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關燈
獨告常精進者。

    蓋明此果功德。

    唯為勸贊流通。

    而欲流通之時。

    若于現在。

    若于未來。

    當如常精進之念念時時處處。

    不退不雜。

    以為流通。

    故告之也。

    此正所謂約法以就人。

    即人以顯法也。

    受持是法華經等者。

    是明其能自軌如此。

    若論其軌人。

    則或教人受持。

    乃至或教人書寫也。

    此明其五種法師也。

     △二明六根功德。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莊嚴。

    六根皆令清淨。

     當得八百千二百等者。

    有人以楞嚴中所明六根以解釋。

    謂眼則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

    三分缺一。

    故眼隻八百功德等。

    然不知彼經所明。

    乃在有漏。

    又是生滅。

    不過欲選耳根之圓通。

    以為此方入道之要。

    故雲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必以聞中入。

    乃全是有漏生滅。

    故不可以釋此。

    以此中唯法師為然。

    而餘人不爾。

    乃是無漏。

    而非生滅故也。

    然此中所明六根。

    本是一一各有千二百功德。

    何以見之。

    蓋一根起時。

    必落一界。

    一界之中。

    必具十界。

    一界有于十如。

    十界有于百如。

    一根既有百如。

    一根互具五根。

    則有六百如。

    皆以定慧為嚴。

    則有千二百如矣。

    故一一根。

    皆具千二百功德。

    然言八百者。

    蓋既了知諸法實相。

    則即垢染而是清淨。

    即有漏而是無漏。

    而所見之理。

    本無盈縮中而有盈縮。

    故論于八百及千二百也。

    此就其所見之理。

    而論其盈縮如此。

    又既能觀諸法實相。

    而得相應相似。

    破于見思塵沙。

    則能得乎自在功用。

    則欲盈則盈。

    欲縮則縮。

    故言八百及千二百也。

    然受持則單是意根。

    讀誦則單是舌根。

    書寫則單是身根。

    何以但能受持。

    也得六根清淨。

    但能書寫。

    也得六根清淨。

    當知受持。

    正則雖單在意根。

    旁則亦必具餘根。

    為之助成。

    讀誦書寫亦然。

    故但能受持。

    乃至但能解說。

    皆得六根清淨也。

    然何以能得清淨。

    蓋此法師。

    最初即能圓聞諸法實相。

    而得圓解。

    今已得圓相似證。

    則能見法法無非法界。

    相相無非實相。

    即有漏而是無漏。

    即垢染而是清淨。

    其所見之理既如此。

    故六根皆能亦得清淨也。

    約見理具論清淨如此。

    又既得相似。

    則粗垢先落。

    已破見思。

    則自然能清淨。

    蓋人之所以不能清淨者。

    以其有于分别貪愛故也。

    今既破此。

    那得不為之清淨也。

    約破惑論清淨如此。

    如鼻章雲。

    知好惡。

    别貴賤。

    睹天宮莊嚴等。

    則鼻有眼用。

    彼讀經說法。

    聞香能知。

    則鼻有耳用。

    能知諸樹華果實蘇油香氣。

    則鼻有舌用。

    能知入禅。

    禅有八觸。

    則鼻有身用。

    亦知染欲瞋恚心。

    及修善者。

    則鼻有意用。

    一根既爾。

    五根例然。

    既得于相似。

    則能六根互用。

    凡夫之人。

    根根各不相融。

    故不清淨。

    今既六根互用。

    故皆清淨。

    約互用論清淨如此也。

     △二别示六。

    初示眼根。

    二示耳根。

    三示鼻根。

    四示舌根。

    五示身根。

    六示意根。

    初二。

    初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

    父母所生清淨肉眼。

    見于三千大千世界。

    内外所有山林河海。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有頂。

    亦見其中一切衆生。

    及業因緣果報生處。

    悉見悉知。

     清淨肉眼等者。

    若父母所生肉眼。

    則隔皮膚不見五髒。

    則隔牆垣。

    不見外物。

    那得清淨。

    今能受持此經。

    了達諸法實相。

    則天然自有眼根功德。

    以為莊嚴。

    即父母所生之眼。

    而得清淨。

    故言父母所生清淨肉眼也。

    見于三千大千世界。

    是舉其橫見之廣。

    上至有頂。

    下至阿鼻。

    是舉其豎見之深。

    此是明其能見十界之國土依報。

    亦見其中一切衆生。

    是能見十界假名之衆生。

    及業因緣。

    是能見十界實法之五陰也。

    若論業因緣果報。

    則有有漏。

    有無漏。

    有亦漏亦無漏。

    有非漏非無漏。

    凡夫種種貪愛分别。

    是有漏業因緣。

    往來三界輪轉六道。

    是有漏果報生處。

    二乘析體之觀。

    是無漏業因緣。

    方便有餘之土。

    是無漏果報生處。

    菩薩能破見思塵沙。

    是亦無漏。

    未破無明。

    是亦有漏。

    如來以大智而不住生死。

    是非有漏。

    以大悲而不住涅槃。

    是非無漏也。

    悉見悉知者。

    十界依報。

    十界假名。

    十界實法。

    悉見悉知。

    以其能達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諸法實相之理。

    破于見思塵沙。

    得于相似相應。

    故悉能知見也。

    此就界内三千大千如此。

    若曰内外所有山林等語。

    不獨界内。

    即界外三千。

    亦見乃至亦知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于大衆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内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衆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無所畏心者。

    以其能入如來室。

    而運大慈悲。

    能坐如來座。

    而觀諸法空。

    能着如來衣。

    而柔和忍辱。

    又能行于身口意願。

    四種安樂。

    故心得無畏也。

    其目甚清淨者。

    若無功德以為莊嚴。

    則但是父母所生之肉眼。

    乃是垢染之者。

    今既有如此之功德莊嚴。

    則天然為之清淨。

    而目甚清淨。

    所以能見于理。

    能破于惑。

    能為互用也。

    一切皆悉見者。

    十界依報。

    十界假名。

    十界實法。

    悉皆能見也。

    雖未得天眼等者。

    若論欲見諸天依報等。

    則須用天眼。

    欲見二乘依報等。

    須用慧眼。

    欲見菩薩依報等。

    須用法眼。

    欲見如來依報等。

    須用佛眼。

    今雖未得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而即父母所生之肉眼。

    便有五眼之功用。

    故能十界悉見也。

     △二示耳根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舉法師。

     複次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此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二。

    初正明。

    二以要下結成。

    初二。

    初明界内。

    二明界外。

    初二。

    初總明。

     得千二百耳功德。

    以是清淨耳。

    聞三千大千世界。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有頂。

    其中内外。

    種種語言音聲。

     △二别明。

     象聲。

    馬聲。

    牛聲。

    車聲。

    啼哭聲。

    愁歎聲。

    螺聲。

    鼓聲。

    鐘聲。

    鈴聲。

    笑聲。

    語聲。

    男聲。

    女聲。

    童子聲。

    童女聲。

    法聲。

    非法聲。

    苦聲。

    樂聲。

    凡夫聲。

    聖人聲。

    喜聲。

    不喜聲。

    天聲。

    龍聲。

    夜叉聲。

    乾闼婆聲。

    阿修羅聲。

    迦樓羅聲。

    緊那羅聲。

    摩睺羅伽聲。

    火聲。

    水聲。

    風聲。

    地獄聲。

    畜生聲。

    餓鬼聲。

    比丘聲。

    比丘尼聲。

     畜類之聲是有情。

    車聲是無情。

    啼哭愁歎之聲是有情。

    螺聲等。

    是有情無情和合所出之聲。

    笑聲等。

    亦是總明有情歡樂之聲。

    天聲等。

    是明八部之聲。

    水火風。

    三災之聲。

    地獄等三途之聲。

    比丘比丘尼。

    是略四衆之二也。

     △二明界外。

     聲聞聲。

    辟支佛聲。

    菩薩聲。

    佛聲。

     此即四谛因緣六度萬行。

    因窮果滿。

    四聖所有之聲也。

     △二結成。

     以要言之。

    三千大千世界中。

    一切内外。

    所有諸聲。

    雖未得天耳。

    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

    皆悉聞知。

    如是分别。

    種種音聲。

    而不壞耳根。

     言常耳者。

    即父母所生。

    尋常肉耳也。

    不壞耳根者。

    若必以天耳。

    而聞于天聲。

    乃至必以佛耳。

    而聞于佛聲。

    則必須壞肉耳之根。

    然後得聞。

    今即肉耳。

    而能聞于天聲。

    乃至即肉耳。

    而能聞于佛聲。

    故不須壞肉耳之根也。

    既十界皆悉能聞。

    則法法了别。

    聲聲聽聞矣。

    所以能如此者。

    以其能了諸法實相之理。

    而得相似。

    即有漏而是無漏。

    即垢染而是清淨。

    故能以父母所生肉耳。

    而悉聞十界之聲也。

     △二偈頌二。

    初總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二别頌二。

    初頌正明。

    二頌結成。

    初二。

    初頌界内。

     象馬車牛聲。

    鐘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着。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衆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饑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于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于此間。

    遙聞是衆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于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于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衆。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于此。

    悉皆得聞之。

     初一句是畜類。

    鐘鈴等是明依報。

    聽之而不著者。

    若凡夫聽于違情之聲則瞋。

    順情之聲則愛。

    中片之聲。

    則不能了别。

    此皆名有着。

    今法師耳根清淨。

    故聽違情聲亦不瞋。

    順情聲亦不愛。

    中片聲則能了了分别。

    故名不着也。

    無數種人聲。

    即十界之人聲也。

    又聞諸天聲。

    是欲界天聲也。

    山川下是四趣聲。

    初一行。

    明畜生餓鬼地獄修羅皆可見。

    十方下重明畜生也。

    梵天是色界天也。

    一切下明四衆也。

     △二頌界外。

     複有諸菩薩。

    讀誦于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衆生者。

    于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撰集者。

    裁以己意為撰。

    采取他文為集也。

     △二頌結成。

     三千大千界。

    内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别知。

    持此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其耳聰利者。

    衆生之耳。

    本來聰利。

    本來周遍。

    本來清淨。

    由于種種貪愛。

    種種分别。

    故使聰利者成于昏塞。

    周遍者成于局小。

    清淨者成于垢穢。

    今法師受持此經。

    而能破于貪愛分别。

    故得聰利而清淨。

    聞一切聲。

    而能分别此是三途之聲。

    此是人天之聲。

    此是三乘之聲。

    此是諸佛之聲。

    一一了别。

    而無有謬也。

     △三示鼻根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舉法師。

     複次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三。

    初總明。

     成就八百鼻功德。

    以是清淨鼻根。

    聞于三千大千世界。

    上下内外種種諸香。

     △二别舉二。

    初界内。

    二界外。

    初二。

    初欲界。

     須曼那華香。

    阇提華香。

    末利華香。

    檐蔔華香。

    波羅羅華香。

    赤蓮華香。

    青蓮華香。

    白蓮華香。

    華樹香。

    果樹香。

    旃檀香。

    沉水香。

    多摩羅?香。

    多伽羅香。

    及千萬種和香。

    若末若丸若塗香。

    持是經者。

    于此間住。

    悉能分别。

    又複别知衆生之香。

    象香馬香。

    牛羊等香。

    男香女香。

    童男香童女香。

    及草木叢林香。

    若近若遠。

    所有諸香。

    悉皆得聞。

    分别不錯。

    持是經者。

    雖住于此。

    亦聞天上諸天之香。

    波利質多羅。

    拘鞞陀羅樹香。

    及曼陀羅華香。

    摩诃曼陀羅華香。

    曼殊沙華香。

    摩诃曼殊沙華香。

    旃檀沉水種種末香。

    諸雜華香。

    如是等天香。

    和合所出之香。

    無不聞知。

    又聞諸天身香。

    釋提桓因。

    在勝殿上。

    五欲娛樂。

    嬉戲時香。

    若在妙法堂上。

    為忉利諸天。

    說法時香。

    若于諸園遊戲時香。

    及餘天等男女身香。

    皆悉遙聞。

    如是展轉。

     初明人間。

    須曼等是依報之香。

    又複下。

    明正報之香。

    次持是下。

    明天上。

    初是依報之香。

    又聞下。

    明正報之香。

    此妙法者。

    以十善之法。

    名妙法也。

    餘天展轉。

    即次之夜摩兜率。

    上之而化樂他化。

    下之而四王諸天也。

     △二色界。

     乃至梵世。

    上至有頂。

    諸天身香。

    亦皆聞之。

    并聞諸天。

    所燒之香。

     身香是正報香。

    所燒是依報香也。

     △二界外。

     及聲聞香。

    辟支佛香。

    菩薩香。

    諸佛身香。

    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三結成。

     雖聞此香。

    然于鼻根。

    不壞不錯。

    若欲分别。

    為他人說。

    憶念不謬。

     △二偈頌三。

    初頌總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于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二頌别舉二。

    初頌界内。

    二頌界外。

    初二。

    初頌欲界。

     須曼那阇提。

    多摩羅旃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諸衆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璎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