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畢竟于何處見之。
隻一無所畏一句。
便是頌行處也。
以其柔和善順。
于外境不卒暴。
于内心不驚恐。
故能心無所畏。
能為權勢等十種之人。
說此經也。
△二行近各明。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言又複不行者。
謂不但如上遠于十種而已。
更當不行于上中下等諸法。
故言又複不行等也。
上即菩薩乘法。
中即緣覺乘法。
下即聲聞乘法也。
更不行凡夫之有為法。
二乘之無為法。
無為法乃有實證者。
名為實法。
有為法乃無實證者。
名不實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者。
不但不行無為之實法。
即無為法中。
所有若慧若定。
亦不分别也。
不得等者。
謂不但不行有為無為等法而已。
又不得于此等諸法也。
故言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此結名。
謂能不行不分别于諸法。
又能悉知悉見于諸法。
是名菩薩之行處也。
又此言行處而明不行者。
當知不行諸餘之法。
則自行于實相之法矣。
此乃約不行而論行也。
不行上中下法。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悉皆空寂。
而一空一切空。
即長行之中。
又複于法無所行也。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悉如實相。
而一有一切有。
即長行中。
而觀諸法如實相也。
亦不分别。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皆不可思議。
而一中一切中。
即長行中。
亦不行不分别也。
如此直以一心緣三谛理。
乃名行處也。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此頌觀一切法空。
即非遠非近論近也。
言一切法無所有者。
謂一切法。
雖則或有于生。
或有于滅。
而生是緣生。
滅是緣滅。
既是緣生緣滅。
則元非生滅。
當體空寂。
而無所有也。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者。
謂既空無所有。
則一切諸法。
當體不生不滅。
而常住矣。
今則并無不生滅之常住。
亦無動轉之起滅也。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此結名。
謂既空無所有。
不生不滅。
又無不生不滅之常住。
動轉之起滅。
此則一空一切空。
而是菩薩之近處也。
颠倒分别。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此頌觀一切法如實相。
言颠倒分别等者。
謂上來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則不妨一有一切有。
而諸法皆如實相也。
既皆如實相者。
則無有所謂有之與無。
實與非實。
生與非生等相也。
然今有有無實非實生非生等相者。
乃是颠倒分别。
故見諸法有有無等相也。
既從颠倒分别。
而有如此等相。
則知諸法本無。
雖有如此諸相。
而悉皆如實相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此頌上約近論近可見。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更頌觀一切法空。
非遠非近也。
言如虛空等者。
世間虛空。
全由無明而有。
若無無明。
則十方虛空。
即為消殒。
故虛空乃是不堅固者。
今觀諸法。
亦皆不堅。
而總一空寂也。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者。
既皆空寂。
則不同凡夫之在生死。
不同二乘之出生死。
亦不為二邊之所動。
而能任運流入。
至于不退也。
常住一相者。
亦無生住異滅等相。
而常住總之唯一真空之相也。
第二頌别示竟。
△三結行成。
若有比丘。
于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随義觀法。
言正憶念随義觀法者。
謂若欲說經。
必先内觀乎法。
若但觀乎有。
但觀乎空。
但觀乎中。
則皆有所偏倚。
而不能名為正憶念觀法也。
今初心菩薩。
弘通今經。
則已能觀乎實相。
以實相而發乎妙智。
此則全性而起乎修。
全理而發于行。
既不偏于空有。
亦不倚于中道。
乃是正憶正念。
以此憶念。
而随其所诠之義。
觀乎所說之法。
此乃明其知法也。
從禅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隐。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說法華經。
是乃明其知機。
其心安隐無有怯弱者。
若内不知乎法。
外不知乎機。
則心未免有所不安隐。
而多諸怯弱。
今既能知法。
複能知機。
則應機而說于法。
以法而逗乎機。
自無不當之者。
又豈不安隐。
而有所謂怯弱者哉。
是名安住初法者。
謂能住于行處近處。
而知法知機。
是名初心菩薩。
安住初身安樂行法也。
△二示口安樂行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标舉。
又文殊師利。
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欲說是經。
應住安樂行。
△二解釋二。
初明不應為。
若口宣說。
若讀經時。
不樂說人。
及經典過。
亦不輕慢。
諸餘法師。
不說他人。
好惡長短。
于聲聞人。
亦不稱名。
說其過惡。
亦不稱名。
贊歎其美。
又亦不生。
怨嫌之心。
不說人及經典過者。
人是能聽小乘之人。
經即所聽小乘之法也。
聽小乘之人。
雖不能依于大法。
然聽于小而能修行。
則亦得斷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涅槃。
若說其過。
則未必能令其入于大。
而反退失其小者有之。
故不當說也。
若夫小乘經典。
則如來應機所說。
元無有過。
何可說之。
言不樂說者。
正顯若欲辯其偏圓。
明其大小。
核其權實。
則亦所當說者。
若初心弘經菩薩。
以誠心而說其人。
及經典過。
則所不當也。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
是明不當慢。
能弘方便經之法師。
彼雖不能弘于大乘。
然亦是能化衆生之者。
故亦不當慢也。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者。
是不說平常人之過也。
于聲聞下。
是名不說修于小乘人之好惡也。
若說其惡。
則使其退于小。
若稱其美。
則使其著于小。
故皆不當說也。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者。
若謂彼是小乘。
而有妨于我之大乘。
是生怨心也。
若謂彼是小乘。
乃卑下狹劣之者。
是生嫌心也。
如此之心。
皆不當生也。
△二明所應為。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諸有聽者。
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但以大乘。
而為解說。
令得一切種智。
不逆其意者。
謂菩薩弘此經時。
前人不來聽則已。
若來之時。
其意乃欲聞經。
則便當為其說此妙法華經。
故言不逆其意。
非謂欲大說大。
欲小說小。
而為不逆也。
有所難問等者。
菩薩所弘。
雖但是大是圓是實。
或有以小。
而難于大。
以偏而難于圓。
以權而難于實。
菩薩申難之時。
則不以小及偏權。
而為甲難。
但當以大乘圓實。
而為解釋。
何者。
蓋唯有如來能明鑒乎機。
則說于大。
說于小。
皆當其機。
而無有失。
今初心菩薩。
未必能如佛之明鑒機。
倘彼申難之人。
有于大機。
而為之說小。
則于法有吝。
于機有乖。
今唯說大。
令彼解是大乘固宜矣。
即非大乘。
亦不失于圓種。
故但為說大。
不當說小也。
令得一切種智者。
既來聽者。
而不逆其意。
難問者。
而但以大答。
則自能令其得于一切種智也。
△二偈頌三。
初頌标舉。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隐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着新淨衣。
内外俱淨。
言常樂安隐說法。
謂弘法者。
能運大慈。
欲與一切衆生之樂。
能運大悲。
欲拔一切衆生之苦。
與樂而樂無不與。
拔苦而苦無不拔。
乃名安隐說法。
不獨一念如是。
而念念皆然。
不獨一時如是。
而時時皆然。
不獨一處如是。
而處處皆然。
故言常樂安隐說法也。
此即慈悲入室也。
于清淨地。
而施座者。
既于清淨之地。
而施床座。
則能觀一切法空。
此即法空坐座也。
以油塗身等者。
能柔和善順。
則自不為一切障惱所動。
不為見思等障所動。
即内淨也。
不為罵詈等障所動。
即外淨也。
此即忍辱着衣也。
即此口行之中。
能具三軌。
則知身意願行之中。
亦無不具三軌也。
△二頌解釋二。
初超頌所應為。
安處法座。
随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為說。
若有難問。
随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安處法座。
即是安處法空之座也。
比丘等是法衆。
國王等是俗衆。
如此若法若俗。
皆當和顔為說。
蓋我和顔而說。
彼必歡喜而聽。
此即不逆其意也。
随義而答者。
随今經所诠微妙之義。
而為之答。
此即但以大乘法答也。
因緣等者。
此是亦開方便。
不頌長行也。
謂果能知其是小乘之機。
當先為其說小。
然後令其發大乘心。
引入佛道。
此乃從小而引歸于大。
故言漸漸入道。
此即令得一切種智也。
△二追頌不應為。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卧具。
飲食醫藥。
而于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謂所不應為者。
當起精進。
而速去之。
故言除懶惰等也。
慈心說法下。
更頌所應為也。
以諸因緣等者。
亦是明開于方便也。
鹹令歡喜者。
以其常說無上道教。
自能令人歡喜。
即開于方便之時。
還從小而引歸于大也。
願成佛道者是自利。
令衆亦爾是利他。
自他雙利。
利莫大焉。
故雲是則大利安樂供養也。
此中是明口安樂行。
而長行偈頌。
每言心者。
蓋心乃言之本。
言乃心之聲。
故明口而亦言心也。
△三頌結成。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三示意安樂行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标舉。
又文殊師利。
菩薩摩诃薩。
于後末世。
法欲滅時。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二解釋二。
初明不應為。
無懷嫉妒。
谄诳之心。
此無懷一句是總明。
亦勿輕罵下是别明。
謂初心弘經者。
當外運慈悲。
而下憫衆生。
内觀實相。
而上弘佛道。
故不當懷于嫉妒之心。
亦不當懷于谄诳之心也。
若懷嫉妒。
則何能運慈悲而憫衆生。
故嫉妒之心不當懷。
若懷谄诳。
則内心虛妄。
何能觀實相。
而弘佛道。
故谄诳之心。
亦不當懷也。
亦勿輕罵。
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此别明。
初明不當蔑别教。
學佛道者。
即别教初心。
觀于清淨真如之理。
而欲求于妙覺果佛之道也。
然别教隻能觀于但中。
而又不能究盡無明。
固所當罵。
而初心菩薩。
欲弘此經之時。
則未可輕罵彼也。
求其長短者。
彼亦
隻一無所畏一句。
便是頌行處也。
以其柔和善順。
于外境不卒暴。
于内心不驚恐。
故能心無所畏。
能為權勢等十種之人。
說此經也。
△二行近各明。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言又複不行者。
謂不但如上遠于十種而已。
更當不行于上中下等諸法。
故言又複不行等也。
上即菩薩乘法。
中即緣覺乘法。
下即聲聞乘法也。
更不行凡夫之有為法。
二乘之無為法。
無為法乃有實證者。
名為實法。
有為法乃無實證者。
名不實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者。
不但不行無為之實法。
即無為法中。
所有若慧若定。
亦不分别也。
不得等者。
謂不但不行有為無為等法而已。
又不得于此等諸法也。
故言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此結名。
謂能不行不分别于諸法。
又能悉知悉見于諸法。
是名菩薩之行處也。
又此言行處而明不行者。
當知不行諸餘之法。
則自行于實相之法矣。
此乃約不行而論行也。
不行上中下法。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悉皆空寂。
而一空一切空。
即長行之中。
又複于法無所行也。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悉如實相。
而一有一切有。
即長行中。
而觀諸法如實相也。
亦不分别。
即須當了達一切諸法。
皆不可思議。
而一中一切中。
即長行中。
亦不行不分别也。
如此直以一心緣三谛理。
乃名行處也。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此頌觀一切法空。
即非遠非近論近也。
言一切法無所有者。
謂一切法。
雖則或有于生。
或有于滅。
而生是緣生。
滅是緣滅。
既是緣生緣滅。
則元非生滅。
當體空寂。
而無所有也。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者。
謂既空無所有。
則一切諸法。
當體不生不滅。
而常住矣。
今則并無不生滅之常住。
亦無動轉之起滅也。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此結名。
謂既空無所有。
不生不滅。
又無不生不滅之常住。
動轉之起滅。
此則一空一切空。
而是菩薩之近處也。
颠倒分别。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此頌觀一切法如實相。
言颠倒分别等者。
謂上來一空一切空。
乃是真空。
則不妨一有一切有。
而諸法皆如實相也。
既皆如實相者。
則無有所謂有之與無。
實與非實。
生與非生等相也。
然今有有無實非實生非生等相者。
乃是颠倒分别。
故見諸法有有無等相也。
既從颠倒分别。
而有如此等相。
則知諸法本無。
雖有如此諸相。
而悉皆如實相也。
在于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此頌上約近論近可見。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更頌觀一切法空。
非遠非近也。
言如虛空等者。
世間虛空。
全由無明而有。
若無無明。
則十方虛空。
即為消殒。
故虛空乃是不堅固者。
今觀諸法。
亦皆不堅。
而總一空寂也。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者。
既皆空寂。
則不同凡夫之在生死。
不同二乘之出生死。
亦不為二邊之所動。
而能任運流入。
至于不退也。
常住一相者。
亦無生住異滅等相。
而常住總之唯一真空之相也。
第二頌别示竟。
△三結行成。
若有比丘。
于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于靜室。
以正憶念。
随義觀法。
言正憶念随義觀法者。
謂若欲說經。
必先内觀乎法。
若但觀乎有。
但觀乎空。
但觀乎中。
則皆有所偏倚。
而不能名為正憶念觀法也。
今初心菩薩。
弘通今經。
則已能觀乎實相。
以實相而發乎妙智。
此則全性而起乎修。
全理而發于行。
既不偏于空有。
亦不倚于中道。
乃是正憶正念。
以此憶念。
而随其所诠之義。
觀乎所說之法。
此乃明其知法也。
從禅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隐。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說法華經。
是乃明其知機。
其心安隐無有怯弱者。
若内不知乎法。
外不知乎機。
則心未免有所不安隐。
而多諸怯弱。
今既能知法。
複能知機。
則應機而說于法。
以法而逗乎機。
自無不當之者。
又豈不安隐。
而有所謂怯弱者哉。
是名安住初法者。
謂能住于行處近處。
而知法知機。
是名初心菩薩。
安住初身安樂行法也。
△二示口安樂行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标舉。
又文殊師利。
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欲說是經。
應住安樂行。
△二解釋二。
初明不應為。
若口宣說。
若讀經時。
不樂說人。
及經典過。
亦不輕慢。
諸餘法師。
不說他人。
好惡長短。
于聲聞人。
亦不稱名。
說其過惡。
亦不稱名。
贊歎其美。
又亦不生。
怨嫌之心。
不說人及經典過者。
人是能聽小乘之人。
經即所聽小乘之法也。
聽小乘之人。
雖不能依于大法。
然聽于小而能修行。
則亦得斷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涅槃。
若說其過。
則未必能令其入于大。
而反退失其小者有之。
故不當說也。
若夫小乘經典。
則如來應機所說。
元無有過。
何可說之。
言不樂說者。
正顯若欲辯其偏圓。
明其大小。
核其權實。
則亦所當說者。
若初心弘經菩薩。
以誠心而說其人。
及經典過。
則所不當也。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
是明不當慢。
能弘方便經之法師。
彼雖不能弘于大乘。
然亦是能化衆生之者。
故亦不當慢也。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者。
是不說平常人之過也。
于聲聞下。
是名不說修于小乘人之好惡也。
若說其惡。
則使其退于小。
若稱其美。
則使其著于小。
故皆不當說也。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者。
若謂彼是小乘。
而有妨于我之大乘。
是生怨心也。
若謂彼是小乘。
乃卑下狹劣之者。
是生嫌心也。
如此之心。
皆不當生也。
△二明所應為。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諸有聽者。
不逆其意。
有所難問。
不以小乘法答。
但以大乘。
而為解說。
令得一切種智。
不逆其意者。
謂菩薩弘此經時。
前人不來聽則已。
若來之時。
其意乃欲聞經。
則便當為其說此妙法華經。
故言不逆其意。
非謂欲大說大。
欲小說小。
而為不逆也。
有所難問等者。
菩薩所弘。
雖但是大是圓是實。
或有以小。
而難于大。
以偏而難于圓。
以權而難于實。
菩薩申難之時。
則不以小及偏權。
而為甲難。
但當以大乘圓實。
而為解釋。
何者。
蓋唯有如來能明鑒乎機。
則說于大。
說于小。
皆當其機。
而無有失。
今初心菩薩。
未必能如佛之明鑒機。
倘彼申難之人。
有于大機。
而為之說小。
則于法有吝。
于機有乖。
今唯說大。
令彼解是大乘固宜矣。
即非大乘。
亦不失于圓種。
故但為說大。
不當說小也。
令得一切種智者。
既來聽者。
而不逆其意。
難問者。
而但以大答。
則自能令其得于一切種智也。
△二偈頌三。
初頌标舉。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隐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着新淨衣。
内外俱淨。
言常樂安隐說法。
謂弘法者。
能運大慈。
欲與一切衆生之樂。
能運大悲。
欲拔一切衆生之苦。
與樂而樂無不與。
拔苦而苦無不拔。
乃名安隐說法。
不獨一念如是。
而念念皆然。
不獨一時如是。
而時時皆然。
不獨一處如是。
而處處皆然。
故言常樂安隐說法也。
此即慈悲入室也。
于清淨地。
而施座者。
既于清淨之地。
而施床座。
則能觀一切法空。
此即法空坐座也。
以油塗身等者。
能柔和善順。
則自不為一切障惱所動。
不為見思等障所動。
即内淨也。
不為罵詈等障所動。
即外淨也。
此即忍辱着衣也。
即此口行之中。
能具三軌。
則知身意願行之中。
亦無不具三軌也。
△二頌解釋二。
初超頌所應為。
安處法座。
随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顔為說。
若有難問。
随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安處法座。
即是安處法空之座也。
比丘等是法衆。
國王等是俗衆。
如此若法若俗。
皆當和顔為說。
蓋我和顔而說。
彼必歡喜而聽。
此即不逆其意也。
随義而答者。
随今經所诠微妙之義。
而為之答。
此即但以大乘法答也。
因緣等者。
此是亦開方便。
不頌長行也。
謂果能知其是小乘之機。
當先為其說小。
然後令其發大乘心。
引入佛道。
此乃從小而引歸于大。
故言漸漸入道。
此即令得一切種智也。
△二追頌不應為。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卧具。
飲食醫藥。
而于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謂所不應為者。
當起精進。
而速去之。
故言除懶惰等也。
慈心說法下。
更頌所應為也。
以諸因緣等者。
亦是明開于方便也。
鹹令歡喜者。
以其常說無上道教。
自能令人歡喜。
即開于方便之時。
還從小而引歸于大也。
願成佛道者是自利。
令衆亦爾是利他。
自他雙利。
利莫大焉。
故雲是則大利安樂供養也。
此中是明口安樂行。
而長行偈頌。
每言心者。
蓋心乃言之本。
言乃心之聲。
故明口而亦言心也。
△三頌結成。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三示意安樂行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标舉。
又文殊師利。
菩薩摩诃薩。
于後末世。
法欲滅時。
受持讀誦。
斯經典者。
△二解釋二。
初明不應為。
無懷嫉妒。
谄诳之心。
此無懷一句是總明。
亦勿輕罵下是别明。
謂初心弘經者。
當外運慈悲。
而下憫衆生。
内觀實相。
而上弘佛道。
故不當懷于嫉妒之心。
亦不當懷于谄诳之心也。
若懷嫉妒。
則何能運慈悲而憫衆生。
故嫉妒之心不當懷。
若懷谄诳。
則内心虛妄。
何能觀實相。
而弘佛道。
故谄诳之心。
亦不當懷也。
亦勿輕罵。
學佛道者。
求其長短。
此别明。
初明不當蔑别教。
學佛道者。
即别教初心。
觀于清淨真如之理。
而欲求于妙覺果佛之道也。
然别教隻能觀于但中。
而又不能究盡無明。
固所當罵。
而初心菩薩。
欲弘此經之時。
則未可輕罵彼也。
求其長短者。
彼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