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是圓融善道故也。
其王夫人。
得諸佛集三昧。
而一切諸佛。
所有三德秘藏。
自能積集成就。
故名諸佛集三昧。
今淨德夫人。
得此三昧。
故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秘密之藏無他。
即三德秘藏是也。
惟佛能證故雲秘。
衆生本具故言密。
具含三千故言藏也。
言善化其父者。
若直勸其往詣佛所。
聽受法華。
則父王未必心生信解。
而聽其語。
今先現神變令生信解。
則不待言勸。
而欲見汝等師。
故雲善化也。
好樂佛法者。
亦欲見二子之師。
即好樂佛法之念也。
△四受化六。
初見佛修供。
二彼佛授記。
三出家修道。
四稱贊二子。
五彼佛述歎。
六贊佛立願。
初五。
初往詣作禮。
于是妙莊嚴王。
與群臣眷屬俱。
淨德夫人。
與後宮采女眷屬俱。
其王二子。
與四萬二千人俱。
一時共詣佛所。
到已頭面禮足。
繞佛三匝。
卻住一面。
△二佛為說法。
爾時彼佛。
為王說法。
示教利喜。
王大歡悅。
△三正申供養。
爾時妙莊嚴王。
及其夫人。
解頸真珠璎珞。
價直百千。
以散佛上。
以璎珞散佛上者。
表所有因行。
當克果德。
解頸等者。
表因行從實相。
發為百界千如之妙觀也。
△四預彰表報。
于虛空中。
化成四柱寶台。
台中有大寶床。
敷百千萬天衣。
其上有佛。
結加趺坐。
放大光明。
于虛空中等者。
表因行從第一義空。
而成就常樂我淨之四德也。
台中有大寶床者。
表四德總一不思議微妙大涅槃也。
此皆表彼王。
當來所證涅槃之體。
敷百千萬天衣。
乃表從體起用也。
衣有遮覆之義。
表無緣慈悲。
遍覆法界衆生也。
其上有佛趺坐放光者。
表其當得佛果。
坐道場時。
而照明一切衆生也。
△五作念希有。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
佛身希有。
端嚴殊特。
成就第一。
微妙之色。
謂佛身希有者。
此念天衣座上。
放光之化佛也。
若下文贊佛。
方是贊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
言第一微妙之色者。
非三乘九界一切衆生之所及。
故言第一。
相相無邊。
殊特尊勝。
故微妙也。
△二彼佛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告四衆言。
汝等見是妙莊嚴王。
于我前合掌立不。
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
精勤修習。
助佛道法。
當得作佛。
号娑羅樹王。
國名大光。
劫名大高王。
其娑羅樹王佛。
有無量菩薩衆。
及無量聲聞。
其國平正。
功德如是。
言助佛道法者。
助即助護。
亦即助宣也。
佛号娑羅樹王者。
梵語娑羅。
此雲堅固。
以其成佛之時。
能以無緣大慈。
遍覆法界衆生。
猶堅固樹王之覆蔭一切。
故佛号為娑羅樹王。
以其成佛之時。
三智圓證。
三谛圓顯。
谛智全彰。
纖毫畢具。
故其國名大光也。
以其所證妙理。
廣大高遠。
橫窮法界。
豎徹淵源。
故劫名大高王也。
△三出家修道。
其王即時。
以國付弟。
與夫人二子。
并諸眷屬。
于佛法中。
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
于八萬四千歲。
常勤精進。
修行妙法華經。
過是已後。
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者。
能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
名之為功。
還令一切衆生。
亦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
化功歸己。
名之為德。
既有莊嚴功德者。
則無惑不破。
而一淨一切淨。
一切淨一淨。
故言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也。
△四稱贊二子。
即升虛空。
高七多羅樹。
而白佛言世尊。
此我二子。
已作佛事。
以神通變化。
轉我邪心。
令得安住。
于佛法中得見世尊。
此二子者。
是我善知識。
為欲發起宿世善根。
饒益我故。
來生我家。
初贊其能以神變。
轉我現在邪心。
次贊其能為知識。
發我宿世善根。
此善知識。
乃教授善知識也。
△五彼佛述歎。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告妙莊嚴王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種善根故。
世世得善知識。
其善知識。
能作佛事。
示教利喜。
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
善知識者。
是大因緣。
所以化導令得見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
此二子已曾供養。
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諸佛。
親近恭敬。
于諸佛所。
受持法華經。
愍念邪見衆生。
令住正見。
此一如是。
乃述其能贊二子神變轉邪。
一如是。
乃述其能贊二子是善知識也。
次大王汝見下。
述其所未知。
以彼但知其二子今日能為知識。
而未知二子早已能修福慧。
能愍念邪見。
令得正見也。
已曾供養諸佛。
是明其已修于福。
于諸佛所受持法華經。
是明其已修于慧。
愍念邪見衆生。
是明其已能愍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一切邪見衆生。
轉歸一乘究竟圓實之正見也。
△六贊佛立願。
妙莊嚴王。
即從虛空中下。
而白佛言世尊。
如來甚希有。
以功德智慧故。
頂上肉髻。
光明顯照。
其眼長廣。
而绀青色。
眉間毫相。
白如珂月。
齒白齊密。
常有光明。
唇色赤好。
如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
贊歎佛如是等。
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
于如來前。
一心合掌。
複白佛言世尊。
未曾有也。
如來之法。
具足成就不可思議。
微妙功德。
教戒所行。
安隐快善。
我從今日。
不複自随心行。
不生邪見。
憍慢瞋恚。
諸惡之心。
說是語已。
禮佛而出。
言不複自随心行者。
謂一向已來。
随自心行。
貪着世間五欲。
自今已後。
不複貪着世間五欲之境。
故言不複自随心行也。
不生邪見者。
謂一向已來。
起諸邪見。
分别斷常等相。
今則不複執斷常等。
故言不生邪見也。
不唯不自随心行。
不生邪見。
亦不生憍慢等諸惡之心也。
以上第二明本事竟。
△三結會古今。
佛告大衆。
于意雲何。
妙莊嚴王。
豈異人乎。
今華德菩薩是。
其淨德夫人。
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
哀愍妙莊嚴王。
及諸眷屬故。
于彼中生。
其二子者。
今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是。
是藥王藥上菩薩。
成就如此諸大功德。
已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
植衆德本。
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
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
一切世間。
諸天人民。
亦應禮拜。
光照莊嚴相菩薩是者。
即是妙音菩薩。
非别有此菩薩名也。
以妙音相貌。
第一端正莊嚴之者。
前釋迦如來。
光照其身。
而從東來。
故言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
此乃先前之前。
彼品雲。
乃至于王後宮。
變為女身。
正顯此耳。
次是藥王下。
别歎二子也。
△四聞品得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
八萬四千人。
遠塵離垢。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遠塵離垢者。
非止遠離見思分别貪愛之塵垢。
乃至遠離無明昏暗之塵垢也。
言法眼淨者。
名雖在小乘三藏。
今是圓教初住。
分破無明。
而得法眼淨也。
蓋借藏以明圓耳。
釋妙莊嚴王本事品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若論此之一品相生次第。
總由如來。
說此一部妙法華經。
在迹門。
則如來之知見。
諸法之實相。
出世之本懷。
大事之因緣。
在本門。
則長遠之壽命。
久已之證得。
諸佛之智慧。
三世之益物。
如是之談。
非有大智者。
不能了知。
非有大行者。
不能修習。
是故始于文殊為發起。
終以普賢為勸發也。
所謂以智而成其始。
以慧而成其終。
而一經之能事可畢。
故有此普賢勸發之一品也。
言普賢者。
行彌法界為普。
位臨極聖曰賢。
行彌法界者。
以能從法界之理。
起法界之行。
斷法界之惑。
證法界之德。
就其所從所起所斷所證。
無一而非法界。
故雲行彌法界為普也。
位臨極聖曰賢者。
以能分分顯理。
而顯已将窮。
分分進行。
而進已将極。
分分斷惑。
而斷已将圓。
分分證德。
而證已将滿。
就其理将窮。
行将極。
斷将圓。
證将滿。
故雲位臨極聖曰賢也。
菩薩者。
自既能依法界理。
起法界行。
斷法界惑。
證法界德。
是自利。
複能令一切衆生。
亦依法界理。
起法界行。
斷法界惑。
證法界德。
是利他。
既能自利。
複能利地。
故稱菩薩。
言勸發者。
有二義。
一者勸即勸請。
發即發明。
勸請如來。
重為發明妙法華經。
如文雲。
唯願世尊。
當為說之。
善男子善女人。
于如來滅後。
雲何能得是經。
而世尊為其說于四法是也。
此即勸請發明之勸發也。
二者勸謂勸導。
發謂?發。
勸導衆生。
深加?發。
而修行此經。
如文中明。
我當攘其外難。
教之内法。
請以咒護。
乃至未來于勝因近果。
皆是勸導衆生。
深加?發。
而修此經。
此即勸導?進之勸發也。
總之普賢等四字是人。
勸發二字是法。
人法兼舉。
成一品題。
故雲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品分文為四。
初經家叙儀。
二普賢勸發。
三如來述贊。
四衆會得益。
初二。
初與衆俱來。
二到已申敬。
初二。
初與菩薩。
爾時普賢菩薩。
以自在神通力。
威德名聞。
與大菩薩。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從東方來。
所經諸國。
普皆震動。
雨寶蓮華。
作無量百千萬億。
種種伎樂。
言神力威德名聞者。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此之天心慧性。
本來凡聖一如。
生佛平等者。
由衆生為無明昏暗所蔽。
故不能顯發。
不得自
其王夫人。
得諸佛集三昧。
而一切諸佛。
所有三德秘藏。
自能積集成就。
故名諸佛集三昧。
今淨德夫人。
得此三昧。
故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秘密之藏無他。
即三德秘藏是也。
惟佛能證故雲秘。
衆生本具故言密。
具含三千故言藏也。
言善化其父者。
若直勸其往詣佛所。
聽受法華。
則父王未必心生信解。
而聽其語。
今先現神變令生信解。
則不待言勸。
而欲見汝等師。
故雲善化也。
好樂佛法者。
亦欲見二子之師。
即好樂佛法之念也。
△四受化六。
初見佛修供。
二彼佛授記。
三出家修道。
四稱贊二子。
五彼佛述歎。
六贊佛立願。
初五。
初往詣作禮。
于是妙莊嚴王。
與群臣眷屬俱。
淨德夫人。
與後宮采女眷屬俱。
其王二子。
與四萬二千人俱。
一時共詣佛所。
到已頭面禮足。
繞佛三匝。
卻住一面。
△二佛為說法。
爾時彼佛。
為王說法。
示教利喜。
王大歡悅。
△三正申供養。
爾時妙莊嚴王。
及其夫人。
解頸真珠璎珞。
價直百千。
以散佛上。
以璎珞散佛上者。
表所有因行。
當克果德。
解頸等者。
表因行從實相。
發為百界千如之妙觀也。
△四預彰表報。
于虛空中。
化成四柱寶台。
台中有大寶床。
敷百千萬天衣。
其上有佛。
結加趺坐。
放大光明。
于虛空中等者。
表因行從第一義空。
而成就常樂我淨之四德也。
台中有大寶床者。
表四德總一不思議微妙大涅槃也。
此皆表彼王。
當來所證涅槃之體。
敷百千萬天衣。
乃表從體起用也。
衣有遮覆之義。
表無緣慈悲。
遍覆法界衆生也。
其上有佛趺坐放光者。
表其當得佛果。
坐道場時。
而照明一切衆生也。
△五作念希有。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
佛身希有。
端嚴殊特。
成就第一。
微妙之色。
謂佛身希有者。
此念天衣座上。
放光之化佛也。
若下文贊佛。
方是贊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
言第一微妙之色者。
非三乘九界一切衆生之所及。
故言第一。
相相無邊。
殊特尊勝。
故微妙也。
△二彼佛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告四衆言。
汝等見是妙莊嚴王。
于我前合掌立不。
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
精勤修習。
助佛道法。
當得作佛。
号娑羅樹王。
國名大光。
劫名大高王。
其娑羅樹王佛。
有無量菩薩衆。
及無量聲聞。
其國平正。
功德如是。
言助佛道法者。
助即助護。
亦即助宣也。
佛号娑羅樹王者。
梵語娑羅。
此雲堅固。
以其成佛之時。
能以無緣大慈。
遍覆法界衆生。
猶堅固樹王之覆蔭一切。
故佛号為娑羅樹王。
以其成佛之時。
三智圓證。
三谛圓顯。
谛智全彰。
纖毫畢具。
故其國名大光也。
以其所證妙理。
廣大高遠。
橫窮法界。
豎徹淵源。
故劫名大高王也。
△三出家修道。
其王即時。
以國付弟。
與夫人二子。
并諸眷屬。
于佛法中。
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
于八萬四千歲。
常勤精進。
修行妙法華經。
過是已後。
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者。
能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
名之為功。
還令一切衆生。
亦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
化功歸己。
名之為德。
既有莊嚴功德者。
則無惑不破。
而一淨一切淨。
一切淨一淨。
故言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也。
△四稱贊二子。
即升虛空。
高七多羅樹。
而白佛言世尊。
此我二子。
已作佛事。
以神通變化。
轉我邪心。
令得安住。
于佛法中得見世尊。
此二子者。
是我善知識。
為欲發起宿世善根。
饒益我故。
來生我家。
初贊其能以神變。
轉我現在邪心。
次贊其能為知識。
發我宿世善根。
此善知識。
乃教授善知識也。
△五彼佛述歎。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告妙莊嚴王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種善根故。
世世得善知識。
其善知識。
能作佛事。
示教利喜。
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王當知。
善知識者。
是大因緣。
所以化導令得見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
此二子已曾供養。
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諸佛。
親近恭敬。
于諸佛所。
受持法華經。
愍念邪見衆生。
令住正見。
此一如是。
乃述其能贊二子神變轉邪。
一如是。
乃述其能贊二子是善知識也。
次大王汝見下。
述其所未知。
以彼但知其二子今日能為知識。
而未知二子早已能修福慧。
能愍念邪見。
令得正見也。
已曾供養諸佛。
是明其已修于福。
于諸佛所受持法華經。
是明其已修于慧。
愍念邪見衆生。
是明其已能愍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一切邪見衆生。
轉歸一乘究竟圓實之正見也。
△六贊佛立願。
妙莊嚴王。
即從虛空中下。
而白佛言世尊。
如來甚希有。
以功德智慧故。
頂上肉髻。
光明顯照。
其眼長廣。
而绀青色。
眉間毫相。
白如珂月。
齒白齊密。
常有光明。
唇色赤好。
如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
贊歎佛如是等。
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
于如來前。
一心合掌。
複白佛言世尊。
未曾有也。
如來之法。
具足成就不可思議。
微妙功德。
教戒所行。
安隐快善。
我從今日。
不複自随心行。
不生邪見。
憍慢瞋恚。
諸惡之心。
說是語已。
禮佛而出。
言不複自随心行者。
謂一向已來。
随自心行。
貪着世間五欲。
自今已後。
不複貪着世間五欲之境。
故言不複自随心行也。
不生邪見者。
謂一向已來。
起諸邪見。
分别斷常等相。
今則不複執斷常等。
故言不生邪見也。
不唯不自随心行。
不生邪見。
亦不生憍慢等諸惡之心也。
以上第二明本事竟。
△三結會古今。
佛告大衆。
于意雲何。
妙莊嚴王。
豈異人乎。
今華德菩薩是。
其淨德夫人。
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
哀愍妙莊嚴王。
及諸眷屬故。
于彼中生。
其二子者。
今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是。
是藥王藥上菩薩。
成就如此諸大功德。
已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
植衆德本。
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
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
一切世間。
諸天人民。
亦應禮拜。
光照莊嚴相菩薩是者。
即是妙音菩薩。
非别有此菩薩名也。
以妙音相貌。
第一端正莊嚴之者。
前釋迦如來。
光照其身。
而從東來。
故言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
此乃先前之前。
彼品雲。
乃至于王後宮。
變為女身。
正顯此耳。
次是藥王下。
别歎二子也。
△四聞品得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
八萬四千人。
遠塵離垢。
于諸法中。
得法眼淨。
遠塵離垢者。
非止遠離見思分别貪愛之塵垢。
乃至遠離無明昏暗之塵垢也。
言法眼淨者。
名雖在小乘三藏。
今是圓教初住。
分破無明。
而得法眼淨也。
蓋借藏以明圓耳。
釋妙莊嚴王本事品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若論此之一品相生次第。
總由如來。
說此一部妙法華經。
在迹門。
則如來之知見。
諸法之實相。
出世之本懷。
大事之因緣。
在本門。
則長遠之壽命。
久已之證得。
諸佛之智慧。
三世之益物。
如是之談。
非有大智者。
不能了知。
非有大行者。
不能修習。
是故始于文殊為發起。
終以普賢為勸發也。
所謂以智而成其始。
以慧而成其終。
而一經之能事可畢。
故有此普賢勸發之一品也。
言普賢者。
行彌法界為普。
位臨極聖曰賢。
行彌法界者。
以能從法界之理。
起法界之行。
斷法界之惑。
證法界之德。
就其所從所起所斷所證。
無一而非法界。
故雲行彌法界為普也。
位臨極聖曰賢者。
以能分分顯理。
而顯已将窮。
分分進行。
而進已将極。
分分斷惑。
而斷已将圓。
分分證德。
而證已将滿。
就其理将窮。
行将極。
斷将圓。
證将滿。
故雲位臨極聖曰賢也。
菩薩者。
自既能依法界理。
起法界行。
斷法界惑。
證法界德。
是自利。
複能令一切衆生。
亦依法界理。
起法界行。
斷法界惑。
證法界德。
是利他。
既能自利。
複能利地。
故稱菩薩。
言勸發者。
有二義。
一者勸即勸請。
發即發明。
勸請如來。
重為發明妙法華經。
如文雲。
唯願世尊。
當為說之。
善男子善女人。
于如來滅後。
雲何能得是經。
而世尊為其說于四法是也。
此即勸請發明之勸發也。
二者勸謂勸導。
發謂?發。
勸導衆生。
深加?發。
而修行此經。
如文中明。
我當攘其外難。
教之内法。
請以咒護。
乃至未來于勝因近果。
皆是勸導衆生。
深加?發。
而修此經。
此即勸導?進之勸發也。
總之普賢等四字是人。
勸發二字是法。
人法兼舉。
成一品題。
故雲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品分文為四。
初經家叙儀。
二普賢勸發。
三如來述贊。
四衆會得益。
初二。
初與衆俱來。
二到已申敬。
初二。
初與菩薩。
爾時普賢菩薩。
以自在神通力。
威德名聞。
與大菩薩。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從東方來。
所經諸國。
普皆震動。
雨寶蓮華。
作無量百千萬億。
種種伎樂。
言神力威德名聞者。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此之天心慧性。
本來凡聖一如。
生佛平等者。
由衆生為無明昏暗所蔽。
故不能顯發。
不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