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生疑動執以為緻問。
則如來從何廣開顯矣。
故今不答其因緣。
但于答其二問之後。
略為開顯。
使其生疑緻請。
而後為之廣開其近迹。
廣顯其遠本。
則至此之時。
自知湧出無别因緣。
但為發起遠本。
則因緣之問。
不答而自答矣。
△二偈頌二。
初答所問。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此頌中答問者。
前五行半偈。
不複次第。
直爾為六。
不列子科。
初一行頌釋教化示導。
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也。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此三句頌正答。
我所教化及發心。
即教化示導等也。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舍大衆愦鬧。
不樂多所說。
此一行一句。
頌釋此界虛空中住。
即不樂在衆等也。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此一行頌。
釋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即常樂深智。
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也。
上言深智。
是釋迦之智。
故今言學習我道法。
上言諸佛之法。
今言為求佛道故。
即是求諸佛之道也。
長行偈頌。
互顯可見。
不唯知此。
亦驗知上言深智。
定是釋迦之智也。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此二句頌。
答其來處。
即此界下虛空中住也。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此一行頌。
更答師主。
即于諸經典等也。
以其能思惟分别正憶念。
故能志念堅固。
勤求智慧。
志念堅固。
即四弘上求下化也。
以其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故能說種種法。
心無所畏。
妙法者。
即權實不同。
故言種種也。
實既是妙。
說權引小。
故權亦妙也。
答前所問已竟。
△二開近顯遠。
我于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衆。
初二行是略開其近。
次我今一行。
是略顯其遠。
既言伽耶教化發心。
複言久遠教化是等。
則迹自開本自顯矣。
初正略開顯已竟。
△二重生疑執二。
初内心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
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雲何世尊。
于少時間。
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
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疑惑等者。
謂既言伽耶成佛。
爾乃教化發心。
則不當雲久遠劫來教化是等。
若是久遠教化。
則又不應言爾乃發心。
于此兩楹之間。
而生疑惑。
此正執近而疑于遠。
故言雲何少時等也。
△二發言陳問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四。
初法。
二譬。
三合。
四請說。
初三。
初執近疑遠。
即白佛言世尊。
如來為太子時。
出于釋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于道場。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是已來。
始過四十餘年。
世尊雲何于此少時。
大作佛事。
以佛勢力。
以佛功德。
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
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為下二十五歲人。
指百歲人為子譬本。
如來為太子。
是執近也。
從是已來等。
是疑遠也。
言四十餘年者。
法華已前。
十二年說阿含。
八年說方等。
二十二年說般若。
總計四十二年。
故言四十餘年也。
以佛勢力。
即神通力。
以佛功德。
即智慧力也。
△二執遠疑近。
世尊此大菩薩衆。
假使有人。
于千萬億劫。
數不能盡。
不得其邊。
斯等久遠已來。
于無量無邊諸佛所。
植諸善根。
成就菩薩道。
常修梵行。
此為下百歲人。
亦指年少為父之譬本。
言大菩薩等。
是明其數之多。
斯等久遠已來。
是明其時之遠。
于諸佛所植諸善根。
是行之深。
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是約其位之高也。
如此衆多深行高位之菩薩。
既極其已久。
雲何如來不久之間。
教化令得不退耶。
△三總結難信。
世尊如此之事。
世所難信。
此為下是事難信之譬本。
謂師主極其近。
而弟子極其遠。
總皆難信也。
△二譬三。
初父少譬。
譬如有人。
色美發黑。
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譬上師極其近也。
△二子老譬。
其百歲人。
亦指年少。
言是我父。
生育我等。
譬上弟子極其遠也。
△三總難信。
是事難信。
謂譬如世間人。
父極其少。
子極其老。
實難信也。
△三合三。
初合父少譬。
佛亦如是。
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
此合上父少譬。
即執近疑遠也。
△二合子老譬。
而此大衆諸菩薩等。
已于無量千萬億劫。
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
善入出住。
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
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巧于問答。
人中之寶。
一切世間。
甚為希有。
今日世尊。
方雲得佛道時。
初令發心。
教化示導。
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合上子老譬。
即執遠疑近也。
言善入出住者。
若約位而論。
則以道前為入。
道後為出。
道中為住。
若約行而論。
則以最初修習為入。
三昧現前為住。
三昧起定化物為出。
三昧雖有出入住不同。
而無出入住相。
故言善也。
次第修習善法者。
非偏漸次第。
乃圓融不次之次耳。
蓋解雖是圓。
而修行時。
必從因以至果。
斷惑時。
必先粗而後細。
約其惑落先後。
觀成微着。
故言次第耳。
約理則始終不二。
論事則因果曆然。
正此謂也。
人中寶者。
即三乘五教七方便人中之寶。
世間希有。
即九世間所希有也。
已上執遠。
今日下是疑近。
執遠是合其百歲人。
疑近是合亦指年少是父也。
又上法中初執近疑遠。
文皆具足。
如來為太子等執近。
從是已來等。
是疑遠也。
次執遠疑近。
則但有執遠之文。
即此大菩薩。
至常修梵行是也。
而無疑近之語。
然必有疑近之義。
故科名執遠疑近也。
次合執遠疑近。
則文皆具足。
而此大衆下。
是執遠。
今日世尊下。
是疑近也。
是則法中無者。
合中則有。
合中無者。
法中則有。
上下互顯相成故也。
譬文雖短。
義皆具足。
初譬如有人。
年二十五。
是譬執近。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是譬疑遠。
次其百歲人。
是譬執遠。
亦指年少是父。
是譬疑近也。
△三合總信難。
世尊得佛未久。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合上總結難信。
初正合。
得佛未久。
是合上譬中之難信父少。
于法即是難信師近也。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是合上譬中之難信子老。
于法即是難信弟子遠也。
△四請就。
我等雖複信佛。
随宜所說。
佛所出言。
未曾虛妄。
佛所知者。
皆悉通達。
然諸新發意菩薩。
于佛滅後。
若聞是語。
或不信受。
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唯然世尊。
願為解說。
除我等疑。
及未來世諸善男子。
聞此事已。
亦不生疑。
雖複信佛等。
則猶未信也。
所以下雲除我等疑。
佛所等。
正出自不能信。
而言信者。
以佛言無虛妄。
佛智皆悉通達故。
言無虛妄者。
前雲如來是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皆悉通達者。
如前雲如來亦知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也。
△二偈頌四。
初頌法。
二頌譬。
三頌合。
四頌請說。
初三。
初頌執近疑遠。
爾時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一行頌。
但有執近之語。
以攝疑遠之義也。
△二頌執遠疑近。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出水。
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此二行半頌。
但有執遠之語。
而攝疑近之義也。
蓋執近必疑遠。
執遠必疑近。
疑從執生。
故此二科頌文。
皆頌于執。
而略于疑也。
△三頌總結難信。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衆疑。
如實分别說。
初二句是總頌。
次二句是别明。
佛得一句頌結難信師近。
所成一句頌結難信弟子遠。
長行但言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今乃具明之也。
次願為二句請說。
衆疑者。
即現在彌勒等菩薩。
未來新發意等衆疑也。
亦是執近疑遠。
執遠疑近等衆疑也。
此乃法中亦有請答也。
△二頌譬。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第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初一行一句。
頌父少譬。
次子亦說是父一句。
頌子老譬。
三父少二句。
頌總結難信譬。
長行但言是事難信。
今具明之。
父少二字。
頌結難信父少。
子老二字。
頌結難信子老。
故言舉世所不信也。
△三頌合。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别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初二句頌合父少譬。
即執近疑遠也。
二是諸下三行半。
頌合子老譬。
即執遠疑近也。
二文亦皆有執而略于疑也。
言忍辱心決定者。
忍辱明其能柔和善順。
而不為内外障惱之所動。
決定明其能安心實相。
而不為空有中之所動也。
能任運流入。
故言端正。
能斷惑顯德。
故言有威德也。
又可忍辱二字。
是能着如來衣。
心決定。
是能坐如來座。
謂能觀一切諸法。
悉皆當體空寂。
而不為諸法所動。
故心決定也。
端正有威德。
是能入如來室。
謂能運大悲。
而拔一切衆生二邊之苦。
故言端正有威。
能運大慈。
而與一切衆生中道之樂。
故言端正有德。
此乃明其能修證于三軌。
複能起三軌之用也。
唯其如此。
故為諸佛所贊。
以諸佛亦唯修證用于三執。
而得為諸佛故也。
△四頌請說。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堕惡道。
願今為解說。
此初二句。
即頌我等雖複信佛随宜所說也。
次願佛下。
即頌然諸新發意等也。
是無量菩薩。
雲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此行頌合總難信也。
初二句。
頌得佛未久。
次二句。
頌乃能作此大功德事也。
略開顯至此而已。
釋從地湧出品竟。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若論其此品之來由。
蓋如來所說三乘五教之權。
雖已得開。
一乘究竟之實。
雖已得顯。
而更有所謂果後施化之近迹。
久已證得之遠本。
猶未為之開顯。
若欲開顯。
必須假于發起。
故上來他方菩薩。
請命弘經。
而如來乃制止之。
以呼召下方
則如來從何廣開顯矣。
故今不答其因緣。
但于答其二問之後。
略為開顯。
使其生疑緻請。
而後為之廣開其近迹。
廣顯其遠本。
則至此之時。
自知湧出無别因緣。
但為發起遠本。
則因緣之問。
不答而自答矣。
△二偈頌二。
初答所問。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此頌中答問者。
前五行半偈。
不複次第。
直爾為六。
不列子科。
初一行頌釋教化示導。
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也。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此三句頌正答。
我所教化及發心。
即教化示導等也。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舍大衆愦鬧。
不樂多所說。
此一行一句。
頌釋此界虛空中住。
即不樂在衆等也。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此一行頌。
釋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即常樂深智。
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也。
上言深智。
是釋迦之智。
故今言學習我道法。
上言諸佛之法。
今言為求佛道故。
即是求諸佛之道也。
長行偈頌。
互顯可見。
不唯知此。
亦驗知上言深智。
定是釋迦之智也。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此二句頌。
答其來處。
即此界下虛空中住也。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此一行頌。
更答師主。
即于諸經典等也。
以其能思惟分别正憶念。
故能志念堅固。
勤求智慧。
志念堅固。
即四弘上求下化也。
以其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故能說種種法。
心無所畏。
妙法者。
即權實不同。
故言種種也。
實既是妙。
說權引小。
故權亦妙也。
答前所問已竟。
△二開近顯遠。
我于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衆。
初二行是略開其近。
次我今一行。
是略顯其遠。
既言伽耶教化發心。
複言久遠教化是等。
則迹自開本自顯矣。
初正略開顯已竟。
△二重生疑執二。
初内心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
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
怪未曾有。
而作是念。
雲何世尊。
于少時間。
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
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疑惑等者。
謂既言伽耶成佛。
爾乃教化發心。
則不當雲久遠劫來教化是等。
若是久遠教化。
則又不應言爾乃發心。
于此兩楹之間。
而生疑惑。
此正執近而疑于遠。
故言雲何少時等也。
△二發言陳問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四。
初法。
二譬。
三合。
四請說。
初三。
初執近疑遠。
即白佛言世尊。
如來為太子時。
出于釋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于道場。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是已來。
始過四十餘年。
世尊雲何于此少時。
大作佛事。
以佛勢力。
以佛功德。
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衆。
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為下二十五歲人。
指百歲人為子譬本。
如來為太子。
是執近也。
從是已來等。
是疑遠也。
言四十餘年者。
法華已前。
十二年說阿含。
八年說方等。
二十二年說般若。
總計四十二年。
故言四十餘年也。
以佛勢力。
即神通力。
以佛功德。
即智慧力也。
△二執遠疑近。
世尊此大菩薩衆。
假使有人。
于千萬億劫。
數不能盡。
不得其邊。
斯等久遠已來。
于無量無邊諸佛所。
植諸善根。
成就菩薩道。
常修梵行。
此為下百歲人。
亦指年少為父之譬本。
言大菩薩等。
是明其數之多。
斯等久遠已來。
是明其時之遠。
于諸佛所植諸善根。
是行之深。
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是約其位之高也。
如此衆多深行高位之菩薩。
既極其已久。
雲何如來不久之間。
教化令得不退耶。
△三總結難信。
世尊如此之事。
世所難信。
此為下是事難信之譬本。
謂師主極其近。
而弟子極其遠。
總皆難信也。
△二譬三。
初父少譬。
譬如有人。
色美發黑。
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譬上師極其近也。
△二子老譬。
其百歲人。
亦指年少。
言是我父。
生育我等。
譬上弟子極其遠也。
△三總難信。
是事難信。
謂譬如世間人。
父極其少。
子極其老。
實難信也。
△三合三。
初合父少譬。
佛亦如是。
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
此合上父少譬。
即執近疑遠也。
△二合子老譬。
而此大衆諸菩薩等。
已于無量千萬億劫。
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
善入出住。
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
久修梵行。
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巧于問答。
人中之寶。
一切世間。
甚為希有。
今日世尊。
方雲得佛道時。
初令發心。
教化示導。
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合上子老譬。
即執遠疑近也。
言善入出住者。
若約位而論。
則以道前為入。
道後為出。
道中為住。
若約行而論。
則以最初修習為入。
三昧現前為住。
三昧起定化物為出。
三昧雖有出入住不同。
而無出入住相。
故言善也。
次第修習善法者。
非偏漸次第。
乃圓融不次之次耳。
蓋解雖是圓。
而修行時。
必從因以至果。
斷惑時。
必先粗而後細。
約其惑落先後。
觀成微着。
故言次第耳。
約理則始終不二。
論事則因果曆然。
正此謂也。
人中寶者。
即三乘五教七方便人中之寶。
世間希有。
即九世間所希有也。
已上執遠。
今日下是疑近。
執遠是合其百歲人。
疑近是合亦指年少是父也。
又上法中初執近疑遠。
文皆具足。
如來為太子等執近。
從是已來等。
是疑遠也。
次執遠疑近。
則但有執遠之文。
即此大菩薩。
至常修梵行是也。
而無疑近之語。
然必有疑近之義。
故科名執遠疑近也。
次合執遠疑近。
則文皆具足。
而此大衆下。
是執遠。
今日世尊下。
是疑近也。
是則法中無者。
合中則有。
合中無者。
法中則有。
上下互顯相成故也。
譬文雖短。
義皆具足。
初譬如有人。
年二十五。
是譬執近。
指百歲人。
言是我子。
是譬疑遠。
次其百歲人。
是譬執遠。
亦指年少是父。
是譬疑近也。
△三合總信難。
世尊得佛未久。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合上總結難信。
初正合。
得佛未久。
是合上譬中之難信父少。
于法即是難信師近也。
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是合上譬中之難信子老。
于法即是難信弟子遠也。
△四請就。
我等雖複信佛。
随宜所說。
佛所出言。
未曾虛妄。
佛所知者。
皆悉通達。
然諸新發意菩薩。
于佛滅後。
若聞是語。
或不信受。
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唯然世尊。
願為解說。
除我等疑。
及未來世諸善男子。
聞此事已。
亦不生疑。
雖複信佛等。
則猶未信也。
所以下雲除我等疑。
佛所等。
正出自不能信。
而言信者。
以佛言無虛妄。
佛智皆悉通達故。
言無虛妄者。
前雲如來是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皆悉通達者。
如前雲如來亦知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也。
△二偈頌四。
初頌法。
二頌譬。
三頌合。
四頌請說。
初三。
初頌執近疑遠。
爾時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一行頌。
但有執近之語。
以攝疑遠之義也。
△二頌執遠疑近。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出水。
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此二行半頌。
但有執遠之語。
而攝疑近之義也。
蓋執近必疑遠。
執遠必疑近。
疑從執生。
故此二科頌文。
皆頌于執。
而略于疑也。
△三頌總結難信。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衆疑。
如實分别說。
初二句是總頌。
次二句是别明。
佛得一句頌結難信師近。
所成一句頌結難信弟子遠。
長行但言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今乃具明之也。
次願為二句請說。
衆疑者。
即現在彌勒等菩薩。
未來新發意等衆疑也。
亦是執近疑遠。
執遠疑近等衆疑也。
此乃法中亦有請答也。
△二頌譬。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第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初一行一句。
頌父少譬。
次子亦說是父一句。
頌子老譬。
三父少二句。
頌總結難信譬。
長行但言是事難信。
今具明之。
父少二字。
頌結難信父少。
子老二字。
頌結難信子老。
故言舉世所不信也。
△三頌合。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别說。
不樂在人衆。
常好在禅定。
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初二句頌合父少譬。
即執近疑遠也。
二是諸下三行半。
頌合子老譬。
即執遠疑近也。
二文亦皆有執而略于疑也。
言忍辱心決定者。
忍辱明其能柔和善順。
而不為内外障惱之所動。
決定明其能安心實相。
而不為空有中之所動也。
能任運流入。
故言端正。
能斷惑顯德。
故言有威德也。
又可忍辱二字。
是能着如來衣。
心決定。
是能坐如來座。
謂能觀一切諸法。
悉皆當體空寂。
而不為諸法所動。
故心決定也。
端正有威德。
是能入如來室。
謂能運大悲。
而拔一切衆生二邊之苦。
故言端正有威。
能運大慈。
而與一切衆生中道之樂。
故言端正有德。
此乃明其能修證于三軌。
複能起三軌之用也。
唯其如此。
故為諸佛所贊。
以諸佛亦唯修證用于三執。
而得為諸佛故也。
△四頌請說。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堕惡道。
願今為解說。
此初二句。
即頌我等雖複信佛随宜所說也。
次願佛下。
即頌然諸新發意等也。
是無量菩薩。
雲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此行頌合總難信也。
初二句。
頌得佛未久。
次二句。
頌乃能作此大功德事也。
略開顯至此而已。
釋從地湧出品竟。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若論其此品之來由。
蓋如來所說三乘五教之權。
雖已得開。
一乘究竟之實。
雖已得顯。
而更有所謂果後施化之近迹。
久已證得之遠本。
猶未為之開顯。
若欲開顯。
必須假于發起。
故上來他方菩薩。
請命弘經。
而如來乃制止之。
以呼召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