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若欲推此品之來由。

    總是如來。

    欲流通此妙法華經。

    乃于法師品中。

    發明能持之人極其尊。

    所持之法極其勝。

    雖則如此一番發明。

    若不為之證成。

    則人猶未之信。

    故次即于寶塔品中。

    明乎多寶則如是而證明。

    分身則如是而助發。

    釋迦則如是而唱募。

    以證成乎法勝。

    法勝既其有證。

    人尊豈得無憑。

    故有此一品。

    乃是證成人尊之文也。

    然何以見得此品。

    便可證成人尊。

    以由此中。

    初則明于昔時調達弘經。

    得成天王如來。

    次則明于今日龍女聞法。

    而能證無垢世界。

    若調達具五逆。

    無惡不造之者。

    而由于弘經得成佛。

    則其善者。

    而能弘經成佛。

    不待言矣。

    若龍女是畜類。

    而又是女身。

    亦由聽法而證菩提。

    則其人天丈夫。

    而能聽法成佛。

    亦不待言矣。

    如此則随其九界三乘。

    七種方便。

    一切衆生。

    要知不弘此經。

    不聞此經則已。

    若能弘聽此經。

    則無有不成佛者。

    既皆得成佛。

    則人豈不極其尊乎。

    是故此品。

    可以證成乎人尊也。

    然此品中。

    初則雖明提婆達多弘經而得成佛。

    次則即明龍女聞法而證菩提。

    何以品題之中。

    但标提婆達多。

    而不言龍女。

    蓋論其意。

    自有多種。

    一者此品為欲證成人尊。

    其意在于弘通此經。

    今提婆達多。

    乃是能弘之人。

    龍女乃是聞法之者。

    其意既在弘通。

    是故但标提婆達多能弘之人。

    而略于聞法之龍女也。

    二者欲顯今日。

    釋迦能演說此經。

    皆往昔發願勤求。

    而得聞此修此證此。

    故今又能為大衆說此。

    大衆既得聞此妙法華經。

    則亦當如佛而修而證。

    又當感佛今日之恩。

    念佛往昔之願。

    而更宜為之在在流通。

    使不斷絕。

    故但标達多。

    而不标龍女也。

    三者達多。

    既為釋迦之知識。

    龍女既是文殊之弟子。

    而文殊今日。

    乃稱師于釋迦。

    則龍女望于達多。

    已當曾祖矣。

    以孫遜祖。

    乃所當者。

    故但标達多。

    而不标龍女也。

    四者兩人。

    雖俱成佛。

    若龍女則現往南方無垢世界。

    成等正覺。

    隻如智積菩薩。

    尊者舍利弗。

    固為不信之者。

    既觀其如此。

    則不敢不信。

    故文雲。

    智積菩薩。

    及舍利弗。

    一切衆會。

    默然信受。

    則此龍女成佛皆已信之者。

    若夫調達。

    多惡之人。

    如來雖記其得成天王之佛。

    然更須過于無量之劫。

    既現在未即成佛。

    則人取信為難。

    故文中佛亦為之勸信雲。

    若聞提婆達多品。

    淨心信敬。

    不生疑惑者。

    不堕惡道蓮華化生。

    是則龍女現為可信。

    調達人有未信。

    今欲人之必信而不疑。

    故但标達多。

    而不标龍女也。

    五者二人雖俱成佛。

    皆證人尊。

    而達多乃是釋種丈夫。

    龍女乃是畜類女身。

    則自當以女讓男。

    以畜遜人。

    以賤遜貴。

    故但标達多。

    而不标龍女也。

    六者品中雖并明二人。

    然初則先明調達。

    次乃因智積求退。

    佛止令住而後。

    方明龍女。

    則舉于前之初。

    自能稱于後之末。

    故但标達多。

    而不标龍女也。

    七者已有上之六意。

    則自當以提婆達多而為品題。

    故如來具明功報之後。

    即金口宣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妙法蓮華經。

    提婆達多品。

    而不言妙法蓮華經龍女品。

    則知此品之目。

    唱自金口。

    非譯人所添。

    亦非經家所安。

    故但标提婆達多。

    而略不标龍女也。

    梵語提婆達多。

    此雲天熱。

    以其是逆行菩薩。

    無惡不造。

    為釋迦之怨。

    故其初生時。

    人天之心。

    皆為之熱。

    即名天熱也。

    亦名天授。

    父母禱之于天。

    天授之。

    故亦名天授也。

     △品文為二。

    初引昔通經二明今宣化。

    初二。

    初師弟通經。

    二結會古今。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國王求法。

     爾時佛告諸菩薩。

    及天人四衆。

    吾于過去無量劫中。

    求法華經。

    無有懈倦。

     吾于過去等者。

    謂我今日能為汝等。

    說此經者。

    亦非無因。

    由我往昔。

    勤求此經。

    依之修習。

    遂得成佛。

    故于今日。

    乃能為汝等。

    說于此經也。

    此是總明過去求經也。

     于多劫中。

    常作國王。

    發願求于。

    無上菩提。

    心不退轉。

     此是别舉時分。

    以明求經也。

    言常作國王者。

    當知此經。

    乃是諸經之王。

    故有能聞解受持。

    依之修習。

    在人間必為人中之王。

    在天上必為天中之王。

    縱業重而不能免于惡道。

    堕畜生類中。

    亦必為禽獸中王。

    今彼王能于無量劫中。

    勤求此經。

    以故多劫。

    常為國王也。

    既作國王。

    而所發之願。

    而不求二乘。

    不求三有。

    亦不求菩薩。

    唯願求無上菩提佛果。

    其心無有退者。

    不為三有所轉。

    不為二乘所轉。

    亦不為菩薩所轉。

    此是明其發願也。

     為欲滿足。

    六波羅蜜。

    勤行布施。

    心無吝惜。

    象馬七珍。

    國城妻子。

    奴婢仆從。

    頭目髓腦。

    身肉手足。

    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

    壽命無量。

    為于法故。

    捐舍國位。

    委政太子。

    擊鼓宣令。

    四方求法。

    誰能為我。

    說大乘者。

    吾當終身。

    供給走使。

     此是明其起行。

    言滿足六波羅蜜者。

    若言三祇百劫修于六度。

    如有滿時。

    此乃三藏菩薩。

    滿足事六度也。

    此中彼王。

    欲求此經。

    而須滿足行六度者。

    以此經所诠。

    諸法實相之法性。

    全具足乎六度。

    故欲求此經。

    須行六度。

    而言滿足行者。

    謂了知法性之中。

    本無悭貪。

    而不妨随順法性。

    終日行于布施。

    乃至了知法性之中。

    本無愚癡。

    而不妨随順法性。

    終日行于般若。

    是名滿足六波羅蜜也。

    此是總明欲滿足六度。

    勤行布施下。

    是别明布施度。

    時世人民下。

    是别明般若度。

    舉其一始一終。

    以攝中之四也。

    别明布施中。

    象馬等是舍财。

    妻子等是舍身。

    妻子是外身。

    頭目等是内身。

    不惜軀命。

    是舍命也。

    所以須舍财。

    并舍身命。

    以此之三者。

    總為不堅之物。

    故舍于世間不堅之财。

    以易出世間之堅固功德法财。

    舍于四大不堅之身。

    以易大乘堅固之法身。

    舍于色心不堅之命。

    以易大乘堅固之慧命也。

     △二仙人說經。

     時有仙人。

    來白王言。

    我有大乘。

    名妙法華經。

    若不違我。

    當為宣說。

     不違我者。

    非謂不違于供給也。

    謂我有妙法。

    若能如我所說而行。

    依之修習。

    當為宣說。

    若不依之而修。

    則雖說無益。

    故頌則雲。

    若能修行者。

    我當為宣說也。

     △三聞法信受。

     王聞仙言。

    歡喜踴躍。

    即随仙人。

    供給所須。

    采果汲水。

    拾薪設食。

    乃至以身。

    而為床座。

    身心無倦。

    于時奉事。

    經于千歲。

    為于法故。

    精勤給侍。

    令無所乏。

     初則欲求妙法。

    今已得之。

    則果所願。

    而遂所求矣。

    故為之歡喜。

    而踴躍也。

     △二偈頌二。

    初正頌。

    二出意。

    初三。

    初頌國王求法。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仆。

     △二頌仙人說經。

     時有阿私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三頌聞法信受。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随仙人。

    供給于所須。

    采薪及果蓏。

    随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二出意。

     普為諸衆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緻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二結會古今三。

    初正為結會。

     佛告諸比丘。

    爾時王者。

    則我身是。

    時仙人者。

    今提婆達多是。

     △二具明功報二。

    初明弟子功報。

    二明師之功報。

    初二。

    初明因成。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令我具足六波羅蜜。

    慈悲喜舍。

     善知識者。

    謂此經是能诠之教。

    所顯之理。

    所起之行。

    而提婆達多。

    則能一一了知。

    知此經乃是一乘圓實。

    無上醍醐之教。

    知此經乃是諸法實相。

    權實不二之理。

    知此經乃是法界不思議之行。

    如此若教若理若行。

    無不善知善識。

    故言善知識也。

    令我具足等者。

    謂初則為欲滿足六波羅蜜。

    今由提婆達多。

    令得具足。

    不但具足六度。

    亦且具足四無量心。

    能與樂為慈。

    與樂而樂無不與。

    能拔苦為悲。

    拔苦而苦無不拔。

    喜者。

    喜一切衆生。

    而能離苦得樂也。

    舍者不但親者而能與其樂。

    又冤者亦能拔其苦也。

     △二明克果。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紫磨金色。

    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

    十八不共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

    廣度衆生。

    皆因提婆達多。

    善知識故。

     其因既成。

    其果自克。

    故能具足三十二相。

    乃至具足神通道力。

    而成等正覺也。

    自既因成果克。

    還能化他。

    亦成于因。

    而克于果。

    故能廣度衆生也。

    皆因等者。

    謂能成于因。

    能克于果。

    能為自行。

    能為化他。

    皆由提婆達多。

    而能之也。

     △二明師之功報四。

    初明得果時分。

     告諸四衆。

    提婆達多。

    卻後過無量劫。

     △二明佛國名号。

     當得成佛。

    号曰天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世界名天道。

     佛号天王。

    國号天道者。

    以其因中。

    為逆行菩薩。

    無惡不造。

    故初生時。

    人天心熱。

    即名天熱。

    若至果時。

    則能以無上之道。

    教化一切天人。

    而于諸法之中。

    得大自在。

    故佛号天王。

    世界即名天道也。

     △三明壽命說法。

     時天王佛住世。

    二十中劫。

    廣為衆生。

    說于妙法。

    恒河沙衆生。

    得阿羅漢果。

    無量衆生。

    發緣覺心。

    恒河沙衆生。

    發無上道心。

     說于妙法者。

    乃是即粗而妙之妙法也。

    以彼佛亦先開于權。

    次顯于實。

    故即其所開之粗法。

    而是妙法也。

    由先開權。

    故有恒沙衆生得羅漢果。

    發緣覺心。

    由次顯實。

    故有恒沙衆生。

    發無上道心。

    以至不退轉也。

    然發心有三種。

    謂名字。

    相似。

    分證也。

    若以發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于赴難。

    此即名字發心也。

    若言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

    此即相似發心也。

    若言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一發一切發。

    正因發時。

    緣了亦發。

    緣因發時。

    了正亦發。

    了因發時。

    正緣亦發。

    此即分證發心也。

     得無生忍。

     得無生忍者。

    謂不生不滅之理。

    忍可于心也。

    然有五忍。

    謂信忍。

    伏忍。

    柔順忍。

    無生忍。

    寂滅忍。

    于此無生之理。

    而能信解。

    忍可于心。

    名為信忍。

    即名字位也。

    于此無生之理。

    而能圓觀圓照。

    忍可于心。

    而能伏于惑。

    名為伏忍。

    即觀行位也。

    于此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柔和善順。

    而得相應相似。

    名柔順忍。

    即相似位也。

    于此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而能了了。

    知一切法悉皆無生。

    破一分無明。

    顯一分三德。

    乃至破四十一品無明。

    顯四十一分三德。

    名無生忍。

    即分證位也。

    于此無生之理。

    忍可于心。

    而能究竟了知。

    一切諸法。

    悉皆不生不滅。

    二死鹹盡。

    五住永除。

    登涅槃山頂而究竟寂滅。

    名寂滅忍。

    即究竟位也。

    當知五種之忍。

    雖第四得名無生忍。

    而初後皆可名為無生。

    又不但無生為爾。

    即餘之四忍。

    亦可皆初後也。

    如初信忍。

    下四忍皆可名信忍後寂滅忍。

    上四忍。

    亦皆可名寂滅忍也。

     至不退轉。

     不退轉者有三。

    謂位不退。

    行不退。

    念不退。

    能破見思。

    登于聖果。

    則永不退聖人之位。

    故名位不退。

    即圓教初信至七信是也。

    能破塵沙。

    行于化導。

    則永不退菩薩之行。

    故名行不退即八信至十信是也。

    能破無明。

    證于三德。

    則永不退中道之念。

    故名念不退。

    即初住已去是也。

    然上文中。

    初言發無上道心。

    次言得無生忍。

    今言至不退轉。

    則應分于次第。

    使言不成剩。

    言雖次第。

    意實圓融。

    不妨不次。

    而言于次。

    發無上道心。

    于三種中。

    乃是名字發心。

    得無生忍。

    于五種中。

    乃是伏及柔順二無生忍。

    至不退轉。

    于三種中。

    乃是念不退轉。

    即從阿至茶。

    任運流入妙覺果海是也。

    如是則始從名字。

    次于觀行相似。

    次于分證究竟五即中。

    順修之始終次第具足。

    而文不成剩也。

     △四明正像久遠。

     時天王佛。

    般涅槃後。

    正法住世。

    二十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