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關燈
克實論之。

    聲聞四谛之法。

    全體即是無作四谛。

    支佛因緣之法。

    全體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緣。

    菩薩之事六度。

    全體即是微妙理六度。

    故三乘之法。

    與實相不相違背也。

    若說俗間等者。

    謂不但所說三乘。

    與實相不背。

    即說世間之法。

    亦複皆順實相正法。

    而不相背。

    以其即俗而是中。

    即世間而是出世間上上之法故也。

    由其已得意根清淨。

    已得相應相似。

    已能了達實相。

    已能破于見思。

    故得如是。

    若未得意根清淨者。

    恐未能如是也。

     △二明知六趣法。

     三千大千世界。

    六趣衆生。

    心之所行。

    心所動作。

    心所戲論。

    皆悉知之。

     心所戲論者。

    即是執有非無。

    執無非有。

    以雙亦。

    非雙非。

    以雙非。

    非雙亦。

    乃名戲論也。

     △三結成。

     雖未得無漏智慧。

    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

    皆是佛法。

    無不真實。

    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無漏智慧者。

    一心三智。

    名無漏智。

    既一心得于三智。

    自不漏落空有中也。

    此無漏知。

    若登初住。

    以至妙覺。

    則能分證究竟而得之。

    方能鹹知十界法。

    今意根清淨之人。

    雖未得分證究竟。

    然已能相似而得。

    故其意根清淨。

    能知四聖六趣之法也。

    是人有所等者。

    是人雖有思惟言說之不同。

    然言乃心之聲。

    思乃言之本。

    故不但有所思惟。

    是佛之法。

    而是真實。

    即有言所說。

    亦是佛法。

    而悉真實。

    以其能達法法無非法界。

    相相無非實相故也。

    亦是先佛所說者。

    謂不獨皆是我釋迦之法。

    亦是過去諸佛之法。

    蓋佛佛道同故。

    既是釋迦之法。

    則亦是先佛之法。

    既是先佛之法。

    則亦是今佛後佛。

    十方一切諸佛之法。

    故言亦是先佛經中所說也。

     △二偈頌三。

    初頌略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人意根淨。

    明利無濁穢。

     △二頌廣明三。

    初頌知四聖法。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言妙意根者。

    此經乃是甚深微妙之者。

    今既能受持流通。

    則得于此經之妙用。

    而能達有漏即是無漏。

    了生滅即是不生滅。

    體垢染即是清淨。

    故言妙意根也。

    上中下法。

    若一往則以三乘為上中下。

    就文克論。

    即三周為上中下也。

    乃至二句。

    頌上一句一偈無量無邊義耳。

    次第二句。

    正頌三乘等法也。

    月即一月。

    頌菩薩法。

    四月至歲可知矣。

     △二頌知六趣法。

     是世界内外。

    一切諸衆生。

    若天龍及人。

    夜義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幹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三更頌諸佛法。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衆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随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衆無所畏。

     思惟無量義者。

    是自行。

    說法亦無量。

    是化他。

    随義識次第。

    是所诠。

    達名字語言。

    是能诠也。

    言次第者。

    即是知于能诠之教。

    而顯所诠之理。

    由理起行。

    由行入證。

    故言識次第也。

     △三頌結成。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衆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别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住希有地者。

    此經于已今當說之中。

    甚為希有。

    即其所住之地。

    亦複是希有也。

    此經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所以安住希有之地。

    為一切所敬也。

    若衆生歡喜愛敬。

    則有可化之機矣。

    然機必有于大小不同。

    故即因機說教。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言。

    分别說法也。

    分别者。

    即分别此是小。

    此是大。

    此是漸。

    此是頓。

    此是偏。

    此是圓。

    此是權。

    此是實。

    既分别已。

    應小則小。

    乃至應實則實。

    終以小等者。

    皆引歸于圓實。

    此乃名為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言分别說法。

    能如是者。

    由持法華故也。

    釋法師功德品已竟。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若推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長遠壽量已明。

    法身之記已授。

    則本門之能事畢矣。

    而所重者。

    惟在流通。

    故遂發明現在四信。

    滅後五品。

    及以初随喜品之因功德。

    六根清淨之果功德。

    重重為之勸贊流通。

    然若不為之證明。

    則人猶未之信。

    今欲證明能受持流通此經。

    則自能得于因果之功德。

    故有此不輕菩薩一品。

    乃是證成流通所得功德之文也。

    品題标于常不輕菩薩者。

    蓋一經所談。

    在迹門則唯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在本門則唯是常住不滅長遠壽量。

    如此佛知佛見。

    長遠壽量。

    雖如來為之究竟證得。

    亦是現前一切衆生之所同具。

    本來生佛一如。

    凡聖平等。

    所謂佛性者是也。

    此之佛性。

    雖是平等。

    乃在衆生迷而不知。

    唯如來則覺而能證。

    今不輕菩薩。

    欲流通此經。

    故凡有所見。

    即便唱言。

    汝等皆當作佛。

    遠見四衆。

    亦複唱言。

    汝等皆當作佛。

    乃至或以杖木瓦石。

    而打擲之。

    猶避走遠住。

    高聲唱言。

    汝等皆當作佛。

    以其能忍難弘經。

    得諸功德。

    當時不信之者。

    以之為号。

    如來說經之時。

    以之為證。

    故經家結集之時。

    即以之而為一品之題。

    乃标雲常不輕菩薩品也。

    總由其能身行不輕之行。

    意存不輕之解。

    口宣不輕之教。

    故目其人。

    為常不輕。

    自能了于佛之知見。

    複能以之教人。

    則自他俱利。

    故言菩薩也。

     △品文分為二。

    初指前罪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

    汝今當知。

    若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持法華經者。

    若有惡口罵詈诽謗。

    獲大罪報。

    如前所說。

    其所得功德。

    如向所說。

    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告得大勢者。

    蓋若于末世通經之時。

    則衆生之障日深。

    而智慧日少。

    故欲弘通者。

    須如得大勢。

    方能忍難弘經。

    方能行于三種軌則。

    四安樂行。

    而得此經之在在流通故也。

    汝今下正告。

    謂我上來已經發明。

    若有毀謗持此經者。

    得無量罪。

    若有能為護持此經者。

    得諸功德。

    汝今應當知之也。

    若比丘下。

    指前毀者有罪。

    獲大罪報者。

    若無端罵詈。

    鑿空謗毀于平常之人。

    亦常獲得罪報。

    今乃罵詈诽謗于受持法華經者。

    故獲大罪報也。

    如前所說。

    即迹門法師品中雲。

    若有惡人。

    常毀罵佛。

    其罪尚輕。

    若以一言。

    毀訾讀誦受持法華經者。

    其罪甚重是也。

    蓋佛已得究竟。

    雖譽之而不加增。

    雖毀之而不加損。

    故罪尚輕。

    若毀于受持之人。

    則退其大心。

    而為之堕落者有之。

    故罪甚重也。

    其所下。

    指受持者有福也。

     △二明今信毀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明因由。

    二釋明義。

    三顯果報。

    初二。

    初明一佛。

     得大勢。

    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乃往等。

    舉其時分也。

    有佛下。

    出名号也。

    言威音王者。

    以其破一切惑。

    而惑無不破。

    顯一切智。

    而智無不顯。

    故言威。

    以其說一切法。

    而法無不說。

    被一切機。

    而機無不被。

    故言音。

    就其破惑。

    而破無所破。

    顯智而顯無所顯。

    而又不妨以智破惑。

    由惑顯智。

    惑智相成。

    則破惑顯智。

    而得自在。

    就其說法。

    而說無所說。

    被機而被無所被。

    而又不妨以法逗機。

    因機說教。

    機法相泯。

    則說法被機。

    而得自在。

    故言王也。

     劫名離衰。

    國名大成。

     劫名離衰者。

    以其惑無不破。

    智無不顯。

    則一切法。

    所有??衰。

    自能遠離。

    故其劫名離衰也。

    國名大成者。

    以其無法不說。

    無機不被。

    則國中所有衆生。

    無不成就。

    故其國名大成也。

     其威音王佛。

    于彼世中。

    為天人阿修羅說法。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諸菩薩。

    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應六波羅蜜法。

    究竟佛慧。

    得大勢。

    是威音王佛壽。

    四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劫。

    正法住世。

    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

    像法住世。

    劫數如四天下微塵。

    其佛饒益衆生已。

    然後滅度。

     初是說三乘法。

    究竟佛慧。

    是說一乘之法。

    即是究竟令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究竟令得證于長遠壽命也。

    蓋佛佛道同。

    故今釋迦法爾。

    先開于三。

    後顯于一。

    而威音王佛。

    亦複如是也。

    是威音等。

    明壽命正像也。

    正法如一閻浮提微塵者。

    即是以南閻浮提一洲。

    抹為微塵。

    一塵一劫。

    相與适等也。

    像法劫數。

    故如四洲之塵也。

    饒益衆生已。

    然後滅度者。

    彼佛出世之意。

    不過欲豐饒利益衆生而已。

    今既欲先開三。

    而三已開。

    欲後顯一。

    而一已顯。

    則已得大饒益衆生矣。

    更有應以滅度而得度者。

    則還入于滅度也。

     △二明多佛。

     正法像法。

    滅盡之後。

    于此國土。

    複有佛出。

    亦号威音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如是次第。

    有二萬億佛。

    皆同一号。

     皆同一号者。

    同号威音王也。

    名字既同。

    則劫國說法壽命正像。

    莫不同也。

     △二釋名義。

    因由既明。

    則自當出信毀者之名與義矣。

    文分為二。

    初出名。

     最初威音王如來。

    既已滅度。

    正法滅後。

    于像法中。

    增上慢比丘。

    有大勢力。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

    名常不輕。

     最初等是時分。

    增上慢比丘。

    是出其毀者之名也。

    以其未得初果。

    謂得初果。

    未證四果。

    謂證四果。

    故名增上慢。

    有大勢力者。

    若佛在世時。

    自有智人能知彼。

    是自謂為得。

    自謂為證。

    而實未得未證者也。

    以像法中人。

    無智慧故。

    彼謂為得為證。

    即信其已得已證之者。

    由是王臣人民。

    皆信伏随從。

    而彼則因之有大勢力也。

    爾時下。

    出信者之名也。

    言菩薩比丘者。

    以其此比丘。

    而能行于菩薩之道。

    故名菩薩比丘。

    名常不輕者。

    以其身能行于不輕之行。

    口能宣于不輕之教。

    意能存于不輕之解故也。

     △二釋義三。

    初标徴。

     得大勢。

    以何因緣。

    名常不輕。

     △二釋成二。

    初釋信者名義。

    二釋毀者名義。

    初二。

    初明凡有所見。

     是比丘。

    凡有所見。

    若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皆悉禮拜贊歎。

    而作是言。

    我深敬汝等。

    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

    汝等皆行菩薩道。

    當得作佛。

    而是比丘。

    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

     汝等皆行等者。

    謂汝等現前所行。

    皆是菩薩之道。

    則當來必得作佛也。

    蓋此比丘。

    已知此經所诠。

    一切衆生。

    皆有佛之知見故。

    即以比丘比丘尼所行。

    雖是三乘。

    而當體全即一乘。

    即優婆塞優婆夷所行。

    雖是戒善。

    亦當體全即一乘。

    故欲流通此之妙經。

    乃見于四衆。

    即言汝等皆行菩薩之道當得作佛也。

    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

    謂此之比丘。

    亦不專于讀誦此之妙法等經。

    但是凡見四衆。

    便行禮拜。

    而作是言。

    汝等皆當作佛而已。

    此正所謂一念随喜。

    亦即所謂一句法師是也。

    以一經所诠。

    唯是佛之知見。

    今此比丘。

    已能圓信圓解。

    一切衆生。

    皆具有佛之知見。

    故不見則已。

    若有所見。

    即與其下強毒之種。

    而授與正因之記。

    是則雖是一句。

    而亦是流通妙經也。

     △二遠見故往。

     乃至遠見四衆。

    亦複故往禮拜贊歎。

    而作是言。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所以有此二番者。

    蓋前之凡有所見。

    即是流通迹門。

    次之遠見故往。

    亦言汝等皆當作佛。

    是明其皆當證于長遠壽命。

    乃是流通本門也。

     △二釋毀者名義。

     四衆之中。

    有生瞋恚。

    心不淨者。

    惡口罵詈。

    言是無智比丘。

    從何所來。

    自言我不輕汝。

    而與我等授記。

    當得作佛。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如此經曆多年。

    常被罵詈。

    不生瞋恚。

    常作是言。

    汝當作佛。

    說是語時。

    衆人或以杖木瓦石。

    而打擲之。

    避走遠住。

    猶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有生瞋恚心不淨者。

    則知其時。

    亦有能信者矣。

    言是無智比丘者。

    謂其不專讀誦。

    内心無所解知。

    而無智也。

    從何所來。

    謂其所有外身。

    不知從何方而來也。

    自言我不等者。

    謂其口中無知而說也。

    此正不知其心存不輕解。

    身行不輕行。

    口宣不輕教也。

    言不用虛妄記者。

    謂若論真實授記。

    則能記者須是如來。

    所記者須是菩薩。

    今汝非如來。

    我等非菩薩。

    則知汝所授記。

    乃虛而不真。

    妄而不實者也。

    如此虛妄之記。

    我等之所不用。

    意蓋我等比丘比丘尼。

    行于三乘之法。

    自能證于真實涅槃之果。

    我等優婆塞優婆夷。

    行于戒善之法。

    自能得于人天真實之果。

    故不用汝之虛妄授記也。

    隻是四衆。

    各認己之所行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