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一

關燈
三土。

    若論所有七難。

    但在同居。

    而菩薩之神力。

    則不但徹同居。

    亦且徹于有餘實報。

    遍十方而廣大也。

     △二明三毒。

    夫三毒者。

    若自愛名欲。

    愛他名淫。

    自恨為恚。

    恨他為瞋。

    于自不了為愚。

    于他不了名癡。

    若單言之。

    則但名貪瞋癡。

    此之三種。

    皆名為毒。

    如世之毒藥。

    必能害身喪命。

    今此三種。

    皆能害法身也。

    能失慧命焉。

    故名為毒。

    皆言多者。

    正顯多尚能離。

    則少者自不待言也。

    文分二。

    初正明。

    二結歎。

    初三。

    初貪欲。

     若有衆生。

    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

    欲。

     多于淫欲者。

    蓋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

    非淫不生。

    非淫不死。

    所以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本也。

    故知自當斷除。

    若欲除之。

    必當以觀音而為依憑。

    故當常念觀世音菩薩。

    言常念者。

    約事而言。

    即不二于二。

    不三于三。

    專注一心。

    而無少間。

    名為常念。

    約理而言。

    即以我心為能念。

    以觀音為所念。

    全我。

    能念之心。

    即是所念之觀音。

    全彼所念之觀音。

    即我能念之心。

    此則能所泯合。

    又不妨我心為能念。

    觀音為所念。

    而能所宛然。

    乃是常念也。

    便得離欲者。

    以由常念之機。

    而菩薩必為之應。

    以威神之力。

    如是。

    自能離于淫欲也。

     △二瞋恚。

     若多瞋恚。

    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瞋。

     言瞋恚者。

    所謂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則知瞋。

    恚為萬惡之根本。

    故當常念觀世音。

    則能離于瞋。

    恚也。

     △三愚癡。

     若多愚癡。

    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癡。

     多愚癡者。

    非一無所知為愚癡。

    若執斷常。

    發無因。

    果。

    诽謗大乘。

    皆所謂愚癡也。

    此之愚癡。

    果能常念。

    觀音。

    亦得離也。

    所以若淫欲。

    若瞋恚。

    若愚癡。

    而能。

    念觀音。

    即皆得離者。

    蓋衆生之心。

    隻得一心。

    無有。

    二用。

    總由不能常念觀音。

    故多于淫欲瞋恚愚癡。

    若能常念觀音。

    則心常在于觀音。

    又得觀音威神。

    所被。

    故得離也。

     △二結歎。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等。

    大威神力。

    多所饒益。

    是故衆生。

    常應心念。

     大威神力者。

    如是二字。

    即指上能離三毒之威神。

    也。

    以其有大威德智慧。

    則能圓觀一切。

    以其有大。

    神通誓願。

    則能度脫一切也。

    多所饒益者。

    即是能令衆生離于三毒也。

    常應心念者。

    以衆生之心。

    念念無非三毒。

    不念于貪。

    即念于瞋。

    不念于瞋。

    即念于癡。

    若能常念觀音。

    自不念于三毒也。

     △三明二。

    求三。

    初正明。

    二結歎三釋疑。

    初二。

    初求男。

     若有女人。

    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

    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

    德智慧之男。

     福德智慧之男者。

    若但有福德。

    而無智慧。

    則雖多。

    諸财寶。

    而不能名聞遠達。

    若但有智慧。

    而無福德。

    則雖能名聞遠達。

    而不能多諸财寶。

    今言福德智。

    慧。

    不唯多諸财寶。

    亦且名聞遠達也。

     △二求女。

     設欲求女。

    便生端正。

    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衆人愛敬。

     端正有相之女者。

    若但端正。

    而無有相。

    則但為人。

    之所愛寵。

    而無有祿敬。

    若但有相。

    而無端正。

    則雖。

    有祿敬。

    而不能為人之所愛寵。

    今言端正有相。

    不唯為人愛寵。

    而且更有祿敬也。

     △二結歎。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力。

     有如是力者。

    即是能滿二求之力也。

     △三釋疑。

     若有衆生。

    恭敬禮拜。

    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者。

    謂現有求男女。

    而不得男女者若何。

    乃釋雲。

    未必志心禮拜。

    設有志心禮拜。

    不得男女。

    緻其福德。

    無有虛棄也。

     △三勸持三。

    初直勸。

     是故衆生。

    皆應受持。

    觀世音菩薩名号。

     是故者。

    即是能度七難。

    能離三毒。

    能滿二求也。

    以其有如是之故。

    所以一切衆生。

    應當持名也。

     △二格量三。

    初如來問。

     無盡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

    恒河沙菩薩名字。

    複盡形供養。

    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于汝意雲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功德多不。

     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之名。

    是舉其名之多。

    盡形是持名之久。

    四事供養。

    是論其供之勝也。

     △二菩薩答。

     無盡意言。

    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

    若複有人。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乃至一時禮拜供養。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于百千萬億劫。

    不可窮盡。

     受持觀音名。

    是舉其名之少。

    一時是明其時之暫。

    但禮拜是明其供之劣也。

    言正等無異者。

    雖則持名有多有少。

    經時有久有暫。

    所供有勝有劣。

    而此二人之福。

    悉皆無量而平等無異也。

    所以無異者。

    蓋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

    亦不過證此實相。

    觀世音。

    亦是證此實相。

    以其所證同一實相。

    實相之中。

    本無多少久暫勝劣之可得。

    故此二人之福。

    正等無異。

    又無異者。

    由一多無礙。

    久暫不二故也。

     △三總結。

     無盡意。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得如是無量無邊。

    福德之利。

     上問觀音人已竟。

     △二問普門法二。

    初菩薩問。

     無盡意菩薩。

    白佛言世尊。

    觀世音菩薩。

    雲何遊此娑婆世界。

    雲何而為衆生說法。

    方便之力。

    其事雲何。

     謂觀音之人。

    能住普門之法。

    而度脫一切衆生。

    若度生時。

    則必意業以為鑒機。

    口業以為說法。

    身業以為現通也。

    故今還約三業。

    而問普門之法也。

    言雲何遊此娑婆世界者。

    是問其身輪。

    雲何而為衆生說法。

    是問其口輪。

    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是問其意輪也。

     △二如來答。

    又分為四。

    初别答。

    二總答。

    三勸供。

    四總結。

    此中之文。

    若與前對論相反。

    宜知上之七難。

    并三毒二求。

    乃是顯機而冥應。

    此中應以何身得度。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乃是冥機而顯應。

    則上下文互顯耳。

    決無無機有應。

    決無無應有機。

    又上先總答。

    次别答。

    下先别答次總答。

    上勸持名。

    下勸興供。

    文亦互明。

    詳之可見。

    初别答。

    為二。

    初明聖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國土衆生。

    應以佛身得度者。

    觀世音菩薩。

    即現佛身。

    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

    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

    即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應以佛身得度者。

    以意業鑒機也。

    即現佛身者。

    以身業現通也。

    而為說法者。

    以口業說法也。

    又應以佛身。

    此答其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意業之問也。

    即現佛身。

    此答雲何遊此娑婆世界。

    身業之問也。

    而為說法。

    此答雲何而為衆生說法。

    口業之問也。

    佛身有三種。

    謂應以現勝身得度。

    即現勝身。

    應以劣身得度。

    即現劣身。

    應以劣勝合身得度。

    即現合身也。

    此說法者。

    不同楞嚴應以何法即說何法。

    此乃惟說妙法華經。

    鹹令法界衆生。

    會歸一佛乘也。

    又此不言菩薩身者。

    有人雲。

    合在佛身中明。

    當知三十二應。

    是所現之身。

    菩薩是能現之身。

    雖有三十二身之不同。

    而同是菩薩一身之所現。

    則身身皆是菩薩矣。

    故雖不現菩薩身。

    而其義實是具也。

    若例上之妙音所現。

    亦未嘗無。

    今但略耳。

    自辟支佛下去亦然。

    一一皆具三答。

    而所說之法。

    皆是妙法也。

     △二明凡身四。

    初現諸天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

    即現梵王身。

    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

    即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現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現大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将軍身得度者。

    即現天大将軍身。

    而為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

    即現毗沙門身。

    而為說法。

     天大将軍身者。

    即散指大将也。

    自在天身者。

    即欲界魔王天也。

    為其說于妙法。

    令其了達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也。

    毗沙門。

    此雲多聞。

    即北方天王也。

     △二現人類身。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

    即現小王身。

    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

    即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

    即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

    即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

    即現婆羅門身。

    而為說法。

    應以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

    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

    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

    即現婦女身。

    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

    即現童男童女身。

    而為說法。

     現小王者。

    須兼輪王及以粟散。

    輪王則金輪為大。

    餘三為小。

    粟散則正統為大。

    附庸為小。

    小者尚現。

    大則可知。

    故但現小王身。

    長者。

    有長人之德也。

    居士者。

    清心寡欲。

    以道自居也。

    宰官者。

    宰以主政為義。

    官以功能為義也。

     △三現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

    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之。

    而為說法。

     △四現護法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

    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者。

    以其手中常執金剛寶杵。

    故以為名。

    若論其因緣。

    昔過去一國王有二夫人。

    一夫人生千子。

    悉皆成佛。

    即始自毗婆屍。

    終至樓至佛也。

    一夫人生二子。

    一願勸請千兄轉法輪。

    一願護持千兄之教法。

    今執金剛寶杵神。

    即第二夫人所生次子。

    願護千兄之教法者是也。

    以其欲護佛法。

    故常執金剛杵。

    已上總是明觀世音菩薩。

    能依實相理。

    開普遍門。

    三十二身。

    十九說法。

    以為别答竟。

     △二總答。

     無盡意。

    是觀世音菩薩。

    成就如是功德。

    以種種形。

    遊諸國土。

    度脫衆生。

     種種形者。

    即十法界形也。

    既言種種。

    則不止于三十二身也。

    遊諸國土者。

    即十方國土。

    既言諸土。

    則不止于娑婆同居也。

    是則上雖言别。

    但文廣而義實略。

    以止明三十二身。

    此土同居故也。

    又此雖言是總。

    但文略而義實廣。

    此中又具上三答。

    以種種形。

    以之一字即意業鑒機也。

    答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言種種形。

    即身業現通。

    答雲何遊于娑婆世界也。

    度脫衆生。

    即口業說法。

    答雲何為衆生說也。

     △三勸供六。

    初如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