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初三。
初問從何所來。
合掌向佛。
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二問何因緣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衆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将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将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衆。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将五萬恒沙。
其數過于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于半億。
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于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
若人行籌數。
過于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初一行三句。
是正問何因。
次一一下九行。
是頌其衆數。
初言志念堅固者。
即是能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也。
大忍力者。
以其能常住此之娑婆世界。
即是忍力之大也。
從何所來者。
謂以何因緣。
而從何所來也。
以何因緣集之問。
而彌勒已知如來至此。
欲顯于本矣。
故即此一問。
便可為本門之發起也。
彌勒豈不見如來。
制止他方菩薩。
即呼召彼諸菩薩雲。
我有六萬恒沙菩薩。
是諸人等。
能于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故下言是諸大師等。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此即是彼菩薩。
發來之因緣矣。
故知以何因緣之問。
豈不知如來欲顯于本耶。
△三問其師是誰。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衆。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言大威德者。
以其能斷于惑。
能顯于德也。
稱揚何佛法等。
皆是問其師主。
謂稱贊宣揚何佛之教法。
修行受持誰佛之經典。
修學習熟何佛之道法也。
△二請答三。
初請答從來。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号。
△二請答因緣。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衆。
我于此衆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三請答師主。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衆疑。
本末因緣者。
發心為本。
成熟為末。
即始于何佛發心。
終從何佛成熟。
如此始本終末因緣。
衆皆有疑。
唯願世尊。
答明以決衆會之疑。
故言唯願決衆疑也。
即是決于從誰發心。
稱揚受持修習等之疑也。
又是決于從何來何因緣集。
師于誰等之疑也。
△三問答序二。
初侍者疑問。
二分身領答。
初二。
初舉所問之師。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
從無量千萬億。
他方國土來者。
在于八方諸寶樹下。
獅子座上。
結加趺坐。
△二明能問弟子。
其佛侍者。
各各見是菩薩大衆。
于三千大千世界。
四方從地湧出。
住于虛空。
各白其佛言世尊。
此諸無量無邊。
阿僧祇菩薩大衆。
從何所來。
言從何所來乃略問。
又兼何因緣集。
與師主于誰也。
故下答雲。
已問斯事。
乃指彌勒之三問。
是知此一問之意兼二也。
△二分身領答。
爾時諸佛。
各告侍者。
諸善男子。
且待須臾。
有菩薩摩诃薩。
名曰彌勒。
釋迦牟尼佛。
之所授記。
次後作佛。
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
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且待者有三意。
一為釋迦。
是此方之師。
自有此方弟子。
我等分身。
是他方之師。
汝等菩薩。
是他方弟子。
若此方之師。
自應答此方弟子之問。
今我既是他方之師。
則應答他方弟子之問。
若此方師之事。
非我所答也。
二此之菩薩。
從地湧出。
乃發起本門開近顯遠。
是事當釋迦自為發明。
非我等分身之所發明者事也。
三彌勒既已先問。
釋迦即當為答。
亦不須我等之答也。
因是得聞者。
聞于如來之所答。
從何因緣集。
與師主是誰也。
本門序分已竟。
△二正宗二。
初許說。
二正說。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歎述。
爾時釋迦牟尼佛。
告彌勒菩薩。
善哉善哉。
阿逸多。
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告彌勒者。
前迹門欲開三顯一。
故告聲聞。
今本門欲開近顯遠。
故告菩薩也。
雙歎善哉者。
一善哉是歎其善生疑念。
一善哉是歎其善發三問也。
問佛如是大事者。
如來出世。
有二大事。
一者發明諸法實相。
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是迹門之大事也。
二者發明如來長遠壽量。
久已證得菩提。
此是本門之大事也。
上來迹門大事。
雖已發明。
而本門大事。
猶未顯發。
然本門大事。
乃人之所難問者。
汝今乃能問之于佛也。
故言善哉(雲雲)。
△二誡許。
汝等當共一心。
被精進铠。
發堅固意。
△三正許。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
諸佛智慧。
初許說長遠壽量。
言顯發者。
上迹門初從三昧起。
即歎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乃至雲。
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則諸佛智慧。
已為宣示。
已為顯發矣。
今此中又言欲顯示諸佛智慧者。
當知長遠壽量。
非智慧不能修。
非智慧不能證。
故下文雲。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是知全由智慧。
而修證此之長遠壽量。
故欲顯示長遠壽量久本。
亦言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也。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諸佛獅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乃許說三世益物。
意謂不唯顯示諸佛智慧。
乃更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等力也。
言自在神通力者。
即是如來過去世中。
非生現生。
教化一切。
能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得大自在力也。
獅子奮迅之力者。
即是如來于現在世中。
非生現生。
而教化一切。
能于十方世界。
同日出家。
無量國中。
同時成道。
乃如來奮迅之力也。
威猛大勢力者。
即是如來于未來世中。
能益于物。
而斷人之所難斷。
度人之所難度。
調人之所難調。
乃如來威猛大勢力也。
諸佛之所以能三世益物者。
由能證長遠壽量。
故三世中。
皆能益物也。
△二偈頌二。
初頌誡許。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二頌正許。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初一句。
頌别許說長遠壽量。
汝今下。
頌别許說三世益物。
言昔所未聞法。
非但四十年前所未聞。
即今法華高會前迹門中。
亦所未聞。
今本門中。
乃當得聞也。
佛無不實語者。
一往如金剛雲。
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及楞嚴中雲。
無上法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若克實推之。
如上迹門中。
若說權則一定是權。
若說實則一定是實。
今若說近。
亦一定是近。
若說遠亦一定是遠。
如此權實遠近之說。
皆實不虛也。
△二正說二。
初略開近顯遠。
二壽量品去。
廣開近顯遠。
初二。
初正略開顯。
二爾時彌勒下。
重生疑執。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正答。
爾時世尊。
說此偈已。
告彌勒菩薩。
我今于此大衆。
宣告汝等。
阿逸多。
是諸大菩薩摩诃薩。
無量無數阿僧祇。
從地湧出。
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教化示導。
是諸菩薩。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阿逸多。
乃重呼。
是諸等是重舉。
從我于下。
方正答其三問也。
初是答其師主是誰之問。
言教化示導等者。
謂汝上來問我。
此諸菩薩衆。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非他人所教化者。
乃我釋迦如來。
于此娑婆。
得菩提已後。
教化此諸菩薩。
當知是我教化。
開示引導而成就也。
汝又問從誰初發心。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亦非從他人而發心。
亦是我得菩提後。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當知是從我發心也。
言調伏其心者。
此諸菩薩。
未經如來調伏已前。
未免或著于有。
或住于空。
或執于中。
而如來則為其調之伏之。
使得歸于非空非有非中。
而空而有而中也。
此諸菩薩。
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謂汝問此諸菩薩。
從何所來。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皆在此界之下。
虛空中住。
即知從于此界之下。
虛空中來也。
于諸經典。
讀誦通利。
思惟分别。
正憶念。
謂汝又問。
愛持行誰經。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于我所說經典。
悉能讀誦通利。
即知受持我所說之經也。
汝又問修習何佛道。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于我所說經典。
不唯能為讀誦通利而解。
亦能由解而思惟。
由思惟而起行。
故言思惟分别正憶念。
即知修習我之道法也。
言正憶念者。
此諸菩薩。
能以如來所說實相之妙境。
而發為能觀之妙智。
還以能觀之妙智。
照乎實相之妙境。
如此以境發智。
以智照境。
而境智一如不二之者。
則自不偏于有。
不偏于空。
不偏于中。
故是正憶念也。
△二轉釋。
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
不樂在衆。
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
勤行精進。
未曾休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
此釋此界虛空中住。
以其不樂在衆。
乃至亦不樂依止人天而住。
故住于此界下之虛空也。
常樂深智。
無有障礙。
亦常樂于諸佛之法。
言常樂深智諸佛之法等。
是釋于諸經典讀誦通利等也。
以其樂我釋迦所有之智。
及以諸佛所有之法。
故于諸經典。
悉皆讀誦思惟。
而為修習也。
此深智者。
即一心三智也。
樂于一切智。
則一切智現前。
而能觀于空。
樂于道種智。
則道種智現前。
而能觀于有。
樂于一切種智。
則一切種智現前。
而能觀于中。
觀于空之時。
則一空一切空。
而一切智無有障礙。
觀于有之時。
則一有一切有。
而道種智無有障礙。
觀于中之時。
則一中一切中。
而一切種智無有障礙。
故言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也。
此是樂我釋迦所有之智也。
然不獨樂我之智。
亦且常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之法。
故言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也。
一心精進。
求無上慧。
此二句。
是釋教化示導而得成就也。
由其能一心精進。
故我教化之時。
便得成就也。
是則于三問中。
但答其從何所來。
及以誰是師主之問。
而不答第二何因緣集者何也。
蓋湧出無别因緣。
唯為發起壽量。
此中若直答明。
則下之略廣開顯。
亦不必也。
而彌勒亦不為
初問從何所來。
合掌向佛。
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衆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二問何因緣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衆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将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将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衆。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将五萬恒沙。
其數過于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于半億。
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于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衆。
若人行籌數。
過于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初一行三句。
是正問何因。
次一一下九行。
是頌其衆數。
初言志念堅固者。
即是能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也。
大忍力者。
以其能常住此之娑婆世界。
即是忍力之大也。
從何所來者。
謂以何因緣。
而從何所來也。
以何因緣集之問。
而彌勒已知如來至此。
欲顯于本矣。
故即此一問。
便可為本門之發起也。
彌勒豈不見如來。
制止他方菩薩。
即呼召彼諸菩薩雲。
我有六萬恒沙菩薩。
是諸人等。
能于我滅後。
護持讀誦。
廣說此經。
故下言是諸大師等。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此即是彼菩薩。
發來之因緣矣。
故知以何因緣之問。
豈不知如來欲顯于本耶。
△三問其師是誰。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衆。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言大威德者。
以其能斷于惑。
能顯于德也。
稱揚何佛法等。
皆是問其師主。
謂稱贊宣揚何佛之教法。
修行受持誰佛之經典。
修學習熟何佛之道法也。
△二請答三。
初請答從來。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号。
△二請答因緣。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衆。
我于此衆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三請答師主。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衆。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衆疑。
本末因緣者。
發心為本。
成熟為末。
即始于何佛發心。
終從何佛成熟。
如此始本終末因緣。
衆皆有疑。
唯願世尊。
答明以決衆會之疑。
故言唯願決衆疑也。
即是決于從誰發心。
稱揚受持修習等之疑也。
又是決于從何來何因緣集。
師于誰等之疑也。
△三問答序二。
初侍者疑問。
二分身領答。
初二。
初舉所問之師。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
從無量千萬億。
他方國土來者。
在于八方諸寶樹下。
獅子座上。
結加趺坐。
△二明能問弟子。
其佛侍者。
各各見是菩薩大衆。
于三千大千世界。
四方從地湧出。
住于虛空。
各白其佛言世尊。
此諸無量無邊。
阿僧祇菩薩大衆。
從何所來。
言從何所來乃略問。
又兼何因緣集。
與師主于誰也。
故下答雲。
已問斯事。
乃指彌勒之三問。
是知此一問之意兼二也。
△二分身領答。
爾時諸佛。
各告侍者。
諸善男子。
且待須臾。
有菩薩摩诃薩。
名曰彌勒。
釋迦牟尼佛。
之所授記。
次後作佛。
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
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且待者有三意。
一為釋迦。
是此方之師。
自有此方弟子。
我等分身。
是他方之師。
汝等菩薩。
是他方弟子。
若此方之師。
自應答此方弟子之問。
今我既是他方之師。
則應答他方弟子之問。
若此方師之事。
非我所答也。
二此之菩薩。
從地湧出。
乃發起本門開近顯遠。
是事當釋迦自為發明。
非我等分身之所發明者事也。
三彌勒既已先問。
釋迦即當為答。
亦不須我等之答也。
因是得聞者。
聞于如來之所答。
從何因緣集。
與師主是誰也。
本門序分已竟。
△二正宗二。
初許說。
二正說。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歎述。
爾時釋迦牟尼佛。
告彌勒菩薩。
善哉善哉。
阿逸多。
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告彌勒者。
前迹門欲開三顯一。
故告聲聞。
今本門欲開近顯遠。
故告菩薩也。
雙歎善哉者。
一善哉是歎其善生疑念。
一善哉是歎其善發三問也。
問佛如是大事者。
如來出世。
有二大事。
一者發明諸法實相。
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是迹門之大事也。
二者發明如來長遠壽量。
久已證得菩提。
此是本門之大事也。
上來迹門大事。
雖已發明。
而本門大事。
猶未顯發。
然本門大事。
乃人之所難問者。
汝今乃能問之于佛也。
故言善哉(雲雲)。
△二誡許。
汝等當共一心。
被精進铠。
發堅固意。
△三正許。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
諸佛智慧。
初許說長遠壽量。
言顯發者。
上迹門初從三昧起。
即歎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乃至雲。
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則諸佛智慧。
已為宣示。
已為顯發矣。
今此中又言欲顯示諸佛智慧者。
當知長遠壽量。
非智慧不能修。
非智慧不能證。
故下文雲。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是知全由智慧。
而修證此之長遠壽量。
故欲顯示長遠壽量久本。
亦言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也。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諸佛獅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乃許說三世益物。
意謂不唯顯示諸佛智慧。
乃更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等力也。
言自在神通力者。
即是如來過去世中。
非生現生。
教化一切。
能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得大自在力也。
獅子奮迅之力者。
即是如來于現在世中。
非生現生。
而教化一切。
能于十方世界。
同日出家。
無量國中。
同時成道。
乃如來奮迅之力也。
威猛大勢力者。
即是如來于未來世中。
能益于物。
而斷人之所難斷。
度人之所難度。
調人之所難調。
乃如來威猛大勢力也。
諸佛之所以能三世益物者。
由能證長遠壽量。
故三世中。
皆能益物也。
△二偈頌二。
初頌誡許。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二頌正許。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初一句。
頌别許說長遠壽量。
汝今下。
頌别許說三世益物。
言昔所未聞法。
非但四十年前所未聞。
即今法華高會前迹門中。
亦所未聞。
今本門中。
乃當得聞也。
佛無不實語者。
一往如金剛雲。
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及楞嚴中雲。
無上法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
不诳不妄。
若克實推之。
如上迹門中。
若說權則一定是權。
若說實則一定是實。
今若說近。
亦一定是近。
若說遠亦一定是遠。
如此權實遠近之說。
皆實不虛也。
△二正說二。
初略開近顯遠。
二壽量品去。
廣開近顯遠。
初二。
初正略開顯。
二爾時彌勒下。
重生疑執。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正答。
爾時世尊。
說此偈已。
告彌勒菩薩。
我今于此大衆。
宣告汝等。
阿逸多。
是諸大菩薩摩诃薩。
無量無數阿僧祇。
從地湧出。
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教化示導。
是諸菩薩。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阿逸多。
乃重呼。
是諸等是重舉。
從我于下。
方正答其三問也。
初是答其師主是誰之問。
言教化示導等者。
謂汝上來問我。
此諸菩薩衆。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非他人所教化者。
乃我釋迦如來。
于此娑婆。
得菩提已後。
教化此諸菩薩。
當知是我教化。
開示引導而成就也。
汝又問從誰初發心。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亦非從他人而發心。
亦是我得菩提後。
調伏其心。
令發道意。
當知是從我發心也。
言調伏其心者。
此諸菩薩。
未經如來調伏已前。
未免或著于有。
或住于空。
或執于中。
而如來則為其調之伏之。
使得歸于非空非有非中。
而空而有而中也。
此諸菩薩。
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
謂汝問此諸菩薩。
從何所來。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皆在此界之下。
虛空中住。
即知從于此界之下。
虛空中來也。
于諸經典。
讀誦通利。
思惟分别。
正憶念。
謂汝又問。
愛持行誰經。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于我所說經典。
悉能讀誦通利。
即知受持我所說之經也。
汝又問修習何佛道。
我今告汝。
此諸菩薩。
于我所說經典。
不唯能為讀誦通利而解。
亦能由解而思惟。
由思惟而起行。
故言思惟分别正憶念。
即知修習我之道法也。
言正憶念者。
此諸菩薩。
能以如來所說實相之妙境。
而發為能觀之妙智。
還以能觀之妙智。
照乎實相之妙境。
如此以境發智。
以智照境。
而境智一如不二之者。
則自不偏于有。
不偏于空。
不偏于中。
故是正憶念也。
△二轉釋。
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
不樂在衆。
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
勤行精進。
未曾休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
此釋此界虛空中住。
以其不樂在衆。
乃至亦不樂依止人天而住。
故住于此界下之虛空也。
常樂深智。
無有障礙。
亦常樂于諸佛之法。
言常樂深智諸佛之法等。
是釋于諸經典讀誦通利等也。
以其樂我釋迦所有之智。
及以諸佛所有之法。
故于諸經典。
悉皆讀誦思惟。
而為修習也。
此深智者。
即一心三智也。
樂于一切智。
則一切智現前。
而能觀于空。
樂于道種智。
則道種智現前。
而能觀于有。
樂于一切種智。
則一切種智現前。
而能觀于中。
觀于空之時。
則一空一切空。
而一切智無有障礙。
觀于有之時。
則一有一切有。
而道種智無有障礙。
觀于中之時。
則一中一切中。
而一切種智無有障礙。
故言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也。
此是樂我釋迦所有之智也。
然不獨樂我之智。
亦且常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之法。
故言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也。
一心精進。
求無上慧。
此二句。
是釋教化示導而得成就也。
由其能一心精進。
故我教化之時。
便得成就也。
是則于三問中。
但答其從何所來。
及以誰是師主之問。
而不答第二何因緣集者何也。
蓋湧出無别因緣。
唯為發起壽量。
此中若直答明。
則下之略廣開顯。
亦不必也。
而彌勒亦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