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指掌疏科文

關燈
(舍利)二隐實施權(二)一提喻貼合(舍利)二正明施權(二)一先示苦集(而作)二次施道滅(二)一正施道滅(汝速)二适願修證(三)一聲聞修證(舍利)二辟支修證(若有)三菩薩修證(若有)二會權歸實(二)一重提前喻(舍利)二以法貼合(二)一時至機熟(如來)二等賜一乘(二)一廢立之由(如來)二正明等賜(是諸)三佛語無虛(二)一重提前喻(舍利)二以法貼合(如來)三結答(舍利)二偈頌(三)一正頌長行(三)一頌喻說(二)一頌衆生機感喻(三)一頌所感之佛喻(譬如)二頌能感之衆喻(四)一喻三界依報(有一)二喻三界正報(二)一總喻五道(有五)二别喻利鈍(五)一别喻五鈍(五)一喻慢使(鸱枭)二喻嗔使(蚖蛇)三喻疑使(守宮)四喻癡使(屎尿)五喻貪使(狐狼)二别喻五利(二)一結前起後(其舍)二正喻五利(五)一喻邪見(夜叉)二喻戒見(鸠槃)三喻身見(複有)四喻見見(複有)五喻邊見(複有)三總結二喻(夜叉)三喻三界衆苦(是朽)四喻逼迫之相(三)一略喻依報之相(棟梁)二詳喻正報之相(二)一喻下界之相(諸鬼)二喻上界之相(臭煙)三總結依正二喻(其宅)三頌結成感義喻(是時)二頌如來化應喻(二)一頌從實施權喻(二)一頌從實不得喻(方宜)二頌隐實施權喻(二)一頌先示苦集喻(二)一頌正示苦集喻(告谕)二頌違情不信喻(諸子)二頌次施道滅喻(三)一頌尋念方便喻(是時)二頌正施道滅喻(告諸)三頌适願修證喻(諸子)二頌會權歸實喻(三)一頌時至機熟喻(二)一頌時節已至喻(長者)二頌根機已熟喻(爾時)二頌等賜一乘喻(長者)三頌聞法獲益喻(諸子)二頌法合(二)一頌衆生機感(三)一頌所感之佛(告舍)二頌能感之衆(一切)三頌結成感義(如來)二頌如來化應(二)一頌從實施權(二)一頌從實不得(惟我)二頌隐實施權(以是)二頌會權歸實(二)一頌等賜一乘(汝舍)二頌聞法獲益(與諸)三頌結答(以是)二極顯悲心(三)一完過去益(三)一過去植種(告舍)二中間引熟(汝等)三現在當脫(我雖)二結未來緣(三)一現在植種(若有)二中間引熟(若人)三未來當脫(是人)三防現在疑(我為)三結囑珍重(二)一略囑(二)一略囑非機莫傳(汝舍)二略囑是機乃說(斯法)二詳囑(二)一詳囑非機莫傳(三)一指機标囑(又舍)二曆明有損(三)一标罪誡聽(若人)二次第叙列(四)一真謗罪報(其人)二似謗罪報(若作)三顯謗罪報(二)一佛在稍輕(若得)二滅後尤重(如斯)四冥謗罪報(若得)三極言顯廣(告舍)三結歸囑詞(以是)二詳囑是機乃說(二)一詳明是機(十)一智度(若有)二力度(若人)三施度(若人)四禅度(若人)五慧度(又舍)六戒度(若見)七忍度(若人)八便度(複有)九願度(若有)十進度(如人)二顯廣結囑(告舍) 正說譬喻已竟四中根獲益○ 信解品○四中根獲益(三)一四子信解(二)一長行(三)一信解歡喜(二)一經家叙置(爾時)二四子自陳(二)一昔年執迷(二)一阿含不複進求(即從)二般若心不喜樂(世尊)二今日信解(我等)二說喻發明(标喻)(正喻二)一喻衆生機感(譬如)二喻如來化應(二)一喻從實施權(二)一喻從實不得(二)一喻三七思惟(三)一喻佛初成道(其父)二喻深思化機(三)一喻機生佛國(時貧)二喻佛思機扣(父每)三喻機近覺場(世尊)三喻機教乖違(二)一喻教乖乎機(遙見)二喻機違乎教(窮子)二喻作念無計(三)一喻教不契機(時富)二喻機不契教(窮子)三喻暫息大化(父遙)二喻隐實施權(二)一喻阿含保證(三)一喻權人攝化(爾時)二喻佛轉法輪(二)一喻先示苦集(又以)二喻次施道滅(後複)三喻保證小果(好自)二喻般若轉教(三)一喻中經方等(爾時)二喻佛敕轉教(世尊)三喻受敕不取(爾時)二喻會權歸實(三)一喻時至機熟(複經)二喻等賜一乘(臨欲)三喻聞法獲益(世尊)三以法貼合(二)一衆生機感(世尊)二如來化應(二)一從實施權(二)一從實不得(世尊)二隐實施權(二)一阿含保證(今日)二般若轉教(三)一中經方等(既得)二佛敕轉教(世尊)三受敕不取(我等)二會權歸實(三)一時至機熟(今我)二等賜一乘(于此)三聞法獲益(是故)二偈頌(三)一頌信解歡喜(我等)二頌說喻發明(二)一頌衆生機感喻(譬如)二頌如來化應喻(二)一頌從實施權喻(二)一頌從實不得喻(二)一頌三七思惟喻(三)一頌佛初成道喻(其父)二頌深思化機喻(三)一頌佛思機扣喻(豪富)二頌機生佛國喻(爾時)三頌機近覺場喻(傭貸)三頌機教乖違喻(二)一頌教乖乎機喻(爾時)二頌機違乎教喻(窮子)二頌作念無計喻(二)一頌教不契機喻(長者)二頌機不契教喻(窮子)二頌隐實施權喻(二)一頌阿含保證喻(三)一頌權人攝化喻(長者)二頌佛轉法輪喻(二)一頌先示苦集喻(長者)二頌次施道滅喻(既益)三頌保證小果喻(又以)二頌般若轉教喻(長者)二頌會權歸實喻(三)一頌時至機熟喻(父知)二頌等賜一乘喻(欲與)三頌聞法獲益喻(子念)三頌以法貼合(二)一頌從實施權(二)一正頌長行(二)一頌從實不得(佛亦)二頌隐實施權(二)一頌阿含保證(而說)二頌般若轉教(二)一頌佛敕轉教(佛敕)二頌受敕不取(我承)二補頌顯迷(四)一顯執迷堅固(我等)二顯因果虛妄(我等)三顯孤負佛恩(佛所)四顯孤負佛意(我等)二頌會權歸實(二)一正頌長行(導師)二補頌顯悟(四)一顯信解堅固(世尊)二顯因果真實(我等)三顯深知佛恩(世尊)四顯深知佛意(諸佛) 四子信解已竟二如來印啟○三通授果記○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科 藥草喻品○二如來印啟(二)一長行(三)一印說标蘊(爾時)二正與開啟(三)一别立宗旨(迦葉)二說喻發明(三)一喻同時頓演(迦葉)二喻随機受益(二)一喻未受令受(小根)二喻受已令增(一雲)三喻教同機别(雖一)三以法貼合(三)一同時頓漸(三)一現身垂慈(迦葉)二揚德诏衆(于大)三稱機說法(爾時)二随機受益(二)一正以法合(二)一未受令受(種種)二受已令增(是諸)二重提前喻(如彼)三教同機别(二)一教同(如來)二機别(其有)三結歎慰論(二)一承前釋疑(如來)二正以結歎(汝等)二偈頌(二)一頌正與開啟(三)一頌别立宗旨(破有)二頌說喻發明(三)一頌同時頓演喻(迦葉)二頌随機受益喻(二)一頌未受令受喻(百谷)二頌受已令增喻(一切)三頌教同機别喻(一雨)三頌以法貼合(三)一頌同時頓演(三)一頌現身垂慈(佛亦)二頌揚德诏衆(既出)三頌稱機說法(我觀)二頌随機受益(二)一頌未受令受(一切)二頌受已令增(佛以)三頌教同機别(如是)二頌結歎慰論(二)一頌承前釋疑(迦葉)二頌正以結歎(今為) 如來印啟已竟 授記品○三通授果記(二)一授迦葉記(二)一長行(三)一行因得果(爾時)二佛法壽量(佛壽)三依正莊嚴(國界)二偈頌(三)一頌行因得果(告諸)二頌依正莊嚴(其土)三頌佛法壽量(其佛)二授三子記(二)一三子請記(二)一經家叙儀(爾時)二說偈陳請(五)一标偈(即共)二正請(大雄)三說喻(如從)四法合(我等)五結請(大雄)二如來與記(三)一授空生記(二)一長行(四)一行因得果(爾時)二依正莊嚴(其土)三佛法壽量(佛壽)四神通說法(其佛)二偈頌(四)一頌行因得果(諸比)二頌依正莊嚴(其佛)三頌神通說法(其佛)四頌佛法壽量(其佛)二授文飾記(二)一長行(三)一行因得果(二)一經劫行因(爾時)二當得證果(供養)二依正莊嚴(其土)三佛法壽量(佛壽)二偈頌(二)一頌行因得果(諸比)二頌依正莊嚴(國土)三授目連記(二)一長行(二)一行因得果(爾時)二莊嚴壽量(其土)二偈頌(二)一正頌長行(二)一頌行因得果(我此)二頌莊嚴壽量(其佛)二許示因緣(我諸) 喻說一周被中根竟 化城喻品○三因緣一周被下根(二)一佛說因緣(二)一總出其時(二)一長行(三)一出時顯遠(佛告)二虛設數量(譬如)三結指防問(諸比)二偈頌(三)一頌出時顯遠(我念)二頌虛設數量(如人)三頌結指防問(如是)二曆叙始終(二)一長行(二)一正叙因緣(三)一結緣之由(二)一智佛開權(四)一智佛成道(三)一垂成十劫(佛告)二諸天興供(爾時)三時至道成(諸比)二請轉法輪(二)一王子請法(三)一眷屬備至(其佛)二說偈贊佛(到已)三王子陳請(二)一略陳請詞(爾時)二廣說偈頌(重說)二梵王請法(二)一智佛現瑞(佛告)二諸天來請(五)一東方來請(五)一蒙光共議(二)一蒙光作念(爾時)二共議何緣(是時)二備供推尋(爾時)三見佛興供(見大)四正請轉法(爾時)五默然受請(爾時)二東南來請(五)一蒙光供議(又諸)二備供推尋(爾時)三見佛興供(見大)四正請轉法(爾時)五默然受請(爾時)三南方來請(五)一蒙光共議(又諸)二備供推尋(爾時)三見佛興供(見大)四正請轉法(爾時)五默然受請(爾時)四例明六方(西南)五上方來請(四)一蒙光共議(爾時)二備供推尋(爾時)三見佛興供(見大)四正請轉法(爾時)三受請施權(二)一總受衆請(爾時)二為機施權(二)一轉四谛法輪(即時)二轉因緣法輪(及廣)四聞法保證(佛于)二智佛顯實(四)一王子啟請(爾時)二從随出家(爾時)三時至顯實(爾時)四聞法獲益(說是)二結緣之事(三)一智佛入定(佛說)二王子覆講(是時)三出定贊勸(大通)三遠近得度(四)一中間不盡(佛告)二至今得度(二)一王子成佛(諸比)二還度彼衆(諸比)三今猶未盡(我滅)四未來得度(我于)二再明化儀(三)一複宗引喻(諸比)二正以喻明(二)一喻衆生機感(譬如)二喻如來化應(二)一喻從實施權(二)一喻從實不得(有一)二喻隐實施權(導師)二喻會權歸實(爾時)三以法貼合(二)一正以法合(二)一從實施權(二)一從實不得(諸比)二隐實施權(佛知)二會權歸實(若衆)二重提前喻(如彼)二偈頌(二)一頌正叙因緣(三)一頌結緣之由(二)一頌智佛開權(四)一頌智佛成道(大通)二頌請轉法輪(二)一頌王子請法(彼佛)二頌梵王請法(二)一頌智佛現瑞(世尊)二頌諸天來請(二)一别頌東方(東方)二合頌九方(三方)三頌受請施權(無量)四頌聞法保證(宣暢)二頌智佛顯實(二)一頌王子啟請(時十)二頌時至顯實(佛知)二頌結緣之事(二)一頌智佛入定(彼佛)二頌王子覆講(是諸)三頌遠近得度(二)一頌中間不盡(彼佛)二頌至今得度(是十)二頌再明化儀(三)一頌複宗引喻(我在)二頌正以喻明(二)一頌衆生機感喻(譬如)二頌如來化應喻(二)一頌從實施權喻(二)一頌從實不得喻(時有)二頌隐實施權喻(導師)二頌會權歸實喻(導師)三頌以法貼合(二)一頌從實施權(二)一頌從實不得(我亦)二頌隐實施權(故以)二頌會權歸實(既知) 佛說因緣已竟二下根獲益○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科 五百弟子受記品○二下根獲益(二)一無學得記(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