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二

關燈
觀。

    但見含中之真。

    次第之觀。

    但見曆别之真。

    皆不見圓真理水。

    如猶見幹土。

    而知水尚遠也。

     △二譬善行。

     施功不已。

    轉見濕土。

    遂漸至泥。

    其心決定。

    知水必近。

     不已見濕者。

    即于高原施功不已。

    而轉見濕土也。

    即喻前三教。

    一經今經開顯。

    則前三教之解。

    而成圓解。

    如施功不已也。

    既三教之解。

    皆成圓解。

    則依解起觀。

    亦複即前三教之觀。

    而成圓觀。

    故即轉前析體次第之觀。

    而成圓融中道之觀。

    如轉見濕土也。

    由觀行而入相似。

    則亦轉前三教之見。

    而成圓見。

    轉偏真之見。

    而見圓真。

    轉含中之見。

    而見即中。

    轉次第之見。

    而見圓融。

    如遂漸至泥也。

    由相似而入分證。

    破一品無明。

    顯一分三德。

    如決定知水必近也。

     △三合又三。

    初正合。

    二出意。

    三揀非。

    初二。

    初合譬未善。

     菩薩亦複如是。

    若未聞未解。

    未能修習是法華經。

    當知是人。

    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

     若未聞未解。

    未能修習是經。

    合上于彼高原。

    至猶見幹土。

    是人去菩提尚遠。

    合上知水尚遠也。

     △二合譬善行。

     若得聞解。

    思惟修習。

    必知得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得聞解。

    合上施功不已。

    思惟修習。

    合上轉見濕土。

    必知得近菩提。

    合上其心決定。

    知水必近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屬此經。

    此經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今佛教化。

    成就菩薩。

    而為開示。

     一切菩薩。

    是明其因。

    以三教菩薩。

    為一切也。

    阿耨菩提。

    意謂三教菩薩。

    在他經。

    無能得菩提果。

    唯此經。

    三教菩薩。

    皆得佛果。

    故曰一切菩薩(雲雲)。

    此經下轉出皆屬之意。

    開方便門者。

    開非開施之開。

    乃是開除開會開廢開顯也。

    四十年前。

    不說方便是方便。

    即方便門閉。

    今說方便是方便。

    即方便門開也。

    方便不開。

    則真實不顯。

    方便門開。

    則真實相顯也。

    向不說三乘是方便。

    曷知一乘真實。

    不說三車為方便。

    曷知一車真實。

    不說化城為方便。

    曷知寶所真實也。

    今開三乘三車化城之方便。

    則顯一乘一車寶所之真實也。

    深固幽遠者。

    實相之理。

    豎徹三谛之源底名深。

    橫窮法界之邊涯名遠。

    不為二死五住之所侵名固。

    玄微奧妙而不可思議名幽也。

    無人能到者。

    乃七方便所不能到。

    非謂絕無人到也。

    教化等者。

    教化三教菩薩。

    皆得成就菩提也。

    既能成就菩提。

    則前三教菩薩。

    此深固幽遠之經藏。

    全體到矣。

    而為開示一句。

    總收上之開方便等也。

    意謂開方便示真實者無他。

    為欲成就三教。

    皆得無上菩提。

    到深固幽遠之經藏耳。

    以其開方便示真實。

    三教皆到經藏成就菩提。

    故雲一切菩薩阿耨菩提皆屬此經也。

    又以其皆屬此經。

    故雲未聞未解未修法華者。

    菩提尚遠。

    若是聞解思惟修法華者。

    得近菩提也。

    如是傳傳反結。

    則出意之義。

    而昭然也。

     △三揀非。

     藥王。

    若有菩薩。

    聞是法華經。

    驚疑怖畏。

    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

    若聲聞人。

    聞是經驚疑怖畏。

    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新發意者。

    道眼未開。

    無明未破。

    故聞而不能信解。

    反生驚疑。

    聞之而不能歡喜。

    反生怖畏也。

    增上慢者。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是乃以少為足。

    自言究竟滅度。

    不肯前進。

    故名增上慢也。

    所以須此一番揀非者。

    蓋如來出世本懷。

    欲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有驚疑怖畏之人。

    聞此一番揀非。

    自應不生驚疑。

    不生怖畏。

    而得生信解歡喜。

    能開佛之知見也。

     △二重示三軌二。

    初示方軌。

    二我于下。

    明利益。

    初四。

    初徴起。

     藥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如來滅後。

    欲為四衆。

    說是法華經者。

    雲何應說。

     △二标舉。

     是善男子善女人。

    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

    爾乃應為四衆。

    廣說斯經。

     入如來室等者。

    室有覆蓋之義。

    若入如來之室。

    則一切衆生。

    皆在其覆蓋之下。

    衣有遮護之義。

    若着如來之衣。

    則一切障惱。

    皆在其遮護之内。

    座有安止之義。

    若坐如來之座。

    則一切諸法。

    皆在其安止之中。

    既三軌具足。

    則可以之自軌軌人矣。

    自應為四衆廣說斯妙法華經也。

     △三釋成。

     如來室者。

    一切衆生中。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心是室者。

    慈悲有三種。

    謂法緣生緣無緣也。

    若生法二緣。

    雖亦名慈悲。

    而不得名大慈悲。

    今言大慈悲者。

    乃無緣慈悲也。

    言無緣者。

    無何不緣。

    而無所不緣。

    慈則遍與法界之樂。

    悲則遍拔法界之苦。

    如磁吸鐵。

    任運與拔。

    即無緣慈悲也。

    既遍與遍拔。

    則無有一衆生。

    不在其覆蓋之下矣。

    故大慈悲心。

    是如來之室也。

    柔和忍辱心是衣者。

    柔和是能忍之心。

    辱是所忍之境。

    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人。

    乃名真忍。

    然所忍之境。

    有内境外境。

    内即見思塵沙無明之惑是。

    内有此三惑。

    以為障惱。

    則應寂滅大忍。

    以遮護之。

    外即惡口罵詈。

    及加刀杖等是。

    外有此諸緣以為障惱。

    而皆能以寂滅大忍。

    遮之護之。

    則無有一障惱不在其遮護之内矣。

    故柔和忍辱心。

    是如來之衣也。

    一切法空是座者。

    凡夫則但見一切法為有。

    二乘則但見一切法為空。

    菩薩則但見一切法為中。

    此則皆不得名為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者。

    即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乃畢竟空。

    第一義空。

    究竟真空。

    方是一切法空。

    既是真空。

    真空不空。

    則無有一法不在其安止中矣。

    故一切法空。

    是如來之座也。

     △四勸修。

     安住是中。

    然後以不懈怠心。

    為諸菩薩及四衆。

    廣說是法華經。

     安住是中者。

    即安住此三軌之中也。

    謂須觀諸法空。

    而住于資成軌中。

    外則忍所辱境。

    而住于觀照軌中。

    内則運大慈悲。

    而住于真性軌中也。

    自既三軌具足。

    則還當軌他。

    令他亦具足于三軌故。

    更以不懈心。

    而為人廣說是經也。

    言不懈怠者。

    即于三軌而不懈怠也。

    若說經時。

    設有不信。

    而加于罵擲等事。

    我則不因此而廢弘經。

    當觀外無所尋之境。

    内無能辱之人。

    能所既無。

    何處更有罵詈打擲等事。

    而内則運大慈悲。

    外則觀諸法空。

    安住三軌之中。

    以弘此經。

    曾不暫廢。

    乃名不懈怠心。

    而說是經也。

    然何以須入如來室等能弘法華。

    無他。

    如來是能說。

    法華是所說。

    如來所以為如來者。

    唯此法華。

    所以為法華者。

    唯此三軌之體。

    若要弘法華之所說。

    須入如來能說之室等也。

    且此三軌。

    雖在如來能說。

    法華所說。

    而衆生中。

    全體所具。

    故雲衆生心中大慈悲心是。

    亦顯法華無一法。

    非生佛平等者也。

     △二明利益。

     藥王。

    我于餘國遣化人。

    為其集聽法衆。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聽其說法。

    是諸化人。

    聞法信受。

    随順不逆。

    若說法者。

    在空閑處。

    我時廣遣天龍鬼神。

    乾闼婆阿修羅等。

    聽其說法。

    我雖在異國。

    時時令說法者。

    得見我身。

    若于此經。

    忘失句讀。

    我還為說。

    令得具足。

     所以須遣化人。

    四衆及以八部等者。

    若三軌果具而能說法矣。

    設無聽法者。

    則感應之道不成。

    化導之事不遂而法利何由能得。

    故廣遣化人。

    及以四衆八部。

    為聽法衆。

    則感應之道可成。

    化導之事得遂。

    而能得大法利。

    弘通不虛也。

    得見我身者。

    佛為能說此經之人。

    彼既能說佛之所說。

    則是見能說之人也。

    餘皆可見。

     △二偈頌三。

    初乃正頌。

    二頌方軌。

    三頌結歎。

    初中不頌約教約人約處。

    但頌約行。

    更為三。

    初頌法。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諸懈怠者。

    謂依前三教而修。

    以偏小為足者。

    名諸懈怠也。

    若聽此經。

    則生于圓解。

    而起于圓行矣。

    故能舍諸懈怠也。

    又此一行。

    亦可作頌約行歎。

    而舉法也。

    未善行菩薩之道。

    即是諸懈怠。

    善行菩薩之道。

    即是聽此經。

    舍諸懈怠也。

     △二頌喻。

     如人渴須水。

    穿鑿于高原。

    猶見幹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三頌合。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谛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決了等者。

    決即開決。

    了即了斷。

    聲聞法即四谛也。

    若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四谛法。

    則不名了斷。

    以其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故不得為之了斷也。

    今經為其開決了斷。

    即聲聞二乘之法。

    而是圓實一乘之法。

    以九界同開。

    三乘鹹會故也。

    既了斷已。

    則能得于究竟真滅。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故即聲聞法。

    而是了斷也。

    若不決了。

    則不自在。

    若一決了。

    即權是實。

    實不離權。

    即實是權。

    權不離實。

    所以若權若實。

    昔日欲施即施。

    今日欲開即開。

    故得大自在。

    而為諸經之王也。

     △二頌方軌二。

    初頌示方軌。

    二頌明利益。

    初三。

    初頌标舉。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于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衆無所畏。

    廣為分别說。

     △二頌釋成。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三頌勸修。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應忍者。

    若就意而言。

    則如來出世之意。

    唯欲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使此經廣得流通耳。

    故弘經者。

    設有刀杖惡口等事。

    但當體念如來之意。

    而忍此等之事。

    一心弘經。

    不因是生于瞋恚。

    廢于弘通。

    而不能令人。

    由聞生解起行。

    入證佛之知見也。

    若就文而言。

    謂如來示我弘經之方軌雲。

    應坐如來座。

    着如來衣。

    入如來室。

    我今已是弘經之人。

    則雖有前人惡口等事。

    以為惱害。

    而我當念佛所誡。

    應以柔和之心。

    忍此所忍之境。

    更當外觀法空。

    内運慈悲。

    而為廣演說之。

    所以念佛故應忍也。

     △二頌明利益。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于無量億劫。

    為衆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衆。

    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

    供養于法師。

    引導諸衆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衆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衆。

    是人樂說法。

    分别無挂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衆喜。

     初一行乃總頌。

    意謂我無刹不現身。

    無時不說法。

    故能受持者。

    即能見我之身。

    又能聞我說法。

    而得具足無所忘失也。

    觀此則由機之有無。

    非關佛不現身說法。

    故下雲常在靈鹫山。

    乃至而說法也。

    次若我下别頌。

    言清淨光明身者。

    如來之身。

    不為二死所侵。

    故清淨。

    不為五住所染。

    故有光明也。

    分别無挂礙者。

    分别此是權。

    此是實。

    然權即是實。

    實即是權。

    故無挂礙也。

     △三頌結歎。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随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初二句明應。

    親近弘經法師。

    自得成菩提行因也。

    以其親近故。

    能證諸法實相。

    開佛之知見。

    而佛果。

    速得成矣。

    次二句明其應順師學。

    自得見諸佛也。

    法師乃依教開解。

    起行入證。

    今若随其所學。

    自得同諸佛所證。

    還見乎恒沙諸佛。

    故曰若親近等也。

    上來歎能持人極其尊。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