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二明現在益物三。
初如來鑒機。
諸善男子。
如來見諸衆生。
樂于小法。
德薄垢重者。
言樂小法者。
非但指著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名樂小法。
總之不能了達諸法悉皆實相。
而或樂于戒善之有法。
或樂于谛緣之空法。
或樂于曆别之中法。
皆名樂小法也。
又但知于近。
而樂于迹。
不知更有長遠久本。
亦名樂小之人也。
德薄即不能修緣了二因。
垢重即多諸三惑也。
△二開近顯遠。
為是人說。
我少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
久遠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衆生。
令入佛道。
作如是設。
為是人等者。
謂如來為此德薄垢重之人。
說我是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故言我少出家得成菩提也。
此是開近。
然我下乃是顯遠。
上來如此之說。
乃為德薄垢重人耳。
而我實成道已來。
甚為久遠。
如前所格量之譬喻。
複過無量劫。
若斯之久遠也。
但以等者。
謂既若斯之久遠。
則非近得菩提。
而言少出家。
近成佛者。
不過但以方便随宜。
為欲教化樂小德薄垢重之衆生。
令得入于佛道。
故作此說耳。
既是方便所說。
則我實成道。
元為甚遠也。
此即開少出家。
近成佛道之近迹。
而顯成佛已久之遠本也。
△三迹中益物二。
初明說法。
諸善男子。
如來所演經典。
皆為度脫衆生。
或說己身。
或說他身。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初二句是标舉也。
次或說己身等。
正所說也。
标舉可見。
正說中說己身。
即說法身也。
說他身即說應身也。
示己身即指示法身也。
示他身即指示應身也。
示己事以正報而指示也。
示他事以依報而指示也。
如此若法應。
若依正。
或演說。
或指示皆所謂之演說經典也。
以上雲所演經典。
下言諸所言說。
則知己身事等文。
皆屬所說。
亦不必分形聲而解。
故即指此為言說耳。
△二明不虛二。
初正明。
諸所言說。
皆實不虛。
此中二句。
即指上或說己身。
乃至或示他事諸言說也。
如此之說。
皆為度脫衆生。
故皆審實不虛也。
△二轉釋二。
初明如理不虛。
二明稱機不虛。
初三。
初标舉。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如實知見三界之相者。
若界内三界。
則有二十五有分段生死苦果之相。
十使煩惱集因之相。
若界外三界。
則有四十二番變易生死苦果之相。
四十二品無明煩惱集因之相。
且就界内三界。
凡夫知之見之為有。
二乘知之見之為空。
菩薩知之見之為中。
既各有所偏。
則皆不得名如實知如實見。
唯如來。
則能三智一心中知。
五眼一眼中見。
故知見三界之相。
有則一有一切有。
不同凡夫所知所見之有。
空則一空一切空。
不同二乘所知所見之空。
中則一中一切中。
不同菩薩所知所見之中。
如此之知。
名如實知。
如此之見。
名如實見。
此一句是标舉也。
△二别釋。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無有生死等者。
凡夫知有見有。
故于三界六道之中。
生已死。
死已生。
流轉輪回。
再無窮已。
今如來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而不同乎凡夫。
故無有生死也。
凡夫造于種種惡業。
或退失人天。
而堕三途。
故有退。
或三途罪畢。
而出為人天。
故有出。
如來既不同乎凡夫。
故無若退若出也。
二乘之人。
則有世間之因果。
能知苦而斷集。
故言亦無在世。
有出世間之因果。
能修道而證滅。
故言及滅度者。
今如來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而不同乎二乘。
故亦無在世之世間。
亦無滅度之出世間也。
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
偏漸菩薩。
定見有菩提之可得。
涅槃之可證。
故是實。
定有煩惱之可破。
生死之可斷。
故是虛。
今如來不同乎菩薩。
而了知菩提涅槃。
元即生死煩惱。
無有可證可得。
故非實。
了知煩惱生死。
元即菩提涅槃。
無有可破可斷。
故非虛也。
偏漸菩薩。
離有而見乎空。
故是如。
離空有而見乎中。
故是異。
今如來不同乎菩薩。
而能雙遮雙照。
偏邪皆中正。
故既非如。
而又非異也。
△三結成。
不如三界。
見于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不如三界等者。
所以三界之見于三界。
或見于有。
或見于空。
或見于中也。
而如來則不同三界之見于三界者。
以其能如實知見故也。
如斯之事者。
即三界之相也。
亦即凡夫之生死退出。
二乘之在世滅度。
菩薩之實虛如異等也。
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
謂如來不同于三界之見。
故見于三界之相無謬也。
亦即如來雖無生死。
乃至如異等。
而于如斯之事。
能明見無錯謬也。
錯即差錯。
謬即虛謬。
由如來能以三智一心中知。
五眼一眼中見。
究竟證于諸法實相。
則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自在一切自在。
所以知如斯之事。
見如斯之事。
悉與實相。
不相違背。
皆悉全即實相。
而無錯謬也。
如來既能于三界如斯之相。
如實知見。
而無錯謬。
則凡有所說。
皆如于所知之理。
豈有虛乎。
故上言諸所有說皆不虛也。
△二明稱機不虛。
以諸衆生。
有種種性。
種種欲。
種種行。
種種憶想分别故。
欲令生諸善根。
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
種種說法。
所作佛事。
未曾暫廢。
以諸衆生等者。
謂如來不唯如理而說故不虛。
亦能稱機而說。
故亦不虛也。
蓋衆生則有性欲行想之不同。
而如來亦說種種之法。
以逗會之。
故上言諸所言說皆實不虛也。
今言種種性者。
即過去所有種種之習性。
種種欲。
即現在所有種種之樂欲。
種種行。
即現在身外所有之行業。
憶想分别。
乃是總結欲性及行想。
此皆明衆生之機。
欲令下。
是明稱機說法也。
以若幹因緣等者。
衆生之性欲行想。
既種種不同。
故如來說法之時。
還稱彼機。
而亦以若幹因緣。
若幹譬喻。
若幹言詞也。
種種說法者。
即是見衆生。
有能得歡喜之機者。
則為其說世界悉檀之法。
乃至見衆生。
有能得入理之機者。
則為其說第一義悉檀之法也。
雖則種種說法。
曾不為三有之事。
亦不為二乘之事。
亦不為偏漸之事。
唯為佛事也。
而所作佛事。
不獨一念為然。
而念念皆然。
不獨一時為然。
而時時皆然。
不獨一處為然。
而處處皆然。
故言未曾暫廢也。
如來于現在世中能鑒機。
而開近顯遠。
有于迹中之利益者。
亦由能證長遠壽量故也。
△三明未來益物二。
初果壽長。
如是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初如是至阿僧祇劫。
是明果上所證壽命長遠也。
言常住不滅者。
以能證果壽。
而于未來世中。
非生現生。
而生實不生。
非滅現滅。
而滅實不滅。
利益衆生。
永永無盡。
所以直就果壽明之。
△二舉因況。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複倍上數。
此以因況果。
以淺況深。
我本等者。
是菩薩初住已後。
分證之壽也。
以其分證。
故言是因。
如斯報壽自當盡未來際。
過于上之塵劫之遠。
故曰複倍上數。
因壽尚爾。
果壽之未來永永。
不待言矣。
所以舉因為況也。
上來正明三世竟。
△二釋疑二。
初明迹中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然今等者。
有謂如來既其壽命無量。
常住不滅。
何以又于三世之中。
現生現滅。
而有生滅耶。
故釋雲然今非實等也。
如來本不生滅。
為化衆生。
所以現生。
而生實非生。
為化衆生。
所以現滅。
而滅實非滅。
然現生可知其化生矣。
現滅亦是化生者。
所謂應以滅度而得度者。
則現滅度也。
以不滅有損。
滅則有益。
是故現滅。
亦是為化衆生也。
△二明唱滅利益二。
初不滅有損。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衆生。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于世。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貪着五欲。
入于憶想。
妄見網中。
若見如來。
常在不滅。
便起憍恣。
而懷厭怠。
不能生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
以是方便者。
即是以非滅唱滅之方便。
而化衆生也。
所以下轉解。
初明不聞法人有損。
薄德之人。
則不能聞法。
依教起行。
而為修習者也。
不種善根。
是不修緣了二因者也。
既不修二因。
則正因無由可顯。
而無功德法财以為莊嚴。
故言貧窮下賤。
既無功德法财。
則但有種種分别貪愛。
故言貪着五欲。
入于妄見網者。
貪欲即是思惑。
著于五塵。
妄見即是見惑。
執着諸法起分别也。
若見下。
明聞法之人亦有損。
便起憍恣者。
憍即矜憍。
恣即恣縱。
起于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增上慢之憍恣也。
懷厭怠者。
即但樂小法。
不肯前進也。
不能下總收。
謂若如來在世。
則不聞法者。
貪着五欲。
入于妄見。
已聞法者。
起于憍恣。
懷于厭怠。
總之皆不能生于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故也。
如此則如來在世。
有于損矣。
△二現滅有益。
是故如來。
以方便說。
比丘當知。
諸佛出世。
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
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斯衆生等。
聞如是語。
必當生于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于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
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佛難可遇者。
若言佛難值遇。
如優昙華。
如一眼龜。
值浮木孔。
衆生聞之。
必生難遇之想。
恭敬之心。
則有益矣。
故現滅也。
所以下轉解。
薄德之人者。
即是不能修六度萬行。
而無緣因。
不能修于一心妙觀。
而無了因者也。
少有智慧。
障略輕者。
則或有見佛。
全無智慧。
障深重者。
則或不見也。
以此下總收。
為欲衆生懷慕戀。
生渴仰。
種善根。
故雖不滅現滅也。
總之三世之中。
非生而現生。
非滅而現滅。
皆是為化衆生。
而實不生滅也。
△三不虛。
又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衆生。
皆實不虛。
諸佛法皆如是者。
謂不獨我釋迦。
有如是長遠之壽量。
能如是三世之益物。
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亦複有如此之壽量。
能如此三世益物。
而皆如是也。
為度衆生皆實不虛者。
謂如來之現有生滅。
皆為衆生。
實非生滅。
既無生滅。
唯長遠壽量。
究竟真實。
而不虛妄也。
初法已竟。
△二譬。
謂如來元證長遠壽量。
而于三世中。
現生現滅者。
皆是為度衆生。
實無生滅而不虛。
若假喻發明。
猶如良醫一般也。
良醫雖有去來。
然皆為治狂子。
實無去來而不虛也。
文為四。
初喻過去益物。
二喻現在益物。
三喻未來益物。
四明
初如來鑒機。
諸善男子。
如來見諸衆生。
樂于小法。
德薄垢重者。
言樂小法者。
非但指著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名樂小法。
總之不能了達諸法悉皆實相。
而或樂于戒善之有法。
或樂于谛緣之空法。
或樂于曆别之中法。
皆名樂小法也。
又但知于近。
而樂于迹。
不知更有長遠久本。
亦名樂小之人也。
德薄即不能修緣了二因。
垢重即多諸三惑也。
△二開近顯遠。
為是人說。
我少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我實成佛已來。
久遠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衆生。
令入佛道。
作如是設。
為是人等者。
謂如來為此德薄垢重之人。
說我是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故言我少出家得成菩提也。
此是開近。
然我下乃是顯遠。
上來如此之說。
乃為德薄垢重人耳。
而我實成道已來。
甚為久遠。
如前所格量之譬喻。
複過無量劫。
若斯之久遠也。
但以等者。
謂既若斯之久遠。
則非近得菩提。
而言少出家。
近成佛者。
不過但以方便随宜。
為欲教化樂小德薄垢重之衆生。
令得入于佛道。
故作此說耳。
既是方便所說。
則我實成道。
元為甚遠也。
此即開少出家。
近成佛道之近迹。
而顯成佛已久之遠本也。
△三迹中益物二。
初明說法。
諸善男子。
如來所演經典。
皆為度脫衆生。
或說己身。
或說他身。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初二句是标舉也。
次或說己身等。
正所說也。
标舉可見。
正說中說己身。
即說法身也。
說他身即說應身也。
示己身即指示法身也。
示他身即指示應身也。
示己事以正報而指示也。
示他事以依報而指示也。
如此若法應。
若依正。
或演說。
或指示皆所謂之演說經典也。
以上雲所演經典。
下言諸所言說。
則知己身事等文。
皆屬所說。
亦不必分形聲而解。
故即指此為言說耳。
△二明不虛二。
初正明。
諸所言說。
皆實不虛。
此中二句。
即指上或說己身。
乃至或示他事諸言說也。
如此之說。
皆為度脫衆生。
故皆審實不虛也。
△二轉釋二。
初明如理不虛。
二明稱機不虛。
初三。
初标舉。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如實知見三界之相者。
若界内三界。
則有二十五有分段生死苦果之相。
十使煩惱集因之相。
若界外三界。
則有四十二番變易生死苦果之相。
四十二品無明煩惱集因之相。
且就界内三界。
凡夫知之見之為有。
二乘知之見之為空。
菩薩知之見之為中。
既各有所偏。
則皆不得名如實知如實見。
唯如來。
則能三智一心中知。
五眼一眼中見。
故知見三界之相。
有則一有一切有。
不同凡夫所知所見之有。
空則一空一切空。
不同二乘所知所見之空。
中則一中一切中。
不同菩薩所知所見之中。
如此之知。
名如實知。
如此之見。
名如實見。
此一句是标舉也。
△二别釋。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無有生死等者。
凡夫知有見有。
故于三界六道之中。
生已死。
死已生。
流轉輪回。
再無窮已。
今如來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而不同乎凡夫。
故無有生死也。
凡夫造于種種惡業。
或退失人天。
而堕三途。
故有退。
或三途罪畢。
而出為人天。
故有出。
如來既不同乎凡夫。
故無若退若出也。
二乘之人。
則有世間之因果。
能知苦而斷集。
故言亦無在世。
有出世間之因果。
能修道而證滅。
故言及滅度者。
今如來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而不同乎二乘。
故亦無在世之世間。
亦無滅度之出世間也。
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
偏漸菩薩。
定見有菩提之可得。
涅槃之可證。
故是實。
定有煩惱之可破。
生死之可斷。
故是虛。
今如來不同乎菩薩。
而了知菩提涅槃。
元即生死煩惱。
無有可證可得。
故非實。
了知煩惱生死。
元即菩提涅槃。
無有可破可斷。
故非虛也。
偏漸菩薩。
離有而見乎空。
故是如。
離空有而見乎中。
故是異。
今如來不同乎菩薩。
而能雙遮雙照。
偏邪皆中正。
故既非如。
而又非異也。
△三結成。
不如三界。
見于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不如三界等者。
所以三界之見于三界。
或見于有。
或見于空。
或見于中也。
而如來則不同三界之見于三界者。
以其能如實知見故也。
如斯之事者。
即三界之相也。
亦即凡夫之生死退出。
二乘之在世滅度。
菩薩之實虛如異等也。
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者。
謂如來不同于三界之見。
故見于三界之相無謬也。
亦即如來雖無生死。
乃至如異等。
而于如斯之事。
能明見無錯謬也。
錯即差錯。
謬即虛謬。
由如來能以三智一心中知。
五眼一眼中見。
究竟證于諸法實相。
則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清淨一切清淨。
一自在一切自在。
所以知如斯之事。
見如斯之事。
悉與實相。
不相違背。
皆悉全即實相。
而無錯謬也。
如來既能于三界如斯之相。
如實知見。
而無錯謬。
則凡有所說。
皆如于所知之理。
豈有虛乎。
故上言諸所有說皆不虛也。
△二明稱機不虛。
以諸衆生。
有種種性。
種種欲。
種種行。
種種憶想分别故。
欲令生諸善根。
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辭。
種種說法。
所作佛事。
未曾暫廢。
以諸衆生等者。
謂如來不唯如理而說故不虛。
亦能稱機而說。
故亦不虛也。
蓋衆生則有性欲行想之不同。
而如來亦說種種之法。
以逗會之。
故上言諸所言說皆實不虛也。
今言種種性者。
即過去所有種種之習性。
種種欲。
即現在所有種種之樂欲。
種種行。
即現在身外所有之行業。
憶想分别。
乃是總結欲性及行想。
此皆明衆生之機。
欲令下。
是明稱機說法也。
以若幹因緣等者。
衆生之性欲行想。
既種種不同。
故如來說法之時。
還稱彼機。
而亦以若幹因緣。
若幹譬喻。
若幹言詞也。
種種說法者。
即是見衆生。
有能得歡喜之機者。
則為其說世界悉檀之法。
乃至見衆生。
有能得入理之機者。
則為其說第一義悉檀之法也。
雖則種種說法。
曾不為三有之事。
亦不為二乘之事。
亦不為偏漸之事。
唯為佛事也。
而所作佛事。
不獨一念為然。
而念念皆然。
不獨一時為然。
而時時皆然。
不獨一處為然。
而處處皆然。
故言未曾暫廢也。
如來于現在世中能鑒機。
而開近顯遠。
有于迹中之利益者。
亦由能證長遠壽量故也。
△三明未來益物二。
初果壽長。
如是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初如是至阿僧祇劫。
是明果上所證壽命長遠也。
言常住不滅者。
以能證果壽。
而于未來世中。
非生現生。
而生實不生。
非滅現滅。
而滅實不滅。
利益衆生。
永永無盡。
所以直就果壽明之。
△二舉因況。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複倍上數。
此以因況果。
以淺況深。
我本等者。
是菩薩初住已後。
分證之壽也。
以其分證。
故言是因。
如斯報壽自當盡未來際。
過于上之塵劫之遠。
故曰複倍上數。
因壽尚爾。
果壽之未來永永。
不待言矣。
所以舉因為況也。
上來正明三世竟。
△二釋疑二。
初明迹中唱滅。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然今等者。
有謂如來既其壽命無量。
常住不滅。
何以又于三世之中。
現生現滅。
而有生滅耶。
故釋雲然今非實等也。
如來本不生滅。
為化衆生。
所以現生。
而生實非生。
為化衆生。
所以現滅。
而滅實非滅。
然現生可知其化生矣。
現滅亦是化生者。
所謂應以滅度而得度者。
則現滅度也。
以不滅有損。
滅則有益。
是故現滅。
亦是為化衆生也。
△二明唱滅利益二。
初不滅有損。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衆生。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于世。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貪着五欲。
入于憶想。
妄見網中。
若見如來。
常在不滅。
便起憍恣。
而懷厭怠。
不能生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
以是方便者。
即是以非滅唱滅之方便。
而化衆生也。
所以下轉解。
初明不聞法人有損。
薄德之人。
則不能聞法。
依教起行。
而為修習者也。
不種善根。
是不修緣了二因者也。
既不修二因。
則正因無由可顯。
而無功德法财以為莊嚴。
故言貧窮下賤。
既無功德法财。
則但有種種分别貪愛。
故言貪着五欲。
入于妄見網者。
貪欲即是思惑。
著于五塵。
妄見即是見惑。
執着諸法起分别也。
若見下。
明聞法之人亦有損。
便起憍恣者。
憍即矜憍。
恣即恣縱。
起于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增上慢之憍恣也。
懷厭怠者。
即但樂小法。
不肯前進也。
不能下總收。
謂若如來在世。
則不聞法者。
貪着五欲。
入于妄見。
已聞法者。
起于憍恣。
懷于厭怠。
總之皆不能生于難遭之想。
恭敬之心故也。
如此則如來在世。
有于損矣。
△二現滅有益。
是故如來。
以方便說。
比丘當知。
諸佛出世。
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
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斯衆生等。
聞如是語。
必當生于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于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
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佛難可遇者。
若言佛難值遇。
如優昙華。
如一眼龜。
值浮木孔。
衆生聞之。
必生難遇之想。
恭敬之心。
則有益矣。
故現滅也。
所以下轉解。
薄德之人者。
即是不能修六度萬行。
而無緣因。
不能修于一心妙觀。
而無了因者也。
少有智慧。
障略輕者。
則或有見佛。
全無智慧。
障深重者。
則或不見也。
以此下總收。
為欲衆生懷慕戀。
生渴仰。
種善根。
故雖不滅現滅也。
總之三世之中。
非生而現生。
非滅而現滅。
皆是為化衆生。
而實不生滅也。
△三不虛。
又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衆生。
皆實不虛。
諸佛法皆如是者。
謂不獨我釋迦。
有如是長遠之壽量。
能如是三世之益物。
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亦複有如此之壽量。
能如此三世益物。
而皆如是也。
為度衆生皆實不虛者。
謂如來之現有生滅。
皆為衆生。
實非生滅。
既無生滅。
唯長遠壽量。
究竟真實。
而不虛妄也。
初法已竟。
△二譬。
謂如來元證長遠壽量。
而于三世中。
現生現滅者。
皆是為度衆生。
實無生滅而不虛。
若假喻發明。
猶如良醫一般也。
良醫雖有去來。
然皆為治狂子。
實無去來而不虛也。
文為四。
初喻過去益物。
二喻現在益物。
三喻未來益物。
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