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贊攝釋卷第一

關燈


    亦不乖于利益之宗。

    設有處言菩薩不害于人。

    亦何違理。

    何不違理。

    據彼畢竟。

    名為不害。

    非全不損。

    損有益故。

     疏随時至故知差舛者。

    此意說雲。

    元本問者。

    是莊嚴幢。

    偈中何故答無盡意。

    又無祇問無盡意。

    長行乃言無盡遍觀。

    觀音願海。

    告幢菩薩。

    乃至說偈。

    即是佛告無盡意也。

    豈不問答。

    人有差舛。

     疏四從三逆者。

    若從第四随時所添。

    違前二經一論三本。

     疏第六釋經本文者。

    科此經者。

    今古寔繁。

    略叙一二異增異智。

    有廬山龍法師。

    開為二段。

    從初竟安樂行十四品。

    是開三顯一。

    從踴出品十四品。

    是開近顯遠。

    于兩中。

    各有序正流通三分。

    合成六也。

    又光宅雲。

    法師為三分。

    同吉藏法師。

    又印法師為四。

    一初品名序說。

    二從方便品竟安樂品十三品。

    開三顯一。

    三從踴出品分别功德品彌勒說偈已前。

    開近顯遠。

    四從分别功德品彌勒偈後已去竟經。

    流通分。

    又河西道朗法師。

    開為五門。

    一從如是我聞。

    竟序品。

    緻法華必轉之相。

    二從方便品至法師品。

    明法華體無二之法。

    三從寶塔品。

    竟壽量品。

    明法華常住法身之果。

    四從分别功德品已下。

    至屬累品。

    明修行法華所生功德。

    五從藥王本事品。

    明流通法華也。

    又道融法師。

    類為九轍。

    第一昏聖相扣轍。

    即序品是。

    第二識教皈真轍。

    方便品是。

    第三興類潛彰轍。

    譬喻品是。

    第四述昔窮迷轍。

    信解品是。

    第五稱因進悟轍。

    化城喻品是。

    第六贊揚理行轍。

    法師品是。

    第七本迹無生轍。

    見寶塔梵是。

    第八舉因徴果轍。

    踴出品是。

    第九宣揚違濟轍。

    從随喜功德品訖經是。

    議曰。

    考尋古釋。

    皆存一理。

    然依理教。

    但取三分。

    夫将說法。

    必有由序。

    驚駭物情。

    令生信意。

    乃為正說之由漸故。

    故有序分。

    物起淨心。

    澄情渴仰。

    佛随器說。

    故有正宗。

    有情無盡。

    佛悲莫窮。

    冀傳不息。

    有流通也。

    斯乃理矣。

    按佛地論。

    釋佛地經。

    開有三分。

    雖釋一經。

    可為通軌。

    餘經亦有三分勢故。

    又道安法師。

    判大小乘經。

    皆有三分。

    故取三分也。

    雖取三分。

    取三分之中。

    而有多類。

    至于優劣。

    如疏所斷。

    又有古德。

    泛言序者。

    總有二種。

    一經前序。

    二經後序。

    經前序者。

    即序品。

    是正宗前。

    經後序者。

    如是我聞等。

    是佛說經後。

    方教置故。

     疏遵古法師判二分者。

    問此釋如何。

    答理亦難究。

    若言得益即是正宗。

    序品亦宗。

    舉動施為。

    皆悉佛事。

    佛事遠近。

    皆有益故。

    若言授記得證發心等。

    方名益者。

    應方便品不名正宗。

    無上益故。

    若雲鹙子悟解一乘。

    何得非益者。

    彌勒發問。

    文殊為答。

    衆疑亦遣。

    何不名益。

    若言文殊雖答。

    未見佛說。

    疑心猶在。

    不得稱益。

    亦應鹙子在方便品。

    尚未得記。

    不名正宗。

    又佛地論判經三分。

    亦違彼也。

    熟思。

     疏智積還等者。

    議曰。

    引此證彼八品為正宗。

    恐成返唾。

    所以然者多寶本意。

    來聽法華。

    及至出時。

    說經已訖。

    出何所益。

    若言本來祗為勸證。

    不言聽法者。

    若爾請歸。

    亦為不可。

    勸證之事。

    而未畢故。

    又違經文。

    經自說雲。

    為聽法故。

    塔踴其前。

    準此經文。

    證十九品為正宗也。

    若爾智積何事請歸。

    聽未訖故。

    斯亦無失。

    智積下根。

    不測上聖。

    随自心請。

    亦何違理。

    更熟思之。

    問塔品既雲。

    為聽法故。

    而踴現前。

    即前八品。

    定不得名以為正宗。

    雲何疏斷初解為勝。

    答夫言經者。

    序正流通。

    并總名經。

    雖複不聞序正兩分。

    聽于流通。

    名為聽經。

    亦複何失。

    由斯之理。

    疏斷初解。

    以為正也。

    然但不得引請還事。

    證八為正。

    過如前辨。

     疏證之果因者。

    之者助詞。

    意明令彼證得于果。

    而及得因。

     疏序成就者。

    問皆是序。

    何故第一獨得序名。

    答雖标總稱。

    即是别名。

    如十一色。

    此經七喻。

    眼境名色。

    初彰喻名。

    此亦同彼。

     疏二衆成就者。

    餘經未必具有四種。

    故标勝言。

     疏第四随順威儀成就者。

    問與衆成中。

    威儀何别。

    答聽說二别。

     疏見能照等者。

    光為能照。

    萬八千量。

    是所照境。

    六趣三寶涅拌等事。

    名為所照。

     疏如大術等經者。

    問按大術經。

    佛報母恩。

    天上所說。

    如是等言。

    佛臨寂滅。

    方乃教置。

    時既懸隔。

    何以會通。

    答始終為論。

    始從天上。

    爰至金棺。

    重起而說。

    總為一經。

    即如華嚴大般若等。

    此類非一。

     疏立之所以者。

    又按智度百論等中。

    外道經初。

    先标兩字。

    所謂阿憂。

    阿之言無。

    憂之言吉。

    無所不吉。

    故名無吉。

    有傳釋雲。

    阿字同前。

    憂者有也。

    一切諸法。

    不過有無。

    故以标攝。

    今顯異彼。

    置如是等。

    問經由佛說。

    為簡外道。

    置如是等。

    戒亦佛言。

    何不置簡。

    答古有解雲戒等之法。

    為内信說。

    不假須安。

    經通為俗。

    故置如是。

    議曰。

    此釋不然。

    如遺教經等。

    既通于俗。

    何無如是。

    此類非一。

    實義合有。

    略故無也。

    準諸廣律。

    有如是等。

     疏三妙觀者。

    厭離有為。

    求于菩提。

    深念有情。

    三心是也。

     疏清淨增上力等者。

    按無性攝論第七雲。

    清淨者。

    即善根力。

    增上者。

    大願力。

    第二句全。

    即堅固力。

    雖遇惡友。

    方便破壞。

    終不棄舍大菩提心。

    所修善法。

    念念增進。

    不生喜足者。

    即心進力。

    齊是名為最初修行。

    三無數劫者。

    釋後二句。

    議曰。

    有人判為總有四力。

    今觀頌意。

    但隻有三。

    第四力者。

    準于釋文。

    似結于前。

    非是别明心進之力。

    然設進取者。

    理亦無失。

    然疏主意。

    取三力也。

    何以為證。

    答即次雲善根為體等。

    如次三力。

    如文可悉。

     疏證四不壞信者。

    問為一切聖道。

    為唯見耶。

    答通一切道。

    四果皆得。

    問四種何别。

    答如瑜伽論九十八雲又四證淨。

    預流果中。

    唯說為淨。

    于餘學果。

    說圓滿淨。

    于最上果。

    說為第一圓滿清淨。

    問雲何不有壞。

    答能信之心。

    堅固無動。

    即前論雲。

    深固根本。

    于餘生中。

    亦不可引。

    無虛诳故。

    設在餘生。

    于佛善說法毗奈耶。

    畢竟無轉。

    故名證淨。

    廣如彼說。

     疏信為手等者。

    舍能捐惡。

    牙唾諸物。

    頭連身首。

    而命不斷。

    念能憶持。

    善心不絕。

    頭為身導。

    慧能簡擇。

    為善法導。

    有能擔集。

    二利能積一切功德。

    由斯義同。

    故取為喻。

     疏七聖财等者。

    無胎初始義。

    因斯傳釋。

    世财有四。

    一過意财。

    謂珍寶等。

    令心悅故。

    二增長财。

    謂按摩等。

    長養四大故。

    三吉祥财。

    五月五日等。

    續命衣等。

    四住持财。

    宅舍等。

    是所住持故。

     疏衆善因之俶落者。

    亦初始義。

     疏拔衆生出生死泥者。

    異熟果如土。

    煩惱若水。

    業類如泥人。

     疏大車無輗等者。

    ?炫論語疏雲。

    案考工記車之職有拍車大車羊車。

    無小車。

    小車非周禮之車。

    名大車亦非周禮大車。

    直二車相對。

    名大小耳。

    禮言。

    拍車者。

    拍者長也。

    古書伯仲之字。

    皆作拍。

    此車大于羊車。

    故以拍為名。

    羊者善也。

    說文說善美之字。

    皆從羊故。

    鄭玄雲。

    羊車拍車山車大車。

    平地載任之車。

    羊車所用未詳。

    輗穿轅端着之。

    乃無文也。

    蓋舊相傳為然。

    以輗[軏-兒+幾]相類之物。

    皆是施轭之處。

    以拍車大而難制。

    其輗應穿轅之端。

    更着木于上而為之。

    羊車小而易制。

    其?直因轅之端。

    而節之也。

     疏左傳苟者明信等。

    按傳雲。

    鄭武公莊公。

    為平王卿士。

    注雲。

    卿士。

    王卿之執政者。

    言父子秉周之正。

    傳王貳于虢。

    注雲。

    虢西虢公也。

    亦仕王朝。

    王欲分政于虢。

    不複專任鄭伯。

    傳鄭伯怨王。

    王曰。

    無之。

    故周鄭交質。

    王子狐為質于鄭。

    公子忽為質于周。

    注雲。

    王子狐。

    平王王子也。

    傳王崩。

    周人将卑虢公政。

    注雲。

    周人遂成平王本意。

    傳四月。

    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

    又取成周之禾。

    注雲。

    四月。

    今二月也。

    秋。

    今之夏。

    麥禾皆未熟。

    言取者。

    蓋芟踐之也。

    溫。

    今河内溫縣。

    成周洛陽縣也。

    傳周鄭交怨。

    注雲。

    兩相疾怨。

    傳君子曰。

    信不由中。

    質無益也。

    明恕而行之。

    要之以禮。

    雖無有質。

    誰能間之。

    苟有明信。

    澗溪沼時之毛。

    注雲。

    溪亦澗也。

    沼池也。

    時小渚也。

    傳蘋蘩蕰藻之菜。

    注雲。

    蘋大萍。

    蘩皤蒿。

    蕰藻聚藻。

    傳筐筥鑄釜之器。

    注方曰筐。

    圓曰筥。

    無足曰釜。

    有足曰鑄。

    傳潢汗行潦之水。

    注潢污停水。

    行潦流水。

    傳可薦于鬼神。

    可著于王公。

    注着進也。

    傳而況君子。

    結二國之信。

    行之以禮。

    又焉用質。

    注通言。

    盟約彼此之情。

    故雲二國。

     疏衆生三疑者。

    準此合在立所以中。

    疏主随古。

    安釋名内。

     疏感應之端者。

    端者首也。

    序也。

    有本言瑞。

    誤也。

    亦同二十唯識所說。

    展轉增上力。

    二識成決定義。

    或瑞字也。

    瑞者信也。

    明如是者。

    而是其信。

    故左傳雲。

    所臨唯信。

    信者。

    言之瑞也。

    善之主也。

    是故臨之。

    杜預雲。

    瑞符也。

    神臨之也。

     疏與我聞作呼轍耳者。

    此中意雲。

    若不先指所聞之經。

    即言我聞。

    我聞于何為。

    欲彰其自聞。

    所以先标如是。

    光宅寺名。

    在潤州江甯。

    梁武之世。

    雲法師也。

    不欲斥其名。

    故以寺标人焉。

     疏合十五釋。

    法公五傍。

    總合為一。

    數雖有五。

    并明謗故。

    有雲。

    五傍分五。

    三疑三寶。

    各合為一。

    名為十五。

    議曰。

    不及于前。

    二三一一。

    釋如是周。

    五傍一一。

    釋便不備。

    且如第一離增益謗。

    然不能遮損減等故。

    故五合一。

    二三别開。

     疏不同前二者。

    非外道故。

    不同于初。

    非極成故。

    不同第二。

    由無我執。

    有自在德。

    名為大我。

    即阿難也。

    如世說言。

    不自伐功。

    其功更大。

    由悟無我。

    自在逾增。

    故名大我。

     疏有三阿難等者。

    亦如帝釋千名。

    非即自多。

    舊人解雲。

    有三阿難。

    文殊師利将大乘阿難。

    于鐵圍山間。

    結集大乘三藏。

    餘二阿難集二三藏。

    疏不取此。

     疏多聞聞持等者。

    按佛地論釋雲。

    無量經典。

    初中後分。

    皆能聽受。

    故名多聞。

    随所聞義。

    皆能憶持。

    令不忘失。

    故名聞持數習文義。

    令其堅住。

    是故說名其聞積集。

    議曰。

    如次聞思修三慧也。

     疏然根五義等者。

    一所依勝。

    二能生勝。

    三相續勝。

    四自在勝。

    五莊嚴勝也。

    又按對法論雲。

    又由六相。

    耳于聞聲中最勝。

    非識等。

    何等為六。

    一由生因。

    耳能生彼故。

    二由依處。

    聞依耳故。

    三由無動轉。

    耳常一類故。

    四由自在轉。

    不待緣合。

    念念生故。

    五由端嚴轉。

    由此莊嚴所依身故。

    六由聖教。

    如經中說耳能聞聲故。

    如是所說六種相貌。

    于識等中。

    皆不可得。

     疏以二為門等者。

    耳意二種。

    而為門也。

    問耳不得名。

    理乃無失。

    雲何意識。

    不言取聲。

    但說耳耶。

    答耳不得名。

    雲但聞聲。

    不遮意也。

    若爾何故瑜伽論說。

    聞謂比量。

    豈意聞聲。

    唯比量耶。

    答瑜伽據意聞名而說。

    實亦得聲。

    故亦無爽。

     疏諸餘佛土至為佛事等者。

    問按上生經。

    彌勒入首楞嚴三昧。

    放于光明。

    光明之中。

    有般若等現。

    亦如招手。

    前人解意。

    豈非依色。

    有名等耶。

    答依多分說。

    色等有名。

    少不足說。

    更思。

     疏随堕八時等者。

    晝夜八時。

    或八啭聲時。

    直非直等。

    略有三釋。

    一約教相明。

    長行名直。

    頌名非直。

    二依十二分教而說契經名直。

    以初略說。

    未巨細故。

    餘之十一。

    備明周至。

    委曲而談。

    名為非直。

    三從所诠。

    名诠自性。

    稱為直說。

    句诠差别。

    言非直說。

    議曰。

    第二釋中。

    若約委具非委具辨。

    違瑜伽論。

    論雲。

    不了義經者。

    謂契經應頌記别。

    世尊略說。

    其義未了。

    應當更釋。

    準此三分皆非委備。

    雲何言一名為直說。

    若雲不約具與非具。

    名直非直者。

    更據何理。

    作斯判耶。

    故難詳也。

    又契經中有通别二。

    而不分别。

    雷同而言。

    亦成疏略。

    實義應言别相契經應頌記别。

    名為直說。

    未委具故。

    餘名非直。

    義周至故。

     疏已能善入等者。

    無性釋雲。

    或依德迹。

    或共了知。

    謂彼已能善入大乘。

    或即于此已極善入。

    故名已能善入大乘。

    此顯已得諸陀羅尼辨财功德。

    于大乘義。

    能持能闡者。

    解雲。

    謂彼菩薩。

    内有善入解大乘教義。

    道德行迹。

    迹是安足之處。

    德是施名之所。

    由内有德。

    故名善入。

    德名外彰。

    名共了知。

    謂彼已能等者。

    釋前德迹。

    或即于此等者。

    釋前共了陀羅尼辨财。

    如次顯上德迹共了。

    總由此德。

    名為善入。

    餘文悉。

    又體大者。

    甚深高廣。

    無上故大。

     疏彼增上生等者。

    談實菩薩實不說法。

    聞者為言。

    菩薩為說。

    約此故言增上生也。

    然有餘釋與此稍别。

    如本疏及法苑決釋。

     疏譬如天等者。

    如人于天或鬼神處。

    求乞論咒。

    此人夢中。

    雖無耳識。

    于意識上。

    論咒顯現。

    故知夢人意識。

    不能分别鬼神所說論咒。

    所見論咒。

    明自心現。

     疏我從成道等者。

    按大般若。

    佛告善現等言。

    我曾于此不說一字。

    汝亦不聞。

    當何所解。

    何以故。

    甚深般若。

    言說等皆遠離故。

    由此于中說者聽者。

    皆不可得。

    又新華嚴頌雲。

    諸佛無有法。

    佛于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疏如母齧指子生喚解者。

    按汝南先賢傳雲。

    周惕者。

    安成人。

    母身有疾。

    其亦有疾。

    若在野。

    母須見。

    齧指便至。

    又孝經援神契雲。

    庶人孝則林澤茂浮。

    野怪草秀。

    水出神魚。

    注雲。

    庶人謂有德不任。

    若曾子之孝。

    千裡感母。

    能便其城緻浮珍。

    固其宜也。

    問若實不說。

    如何說雲。

    我所說法。

    如手中葉等。

    答為增上緣。

    令他得益如手葉等。

    名為說也。

    問無性為許諸菩薩等有言說不。

    若許有者。

    不合難言如何菩薩能說有。

    兩俱不成。

    答雲增上生者。

    亦自他兩失。

    若不許說。

    亦為不可。

    非唯大悲。

    及離戲論。

    何不說耶。

    答菩薩理說。

    言不說者。

    但為非是說經之人。

    由佛加被。

    令遣作緣。

    而不言說。

    非是一切言語皆無。

    餘有處言。

    五人說經。

    皆依此會。

    議曰。

    今按佛地。

    佛唯三法。

    而不說法。

    論既明言。

    理無緻惑。

    準無性論。

    出于教體。

    但取問者所變為體。

    意存唯識。

    複顯菩薩非說經人。

    雲增上生。

    令他得解。

    不言菩薩元總無言。

    故釋善入大乘等雲。

    得陀羅尼辨财功德。

    于大乘義。

    能持能闡。

    若總無言。

    何名能闡。

    若爾舉喻。

    豈不????。

    答喻證菩薩而不說經。

    不證菩薩總無言也。

    意言。

    天鬼為增長緣。

    取能求者自心所變論咒等法。

    而為其體。

    不取天等論等為體。

    不障天等餘時之中得說論也。

    斯亦何過。

    若爾疏主豈不解彼文。

    答非不悟也。

    取彼菩薩非是說經之人。

    故言不說。

    不是總言菩薩無說。

    又彼文隐。

    取義而談。

    雲不說法。

    若不爾者。

    既有本質。

    何故唯取能聞所變。

    不取能說。

    約此之理。

    故言不說也。

    更思。

     疏謂餘相續差别識故者。

    即說法者。

    是聽法餘。

    相續即身。

    自心之上。

    所說之法。

    種種不同。

    名為差别。

    令餘差别。

    翻準應悉。

    問雲何般若華嚴等經。

    皆言不說。

    答依法性言。

    更有多釋。

    如唯識鈔。

     疏此中二解至绮互解釋者。

    不說法家會說法文。

    說法之家。

    會不說法文。

    如唯識鈔。

     疏說教時分有二義者。

    問說聽究竟。

    共相會遇。

    義旨無殊。

    何故分二。

    答乍觀似同。

    理實有異。

    初約說聽所為事畢。

    雖多刹那。

    總名一時。

    後依說聽感應時同。

    名為一時。

    問設不就彼說聽究竟。

    而言一時。

    複有何過。

    答如初說字。

    次談于名。

    後方言句。

    乃至部等。

    時皆有異。

    雲何言一。

    故知依彼事畢稱一。

    故佛地論雲。

    說聽究竟。

    總名一時。

    若不爾者。

    字名句等。

    聽說時異。

    雲何言一。

     疏如夢所見謂有多等者。

    按無性攝論所引頌雲。

    處夢謂經年。

    寤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刹那。

    又西域傳雲。

    有隐士。

    結廬屏迹。

    博習伎術。

    究極神理。

    能使瓦礫為寶。

    人畜易形。

    但未能馭風雲。

    陪仙駕。

    閱圖考古。

    更求仙術。

    其方曰。

    夫神仙者。

    長生之術也。

    将欲求學。

    先定其志。

    築建壇場。

    命一烈士。

    執長刀。

    立壇隅屏絕息言。

    自昏達署。

    求仙者。

    中壇面坐。

    手按長釰。

    口誦神咒。

    收視返聽。

    達明登仙。

    是人既得仙方。

    訪烈士。

    營求曠歲。

    未諧心願。

    後得烈士。

    先與人傭力。

    艱辛五歲。

    迷失一日。

    遂被笞辱。

    又無所得。

    悲号巡路。

    隐士見命。

    數加重賂。

    潛行陰德。

    感激其心。

    烈士屢求效命以報知己。

    隐土曰。

    我求烈士。

    彌曆歲時。

    幸而會遇。

    奇貌應圖。

    非有他故。

    願一夕不聲耳。

    烈士曰。

    死尚不辭。

    豈徒屏息。

    于是設壇場。

    受仙法。

    依方行事。

    坐待日曛。

    曛暮之後。

    司其務隙。

    隐士誦咒。

    烈士按铦刀。

    殆将曉矣。

    忽發聲叫。

    是時空中火下。

    煙焰雲蒸。

    隐士疾引此人。

    入他避難。

    已而問曰。

    誡子無聲。

    何以驚呴烈士曰。

    受命後。

    至夜分。

    惛然若夢。

    變易更起。

    見昔事主。

    躬來慰謝。

    感荷厚恩。

    忍不報語。

    彼人震怒。

    遂見殺害。

    更受中陰身。

    自顧歎惜。

    猶願曆世不言。

    以報厚德。

    遂見托生南印度大婆羅門家。

    乃至受胎出胎。

    備經苦厄。

    荷恩荷德。

    忍而不言。

    洎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

    每念前恩。

    忍而不語。

    宗親戚屬。

    鹹見怪異。

    年過六十。

    而有一男。

    妻謂曰。

    汝可言矣。

    若不語者。

    當殺汝子。

    我時惟念。

    已隔生世。

    自願衰老。

    唯此稚子。

    因止其妻。

    令無殺害。

    遂發此聲耳。

    隐士曰。

    我之過也。

    此魔娆耳。

    烈士感恩。

    悲事不成。

    憤志而死。

     疏是不相應等者。

    問長等依色立。

    随依色處收。

    時依五蕰施。

    何不從依攝。

    答長等但依色。

    從别色處收。

    時依總法立。

    故不相應攝。

    故佛地論雲。

    即是有為法上。

    假立分位。

    或是心上分位影像。

    依色心等。

    總假立故。

    是不相應行蕰所攝。

     疏諸經中有說相續相等者。

    引牒文難。

    問頗有唯說刹那時耶。

    答有華嚴等雲。

    佛以一音。

    即其事也。

    問疏何不言。

    答亦方隅爾。

    或一音言。

    而含多義。

    謂一刹那。

    或一無漏。

    并名一音。

    故疏不言。

     疏淨穢可定知者。

    所變之土。

    不過二種。

    故可知定。

    衆生根性。

    萬品不同。

    故難準也。

     疏覺有三義等者。

    又按大般若第三百六十五。

    總有八釋。

    今舉後三義。

    即三覺。

    一于三世法。

    及無為法。

    一切種相。

    無障智轉。

    二如實開覺一切有情。

    令離颠倒惡業衆苦。

    三能如實覺一切法相。

    所謂無相。

    故名佛陀。

    如次配疏三覺無失。

    又華嚴經第六偈雲。

    于實知真實。

    非實知非實。

    善解真實際。

    故号為正覺。

    此略不舉覺他義也。

     疏如睡覺等者。

    疏意可悉。

    有餘德雲。

    佛陀之名。

    含于二義。

    一是覺義。

    無明如睡。

    斷無明盡。

    如睡夢覺。

    二是開義。

    愛染如水。

    蓮華沒水。

    未能得開。

    斷除愛染。

    如華出水方得開敷。

    議曰。

    觀彼論勢。

    疏解為勝。

    夢覺自知夢前更事。

    餘即不委。

    故喻自覺。

    華開氣馥。

    令他聞見。

    故喻覺他。

    以後二喻。

    配前二覺。

    文義順也。

    故本釋善。

     疏如所有性等者。

    一切真俗。

    諸法自性。

    名如所有。

    如所有者。

    指斥言也。

    此諸法性。

    智悉能知。

    舉境顯智。

    名如所有。

    又釋雲。

    如謂真如。

    證如之智。

    名如所有。

    即根本智。

    故瑜伽論七十七雲。

    如所有性者。

    謂即一切染淨法中。

    所有真如。

    又釋。

    若如其所有。

    一切諸法。

    皆能緣之。

    名如所有。

    即後得智。

    議曰。

    初二釋善理。

    明義備。

    有所憑故。

    智者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