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一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若論此品之來源。

    總由世尊。

    上來因菩薩之受命弘經。

    乃即現乎十種神力。

    結于五種綱要。

    以為付囑流通此經。

    以一手同時三摩無量菩薩頂。

    而作是言。

    我于無量百千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菩提之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一心流布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所謂學于苦行。

    學于神力。

    若苦行則已如上所明。

    今欲發明神力。

    故有此妙音神力弘經一品之文也。

    言妙音者。

    約其所見之理。

    所修之行。

    所通之教。

    皆可名為妙音。

    所見之理者。

    以其能達諸法實相。

    則法法俱真。

    相相皆實。

    即其所有音聲。

    了達全體。

    便是法界。

    故就其所見之理。

    名之為妙音也。

    所修之行者。

    由其過去因中。

    以十萬種伎樂。

    八萬四千寶缽。

    奉供雲雷音王如來。

    故感今日流通此經。

    則多諸眷屬。

    以為圍繞。

    有諸道器。

    以為侍從。

    故就其所修之行。

    亦得名為妙音也。

    所通之教者。

    由其能以神通之力。

    在于此界他方。

    現十界身。

    弘此妙經。

    令一切衆生聞其所說。

    各得解知如來知見長遠壽命。

    故約其所通之教。

    又得名為妙音也。

    菩薩者。

    自既能依理起行。

    而通于教。

    亦令一切衆生依理起行通教。

    則是自利利他。

    故稱菩薩也。

     △品分文為六。

    初釋迦光照。

    二妙音遠來。

    三神力通經。

    四彼此得益。

    五還歸本國。

    六聞品增道。

    初二。

    初放光。

     爾時釋迦牟尼佛。

    放大人相。

    肉髻光明。

    及放眉間白毫相光。

     放大人相肉髻光明者。

    由我如來因中。

    能承順師長。

    故今果上。

    能感肉髻之中有大光明。

    此乃是大覺聖人之相。

    故言放大人相肉髻光明。

    今放此光者。

    欲彼菩薩。

    承順我如來所有之命。

    而在在流通此經故也。

    及放眉間白毫相光者。

    前迹門欲發起此中道實相之經。

    故放此光。

    今欲彼菩薩。

    流通此中道實相之經。

    故又放此光也。

     △二正照二。

    初照國。

    二照身。

    初二。

    初總照諸土。

     遍照東方。

    百八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世界。

     遍照東方者。

    東為群動之首。

    故舉之而攝餘九方。

    其遍照十方也。

     △二别照一國。

     過是數已。

    有世界名淨光莊嚴。

    其國有佛。

    号淨華宿王智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為無量無邊菩薩大衆。

    恭敬圍繞。

    而為說法。

    釋迦牟尼佛。

    白毫光明。

    遍照其國。

     世界名淨光莊嚴者。

    由彼世界之佛。

    惑無不破。

    而有斷德。

    智無不顯。

    而有智德。

    以此二德。

    而為莊嚴。

    故即名其世界。

    為淨光莊嚴也。

    佛号淨華宿王智者。

    以彼佛宿世因中。

    能修七覺淨華之因。

    故至果時。

    能得一心三智。

    而自性照空。

    則一切俱空。

    照有則一切俱有。

    照中則一切俱中。

    而得大自在。

    得此之果。

    由能修因。

    當知因不離果。

    果不離因。

    因果雖殊。

    同一妙智。

    故名淨華宿王智也。

     △二照身三。

    初出名。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

    有一菩薩。

    名曰妙音。

     △二歎德。

     久已植衆德本。

    供養親近。

    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而悉成就。

    甚深智慧。

     言植衆德本者。

    即是修慧也。

    以慧乃衆德之本。

    萬行之基故也。

    言供養諸佛者。

    即是修福也。

    所以植衆德本。

    而無慧不修。

    故能成就甚深智慧。

    一心三智。

    照空一切空。

    照有一切有。

    照中一切中。

    故知甚深智慧。

    而釋成植衆德本也。

    次下得妙去。

    釋成供養。

    乃至百千等。

    以其供養諸佛。

    無福不修。

    故能得于諸大三昧也。

     得妙幢相三昧。

     三昧此雲正受。

    不受諸受。

    是名正受。

    三昧言妙幢相者。

    幢即摧邪表正為義。

    則無邪不摧。

    無正不表。

    而言妙者。

    即邪而正。

    正不離邪。

    非離邪外而别有正。

    故言妙幢相三昧也。

     法華三昧。

     法華者。

    自能了達一切諸法。

    悉皆實相。

    法法皆真。

    相相皆實故也。

     淨德三昧。

     淨德者。

    無惑不破故言淨。

    無智不顯故言德。

    如是淨之與德。

    皆由此三昧而得故也。

     宿王戲三昧。

     宿王戲者。

    宿王乃是月之别名。

    月則能虧能盈。

    菩薩能現勝身。

    以應大機。

    能現劣身。

    以應小機。

    如月能虧盈。

    若遊戲者。

    故名宿王戲三昧也。

     無緣三昧。

     無緣者。

    能任運與一切衆生之樂。

    拔一切衆生之苦。

    如彼磁石任運吸鐵。

    故以名也。

     智印三昧。

     智印者。

    自能得于一心三智。

    而以一切智印于空。

    以道種智印于有。

    以一切種智印于中。

    故名智印也。

     解一切衆生語言三昧。

     解一切衆生語言者。

    一切衆生。

    所有殊方異語。

    皆能了知。

    故以名之。

    若有所說。

    即此一音。

    能令一切衆生。

    随類各得其解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

     集一切功德者。

    能以自所證。

    而教于人名功。

    化功歸己。

    有得于心名德。

    一切者。

    不出法身般若解脫。

    自能積集三德秘藏。

    故以為名也。

     清淨三昧。

     清淨者。

    能圓破三惑故也。

     神通遊戲三昧。

     神通遊戲者。

    自具大智慧大慈悲。

    而能任運與拔。

    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如遊戲者。

    故名此也。

     慧炬三昧。

     慧炬者。

    如世炬火。

    能破諸暗。

    具大智慧。

    能破無明昏暗。

    故以名也。

     莊嚴王三昧。

     莊嚴王者。

    自能具足定慧。

    以為莊嚴。

    而即定是慧。

    全慧是定。

    于定慧得大自在。

    故名莊嚴王也。

     淨光明三昧。

     淨光明者。

    能圓斷三惑故言淨。

    能圓顯三智故言光。

    能圓證三德故言明也。

     淨藏三昧。

     淨藏者。

    藏以含藏為義。

    現前介爾一念心中。

    具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而悉能顯現。

    故以名也。

     不共三昧。

     不共者。

    乃大乘圓頓者。

    不與二乘偏漸共也。

     日旋三昧。

     日旋者。

    自能旋假入空。

    而不住于空。

    旋空入假。

    而不住于假。

    旋空假入中。

    而不住于中。

    猶日輪之旋空。

    而不住于空。

    故名之也。

     得如是等。

    百千萬億。

    恒河沙等。

    諸大三昧。

     得如是等者。

    乃結上總收也。

     △三正照。

     釋迦牟尼佛。

    光照其身。

     所以照其身者。

    欲其承順佛命。

    而流通此中道實相妙經故也。

     △二妙音遠來二。

    初明因由。

    二正發來。

    初四。

    初妙音請往。

     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

    我當往詣娑婆世界。

    禮拜親近供養。

    釋迦牟尼佛。

    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藥王菩薩。

    勇施菩薩。

    宿王華菩薩。

    上行意菩薩。

    莊嚴王菩薩。

    藥上菩薩。

     欲禮拜釋迦等者。

    以其往昔因中。

    曾為釋迦之所化導教育故也。

    文殊則有大智慧。

    能發起此經。

    能于海中。

    宣說此經。

    能問初心流通此經方軌者。

    藥王。

    乃是能然身臂。

    而以苦行流通此經者。

    勇施。

    乃是能說咒。

    以擁護弘通此經者。

    宿王華。

    乃是能問苦行流通此經者。

    上行意。

    乃釋迦本中所化。

    能為湧出最上之首。

    而受命流布此經者。

    莊嚴王。

    乃是能轉邪歸正。

    而修行此經者。

    藥上。

    乃同藥王。

    以神通力。

    轉莊嚴王之邪。

    得修此經者。

    故皆願欲得見也。

     △二彼佛告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

    告妙音菩薩。

    汝莫輕彼國。

    生下劣想。

    善男子。

    彼娑婆世界。

    高下不平。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佛身卑小。

    諸菩薩衆。

    其形亦小。

    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

    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

    汝身第一端正。

    百千萬福。

    光明殊妙。

    是故汝往。

    莫輕彼國。

    若佛菩薩及國土。

    生下劣想。

     所以須為告誡者。

    若夫妙音位居等覺。

    自不生于下劣之想。

    其所随之衆。

    或是新發意。

    生下劣之想者有之。

    故彼佛如此一番诏告誡來于妙音。

    使其所随之衆。

    自不生此想也。

    然一切諸佛。

    所修所證。

    鹹皆是同。

    而國土有淨穢。

    佛身有優劣娑。

    蓋皆随機不同故爾。

    若衆生之機。

    是劣是小。

    則應以穢土劣身而逗之。

    若衆生之機。

    是大是勝。

    則應以淨土勝身而逗之。

    故知土無淨穢。

    淨穢由生。

    佛無優劣。

    優劣由機也。

     △三妙音受旨。

     妙音菩薩。

    白其佛言世尊。

    我今詣者婆世界。

    皆是如來之力。

    如來神通遊戲。

    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皆是如來之力者。

    謂如來能達一切諸法。

    當體空寂。

    悉皆實相。

    而不見有淨穢優劣之分。

    則我今往詣彼國。

    亦當随學如來。

    亦不見有淨穢優劣之分。

    而自不生下劣之想也。

    言如來神通遊戲者。

    如來有慈悲。

    能與樂拔苦。

    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如遊戲一般。

    我今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則亦應如是。

    而又不生下劣之想也。

    言如來功德智慧莊嚴者。

    如來有大莊嚴。

    則不為一切諸障所惱。

    今我往詣彼國。

    亦當随學如來之法。

    不為諸障所惱。

    不生下劣之想更明矣。

     △四先現瑞相六。

    初化蓮華。

     于是妙音菩薩。

    不起于座。

    身不動搖。

    而入三昧。

    以三昧力。

    于耆阇崛山。

    去法座不遠。

    化作八萬四千。

    衆寶蓮華。

    閻浮檀金為莖。

    白銀為葉。

    金剛為須。

    甄叔迦寶。

    以為其台。

     △二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見是蓮華。

    而白佛言世尊。

    是何因緣。

    先現此瑞。

    有若幹千萬蓮華。

    閻浮檀金為莖。

    白銀為葉。

    金剛為須。

    甄叔迦寶。

    以為其台。

     △三如來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

    告文殊師利。

    是妙音菩薩摩诃薩。

    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

    與八萬四千菩薩。

    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

    供養親近禮拜于我。

    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四又審問。

     文殊師利。

    白佛言世尊。

    是菩薩種何善根。

    修何功德。

    而能有是大神通力。

    行何三昧。

    願為我等。

    說是三昧名字。

    我等亦欲勤修行之。

    行此三昧。

    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

    威儀進止。

    惟願世尊。

    以神通力。

    彼菩薩來。

    令我得見。

     令我得見者。

    前妙音請往。

    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