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三結益三。
初勸修。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二示益。
有十五行半四字偈。
并六行五字偈。
分為二。
初明三報清淨。
二明夢中佛事。
初三。
初明現報清淨。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讀誦解說等乃法華之力。
自得心無憂惱。
以其所明唯佛之知見耳。
又自然四大調和而無病。
以其所悟是諸法實相耳。
既無憂惱。
又無病痛。
自得顔色鮮白也。
△二明生報清淨。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諸天童子。
以為給使。
天童給使者。
蓋此經為諸天之所護。
今能讀誦此經。
故生報之中。
能令諸天。
以護經之護。
而還護于人。
故令童子以為給使也。
△三明後報清淨。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獅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刀杖等者。
現在既能住四安樂行。
讀此經時。
則内心自柔和善順。
而無瞋恚。
内既無瞋。
外亦無障。
故于後報之中。
縱有刀杖等障。
而亦不能加之也。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者。
所有智慧。
則無不照燭。
而能破無明煩惱。
如日之能照一切。
而破諸昏暗也。
△二明夢中佛事二。
初夢五時法化。
二夢八相成道。
所以有此五時八相之夢者。
以觀現在。
能住安樂行。
而弘此經。
則于後報之中。
必得作佛。
故前雲。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
于未來世。
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
于未來世。
必得作佛也。
若作佛時。
必說五時。
必成八相。
故現在雖未能實得如是。
而先于夢中兆之。
故有此夢中佛事也。
初為五。
初夢見華嚴時。
若于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獅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初二句是總明。
次言見諸如來坐獅子座者。
即是華嚴會上。
如來現千丈舍那身也。
諸比丘衆圍繞說法。
即四十一位。
法身大士。
一時圍繞。
如雲籠月也。
說法者。
即是為實機說圓教。
為權機說别教也。
又見龍神等。
即是宿世根熟。
天龍八部也。
自見其身而為說法者。
即如彼四大菩薩。
為如來所加。
而說于四十位功德者是也。
△二夢見阿含時。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身相金色。
即老比丘三十二相也。
演說諸法。
即演說四阿含法。
亦即演說生滅四谛。
十二因緣。
事六度法。
亦即演說戒定慧。
小乘三藏諸法也。
△三夢見方等時。
佛為四衆。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授記者。
即方等會上。
授諸大菩薩之記。
汝善男子等。
即授記之詞也。
△四夢見般若時。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修習善法者。
謂始是五陰終至種智。
循環八十一科之法。
莫不以般若妙智而觀照之。
故言修習善法也。
△五夢見法華時。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因聞法華。
故能證于諸法實相。
入于深禅大定之中。
見于十方諸佛也。
△二夢八相成道。
上五時。
乃夢中聞佛所說。
身預其會。
今八相。
乃夢自身成道而有也。
分二。
初總明八相。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謂說法之人。
常有此身金色。
有福之相好夢也。
金色之身。
即是八相所成之身。
故此是總明也。
△二别示八相。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于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獅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衆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衆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夢作國王。
即夢作轉輪聖王也。
既作國王。
則必降王宮。
住胎。
出胎。
而後作王。
故知此一句。
即兼此之三相也。
舍宮殿下三句。
即第四出家相也。
在菩提下一行。
即是第六成佛道相。
然必降魔。
而後成道。
故言成道。
攝得第五降魔之相也。
言求道過七日者。
今釋迦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則求道十有餘年。
今言七日者。
以由其機熟有遲速故也。
成無上道下一行半。
是轉法輪相。
後當下二句。
是入涅槃相也。
煙燈但是一物。
不可作機應分解。
若言薪盡燈滅可耳。
今須單約應邊釋也。
又若單約應邊。
而既言煙盡。
又言燈滅者。
以如來身。
有勝劣兩應。
今小機無。
而收劣應。
歸于法身之本。
如煙盡。
大機無。
而收勝應。
歸于法身之本。
如燈滅也。
已上初勸修。
二示益竟。
△三總結。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言得大利者。
即是能得三報清淨。
夢中佛事等之大利也。
迹門竟。
釋安樂行品終。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若論斯品之來由。
總從一經所明。
不出如來果後施化。
近城之迹。
及以長遠證得壽量之木。
如此迹本二門。
四十年前所未明。
一切諸經所絕唱。
直至今日靈山高會。
衆生之機已熟。
開顯之時已至。
以故如來。
于前十四品中。
發明出世之本懷。
一大事之因緣。
開其三而顯其一。
開其權而顯其實。
謂之迹門。
迹門既竟。
自當開其迹。
而顯其本。
開其近而顯其遠。
故有後之十四品。
謂之本門。
于此本門之中。
例前迹門。
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今初下方菩薩。
從地湧出。
現種種相。
而疑者疑。
問者問。
即本門之發起序分也。
次之如來。
略開其近。
略顯其遠。
而彌勒等菩薩。
各各生疑動執。
而如來廣開伽耶近城之迹。
廣顯長遠壽量之本。
以令其皆得斷于近疑。
生于遠信。
授于法身之記。
得于增道之益。
即本門之正宗分也。
後乃發明。
現在有于四信。
滅後有于五品。
而為勸贊付囑。
即本門之流通分也。
則知今欲發起長遠壽量。
故有此從地湧出之文也。
言從地湧出者。
下方菩薩。
聞如來呼召之命。
乃于娑婆國土地裂之處。
從而湧出也。
所以湧出者。
正為發起如來所有長遠之本。
蓋如來本于長遠劫前。
早已證得無上菩提。
為欲教化衆生。
乃從本垂迹。
非生現生。
示降王宮出家。
去伽耶不遠。
于木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
此蓋三藏之佛耳。
若不為之開顯。
則一切衆生。
豈知更有所謂天衣為座之佛。
寶華為座之佛。
虛空為座之佛耶。
然若非地湧以為發起。
則久本亦何由可明。
何以湧出。
便能顯于如來之久本。
蓋地湧菩薩。
乃是弟子。
而如來乃是師。
地湧菩薩。
乃是因位。
而如來乃是果人。
所謂若欲識師。
當觀弟子。
弟子因位。
既其德如是而重。
位如是而高。
則其師之果人。
不待言而自可知矣。
此正以因而顯其果。
以資而顯其師。
故以地湧菩薩。
而為發起。
自能顯于如來。
早已證得長遠壽量之久本也。
△二本門開近顯遠。
有三。
初序分。
二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下。
正宗分。
三分别功德品中。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已下。
訖經盡流通分。
初為三。
初現相序。
如上迹門之現瑞。
二彌勒菩薩及八千下。
疑問序。
如上迹門之疑念。
三爾時釋迦牟尼分身下。
問答序。
如上迹門之問答。
蓋本門既無經首。
故無通序。
于别序亦無衆集。
蓋别序之衆集。
即通序之同聞故也。
餘之三序。
一一皆如迹門。
迹門有現瑞疑念問答。
以為發起。
如來即為之開三權顯一實。
今本門既亦有如此之發起。
故即為之開近迹而顯遠本也。
初為八。
初菩薩請命。
爾時他方國土。
諸來菩薩摩诃薩。
過八恒河沙數。
于大衆中。
起合掌作禮。
而白佛言世尊。
若聽我等。
于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
護持讀誦書寫。
供養是經典者。
當于此土。
而廣說之。
他方菩薩。
請命弘經者。
由聞迹門流通中。
如來發明人尊法勝。
三軌四行。
若弘通者。
能得三報清淨。
又能夢中見于五時法化。
八相成道。
如此種種勝妙利益。
而彼菩薩欣斯勝利。
故作禮白佛。
欲如持品中。
二萬菩薩。
于此土娑婆弘經也。
△二如來止召二。
初止他方。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
止善男子。
不須汝等。
護持此經。
如來止者有三意。
一者。
此等菩薩。
元是他方來者。
若許其在此土弘經。
則彼土衆生。
誰為教化。
故止之也。
二者。
既是他方菩薩。
則于彼土衆生有緣。
若此衆生。
未曾結緣。
雖欲此土弘經教化。
而未免得益者少。
故止之也。
三者。
此中正欲發起本門。
若不止他方之請。
則何由呼召下方。
而得從地湧出。
既不湧出。
則遠本何由發起。
是則欲明于本。
須召下方。
今乃欲召下方。
故止之也。
言不須汝等者。
謂若此土無人。
則許汝等。
今此土自有其人。
故不須汝等也。
△二召下方。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
自有六萬恒河沙等。
菩薩摩诃薩。
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
是諸人等。
能于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此正明不須汝等之意。
即是呼召下方也。
呼召下方。
亦有三意。
一者。
下方菩薩。
是我所化。
乃是弟子。
弟子而弘師經。
乃所宜者。
故召之也。
二者。
此等菩薩。
既常在娑婆國住。
則自與此土衆生有緣。
若弘化之衆。
必能得益。
故召之也。
三者。
召之使來。
令舊住者。
因之法疑發問。
可從是而開近顯遠。
故召之也。
六萬恒河沙。
是舉其首領。
一一各有六萬恒河沙。
是明其統領。
是諸人等。
乃總指首領。
及統領也。
△三菩薩湧出六。
初叙湧出。
佛說是時。
娑婆世界。
三千大千國土。
地皆振裂。
而于其中。
有無量千萬億。
菩薩摩诃薩。
同時湧出。
是時者。
即制止他方。
呼召下方。
已竟之時也。
地皆振裂者。
表前則迹門說畢。
聞者能破無明。
表後則近迹從是而開。
遠本從是而顯也。
△二明身相。
是諸菩薩。
身皆金色。
三十二相。
無量光明。
身皆金色等者。
此之菩薩。
既是如來本中所化。
則其所有之德必厚。
所居之位必高。
故同于如來。
而身皆金色。
身有三十二相。
相有無量光明也。
△三出住處。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先盡等者。
謂今則從地而湧。
初勸修。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二示益。
有十五行半四字偈。
并六行五字偈。
分為二。
初明三報清淨。
二明夢中佛事。
初三。
初明現報清淨。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顔色鮮白。
讀誦解說等乃法華之力。
自得心無憂惱。
以其所明唯佛之知見耳。
又自然四大調和而無病。
以其所悟是諸法實相耳。
既無憂惱。
又無病痛。
自得顔色鮮白也。
△二明生報清淨。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衆生樂見。
如慕賢聖。
諸天童子。
以為給使。
天童給使者。
蓋此經為諸天之所護。
今能讀誦此經。
故生報之中。
能令諸天。
以護經之護。
而還護于人。
故令童子以為給使也。
△三明後報清淨。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獅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刀杖等者。
現在既能住四安樂行。
讀此經時。
則内心自柔和善順。
而無瞋恚。
内既無瞋。
外亦無障。
故于後報之中。
縱有刀杖等障。
而亦不能加之也。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者。
所有智慧。
則無不照燭。
而能破無明煩惱。
如日之能照一切。
而破諸昏暗也。
△二明夢中佛事二。
初夢五時法化。
二夢八相成道。
所以有此五時八相之夢者。
以觀現在。
能住安樂行。
而弘此經。
則于後報之中。
必得作佛。
故前雲。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
于未來世。
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
于未來世。
必得作佛也。
若作佛時。
必說五時。
必成八相。
故現在雖未能實得如是。
而先于夢中兆之。
故有此夢中佛事也。
初為五。
初夢見華嚴時。
若于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獅子座。
諸比丘衆。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初二句是總明。
次言見諸如來坐獅子座者。
即是華嚴會上。
如來現千丈舍那身也。
諸比丘衆圍繞說法。
即四十一位。
法身大士。
一時圍繞。
如雲籠月也。
說法者。
即是為實機說圓教。
為權機說别教也。
又見龍神等。
即是宿世根熟。
天龍八部也。
自見其身而為說法者。
即如彼四大菩薩。
為如來所加。
而說于四十位功德者是也。
△二夢見阿含時。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身相金色。
即老比丘三十二相也。
演說諸法。
即演說四阿含法。
亦即演說生滅四谛。
十二因緣。
事六度法。
亦即演說戒定慧。
小乘三藏諸法也。
△三夢見方等時。
佛為四衆。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衆。
合掌聽法。
授記者。
即方等會上。
授諸大菩薩之記。
汝善男子等。
即授記之詞也。
△四夢見般若時。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修習善法者。
謂始是五陰終至種智。
循環八十一科之法。
莫不以般若妙智而觀照之。
故言修習善法也。
△五夢見法華時。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因聞法華。
故能證于諸法實相。
入于深禅大定之中。
見于十方諸佛也。
△二夢八相成道。
上五時。
乃夢中聞佛所說。
身預其會。
今八相。
乃夢自身成道而有也。
分二。
初總明八相。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謂說法之人。
常有此身金色。
有福之相好夢也。
金色之身。
即是八相所成之身。
故此是總明也。
△二别示八相。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于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獅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衆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衆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夢作國王。
即夢作轉輪聖王也。
既作國王。
則必降王宮。
住胎。
出胎。
而後作王。
故知此一句。
即兼此之三相也。
舍宮殿下三句。
即第四出家相也。
在菩提下一行。
即是第六成佛道相。
然必降魔。
而後成道。
故言成道。
攝得第五降魔之相也。
言求道過七日者。
今釋迦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則求道十有餘年。
今言七日者。
以由其機熟有遲速故也。
成無上道下一行半。
是轉法輪相。
後當下二句。
是入涅槃相也。
煙燈但是一物。
不可作機應分解。
若言薪盡燈滅可耳。
今須單約應邊釋也。
又若單約應邊。
而既言煙盡。
又言燈滅者。
以如來身。
有勝劣兩應。
今小機無。
而收劣應。
歸于法身之本。
如煙盡。
大機無。
而收勝應。
歸于法身之本。
如燈滅也。
已上初勸修。
二示益竟。
△三總結。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言得大利者。
即是能得三報清淨。
夢中佛事等之大利也。
迹門竟。
釋安樂行品終。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若論斯品之來由。
總從一經所明。
不出如來果後施化。
近城之迹。
及以長遠證得壽量之木。
如此迹本二門。
四十年前所未明。
一切諸經所絕唱。
直至今日靈山高會。
衆生之機已熟。
開顯之時已至。
以故如來。
于前十四品中。
發明出世之本懷。
一大事之因緣。
開其三而顯其一。
開其權而顯其實。
謂之迹門。
迹門既竟。
自當開其迹。
而顯其本。
開其近而顯其遠。
故有後之十四品。
謂之本門。
于此本門之中。
例前迹門。
亦有序正流通之三分。
今初下方菩薩。
從地湧出。
現種種相。
而疑者疑。
問者問。
即本門之發起序分也。
次之如來。
略開其近。
略顯其遠。
而彌勒等菩薩。
各各生疑動執。
而如來廣開伽耶近城之迹。
廣顯長遠壽量之本。
以令其皆得斷于近疑。
生于遠信。
授于法身之記。
得于增道之益。
即本門之正宗分也。
後乃發明。
現在有于四信。
滅後有于五品。
而為勸贊付囑。
即本門之流通分也。
則知今欲發起長遠壽量。
故有此從地湧出之文也。
言從地湧出者。
下方菩薩。
聞如來呼召之命。
乃于娑婆國土地裂之處。
從而湧出也。
所以湧出者。
正為發起如來所有長遠之本。
蓋如來本于長遠劫前。
早已證得無上菩提。
為欲教化衆生。
乃從本垂迹。
非生現生。
示降王宮出家。
去伽耶不遠。
于木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
此蓋三藏之佛耳。
若不為之開顯。
則一切衆生。
豈知更有所謂天衣為座之佛。
寶華為座之佛。
虛空為座之佛耶。
然若非地湧以為發起。
則久本亦何由可明。
何以湧出。
便能顯于如來之久本。
蓋地湧菩薩。
乃是弟子。
而如來乃是師。
地湧菩薩。
乃是因位。
而如來乃是果人。
所謂若欲識師。
當觀弟子。
弟子因位。
既其德如是而重。
位如是而高。
則其師之果人。
不待言而自可知矣。
此正以因而顯其果。
以資而顯其師。
故以地湧菩薩。
而為發起。
自能顯于如來。
早已證得長遠壽量之久本也。
△二本門開近顯遠。
有三。
初序分。
二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下。
正宗分。
三分别功德品中。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已下。
訖經盡流通分。
初為三。
初現相序。
如上迹門之現瑞。
二彌勒菩薩及八千下。
疑問序。
如上迹門之疑念。
三爾時釋迦牟尼分身下。
問答序。
如上迹門之問答。
蓋本門既無經首。
故無通序。
于别序亦無衆集。
蓋别序之衆集。
即通序之同聞故也。
餘之三序。
一一皆如迹門。
迹門有現瑞疑念問答。
以為發起。
如來即為之開三權顯一實。
今本門既亦有如此之發起。
故即為之開近迹而顯遠本也。
初為八。
初菩薩請命。
爾時他方國土。
諸來菩薩摩诃薩。
過八恒河沙數。
于大衆中。
起合掌作禮。
而白佛言世尊。
若聽我等。
于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
護持讀誦書寫。
供養是經典者。
當于此土。
而廣說之。
他方菩薩。
請命弘經者。
由聞迹門流通中。
如來發明人尊法勝。
三軌四行。
若弘通者。
能得三報清淨。
又能夢中見于五時法化。
八相成道。
如此種種勝妙利益。
而彼菩薩欣斯勝利。
故作禮白佛。
欲如持品中。
二萬菩薩。
于此土娑婆弘經也。
△二如來止召二。
初止他方。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衆。
止善男子。
不須汝等。
護持此經。
如來止者有三意。
一者。
此等菩薩。
元是他方來者。
若許其在此土弘經。
則彼土衆生。
誰為教化。
故止之也。
二者。
既是他方菩薩。
則于彼土衆生有緣。
若此衆生。
未曾結緣。
雖欲此土弘經教化。
而未免得益者少。
故止之也。
三者。
此中正欲發起本門。
若不止他方之請。
則何由呼召下方。
而得從地湧出。
既不湧出。
則遠本何由發起。
是則欲明于本。
須召下方。
今乃欲召下方。
故止之也。
言不須汝等者。
謂若此土無人。
則許汝等。
今此土自有其人。
故不須汝等也。
△二召下方。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
自有六萬恒河沙等。
菩薩摩诃薩。
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
是諸人等。
能于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此正明不須汝等之意。
即是呼召下方也。
呼召下方。
亦有三意。
一者。
下方菩薩。
是我所化。
乃是弟子。
弟子而弘師經。
乃所宜者。
故召之也。
二者。
此等菩薩。
既常在娑婆國住。
則自與此土衆生有緣。
若弘化之衆。
必能得益。
故召之也。
三者。
召之使來。
令舊住者。
因之法疑發問。
可從是而開近顯遠。
故召之也。
六萬恒河沙。
是舉其首領。
一一各有六萬恒河沙。
是明其統領。
是諸人等。
乃總指首領。
及統領也。
△三菩薩湧出六。
初叙湧出。
佛說是時。
娑婆世界。
三千大千國土。
地皆振裂。
而于其中。
有無量千萬億。
菩薩摩诃薩。
同時湧出。
是時者。
即制止他方。
呼召下方。
已竟之時也。
地皆振裂者。
表前則迹門說畢。
聞者能破無明。
表後則近迹從是而開。
遠本從是而顯也。
△二明身相。
是諸菩薩。
身皆金色。
三十二相。
無量光明。
身皆金色等者。
此之菩薩。
既是如來本中所化。
則其所有之德必厚。
所居之位必高。
故同于如來。
而身皆金色。
身有三十二相。
相有無量光明也。
△三出住處。
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先盡等者。
謂今則從地而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