛非說。
故知法佛可名真佛。
故彼論雲。
非非法者。
真如無我。
相實有故。
一切聖人。
依真如法清淨得名。
故知法佛名為真佛。
佛既名真。
合名真說。
故疏引彼稱贊大乘。
而以為證。
有雲。
疏主引般若論。
證法佛說。
乖論意者。
不悟深旨。
妄為彈斥。
應細思之。
疏住少聖凡夫觀丈六而無盡者。
二乘之人。
名為小聖。
四善根前。
及餘一切凡夫之類。
總名凡夫。
但見丈六。
又按西域傳雲。
有婆羅門。
聞釋迦佛身長丈六。
常懷疑惑。
未之信也。
乃以丈六竹杖。
欲量佛身。
恒于杖端。
出過丈六。
如是增高莫能窮實。
遂投杖而去。
因植根為林竹。
修勁被山滿谷。
因号斯處。
為杖林焉。
疏劬師羅長者。
按經音義。
此雲妙音。
疏古因解聖住等者。
吉藏法師雲。
住有二種。
一者身住。
二者心住。
身住有四。
一化處住。
十方諸佛。
等有國土。
二異俗住。
三世諸佛。
多栖止伽藍。
三未舍壽分住。
佛未答魔王啟請。
壽命無量。
由答啟請。
則唯留八十。
餘皆舍之。
四者威儀住。
謂行住坐卧。
悉名為住。
二就内德論住。
亦有四種。
一者天住。
謂住布施持戒等。
二梵住。
謂住四無量心。
三聖住。
謂住空無相無願三昧。
四佛住。
住願十力等果地衆德。
如來具此内外八住。
疏二謂退凡者。
凡有二義。
一未得聖者。
名之為凡。
有經說雲。
王宮人等。
并得初果。
二謂非王家人親屬。
凡庶名凡。
問何未至佛。
王宮豫下乘。
答敬法重人。
顯為後軌。
亦猶迦葉聞佛涅拌。
欲起神通赴涅拌所。
而思之曰。
我今最後見于世尊。
豈可以通而往彼耶。
此顯珍敬。
王亦如之。
疏古人有說置千王等皆謬者。
問古人所說。
非無典據。
如智度論律毗婆沙仁王等經。
說各異故。
何得總撥。
為謬說耶。
答設彼等說。
皆叙彼俗。
不正說也。
故疏不取。
疏自他二化俱說等者。
山佛自化。
城他王化。
舉自化處。
顯利于缁。
說他化處。
明益于素。
疏或教妙至有所表等者。
前解山城。
俱喻教理。
此即别配。
山同出水。
城類開敷。
思之可悉。
疏舍衛豐其四德者。
謂豐多聞解脫财寶欲境。
疏古說此經合居四處者。
疏雖不說。
準理而言。
處既有四。
說即有三。
初二同疏。
三者屬累品後。
居穢土說。
故成三矣。
疏今解至說唯在二等者。
問觀音之品。
既在空說。
無盡菩薩。
雲何右膝着地請佛。
答經本不同。
多無右膝着地之語。
設縱有者。
理亦無違。
地者。
依持之義。
膝踞于華。
名為着地。
疏因緣之經等者。
因有三種。
謂因事因請因戒。
此即因請。
疏贊證因亦利之者。
此釋外難。
外難意雲。
一乘正逗聲聞。
鹙子可請。
既不被于菩薩。
二聖何陳。
故今答雲。
因利益故。
所以請也。
由贊壽量。
及持經等。
分别等品。
證益不同。
既有斯利。
菩薩故請。
疏聲聞凡夫等者。
定性之人。
遠塵離垢。
不定性者。
發菩提心。
疏聖者菩薩等者。
然無生忍。
初地亦得。
今所明者。
非初地也。
若初地忍。
即合凡夫菩薩所得。
既言聖者。
故知餘地。
疏有化聲聞等者。
問意證報土二乘是化。
今滿慈子。
見居穢刹。
何須化為。
又佛地論。
但說報土。
佛菩薩等。
化為聲聞。
不言化土。
今引滿慈。
恐成虛設。
答疏意談經有化之事。
非即以證二土之化。
但通言耳。
疏十五人王衆者。
有本雲。
人天衆者。
天字誤也。
有雲。
天對人來。
實無天也。
此釋誤也。
疏此衆二徒者。
徒者徒轍。
有此相對之徒轍也。
二二合之。
總成三對。
如次可悉。
疏後衆次第者。
問前第三門。
所烈名字。
與此第四。
何故不同。
答此衆多德。
互立一名。
由此多寶。
為聽證來。
分身諸佛。
為證開集。
前後互明。
故無失也。
疏依乞等者。
比丘乞食。
須具五義。
一者。
不得詐現異相。
二者。
不得說己有德。
三者。
不得高聲現威。
四者。
不得瞻相吉兇。
五者。
不得說有所得驚動人心。
又真谛雲。
食有五種。
一者盜食。
二者債食。
三者許食。
四家法食。
五自在食。
初戒定慧三種俱無。
二者。
三學随有一種。
而無餘二。
三具三學。
四有學聖。
五無學者。
疏?陀十六人者。
即上生經所說。
?陀十六人也。
非此經中所烈?陀。
疏一心等者。
同心觀佛。
希聞妙旨。
同一見解。
八聖道同。
餘可知矣。
問慶喜于時身居有學。
解脫何同。
答前首言乃是結集者置。
集法之時。
已得解脫。
所以言同。
或從多言。
問二乘之智。
如盲摸象。
各各不同。
何名一見。
答後得等異。
根本無差。
故名一見。
疏真谛三釋大者。
彼有三喻。
猶如大王。
智德尊高。
勝一切人。
喻如山海。
形量大故。
猶如大軍。
兵衆多故。
稱之為大。
如次為喻。
疏合為六者。
非是全取。
前之二三。
取前五解。
加名稱大。
而為六釋。
除智論初。
議曰。
可總為七。
取智論初。
九十五種外道之中。
最為大故。
疏四淨命者。
離諸邪命事。
乃名淨命。
邪命有四。
一者仰口。
謂占相星月等。
二者下口。
謂自種植貿易等事。
三者方口。
謂騁國四方。
通緻使命。
四者尖口。
或雲經口。
諸行醫道等。
以上四緣。
求諸衣食。
并名邪命。
即以貪瞋所發三業。
名為邪命。
而有頌雲。
俗邪見難除。
由恒執異見。
道邪命難斷。
由資具屬他。
問比丘之名。
含于乞義。
諸餘乞者。
應名比丘。
答比丘之名。
具于五義。
餘不具五。
不名比丘。
然有釋雲。
乞有二種。
一乞法。
二乞食。
比丘具二。
餘不乞法。
不名比丘。
又退無積畜之累。
進有福物之功。
自利利他。
異餘乞者。
議曰。
後釋難詳。
亦有俗人。
于佛求法。
所得不積。
二利齊修。
應名比丘。
故知比丘而含五義。
非一乞士得比丘名。
疏依新經舊論有十六句者。
唐三藏所譯般若等經。
名為新經。
此經之論。
先譯名舊。
且言新經。
實餘古經。
亦有十六句者。
問論釋于經。
何故經論數不同耶。
答古有兩釋。
一雲。
梵本廣略不同。
一雲。
聲聞常衆。
無會不集。
處處歎之。
故羅什略歎其德。
天親欲示解一經歎德。
令識衆經歎德之意。
故廣記也。
議曰。
初解乖理。
論牒經釋。
經本既略。
論何因廣。
故非梵本有廣略也。
問何故諸經歎德增減不同。
答有二釋。
一者。
譯主具略不同。
二集法者。
歎有多少。
歎德皆是結集置故。
論上上起門者。
古有三釋。
一雲。
學人功德。
比凡為上。
無學人德。
複勝于學。
故雲上上。
二雲。
羅漢有二。
一者。
鈍根小羅漢德。
但名為上。
今明利根大羅漢德。
故雲上上。
三者。
就大羅漢。
有二功德。
一上功德。
二上上德。
今十六句。
歎上上德。
議曰。
理有百途。
非無此旨。
若依論勢。
可從本疏。
所以然者。
論雲。
上上起門者謂諸漏已盡故。
名為羅漢。
标上上已。
即以諸句上下釋之。
故知諸句上下互起。
名上上起。
若如古說。
論何不言。
疏論以第二句釋初句者。
問無學之人。
種現俱盡。
何不雙以第二三句。
釋第一耶。
答有二釋。
一雲。
理實合爾。
但由現惑。
招于三有。
無學既稱不受後有。
故以第二。
釋第一也。
二雲。
八地已去。
頓悟菩薩。
亦名羅漢。
若要種盡。
方得應名。
即顯八地非羅漢攝。
今顯通彼。
故以漏盡。
釋羅漢也。
議曰。
後釋為正。
前約一邊。
雖複正明小乘羅漢。
義兼菩薩。
故亦無違。
疏十六大随者。
色無色界。
各有八随。
合成十六。
疏具十一殊勝事者。
按緣起經說。
一所緣勝。
遍緣染淨故。
二行相勝。
隐真顯妄故。
三因緣勝。
惑業生本故。
四等起勝。
等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
五轉異勝。
随眠纏縛相應不共。
四轉異故。
六邪行勝。
于谛起增益及損減行故。
七相狀勝。
微細自相遍愛非愛。
共相轉故。
八作業勝。
作流轉所依事。
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礙勝。
障礙勝法及廣法故。
十随轉勝。
乃至有頂。
猶随轉故。
十一對治勝。
二種妙智。
所對治故。
疏多緣欲起從勝為名者。
略言欲界。
而有三欲。
一睡眠欲。
二淫欲欲。
三飲食欲。
為此勝故。
故得欲名。
疏九結者。
此之九結。
而有三義。
一自相。
二功用。
三位差别。
言自相者。
愛結謂三界貪。
恚結謂欲随惑恚。
慢結謂七慢。
無明結謂三界無知。
見結謂薩迦耶見邊見。
取結謂見戒二取。
疑結謂于四谛三寶猶豫。
嫉結謂随惑。
悭結亦随惑也。
言功用者。
謂有此者。
不厭三界。
由此展轉。
不善現行。
善不現行。
言位者。
謂于後果生位。
廣如對法。
疏以離定障名心解脫者。
問定障是何。
答理實諸染。
能障定者。
皆名定障。
然依勝說。
異熟生受。
名勝定障。
領下劣法。
不上進故。
問定既離障。
何乃名為心解脫耶。
答定是心所。
以所從王。
名心解脫。
鄰近釋也。
或定令必住于一境。
定得心名。
問頗有定圓根不具耶。
答應為四句。
有定圓根不具。
謂身證那含。
得九定故。
名為定圓。
上惑未已。
名根不具。
有根具定不滿。
謂慧解脫及超中二。
有根圓定亦具。
謂俱解脫者。
有根定俱不具。
謂諸凡夫未得定者。
及除身證餘前三果。
疏離性障者。
煩惱體性。
即是障故。
故名性障。
疏由離此二證獲無為者。
問豈離定障。
得無為耶。
答許得何失。
若爾何故說三乘人解脫床同。
答彼約惑苦不生解脫。
不說無為三乘同也。
問定障既在所知障收。
雲何生觀而能斷耶。
答非生現觀。
但以事觀。
能伏于彼。
由無惑可斷。
複更不别得于果故。
故非理觀。
若也練根取獨覺果。
容以理觀别得果故。
雖不别得擇滅無為。
由伏定障。
得非擇滅。
故言離二證獲無為。
疏離心相應縛者。
王體非縛。
相應煩惱。
能縛心故。
名相應縛。
心相應即縛。
持業釋也。
疏如相應事已辦故者。
略有四釋。
一雲。
與四谛理相應也。
一雲。
如謂真如相應。
謂正智與如相應。
正智辦也。
一雲。
能證滅谛。
諸心心所。
名曰相應。
如者。
指斥之辭。
由得如是相應之事。
已成辦故。
所以名為已辦所辦。
一雲。
如相應等者。
是舉喻也。
思可知矣。
雖有多釋。
随應皆得。
疏單釋十五至心自在者。
問既由諸句。
名心自在。
何名單釋。
答疏主總談。
由具上句。
至心自在。
不同餘句 取他束釋。
疏準論三句以下釋上者。
準有三句。
而以下句。
向上釋之。
所釋唯三。
能釋即四。
乍觀為言。
能釋有三。
上釋下七。
亦準此知。
疏三單二不釋者。
問既不以他及總不釋。
何總名為上上起耶。
答從多為名。
疏故入十地得羅漢名者。
釋以現行漏盡之義。
釋羅漢名之所以也。
疏或總無煩惱别我執亦亡者。
此有二義。
一明當句。
自釋所以遮于外難。
前諸漏盡。
據總煩惱。
此無複言。
約别我執。
雖俱現行。
總别有異。
故分二種。
此順前解。
無複煩惱。
第二釋也。
二者。
第二三句。
俱是現行。
将諸漏盡。
釋無煩惱。
雖俱現行。
由總現無。
别執亦盡。
故将釋之。
與前不同。
亦有斯理。
前釋為本。
疏三應入聚落至所牽等者。
如郁頭藍子。
雖得非想非非想定。
然未自在。
後入王宮。
為欲境惑。
失諸神通。
即其事也。
疏應一向行善等者。
問既号無學。
何有進修。
答二乘究竟道。
欣大菩提故。
若爾定性應不進修。
答亦樂利他練根除障。
總言進修。
故理無爽。
疏于二界禅等者。
問禅唯色界。
言二者何。
答略為三釋一雲。
疏脫第字。
一雲。
文總應言于色不著于禅。
于無色界不著于定。
一雲。
無色亦得名禅。
禅者。
此譯名為靜慮。
能生一切諸功德故。
亦義名為功德藂林。
故智度論八十說雲。
禅者。
四禅四無色定等諸禅定。
若不爾者。
禅波羅蜜攝定不盡。
而經論中。
多不說者。
色界具支。
無色不具。
故得名别。
理實通有。
疏應如實知同生衆等者。
問雲何同生。
答古有釋雲。
準經而有二五種佛子。
一者。
四果并緣覺五。
二者。
四果并法身菩薩。
而除緣覺。
此二五種。
并從佛口生。
故謂同生衆生。
準疏意雲。
化諸衆生。
令同羅漢。
所得己利。
名曰同生。
疏攝取得功德者。
問雲何名得。
答有雲。
一切羅漢。
必應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
準此意雲。
令得漏盡。
無複煩惱。
名之為得。
議曰。
若爾何但攝于二句。
無學必合所住辦等。
準俱解脫。
望十五句。
總名為得。
慧解脫者。
随準知之。
然疏意雲。
由成二句。
是以能得諸功德故。
故名為得。
疏攝取所應作者。
問猶修供養。
雲何名為已作所作。
答自位滿故。
名已作所作。
為報佛恩。
更修供養。
疏過上下界者。
下謂欲界。
上色無色。
定散不同。
開合為二。
疏攝取上上功德者。
問何故初後二門之中。
正智解脫。
皆言無為。
第二門中。
即言解脫謂神通耶。
答解脫之名。
通于二義。
由伏定障。
方得神通。
亦名解脫。
古随義釋。
不同何咎。
即第十四。
至心自在。
前後不同。
準此可悟。
疏宗義配之者。
但以宗徒義意配之。
非論本意及真實理。
須此配也。
疏十二由經等者。
問結集之首。
乃是慶喜。
何言不同。
答且初結集界内外二。
自茲已後。
諸部傳異。
故不同矣。
言唯慶喜。
據初從多。
思之。
疏修苦樂行者。
于郁頭藍等處。
學非想等定。
名為樂行。
對苦名樂。
彼定不與樂相應故。
疏上時者。
有雲。
西方俗時。
而有三種。
一者熱際。
二者雨際。
三者寒際。
今此尊者。
熱際時生。
故名上時。
亦猶雨衆外道。
而立名焉。
疏無滅佛黨弟者。
傳釋雲。
亦号此尊。
名半頭天眼。
古釋半頭之言。
由失肉眼。
後得天眼。
半頭已上。
悉能照矚。
名半頭眼。
複有釋雲。
肉天具有。
名全有眼。
由??無一。
故名半頭。
議曰。
按智度論雲。
何泥雲盧頭。
色界四大造色。
半頭清淨。
是天眼。
佛天眼。
四大造色。
遍頭清淨。
準此但據淨有圓缺。
以名遍半。
未必約見及眼具??。
若如古釋。
五眼不具。
總應名半。
縱有天眼。
眼亦少故。
未必皆能全頭見故。
故不依也。
尊者即是甘露飯王之子也。
疏假和合等者。
問死屍無情。
雲何得與有情為支分也。
答有二釋。
一雲。
鬼神之力。
二雲。
實即不然。
示現可爾。
為破有情執有實我。
顯假和合。
示無我故。
議曰。
前解違唯識理。
離托餘身。
無重生故。
思之。
疏餘習尚在等者。
問按大集經。
歎羅漢雲。
善得解脫。
斷煩惱習。
雲何今言有餘習耶。
答習氣有二。
煩惱即習。
因習成故。
二煩惱之習。
惑氣分故。
前羅漢無。
後容得有。
故大集經雲。
佛漏盡智。
無邊清淨。
不雜煩惱習。
聲聞緣覺習結氣。
是故漏盡智不淨。
疏經五不死者。
一釜煮不死。
二??爍不燋。
三水不溺。
四魚腹不爛。
五刀破不傷。
疏因共佛論者。
本外道也。
後逢如來求欲論義。
自為其主。
矯立宗。
言言不受一切法。
此矯意雲。
既立宗雲。
不受一切。
佛若難我。
我皆不受。
佛返徴雲。
汝為自受此知見耶。
為不受乎。
彼聞斯責。
即知堕負。
請皈出家。
此難意雲。
若自受者。
即違自宗。
宗言不受一切法故。
豈汝此見。
非一切耶。
若言不受。
兩俱不成。
俱知此見。
汝之起故。
雲何不受。
又夫宗者。
違他順己。
汝自不受。
何得名宗。
若言我宗不許。
何成俱過者。
設爾亦有世間相違。
及随一過。
疏放牛十一事者。
一知色。
二知相。
三知刮刷。
四知覆瘡。
五知作煙。
六知好道。
七知所宜所。
八知度處。
九知隐處。
十知留乳。
十一知養牛主。
如智度論第二具明。
疏滿慈子者。
有雲尊者父母江邊祠天。
求乞于子。
設以華香。
供養梵天。
感夢寶器。
因得是子。
滿本願故。
故名滿也。
疏執日等者。
此尊者六年處胎。
傳有二因。
一雲。
曾塞鼠穴。
時經六日。
二昔曾為王。
召一沙門。
處于門外。
經于六日。
忘不處分。
故招斯過。
疏進趣止息名為無學者。
問如俱解脫。
理即可然。
慧解脫人。
定未圓足。
雲何得雲滿足止息。
得無學名。
答據自分位。
所得足故。
即名無學。
不約練根轉修勝定。
若不爾者。
從俱解脫。
亦非無學。
後回趣故。
故知但據本根性滿。
雖止得于未至定法。
亦得名滿。
或且據彼俱解脫人。
而作斯釋。
此經所列。
并俱脫故。
不如前釋。
疏大術生佛七日命終者。
問但有皈禮諸佛并賴。
益壽延長。
親誕神儀。
翻令促命。
答如來設化。
事不一途。
舉動施為。
非無所以。
且傳釋雲。
佛在知足。
将降人中。
先觀閻浮所有四事。
一觀生中國。
二觀生刹帝利家。
三觀衆生根器。
四觀所生母七日命終。
菩薩不欲屈節女人。
故有斯志。
故目連問經雲。
父母生我時。
七日便壽終。
所以者何。
母人之德。
不堪受其禮故。
所以者何。
用與得佛。
不應還向母作禮。
于是頌曰。
佛為天人尊。
諸道無能及。
女人德薄淺。
不堪受其禮。
此經雖不入因。
然取其意。
釋難亦得。
問何故彌勒生婆羅門家。
答濁惡劫出。
生刹利舍。
劫初減。
應生淨行家。
問若待根熟。
雲何迦葉如來。
七日涅槃。
而不化利。
答以所被生而無多故。
言不化也。
非是全無。
又按佛本行經。
總有三釋。
一雲。
太子誕生。
适滿七日。
摩耶夫人。
更不能得諸天威力。
複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樂。
以力薄故。
其形羸瘦。
遂命終矣。
二雲。
或有師言。
夫人壽命算數。
唯在七日。
是故命終。
雖然但往昔來常有是法。
何以故。
以諸菩薩幼年出家。
母見是事。
其心破裂。
即便命終。
三雲。
薩婆多師。
複作是言。
其菩薩母。
見所生子。
身體洪滿。
端正可喜。
于世少雙。
既睹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歡喜踴躍。
逼滿身中。
以不勝故。
即便命終。
又按大乘方便經第一雲。
菩薩先在兜率天時。
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滿十月已。
餘有七日在。
爾時菩薩。
便從兜率天來。
菩薩以方便。
知摩耶夫人命根欲盡。
故來下生。
非菩薩咎。
疏父母等将皈等者。
意說。
闼婆本非人類。
如何父母。
而言取歸。
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