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

關燈
結喻不虛。

    初二。

    初喻非生現生。

     譬如良醫。

    智慧聰達。

    明練方藥。

    善治衆病。

     如良醫者。

    良醫則視色聽聲診脈。

    皆能知病。

    以喻如來。

    能口輪說法。

    身輪現通。

    意輪鑒機也。

    智慧聰達者。

    良醫有智慧。

    則能知藥中之道理。

    有聰達。

    則能識病裡之根源。

    以喻如來有智慧。

    能知諸法之實相。

    有聦達。

    能知諸根利鈍也。

    明煉方藥者。

    良醫能煉君臣佐使之藥方。

    明煉寒熱甘辛之藥味。

    以喻如來。

    能知八萬四千法門。

    能明八萬四千波羅蜜也。

    善治衆病者。

    衆病即地大不調。

    則有沉滞之病。

    風大不調。

    則有振掉之病。

    水大不調。

    則有壅腫之病。

    火大不調。

    則有煩熱之病。

    而良醫則能寒者。

    以熱治之。

    熱者以寒治之。

    而悉能善為療治。

    以喻衆生有貪欲者。

    有瞋恚者。

    有愚癡者。

    有等分者。

    而如來則能有八萬四千法門。

    顯于八萬四千波羅蜜。

    治彼衆生八萬四千之塵勞也。

    上皆喻如來之能應也。

     其人多諸子息。

    若十二十。

    乃至百數。

     此喻衆生之機感矣。

    多諸子息者。

    如來以無緣慈悲。

    普覆九界三乘一切衆生。

    而觀四生如一子。

    等三界以同仁。

    則無有一衆生非如來之子。

    故雲多諸子息也。

    若十即聲聞子。

    二十即緣覺子。

    百數即菩薩子也。

    以有其應。

    故非生現生。

    而令衆生得益也。

     △二喻非滅現滅。

     以有事緣。

    遠至餘國。

     若機薪一熄。

    則應火宜亡。

    則非滅而現滅矣。

    故雲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即是此土機盡。

    他方緣興。

    而舍此赴彼也。

    此喻過去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而益物也。

     △二喻現在益物二。

    初喻非生現生。

    二喻非滅現滅。

    初五。

    初喻三乘為邪所轉。

     諸子于後。

    飲他毒藥。

    藥發悶亂。

    宛轉于地。

     諸子者。

    即三乘根性之子。

    于後即如來滅度之後也。

    飲他毒藥者。

    即喻遇于邪師。

    受彼邪法。

    若佛在世。

    則受正法。

    由佛滅後。

    故受邪師之邪法。

    而此邪法。

    能亡法身。

    能殒慧命。

    如世之毒藥。

    能亡身命也。

    藥發悶亂者。

    喻既受邪法。

    則起于邪見。

    或執于斷。

    或計于常。

    如藥發而悶亂也。

    既起邪見。

    則還招苦果。

    而堕三途。

    如宛轉于地。

    是則最初發心。

    元欲求出三界。

    由受邪法。

    而起邪見。

    故不唯不出三界。

    而反堕三途。

    此正求升而反墜。

    求出而反入也。

     △二喻如來示生三界。

     是時其父。

    還來歸家。

     還來歸家者。

    如來知三界之子。

    受于邪法。

    而欲拔其邪。

    故還來示生三界之家也。

     △三喻梵王請轉法輪。

     諸子飲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遙見其父。

    皆大歡喜。

    拜詭問訊。

    善安隐歸。

    我等愚癡。

    誤服毒藥。

    願見救療。

    更賜壽命。

     失本心者。

    即是失本三乘之種子。

    不失即雖受邪法。

    猶未失三乘種子也。

    為邪所轉故雲遙。

    元是如來昔之所化。

    而天性相關。

    故雲見父也。

    皆大歡喜者。

    雖有失心不失心之異。

    而既見如來。

    故皆歡喜也。

    善安隐歸者。

    謂如來能善安隐于我等之者。

    今還生三界而歸也。

    愚癡者。

    愚即愚昧。

    癡即癡迷。

    三乘是正。

    由愚昧故。

    而反失之。

    邪法是邪。

    由癡迷故。

    為彼所轉也。

    願見救療更賜壽命者。

    既誤受于邪法。

    則所有法身慧命。

    定當殒亡。

    願轉法輪。

    還為說于三乘正法。

    使法身慧命更得生長也。

     △四喻如來因機設教。

     父見子等。

    苦惱如是。

    依諸經方。

    求好藥草。

    色香美味。

    皆悉具足。

    搗篩和合。

    與子令服。

    而作是言。

    此大良藥。

    色香美味。

    皆悉具足。

    汝等可服。

    速除苦惱。

    無複衆患。

     苦惱者。

    見思之苦因。

    分段之苦果也。

    經方即三藏十二部。

    好藥草者。

    喻微妙法門也。

    色香味即喻戒定慧也。

    依教起解如搗。

    依解起行如篩。

    依行入證。

    如和合也。

    令服者。

    即令其依之而修證也。

    汝等可服等者。

    謂汝等可依教起解。

    依解起行。

    既起行則能入證。

    此則不唯不為邪之所轉。

    亦能證于涅槃。

    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故雲速除苦惱也。

     △五喻諸子聞法受行。

     其諸子中。

    不失心者。

    見此良藥。

    色香俱好。

    即便服之。

    病盡除愈。

     受行可見。

    上喻非生現生竟。

     △二喻非滅現滅。

    由三乘種性之子。

    為邪所轉。

    故非生現生。

    而欲拔其邪。

    不失種子者。

    雖已受化。

    而又有失種子者。

    猶不受行。

    故還非滅現滅。

    而度脫也。

    文為二。

    初喻不滅有損。

     餘失心者。

    見其父來。

    雖亦歡喜問訊。

    求索治病。

    然與其藥。

    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氣深入。

    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藥。

    而謂不美。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為毒所中。

    心皆颠倒。

    雖見我喜。

    求索救療。

    如是好藥。

    而不肯服。

     言不美者。

    由其深入邪法。

    而謂正法為不美也。

    心皆颠倒者。

    即邪正不分。

    以邪為正。

    以正為邪也。

     △二喻現滅有益。

     我今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即作是言。

    汝等當知。

    我今衰老。

    死時已至。

    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

    勿憂不差。

    作是教已。

    複至他國。

    遣使還告。

    汝父已死。

    是時諸子。

    聞父背喪。

    心大憂惱。

    而作是念。

    若父在者。

    慈愍我等能見救護。

    今者舍我。

    遠喪他國。

    自惟孤露。

    無複恃怙。

    常懷悲感。

    心遂醒悟。

    乃知此藥。

    色香美味。

    即取服之。

    毒病皆愈。

     衰老即化導将終。

    死時已至。

    即當入涅槃也。

    良藥留此者。

    如來在世。

    則自行教化。

    若欲入滅。

    則所留者。

    唯十二部經也。

    汝可取服勿憂不差者。

    謂汝可依之起解而行。

    必能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而勿憂其不證也。

    複至他國者。

    前來還生三界。

    今乃複往他方教化也。

    遣使還告者。

    如來雖複入于涅槃。

    而其所有無緣大慈悲心。

    未曾暫廢。

    故自雖往他方教化。

    而還遣四依菩薩。

    以為化導。

    四依菩薩。

    乃是如來所使。

    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者。

    故言遣使也。

    心遂醒悟者。

    前則邪法深入。

    失本三乘種子。

    雖聞于法。

    不肯受行。

    以由如來常在不滅故也。

    今既不見如來。

    因懷悲感。

    而種善根。

    則三乘之種。

    還得複生。

    故言心遂醒悟也。

    即取服者。

    既已醒悟。

    則已知邪正。

    故即受行。

    毒病皆愈者。

    轉邪歸正。

    不為邪轉。

    即是毒愈。

    又能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即是病愈也。

    二喻現在益物竟。

     △三喻未來益物。

     其父聞子。

    悉已得差。

    尋便來歸。

    鹹使見之。

     悉已得差者。

    即是已得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證于涅槃。

    而成就小乘也。

    尋歸使見者。

    小機既就。

    大機自發。

    故還非生現生。

    而來教化。

    令得鹹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四明結喻不虛。

     諸善男子。

    于意雲何。

    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科雲結喻不虛者。

    已上喻三世現生現滅。

    皆是為化衆生。

    故實非生非滅。

    亦由能證長遠壽量。

    故皆不虛。

    故更發明不虛之喻。

    即是喻上法中。

    為度衆生皆實不虛也。

    初問言良醫虛妄罪否者。

    謂良醫去已複來。

    來已複去。

    雖有去來。

    皆為治子。

    而實無去來。

    不知有人。

    說此良醫去來虛妄罪不。

    不也下答。

    謂良醫雖有去來。

    皆為治子。

    而實無此去來。

    故無有人說其去來之虛妄也。

     △三合。

     佛言我亦如是。

    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為衆生故。

    以方便力。

    言當滅度。

    亦無有能如法。

    說我虛妄過者。

     無有說我虛妄者。

    若實以生為生。

    以滅為滅。

    此乃如于生滅之法。

    而說我有虛妄也。

    今我生為化度衆生而生。

    生實非生。

    滅亦為化度衆生而滅。

    滅實非滅。

    而于所證之長遠壽量。

    曾無有妄。

    故亦無有人。

    能如生滅之法。

    而說我有虛妄也。

     △二偈頌三。

    初頌法。

    二頌譬。

    三頌合。

    初又二。

    初頌長遠壽量。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二頌三世益物三。

    初頌正明。

    二頌釋疑。

    三頌不虛。

    初又三。

    初頌過去。

    二頌現在。

    三頌未來。

    初二。

    初頌非生現生。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衆生。

    令入于佛道。

    爾來無量劫。

     言過去說法化生。

    令入佛道。

    已經無量劫矣。

     △二頌非滅現滅。

     為度衆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于此。

    以諸神通力。

    令颠倒衆生。

    雖近而不見。

     常住于此者。

    即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及餘住處也。

    颠倒衆生者。

    凡夫衆生。

    有常等四倒。

    二乘衆生。

    有無常等四倒。

    菩薩衆生。

    有亦常亦無常等四倒也。

     △二頌現在二。

    初頌非生現生。

     衆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衆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衆生。

    俱出靈鹫山。

     初明衆生有于機感。

    言質直柔軟者。

    謂未信伏之前。

    即邪曲而不質直。

    剛強而不柔軟。

    今既信伏。

    故質直而無委曲。

    柔軟而無剛暴也。

    既有機感。

    而必為之應。

    故非生現生。

    而出于靈鹫山也。

     △二頌非滅現滅。

     我時語衆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衆生。

    恭敬信樂者。

    我複于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現有滅不滅者。

    謂現為有滅。

    而實不滅也。

    不聞此者。

    即不聞所說無上法也。

     △三頌未來二。

    初頌非生現生。

     我見諸衆生。

    沒在于苦惱。

    故不為現生。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渴仰戀慕。

    即是機感。

    機感既成。

    乃非生現生。

    而出應之也。

     △二頌非滅現滅。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靈鹫山。

    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衆生所遊樂。

    諸天系天鼓。

    常作衆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衆。

     神力如是者。

    謂非滅現滅。

    乃是如來神通之力。

    而能如是也。

    靈鹫山。

    是娑婆同居之土。

    即同居土而如來分中。

    元是寂光。

    故言常住。

    餘住處即方便實報。

    亦即他方國土也。

    如來所住之處。

    三災永所不及。

    故言安隐。

    天即十地。

    人即三十心。

    以四十位。

    能分證寂光。

    故亦常充滿于如來之住處也。

    園林表具足種種禅定。

    堂閣表具足種種智慧。

    寶莊嚴表具足功德法财。

    以為莊嚴。

    寶樹表無上菩提。

    從此菩提。

    而發為四十一位之真因如多華。

    成于妙覺無上之果如多果。

    而此因果。

    亦是九界衆生之所常遊樂者。

    天鼓表無問自說。

    伎樂表四辯宣揚。

    曼陀華表于圓因。

    修此圓因。

    必克圓果。

    故雨以散佛。

    亦是一切衆生之所具。

    故及大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