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昧者。
妙音乃是深心久行。
已得成就此之普現色身三昧。
俱來之人。
乃是初心始行之者。
今聞釋迦如來。
發明妙音所得。
亦能得妙音之所得也。
△二此土得益。
此娑婆世界。
無量菩薩。
亦得是三昧。
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者。
妙音得此三昧。
亦得總持。
故能即定而慧。
即慧而定。
住于三昧。
随類說法。
今此土無量菩薩。
聞佛發明。
亦即得其所得也。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
供養釋迦牟尼佛。
及多寶佛塔已。
還歸本土。
所經諸國。
六種震動。
雨寶蓮華。
作百千萬億。
種種伎樂。
既到本國。
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
至淨華宿王智佛所。
白佛言世尊。
我到娑婆世界。
饒益衆生。
見釋迦牟尼佛。
及見多寶佛塔。
禮拜供養。
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及見藥王菩薩。
得勤精進力菩薩。
勇施菩薩等。
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謂妙音來此土。
唯有二意。
一為供養釋迦。
及見多寶佛塔。
今已供養釋迦。
已見多寶。
理當還歸也。
前發來之時。
所經諸國。
地皆六震。
雨寶蓮華。
天樂自鳴。
今還本國。
故亦複如是。
二總欲流通此經而來。
去亦總為流通此經而去。
來時固能令衆生。
破六位無明。
成于無上圓因。
若遇大機。
則無問而自說。
乃以動地雨華作樂表之。
今去時亦複如是。
故還以動地等而表也。
白佛等者。
前發來之時。
請白于佛。
欲往娑婆。
供養釋迦多寶。
并見文殊等。
今既事已轉還本國。
故複白其佛也。
△六聞品增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
四萬二千天子。
得無生法忍。
華德菩薩。
得法華三昧。
天子得無生法忍者。
以其聞此品時。
能達諸法實相。
而不見有少法生。
亦不見有少法滅。
以此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故能得無生忍。
此得于圓教。
初住也。
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者。
以其聞此品時。
能了達實相之理。
而知法法皆真。
相相俱實。
實相之外。
更無有相。
法界之外。
更無有法。
故能得于法華三昧。
即是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究竟一切究竟也。
釋妙音菩薩品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若明此品之相生。
由前如來。
付囑諸大菩薩。
欲其随學如來之法。
所謂當随學于苦行。
如藥王者。
當随學于神力。
如妙音者。
更有所謂普門示現。
亦當随學如觀音者。
故知妙音品後。
即有此觀世音普門一品之文也。
觀世音菩薩之五字是人。
普門二字是法。
人法兼舉。
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就人中。
言觀者。
即是菩薩能觀之觀。
世音即是菩薩所觀之境。
所以世間人。
則于耳根。
聞于音聲。
此菩薩則不以耳聞于音。
乃以妙觀。
觀乎一切世間所有之音聲。
故名觀世音也。
然此中所言觀世音。
與楞嚴所明不同。
彼明因中所修自行。
故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盡。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乃至雲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正明最初修于耳根圓通。
乃約因中所修自行。
而得其名。
此中則全其自行。
而成化他。
即是能觀十界衆生所有一切音聲。
而現種種形。
說微妙法。
令得脫于苦惱。
故得其名。
此乃全約化他。
所以不同彼之自行也。
然如何觀于世間之音聲。
所謂世間一切衆生。
有處于七難而不能出離者。
有住于三毒而不能解脫者。
有懷于二求而不能滿願者。
此等衆生。
若不稱菩薩之名則已。
若一稱其名。
則菩薩觀其音聲。
令彼處于七難者。
畢竟能得出離。
在于三毒者。
畢竟能得解脫。
懷于二求者。
畢竟能得滿願。
所謂機應境觀。
無不冥合。
故名觀世音也。
言菩薩者。
由于能以妙觀。
觀乎世音時。
而能令無量衆生。
皆得解脫種種苦惱。
則全其所有自行。
而成于化他。
故名菩薩也。
次法中言普門者。
普以周遍為義。
門以出入立稱。
若其門不遍。
不能廣化一切。
則所有之門。
是偏而非圓。
是局而非普。
今此菩薩。
依實相理。
開普遍門。
能圓觀十法界。
圓應九界衆生。
皆令開佛之知見。
度脫一切之苦惱。
所謂以三十二身。
遍應群機。
無刹不現。
無生不度。
則其所有之門。
乃是周遍圓融。
而不可思議者。
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
釋品題已竟。
△品分文為二。
初問答發明。
二聞品得益。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問觀音人。
二問普門法。
初二。
初菩薩問。
二如來答。
初二。
初經家叙起。
爾時無盡意菩薩。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菩薩發問此有二意。
一者觀世音。
能以妙觀。
觀于一切音聲。
世間所有之機宜。
則有冥機而當冥應者。
有冥機而當顯應者。
如是種種不同。
而是菩薩。
皆能所應度。
而度脫之。
則重重無盡之者。
故無盡意菩薩。
為之發問也。
二者觀世音菩薩。
能以普門示現。
流通此妙法華經者。
若在人間天上。
若在刹土微塵。
自能在在流通。
永永無盡。
故無盡意菩薩。
為之發問也。
△二菩薩正問。
世尊觀世音菩薩。
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二如來答三。
初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無量等者。
謂汝問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當知無别因緣。
即是機應境觀。
兩相冥合之因緣。
而名為觀世音也。
初若有等。
明其受苦成機。
無量百千萬億衆生。
總是九界之中。
就一界而言。
即有如許之衆生也。
此舉其受苦之人極其多。
言受諸苦惱者。
三途則有三途之苦。
人天則有人天之苦。
三乘則有三乘之苦。
總之見思無明。
為一切衆生苦惱之因。
分段變易。
為一切衆生苦惱之果。
此明其所受之苦。
亦極其多也。
次聞是下。
明其能成機感。
聞是觀世音者。
或從法師邊聞。
或從知識邊聞。
或從經卷中聞也。
一心稱名。
有事理不同。
事一心者。
謂不二于二。
不三于三。
專一其心。
名事一心。
理一心者。
能所泯絕之處。
而又不妨能所宛然。
即名理一心也。
觀世下。
明其能應。
即時者。
稱名不在前。
能應不在後。
即稱即應。
不前不後。
故言即時也。
觀其音聲者。
觀即能觀。
音聲即所觀也。
皆得解脫者。
雖受苦之人。
與所受之苦極其多。
而能皆得解脫也。
所以能令皆得解脫者。
由此菩薩。
有大智慧力。
有大神通力。
既有大智慧。
則能與一切衆生之樂。
既有大神通。
則能拔一切衆生之苦。
故能令一切衆生。
皆得解脫一切苦惱也。
△二别答三。
初明七難。
二明三毒。
三明二求。
初二。
初正明。
二結歎。
初七。
初大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入火不能燒者。
謂若能持名。
自不入于大火。
設使入大火中。
而不為其所燒也。
蓋世間人入火。
而為火所燒者。
總由不能持名。
故起諸分别貪愛。
則為煩惱之火所燒。
造諸不善之業。
則為結業之火所燒。
輪轉生死。
則為果報之火所燒。
既為三障之火所燒。
故亦為世間之火所燒也。
今能持名。
則自不起于貪愛。
不造于惡業。
不招于生死。
則自不為煩惱。
結業果報之火所燒。
故亦不為世間之火所燒也。
不但不為世間之火所燒。
亦且能成于三德。
以持名故。
即能了達所有煩惱。
當體全即般若。
結業當體全即解脫。
果報當體全即法身。
由是等者。
謂上來能不為三障之火所燒。
且即三障全體三德。
由觀世音菩薩有大威德之力故。
所以能得如是也。
△二大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号。
即得淺處。
即得淺處者。
雖不能即達于彼岸。
而亦得淺處也。
若論大水。
則亦有煩惱結業果報之水。
人天離于三途。
二乘脫于三界。
乃至菩薩登于圓教初住。
皆得名為淺處也。
△三黑風難。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
為求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珊瑚琥珀。
真珠等寶。
入于大海。
假使黑風。
吹其船舫。
漂堕羅刹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
皆得解脫。
羅刹之難。
以是因緣。
名觀世音。
一人稱名諸人得脫者。
此有二解。
一者正顯菩薩有大威神之力。
故雖一人稱名。
而諸人皆得解脫于難。
二者蓋彼諸人。
既同入于海。
同為黑風所吹。
同漂羅刹鬼國。
則其憂戚相關。
而其求脫之心。
亦必是同。
由其求脫之心同故。
雖一人持名。
而諸人皆得脫難也。
以是因緣者。
總指上之三難。
皆能稱名得脫之因緣。
故名觀世音也。
△四刀杖難。
若複有人。
臨當被害。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彼所執刀杖。
尋段段壞。
而得解脫。
臨當被害者。
臨于殺戮之害。
及打擲之害也。
△五惡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刹。
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複加害。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以其聞于稱觀世音名。
則惡心轉為慈心。
而惡眼亦轉為慈眼。
故不能惡眼而視也。
△六枷鎖難。
設複有人。
若有罪。
若無罪。
杻械枷鎖。
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皆悉斷壞。
即得解脫。
檢系其身者。
檢即封檢。
系即系縛。
系縛者。
未必封檢。
封檢者。
則必系縛。
故言檢系其身也。
△七冤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冤賊。
有一商主。
将諸商人。
赍持重寶。
經過險路。
其中一人。
作是唱言。
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
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是菩薩能以無畏。
施于衆生。
汝等若稱名者。
于此冤賊。
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
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三千大千者。
正顯多者尚能得脫。
則少者可知也。
言冤賊者。
冤則必欲害命。
賊則唯欲劫财。
劫财者。
未必害命。
害命者。
則必劫财。
故言冤賊也。
△二結歎。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巍巍如是者。
巍巍廣大之貌。
謂其神力。
橫則遍于。
十方。
豎則徹于
妙音乃是深心久行。
已得成就此之普現色身三昧。
俱來之人。
乃是初心始行之者。
今聞釋迦如來。
發明妙音所得。
亦能得妙音之所得也。
△二此土得益。
此娑婆世界。
無量菩薩。
亦得是三昧。
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者。
妙音得此三昧。
亦得總持。
故能即定而慧。
即慧而定。
住于三昧。
随類說法。
今此土無量菩薩。
聞佛發明。
亦即得其所得也。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
供養釋迦牟尼佛。
及多寶佛塔已。
還歸本土。
所經諸國。
六種震動。
雨寶蓮華。
作百千萬億。
種種伎樂。
既到本國。
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
至淨華宿王智佛所。
白佛言世尊。
我到娑婆世界。
饒益衆生。
見釋迦牟尼佛。
及見多寶佛塔。
禮拜供養。
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及見藥王菩薩。
得勤精進力菩薩。
勇施菩薩等。
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謂妙音來此土。
唯有二意。
一為供養釋迦。
及見多寶佛塔。
今已供養釋迦。
已見多寶。
理當還歸也。
前發來之時。
所經諸國。
地皆六震。
雨寶蓮華。
天樂自鳴。
今還本國。
故亦複如是。
二總欲流通此經而來。
去亦總為流通此經而去。
來時固能令衆生。
破六位無明。
成于無上圓因。
若遇大機。
則無問而自說。
乃以動地雨華作樂表之。
今去時亦複如是。
故還以動地等而表也。
白佛等者。
前發來之時。
請白于佛。
欲往娑婆。
供養釋迦多寶。
并見文殊等。
今既事已轉還本國。
故複白其佛也。
△六聞品增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
四萬二千天子。
得無生法忍。
華德菩薩。
得法華三昧。
天子得無生法忍者。
以其聞此品時。
能達諸法實相。
而不見有少法生。
亦不見有少法滅。
以此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故能得無生忍。
此得于圓教。
初住也。
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者。
以其聞此品時。
能了達實相之理。
而知法法皆真。
相相俱實。
實相之外。
更無有相。
法界之外。
更無有法。
故能得于法華三昧。
即是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究竟一切究竟也。
釋妙音菩薩品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若明此品之相生。
由前如來。
付囑諸大菩薩。
欲其随學如來之法。
所謂當随學于苦行。
如藥王者。
當随學于神力。
如妙音者。
更有所謂普門示現。
亦當随學如觀音者。
故知妙音品後。
即有此觀世音普門一品之文也。
觀世音菩薩之五字是人。
普門二字是法。
人法兼舉。
故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就人中。
言觀者。
即是菩薩能觀之觀。
世音即是菩薩所觀之境。
所以世間人。
則于耳根。
聞于音聲。
此菩薩則不以耳聞于音。
乃以妙觀。
觀乎一切世間所有之音聲。
故名觀世音也。
然此中所言觀世音。
與楞嚴所明不同。
彼明因中所修自行。
故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盡。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乃至雲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正明最初修于耳根圓通。
乃約因中所修自行。
而得其名。
此中則全其自行。
而成化他。
即是能觀十界衆生所有一切音聲。
而現種種形。
說微妙法。
令得脫于苦惱。
故得其名。
此乃全約化他。
所以不同彼之自行也。
然如何觀于世間之音聲。
所謂世間一切衆生。
有處于七難而不能出離者。
有住于三毒而不能解脫者。
有懷于二求而不能滿願者。
此等衆生。
若不稱菩薩之名則已。
若一稱其名。
則菩薩觀其音聲。
令彼處于七難者。
畢竟能得出離。
在于三毒者。
畢竟能得解脫。
懷于二求者。
畢竟能得滿願。
所謂機應境觀。
無不冥合。
故名觀世音也。
言菩薩者。
由于能以妙觀。
觀乎世音時。
而能令無量衆生。
皆得解脫種種苦惱。
則全其所有自行。
而成于化他。
故名菩薩也。
次法中言普門者。
普以周遍為義。
門以出入立稱。
若其門不遍。
不能廣化一切。
則所有之門。
是偏而非圓。
是局而非普。
今此菩薩。
依實相理。
開普遍門。
能圓觀十法界。
圓應九界衆生。
皆令開佛之知見。
度脫一切之苦惱。
所謂以三十二身。
遍應群機。
無刹不現。
無生不度。
則其所有之門。
乃是周遍圓融。
而不可思議者。
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
釋品題已竟。
△品分文為二。
初問答發明。
二聞品得益。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問觀音人。
二問普門法。
初二。
初菩薩問。
二如來答。
初二。
初經家叙起。
爾時無盡意菩薩。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菩薩發問此有二意。
一者觀世音。
能以妙觀。
觀于一切音聲。
世間所有之機宜。
則有冥機而當冥應者。
有冥機而當顯應者。
如是種種不同。
而是菩薩。
皆能所應度。
而度脫之。
則重重無盡之者。
故無盡意菩薩。
為之發問也。
二者觀世音菩薩。
能以普門示現。
流通此妙法華經者。
若在人間天上。
若在刹土微塵。
自能在在流通。
永永無盡。
故無盡意菩薩。
為之發問也。
△二菩薩正問。
世尊觀世音菩薩。
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二如來答三。
初總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無量等者。
謂汝問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當知無别因緣。
即是機應境觀。
兩相冥合之因緣。
而名為觀世音也。
初若有等。
明其受苦成機。
無量百千萬億衆生。
總是九界之中。
就一界而言。
即有如許之衆生也。
此舉其受苦之人極其多。
言受諸苦惱者。
三途則有三途之苦。
人天則有人天之苦。
三乘則有三乘之苦。
總之見思無明。
為一切衆生苦惱之因。
分段變易。
為一切衆生苦惱之果。
此明其所受之苦。
亦極其多也。
次聞是下。
明其能成機感。
聞是觀世音者。
或從法師邊聞。
或從知識邊聞。
或從經卷中聞也。
一心稱名。
有事理不同。
事一心者。
謂不二于二。
不三于三。
專一其心。
名事一心。
理一心者。
能所泯絕之處。
而又不妨能所宛然。
即名理一心也。
觀世下。
明其能應。
即時者。
稱名不在前。
能應不在後。
即稱即應。
不前不後。
故言即時也。
觀其音聲者。
觀即能觀。
音聲即所觀也。
皆得解脫者。
雖受苦之人。
與所受之苦極其多。
而能皆得解脫也。
所以能令皆得解脫者。
由此菩薩。
有大智慧力。
有大神通力。
既有大智慧。
則能與一切衆生之樂。
既有大神通。
則能拔一切衆生之苦。
故能令一切衆生。
皆得解脫一切苦惱也。
△二别答三。
初明七難。
二明三毒。
三明二求。
初二。
初正明。
二結歎。
初七。
初大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
威神力故。
入火不能燒者。
謂若能持名。
自不入于大火。
設使入大火中。
而不為其所燒也。
蓋世間人入火。
而為火所燒者。
總由不能持名。
故起諸分别貪愛。
則為煩惱之火所燒。
造諸不善之業。
則為結業之火所燒。
輪轉生死。
則為果報之火所燒。
既為三障之火所燒。
故亦為世間之火所燒也。
今能持名。
則自不起于貪愛。
不造于惡業。
不招于生死。
則自不為煩惱。
結業果報之火所燒。
故亦不為世間之火所燒也。
不但不為世間之火所燒。
亦且能成于三德。
以持名故。
即能了達所有煩惱。
當體全即般若。
結業當體全即解脫。
果報當體全即法身。
由是等者。
謂上來能不為三障之火所燒。
且即三障全體三德。
由觀世音菩薩有大威德之力故。
所以能得如是也。
△二大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号。
即得淺處。
即得淺處者。
雖不能即達于彼岸。
而亦得淺處也。
若論大水。
則亦有煩惱結業果報之水。
人天離于三途。
二乘脫于三界。
乃至菩薩登于圓教初住。
皆得名為淺處也。
△三黑風難。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
為求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珊瑚琥珀。
真珠等寶。
入于大海。
假使黑風。
吹其船舫。
漂堕羅刹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
皆得解脫。
羅刹之難。
以是因緣。
名觀世音。
一人稱名諸人得脫者。
此有二解。
一者正顯菩薩有大威神之力。
故雖一人稱名。
而諸人皆得解脫于難。
二者蓋彼諸人。
既同入于海。
同為黑風所吹。
同漂羅刹鬼國。
則其憂戚相關。
而其求脫之心。
亦必是同。
由其求脫之心同故。
雖一人持名。
而諸人皆得脫難也。
以是因緣者。
總指上之三難。
皆能稱名得脫之因緣。
故名觀世音也。
△四刀杖難。
若複有人。
臨當被害。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彼所執刀杖。
尋段段壞。
而得解脫。
臨當被害者。
臨于殺戮之害。
及打擲之害也。
△五惡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刹。
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複加害。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以其聞于稱觀世音名。
則惡心轉為慈心。
而惡眼亦轉為慈眼。
故不能惡眼而視也。
△六枷鎖難。
設複有人。
若有罪。
若無罪。
杻械枷鎖。
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皆悉斷壞。
即得解脫。
檢系其身者。
檢即封檢。
系即系縛。
系縛者。
未必封檢。
封檢者。
則必系縛。
故言檢系其身也。
△七冤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冤賊。
有一商主。
将諸商人。
赍持重寶。
經過險路。
其中一人。
作是唱言。
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
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是菩薩能以無畏。
施于衆生。
汝等若稱名者。
于此冤賊。
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
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三千大千者。
正顯多者尚能得脫。
則少者可知也。
言冤賊者。
冤則必欲害命。
賊則唯欲劫财。
劫财者。
未必害命。
害命者。
則必劫财。
故言冤賊也。
△二結歎。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巍巍如是者。
巍巍廣大之貌。
謂其神力。
橫則遍于。
十方。
豎則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