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關燈


    諸山深險處。

    旃檀樹華敷。

    衆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衆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诤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産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衆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璎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别。

    衆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卧。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須曼等。

    人間依報。

    及諸下二行。

    頌正報。

    身所下二行。

    更頌依報。

    次諸天下一行。

    頌欲天正報之香。

    諸樹下。

    複頌人間依報之香。

    衆生下。

    複頌正報。

    地中衆生。

    即地獄餓鬼是也。

    阿修下是修羅。

    曠野下是畜生類。

    若有下是人類。

    染即貪。

    癡即癡。

    恚即瞋。

    此三毒。

    是不善者。

    無此三毒心者。

    即名修善者也。

    地中下二行。

    複頌依報。

    次天上下。

    初二行。

    頌欲天依報。

    次天園下三行。

    頌正報。

    言在中娛樂聽法遊戲等。

    乃是正報也。

    如是展轉一句。

    是頌欲界餘天也。

     △二頌色界。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于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二頌界外。

     諸比丘衆等。

    于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禅。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禅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衆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衆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初二行頌聲聞。

    專精坐禅者。

    不為昏散所動也。

    次一行頌菩薩。

    後二行頌諸佛。

    也。

     △三頌結成。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雖未得等者。

    若凡夫之鼻。

    乃是父母所生肉鼻。

    而是有漏。

    若菩薩。

    則能分破無明。

    其所有之鼻。

    乃是無漏法所生之鼻也。

     △四示舌根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舉法師。

     複次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二。

    初總明。

     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别舉六。

    初明舌味皆美。

     若好若醜。

    若美不美。

    及諸苦澀物。

    在其舌根。

    皆變成上味。

    如天甘露。

    無不美者。

     謂好美之味固是美矣。

    即其醜惡不美苦澀之味。

    若在法師之舌根上。

    以其舌清淨故。

    皆變為上妙之味也。

    所以能變者。

    以此經乃是一相一味。

    純一醍醐妙味。

    故能受持之。

    而得舌根清淨。

    則天然能變苦澀之味。

    而成上妙之味也。

    例如世人身得康泰。

    心得快利。

    則粗惡之味。

    亦覺甘美。

    若有病有惱。

    則雖上味。

    亦覺無味也。

     △二明說法皆妙。

     若以舌根。

    于大衆中。

    有所演說。

    出深妙聲。

    能入其心。

    皆令歡喜快樂。

     于大衆中等者。

    既在大衆。

    則人自衆多。

    機亦不一。

    故演說時。

    還逗其機。

    而或說于小。

    或說于大。

    或說偏。

    或說圓。

    種種不同。

    若小機為其說小。

    則小能入心。

    若大機為其說大。

    則大能入心。

    既皆能入其心。

    則皆令得歡喜。

    究竟小亦引歸于大。

    而得歡喜也。

     △三明男女修敬。

     又諸天子天女。

    釋梵諸天。

    聞是深妙音聲。

    有所演說。

    言論次第。

    皆悉來聽。

    及諸龍龍女。

    夜叉夜叉女。

    乾闼婆乾闼婆女。

    阿修羅阿修羅女。

    迦樓羅迦樓羅女。

    緊那羅緊那羅女。

    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

    為聽法故。

    皆來親近。

    恭敬供養。

     言論次第者。

    謂能說于能诠之教。

    所诠之理。

    所起之行。

    所得之證。

    而令前人依教顯理。

    由理起行。

    由行入證。

    故言次第也。

     △四明法俗興供。

     及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眷屬。

    小轉輪王。

    大轉輪王。

    七寶千子。

    内外眷屬。

    乘其宮殿。

    俱來聽法。

    以是菩薩。

    善說法故。

    婆羅門居士。

    國内人民。

    盡其形壽。

    随侍供養。

     四衆是法衆。

    國王等是俗衆。

    國王即粟散王。

    小轉輪即鐵輪銅輪銀輪。

    大轉輪即金輪也。

    七寶千子者。

    即是輪王必有千子。

    凡是千子。

    皆有七寶。

    故言七寶千子也。

    王者往也。

    為一國人民之所歸往也。

    善說法者。

    由此菩薩。

    能知衆生行業根機。

    而觀機說教。

    以教逗機。

    應小則小。

    應大則大。

    應偏則偏。

    應圓則圓。

    究竟指歸。

    無小不大。

    無偏不圓。

    乃名善說法也。

     △五明四聖樂見。

     又諸聲聞。

    辟支佛。

    菩薩。

    諸佛。

    常樂見之。

     若聲聞支佛菩薩。

    此是三乘。

    是偏是真是權。

    今法師所說。

    乃是一乘圓中之實。

    則三自當會歸于一。

    偏自當會歸于圓。

    真自當會歸于中。

    權自當會歸于實。

    理應樂見之者。

    若在諸佛。

    何以而亦樂見。

    蓋藏通兩教。

    果頭之佛所證。

    但是偏真。

    則雖是佛。

    亦須會歸圓中。

    故亦樂見。

    若别教佛。

    乃是曆别但中。

    秪破十二品無明。

    故亦樂見。

    若圓教佛。

    雖則智滿。

    斷圓。

    因窮。

    果極。

    然在所說之法。

    全賴此之法師。

    以為流通。

    若不流通。

    則法自滅。

    故言樂見之也。

     △六明諸佛皆向。

     是人所在方面。

    諸佛皆向其處說法。

    悉能受持。

    一切佛法。

    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所以諸佛向其處者。

    如上迹門法師品雲。

    若有受持讀誦此經典者。

    我則現身。

    在其人前。

    若有忘失句逗。

    還為說之。

    令得通利。

    故此中亦然也。

    總由能達實相之理。

    而為說法。

    與十方諸佛。

    所證所說。

    無二無别。

    是以諸佛皆向其處也。

    悉能受持佛法者。

    不獨向其處而已。

    更為其說法。

    而令得陀羅尼。

    悉能總持一切佛法也。

    又能出于妙音者。

    此之法師。

    有說皆妙。

    已能出深妙音矣。

    今為諸佛威神所被。

    故又能出于深妙法也。

    而令聞者皆得歡喜也。

     △二偈頌五。

    初頌舌味皆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二頌說法皆妙。

     以深淨妙聲。

    于大衆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衆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深淨妙聲者。

    深即深遠。

    淨即清淨。

    妙即微妙。

    以深遠清淨微妙之聲。

    于天人大衆之中。

    還說深遠清淨微妙之法。

    故言以深淨妙聲。

    于大衆說法也。

    以諸因緣等者。

    機有小者。

    則當逗之于小。

    故更以諸因緣譬喻。

    為其演說。

    而誘引開導其心。

    使得成就于小。

    而後歸之于大也。

    小機聞于小法。

    則自歡喜。

    而設諸上供。

    大機聞于大法。

    亦必歡喜。

    而設上供也。

    然機小之人。

    究竟令人于大。

    故得歡喜也。

     △三頌男女修敬。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随意即能至。

     妙音遍滿能至者。

    總由此之法師。

    已能了達一多無礙。

    近遠一如之實相妙理。

    故能如是也。

    蓋妙音是一。

    三千是多。

    妙音是近。

    三千是遠。

    而實相之理。

    則一多無礙。

    近遠一如之者。

    今能了達此之實相。

    則妙音之一不為一。

    三千之多不為多。

    妙音之近不為近。

    三千之遠不為遠。

    故能以妙音遍滿三千。

    随意即能至也。

     △四頌法俗興供。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刹毗舍阇。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衆。

    常來至其所。

     此興供中。

    但頌俗衆。

    而略法衆。

    然俗衆中。

    亦必有法衆等。

    長行可見。

    自在即欲界頂天。

    他化自在也。

    大自在即色界頂天。

    摩醯首羅也。

     △五頌四聖樂見。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諸佛二字。

    頌長行中皆向也。

    弟子二字。

    即是三乘之人。

    頌長行中樂見也。

     △五示身根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舉法師。

     複次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書寫。

     △二明功德二。

    初略明。

     得八百身功德。

    得清淨身。

    如淨琉璃。

    衆生喜見。

     如淨琉璃者。

    清淨琉璃。

    則能顯現一切物像。

    今法師身根清淨。

    亦能顯現一切物像。

    如淨琉璃。

    由其清淨。

    故一切衆生。

    莫不皆喜見也。

     △二廣明二。

    初明現六凡像。

    二明現四聖像。

    初二。

    初總明。

     其身淨故。

    三千大千世界。

    衆生生時死時。

    上下好醜。

    生善處惡處。

    悉于中現。

     生時死時等者。

    因緣和合則生。

    因緣别離則死。

    因緣輕升為上。

    重墜為下。

    上則是好美之色心。

    下則是醜惡之色心。

    人天修羅是善處。

    地獄鬼畜是惡處也。

     △二别明。

     及鐵圍山。

    大鐵圍山。

    彌樓山。

    摩诃彌樓山等諸山。

    及其中衆生。

    悉于中現。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有頂所有。

    及衆生悉于中現。

     初橫現。

    鐵圍等是依報。

    及其中衆生是正報。

    次下至明其豎現。

    上至所有是依報。

    及衆生是正報也。

     △二明現四聖像。

     若聲聞辟支佛。

    菩薩諸佛說法。

    皆于身中。

    現其色像。

     言此六凡四聖。

    皆能現者。

    蓋衆生身中。

    本具十界。

    總由衆生起諸分别貪愛。

    故使本來周遍通徹者。

    成于局小障塞。

    不能顯現。

    今此法師能受持此經。

    而得身根清淨。

    破于見思。

    則種種貪愛分别。

    已能盡情除去。

    法爾自能成于通徹周遍。

    故即此父母所生之身中。

    随其三途也能現。

    随其人天也能現。

    随其聲聞支佛也能現。

    随其菩薩諸佛也能現。

    此無他。

    總由衆生身中本具十界故也。

    于此則可知性具矣。

    若非性具十界。

    何能于此身中。

    圓現十界色像耶。

     △二偈頌二。

    初正頌。

    二結成。

    初二。

    初頌略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衆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于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初二句是法。

    次一行是喻。

    三二句是合。

    四二句是釋疑也。

    釋疑者。

    雖則十界圓現。

    但法師自見。

    餘不能見。

    以其身根清淨。

    相似證實相故。

     △二頌廣明。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于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于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诃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衆。

    說法悉皆現。

     初三行頌六凡。

    次頌四聖。

    初中。

    初行半是正報。

    次行半是依報。

    次諸佛下一行頌四聖。

    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者。

    謂諸佛菩薩及二乘。

    或獨為一人說法。

    或在衆中說法。

    而四聖悉皆現色像于其身中也。

     △二結成。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于中現。

     △六示意根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舉法師。

     複次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如來滅後。

    受持是經。

    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二明功德三。

    初略明。

     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廣明二。

    初明知四聖法。

    二明知六趣法。

    初三。

    初聞一解多。

     以是清淨意根。

    乃至聞一偈一句。

    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一偈一句是少。

    無量無邊是多。

    何以所聞是一。

    能解于多。

    蓋一句一偈雖是少。

    而所诠諸法實相。

    無量無邊雖是多。

    所诠亦唯諸法實相。

    以其多少雖殊。

    而同一諸法實相。

    故能聞一而解多也。

     △二随解能說。

     解是義已。

    能演說一句一偈。

    至于一月四月。

    乃至一歲。

     演說一句等。

    即演說上所聞法華經。

    一句一偈也。

    然或有小。

    則還當逗之于小。

    故不妨更演說菩薩乘法。

    如一月。

    演說聲聞乘。

    四谛法如四月。

    演說支佛乘。

    十二因緣法。

    如一歲也。

     △三所說皆正。

     諸所說法。

    随其義趣。

    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

    若說俗間經書。

    治世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随其義趣等者。

    若說微妙之法。

    則自然與實相不背。

    即其所說三乘之法。

    亦複與實相不背。

    以其所解本圓。

    說三乘者。

    不過逗衆生機宜。

    究其本意。

    元欲會歸于實。

    故不相背也。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