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散心之者。
故當遠也。
△四遠屠畜。
又不親近旃陀羅。
及畜豬羊雞狗。
畋獵魚捕。
諸惡律儀。
若弘此經。
須運無緣慈悲。
屠畜之人。
全是殺心。
而無慈悲之者。
故須遠也。
如是人等。
或是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此乃總結上之四種。
則為說法者。
若國王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權勢。
以為善護。
邪外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邪以歸正。
轉外以成内。
兇戲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散亂。
以成定心。
屠畜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殺心。
以成其生機。
故如上四種之人。
若時來者。
當為說法也。
此正由菩薩。
能以妙智曆之。
觀權勢即善護。
乃至觀殺心即生機。
故為其說法之時。
自能轉權勢。
以成善護。
乃至自能轉殺心。
以成生機也。
此則彼來親近。
乃當如是。
若夫菩薩則一向須遠。
不當因彼之親近而亦親近之。
故雖說法。
而内則無所希望。
以遠之也。
△五遠小乘。
又不親近。
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亦不問訊。
若于房中。
若經行處。
若在講堂中。
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
随宜說法。
無所希求。
菩薩雖發大願欲弘此經。
然始行之者。
心尚未堅。
倘與小乘親近。
則生于佛道長遠之念。
且就于小心者或有之。
故當遠也。
既彼是小。
則其來時。
還當随宜為說。
引小歸大也。
△六遠欲想。
文殊師利。
又菩薩摩诃薩。
不應于女人身。
取能生欲想相。
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此中重稱文殊。
複言又菩薩者。
蓋上之五種。
初心始行。
遠之為易。
此下五種。
遠之又難。
又上之五種。
固當所遠者。
若此下之五種。
猶為初心之所當遠者。
故鄭重其語。
而重稱文殊。
複言菩薩耳。
能生欲想相者。
謂女人之相。
能生人之欲想者。
故言能生欲想相。
菩薩若為女人說法。
不應取其相而為說也。
亦不樂見者。
但見亦不妨。
不得樂見耳。
△七遠不男。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者。
非同于尋常念彌陀佛也。
謂當念我是如來使。
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者。
又念佛出世之意。
唯欲令一切衆生。
開佛知見。
當體佛之意。
而弘此經。
令得皆開佛之知見也。
△九遠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
猶不親厚。
況複餘事。
△十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謂年少弟子等者。
習性未定。
初心通經。
傥或畜養。
恐妨弘道。
若與同師。
恐有請益。
亦非至道。
故雲不樂耳。
△二約近論近。
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修攝其心者。
初心之人。
其心非昏即散。
今則應當以觀觀乎昏。
而修其心。
使之得明。
以止止乎散。
而攝其心。
使之得靜。
此則唯止觀。
為能修攝其心也。
△二結名。
文殊師利。
是名初親近處。
△二明第二親近處。
此即約非遠非近。
而論近也。
文為二。
初正釋。
二結名。
初四。
初總明。
複次菩薩摩诃薩。
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
言觀一切法空者。
觀即能觀之智。
一切法即所觀之境。
雖有一切法。
當體空寂。
故言觀一切法空。
此即一空一切空也。
如實相者。
謂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以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則不妨一有一切有。
而一切法。
全即實相之妙有也。
不唯所觀之境全即真空妙有。
即能觀之智。
亦複當體真空及妙有也。
故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此中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者。
蓋如來最初從三昧起。
即歎諸佛二智及二境。
智即佛之知見。
境即諸法實相。
意欲一切衆生。
皆同開佛之知見。
悟明實相之境。
今迹門說竟。
事在流通。
故乃明言之。
而雲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則知觀即佛之知見。
一切法實相。
即諸法實相之境也。
△二别釋二。
初釋觀一切法空。
二釋觀一切法如實相。
初三。
初法。
不颠倒。
不動。
不退。
不轉。
不颠倒者。
凡夫于身受不淨。
計淨等四倒。
二乘計無常等四倒也。
若夫偏漸菩薩。
又有亦常亦無常等四倒。
凡夫二乘偏漸。
不達一切法。
當體空寂。
故皆起于四倒。
今初心菩薩。
能空一切法空。
故不颠倒也。
不動者。
不為凡夫之有所動。
亦不為二乘之空所動也。
不退者。
能觀法空。
登于初住。
則任運流入。
故不退也。
不轉者。
凡夫流浪生死。
乃是為有所轉。
二乘保證涅槃。
乃是為空所轉。
皆由不觀故也。
今能觀法空。
則自不為凡夫二乘之空有所轉也。
△二喻。
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
謂此一切法空之真空。
若假喻發明。
則猶如世間之虛空。
世間之虛空。
唯一虛空。
虛空之外。
更無有空。
真空亦然。
一空一切空。
空外更無有法也。
無所有性者。
世間之空。
無于四性。
真空亦然。
無有自他共離之性也。
一切語言道斷者。
世間之空。
不可思議。
而語言道斷。
真空亦複是不可思議。
而語言之道斷也。
無所有性是性空。
語言道斷。
是相空也。
△三合。
不生。
不出。
不起。
無名。
無相。
實無所有。
謂一切法空之真空。
不同凡夫之在生死。
故言不生。
不同二乘之出生死。
故言不出。
不同偏漸菩薩之離性言修。
離修言性。
故言不起。
無名者。
無有名目之可稱。
無相者。
無有相貌之可見。
總之當體空寂。
而實無所有也。
△二釋觀一切法如實相。
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
但以因緣有。
從颠倒生。
上之一切法空乃真空。
一空一切空。
今之如實相乃妙有。
一有一切有。
既是妙有。
故廓徹圓融。
而無有限量。
周遍法界。
而無有邊涯。
重重重重。
而無有挂礙。
無盡無盡。
而無有遮障。
故言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也。
但以因緣有。
從颠倒生者。
謂既一切法。
皆如實相。
而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
則元無有生。
元無有滅。
乃若有于生滅者。
但以因緣而有從颠倒而生也。
由衆生。
不能觀于一切法如實相。
以迷逐妄。
以妄為真。
如此颠倒因緣。
故唯見一切法。
有于生住異滅等相。
而不見一切法皆如實相也。
然既言以因緣有。
則有實非有。
而有即實相。
既言從颠倒生。
則生實非生。
而生亦即實相。
既皆實相。
則自不見一切法。
有生住異滅等相之可得。
而唯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三通收。
故說。
謂以其不颠倒。
乃至實無所有。
是故說言觀一切法空。
以其無量無邊。
乃至從于颠倒生。
是故說言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四勸觀。
常樂觀如是法相。
謂初心菩薩。
若欲弘通此經。
須常樂觀此之一切法空相。
一切法如實相也。
△二結名。
是名菩薩摩诃薩。
第二親近處。
△二偈頌為三。
初頌總答。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言無怖畏二句者。
若不能住于四安樂行。
則心多諸怖畏。
何能說此妙法華經。
今初心菩薩。
能住于四安樂行中。
則外運慈悲。
内觀實相。
随其所有障惱。
自不為其所動。
而心無所怖畏。
自然能說是經也。
△二頌别示。
又二。
初行近合明。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初二句是總标也。
常離國王等一行半。
是遠俗衆。
初三句頌遠權勢。
兇險一句。
頌遍兇戲。
旃陀羅一句。
頌遠屠畜。
外道一句。
頌遠邪外也。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着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是遠法衆。
此皆頌遠小乘也。
三藏者。
大小乘皆有。
具如集注。
今是小乘三藏。
如來說此三藏。
本是方便權宜施設。
而彼不知方便。
故貪愛而取着之。
今初心菩薩。
欲弘妙經。
自當遠彼也。
破戒比丘者。
戒以防非離過。
所以始之十戒為沙彌。
次之二百五十戒為比丘。
最後十重四十八輕為菩薩。
若沙彌攝相行持。
了知十戒所自。
若比丘攝相行持。
了知二百五十戒所自。
若菩薩攝相行持。
了知十重四十八輕所自。
方為之沙彌乃至菩薩也。
今言破戒比丘者。
比丘所以為比丘。
唯戒為衆德之本。
衆行之先。
彼若有所毀犯。
比丘尚不成。
安能聞大乘佛之知見之法華經。
故不應近。
若羅漢者。
以證得立号。
今但名字。
小乘尚不能得。
安能聞無上佛道之法華經。
故亦不應近。
深着五欲。
即是優婆夷。
在家之者。
求現滅度。
即是或求于欲界轉依。
或求于色界轉依。
或求于無色界轉依也。
若是人等。
乃總結指上五種人也。
以好心來者。
上之五種人。
有一向恃于權勢者。
有一向染于放逸者。
有一向行屠殺者。
有一向住于邪外者。
有一向著于小乘者。
今則知其所作而來。
至于弘通妙經之菩薩所。
為聞無上佛道。
即是彼之好心也。
而為說法者。
彼既為聞佛道而來。
還當為其說無上道。
令其恃權勢者。
轉之而成弘護。
乃至若小乘者。
轉之而歸于大乘也。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炫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
将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初一句頌遠欲想。
不男一句。
頌遠不男。
屠兒等四句。
更頌遠屠畜。
炫賣一句。
更頌遠欲想。
兇險二句。
更頌遠兇戲。
淫女一句。
又更頌遠欲想。
莫獨下一行。
頌遠譏嫌。
入裡下一行。
頌遠危害。
佛制乞食。
必同三人。
一心念佛者。
謂念佛所制乞食。
不欲煙爨之意。
乃是欲比丘。
内舍憍慢之心。
外益檀那之福。
今我當如何行乞。
方能舍自己之慢。
而得福利他人。
而合佛意也。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此行總收。
謂能直緣谛理。
外能廣曆諸緣。
是名菩薩之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而能住于其中。
則身自能得于安樂。
而可廣說此經也。
又此行近合明一文。
乃是頌長行中。
行處之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近處之約遠論近也。
然标及結。
皆雙言行近。
正頌之中。
但見是約遠之文。
唯不頌畜養一種耳。
而行處之文。
故當遠也。
△四遠屠畜。
又不親近旃陀羅。
及畜豬羊雞狗。
畋獵魚捕。
諸惡律儀。
若弘此經。
須運無緣慈悲。
屠畜之人。
全是殺心。
而無慈悲之者。
故須遠也。
如是人等。
或是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此乃總結上之四種。
則為說法者。
若國王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權勢。
以為善護。
邪外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邪以歸正。
轉外以成内。
兇戲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散亂。
以成定心。
屠畜來時。
則為其說法。
使轉其殺心。
以成其生機。
故如上四種之人。
若時來者。
當為說法也。
此正由菩薩。
能以妙智曆之。
觀權勢即善護。
乃至觀殺心即生機。
故為其說法之時。
自能轉權勢。
以成善護。
乃至自能轉殺心。
以成生機也。
此則彼來親近。
乃當如是。
若夫菩薩則一向須遠。
不當因彼之親近而亦親近之。
故雖說法。
而内則無所希望。
以遠之也。
△五遠小乘。
又不親近。
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亦不問訊。
若于房中。
若經行處。
若在講堂中。
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
随宜說法。
無所希求。
菩薩雖發大願欲弘此經。
然始行之者。
心尚未堅。
倘與小乘親近。
則生于佛道長遠之念。
且就于小心者或有之。
故當遠也。
既彼是小。
則其來時。
還當随宜為說。
引小歸大也。
△六遠欲想。
文殊師利。
又菩薩摩诃薩。
不應于女人身。
取能生欲想相。
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此中重稱文殊。
複言又菩薩者。
蓋上之五種。
初心始行。
遠之為易。
此下五種。
遠之又難。
又上之五種。
固當所遠者。
若此下之五種。
猶為初心之所當遠者。
故鄭重其語。
而重稱文殊。
複言菩薩耳。
能生欲想相者。
謂女人之相。
能生人之欲想者。
故言能生欲想相。
菩薩若為女人說法。
不應取其相而為說也。
亦不樂見者。
但見亦不妨。
不得樂見耳。
△七遠不男。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者。
非同于尋常念彌陀佛也。
謂當念我是如來使。
如來所遣。
行如來事者。
又念佛出世之意。
唯欲令一切衆生。
開佛知見。
當體佛之意。
而弘此經。
令得皆開佛之知見也。
△九遠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
猶不親厚。
況複餘事。
△十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謂年少弟子等者。
習性未定。
初心通經。
傥或畜養。
恐妨弘道。
若與同師。
恐有請益。
亦非至道。
故雲不樂耳。
△二約近論近。
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修攝其心者。
初心之人。
其心非昏即散。
今則應當以觀觀乎昏。
而修其心。
使之得明。
以止止乎散。
而攝其心。
使之得靜。
此則唯止觀。
為能修攝其心也。
△二結名。
文殊師利。
是名初親近處。
△二明第二親近處。
此即約非遠非近。
而論近也。
文為二。
初正釋。
二結名。
初四。
初總明。
複次菩薩摩诃薩。
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
言觀一切法空者。
觀即能觀之智。
一切法即所觀之境。
雖有一切法。
當體空寂。
故言觀一切法空。
此即一空一切空也。
如實相者。
謂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以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則不妨一有一切有。
而一切法。
全即實相之妙有也。
不唯所觀之境全即真空妙有。
即能觀之智。
亦複當體真空及妙有也。
故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此中言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者。
蓋如來最初從三昧起。
即歎諸佛二智及二境。
智即佛之知見。
境即諸法實相。
意欲一切衆生。
皆同開佛之知見。
悟明實相之境。
今迹門說竟。
事在流通。
故乃明言之。
而雲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則知觀即佛之知見。
一切法實相。
即諸法實相之境也。
△二别釋二。
初釋觀一切法空。
二釋觀一切法如實相。
初三。
初法。
不颠倒。
不動。
不退。
不轉。
不颠倒者。
凡夫于身受不淨。
計淨等四倒。
二乘計無常等四倒也。
若夫偏漸菩薩。
又有亦常亦無常等四倒。
凡夫二乘偏漸。
不達一切法。
當體空寂。
故皆起于四倒。
今初心菩薩。
能空一切法空。
故不颠倒也。
不動者。
不為凡夫之有所動。
亦不為二乘之空所動也。
不退者。
能觀法空。
登于初住。
則任運流入。
故不退也。
不轉者。
凡夫流浪生死。
乃是為有所轉。
二乘保證涅槃。
乃是為空所轉。
皆由不觀故也。
今能觀法空。
則自不為凡夫二乘之空有所轉也。
△二喻。
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
謂此一切法空之真空。
若假喻發明。
則猶如世間之虛空。
世間之虛空。
唯一虛空。
虛空之外。
更無有空。
真空亦然。
一空一切空。
空外更無有法也。
無所有性者。
世間之空。
無于四性。
真空亦然。
無有自他共離之性也。
一切語言道斷者。
世間之空。
不可思議。
而語言道斷。
真空亦複是不可思議。
而語言之道斷也。
無所有性是性空。
語言道斷。
是相空也。
△三合。
不生。
不出。
不起。
無名。
無相。
實無所有。
謂一切法空之真空。
不同凡夫之在生死。
故言不生。
不同二乘之出生死。
故言不出。
不同偏漸菩薩之離性言修。
離修言性。
故言不起。
無名者。
無有名目之可稱。
無相者。
無有相貌之可見。
總之當體空寂。
而實無所有也。
△二釋觀一切法如實相。
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
但以因緣有。
從颠倒生。
上之一切法空乃真空。
一空一切空。
今之如實相乃妙有。
一有一切有。
既是妙有。
故廓徹圓融。
而無有限量。
周遍法界。
而無有邊涯。
重重重重。
而無有挂礙。
無盡無盡。
而無有遮障。
故言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也。
但以因緣有。
從颠倒生者。
謂既一切法。
皆如實相。
而無量無邊。
無礙無障。
則元無有生。
元無有滅。
乃若有于生滅者。
但以因緣而有從颠倒而生也。
由衆生。
不能觀于一切法如實相。
以迷逐妄。
以妄為真。
如此颠倒因緣。
故唯見一切法。
有于生住異滅等相。
而不見一切法皆如實相也。
然既言以因緣有。
則有實非有。
而有即實相。
既言從颠倒生。
則生實非生。
而生亦即實相。
既皆實相。
則自不見一切法。
有生住異滅等相之可得。
而唯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三通收。
故說。
謂以其不颠倒。
乃至實無所有。
是故說言觀一切法空。
以其無量無邊。
乃至從于颠倒生。
是故說言觀一切法如實相也。
△四勸觀。
常樂觀如是法相。
謂初心菩薩。
若欲弘通此經。
須常樂觀此之一切法空相。
一切法如實相也。
△二結名。
是名菩薩摩诃薩。
第二親近處。
△二偈頌為三。
初頌總答。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言無怖畏二句者。
若不能住于四安樂行。
則心多諸怖畏。
何能說此妙法華經。
今初心菩薩。
能住于四安樂行中。
則外運慈悲。
内觀實相。
随其所有障惱。
自不為其所動。
而心無所怖畏。
自然能說是經也。
△二頌别示。
又二。
初行近合明。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初二句是總标也。
常離國王等一行半。
是遠俗衆。
初三句頌遠權勢。
兇險一句。
頌遍兇戲。
旃陀羅一句。
頌遠屠畜。
外道一句。
頌遠邪外也。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着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是遠法衆。
此皆頌遠小乘也。
三藏者。
大小乘皆有。
具如集注。
今是小乘三藏。
如來說此三藏。
本是方便權宜施設。
而彼不知方便。
故貪愛而取着之。
今初心菩薩。
欲弘妙經。
自當遠彼也。
破戒比丘者。
戒以防非離過。
所以始之十戒為沙彌。
次之二百五十戒為比丘。
最後十重四十八輕為菩薩。
若沙彌攝相行持。
了知十戒所自。
若比丘攝相行持。
了知二百五十戒所自。
若菩薩攝相行持。
了知十重四十八輕所自。
方為之沙彌乃至菩薩也。
今言破戒比丘者。
比丘所以為比丘。
唯戒為衆德之本。
衆行之先。
彼若有所毀犯。
比丘尚不成。
安能聞大乘佛之知見之法華經。
故不應近。
若羅漢者。
以證得立号。
今但名字。
小乘尚不能得。
安能聞無上佛道之法華經。
故亦不應近。
深着五欲。
即是優婆夷。
在家之者。
求現滅度。
即是或求于欲界轉依。
或求于色界轉依。
或求于無色界轉依也。
若是人等。
乃總結指上五種人也。
以好心來者。
上之五種人。
有一向恃于權勢者。
有一向染于放逸者。
有一向行屠殺者。
有一向住于邪外者。
有一向著于小乘者。
今則知其所作而來。
至于弘通妙經之菩薩所。
為聞無上佛道。
即是彼之好心也。
而為說法者。
彼既為聞佛道而來。
還當為其說無上道。
令其恃權勢者。
轉之而成弘護。
乃至若小乘者。
轉之而歸于大乘也。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炫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
将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初一句頌遠欲想。
不男一句。
頌遠不男。
屠兒等四句。
更頌遠屠畜。
炫賣一句。
更頌遠欲想。
兇險二句。
更頌遠兇戲。
淫女一句。
又更頌遠欲想。
莫獨下一行。
頌遠譏嫌。
入裡下一行。
頌遠危害。
佛制乞食。
必同三人。
一心念佛者。
謂念佛所制乞食。
不欲煙爨之意。
乃是欲比丘。
内舍憍慢之心。
外益檀那之福。
今我當如何行乞。
方能舍自己之慢。
而得福利他人。
而合佛意也。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此行總收。
謂能直緣谛理。
外能廣曆諸緣。
是名菩薩之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而能住于其中。
則身自能得于安樂。
而可廣說此經也。
又此行近合明一文。
乃是頌長行中。
行處之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心亦不驚。
近處之約遠論近也。
然标及結。
皆雙言行近。
正頌之中。
但見是約遠之文。
唯不頌畜養一種耳。
而行處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