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關燈
莊嚴無他。

    唯以定慧。

    全定即慧。

    全慧即定。

    定慧之名雖殊。

    而其體是一。

    故名妙莊嚴也。

    本事如疏(雲雲)。

     △品分文為四。

    初出其因由。

     爾時佛告諸大衆。

    乃往古世。

    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祗劫。

    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

    多陀阿伽度。

    阿羅诃。

    三藐三佛陀。

    國名光明莊嚴。

    劫名喜見。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者。

    以彼佛宿昔因中。

    能修七覺淨華之因。

    而得自在。

    故至果時。

    能證一心微妙三智。

    則能現身如雲。

    說法如雷。

    圓音等解。

    悉得自在。

    即就其所修所證。

    能現能說。

    名之為雲雷音宿王華智也。

    國名光明者。

    由彼佛自既能以三智圓照。

    又能令一切衆生。

    亦以三智圓照。

    而使無明昏喑。

    悉能破除。

    故名其國。

    為光明也。

    劫名喜見者。

    以其能令一切衆生。

    三智圓照。

    三惑圓破。

    則一切衆生。

    莫不歡悅之者。

    故其劫名喜見也。

     △二正明本事四。

    初出名。

     彼佛法中。

    有王名妙莊嚴。

    其王夫人。

    名曰淨德。

    有二子。

    一名淨藏。

    二名淨眼。

     妙莊嚴者。

    義如題釋。

    夫人名淨德者。

    夫者扶也。

    謂能扶助宣化國正也。

    然彼雖現為女身。

    而實能破無明。

    證三德。

    不為五障所染。

    即染而淨。

    故名淨德也。

    二子一名淨藏者。

    以其能破無明。

    生一切無上功德法财。

    故名淨藏也。

    二名淨眼者。

    以其能破無明。

    即父母所生肉眼。

    具有五眼力用。

    故名淨眼也。

    是知夫人及二子。

    總就其能破無明。

    故皆名淨。

    别就其能證三德。

    能生法财。

    能具五眼之用。

    故别名德名藏名眼也。

    然三人之三德法财五眼無不具足。

    但各舉其一。

    以彰德名也。

     △二歎德二。

    初歎其修菩薩道。

     是二子有大神力。

    福德智慧。

    久修菩薩。

    所行之道。

    所謂檀波羅蜜。

    屍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離耶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

    慈悲喜舍。

    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

    皆悉明了通達。

     初明其二嚴。

    以其有大神力。

    故福德智慧。

    無不修耳。

    二檀波羅下。

    明其六度。

    言方便波羅蜜者。

    非十度中之方便。

    上般若是實智。

    今方便是權智。

    權實二智。

    總一般若度也。

    二慈悲下。

    明其四無量可見。

    乃至下明其道品。

    言明了通達者。

    于此助道品中。

    一一了知。

    無有疑滞。

    名為明了。

    一一廓徹。

    無有障礙。

    名為通達也。

     △二歎其得諸三昧。

     又得菩薩淨三昧。

     菩薩淨者。

    此得三昧。

    即能三惑圓破。

    亦能令人三惑圓破。

    是則自行化他。

    皆能破惑。

    故名菩薩淨也。

     日星宿三昧。

     日星宿者。

    日能照晝。

    星能照夜。

    得此三昧。

    自能具證權實二智。

    若以實智照理。

    則如日之照晝。

    若以權智鑒機。

    則如星宿之照夜。

    如是冥理鑒機。

    無不當者。

    皆由此三昧。

    故以名之也。

     淨光三昧。

     淨光者。

    以能破一切惑。

    能顯一切智。

    故名淨光也。

     淨色三昧。

     淨色者。

    能破無明。

    了達色即法界。

    而能普現色身。

    遍應十法界機。

    故名淨色也。

     淨照明三昧。

     淨照明者。

    自能破無明。

    而顯中道妙智。

    以此妙智。

    圓照一切。

    圓觀一切。

    無不明了。

    故名淨照明也。

     長莊嚴三昧。

     長莊嚴者。

    能以定慧莊嚴。

    而為莊嚴。

    全定即慧。

    全慧即定。

    長在定慧。

    無有昏散。

    故名長莊嚴也。

     大威德藏三昧。

    于此三昧。

    悉亦通達。

     大威德者。

    所有三惑。

    無不圓除。

    所有三德。

    無不圓證。

    故名大威德。

    所有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妙理。

    無不圓顯。

    故名大威德藏也。

     △三行化十。

    初彼佛說經。

     爾時彼佛。

    欲引導妙莊嚴王。

    及愍念衆生故。

    說是法華經。

     欲引導等者。

    以其往昔因中。

    亦曾得聞修習此妙法蓮華經。

    但為世間五欲所轉。

    故堕于邪見。

    彼佛欲令其轉邪歸正。

    故言欲引導也。

     △二請母往聽。

     時淨藏淨眼二子。

    到其母所。

    合十指爪掌白言。

    願母往詣雷雲音宿王華智佛所。

    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

    所以者何。

    此佛于一切天人衆中。

    說法華經。

    宜應聽受。

     △三母令勸父。

     母告子言。

    汝父信受外道。

    深着婆羅門法。

    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四子怨生邪。

     淨藏淨眼。

    合十指爪掌白母。

    我等是法王子。

    而生此邪見家。

     △五母令變現。

     母告子言。

    汝等當憂念汝父。

    為現神變。

    若得見者。

    心必清淨。

    或聽我等。

    往至佛所。

     心必淨者。

    向着婆羅門法。

    心已不清淨矣。

    今若現于神變。

    令彼得見時。

    自然生于希有之心。

    便可轉邪歸正。

    心得清淨也。

     △六子即現通。

     于是二子。

    念其父故。

    湧在虛空。

    高七多羅樹。

    現種種神變。

    于虛空中。

    行住坐卧。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而複現小。

    小複現大。

    于空中滅。

    忽然在地。

    入地如水。

    履水如地。

    現如是等。

    種種神變。

    令其父王。

    心淨信解。

     言種種神變者。

    即虛空行住坐等也。

    如是種種總不出十八變也。

    所以能如此現者。

    蓋虛空及地水火風。

    性本周遍。

    是故楞嚴均稱為大。

    由衆生種種貪愛分别。

    故成隔礙。

    而不融通。

    今淨藏淨眼。

    已能破于無明。

    了知空是性空。

    地是性地。

    乃至風是性風。

    于五大之中。

    自能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皆得自在。

    無有隔礙。

    所以虛空中。

    行住坐卧。

    及身上出水等也。

     △七父生信解三。

    初合掌向子。

     時父見子。

    神力如是。

    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

    合掌向子言。

    汝等師為是誰。

    誰之弟子。

     得未曾有者。

    向着婆羅門法。

    彼婆羅門。

    縱有神變。

    不過一種二種。

    不能有此十八種變。

    今乃見此十八種不思議神變。

    故雲得未曾有也。

     △二子答父問。

     二子白言大王。

    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今在七寶菩提樹下。

    法座上坐。

    于一切世間天人衆中。

    廣說法華經。

    是我等師。

    我是弟子。

     是我等師者。

    乃答父汝等師為是誰之問。

    則師乃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

    我是弟子。

    乃答誰之弟子之問。

    則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之弟子也。

     △三父欲俱往。

     父語子言。

    我今亦欲見汝等師。

    可共俱往。

     △八子請出家二。

    初從母請求。

    二母聽出家。

    初二。

    初直請。

     于是二子。

    從空中下。

    到其母所。

    合掌白母。

    父王今已信解。

    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等為父已作佛事。

    願母見聽。

    于彼佛所。

    出家修道。

     言我等為父已作佛事者。

    謂我等所以現生王家者。

    唯欲為父作佛事而已。

    今父已信解。

    而得轉邪歸正。

    則已為父作佛事矣。

    佛事既作。

    更無他事。

    故願見許我等出家也。

     △二說偈。

     爾時二子。

    欲重宣其意。

    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随佛學。

    如優昙缽華。

    值佛複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如優昙華等者。

    優昙華止明三千年一現。

    但為輪王應瑞。

    若佛出世。

    尚經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所以值佛。

    複難于優昙華也。

    脫諸難亦難者。

    諸難即是八難。

    八難之中。

    有于佛前佛後。

    今得值佛。

    則諸難已脫。

    然不随佛學。

    雖脫猶未脫也。

    是故願聽許我等出家。

    以随佛學也。

     △二母聽出家。

     母即告言。

    聽汝出家。

    所以者何。

    佛難值故。

     △九願時往聽。

     于是二子。

    白父母言。

    善哉父母。

    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

    親近供養。

    所以者何。

    佛難得值。

    如優昙缽羅華。

    又如一眼之龜。

    值浮木孔。

    而我等宿福深厚。

    生值佛法。

    是故父母。

    當聽我等。

    令得出家。

    所以者何。

    諸佛難值。

    時亦難遇。

     上母已聽二子出家。

    今二子願父母。

    亦同時往詣雲雷音佛所。

    而親近也。

    言善哉父母者。

    父向深着婆羅門法。

    今一見神變。

    即能轉邪歸正。

    亦欲見我等師。

    可謂善哉之父也。

    母能令我等現通化父。

    更聽我等出家修道。

    可謂善哉之母也。

    初言所以者何佛難得值者是明願父母時詣佛所之意。

    次又言所以者何等。

    是重明求出家之意。

    亦是釋明母聽出家之意也。

     △十化功成就。

     彼時妙莊嚴王。

    後宮八萬四千人。

    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

    淨眼菩薩。

    于法華三昧。

    久已通達。

    淨藏菩薩已于無量百千萬億劫。

    通達離諸惡趣三昧。

    欲令一切衆生。

    離諸惡趣故。

    其王夫人。

    得諸佛集三昧。

    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

    善化其父。

    令心信解。

    好樂佛法。

     言淨眼菩薩。

    于法華三昧。

    久已通達者。

    以其能圓見一切諸法。

    悉皆實相。

    全體法界。

    故随舉一法。

    無非法界。

    随舉一相。

    無非實相。

    是則法法皆真。

    相相皆實。

    而于諸法。

    悉能了達。

    無有障礙故也。

    淨藏菩薩。

    通達離諸惡趣三昧者。

    此言惡趣。

    非局于三惡趣。

    即别教未登地前。

    皆名惡趣。

    故天台雲。

    别教未登地已還。

    皆名邪見人也。

    而淨藏菩薩。

    能了達偏邪皆中正。

    即曆别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