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二

關燈
若其未湧出之先。

    此等菩薩。

    盡住于何所耶。

    故雲先盡在于此界之下。

    空中而住也。

    在此界下。

    則不在于此。

    在下界空。

    則不在于彼。

    既不在此。

    又不在彼。

    正顯常住于不思議之中道第一義空也。

     △四言來由。

     是諸菩薩。

    聞釋迦牟尼佛。

    所說音聲。

    從下發來。

     謂此之菩薩。

    既在此界下住。

    何因從地而出。

    故雲聞佛所說音聲。

    從下發來。

    所說音聲者。

    即呼召之聲也。

    然推其發來之意有四。

    一者。

    聞佛呼召。

    自當發來。

    二者。

    為弘此經。

    亦當發來。

    三者。

    一切天人。

    執于如來之近迹。

    今欲破其近執。

    故發來也。

    四者。

    一切天人。

    不知如來有于遠本。

    今欲生其遠信。

    故發來也。

     △五舉衆數。

     一一菩薩。

    皆是大衆唱導之首。

    各将六萬恒河沙眷屬。

    況将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

    半恒河沙。

    四分之一。

    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

    況複億萬眷屬。

    況複千萬百萬。

    乃至一萬。

    況複一千一百。

    乃至一十。

    況複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複單己樂遠離行。

    如是等比。

    無量無邊。

    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

     一一菩薩。

    即指前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之首領也。

    唱導者。

    即開倡引導也。

    開倡則能說妙法。

    引導則能化衆生也。

    此舉其六萬恒河沙之首領。

    各将六萬恒河沙眷屬。

    及況将等者。

    謂将六萬恒河沙眷屬之首領。

    已有六萬恒河沙矣。

    況乎将五萬恒河沙眷屬之首領。

    其數又過于将六萬恒河沙眷屬者。

    則其數比上又多。

    而不止于六萬恒河沙矣。

    總之則弟子。

    後後少于前前。

    而師則後後多于前前也。

    觀文中況字及将字者。

    皆重在師分上說。

    故後則言單己。

    乃唯言于師也。

    以其六萬恒河沙。

    适當師弟相等。

    故就此立為規格。

    眷屬自六萬恒沙以下。

    則減為五萬四萬。

    乃至一人。

    首領自六萬恒沙已上。

    則增為七萬八萬。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也。

    如是等比者。

    乃是總收也。

     △六論申供。

     是諸菩薩。

    從地出已。

    各詣虛空。

    七寶妙塔。

    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佛所。

    到已向二世尊。

    頭面禮足。

    及至諸寶樹下。

    獅子座上佛所。

    亦皆作禮。

    右繞三匝。

    合掌恭敬。

    以諸菩薩。

    種種贊法。

    而以贊歎。

    住在一面。

    欣樂瞻仰。

    于二世尊。

     瞻仰二世尊者。

    釋迦雖已說于迹門。

    而猶未說本門。

    今欲釋迦還說本門。

    故瞻仰之。

    多寶雖已證明迹門。

    而猶未證明本門。

    今欲多寶還證本門。

    故瞻仰之也。

     △四如來現通。

     是諸菩薩摩诃薩。

    從初湧出。

    以諸菩薩。

    種種贊法。

    而贊于佛。

    如是時間。

    經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

    默然而坐。

    及諸四衆。

    亦皆默然。

    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

    令諸大衆。

    謂如半日。

    爾時四衆。

    亦以佛神力故。

    見諸菩薩。

    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言五十小劫。

    令衆謂半日。

    是即長見短。

    如來默然而坐。

    是受其贊歎。

    四衆亦皆默然。

    是敬其贊歎也。

    次四衆以佛神力。

    見菩薩滿無量國土虛空。

    是即狹見廣。

    以諸菩薩。

    唯從娑婆國土湧出。

    今四衆乃見其遍滿。

    于無量百。

    無量千。

    無量萬。

    無量億之國土虛空。

    故是即狹而見于廣也。

    然如來所以現此神通之力。

    令衆即長見短。

    即狹見廣者。

    蓋此中元為長遠壽量之發起。

    而如來之壽量。

    元是非長。

    非短。

    非廣。

    非狹。

    有于長短廣狹之分者。

    皆衆生之情見耳。

    今令其即五十劫之長。

    而見為半日之短。

    則五十劫之長不為長。

    而長非長。

    半日之短非為短。

    而短非短。

    令其即娑婆之狹。

    而見為無量億國之廣。

    則娑婆之狹不為狹。

    而狹非狹。

    無量億國之廣不為廣。

    而廣非廣。

    如此非長。

    非短。

    非廣。

    非狹。

    正可為于長遠壽量之發起。

    故現此不思議之神力。

    令其即長見短。

    即狹見廣也。

     △五菩薩問訊二。

    初标其名。

     是菩薩衆中。

    有四導師。

    一名上行。

    二名無邊行。

    三名淨行。

    四名安立行。

    是四菩薩。

    于其衆中。

    最為上首。

    唱導之師。

     上行者。

    此之菩薩。

    已能開佛知見。

    而登十住之位。

    則其所有之行。

    超于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之上。

    故名上行也。

    無邊行者。

    此之菩薩。

    已能示佛知見。

    而登十行之位。

    則能已法界無邊之行。

    圓觀圓照。

    而為修習。

    故名無邊行也。

    淨行者。

    此之菩薩。

    已能悟佛知見。

    而登十向之位。

    若未悟佛知見已前。

    則所有之行。

    猶有事理因果自他之别。

    此則不得名淨。

    今既悟佛知見。

    而入于十向。

    則無事不理。

    無因不果。

    無自不他。

    而事理圓融。

    因果一緻。

    自他平等。

    其行乃最為清淨之者。

    故名淨行也。

    安立行者。

    此之菩薩。

    已能入佛知見。

    而登十地之位。

    已破四十品無明。

    已顯四十分三德。

    自能任運流入薩婆若海。

    無上菩提之行。

    從此安立。

    故名安立行也。

    四人分釋如此。

    克實而論。

    四人一一皆具四十位之功德。

    是名上行。

    乃至安立行也。

     △二正問訊。

     在大衆中。

    各共合掌。

    觀釋迦牟尼佛。

    而問訊言世尊。

    少病少惱。

    安樂行不。

    所應度者。

    受教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

    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

    得無疲勞。

    又諸衆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言少病等者。

    是問能化之主。

    少病則身無危險而安。

    少惱則心無憂慮而樂。

    則自能自行化他矣。

    故言少病少惱安樂行也。

    所應度下。

    是問所化之衆。

    謂所應化度之者。

    受如來之教。

    易耶不耶。

    若易為教化。

    則不煩如來重重宣說。

    而自不至于疲倦勞頓也。

    如最初說于華嚴。

    而即有大機衆生受教。

    次之說于阿含。

    而即有小機衆生受教。

    次之說于方等般若。

    而即有大小之機受教。

    今日說于法華。

    而即有圓機衆生受教。

    則如來不緻于疲頓矣。

    若最初說于華嚴。

    而無大機衆生受教。

    乃至今日說于法華。

    而無圓機衆生受教。

    則如來必為之疲勞矣。

    故今問世尊勞耶否耶。

    次偈頌言。

    教化衆生者。

    始自華嚴。

    終至法華。

    莫不是教化衆生也。

     △六如來答問二。

    初正答。

     爾時世尊。

    于菩薩大衆中。

    而作是言。

    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者。

    乃印定之詞也。

    一如是。

    乃印其問能化。

    汝問如來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而我如來。

    誠為安樂。

    如汝所問也。

    一如是。

    乃印其問所化。

    汝問所應者受教易不。

    而所化衆生。

    誠為易度。

    亦如汝之所問也。

    以由上來菩薩雙問。

    故今如來乃雙印之于如是也。

     △二釋成二。

    初正釋。

     諸善男子。

    如來安樂。

    少病少惱。

    諸衆生等。

    易可化度。

    無有疲勞。

     如來二句。

    是釋成初一如是。

    而答其初問也。

    意謂汝前問世尊少病安樂不。

    今我實安樂。

    少病少惱。

    故我印汝于一如是也。

    諸衆生三句。

    乃釋成次一如是也。

    謂汝前又問世尊。

    所應度者。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今實易化。

    而無有勞。

    故我又印汝于一如是也。

     △二轉釋。

     所以者何。

    是諸衆生。

    世世已來。

    常受我化。

    亦于過去諸佛。

    恭敬尊重。

    種諸善根。

    此諸衆生。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謂何以而衆生易可化度。

    如來無有疲勞。

    故轉釋雲。

    是諸衆生。

    世世已來。

    乃至雲入于佛慧也。

    此明德厚根利之人。

    言世世已來等。

    所謂華嚴會上。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也。

    言始見我身者。

    即華嚴會上。

    見如來千丈舍那之身也。

    聞我所說。

    即聞于所說。

    圓滿修多羅之教也。

    即皆信受者。

    如來于華嚴會上。

    發明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而此德厚根利衆生聞之。

    即能生于信解。

    由解而能起行。

    由行而能入證。

    故雲即皆信受入如來慧也。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于佛慧。

     此明鈍根。

    言如是人者。

    即是大通佛所。

    曾受大化。

    後退大取小也。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者。

    謂如是之人。

    雖則德薄根鈍。

    而于華嚴之時。

    不見不聞。

    然我于阿含之時。

    令其證小。

    方等即為彈诃。

    般若還為其淘汰。

    今亦得障除機動。

    而便得聞是經。

    亦能入于如來智慧也。

    如此則德厚之人。

    始見聞時。

    即入佛慧。

    固是易度。

    即德薄之人。

    我以小引。

    亦入佛慧。

    亦是易度。

    由衆生皆是易度。

    故如來無有疲勞也。

     △七菩薩随喜。

     爾時諸大菩薩。

    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衆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随喜。

     上如來雙印如是。

    今菩薩雙歎善哉也。

    能問等者。

    由其易可化度。

    故能問諸佛所有之智慧。

    既問則答。

    答則能聞。

    聞已信解。

    由信起行。

    即得入證。

    今我等為之随順慶喜也。

    随喜其能問能聞。

    能信能行也。

    又初一句。

    是雙申贊歎。

    一善哉是歎如來安樂。

    一善哉是歎衆生易度。

    對上如來之雙印如是。

    即可知也。

    次大雄下六句。

    是别頌答問。

    上如來答其如來安樂之問。

    故諸大菩薩。

    以大雄一句領之。

    如來答其衆生易度之問。

    故諸菩薩。

    以諸衆生等。

    五句領之。

    蓋如來能安樂。

    由于大雄。

    衆生之易度。

    由于能問能聞。

    能信能行也。

    次我等随喜一句。

    是總發随喜也。

    如來安樂。

    亦随喜之。

    衆生易度。

    亦随喜之也。

     △如來述歎。

     于時世尊。

    贊歎上首諸大菩薩。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能于如來。

    發随喜心。

     能于如來等者。

    上雲我等随喜。

    乃是随喜衆生能問能行。

    今言能于如來發随喜心者。

    蓋衆生之所問所聞。

    所信所行者。

    乃是如來之智慧。

    故随喜衆生。

    即是随喜如來也。

    又雙歎善哉。

    已是雙述其能随喜如來。

    能随喜衆生矣。

    能于如來發随喜心。

    乃重述其能随喜如來也。

    以其随喜衆生。

    猶為易事。

    若随喜如來。

    乃是難事。

    故重述其能随喜如來也。

    初現相序竟。

     △二疑問序二。

    初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

    及八千恒河沙。

    諸菩薩衆。

    皆作是念。

    我等從昔已來。

    不見不聞。

    如是大菩薩摩诃薩衆。

    從地湧出。

    住世尊前。

    合掌供養。

    問訊如來。

     言從昔已來等者。

    謂我始從華嚴。

    終至今日。

    追随如來。

    亦非一朝一夕。

    其來久矣。

    他方菩薩來會。

    而我等所見所聞。

    亦不少矣。

    然曾不見不聞如是之菩薩。

    從地湧出。

    而問訊如來也。

     △二發問二。

    初長行。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

    知八千恒河沙。

    諸菩薩等。

    心之所念。

    并欲自決所疑。

     并欲自決所疑者。

    彌勒補處。

    豈實不知。

    而猶有疑。

    蓋自雖無疑。

    而衆則有疑。

    今欲為衆發問。

    故言自亦有疑也。

     △二偈頌二。

    初十四行正問。

    二五行半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