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論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

    既已廣開其近。

    而顯其遠。

    廣開其迹。

    而顯其本。

    則本門之大事已明。

    而正宗能事畢矣。

    正宗既畢。

    則所重者。

    唯在流通。

    此之長遠壽量。

    以故為之勸贊。

    為之付囑。

    無非欲使本門。

    在在流通。

    而不斷絕。

    于勸贊之中。

    發明現在則有四信。

    滅後則有五品。

    皆一一舉其因行。

    明其功德。

    唯初随喜品。

    但略言其功德雲。

    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而猶未為之廣明。

    故今彌勒承機發問。

    欲廣顯初随喜品。

    所有之因行功德。

    乃有此一品之文也。

    言随喜功德者。

    随是随順。

    喜謂慶喜。

    随順何等。

    即聞如來所說長遠壽量之理。

    現生現滅之事。

    于此事理随順。

    而不相違拒也。

    慶喜何等。

    即是慶己慶人也。

    謂了知如來所證之長遠壽命。

    即我現前介爾一念之所具。

    亦即一切衆生之所具。

    既我及衆生。

    全體皆具。

    則不聞不修不解則已。

    若能聞解修習。

    便能證佛之長遠壽命。

    亦能于三世之中。

    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而教化一切衆生。

    故慶已而複慶人也。

    随喜行成。

    即名為功。

    由行而證。

    即名為德也。

     △文分為二。

    初彌勒發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是法華經随喜者。

    得幾所福。

    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随喜者。

    為得幾所福。

     此有長行偈頌。

    善男子等者。

    謂如前如來。

    分别現在之四信。

    滅後五品之後四品。

    其功德不可量。

    蓋已知之矣。

    若夫初随喜品。

    則如來但略言。

    已為深信解相。

    而猶未廣明其功德。

    故我今還問世尊。

    若佛滅後。

    有聞此經。

    而能為此随順慶喜者。

    還是得于人天之福耶。

    得于二乘之福耶。

    得于菩薩之福耶。

    得于究竟無上菩提之福耶。

    故言得幾所福也。

     △二如來答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明内心随喜。

    二又阿逸多下。

    明往來聽法。

    初三。

    初展轉相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

    阿逸多。

    如來滅後。

    若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及餘智者。

    若長若幼。

    聞是經随喜已。

    從法會出。

    至于餘處。

    若在僧坊。

    若空閑地。

    若城邑巷陌。

    聚落田裡。

    如其所聞。

    為父母宗親。

    善友知識。

    随力演說。

    是諸人等。

    聞已随喜。

    複行轉教。

    餘人聞已。

    亦随喜轉教。

    如是展轉。

    至第五十。

     比丘等者。

    是舉其四衆。

    及餘智者。

    或大權示現于八部者。

    或迹居示生于人天者。

    複行轉教者。

    亦各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而演說也。

    展轉相教。

    至第五十。

    則前之一人單是師。

    後之一人單是弟子。

    中間四十八人。

    是傳傳為師弟也。

     △二格量功德三。

    初許說誡聽。

     阿逸多。

    其第五十。

    善男子。

    善女人。

    随喜功德。

    我今說之。

    汝當善聽。

     △二舉能格量。

     若四百萬億。

    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衆生。

    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

    若有形無形。

    有想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

    無足二足。

    四足多足。

    如是等在衆生數者。

    有人求福。

    随其所欲。

    娛樂之具。

    皆給與之。

    一一衆生。

    與滿閻浮提。

    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珊瑚琥珀。

    諸妙珍寶。

    又象馬車乘。

    七寶所成。

    宮殿樓閣等。

    是大施主。

    如是布施。

    滿八十年已。

    而作是念。

    我已施衆生。

    娛樂之具。

    随意所欲。

    然此衆生。

    皆已衰老。

    年過八十。

    發白面皺。

    将死不久。

    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即集此衆生。

    宣布法化。

    示教利喜。

    一時皆得須陀洹道。

    斯陀含道。

    阿那含道。

    阿羅漢道。

    盡諸有漏。

    于深禅定。

    皆得自在。

    具八解脫。

     六趣者。

    業緣為能趣。

    生死為所趣。

    能趣有于善惡。

    所趣有于好醜也。

    有形即欲色二界。

    無形即無色界。

    有想即空處識處。

    無想即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

    即非想非非想處。

    非空處識處之有想。

    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

    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衆生。

    則所施之衆極其多。

    與滿閻浮提七寶。

    則所施之物極其廣。

    滿八十年。

    則所施之時。

    極其久也。

    此明其能為财施。

    而作是念下。

    明其能為法施也。

    我當以佛法訓導等。

    皆是内心作念。

    謂我雖已施其世間之樂。

    而今此衆生。

    将死不久。

    則或當堕落。

    而受于三途苦者有之。

    則我當更與其出世間樂。

    而以佛法。

    為之訓誨引導也。

    即集下是正訓導。

    一時下是聞法得益。

    盡諸有漏者。

    既得四果。

    則内不漏落于十使煩惱。

    外不漏落于三有果報也。

    深禅定者。

    即二乘所有之禅定也。

     △三正為格量三。

    初如來問。

     于汝意雲何。

    是大施主。

    所得功德。

    甯為多不。

     言大施主者。

    以其既能财施。

    複能法施。

    故言大也。

     △二彌勒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

    是人功德甚多。

    無量無邊。

    若是施主。

    但施衆生一切樂具。

    功德無量。

    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三正格量。

     佛告彌勒。

    我今分明語汝。

    是人以一切樂具。

    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六趣衆生。

    又令得阿羅漢果。

    所得功德。

    不如是第五十人。

    聞法華經一偈。

    随喜功德。

    百分千分。

    百千萬億分。

    不及其一。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

     言不如是第五十人者。

    謂此大施主。

    雖所施之衆極其多。

    所施之物極其廣。

    所施之時極其久。

    不如第五十人。

    聞此經一偈。

    一念随喜之福也。

    所以不能及者。

    以其所施之财。

    乃是世間之财。

    令得之果。

    乃是小乘之果。

    若聞此經一偈。

    而能随喜。

    則能得于出世間之法财。

    亦能得于究竟一乘之佛果。

    如此則不但破于見思。

    亦且破于無明。

    不但出于分段。

    亦且出于變易。

    此皆由初之一念随喜而得。

    則其所有功德。

    自然不可思議之者。

    豈彼所可較哉。

     △三況出初品。

     阿逸多。

    如是第五十人。

    展轉聞法華經。

    随喜功德。

    尚無量無邊阿僧祇。

    何況最初于會中。

    聞而随喜者。

    其福複勝。

    無量無邊。

    阿僧祇。

    不可得比。

     謂第五十人。

    單是弟子。

    其功德尚不可思議。

    況中間之傳傳師弟者。

    況最初一人之單是師者。

    則其所有之功德。

    更不可思議也。

    初随喜品。

    既其如此。

    則次之讀誦說法。

    次之而兼行正行。

    其功德之不可思議。

    更不可言。

    況進乎相似。

    及分證耶。

     △二明往來聽法。

    謂不但聞之。

    而随順慶喜。

    有如此功德。

    即使但為聽聞。

    或但分座。

    或勸人聽。

    或具足修。

    皆有功德。

    故更明之也。

    文為四。

    初自聽。

     又阿逸多。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若坐若立。

    須臾聽受。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辇輿。

    及乘天宮。

     言須臾聽受。

    是舉其因行。

    緣是下明其功德。

    蓋此法華經乃是大乘。

    乃一佛乘。

    乃是最上乘。

    有大運載之功。

    不獨運出于三途三界三空。

    亦且能運歸于三德秘藏。

    今能聽之。

    則得其運載之功矣。

    故轉身能得好象馬車乘。

    上象馬車乘。

    妙象馬車乘。

    及乘天宮也。

     △二分座。

     若複有人。

    于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初舉因行。

    次是人下明功德。

    蓋此經能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中王。

    已今當說。

    最為第一之者。

    今能分座勸聽。

    則其生處。

    在欲界天。

    為欲界王。

    而得帝釋座處。

    在色界天。

    為色界王。

    得梵王座處。

    在人間為人中王。

    而得輪王座處也。

     △三勸聽。

     阿逸多。

    若複有人。

    語餘人言。

    有經名法華。

    可共往聽。

    即受其教。

    乃至須臾間聞。

    是人功德。

    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利根智慧。

    百千萬世。

    終不喑啞。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不黃不疏。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粗澀。

    不瘡胗。

    亦不缺壞。

    亦不呙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鼻不匾??。

    亦不曲戾。

    面色不黑。

    亦不惬長。

    亦不窊曲。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唇舌牙齒。

    悉皆嚴好。

    鼻修高直。

    面貌圓漏。

    眉高而長。

    額廣平正。

    人相具足。

    世世所生。

    見佛聞法。

    信受教誨。

     上之勸令座聽。

    乃是同在法華中者。

    今之勸令往聽。

    乃是無心到于法會。

    而勸之成事。

    初舉其因行。

    次是人下明其功德。

    初總明利根智慧。

    次别示六根清淨。

    初中與陀羅菩薩共生者。

    此經乃五時之極唱。

    諸教之根源。

    而理冠群經。

    功高一化。

    能總括于諸經之者。

    故能勸人聽聞此經。

    則能與總持菩薩共生也。

    既與總持菩薩共生。

    則其諸根。

    自然通利。

    而多于智慧也。

    次百千下。

    别示六根清淨。

    初明舌根清淨。

    鼻不匾??。

    至人相具足。

    明鼻根清淨。

    此二文中。

    兼明身根清淨。

    即唇面眉額等是也。

    世世所生見佛。

    明眼根清淨。

    聞法明耳根清淨。

    信受教誨。

    明意根清淨。

    此之六根清淨。

    皆由得于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而有此也。

     △四修行。

     阿逸多。

    汝且觀是勸于一人。

    令往聽法。

    功德如此。

    何況一心聽說讀誦。

    而于大衆為人分别。

    如說修行。

     如說修行者。

    即如佛上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元是衆生介爾一念之所具。

    而生佛一如。

    凡聖平等之者。

    故即以之。

    而為所觀之境。

    若境觀一如之時。

    則能入證。

    而亦得于此之長遠壽量。

    其功德不待言矣。

     △二偈頌二。

    初頌内心随喜。

    二頌往來聽法。

    初三。

    初頌展轉相教。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二頌格量功德。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随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于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随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初五行半。

    頌能格量。

    次一行。

    頌正格量也。

     △三頌況出初品。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于法會。

    初聞随喜者。

     △二頌往來聽法四。

    初超頌勸聽。

     若有勸一人。

    将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别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二追頌自聽。

     若過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辇輿。

    及乘天宮殿。

     △三追頌分座。

     若于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四正頌修行。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滅後五品至此已。

    釋随喜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若論此品之來源。

    總由如來前已發明。

    長遠壽量。

    以開其近迹。

    而顯其遠本。

    則本門大事已明。

    所謂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其所重者。

    唯欲以此妙經。

    流通天上人間而已。

    故明于四信五品。

    所有之功德。

    而為勸贊流通。

    然但明其遠因之功德。

    更有近果之功德。

    猶未發明。

    今乃發明近果。

    以勸流通。

    亦即舉似果。

    以勸流通。

    故有此之一品也。

    言法師功德者。

    法即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之法。

    若在迹門。

    則謂之諸法實相。

    在今本門。

    則謂之非如非異。

    皆不可思議。

    甚深微妙之法也。

    以此之法而自軌。

    或受持或讀或誦或書寫或解說。

    還以此而軌人。

    或教人受持。

    乃至或教人解說。

    如此能以此妙法自軌軌人。

    故稱為師。

    自軌軌人之行成就。

    名之為功。

    實實有所證得。

    名之為德。

    德者。

    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然功德無他。

    即六根清淨。

    乃是法師之功德也。

     △文分為二。

    初總明。

    二别示。

    初二。

    初明五種法師。

     爾時佛告常精進。

    菩薩摩诃薩。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是法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爾時佛告者。

    即爾時格量初品随喜功德。

    方畢之時。

    由上所明功德。

    雖四信五品之不同。

    然但是因功德。

    今欲更明果功德。

    故佛告(雲雲)。

    常精進者。

    精謂不雜。

    進即不退。

    常者。

    謂不獨一念一時一處。

    能不雜不退。

    而能念念時時處處。

    不雜不退也。

    然不告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