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關燈
在。

    今普賢菩薩。

    能依法界之體。

    而起法界之行。

    自能成法界之用。

    故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而得大神通力。

    然此神通。

    乃全體而起。

    稱性施設。

    不假造作。

    不勞移易。

    法爾任運當體無為之者。

    故言自在也。

    既得于自在大神通力。

    則自然惑無不破而有威。

    理無不證而有德。

    内既有威德。

    外則有名聞也。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等者。

    蓋普賢之從東而來。

    為欲流通此經。

    則自能令一切衆生。

    破于無明。

    故以動地表之。

    成于真因。

    故以雨華表之。

    其有大機。

    則不待問。

    而為之演說。

    故以作樂表之也。

    前妙音之東來。

    亦是為欲流通此經。

    既其流通此經是同。

    則其所有之利益亦同。

    故表顯亦複是同也。

     △二與八部。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大衆圍繞。

    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各現威德神通之力者。

    此之八部。

    既同随普賢。

    則各能修普賢之行。

    必能同得普賢之德。

    故亦能各現自在威德神通之力也。

     △二到已申敬。

     到娑婆世界。

    耆阇崛山中。

    頭面禮釋迦牟尼佛。

    右繞七匝。

     △二普賢勸發二。

    初勸請發明。

    二勸導策發。

    初二。

    初菩薩勸發。

     白佛言世尊。

    我于寶威德上王佛國。

    遙聞此娑婆世界。

    說法華經。

    與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諸菩薩衆。

    共來聽受。

    惟願世尊。

    當為說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如來滅後。

    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名寶威德上王者。

    以彼佛具足出世所有一切功德法财。

    而無惑不破。

    無德不證。

    超乎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九界衆生之上。

    于諸法中得大自在。

    故名寶威德上王也。

    遙聞說法華經者。

    此則心聞洞十方也。

    蓋衆生所有耳根。

    所有音聲。

    元遍法界。

    但由無明之所固蔽。

    所有耳根。

    成于隔礙。

    于近則聞。

    遠則不聞。

    所有音聲。

    亦成障塞。

    于此則遍。

    彼則不遍。

    今普賢菩薩。

    則能依法界理。

    起法界行。

    能成法界之用。

    則所有耳根。

    自能遍聞法界。

    若夫如來。

    則已居究竟。

    智滿斷圓。

    則所有之音聲。

    而不待言。

    自能遍充法界。

    故如來雖于此說經。

    而菩薩于彼國中。

    自能遙聞所說也。

    言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者。

    既上言遙聞說法華經。

    則如來本迹二門。

    既已說竟。

    而普賢亦一一已聽聞之矣。

    今又言唯願說之者。

    蓋前之所說。

    若權若實。

    若本若迹。

    若教若行。

    或人或理。

    乃是依總而出于别。

    今欲如來攬别而成于總。

    使末世衆生易為受持修習。

    故更勸請如來重為發明前來所說。

    故下之四法。

    乃是攬一部之别。

    成于四法之總。

    而此四法全收一部也。

    雲何能得是法華經者。

    謂不知如何。

    而能依經生解。

    由解起行。

    從行而得入證。

    故言雲何能得是經也。

     △二如來答示三。

    初标舉。

     佛告普賢菩薩。

    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四法。

    于如來滅後。

    當得是法華經。

     成就四法當得是經者。

    謂汝問雲何能得是經者。

    我今語汝。

    欲得是經。

    别無他法。

    若能成就四法。

    則便能得是經。

    蓋四法若成。

    則全經已在。

    便可依之。

    而生解起行入證矣。

    故能成四法。

    必得是經也。

     △二釋成。

     一者為諸佛護念。

     為諸佛護念者。

    以其所明諸法實相之理境。

    長遠壽量之證得。

    四十年前。

    曾未所說。

    乃十方世界。

    三世諸佛之所護持愛念者。

    既為諸佛護念。

    則其所诠之理。

    乃微妙不可思議。

    而理是一。

    若善男子善女人。

    果能如來滅後。

    成就初之一法。

    而為諸佛護念。

    則全人即理矣。

    故能得是經也。

     二者植衆德本。

     植衆德本者。

    此經所明。

    如來知見。

    諸佛智慧。

    乃是萬德之基。

    衆善之本。

    既為衆德之本。

    則今經所明之行。

    乃不可思議。

    而行是一。

    若善男子善女人。

    果能如來滅後。

    成就此第二法。

    而植衆德本。

    則全人即行矣。

    故能得是經也。

     三者入正定聚。

     入正定聚者。

    此經所明之定聚。

    乃大乘實相之定。

    而非外道之邪定。

    亦非凡夫之不定。

    故能入此之正定。

    而人是一。

    若善男子善女人。

    果能如來滅後。

    成就此第三法。

    而入正定聚。

    則全經即人矣。

    故能得是經也。

     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發救衆生心者。

    此經唯明一大事因緣。

    欲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所謂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而教是一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

    果能如來滅後。

    成就此第四法。

    而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則全人即教矣。

    故能得是經也。

     △三結勸。

     善男子善女人。

    如是成就四法。

    于如來滅後。

    必得是經。

     此四法總括全經。

    若能成就。

    則教行人理。

    無不皆圓。

    權實本迹。

    無不皆妙。

    故能必得是經也。

     △二勸導?發二。

    初别明。

    二總勸。

    初四。

    初攘外難。

     爾時普賢菩薩。

    白佛言世尊。

    于後五百歲。

    濁惡世中。

    其有受持是經典者。

    我當守護。

    除其衰患。

    令得安隐。

    使無伺求。

    得其便者。

    若魔若魔子。

    若魔女。

    若魔民。

    若為魔所著者。

    若夜叉。

    若羅刹。

    若鸠槃茶。

    若毗舍阇。

    若吉蔗。

    若富單那。

    若韋陀羅等。

    諸惱人者。

    皆不得便。

     言後五百歲等者。

    是發誓立願。

    守護弘通此經之人。

    令得安隐。

    次言若魔等。

    是出其能惱亂魔鬼。

    初是能惱之魔。

    言若為魔所著者。

    乃是修行之人。

    而為魔所著也。

    由其修行之時。

    一念着欲。

    魔得其便。

    即為所著。

    既著于魔。

    亦欲惱亂于流通人也。

    若夜叉等。

    是能惱之鬼也。

     △二教内法三。

    初行立讀誦。

     是人若行若立。

    讀誦此經。

    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

    與大菩薩衆。

    俱詣其所。

    而自現身。

    供養守護。

    安慰其心。

    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六牙白象王者。

    象有運載之力。

    表普賢所修法界之行。

    能運載衆生進趣果海。

    白為衆色之本。

    以所有法界之行。

    全由妙智為導。

    故以白表之。

    六牙表法界之行。

    不出六度也。

    總而言之。

    普賢菩薩。

    能于六度法門。

    莫不以一心三智。

    圓觀圓照。

    運入其中。

    而成法界不思議行。

    自能任運流入妙覺果海。

    荷負一切衆生。

    于諸法中得大自在。

    故乘六牙白象王。

    以為表顯也。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

    爾時我複乘白象王。

    現其人前。

    其人若于法華經。

    有所忘失一句一偈。

    我當教之。

    與共讀誦。

    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得見我身。

    甚大歡喜。

    轉複精進。

    以見我故。

    即得三昧。

    及陀羅尼。

    名為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音方便陀羅尼。

    得如是等陀羅尼。

     前但讀誦而已。

    此則能依經修習。

    而為思惟也。

    甚大歡喜精進者。

    今又見菩薩之身。

    故甚大歡喜。

    已倍複精進也。

    即得三昧及陀羅尼者。

    三昧是定。

    陀羅尼是慧。

    此乃即定而慧。

    即慧而定。

    定慧之名雖殊。

    而其體是一。

    故即得三昧之時。

    亦得陀羅尼也。

    旋陀羅尼。

    是旋假入空也。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是旋空入假也。

    法音方便陀羅尼。

    是旋空假入中也。

    此三陀羅尼。

    若在别教。

    則先空次假後中。

    曆别不融。

    今是圓融不思議。

    一心中得。

    故旋空之時。

    則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乃至旋中之時。

    則一中一切中。

    無假無空而不中。

    故雲得三昧等也。

     △三三七精進二。

    初現身說法。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

    濁惡世中。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求索者受持者。

    讀誦者書寫者。

    欲修習是法華經。

    于三七日中。

    應一心精進。

    滿三七日已。

    我當乘六牙白象。

    與無量菩薩。

    而自圍繞。

    以一切衆生。

    所喜見身。

    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

    示教利喜。

     言三七日者。

    乃是克期取證。

    謂克定三七日中。

    期于取證。

    故言三七日也。

    若于三七日中。

    果能依解起行。

    而得由行入證。

    則得所期。

    若不能入證。

    是謂失所期也。

     △二說咒為護三。

    初請說。

     亦複與其陀羅尼咒。

    得是陀羅尼故。

    無有非人。

    能破壞者。

    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

    我身亦自常護是人。

    惟願世尊。

    聽我說此陀羅尼咒。

     △二正說。

     即于佛前。

    而說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隸。

    檀陀修陀??。

    修陀??。

    修陀羅婆底。

    佛陀波膻祢。

    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

    薩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婆伽地。

    帝??阿隋僧伽兜略阿羅帝波羅帝。

    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

    薩婆達磨修波利刹帝。

    薩婆薩埵樓?憍舍略阿?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句) △三結歎。

     世尊若有菩薩。

    得聞是陀羅尼者。

    當知普賢神通之力。

    若法華經行閻浮提。

    有受持者。

    應作此念。

    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三示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

    解其義趣。

    如說修行。

    當知是人。

    行普賢行。

    于無量無邊諸佛所。

    深種善根。

    為諸如來。

    手摩其頭。

     言正憶念者。

    若偏于空。

    偏于假。

    偏于中。

    則所憶念者。

    不得名正。

    今以實相為念。

    一念之中。

    即空即假即中。

    無複有偏。

    故名正憶念也。

    如說修行者。

    如經所說。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