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二偈頌三。
初勸修。
二若有下十三行正頌。
三藥王下一行結歎。
初二。
初勸單修。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自然智者。
智全從實相理發。
稱性而起。
則不假造作。
故言自然智也。
供養受持者。
彼受持之人。
已能住于佛道矣。
故欲住佛道者。
應為供養。
使我亦得住于佛道也。
彼受持之人。
已能成就自然智矣。
故欲成就自然智者。
當為供養。
使我亦得成就自然智也。
△二勸複修。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并供養持者。
言疾得者。
即欲現生之内。
登于初住。
而開佛知見也。
此則較前愈急。
故不唯供養受持之人。
亦當自為受持耳。
△二正頌二。
初頌五種法師。
二頌信毀罪福。
初二。
初頌現在。
二頌滅後。
初又二。
初頌下品。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衆生。
△二頌上品。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于清淨土。
愍衆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二頌滅後二。
初超頌上品。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馔衆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二追頌下品。
若能于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來事。
△二頌信毀罪福二。
初頌毀者得罪。
若于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複過彼。
△二頌信者獲福。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複過彼。
于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三結歎。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于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二明所持之法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直歎法勝。
二重示三軌。
初四。
初約教歎。
二當知下約人歎。
三在在下約處歎。
四多有下約行歎。
初二初正歎。
爾時佛複告藥王菩薩摩诃薩。
我所說經典。
無量千萬億。
已說今說當說。
而于其中。
此法華經。
最為難信難解。
複告者。
前約人尊。
已為一番诏告矣。
然能持之人所以尊。
全由所持之法勝。
故今更約法勝。
還為一番诏告也。
摩诃薩即大菩薩也。
以其能發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歸大處。
故名大菩薩也。
我所下正告。
謂我一代所說經典。
有無量千。
無量萬。
無量億。
雖極其多。
而要言之。
總不出已說今說當說。
于已今當說之中。
唯有此妙法華經。
最為難信難解也。
然何以見得已說是易信易解。
已說者。
即是般若已還諸經。
而此諸經。
或兼而說。
或但而說。
或對而說。
或帶而說。
既其兼但對帶。
則其所有頓是頓。
漸是漸。
乃至大小半滿偏圓權實。
一一分張。
則自然為易信領解矣。
今經則無複兼但對帶。
惟一純圓而說。
故即漸是頓。
頓外無漸。
乃至即權是實。
實外無權。
故唯此經。
為難信難解也。
何以見得今說。
是易信易解。
今說者。
即無量義經。
雖同一座席。
同一醍醐。
其中所明。
但言從一實相出生諸法。
所謂出于頓漸二法。
及三道四果。
而不明收多以歸一故是易信易解者。
而此經。
則明收多以歸一。
随其所有二法。
三道四果。
皆一實相。
故是難信難解也。
何以見得當說是易信易解。
當說即大涅槃經。
雖亦同一味。
其追說四教。
扶律談常乃專被末世鈍根。
及以未成熟者。
故部雜權小。
而是易信易解者。
此經則純一圓實。
即其追說藏通别。
莫不開之顯之。
以成一純圓之教。
是故最為難信難解也。
總之唯有此經。
乃是暢諸佛出世之本懷。
明一大事之因緣。
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九界同歸。
三乘鹹會。
故若已今當說。
唯有此經。
信之固難。
解亦不易也。
△二出意。
藥王。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不可分布。
妄授與人。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
從昔已來。
未曾顯說。
而此經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況滅度後。
此經等者。
謂何以唯有此經難信難解。
故出其意雲。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等也。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最為淵微。
故稱為秘。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乃是宗要。
故稱為要。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無不含攝。
故稱為藏。
唯其是十方三世。
及我釋迦。
一切諸佛。
秘要之藏。
如來為欲利益一切世間。
故而說之。
固欲分布。
固欲授與。
但不可妄為分布。
妄為授與。
以由此經。
既其難信難解。
則有智者聞之。
自然生乎信解。
若無智之人聞之。
則未必能信。
而生疑起謗。
以緻堕苦者有之。
此則不唯無益。
而且有損矣。
故不可妄為分布授與也。
諸佛世尊等。
以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故為諸佛之守惜護持。
由諸佛之所守護故。
我從昔四十餘年已來。
未曾為之顯說也。
既言未曾顯說。
則亦曾密說矣。
故于華嚴中。
非不曾說。
但是兼别而說。
而不顯說。
乃至于般若中。
亦非不曾說。
但是帶二而說。
而不顯說。
直至今日。
靈山高會。
機既熟時既至。
方乃舍兼但對帶。
而直為之顯說也。
而此經者等者。
謂今日雖則機熟時至。
而為顯說。
然總由難信難解。
故即如來現在。
為說之時。
能說之人。
心色業勝。
則所說者。
必極其妙。
而猶多怨嫉者。
如略為顯說。
人天四衆。
各各生疑動執。
是其怨也。
許廣說時。
五千人。
越席而去。
是其嫉也。
若如來滅度後之時。
則能說之人。
色心之業。
未必勝。
則所說者。
雖是如來之妙法。
而亦未必能盡其善。
則其為怨嫉者更可知矣。
由此經若現在。
若滅後。
人皆怨嫉。
故我從昔已來。
未曾顯說。
而汝則不可妄為分布授與于人。
總之是諸佛秘要之藏。
而最為難信難解故也。
△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
如來滅後。
其能書持讀誦供養。
為他人說者。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又為他方。
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
及志願力。
諸善根力當知是人。
與如來共宿。
則為如來。
手摩其頭。
由法是勝。
故能書持之人。
乃至解說之人。
亦複是勝也。
如來則為以衣覆者。
衣即大寂滅忍也。
如來住于寂滅忍中。
而說此經。
故能受持之人。
則亦能修于大寂滅忍。
而住于其中矣。
既所修所住。
同于如來大寂滅忍。
故即為如來以衣覆之也。
又為諸佛護念者。
蓋此經乃諸佛之所護念者。
今能受持。
則其人能合諸佛之念。
故諸佛即以護念此經之念。
而還護持其受持之人也。
有大信力者。
若人天之信戒善。
二乘之信谛緣。
菩薩之信六度。
此皆亦名為信。
而不得名為大信。
亦不得名信之有力。
今能受持信解此經。
而此經乃是圓頓大乘。
所明唯一大事因緣。
故信者。
名為大信。
一信永信。
故名大信之力也。
志願力者。
若人天之志願戒善。
乃至菩薩之志願六度。
亦皆名志願。
而不得名志願之力。
今能志願此經。
唯明佛之知見。
諸法實相。
故名志願之力也。
善根力者。
若人天能修戒善。
二乘能修谛緣。
菩薩能修六度。
亦皆名善根。
而不得名善根之力。
今能受持。
此之諸法實相妙經。
則能于此實相妙境。
而發乎實相觀智。
以觀照境。
以境發觀。
境觀一如之時。
則無量善根。
從是出生增長。
乃名諸善根之力也。
與如來共宿者。
宿以栖止為義。
如來無别以為栖止。
唯以三德秘藏。
而為栖止。
今能受持此經。
而能一信永信。
有大信力。
則法身德成。
有志願力。
而堅固深原。
則解脫德成。
有善根力。
而圓觀圓照。
則般若德成。
既三德圓成。
則與如來所栖止是同。
即為生如來家。
而與如來共宿也。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者。
既生如來家。
而與如來共宿。
則堪能承紹如來家業。
堪能嗣繼法王之位。
故為如來手摩其頭也。
以其為如來。
摩頭共宿。
又為如來之所護念衣覆。
故人極其尊。
人之所以尊。
以由所持之法。
極其勝故也。
△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
若說若讀。
若誦若書。
若經卷所住處。
皆應起七寶塔。
極令高廣嚴飾。
不須複安舍利。
所以者何。
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
缯蓋幢幡。
技樂歌頌。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若有人得見此塔。
禮拜供養。
當知是等。
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應起塔者。
若論起塔有四處。
謂諸佛降生得道轉法輪入涅槃也。
今此妙經。
法身從之而生。
菩提從之而證。
法輪從之而轉。
涅槃從之而得。
故随其說經之處。
乃至此經安住之處。
皆應起七寶塔也。
此中已有如來全身者。
乃法身之全身也。
既有法身全身。
故不須複生身之舍利也。
是等皆近菩提者。
此經所诠。
唯是無上菩提。
故随其若依若正。
供養此塔。
乃至禮拜此塔。
皆與無上菩提而近也。
唯其法勝。
故處亦勝。
而皆應起塔。
以是知禮拜供養者。
皆近菩提故也。
△四約行歎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初二。
初約因。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
行菩薩道。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
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未善行菩薩道者。
即三乘五教七方便人。
依于前三教而起行也。
若依前三教而起行。
雖亦是行菩薩道。
而不得名為善行。
以其所依之教。
既是小是權。
則其所起之行。
亦複非大非實。
故至克果之時。
但得于人天二乘。
及偏漸等。
故雖亦是行道。
不得名善行菩薩道也。
得聞是經。
乃能善行者。
以是經唯明一大事因緣佛之知見。
則能诠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教。
明于世間常住諸法實相。
則所诠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理。
明于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則所起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行。
故能聞圓實之教。
起乎圓實之行。
顯乎圓實之理。
則能得于圓實無上菩提。
開佛知見。
故名善行菩薩之道矣。
△二約果。
其有衆生。
求佛道者。
若見若聞。
是法華經。
聞已信解受持者。
當知是人。
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已信解等者。
信得昔日所說。
是偏是權。
今日所說。
是圓是實。
解得昔日之偏權。
即今日之圓實。
今日之圓實。
即昔日之偏權也。
由解起行故受持。
由行入證故得近菩提也。
近有二種。
一即近論近。
即十信滿心。
近于初住菩提。
二就遠論近。
即等覺後心。
近于妙覺菩提。
今是即近而論近也。
△二喻。
謂上來明于依前三教而起行。
則不明善行菩薩之道。
能依今經而起行。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假喻而發明。
如人渴乏(雲雲)。
文為二。
初譬未善。
藥王譬如有人。
渴乏須水。
于彼高原。
穿鑿求之。
猶見幹土。
知水尚遠。
有人者。
即求佛道之衆生也。
渴乏者。
衆生久在生。
死。
為無明煩惱。
五濁八苦之火所燒。
故雲渴乏也須水者。
須求無上菩提之理水。
以充渴乏也。
雖欲求于無上菩提。
而求之不得其方。
依于前三教而求。
如彼高原也。
言穿鑿求者。
依于三藏。
起乎析空之觀。
依于通教。
起乎體空之觀。
依于别教。
起乎次第之觀。
此等所修之觀。
皆非稱性而修。
故如穿鑿高原而求也。
猶見幹土。
知水尚遠者。
析空之觀。
但見偏真。
體空之
初勸修。
二若有下十三行正頌。
三藥王下一行結歎。
初二。
初勸單修。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自然智者。
智全從實相理發。
稱性而起。
則不假造作。
故言自然智也。
供養受持者。
彼受持之人。
已能住于佛道矣。
故欲住佛道者。
應為供養。
使我亦得住于佛道也。
彼受持之人。
已能成就自然智矣。
故欲成就自然智者。
當為供養。
使我亦得成就自然智也。
△二勸複修。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并供養持者。
言疾得者。
即欲現生之内。
登于初住。
而開佛知見也。
此則較前愈急。
故不唯供養受持之人。
亦當自為受持耳。
△二正頌二。
初頌五種法師。
二頌信毀罪福。
初二。
初頌現在。
二頌滅後。
初又二。
初頌下品。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衆生。
△二頌上品。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于清淨土。
愍衆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二頌滅後二。
初超頌上品。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馔衆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二追頌下品。
若能于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來事。
△二頌信毀罪福二。
初頌毀者得罪。
若于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複過彼。
△二頌信者獲福。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複過彼。
于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三結歎。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于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二明所持之法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直歎法勝。
二重示三軌。
初四。
初約教歎。
二當知下約人歎。
三在在下約處歎。
四多有下約行歎。
初二初正歎。
爾時佛複告藥王菩薩摩诃薩。
我所說經典。
無量千萬億。
已說今說當說。
而于其中。
此法華經。
最為難信難解。
複告者。
前約人尊。
已為一番诏告矣。
然能持之人所以尊。
全由所持之法勝。
故今更約法勝。
還為一番诏告也。
摩诃薩即大菩薩也。
以其能發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歸大處。
故名大菩薩也。
我所下正告。
謂我一代所說經典。
有無量千。
無量萬。
無量億。
雖極其多。
而要言之。
總不出已說今說當說。
于已今當說之中。
唯有此妙法華經。
最為難信難解也。
然何以見得已說是易信易解。
已說者。
即是般若已還諸經。
而此諸經。
或兼而說。
或但而說。
或對而說。
或帶而說。
既其兼但對帶。
則其所有頓是頓。
漸是漸。
乃至大小半滿偏圓權實。
一一分張。
則自然為易信領解矣。
今經則無複兼但對帶。
惟一純圓而說。
故即漸是頓。
頓外無漸。
乃至即權是實。
實外無權。
故唯此經。
為難信難解也。
何以見得今說。
是易信易解。
今說者。
即無量義經。
雖同一座席。
同一醍醐。
其中所明。
但言從一實相出生諸法。
所謂出于頓漸二法。
及三道四果。
而不明收多以歸一故是易信易解者。
而此經。
則明收多以歸一。
随其所有二法。
三道四果。
皆一實相。
故是難信難解也。
何以見得當說是易信易解。
當說即大涅槃經。
雖亦同一味。
其追說四教。
扶律談常乃專被末世鈍根。
及以未成熟者。
故部雜權小。
而是易信易解者。
此經則純一圓實。
即其追說藏通别。
莫不開之顯之。
以成一純圓之教。
是故最為難信難解也。
總之唯有此經。
乃是暢諸佛出世之本懷。
明一大事之因緣。
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九界同歸。
三乘鹹會。
故若已今當說。
唯有此經。
信之固難。
解亦不易也。
△二出意。
藥王。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不可分布。
妄授與人。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
從昔已來。
未曾顯說。
而此經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況滅度後。
此經等者。
謂何以唯有此經難信難解。
故出其意雲。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等也。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最為淵微。
故稱為秘。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乃是宗要。
故稱為要。
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無不含攝。
故稱為藏。
唯其是十方三世。
及我釋迦。
一切諸佛。
秘要之藏。
如來為欲利益一切世間。
故而說之。
固欲分布。
固欲授與。
但不可妄為分布。
妄為授與。
以由此經。
既其難信難解。
則有智者聞之。
自然生乎信解。
若無智之人聞之。
則未必能信。
而生疑起謗。
以緻堕苦者有之。
此則不唯無益。
而且有損矣。
故不可妄為分布授與也。
諸佛世尊等。
以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故為諸佛之守惜護持。
由諸佛之所守護故。
我從昔四十餘年已來。
未曾為之顯說也。
既言未曾顯說。
則亦曾密說矣。
故于華嚴中。
非不曾說。
但是兼别而說。
而不顯說。
乃至于般若中。
亦非不曾說。
但是帶二而說。
而不顯說。
直至今日。
靈山高會。
機既熟時既至。
方乃舍兼但對帶。
而直為之顯說也。
而此經者等者。
謂今日雖則機熟時至。
而為顯說。
然總由難信難解。
故即如來現在。
為說之時。
能說之人。
心色業勝。
則所說者。
必極其妙。
而猶多怨嫉者。
如略為顯說。
人天四衆。
各各生疑動執。
是其怨也。
許廣說時。
五千人。
越席而去。
是其嫉也。
若如來滅度後之時。
則能說之人。
色心之業。
未必勝。
則所說者。
雖是如來之妙法。
而亦未必能盡其善。
則其為怨嫉者更可知矣。
由此經若現在。
若滅後。
人皆怨嫉。
故我從昔已來。
未曾顯說。
而汝則不可妄為分布授與于人。
總之是諸佛秘要之藏。
而最為難信難解故也。
△二約人歎。
藥王當知。
如來滅後。
其能書持讀誦供養。
為他人說者。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又為他方。
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
及志願力。
諸善根力當知是人。
與如來共宿。
則為如來。
手摩其頭。
由法是勝。
故能書持之人。
乃至解說之人。
亦複是勝也。
如來則為以衣覆者。
衣即大寂滅忍也。
如來住于寂滅忍中。
而說此經。
故能受持之人。
則亦能修于大寂滅忍。
而住于其中矣。
既所修所住。
同于如來大寂滅忍。
故即為如來以衣覆之也。
又為諸佛護念者。
蓋此經乃諸佛之所護念者。
今能受持。
則其人能合諸佛之念。
故諸佛即以護念此經之念。
而還護持其受持之人也。
有大信力者。
若人天之信戒善。
二乘之信谛緣。
菩薩之信六度。
此皆亦名為信。
而不得名為大信。
亦不得名信之有力。
今能受持信解此經。
而此經乃是圓頓大乘。
所明唯一大事因緣。
故信者。
名為大信。
一信永信。
故名大信之力也。
志願力者。
若人天之志願戒善。
乃至菩薩之志願六度。
亦皆名志願。
而不得名志願之力。
今能志願此經。
唯明佛之知見。
諸法實相。
故名志願之力也。
善根力者。
若人天能修戒善。
二乘能修谛緣。
菩薩能修六度。
亦皆名善根。
而不得名善根之力。
今能受持。
此之諸法實相妙經。
則能于此實相妙境。
而發乎實相觀智。
以觀照境。
以境發觀。
境觀一如之時。
則無量善根。
從是出生增長。
乃名諸善根之力也。
與如來共宿者。
宿以栖止為義。
如來無别以為栖止。
唯以三德秘藏。
而為栖止。
今能受持此經。
而能一信永信。
有大信力。
則法身德成。
有志願力。
而堅固深原。
則解脫德成。
有善根力。
而圓觀圓照。
則般若德成。
既三德圓成。
則與如來所栖止是同。
即為生如來家。
而與如來共宿也。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者。
既生如來家。
而與如來共宿。
則堪能承紹如來家業。
堪能嗣繼法王之位。
故為如來手摩其頭也。
以其為如來。
摩頭共宿。
又為如來之所護念衣覆。
故人極其尊。
人之所以尊。
以由所持之法。
極其勝故也。
△三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
若說若讀。
若誦若書。
若經卷所住處。
皆應起七寶塔。
極令高廣嚴飾。
不須複安舍利。
所以者何。
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璎珞。
缯蓋幢幡。
技樂歌頌。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若有人得見此塔。
禮拜供養。
當知是等。
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應起塔者。
若論起塔有四處。
謂諸佛降生得道轉法輪入涅槃也。
今此妙經。
法身從之而生。
菩提從之而證。
法輪從之而轉。
涅槃從之而得。
故随其說經之處。
乃至此經安住之處。
皆應起七寶塔也。
此中已有如來全身者。
乃法身之全身也。
既有法身全身。
故不須複生身之舍利也。
是等皆近菩提者。
此經所诠。
唯是無上菩提。
故随其若依若正。
供養此塔。
乃至禮拜此塔。
皆與無上菩提而近也。
唯其法勝。
故處亦勝。
而皆應起塔。
以是知禮拜供養者。
皆近菩提故也。
△四約行歎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初二。
初約因。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
行菩薩道。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
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未善行菩薩道者。
即三乘五教七方便人。
依于前三教而起行也。
若依前三教而起行。
雖亦是行菩薩道。
而不得名為善行。
以其所依之教。
既是小是權。
則其所起之行。
亦複非大非實。
故至克果之時。
但得于人天二乘。
及偏漸等。
故雖亦是行道。
不得名善行菩薩道也。
得聞是經。
乃能善行者。
以是經唯明一大事因緣佛之知見。
則能诠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教。
明于世間常住諸法實相。
則所诠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理。
明于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則所起者。
乃是一乘圓實之行。
故能聞圓實之教。
起乎圓實之行。
顯乎圓實之理。
則能得于圓實無上菩提。
開佛知見。
故名善行菩薩之道矣。
△二約果。
其有衆生。
求佛道者。
若見若聞。
是法華經。
聞已信解受持者。
當知是人。
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已信解等者。
信得昔日所說。
是偏是權。
今日所說。
是圓是實。
解得昔日之偏權。
即今日之圓實。
今日之圓實。
即昔日之偏權也。
由解起行故受持。
由行入證故得近菩提也。
近有二種。
一即近論近。
即十信滿心。
近于初住菩提。
二就遠論近。
即等覺後心。
近于妙覺菩提。
今是即近而論近也。
△二喻。
謂上來明于依前三教而起行。
則不明善行菩薩之道。
能依今經而起行。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假喻而發明。
如人渴乏(雲雲)。
文為二。
初譬未善。
藥王譬如有人。
渴乏須水。
于彼高原。
穿鑿求之。
猶見幹土。
知水尚遠。
有人者。
即求佛道之衆生也。
渴乏者。
衆生久在生。
死。
為無明煩惱。
五濁八苦之火所燒。
故雲渴乏也須水者。
須求無上菩提之理水。
以充渴乏也。
雖欲求于無上菩提。
而求之不得其方。
依于前三教而求。
如彼高原也。
言穿鑿求者。
依于三藏。
起乎析空之觀。
依于通教。
起乎體空之觀。
依于别教。
起乎次第之觀。
此等所修之觀。
皆非稱性而修。
故如穿鑿高原而求也。
猶見幹土。
知水尚遠者。
析空之觀。
但見偏真。
體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