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生于解。
由解而行。
由行而證。
乃名如說修行也。
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者。
以其能正憶念。
如說修行。
則自能成于勝因。
勝因若成。
則當克如來之位。
故為諸佛手摩其頭也。
△四示近果二。
初示書寫功報。
二示持誦功報。
初又二。
初正示書寫。
若但書寫。
是人命終。
當生忉利天上。
是時八萬四千天女。
作衆伎樂。
而來迎之。
其人即着七寶冠。
于采女中。
娛樂快樂。
△二轉況持誦。
何況受持誦讀正憶念。
解其義趣。
如說修行。
△二示持誦功報。
若有人受持讀誦。
解其義趣。
是人命終。
為千佛授手。
令不恐怖。
不堕惡趣。
即往兜率天上。
彌勒菩薩所。
彌勒菩薩。
有三十二相。
大菩薩衆。
所共圍繞。
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
而于中生。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千佛授手者。
由此經乃諸佛出世之本懷。
一大事之因緣。
故佛佛所同說。
佛佛所授手之者。
所以若能受持。
則為千佛之所授手。
既為千佛授手。
則自能離五怖畏。
不生惡趣。
而生善道也。
兜率者梵語也。
此雲知足。
以五欲境知厭足故。
然彌勒以居此天者。
蓋凡是如來出世。
必示八相成道。
而最初一相。
乃是從兜率。
而降王宮。
今彌勒補釋迦之處。
當來成佛之時。
亦必重垂八相。
故居此天。
于此天中教化一切。
而菩薩下生時。
則同時下生。
或為菩薩之影響。
或為菩薩之發起。
或為菩薩之當機。
故預居此天。
教化一切也。
彌勒有三十二相者。
以其位居等覺。
去佛不遠。
故亦有三十二相。
但不無明昧優劣之分耳。
已上别示竟。
△二總勸二。
初正為結勸。
是故智者。
應當一心自書。
若使人書。
受持讀誦正憶念。
如說修行。
△二立願護經。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
守護是經。
于如來滅後。
閻浮提内。
廣令流布。
使不斷絕。
△三如來贊述三。
初總贊述。
二别贊述。
三通結成。
初二。
初贊。
爾時釋迦牟尼佛。
贊言善哉善哉。
普賢汝能護助是經。
一善哉。
乃是贊其能勸請發明如來重說此經。
次善哉。
是贊其能勸導?進令衆生進修此經也。
△二述。
令多所衆生。
安樂利益。
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深大慈悲。
從久遠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而能作是神通之願。
守護是經。
我當以神通力。
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令衆生多所安樂利益者。
勸請如來重說妙法。
使攬别成總。
令衆生易為修習受持。
又勸導衆生。
深加?進修行此經。
皆所謂令多衆生安樂利益也。
言深大慈悲者。
以其能豎則與拔十方世界衆生之苦樂。
故言深慈悲。
橫則能與拔十方世界衆生之苦樂。
故言大慈悲也。
我當以神通等者。
上普賢但言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人既即持法。
全法即人故也。
今佛言守護持普賢名者。
名為人持。
全人即名故也。
△二别贊述四。
初述教内法。
二述示勝因。
三述示近果。
四述攘外難。
初又三。
初述立讀誦。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
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則見釋迦牟尼佛。
見牟尼佛者。
上雲而自現身。
供養守護。
乃是菩薩。
現因人之身。
今言見釋迦佛。
是見于果人之身。
則不但見汝因人身而已也。
蓋經是所說。
釋迦是能說。
故能受持所說之經。
則見釋迦能說之佛也。
△二述坐思惟。
如從佛口。
聞此經典。
當知是人。
供養釋迦牟尼佛。
當知是人。
佛贊善哉。
上言忘失句偈者。
我當教之。
今言如從佛口。
聞此經典。
則不但為汝菩薩之所教而已。
上言得見我身。
甚大歡喜。
今言供養釋迦。
則見果人而歡喜。
不但見汝因人歡喜而已也。
上言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今言佛贊善哉。
則是能以佛莊嚴。
而自莊嚴。
故佛贊善哉。
則不但得于因人之定慧而已矣。
△三述三七精進。
當知是人。
為釋迦牟尼佛。
手摩其頭。
當知是人。
為釋迦牟尼佛。
衣之所覆。
上言我當乘六牙白象。
與菩薩而自圍繞。
上又言所喜見身。
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
今則言為釋迦手摩其頭也。
以能受持此經。
修習此經。
則不久當入灌頂之位。
故為如來手摩其頭也。
上乃請以咒護。
今則能為釋迦以衣覆也。
以能受持修習此經。
則能得于如來大寂滅忍。
故為如來衣所覆也。
△二述示勝因。
如是之人。
不複貪着世樂。
不好外道經書手筆。
亦複不喜親近其人。
及諸惡者。
若屠兒。
若畜豬羊雞狗。
若獵師。
若炫賣女色。
是人心意質直。
有正憶念。
有福德力。
是人不為三毒所惱。
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
是人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
上言于諸佛所。
深種善根。
故今述雲。
是人不複貪着世樂。
乃至雲有福德力。
蓋既能深種善根。
則自不貪世樂。
而有福德之力。
既不貪世樂。
則能深種善根也。
上言為諸佛手摩其頭。
故今述雲。
是人不為三毒諸慢所惱。
蓋不為三毒諸慢所惱。
故為諸佛手摩其頭。
為佛手摩其頭。
故不為三毒諸慢所惱也。
上言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故今述雲。
是人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
此人不久。
當詣道場。
破諸魔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菩。
轉法輪。
擊法鼓。
吹法螺。
雨法雨。
當坐天人大衆中。
師子法座上。
此中當詣道場等。
皆應約圓佛說。
上言若但書寫。
當生忉利。
若受持者。
當生兜率。
今則言受持讀誦。
不久皆得八相作佛。
故雲若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等也。
破諸魔衆。
即是降魔。
既降魔已。
即成佛道。
故雲得三菩提。
既得菩提。
必當說法。
以己所證。
轉入他人之心。
故雲轉法輪。
既轉法輪。
必能?進衆生。
破于無明。
故雲擊法鼓。
既破無明。
自能改小歸大。
改偏歸圓。
故雲吹法螺。
既改偏小。
歸于圓頓。
則能潤澤法身。
滋長慧命。
故雲雨法雨也。
當坐天人等。
正如今佛。
普向八萬人天。
說法華經也。
所以當詣道場已來。
皆應就圓佛釋也。
△四述攘外難二。
初明受持等及轉輕毀之報。
二明贊歎等及轉輕笑之報。
若明其受持讀誦贊歎之報。
則能令人。
慕其所有之福。
而為欣樂。
受持流通此經。
若明其輕毀輕笑之報。
則自能怖其所獲之罪。
而不為輕毀輕笑。
即此所有外難。
無不攘矣。
初又二。
初明受持福報。
普賢若于後世。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是人不複貪着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
所願不虛。
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現世得福報者。
上言生于忉利兜率。
乃是現世所得之報。
故今言亦以現世。
得其福報。
即是于現世之中。
能破無明。
超登十地。
乃其受持讀誦是經故也。
△二明輕毀罪報。
若有人輕毀之言。
汝狂人耳。
空作是行。
終無所獲。
如是罪報。
當世世無眼。
言輕毀等者。
若修持此經。
自能開佛之知見。
其不能生如是信。
故毀受持者為狂。
而言汝狂人耳等也。
當世世無眼者。
若受持是經。
則能開佛知見。
為九界衆生。
而作眼目。
其輕毀受持之人。
故世世無眼也。
△二明贊歎等及轉輕笑之報三。
初明贊歎福報。
若有供養贊歎之者。
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二明出過罪報。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
出其過惡。
若實若不實。
此人現世。
得白癞病。
若實若不實者。
非謂持經者之過惡。
實與不實也。
持經者。
本無過惡。
其人虛誣駕捏。
以有此事。
故若實。
在彼雖為虛捏。
有智者聽之。
不信其說。
故若不實。
人雖不信。
其捏虛者。
不無罪報。
故曰現世(雲雲)。
得白癞者。
能受持是經之人。
則以如來莊嚴。
而為莊嚴。
今出其過者。
自當得白癞之病。
為莊嚴也。
△三明輕笑罪報。
若輕笑之者。
當世世牙齒疏缺。
醜唇平鼻。
手腳缭戾。
眼目角睐。
身體臭穢。
惡瘡膿血。
水腹短氣。
諸惡重病。
△三通結成。
是故普賢。
若見受持是經典者。
當起遠迎。
當如敬佛。
△四衆會得益二。
初結聞一品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
恒河沙等。
無量無邊菩薩。
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諸菩薩。
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旋即旋假入空。
旋空入假。
旋空假入中。
圓融三谛之總持也。
其總持有百萬億。
乃至億萬億之多也。
△二結聞全經益。
佛說是經時。
普賢等諸菩薩。
舍利弗等諸聲聞。
及諸天龍。
人非人等。
一切大會。
皆大歡喜。
受持佛語。
作禮而去。
皆大歡喜者。
聞迹門。
而佛之知見自開。
諸法實相自明。
又聞本門。
而長遠壽量可得。
三世利生可施。
故歡喜也。
受持佛語者。
若迹本兩門之正說。
應受持而為修證。
又迹本兩門之流通。
應受持而為演宣。
作禮而去者。
既得歡喜。
又得受持。
還應感佛恩。
而作禮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終)
由解而行。
由行而證。
乃名如說修行也。
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者。
以其能正憶念。
如說修行。
則自能成于勝因。
勝因若成。
則當克如來之位。
故為諸佛手摩其頭也。
△四示近果二。
初示書寫功報。
二示持誦功報。
初又二。
初正示書寫。
若但書寫。
是人命終。
當生忉利天上。
是時八萬四千天女。
作衆伎樂。
而來迎之。
其人即着七寶冠。
于采女中。
娛樂快樂。
△二轉況持誦。
何況受持誦讀正憶念。
解其義趣。
如說修行。
△二示持誦功報。
若有人受持讀誦。
解其義趣。
是人命終。
為千佛授手。
令不恐怖。
不堕惡趣。
即往兜率天上。
彌勒菩薩所。
彌勒菩薩。
有三十二相。
大菩薩衆。
所共圍繞。
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
而于中生。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千佛授手者。
由此經乃諸佛出世之本懷。
一大事之因緣。
故佛佛所同說。
佛佛所授手之者。
所以若能受持。
則為千佛之所授手。
既為千佛授手。
則自能離五怖畏。
不生惡趣。
而生善道也。
兜率者梵語也。
此雲知足。
以五欲境知厭足故。
然彌勒以居此天者。
蓋凡是如來出世。
必示八相成道。
而最初一相。
乃是從兜率。
而降王宮。
今彌勒補釋迦之處。
當來成佛之時。
亦必重垂八相。
故居此天。
于此天中教化一切。
而菩薩下生時。
則同時下生。
或為菩薩之影響。
或為菩薩之發起。
或為菩薩之當機。
故預居此天。
教化一切也。
彌勒有三十二相者。
以其位居等覺。
去佛不遠。
故亦有三十二相。
但不無明昧優劣之分耳。
已上别示竟。
△二總勸二。
初正為結勸。
是故智者。
應當一心自書。
若使人書。
受持讀誦正憶念。
如說修行。
△二立願護經。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
守護是經。
于如來滅後。
閻浮提内。
廣令流布。
使不斷絕。
△三如來贊述三。
初總贊述。
二别贊述。
三通結成。
初二。
初贊。
爾時釋迦牟尼佛。
贊言善哉善哉。
普賢汝能護助是經。
一善哉。
乃是贊其能勸請發明如來重說此經。
次善哉。
是贊其能勸導?進令衆生進修此經也。
△二述。
令多所衆生。
安樂利益。
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深大慈悲。
從久遠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而能作是神通之願。
守護是經。
我當以神通力。
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令衆生多所安樂利益者。
勸請如來重說妙法。
使攬别成總。
令衆生易為修習受持。
又勸導衆生。
深加?進修行此經。
皆所謂令多衆生安樂利益也。
言深大慈悲者。
以其能豎則與拔十方世界衆生之苦樂。
故言深慈悲。
橫則能與拔十方世界衆生之苦樂。
故言大慈悲也。
我當以神通等者。
上普賢但言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人既即持法。
全法即人故也。
今佛言守護持普賢名者。
名為人持。
全人即名故也。
△二别贊述四。
初述教内法。
二述示勝因。
三述示近果。
四述攘外難。
初又三。
初述立讀誦。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
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則見釋迦牟尼佛。
見牟尼佛者。
上雲而自現身。
供養守護。
乃是菩薩。
現因人之身。
今言見釋迦佛。
是見于果人之身。
則不但見汝因人身而已也。
蓋經是所說。
釋迦是能說。
故能受持所說之經。
則見釋迦能說之佛也。
△二述坐思惟。
如從佛口。
聞此經典。
當知是人。
供養釋迦牟尼佛。
當知是人。
佛贊善哉。
上言忘失句偈者。
我當教之。
今言如從佛口。
聞此經典。
則不但為汝菩薩之所教而已。
上言得見我身。
甚大歡喜。
今言供養釋迦。
則見果人而歡喜。
不但見汝因人歡喜而已也。
上言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今言佛贊善哉。
則是能以佛莊嚴。
而自莊嚴。
故佛贊善哉。
則不但得于因人之定慧而已矣。
△三述三七精進。
當知是人。
為釋迦牟尼佛。
手摩其頭。
當知是人。
為釋迦牟尼佛。
衣之所覆。
上言我當乘六牙白象。
與菩薩而自圍繞。
上又言所喜見身。
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
今則言為釋迦手摩其頭也。
以能受持此經。
修習此經。
則不久當入灌頂之位。
故為如來手摩其頭也。
上乃請以咒護。
今則能為釋迦以衣覆也。
以能受持修習此經。
則能得于如來大寂滅忍。
故為如來衣所覆也。
△二述示勝因。
如是之人。
不複貪着世樂。
不好外道經書手筆。
亦複不喜親近其人。
及諸惡者。
若屠兒。
若畜豬羊雞狗。
若獵師。
若炫賣女色。
是人心意質直。
有正憶念。
有福德力。
是人不為三毒所惱。
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
是人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
上言于諸佛所。
深種善根。
故今述雲。
是人不複貪着世樂。
乃至雲有福德力。
蓋既能深種善根。
則自不貪世樂。
而有福德之力。
既不貪世樂。
則能深種善根也。
上言為諸佛手摩其頭。
故今述雲。
是人不為三毒諸慢所惱。
蓋不為三毒諸慢所惱。
故為諸佛手摩其頭。
為佛手摩其頭。
故不為三毒諸慢所惱也。
上言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故今述雲。
是人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
此人不久。
當詣道場。
破諸魔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菩。
轉法輪。
擊法鼓。
吹法螺。
雨法雨。
當坐天人大衆中。
師子法座上。
此中當詣道場等。
皆應約圓佛說。
上言若但書寫。
當生忉利。
若受持者。
當生兜率。
今則言受持讀誦。
不久皆得八相作佛。
故雲若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等也。
破諸魔衆。
即是降魔。
既降魔已。
即成佛道。
故雲得三菩提。
既得菩提。
必當說法。
以己所證。
轉入他人之心。
故雲轉法輪。
既轉法輪。
必能?進衆生。
破于無明。
故雲擊法鼓。
既破無明。
自能改小歸大。
改偏歸圓。
故雲吹法螺。
既改偏小。
歸于圓頓。
則能潤澤法身。
滋長慧命。
故雲雨法雨也。
當坐天人等。
正如今佛。
普向八萬人天。
說法華經也。
所以當詣道場已來。
皆應就圓佛釋也。
△四述攘外難二。
初明受持等及轉輕毀之報。
二明贊歎等及轉輕笑之報。
若明其受持讀誦贊歎之報。
則能令人。
慕其所有之福。
而為欣樂。
受持流通此經。
若明其輕毀輕笑之報。
則自能怖其所獲之罪。
而不為輕毀輕笑。
即此所有外難。
無不攘矣。
初又二。
初明受持福報。
普賢若于後世。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是人不複貪着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
所願不虛。
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現世得福報者。
上言生于忉利兜率。
乃是現世所得之報。
故今言亦以現世。
得其福報。
即是于現世之中。
能破無明。
超登十地。
乃其受持讀誦是經故也。
△二明輕毀罪報。
若有人輕毀之言。
汝狂人耳。
空作是行。
終無所獲。
如是罪報。
當世世無眼。
言輕毀等者。
若修持此經。
自能開佛之知見。
其不能生如是信。
故毀受持者為狂。
而言汝狂人耳等也。
當世世無眼者。
若受持是經。
則能開佛知見。
為九界衆生。
而作眼目。
其輕毀受持之人。
故世世無眼也。
△二明贊歎等及轉輕笑之報三。
初明贊歎福報。
若有供養贊歎之者。
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二明出過罪報。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
出其過惡。
若實若不實。
此人現世。
得白癞病。
若實若不實者。
非謂持經者之過惡。
實與不實也。
持經者。
本無過惡。
其人虛誣駕捏。
以有此事。
故若實。
在彼雖為虛捏。
有智者聽之。
不信其說。
故若不實。
人雖不信。
其捏虛者。
不無罪報。
故曰現世(雲雲)。
得白癞者。
能受持是經之人。
則以如來莊嚴。
而為莊嚴。
今出其過者。
自當得白癞之病。
為莊嚴也。
△三明輕笑罪報。
若輕笑之者。
當世世牙齒疏缺。
醜唇平鼻。
手腳缭戾。
眼目角睐。
身體臭穢。
惡瘡膿血。
水腹短氣。
諸惡重病。
△三通結成。
是故普賢。
若見受持是經典者。
當起遠迎。
當如敬佛。
△四衆會得益二。
初結聞一品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
恒河沙等。
無量無邊菩薩。
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諸菩薩。
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旋即旋假入空。
旋空入假。
旋空假入中。
圓融三谛之總持也。
其總持有百萬億。
乃至億萬億之多也。
△二結聞全經益。
佛說是經時。
普賢等諸菩薩。
舍利弗等諸聲聞。
及諸天龍。
人非人等。
一切大會。
皆大歡喜。
受持佛語。
作禮而去。
皆大歡喜者。
聞迹門。
而佛之知見自開。
諸法實相自明。
又聞本門。
而長遠壽量可得。
三世利生可施。
故歡喜也。
受持佛語者。
若迹本兩門之正說。
應受持而為修證。
又迹本兩門之流通。
應受持而為演宣。
作禮而去者。
既得歡喜。
又得受持。
還應感佛恩。
而作禮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