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若論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
欲流通此之本門。
使不斷絕。
以故發明四信五品之因果功德。
更引往昔不輕菩薩。
以為正成。
已為勸贊流通。
勸贊既竟。
則還當付囑以勸流通。
若欲付囑。
須先現于神力。
故有此如來神力品之一文也。
言如來者。
以佛有大智慧。
有大慈悲。
故不住于生死。
複不住于涅槃。
而能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故名如來。
若就文而言。
則有釋迦如來。
有分身如來。
而釋迦是主。
分身是伴。
釋迦是一。
分身是多。
政所謂一多無礙。
主伴圓融。
而共現神力也。
言神方者。
靈妙莫測謂之神。
運用自在謂之力。
然如來能現于神力者。
以其究竟證得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諸法實相之理。
故從體起用。
稱性發揮。
現于十種神力。
令諸菩薩天人。
睹斯妙用。
自然在在流通。
永永不絕也。
△品文分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菩薩受命。
二如來現通。
三結要流通。
初二。
初經家叙起。
爾時千世界。
微塵等菩薩摩诃薩。
從地湧出者。
皆于佛前。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顔。
而白佛言。
地湧菩薩皆白佛者。
由如來于本門序分之中。
呼召下方。
謂我娑婆世界。
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
能于我滅後。
廣說此經。
故諸菩薩。
聞佛呼召。
即從下發來。
正為流通此經故也。
今壽命已談。
正宗已畢。
如來更為之勸贊流通。
故此菩薩。
今乃皆于佛前。
陳詞受命弘經也。
△二正陳受命。
世尊我等于佛滅後。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
滅度之處。
當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而供養之。
于佛滅後。
是舉其時分。
分身國土。
是明其處所也。
所以下。
轉釋受命之意。
謂我等所以欲廣說此經者。
蓋順如來之命。
固當如是矣。
然我等亦欲得是真淨大法。
故亦當如是也。
言真淨大法者。
若但得于偏真之智。
破于見思之惑。
顯于偏真谛理。
則亦得名為淨法。
而不得名為真淨大法。
今言真淨大法者。
能得三智而真實。
能破三惑而清淨。
能顯三谛而廣大。
由此得則三智同得。
破則三惑皆破。
顯則三谛鹹顯。
而真實清淨廣大。
則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究竟一切究竟。
乃是不思議三德秘藏。
在于此經之中。
今者我等亦欲得之。
故廣說也。
△二如來現通二。
初總明。
爾時世尊。
于文殊師利等。
無量百千萬億。
舊住娑婆世界。
菩薩摩诃薩。
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一切衆前。
現大神力。
文殊等是迹中所化。
舊住等是本中所化。
即從地湧出之者。
及諸比丘等。
是十方雲集分身。
所從者也。
△二别明十。
初吐舌。
出廣長舌。
上至梵天。
出廣長舌等者。
蓋一經所談。
若權若實。
若迹若本。
唯是舌根之所說也。
如此則舌根為能說。
權實本迹為所說。
今欲顯所說之勝。
以勸流通。
則須以能說舌根為表顯。
謂能說之舌根。
既其廣而且長。
上至梵世。
則所說之權。
必是妙權。
所說之實。
必是妙實。
所說之迹。
必是妙迹。
所說之本。
必是妙本。
如是若權若實。
若迹若本。
一一皆妙。
則自當為之在在流通矣。
故初即現相。
以表所說皆妙。
而令流通也。
△二放光。
一切毛孔。
放于無量無數色光。
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衆寶樹下。
獅子座上諸佛。
亦複如是。
出廣長舌。
放無量光。
釋迦牟尼佛。
及寶樹下。
諸佛現神力時。
滿百千歲。
然後還攝舌相。
若迹門中序分。
亦能放光。
而但眉放。
又但是白色。
但照東方。
今言一切毛孔。
不止眉間矣。
又言放無量色光。
不止白色矣。
言遍照十方世界。
不止東方矣。
種種不同者何也。
蓋迹門中。
猶未開顯。
則唯佛自知耳。
故但放眉間白毫之光。
而然東方。
今則權實本迹。
一一已經開顯。
而令一切斷于權近之疑。
生實遠之信。
則一切衆生。
皆于如來知見。
已得開示悟入。
長遠壽命。
已得分明了知。
故一身毛孔中。
放無數色光。
遍照十方世界。
正表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以顯此經之勝。
而使得永永流通也。
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者。
即分身佛也。
分身諸佛。
亦複吐舌放光者。
蓋分身諸佛。
亦欲于本國。
在在流通此經。
故亦能現二種神力如釋迦也。
滿百千歲者。
此是顯現二種神力之時分也。
而說此一部法華。
但是八載。
今現神力。
言滿百千歲者。
蓋在于衆生情執。
乃見有長短之分。
若在乎如來。
則原無長短之限。
故八載之短。
短非短。
百千歲之長。
長非長也。
此亦是如來不思議之處。
正欲表于此經流通末世。
永永無盡故也。
△三謦欬。
一時謦欬。
一時謦欬者。
十方分身佛。
與釋迦如來。
不前不後。
适當同時。
故雲一時也。
謦欬即??聲也。
一是通暢之相。
一是将語之狀。
此蓋表迹本二門。
既皆開顯。
則本懷無不通暢。
故以謦欬而通暢表之。
迹本已說。
唯欲付囑以令流通。
故以謦欬而将語表之。
△四彈指。
俱共彈指。
是二音聲。
遍至十方諸佛世界。
彈指者。
如人内心喜極。
外為彈指。
今如來迹本二門。
開顯已竟。
一切大衆。
所有權近之疑無不斷。
實遠之信無不生。
一斷永斷。
一生永生。
則已雙喜之極。
故以彈指表也。
是二音聲等者。
若此經為流通時。
則普遍天上人間。
廣及微塵刹土。
故以二音遍至十方。
而為表顯也。
△五動地。
地皆六種震動。
前迹門發起之時。
地皆六種震動。
今此中亦複地皆六種震動者。
前發起時。
乃表說經之時。
必能翻破六位無明。
今則表于流通此經之時。
亦能翻破六位無明故也。
已上五種神力。
乃是表于現在得益。
從第六衆喜已去。
五種神力。
乃是表于未來者得益也。
△六衆喜。
其中衆生。
天龍夜義。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以佛神力故。
皆見此娑婆世界。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
衆寶樹下。
師子座上諸佛。
及見釋迦牟尼佛。
共多寶如來。
在寶塔中。
坐師子座。
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菩薩摩诃薩。
及諸四衆。
恭敬圍繞。
釋迦牟尼佛。
既見是已。
皆大歡喜。
得未曾有。
其中衆生者。
蓋是五千退席。
及三變淨土。
被移天人。
并良醫譬中。
退大已後。
餘之失心者也。
此等衆生皆見此娑婆等者。
見分身是多。
見釋迦是一。
分身雖多。
釋迦之所分。
多非多。
釋迦雖一。
而能分身。
一非一。
見多寶是古。
見釋迦是今。
多寶雖古。
分座釋迦。
古非古。
釋迦雖今。
坐多寶座。
今非今。
見菩薩是聖。
見四衆是凡。
菩薩雖聖。
而猶及四衆。
聖非聖。
四衆雖凡。
為菩薩所及。
凡非凡。
見菩薩四衆是因。
見釋迦如來是果。
而菩薩四衆圍繞釋迦。
因非因。
釋迦如來。
為菩薩四衆圍繞。
果非果。
如是無非一多無礙。
古今一際。
聖凡平等。
因果不二之實相妙理。
乃法華所诠。
未來衆生。
以得流通此經者。
得是益故。
以見一多無礙等相。
而為表之。
△七唱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
高聲唱言。
過此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有國名娑婆。
是中有佛。
名釋迦牟尼。
今為諸菩薩摩诃薩。
說大乘經。
名妙法華經。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汝等當深心随喜。
亦當禮拜供養。
釋迦牟尼佛。
即時等者。
恐彼雖見其相。
未見其說。
故諸天告之。
諸天皆大菩薩耳。
蓋表未來世中。
流通此經。
從第一義空。
而演說妙教也。
深心随喜者。
依妙教生妙解。
依妙解起妙行。
依妙行入妙證。
故雲深心随喜也。
未來衆生欲流通者。
得聞妙經。
亦當依教生解。
起行入證。
故從空中已聞唱聲。
遂禮拜釋迦而表之也。
△八歸命。
彼諸衆生。
聞虛空中聲已。
合掌向娑婆世界。
作如是言。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以種種華香。
璎珞幡蓋。
及諸嚴身之具。
珍寶妙物。
雙稱南無者。
乃鄭重之詞也。
由聞諸天唱勸随喜。
彼諸衆生。
歸命乃表未來能于本迹二門。
而得益也。
△九遙散。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所散諸物。
從十方來。
譬如雲集。
變成寶帳。
遍覆此間。
諸佛之上。
共遙散者。
以他方對娑婆。
故雲遙散。
雖得遙散。
還能到此。
故雲所散等也。
寶帳乃表衆生因心。
所有定慧。
全歸如來果德慈悲之中。
故變成寶帳。
以表顯也。
遍覆佛上者。
蓋因心之定慧。
元極果之所宗。
果德之慈悲。
亦即因心之所具。
故以彼之供具。
變成寶帳。
覆于佛上。
而表顯也。
如能見于佛。
開于唱勸。
而能歸命興供等。
皆是如來不思議神力使然。
欲表顯彼之衆生。
未來亦能從妙經得益。
故如是耳。
乃冥約其機。
有此之事。
在彼衆生。
未即能如是也。
△十合土。
于是十方世界。
通達無礙。
如一佛土。
十方世界。
則有種種之佛土。
種種之世界。
各各不同。
何以能合為一土。
而通達無礙。
蓋諸佛國土。
若在如來。
則自了達土土無非佛土。
界界無非法界。
本是周遍。
本是通達。
本是無礙之者。
由衆生情執。
故見周遍為局小。
見通達為壅塞。
見無礙為有礙。
今欲付囑流通此經。
使未來衆生。
皆得了達周遍通達妙理。
所以現此神力。
而令衆生見者無有局小壅塞。
皆見十方世界。
合為一土。
而表之也。
宜知上來三變淨土。
已合一佛土矣。
今此在所變淨土之外。
更合之一也。
△三結要流通三。
初贊歎。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
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若我以是神力。
于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為囑累故。
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告上行等者。
前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菩薩。
如來呼召。
從地湧出中。
有上行等四導師。
今舉其首。
故曰上行等菩薩。
諸佛神力如是等。
指上始自吐舌。
終至合土十種也。
此之十種。
無有涯量。
無有邊際。
不可心思語議之者。
故曰諸佛(雲雲)。
若我以是神力等者。
謂諸佛如上十種神力。
可謂不思議矣。
然以此之神力。
而欲說此經之功德。
以付囑流通。
猶不能盡。
則知此經功德。
有過于如來不思議之神力。
而更為不思議矣。
△二結要。
以要言之。
以要言者。
謂雖則欲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若攬别以成其總。
就廣以推其略。
但挈其綱提其領。
而以要言之。
則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乃至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經。
宣示顯說也。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言一切法者。
即說權說實。
說迹說本之法也。
然所有之權。
即實而權。
所有之實。
即權而實。
所有之迹。
即本而迹。
所有之本。
即迹而本。
此乃雖則有權實本迹之殊。
究竟不思議是一。
權是妙權。
實是妙實。
迹是妙迹。
本是妙木。
乃是如來一切所有之妙法也。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自在神力者。
欲斷衆生之權疑即斷之。
欲斷衆生之近疑。
亦即斷之。
欲生衆生之實信即生之。
欲生衆生之遠信。
亦即生之。
此則能令一切衆生。
疑無不斷。
信無不生。
乃是如來一切自在神力之妙用也。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秘要之藏者。
從昔已來曾未顯說。
故名為秘。
一經開顯。
開已無外。
故名為要。
具足三千性相。
包含百界千如。
而所诠者。
法法無非法界。
相相無非實相。
乃是如來一切秘要之藏也。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甚深之事者。
所有因果名之為事。
因無别以為因。
諸法實相以為其因。
乃大乘因也。
果亦無别以為果。
諸法實相以為其果。
乃大乘之果也。
雖因果有二。
而總一實相。
所謂無量衆善。
言因則攝。
無量證得。
言果則攝。
乃是如來一切甚深之事也。
皆于此經。
宣示顯說。
宣示顯說者。
若論如來之意。
則最初出現于世。
即欲宣示。
即欲顯說之者。
由衆生機未契。
故或兼别以說。
或但小以說。
或對半以說。
或帶偏以說。
此皆不名為宣說。
皆不名為顯說。
今經無複兼但對帶。
唯以純圓獨妙。
權實本迹。
無不皆妙。
教理行人。
無不皆一。
故言于此經宣示顯說也。
當知一切所有之法。
即妙法以為其名。
自在神力。
即斷疑生信以為其用。
秘要之藏。
即諸法實相以為其體。
甚深之事。
即一乘因果以為其宗。
宣示顯說。
即上味醍醐以為教相者也。
△三勸獎二。
初勸受持。
是故汝等。
于如來滅後。
應一心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
若有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如說修行。
應一心受持者。
一往解釋。
不二而二。
不三而三。
是名一心。
若克實而論。
謂能了達一切諸法。
悉皆實相。
則全經是心。
全心是經。
經外無心。
心外無經。
此則外不見有所持之經。
内不見有能持之心。
而能所泯絕。
境智寂然。
乃名一心受持。
受持既爾。
則讀誦解說書寫亦然。
如說修行者。
如佛所說而修行也。
謂依妙法之名。
诠實相之體。
從實相之體。
起因果之宗。
由因果之宗。
發斷疑之用。
乃名如說修行也。
△二勸供養二。
初正勸。
若經卷所住之處。
若于園中。
若于林中
總由如來。
欲流通此之本門。
使不斷絕。
以故發明四信五品之因果功德。
更引往昔不輕菩薩。
以為正成。
已為勸贊流通。
勸贊既竟。
則還當付囑以勸流通。
若欲付囑。
須先現于神力。
故有此如來神力品之一文也。
言如來者。
以佛有大智慧。
有大慈悲。
故不住于生死。
複不住于涅槃。
而能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故名如來。
若就文而言。
則有釋迦如來。
有分身如來。
而釋迦是主。
分身是伴。
釋迦是一。
分身是多。
政所謂一多無礙。
主伴圓融。
而共現神力也。
言神方者。
靈妙莫測謂之神。
運用自在謂之力。
然如來能現于神力者。
以其究竟證得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諸法實相之理。
故從體起用。
稱性發揮。
現于十種神力。
令諸菩薩天人。
睹斯妙用。
自然在在流通。
永永不絕也。
△品文分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菩薩受命。
二如來現通。
三結要流通。
初二。
初經家叙起。
爾時千世界。
微塵等菩薩摩诃薩。
從地湧出者。
皆于佛前。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顔。
而白佛言。
地湧菩薩皆白佛者。
由如來于本門序分之中。
呼召下方。
謂我娑婆世界。
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
能于我滅後。
廣說此經。
故諸菩薩。
聞佛呼召。
即從下發來。
正為流通此經故也。
今壽命已談。
正宗已畢。
如來更為之勸贊流通。
故此菩薩。
今乃皆于佛前。
陳詞受命弘經也。
△二正陳受命。
世尊我等于佛滅後。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
滅度之處。
當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而供養之。
于佛滅後。
是舉其時分。
分身國土。
是明其處所也。
所以下。
轉釋受命之意。
謂我等所以欲廣說此經者。
蓋順如來之命。
固當如是矣。
然我等亦欲得是真淨大法。
故亦當如是也。
言真淨大法者。
若但得于偏真之智。
破于見思之惑。
顯于偏真谛理。
則亦得名為淨法。
而不得名為真淨大法。
今言真淨大法者。
能得三智而真實。
能破三惑而清淨。
能顯三谛而廣大。
由此得則三智同得。
破則三惑皆破。
顯則三谛鹹顯。
而真實清淨廣大。
則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究竟一切究竟。
乃是不思議三德秘藏。
在于此經之中。
今者我等亦欲得之。
故廣說也。
△二如來現通二。
初總明。
爾時世尊。
于文殊師利等。
無量百千萬億。
舊住娑婆世界。
菩薩摩诃薩。
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一切衆前。
現大神力。
文殊等是迹中所化。
舊住等是本中所化。
即從地湧出之者。
及諸比丘等。
是十方雲集分身。
所從者也。
△二别明十。
初吐舌。
出廣長舌。
上至梵天。
出廣長舌等者。
蓋一經所談。
若權若實。
若迹若本。
唯是舌根之所說也。
如此則舌根為能說。
權實本迹為所說。
今欲顯所說之勝。
以勸流通。
則須以能說舌根為表顯。
謂能說之舌根。
既其廣而且長。
上至梵世。
則所說之權。
必是妙權。
所說之實。
必是妙實。
所說之迹。
必是妙迹。
所說之本。
必是妙本。
如是若權若實。
若迹若本。
一一皆妙。
則自當為之在在流通矣。
故初即現相。
以表所說皆妙。
而令流通也。
△二放光。
一切毛孔。
放于無量無數色光。
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衆寶樹下。
獅子座上諸佛。
亦複如是。
出廣長舌。
放無量光。
釋迦牟尼佛。
及寶樹下。
諸佛現神力時。
滿百千歲。
然後還攝舌相。
若迹門中序分。
亦能放光。
而但眉放。
又但是白色。
但照東方。
今言一切毛孔。
不止眉間矣。
又言放無量色光。
不止白色矣。
言遍照十方世界。
不止東方矣。
種種不同者何也。
蓋迹門中。
猶未開顯。
則唯佛自知耳。
故但放眉間白毫之光。
而然東方。
今則權實本迹。
一一已經開顯。
而令一切斷于權近之疑。
生實遠之信。
則一切衆生。
皆于如來知見。
已得開示悟入。
長遠壽命。
已得分明了知。
故一身毛孔中。
放無數色光。
遍照十方世界。
正表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以顯此經之勝。
而使得永永流通也。
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者。
即分身佛也。
分身諸佛。
亦複吐舌放光者。
蓋分身諸佛。
亦欲于本國。
在在流通此經。
故亦能現二種神力如釋迦也。
滿百千歲者。
此是顯現二種神力之時分也。
而說此一部法華。
但是八載。
今現神力。
言滿百千歲者。
蓋在于衆生情執。
乃見有長短之分。
若在乎如來。
則原無長短之限。
故八載之短。
短非短。
百千歲之長。
長非長也。
此亦是如來不思議之處。
正欲表于此經流通末世。
永永無盡故也。
△三謦欬。
一時謦欬。
一時謦欬者。
十方分身佛。
與釋迦如來。
不前不後。
适當同時。
故雲一時也。
謦欬即??聲也。
一是通暢之相。
一是将語之狀。
此蓋表迹本二門。
既皆開顯。
則本懷無不通暢。
故以謦欬而通暢表之。
迹本已說。
唯欲付囑以令流通。
故以謦欬而将語表之。
△四彈指。
俱共彈指。
是二音聲。
遍至十方諸佛世界。
彈指者。
如人内心喜極。
外為彈指。
今如來迹本二門。
開顯已竟。
一切大衆。
所有權近之疑無不斷。
實遠之信無不生。
一斷永斷。
一生永生。
則已雙喜之極。
故以彈指表也。
是二音聲等者。
若此經為流通時。
則普遍天上人間。
廣及微塵刹土。
故以二音遍至十方。
而為表顯也。
△五動地。
地皆六種震動。
前迹門發起之時。
地皆六種震動。
今此中亦複地皆六種震動者。
前發起時。
乃表說經之時。
必能翻破六位無明。
今則表于流通此經之時。
亦能翻破六位無明故也。
已上五種神力。
乃是表于現在得益。
從第六衆喜已去。
五種神力。
乃是表于未來者得益也。
△六衆喜。
其中衆生。
天龍夜義。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以佛神力故。
皆見此娑婆世界。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
衆寶樹下。
師子座上諸佛。
及見釋迦牟尼佛。
共多寶如來。
在寶塔中。
坐師子座。
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菩薩摩诃薩。
及諸四衆。
恭敬圍繞。
釋迦牟尼佛。
既見是已。
皆大歡喜。
得未曾有。
其中衆生者。
蓋是五千退席。
及三變淨土。
被移天人。
并良醫譬中。
退大已後。
餘之失心者也。
此等衆生皆見此娑婆等者。
見分身是多。
見釋迦是一。
分身雖多。
釋迦之所分。
多非多。
釋迦雖一。
而能分身。
一非一。
見多寶是古。
見釋迦是今。
多寶雖古。
分座釋迦。
古非古。
釋迦雖今。
坐多寶座。
今非今。
見菩薩是聖。
見四衆是凡。
菩薩雖聖。
而猶及四衆。
聖非聖。
四衆雖凡。
為菩薩所及。
凡非凡。
見菩薩四衆是因。
見釋迦如來是果。
而菩薩四衆圍繞釋迦。
因非因。
釋迦如來。
為菩薩四衆圍繞。
果非果。
如是無非一多無礙。
古今一際。
聖凡平等。
因果不二之實相妙理。
乃法華所诠。
未來衆生。
以得流通此經者。
得是益故。
以見一多無礙等相。
而為表之。
△七唱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
高聲唱言。
過此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有國名娑婆。
是中有佛。
名釋迦牟尼。
今為諸菩薩摩诃薩。
說大乘經。
名妙法華經。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汝等當深心随喜。
亦當禮拜供養。
釋迦牟尼佛。
即時等者。
恐彼雖見其相。
未見其說。
故諸天告之。
諸天皆大菩薩耳。
蓋表未來世中。
流通此經。
從第一義空。
而演說妙教也。
深心随喜者。
依妙教生妙解。
依妙解起妙行。
依妙行入妙證。
故雲深心随喜也。
未來衆生欲流通者。
得聞妙經。
亦當依教生解。
起行入證。
故從空中已聞唱聲。
遂禮拜釋迦而表之也。
△八歸命。
彼諸衆生。
聞虛空中聲已。
合掌向娑婆世界。
作如是言。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以種種華香。
璎珞幡蓋。
及諸嚴身之具。
珍寶妙物。
雙稱南無者。
乃鄭重之詞也。
由聞諸天唱勸随喜。
彼諸衆生。
歸命乃表未來能于本迹二門。
而得益也。
△九遙散。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所散諸物。
從十方來。
譬如雲集。
變成寶帳。
遍覆此間。
諸佛之上。
共遙散者。
以他方對娑婆。
故雲遙散。
雖得遙散。
還能到此。
故雲所散等也。
寶帳乃表衆生因心。
所有定慧。
全歸如來果德慈悲之中。
故變成寶帳。
以表顯也。
遍覆佛上者。
蓋因心之定慧。
元極果之所宗。
果德之慈悲。
亦即因心之所具。
故以彼之供具。
變成寶帳。
覆于佛上。
而表顯也。
如能見于佛。
開于唱勸。
而能歸命興供等。
皆是如來不思議神力使然。
欲表顯彼之衆生。
未來亦能從妙經得益。
故如是耳。
乃冥約其機。
有此之事。
在彼衆生。
未即能如是也。
△十合土。
于是十方世界。
通達無礙。
如一佛土。
十方世界。
則有種種之佛土。
種種之世界。
各各不同。
何以能合為一土。
而通達無礙。
蓋諸佛國土。
若在如來。
則自了達土土無非佛土。
界界無非法界。
本是周遍。
本是通達。
本是無礙之者。
由衆生情執。
故見周遍為局小。
見通達為壅塞。
見無礙為有礙。
今欲付囑流通此經。
使未來衆生。
皆得了達周遍通達妙理。
所以現此神力。
而令衆生見者無有局小壅塞。
皆見十方世界。
合為一土。
而表之也。
宜知上來三變淨土。
已合一佛土矣。
今此在所變淨土之外。
更合之一也。
△三結要流通三。
初贊歎。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
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若我以是神力。
于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為囑累故。
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告上行等者。
前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菩薩。
如來呼召。
從地湧出中。
有上行等四導師。
今舉其首。
故曰上行等菩薩。
諸佛神力如是等。
指上始自吐舌。
終至合土十種也。
此之十種。
無有涯量。
無有邊際。
不可心思語議之者。
故曰諸佛(雲雲)。
若我以是神力等者。
謂諸佛如上十種神力。
可謂不思議矣。
然以此之神力。
而欲說此經之功德。
以付囑流通。
猶不能盡。
則知此經功德。
有過于如來不思議之神力。
而更為不思議矣。
△二結要。
以要言之。
以要言者。
謂雖則欲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若攬别以成其總。
就廣以推其略。
但挈其綱提其領。
而以要言之。
則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乃至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經。
宣示顯說也。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言一切法者。
即說權說實。
說迹說本之法也。
然所有之權。
即實而權。
所有之實。
即權而實。
所有之迹。
即本而迹。
所有之本。
即迹而本。
此乃雖則有權實本迹之殊。
究竟不思議是一。
權是妙權。
實是妙實。
迹是妙迹。
本是妙木。
乃是如來一切所有之妙法也。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自在神力者。
欲斷衆生之權疑即斷之。
欲斷衆生之近疑。
亦即斷之。
欲生衆生之實信即生之。
欲生衆生之遠信。
亦即生之。
此則能令一切衆生。
疑無不斷。
信無不生。
乃是如來一切自在神力之妙用也。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秘要之藏者。
從昔已來曾未顯說。
故名為秘。
一經開顯。
開已無外。
故名為要。
具足三千性相。
包含百界千如。
而所诠者。
法法無非法界。
相相無非實相。
乃是如來一切秘要之藏也。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甚深之事者。
所有因果名之為事。
因無别以為因。
諸法實相以為其因。
乃大乘因也。
果亦無别以為果。
諸法實相以為其果。
乃大乘之果也。
雖因果有二。
而總一實相。
所謂無量衆善。
言因則攝。
無量證得。
言果則攝。
乃是如來一切甚深之事也。
皆于此經。
宣示顯說。
宣示顯說者。
若論如來之意。
則最初出現于世。
即欲宣示。
即欲顯說之者。
由衆生機未契。
故或兼别以說。
或但小以說。
或對半以說。
或帶偏以說。
此皆不名為宣說。
皆不名為顯說。
今經無複兼但對帶。
唯以純圓獨妙。
權實本迹。
無不皆妙。
教理行人。
無不皆一。
故言于此經宣示顯說也。
當知一切所有之法。
即妙法以為其名。
自在神力。
即斷疑生信以為其用。
秘要之藏。
即諸法實相以為其體。
甚深之事。
即一乘因果以為其宗。
宣示顯說。
即上味醍醐以為教相者也。
△三勸獎二。
初勸受持。
是故汝等。
于如來滅後。
應一心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
若有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如說修行。
應一心受持者。
一往解釋。
不二而二。
不三而三。
是名一心。
若克實而論。
謂能了達一切諸法。
悉皆實相。
則全經是心。
全心是經。
經外無心。
心外無經。
此則外不見有所持之經。
内不見有能持之心。
而能所泯絕。
境智寂然。
乃名一心受持。
受持既爾。
則讀誦解說書寫亦然。
如說修行者。
如佛所說而修行也。
謂依妙法之名。
诠實相之體。
從實相之體。
起因果之宗。
由因果之宗。
發斷疑之用。
乃名如說修行也。
△二勸供養二。
初正勸。
若經卷所住之處。
若于園中。
若于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