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論其此品之來由。
總因上來持品之中。
諸大菩薩。
忍力成就之者。
則自能于此娑婆濁惡世中。
弘通此經。
而聲聞人。
則便不能。
乃發願于他方宣化。
以其是初心始行。
忍力未充故也。
今欲使初心始行菩薩。
亦在此土弘經。
故文殊為之發請。
而如來乃示之于四安樂行。
故有此之一品。
乃是初心菩薩。
此土弘經方軌之文也。
然此品中。
初則明于身安樂行。
後則明于誓願安樂行。
中則明于口意安樂行。
今則但标安樂行。
而不言初之身安樂行。
亦不言後之誓願安樂行。
亦不言中之口意安樂者。
以言初則失之于中後。
言後則失之于初中。
言中則失于初後。
故但标安樂行。
則若初後。
若中間。
皆能攝之故也。
言安樂行者。
若一往解釋。
身無危險。
名之曰安。
心無憂惱。
名之曰樂。
自行化他。
名之曰行。
若克實而論。
則不動名安。
不受名樂。
如何不動。
即名為安。
若凡夫念念執著于有。
則為有之所動。
那得名安。
二乘念念執著于空。
則為空之所動。
那得名安。
菩薩念念執著于中。
則為中之所動。
那得名安。
今初心菩薩。
若弘此經。
則安心于實相。
既能安心實相。
随其一切諸法。
莫不全體是實。
即其有。
有是實相。
即其空。
空是實相。
即其中。
中是實相。
既若有若空若中。
無不是實相。
有則一切俱有。
自不為有之所動。
空則一切俱空。
自不為空之所動。
中則一切俱中。
自不為中之所動。
故以不動為安。
雲何不受。
即名為樂。
若受于苦受樂受。
及以不苦不樂受。
則于苦受生乎苦苦。
于樂受生乎壞苦。
于不苦不樂受。
生乎行苦。
那得名樂。
今初心菩薩。
弘于此經。
則唯安心實相正受。
而不受于諸受。
所謂既不受于苦受。
亦不受于樂受。
亦不受于不苦不樂受。
若不受樂受。
則自無壞苦。
不受苦受。
則自無苦苦。
不受不苦不樂受。
則自無行苦。
無于苦者。
由于不受。
故以不受為樂也。
既不動而已得于安。
不受而已得于樂。
則從此而修于自行。
自行可成。
從此而行于化他。
化他亦可得成。
故言安樂行品也。
△品文分為二。
初文殊歎問。
二如來答示。
初二。
初歎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
是諸菩薩。
甚為難有。
敬順佛故。
發大誓願。
于後惡世。
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初中文殊發問者。
如來欲說此經。
則為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非具大智慧者則不能。
而文殊乃是實智第一之人。
故正宗前以之為酬答。
今流通後。
還以之為發問。
蓋非智不能流通故也。
△二問今。
世尊菩薩摩诃薩。
于後惡世。
雲何能說是經。
謂上諸菩薩。
乃是深行忍力成就之者。
自能三軌持心。
而于此土通經矣。
若初心始行菩薩。
亦欲于後世此土弘經。
除三軌之外。
更有何法依之而行。
可以弘通此經也。
△二如來答示三。
初總答。
佛告文殊師利。
若菩薩摩诃薩。
于後惡世。
欲說是經。
當安住四法。
安住四法者。
謂初心菩薩。
欲于此土弘經。
更有何法。
然亦無别有法。
祗安住是四安樂行。
便可于後惡世。
此土弘經矣。
四法者。
即身口意。
及以誓願也。
然何以欲弘此經。
須安住四法者。
蓋若能住于身安樂行。
則其身正。
不令而行。
故欲弘此經。
當住身安樂行法也。
若住于口安樂行。
則随有所說。
人皆信受。
故欲弘此經。
當住口安樂行法也。
若住意安樂行。
則心無嫉妒谄曲。
自感勝人來集。
故欲弘此經。
當住意安樂行法也。
若住誓願安樂行。
則能拔一切之苦。
能與一切之樂。
故欲此弘經。
當住誓願安樂行法也。
△二别示四。
初示身安樂行。
二示口安樂行。
三示意安樂行。
四示誓願安樂行。
初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标舉。
一者安住。
菩薩行處親近處。
能為衆生。
演說是經。
行處親近處者。
二處字。
即實際理地也。
此之實際理地。
乃初心菩薩。
欲弘此經者之所當遵行。
之所當親近。
故言行處親近處也。
言行處者。
直以一心。
緣實谛理。
名為行處。
謂以實相不思議谛理。
而發乎實相不思議觀智。
還照實相谛境。
如此以境發乎智。
以智照乎境。
境智一如。
能所不二。
即所謂之行處也。
言親近處者。
上之行處。
乃是直緣谛理。
今親近處。
乃是以不思議妙智。
廣曆諸緣也。
諸緣者。
即下文約遠論近。
約近論近。
約非遠非近論近也。
此等諸緣。
而能以妙智運之。
一一皆是實相。
相親相近。
而不相遠。
乃所謂之親近處也。
所以兩處字。
即實際理地。
乃是所觀之境。
行與親近三字。
乃是能觀之智也。
然能觀所觀。
亦有二。
又不在遠。
即介爾一念之心。
發之而為能觀。
亦即以之而為所觀。
能所雖殊。
全同一念。
才是菩薩行處親近處。
而若境若智。
皆不可以思議也。
既能住于菩薩之行處。
而直緣谛理。
複能住菩薩之親近處。
而廣曆諸緣。
則自行從是可得成就。
而更能化他。
為諸衆生。
廣說此經也。
△二釋成二。
初釋成行處。
二釋成近處。
初三。
初反徴。
文殊師利。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二解釋。
若菩薩摩诃薩。
住忍辱地。
住忍辱地之四字。
乃是總釋。
忍即能忍之心。
辱即所忍之境。
地者即是實相理地。
謂雖有能忍所忍之不同。
而總一實際理地。
故言忍辱。
住者。
若離了所忍之境。
則便無有能忍之心。
若離了能忍之心。
亦便無有所忍之境。
如此全能即所。
全所即能。
而能所不二。
乃非住而住。
住于忍辱之地也。
然欲弘此經。
必須住忍辱地者。
以弘此經之時。
設有刀杖罵詈等諸障惱。
若不住于忍辱之地。
則未免為其所動轉。
而不能廣為弘通。
故須内運慈悲。
外觀法空。
而住于忍辱之地。
則尚不見有能忍之心。
況複見有所忍之境。
如此則自不為其障惱所動轉。
而得廣為弘通矣。
故欲弘此經。
須住忍辱地也。
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又複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亦不行不分别。
此别釋。
柔和善順。
是釋忍之一字能忍之心也。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是釋辱之一字所忍之境也。
又複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是釋地之一字實際理地也。
亦不行不分别。
是釋住之一字非住而住也。
初釋忍字。
言柔和善順者。
謂随其所有見思等内障。
罵詈等外障。
而菩薩隻是安心實相之境。
而發乎能觀之智。
即能觀之智。
照乎所觀之境。
而與實相。
不相乖違。
故言柔和。
能觀之智。
與實相境。
相應相似。
故言善順。
既與實相不違而順。
則有何内外之障而不忍乎。
二釋辱字。
言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
謂能觀所觀。
既其不相違而順。
則全境即心。
了不為外境所幹。
故于境而不卒暴。
全心即境。
了無内心之可得。
故心亦不為驚動也。
三釋地字。
言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者。
于法法字。
即不生不滅之法。
然一切法。
雖有生滅。
當知生從緣生。
而生實非生。
滅從緣滅。
而滅亦非滅。
既一切法。
悉從緣生緣滅。
而當體非生非滅。
則知由能觀之智。
故有所觀之境。
則所觀境。
似從緣生。
生實非生也。
由所觀之境。
故有能觀之智。
則能觀之智。
亦似從緣生。
生實非生也。
若離能觀之智。
則便無有所觀之境。
是所觀境。
似從緣滅。
滅實非滅也。
若離所觀之境。
亦無有能觀之智。
是能觀之智。
亦似從緣滅。
滅實非滅也。
智既非生非滅。
則于法無能行。
境既非生非滅。
則于法無所行。
如是則一切法。
當體空寂。
而一空一切空。
故雲于法無所行也。
而觀諸法如實相者。
既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真空不空。
不妨一切法。
一有一切有。
則一切諸法。
及以能觀所觀。
莫不悉皆如于實相。
故言而觀諸法如實相也。
既于諸法無所行。
而一空一切空。
則是真空。
諸法如實相。
而一有一切有。
則是妙有。
真空妙有。
即是實際理地也。
四釋住字。
言亦不行不分别者。
上之一空一切空。
而不妨一有一切有。
雖一有一切有。
而元即一空一切空。
如此則空處元有。
有處常空。
而全即不思議之中道。
故雲亦不行不分别也。
不行者。
無上來之能行能觀。
不分别者。
無上來之所行所觀。
無能行能觀者。
以離所觀。
則無能觀故。
無所行所觀者。
以離能觀。
亦無所觀故也。
此即非住而住之住也。
△三結名。
是名菩薩。
摩诃薩行處。
△二釋成近處二。
初反徴。
雲何名菩薩。
摩诃薩親近處。
△二解釋。
此解釋文。
古大分為三。
今分為二。
初明初親近處。
二複次下。
明第二親近處。
即是約非遠非近論近也。
初為二。
初正釋。
二文殊下結名。
初二。
初約遠論近。
二常好下約近論近。
則知古約意而分。
今就文而列。
初為十。
初遠權勢。
菩薩摩诃薩。
不親近國王。
王子大臣官長。
蓋此中釋親近處。
而初即言不親近者何也。
當知言親近處者。
乃是欲菩薩親近。
于實際理地之處。
元不欲菩薩親近于權勢等處。
若親近于權勢等處。
則于實相之處。
未免不能親近。
若不親近于權勢等處。
則自然能于實相之處親近。
故名約遠而論近也。
然權勢等處。
為菩薩者之所不當。
若彼等欲親近于菩薩之時。
則菩薩當以妙智曆之。
使一一皆同實相。
方是菩薩廣曆諸緣之親近處。
故文雲。
如是人等。
或時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正謂彼若近于菩薩。
則當以妙智曆之。
為其說法。
而菩薩則元不當近。
故内心無所希望也。
言不親近國王大臣者。
如佛在時。
亦以佛法付囑王臣。
則王臣元可為佛法之金湯。
今菩薩則不當親近者何也。
蓋王臣乃是權勢之者。
初心菩薩。
若親近之時。
則未免生諸樂慕。
如嚴王之本事者亦有之。
故初心始行菩薩。
若欲弘通此經。
所當遠也。
△二遠邪外。
不親近諸外道。
梵志尼犍子等。
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
及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者。
此經乃是至中至正至大之者。
與彼邪外。
乃不相應。
初心菩薩。
若親近之亦未免為彼所轉。
故初心始行。
若欲弘通此經。
須當遠也。
若夫外書。
乃是治世之語言。
六根淨人。
則自能與實相。
不相違背。
今是初心菩薩。
故亦須遠也。
路伽耶等。
乃是師弟相破。
今欲弘此經。
須感應道交。
師資相合。
故亦須遠也。
△三遠兇戲。
亦不親近。
諸有兇戲。
相叉相撲。
及那羅等。
種種變現之戲。
欲弘此經。
須以定心。
兇戲乃是放逸
總因上來持品之中。
諸大菩薩。
忍力成就之者。
則自能于此娑婆濁惡世中。
弘通此經。
而聲聞人。
則便不能。
乃發願于他方宣化。
以其是初心始行。
忍力未充故也。
今欲使初心始行菩薩。
亦在此土弘經。
故文殊為之發請。
而如來乃示之于四安樂行。
故有此之一品。
乃是初心菩薩。
此土弘經方軌之文也。
然此品中。
初則明于身安樂行。
後則明于誓願安樂行。
中則明于口意安樂行。
今則但标安樂行。
而不言初之身安樂行。
亦不言後之誓願安樂行。
亦不言中之口意安樂者。
以言初則失之于中後。
言後則失之于初中。
言中則失于初後。
故但标安樂行。
則若初後。
若中間。
皆能攝之故也。
言安樂行者。
若一往解釋。
身無危險。
名之曰安。
心無憂惱。
名之曰樂。
自行化他。
名之曰行。
若克實而論。
則不動名安。
不受名樂。
如何不動。
即名為安。
若凡夫念念執著于有。
則為有之所動。
那得名安。
二乘念念執著于空。
則為空之所動。
那得名安。
菩薩念念執著于中。
則為中之所動。
那得名安。
今初心菩薩。
若弘此經。
則安心于實相。
既能安心實相。
随其一切諸法。
莫不全體是實。
即其有。
有是實相。
即其空。
空是實相。
即其中。
中是實相。
既若有若空若中。
無不是實相。
有則一切俱有。
自不為有之所動。
空則一切俱空。
自不為空之所動。
中則一切俱中。
自不為中之所動。
故以不動為安。
雲何不受。
即名為樂。
若受于苦受樂受。
及以不苦不樂受。
則于苦受生乎苦苦。
于樂受生乎壞苦。
于不苦不樂受。
生乎行苦。
那得名樂。
今初心菩薩。
弘于此經。
則唯安心實相正受。
而不受于諸受。
所謂既不受于苦受。
亦不受于樂受。
亦不受于不苦不樂受。
若不受樂受。
則自無壞苦。
不受苦受。
則自無苦苦。
不受不苦不樂受。
則自無行苦。
無于苦者。
由于不受。
故以不受為樂也。
既不動而已得于安。
不受而已得于樂。
則從此而修于自行。
自行可成。
從此而行于化他。
化他亦可得成。
故言安樂行品也。
△品文分為二。
初文殊歎問。
二如來答示。
初二。
初歎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世尊。
是諸菩薩。
甚為難有。
敬順佛故。
發大誓願。
于後惡世。
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初中文殊發問者。
如來欲說此經。
則為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非具大智慧者則不能。
而文殊乃是實智第一之人。
故正宗前以之為酬答。
今流通後。
還以之為發問。
蓋非智不能流通故也。
△二問今。
世尊菩薩摩诃薩。
于後惡世。
雲何能說是經。
謂上諸菩薩。
乃是深行忍力成就之者。
自能三軌持心。
而于此土通經矣。
若初心始行菩薩。
亦欲于後世此土弘經。
除三軌之外。
更有何法依之而行。
可以弘通此經也。
△二如來答示三。
初總答。
佛告文殊師利。
若菩薩摩诃薩。
于後惡世。
欲說是經。
當安住四法。
安住四法者。
謂初心菩薩。
欲于此土弘經。
更有何法。
然亦無别有法。
祗安住是四安樂行。
便可于後惡世。
此土弘經矣。
四法者。
即身口意。
及以誓願也。
然何以欲弘此經。
須安住四法者。
蓋若能住于身安樂行。
則其身正。
不令而行。
故欲弘此經。
當住身安樂行法也。
若住于口安樂行。
則随有所說。
人皆信受。
故欲弘此經。
當住口安樂行法也。
若住意安樂行。
則心無嫉妒谄曲。
自感勝人來集。
故欲弘此經。
當住意安樂行法也。
若住誓願安樂行。
則能拔一切之苦。
能與一切之樂。
故欲此弘經。
當住誓願安樂行法也。
△二别示四。
初示身安樂行。
二示口安樂行。
三示意安樂行。
四示誓願安樂行。
初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标舉。
一者安住。
菩薩行處親近處。
能為衆生。
演說是經。
行處親近處者。
二處字。
即實際理地也。
此之實際理地。
乃初心菩薩。
欲弘此經者之所當遵行。
之所當親近。
故言行處親近處也。
言行處者。
直以一心。
緣實谛理。
名為行處。
謂以實相不思議谛理。
而發乎實相不思議觀智。
還照實相谛境。
如此以境發乎智。
以智照乎境。
境智一如。
能所不二。
即所謂之行處也。
言親近處者。
上之行處。
乃是直緣谛理。
今親近處。
乃是以不思議妙智。
廣曆諸緣也。
諸緣者。
即下文約遠論近。
約近論近。
約非遠非近論近也。
此等諸緣。
而能以妙智運之。
一一皆是實相。
相親相近。
而不相遠。
乃所謂之親近處也。
所以兩處字。
即實際理地。
乃是所觀之境。
行與親近三字。
乃是能觀之智也。
然能觀所觀。
亦有二。
又不在遠。
即介爾一念之心。
發之而為能觀。
亦即以之而為所觀。
能所雖殊。
全同一念。
才是菩薩行處親近處。
而若境若智。
皆不可以思議也。
既能住于菩薩之行處。
而直緣谛理。
複能住菩薩之親近處。
而廣曆諸緣。
則自行從是可得成就。
而更能化他。
為諸衆生。
廣說此經也。
△二釋成二。
初釋成行處。
二釋成近處。
初三。
初反徴。
文殊師利。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二解釋。
若菩薩摩诃薩。
住忍辱地。
住忍辱地之四字。
乃是總釋。
忍即能忍之心。
辱即所忍之境。
地者即是實相理地。
謂雖有能忍所忍之不同。
而總一實際理地。
故言忍辱。
住者。
若離了所忍之境。
則便無有能忍之心。
若離了能忍之心。
亦便無有所忍之境。
如此全能即所。
全所即能。
而能所不二。
乃非住而住。
住于忍辱之地也。
然欲弘此經。
必須住忍辱地者。
以弘此經之時。
設有刀杖罵詈等諸障惱。
若不住于忍辱之地。
則未免為其所動轉。
而不能廣為弘通。
故須内運慈悲。
外觀法空。
而住于忍辱之地。
則尚不見有能忍之心。
況複見有所忍之境。
如此則自不為其障惱所動轉。
而得廣為弘通矣。
故欲弘此經。
須住忍辱地也。
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又複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亦不行不分别。
此别釋。
柔和善順。
是釋忍之一字能忍之心也。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是釋辱之一字所忍之境也。
又複于法無所行。
而觀諸法如實相。
是釋地之一字實際理地也。
亦不行不分别。
是釋住之一字非住而住也。
初釋忍字。
言柔和善順者。
謂随其所有見思等内障。
罵詈等外障。
而菩薩隻是安心實相之境。
而發乎能觀之智。
即能觀之智。
照乎所觀之境。
而與實相。
不相乖違。
故言柔和。
能觀之智。
與實相境。
相應相似。
故言善順。
既與實相不違而順。
則有何内外之障而不忍乎。
二釋辱字。
言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
謂能觀所觀。
既其不相違而順。
則全境即心。
了不為外境所幹。
故于境而不卒暴。
全心即境。
了無内心之可得。
故心亦不為驚動也。
三釋地字。
言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者。
于法法字。
即不生不滅之法。
然一切法。
雖有生滅。
當知生從緣生。
而生實非生。
滅從緣滅。
而滅亦非滅。
既一切法。
悉從緣生緣滅。
而當體非生非滅。
則知由能觀之智。
故有所觀之境。
則所觀境。
似從緣生。
生實非生也。
由所觀之境。
故有能觀之智。
則能觀之智。
亦似從緣生。
生實非生也。
若離能觀之智。
則便無有所觀之境。
是所觀境。
似從緣滅。
滅實非滅也。
若離所觀之境。
亦無有能觀之智。
是能觀之智。
亦似從緣滅。
滅實非滅也。
智既非生非滅。
則于法無能行。
境既非生非滅。
則于法無所行。
如是則一切法。
當體空寂。
而一空一切空。
故雲于法無所行也。
而觀諸法如實相者。
既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真空不空。
不妨一切法。
一有一切有。
則一切諸法。
及以能觀所觀。
莫不悉皆如于實相。
故言而觀諸法如實相也。
既于諸法無所行。
而一空一切空。
則是真空。
諸法如實相。
而一有一切有。
則是妙有。
真空妙有。
即是實際理地也。
四釋住字。
言亦不行不分别者。
上之一空一切空。
而不妨一有一切有。
雖一有一切有。
而元即一空一切空。
如此則空處元有。
有處常空。
而全即不思議之中道。
故雲亦不行不分别也。
不行者。
無上來之能行能觀。
不分别者。
無上來之所行所觀。
無能行能觀者。
以離所觀。
則無能觀故。
無所行所觀者。
以離能觀。
亦無所觀故也。
此即非住而住之住也。
△三結名。
是名菩薩。
摩诃薩行處。
△二釋成近處二。
初反徴。
雲何名菩薩。
摩诃薩親近處。
△二解釋。
此解釋文。
古大分為三。
今分為二。
初明初親近處。
二複次下。
明第二親近處。
即是約非遠非近論近也。
初為二。
初正釋。
二文殊下結名。
初二。
初約遠論近。
二常好下約近論近。
則知古約意而分。
今就文而列。
初為十。
初遠權勢。
菩薩摩诃薩。
不親近國王。
王子大臣官長。
蓋此中釋親近處。
而初即言不親近者何也。
當知言親近處者。
乃是欲菩薩親近。
于實際理地之處。
元不欲菩薩親近于權勢等處。
若親近于權勢等處。
則于實相之處。
未免不能親近。
若不親近于權勢等處。
則自然能于實相之處親近。
故名約遠而論近也。
然權勢等處。
為菩薩者之所不當。
若彼等欲親近于菩薩之時。
則菩薩當以妙智曆之。
使一一皆同實相。
方是菩薩廣曆諸緣之親近處。
故文雲。
如是人等。
或時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正謂彼若近于菩薩。
則當以妙智曆之。
為其說法。
而菩薩則元不當近。
故内心無所希望也。
言不親近國王大臣者。
如佛在時。
亦以佛法付囑王臣。
則王臣元可為佛法之金湯。
今菩薩則不當親近者何也。
蓋王臣乃是權勢之者。
初心菩薩。
若親近之時。
則未免生諸樂慕。
如嚴王之本事者亦有之。
故初心始行菩薩。
若欲弘通此經。
所當遠也。
△二遠邪外。
不親近諸外道。
梵志尼犍子等。
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
及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者。
此經乃是至中至正至大之者。
與彼邪外。
乃不相應。
初心菩薩。
若親近之亦未免為彼所轉。
故初心始行。
若欲弘通此經。
須當遠也。
若夫外書。
乃是治世之語言。
六根淨人。
則自能與實相。
不相違背。
今是初心菩薩。
故亦須遠也。
路伽耶等。
乃是師弟相破。
今欲弘此經。
須感應道交。
師資相合。
故亦須遠也。
△三遠兇戲。
亦不親近。
諸有兇戲。
相叉相撲。
及那羅等。
種種變現之戲。
欲弘此經。
須以定心。
兇戲乃是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