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

關燈
初頌正明竟。

     △二頌釋疑二。

    初正釋。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衆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衆。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言如來既常在靈山。

    則應人人皆見之者。

    何以不見耶。

    故釋雲。

    我淨土不毀。

    而衆生見燒。

    惡業衆生。

    則名尚不聞。

    何況得見。

    有德之人。

    則見我身。

    及聞我說。

    是則如來本是常在。

    惡業衆生。

    自不見耳。

    非關如來也。

     △二出意。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謂何以如來。

    能于三世之中。

    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而益衆生。

    故出其意雲。

    我智力如是。

    何以智力即能如是。

    以由如來。

    以智慧之光。

    照于無量。

    而證乎長遠壽量。

    故能如是也。

    言慧光照無量者。

    即以微妙智慧。

    照乎實相之理。

    實相之理。

    既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而無涯量。

    故能照慧光。

    亦複無量也。

     △三頌不虛。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勿生疑者。

    勿于此長遠壽量。

    現生現滅。

    而有疑也。

     △二頌譬。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三頌合。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颠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着五欲。

    堕于惡道中。

    我常知衆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憍恣即是惑。

    放逸即由惑起業。

    堕惡即業招報也。

     每自作是念。

    以何令衆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此行乃是總收。

    謂每作是意。

    不知雲何。

    方能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無上智慧。

    使速得成就如來長遠壽命之報身也。

    釋如來壽量品竟。

     妙法蓮華經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論此品之來源。

    總由如來已上發明。

    所有長遠之壽量。

    及以三世益物之中。

    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莫不廣開其近而顯其遠。

    開其迹而顯其本。

    前來生疑動執之菩薩。

    于此皆能斷于近疑。

    生于遠信。

    增乎道。

    損乎生。

    則有諸功德矣。

    既有功德。

    如來則當為其分别。

    故有此之一品也。

    而此品中。

    此如來授記。

    彌勒陳領。

    四信五品。

    流通等文。

    今所言分别功德。

    即是授記。

    上迹門所說。

    諸聲聞人。

    能斷權疑。

    而生實信。

    如來既一一與之授記。

    今本門說法。

    諸大菩薩。

    能斷近疑而生遠信。

    乃亦與之授記也。

    由于授記。

    而後陳領。

    由于正宗。

    而有流通。

    故但标分别功德。

    而攝餘之二也。

    分即分辯。

    别即揀别。

    諸大菩薩。

    聞佛說壽之時。

    能随聞入觀。

    而為修習。

    名之為功。

    觀成入證。

    有得于心。

    名之為德。

    然諸菩薩。

    雖則圓聞圓行。

    然證入時。

    則必從因以至果。

    惑落有淺深。

    所以有得于十住者。

    有得于十行者。

    有得于十向者。

    有得于十地者。

    有得于等覺位者。

    更有但得于相似者。

    其淺深不同。

    故如來為其一一分辯而揀别之。

    故言分别功德品也。

     △文分為二。

    初法身得記。

    二彌勒陳領。

    初有三。

    初經家叙起。

     爾時大會。

    聞佛說壽命。

    劫數長遠如是。

    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

    得大饒益。

     爾時者。

    即如來發明長遠壽量。

    三世益物。

    廣為開近顯遠。

    開迹顯本。

    方竟之時也。

    聞佛說壽長遠如是者。

    即聞說于成道已來。

    複過塵點之喻。

    無量阿僧祇劫。

    及三世中。

    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之說也。

    得大饒益者。

    迹門開權顯實。

    生身弟子。

    但能斷權疑生實信。

    得于初住成道八相之記而已。

    今本門。

    法身菩薩。

    聞于開近顯遠。

    而能斷近疑生遠信。

    則不但得于初住。

    乃至有一生能得無上菩提之者。

    則其所有豐饒利益。

    最為廣大。

    而不可思議。

    故言得大饒益也。

     △二如來分别二。

    初總牒起。

     于時世尊。

    告彌勒菩薩摩诃薩。

    阿逸多。

    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

     △二正分别二。

    初分别分證功德。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衆生。

    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法忍。

    即是分别其得于十住。

    謂我說壽命之時。

    有諸菩薩。

    即能随聞成觀。

    而便有證入者。

    若舉其數而論之。

    則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

    得無生法忍。

    由此諸菩薩。

    聞佛上來所說。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及以非生現生。

    非滅現滅。

    即便了知一切諸法。

    雖有于生。

    而生從緣生。

    生實無生。

    雖有于滅。

    而滅從緣滅。

    滅實無滅。

    以此不生不滅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而一得一切得。

    故便能得于無生法忍也。

    若論得忍。

    則已入初住。

    初住既爾。

    則後之九住可知。

    此即聞佛說長遠壽命。

    而得十住也。

     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

    得聞持陀羅尼門。

     謂不獨六百萬億。

    乃至恒沙衆生。

    得無生法忍十住而已。

    更有比上千倍之菩薩。

    得聞持陀羅尼之十行。

    故雲複有千倍等也。

    陀羅尼。

    此雲總持。

    謂能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

    此諸菩薩。

    聞佛說長遠壽量。

    而能入十行。

    則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能總一切法而不遺。

    持一切義而不失。

    故言得陀羅尼也。

     複有一世界。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得樂說無礙辯才。

     樂說無礙辯才者。

    是明得十向。

    若未入十向之時。

    則有事理因果自他之别。

    今既聞佛說壽量。

    而入十向。

    則所有一切之事。

    無不歸之于理。

    凡其所作之因。

    究竟悉歸于果。

    随其所為有自行。

    皆能向之于他。

    此其自證如是。

    若化他之時。

    則能于一詞中。

    說無量詞。

    于一法中。

    說無量法。

    于一義中。

    說無量義。

    故雲得樂說無礙辯才也。

     複有一世界。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複有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能轉不退法輪。

    複有二千中國土。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能轉清淨法輪。

    複有小千國土。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四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三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二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摩诃薩。

    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無量旋陀羅尼。

    此即得初地。

    旋即旋轉。

    謂旋假以入空。

    旋空以入假。

    旋空假以入中也。

    若别教。

    則先空次假後中。

    而曆次第。

    今是圓教。

    旋假入空之時。

    則一空一切空。

    旋空入假之時。

    則一假一切假。

    旋空假入中之時。

    則一中一切中。

    此之旋空旋假旋中之陀羅尼。

    初地菩薩乃能得也。

    能轉不退法輪。

    即是得于二地。

    二地菩薩。

    自己證于不退。

    還以自所證者。

    轉入前人之心。

    亦令其證于不退。

    故雲能轉不退法輪也。

    能轉清淨法輪。

    即是得于三地。

    三地比于二地。

    更進破一品無明。

    故比二地所轉為清淨也。

    八生當得。

    即是得于四地。

    四地去于妙覺。

    但隔八位。

    故八生即得無上菩提。

    是四地也。

    此下略五六七三地。

    五地是七生當得菩提。

    六地是六生當得菩提。

    七地是五生當得菩提。

    四生當得即是八地。

    三生當得即是九地。

    二生當得即是十地。

    一生當得即是等覺也。

    此四十一位。

    所得之功德。

    非如來妙智。

    莫能分别。

    故如來乃為其一一分别之也。

     △二分别相似功德。

     複有八世界。

    微塵數衆生。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言發心者有三種。

    今相似。

    即十善菩薩發大心之發心也。

     △三時衆興供。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

    得大法利時。

    于虛空中。

    雨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以散無量百千萬億。

    寶樹下。

    師子座上諸佛。

    并散七寶塔中。

    師子座上。

    釋迦牟尼佛。

    及久滅度多寶如來。

    亦散一切諸大菩薩。

    及四部衆。

    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

    于虛空中。

    天鼓自鳴。

    妙聲深遠。

    又雨千種天衣。

    垂諸璎珞。

    真珠璎珞。

    摩尼珠璎珞。

    如意珠璎珞。

    遍于九方。

    衆寶香爐。

    燒無價香。

    自然周至。

    供養大會。

    一一佛上。

    有諸菩薩。

    執持幡蓋。

    次第而上。

    至于梵天。

    是諸菩薩。

    以妙音聲。

    歌無量頌。

    贊歎諸佛。

     諸大菩薩。

    既聞如來如是分别。

    得大法利。

    故歡喜興供也。

    初從空雨曼陀羅華。

    表從第一義天。

    發于菩提心之圓因。

    此即表得相似之功德也。

    雨摩诃曼陀羅華。

    表從第一義天。

    發于四十一位之真因。

    此即表得分證功德也。

    散分身佛者。

    表此之因必克于果也。

    并散釋迦者。

    上諸佛是多。

    今釋迦是一。

    此之圓因。

    本即一是多。

    即多是一。

    而一多無礙之者。

    故既散諸佛。

    複散釋迦。

    以為表也。

    及多寶者。

    上釋迦是現在佛。

    今多寶是滅度佛。

    此之圓因。

    本非生非滅。

    而生滅一如之者。

    故既散釋迦。

    複散多寶以為表也。

    亦散菩薩者。

    上三佛是果。

    今菩薩是因。

    此之圓因。

    本即因而果。

    即果而因。

    因果同源之者。

    故既散三佛。

    複散菩薩以為表也。

    及四部衆者。

    上佛菩薩是聖。

    今四部衆是凡。

    此之圓因。

    本即凡而聖。

    即聖而凡。

    凡聖平等之者。

    故既散佛與菩薩。

    複散四部衆以為表也。

    次雨細末香者。

    前迹門開顯。

    不過發明即權是實。

    即三是一。

    權實不二。

    三一圓融而已。

    今本門開顯。

    則發明即近是遠。

    即迹是本。

    遠近一際。

    本迹同源。

    比上迹門。

    更為深遠微細。

    能令菩薩得大饒益。

    故雨細末之香。

    以表顯也。

    于虛空中天鼓自鳴者。

    表如來能從于第一義空。

    無問而自說也。

    妙聲深遠者。

    表佛所說。

    能令聞者。

    任運入妙覺果海。

    如上說于長遠壽命。

    更能令諸菩薩。

    證于四十一位功德。

    而得任運流入。

    故以妙聲深遠而為表也。

    雨千種天衣者。

    衣有遮護之義。

    表于如來能以法界無緣慈悲。

    而遍為與拔。

    垂諸華纓者。

    表所發妙行。

    真珠璎珞。

    表即真之妙行。

    摩尼珠璎珞。

    表即俗之妙行。

    如意珠璎珞。

    表即中之妙行。

    此之即真即俗即中之妙行。

    元同為九界衆生之所具。

    故以遍九方而為表也。

    衆寶香爐燒無價香者。

    爐乃表衆生因心。

    衆生因心。

    具有如來之三德秘藏。

    如來三德秘藏。

    元徹乎衆生之因心。

    如衆寶以成其爐。

    爐則具乎衆寶也。

    從具而發乎行如燒。

    無價香者。

    表所觀之境。

    是上品寂光也。

    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者。

    果德既徹于因心。

    則因心還通乎果德。

    而表顯之。

    因心天然通于果德。

    故言自然周至。

    雖通果德。

    實是因心。

    故言供養大會。

    雖是因心。

    實通果德。

    故言一一佛上也。

    有諸菩薩執持幡蓋者。

    幡以轉動為義。

    蓋以蔭覆為義。

    正表諸大菩薩。

    聞佛所說長遠壽量。

    而能轉煩惱以成菩提。

    轉生死以成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