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

關燈
為真實。

    故言虛妄而不用也。

    常被罵詈不生瞋恚者。

    以其能行四安樂行。

    住于忍辱之地。

    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心。

    故常被外罵辱。

    而内心不瞋也。

    或以杖木等者。

    以既被罵詈。

    猶作此語。

    則益加四衆之瞋恚矣。

    故以杖木而打之。

    或以瓦石而擲之也。

    既被打擲。

    猶避遠高聲唱言。

    皆當作佛者。

    總是知其雖毀不信。

    終當作佛耳。

     △三結顯。

     以其常作是語故。

    增上慢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号之為常不輕。

     言以常作是語。

    而号之為常不輕者。

    因是比丘。

    凡有所見。

    即作是言。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是見近者。

    常作是語也。

    乃至遠見四衆。

    亦複故往贊歎。

    而作是言。

    汝等作佛。

    是見遠者。

    常作是語也。

    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猶避走遠住。

    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是見毀者。

    常作是語也。

    此則不但見近者為然。

    見遠者亦然。

    又不但見信者為然。

    見毀者亦然。

    所以彼四衆人。

    因其見近者見遠者。

    信者毀者。

    皆言我不敢輕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故即以所說。

    而名其人。

    号之為常不輕也。

     △三顯果報二。

    初顯信者果報。

    二顯毀者果報。

    初三。

    初正顯。

    二結會。

    三勸持。

    初又三。

    初顯現報。

    二顯生報。

    三顯後報。

    初二。

    初明自行。

     是比丘臨欲終時。

    于虛空中。

    具聞威音王佛。

    先所說法華經。

    二十千萬億偈。

    悉能受持。

    即得如上眼根清淨。

    耳鼻舌身意根清淨。

    得是六根清淨已。

    更增壽命。

    二百萬億那由他歲。

     臨欲終時者。

    乃是将終而未終之時也。

    于虛空中具聞等者。

    以由其能流通一句。

    能受持一句。

    即一句中。

    已得了達第一義空。

    故即于虛空之中。

    具聞威音王佛。

    在世所說之全部法華經。

    受持而不失也。

    則知前之所說。

    汝等皆當作佛。

    乃二十千萬億偈中之一句也。

    既能受持。

    則因行已成。

    故即得六根清淨之近果也。

    此之六根清淨。

    即相似六根清淨也。

    更增壽命者。

    前則将終未終。

    今既得近果勝報。

    故更增壽。

    而命不終也。

     △二明化他。

     廣為人說。

    是法華經。

    于時增上慢四衆。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輕賤是人。

    為作不輕名者。

    見其得大神通力。

    樂說辯力。

    大善寂力。

    聞其所說。

    皆信伏随從。

    是菩薩複化千萬億衆。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廣說是經者。

    前但能受持一句。

    故但流通一句。

    今既具聞。

    而悉能受持。

    故即廣為人說。

    此是流通全部也。

    于時增上慢四衆等者。

    何以前則罵詈打擲。

    今乃信伏随從。

    前蓋已納種于八識田中。

    法爾漸得增長。

    由其增長故。

    不但口不罵詈。

    亦且心已信伏。

    不但手不打擲。

    亦且身已随從也。

    言得大神通力者。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若未得此天心慧性。

    則自然昏而不神。

    塞而不通。

    今此比丘。

    能受持流通此之妙法華經。

    故得此天心慧性。

    而能神而名之。

    通而變之。

    左之右之。

    無不宜之。

    故言得大神通。

    此即得身根清淨也。

    樂說辯才者。

    即四無礙辯之一也。

    未得樂說無礙。

    則一法但是一法。

    一句但是一句。

    一義但是一義。

    今此比丘。

    能受持流通此經。

    而能于一法中演說之。

    為無量法。

    于一句中演說之。

    為無量句。

    于一義中演說之。

    為無量義。

    故言樂說辯才。

    此即得舌根清淨也。

    大善寂力者。

    若二乘沉空滞寂之寂。

    雖亦名寂。

    不得名大善寂。

    今此比丘。

    受持流通此經。

    能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

    由于寂照不二。

    寂照圓融。

    故言大善寂力。

    此即得意根清淨也。

    身舌意之三根既爾。

    則眼耳鼻之三根亦然。

    故略而不言也。

    四衆由見其得六根清淨。

    故皆信伏随從。

    由四衆之信伏随從。

    故複化千萬億衆。

    令安住于菩提也。

     △二顯生報。

     命終之後。

    得值二千億佛。

    皆同日月燈明。

    于其法中。

    說是法華經。

     佛号日月燈明者。

    三光之明。

    全表三智。

    彼佛能于因中。

    三智圓觀。

    果上三智圓顯。

    如彼日月燈之三光齊照。

    故以為名也。

    于其二千億佛法中。

    說是經者。

    即是受持流通此經也。

     △三顯後報。

     以是因緣。

    複值二千億佛。

    同号雲自在燈王。

    于此諸佛法中。

    受持讀誦。

    為諸四衆。

    說此經典。

    故得是常眼清淨。

    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

    于四衆中說法。

    心無所畏。

    得大勢。

    是常不輕菩薩摩诃薩。

    供養如是若幹諸佛。

    恭敬尊重贊歎。

    種諸善根。

    于後複值千萬億佛。

    亦于諸佛法中。

    說是經典。

    功德成就。

    當得作佛。

     佛号雲自在燈王者。

    以彼佛能現身如雲。

    應大機衆生。

    則現千丈舍那之身。

    應小機衆生。

    則現丈六比丘之身。

    此乃現勝現劣。

    皆能自在。

    如雲之卷舒。

    去來無礙。

    故名雲自在。

    又能破障如燈。

    欲破事障。

    則事障無不破。

    欲破理障。

    則理障無不破。

    由此破事破理。

    皆能自在如王。

    故言燈王也。

    得是常眼清淨者。

    上現報中。

    已得相似六根清淨。

    今此乃是能得分證六根清淨也。

    心無所畏者。

    以其能得六根清淨。

    則達諸法當體空寂。

    又能運大慈悲。

    而柔和善順。

    故心無所畏也。

    種諸善根者。

    即是能修緣了二因之善根也。

    功德成就者。

    即是六根功德成就也。

    上已得于分證六根清淨。

    今複值于萬億佛。

    從是分證之中。

    分之又分。

    證之又證。

    則智将滿。

    斷将圓。

    因将窮。

    果将極。

    故言功德成就當得作佛也。

     △二結會。

     得大勢。

    于意雲何。

    爾時常不輕菩薩。

    豈異人乎。

    則我身是。

     當知釋迦即不輕是。

    則昔之因。

    無别以為其因。

    以此妙法華經。

    而為其因。

    今日之果。

    亦無别以為果。

    以此妙法華經。

    而為其果。

    既因從此成。

    果從此克。

    則不為之受持流通則已。

    若能受持。

    若能流通。

    定能成于因。

    克于果。

    究竟作佛無疑矣。

    豈但得近相似之果而已哉。

     △三勸持。

     若我于宿世。

    不受持讀誦此經。

    為他人說者。

    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于先佛所。

    受持讀誦此經。

    為人說故。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我釋迦因中。

    若不受持流通此經。

    則今日不能疾得菩提。

    我所以能疾得無上菩提。

    由我受持流通故也。

    我既如是。

    則現前一切衆生。

    自當受持流通此經矣。

    以此經能疾得菩提故。

    蓋此經乃是純圓獨妙之者。

    故若能受持。

    則一生中。

    便可超登十地。

    豈不疾得菩提。

    若受持藏通曆别之經。

    則纡回而不能疾得。

    今圓經是疾得也。

    故上文雲。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應受持此經。

    正此謂也。

     △二顯毀者果報三。

    初正顯。

    二結會。

    三勸持。

    初又二。

    初顯惡報。

     得大勢。

    彼時四衆。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以瞋恚意。

    輕賤我故。

    二百億劫。

    常不值佛。

    不聞法。

    不見僧。

    千劫于阿鼻地獄。

    受大苦惱。

     彼時者。

    即不輕比丘。

    行不輕行之時也。

    以瞋恚輕賤者。

    不唯不能信受。

    而反瞋恚。

    為其立于不輕之名。

    即是輕賤也。

    常不值佛等者。

    蓋此一部法華之經。

    能說者。

    是究竟之人。

    所說者。

    是微妙之法。

    同聞者。

    是事理和合之僧。

    乃一體大乘之三寶也。

    今不輕比丘。

    為其說于一句。

    即同全部矣。

    而彼等不唯不生于信受。

    而反生于瞋恚。

    不唯不生于尊重。

    而反生于輕賤。

    則不信有三寶矣。

    由其不信三寶。

    故于二百億劫之中。

    常不值佛聞法見僧。

    既不值于三寶。

    則其所處。

    唯是地獄苦報也。

     △二顯善報。

     畢是罪已。

    複遇常不輕菩薩。

    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畢是罪者。

    即謗經之罪也。

    複遇不輕發菩提心者。

    蓋彼時雖則不信而生毀謗。

    當知強毒種子。

    已下八識田中。

    而得已聞一切衆生皆當作佛之語。

    則法爾經無數劫。

    自能增長。

    由其種子增長。

    故遇菩薩。

    而能發心。

    然複遇不輕者。

    既不輕為其下強毒種。

    則已成其始矣。

    成始既是不輕。

    則成終亦須不輕。

    故複遇之而發心也。

    由是觀之。

    則信者固能成就菩提。

    即不信而毀謗。

    亦由強毒種子。

    而能成就。

    若聞之而既不能信。

    又不能毀。

    此所謂悠悠揚揚之凡夫。

    那有成佛之日。

    我未如之何也已矣。

     △二結會。

     得大勢。

    于汝意雲何。

    爾時四衆。

    常輕是菩薩者。

    豈異人乎。

    今此會中。

    ?陀婆羅等五百菩薩。

    師子月等五百比丘。

    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

    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退轉者是。

     梵語?陀羅。

    此雲賢首。

    以其能為衆賢之首故也。

    亦雲善守。

    以其善能守護法藏故也。

    師子月等五百比丘者。

    此乃略詞。

    應言五百比丘及比丘尼也。

    若雲尼思佛是優婆塞之名。

    此則一切經教。

    曾無此名也。

     △三勸持。

     得大勢。

    當知是法華經。

    大饒益諸菩薩摩诃薩。

    能令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諸菩薩摩诃薩。

    于如來滅後。

    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言大饒益者。

    餘經但令正見者得益。

    不能令邪見者亦得益。

    但令信受者得益。

    不能令毀謗者亦得益。

    則雖是饒益。

    不名大饒益。

    今經不唯能令正見信受得益。

    亦令邪見毀謗者。

    因于強毒之種。

    而成就菩提。

    故雲大饒益也。

     △二偈頌三。

    初頌明因由。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号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将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神智無量者。

    神通智慧。

    皆無限量也。

    将導一切者。

    還以自所證之神通智慧。

    将之導之。

    令一切衆生。

    亦得證此無限之神通智慧也。

     △二頌釋名義。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衆。

    計著于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毀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是佛滅後。

    即壽命正法滅盡之後。

    法欲盡時。

    即像法欲盡之時也。

    計著于法者。

    比丘比丘尼。

    則念念著于谛緣之法。

    而以小乘為究竟。

    優婆塞優婆夷。

    則念念著于戒善之法。

    而以人天為究竟也。

    我不輕汝者。

    由此比丘。

    了知一切衆生皆有佛之知見。

    則依之修證。

    便于佛無二。

    故不敢輕慢于汝等也。

    能忍受之者。

    以其能三軌持心。

    内則觀乎法空。

    外則運于慈悲。

    中間随其所有罵詈打擲等。

    而隻是住于柔和善順之地。

    而忍難弘經也。

     △三頌顯果報三。

    初雙頌二報。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複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着法衆。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初其罪畢已一句。

    是總頌長行毀者罪報之文。

    即是彼時四衆。

    以瞋恚輕賤我故。

    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

    千劫于阿鼻地獄。

    受大苦惱。

    至此方畢。

    故雲其罪畢已也。

    有人雲。

    如金剛般若所明。

    若有受持讀誦此經。

    為人。

    輕賤故。

    是人先世罪業。

    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若作此解。

    則在不輕菩薩分中矣。

    若常不輕豈先世定有罪業。

    但四衆不信而毀之。

    非不輕先世有罪。

    而言其罪畢耳。

    臨命下。

    頌信者之報。

    初是頌現報。

    不輕命終下一行。

    頌生報。

    漸具二句。

    頌後報也。

     △二雙頌結會。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衆。

    着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衆。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于我前。

    聽法者是。

     △三雙頌勸持。

     我于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于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言第一之法者。

    無兼但對帶。

    唯一純圓獨妙。

    而非三乘九界七方便所及故也。

    令住涅槃者。

    乃大乘不生不滅之涅槃。

    非小乘偏空涅槃也。

    世世受持者。

    即威音王佛時。

    初則受持一句。

    後則流通全部。

    次于二千億日月燈明佛法中。

    次于雲自在燈王法中。

    後複于千萬億佛法中。

    皆受持流通此經。

    故言世世受持也。

    億億萬劫下。

    是約聞經之難。

    為勸流通也。

    初一行聞之難也。

    次一行說之難也。

    是故下正勸也。

    意謂今既聞既說。

    自當于佛滅後。

    為之在在流通。

    此是頌次番勸持也。

    應當一心廣說此經者。

    謂不應說于人天戒善。

    二乘谛緣。

    菩薩度門等。

    唯應一心受持流通弘此妙法華經也。

    已上勸贊流通至此而已。

    釋常不輕菩薩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