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若于樹下。
若于僧坊。
若白衣舍。
若在殿堂。
若山谷曠野。
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二轉釋。
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
即是道場。
諸佛于此。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于此。
轉于法輪。
諸佛于此。
而般涅槃。
謂何以上來。
而受持此經之處。
乃至經卷所在之處。
不論園中。
乃至不論是曠野。
皆應起塔以為供養耶。
故今轉釋雲。
當知此處即是道場。
乃至雲。
諸佛于此而般涅槃也。
如阿含中明。
佛出生處。
得道處。
轉法輪處。
入涅槃處。
以此四處。
皆當起塔。
生處乃是生身所生之處。
今經言即是道場。
乃是法身所生之處。
生身生處。
尚應起塔。
豈法身生處。
而不當起塔耶。
得道處乃是三藏佛。
今經依之能得無上菩提。
則此經所在之處。
自當起塔矣。
轉法輪乃是生滅之法輪。
入涅槃乃是偏真之涅槃。
今經乃是無作之法輪。
純圓獨妙之涅槃。
故當起塔。
所以前雲。
能持之人。
所持之經。
及經住處。
故皆應起塔也。
△二偈頌二。
初頌現通。
二頌結要。
初二。
初總頌。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于大神通。
為悅衆生故。
現無量神力。
諸佛救世等者。
謂我釋迦及以分身諸佛。
皆有大悲。
而能救拔一切世間之苦者。
以其究盡諸法實相之理。
自然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安住于神通也。
蓋本來安住于神通者。
今乃欲使衆生得大歡喜。
故現于十種不可量之神力。
所謂從體起用。
稱性發揮。
任運施設。
不假造作也。
△二别頌。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如來現通。
此但頌前五種。
則以義該之。
以佛下是總結。
既言現無量神力。
自該後五種矣。
又前五種。
表現在得益者。
後五種。
表未來得益者。
蓋以現前而攝未來耳。
△二頌結要三。
初總頌。
囑累是經故。
贊美受持者。
于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上長行為囑累故。
已言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今頌中則言贊美受持者猶故不能盡者。
蓋所持之經。
既其功德無盡。
則能持者功德亦然。
此乃上下互顯耳。
△二别頌四。
初頌所有之法。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言持經見我等者。
蓋釋迦是說此經旨者。
多寶是證明此經旨者。
分身是助發此經旨者。
諸菩薩乃是聽聞。
而流通此經旨者。
從今日後。
故能受持此經。
則依然如是見釋迦如來。
在靈山演說此經。
依然見多寶佛塔。
湧空中贊言善哉。
依然見十方分身諸佛。
來集娑婆。
助發此經。
依然見諸菩薩。
同聞此經。
而各各發願流通此經。
所以能見諸佛菩薩者。
以其受持如來一切所有之法故。
△二頌自在之力。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能持是經。
諸佛歡喜者。
釋迦是唱募之者。
分身為欲助發。
多寶為欲證明。
則三佛之心。
同欲流通此經。
今能受持而流通。
則稱合三佛之心矣。
那得不為歡喜。
而佛佛道同。
故三佛既喜。
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亦皆歡喜也。
吾人見此。
則疑應斷。
而信自生矣。
所以是自在神力故也。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
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秘要之法。
持經當得者。
蓋諸佛秘要之藏。
在于此經。
宣示顯說。
今能受持是經。
則已能信解矣。
由解起行。
從行自能入證。
故不久之間。
便與佛無二。
而亦得此秘要之藏矣。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
于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于空中。
一切無障礙。
于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随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衆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諸法之義是所诠。
名字言詞是能诠。
此即四辯中之三辯也。
樂說即第四之樂說無礙辯也。
以樂說而說于前三。
則無有窮盡。
假喻發明。
如風于空也。
知佛所說因緣次第者。
知佛因緣。
即是知為一大事因緣也。
知佛次第。
即是知先則法說。
次則喻說。
後則因緣說。
此三周以開權顯實之後。
更必開近顯遠。
以說本門。
所以即是知次第也。
如日月光明者。
日月照世。
所有昏暗。
無不能除。
菩薩既能知經中因緣次第。
随義而說。
則已知佛權實二智。
弘通是經。
自能令一切衆生。
無明昏暗。
皆破除也。
所以下結雲。
是人(雲雲)。
教無二句。
正明甚深之事。
乃是一乘因果之宗。
皆實相也。
△三頌總結。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于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于佛道。
決定無有疑。
是人二句。
謂依于能诠之名。
而明實相之體。
由于所诠之體。
而顯因果之宗。
由宗而起乎用。
既起乎用。
則能成于宗。
而證于體矣。
故雲于佛道無疑也。
釋如來神力品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若欲論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欲流通此本門之經。
而明乎四信五品因果功德。
又引不輕菩薩。
以為證明。
皆所謂之勸贊流通。
理當付囑。
須先現乎神力。
次結撮于綱要。
然後可耳。
令十種之神力已現。
五重之綱要已結。
則自應為之金口付囑。
以煩菩薩。
在在流通。
故次神力品後。
而有一品囑累之文也。
言囑累者。
囑即付囑。
累即煩累。
謂如來金口付囑此經煩累諸大菩薩為之處處宣演。
而在在流通也。
蓋如來自己證此諸法之實相。
長遠之壽命。
所謂難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也。
今則還欲使一切衆生。
亦同己之所證。
故于迹本二門。
各各略廣兩番。
為之開顯。
令諸衆生。
斷于權近之疑。
生于實遠之信。
故或有開佛知見者。
則授之于八相之記。
或有增道損生者。
則授之于法身之記。
而如來出世本懷。
于茲暢矣。
然現在之時。
則如來自為化導。
若滅度之後。
須煩菩薩弘通。
以故如來。
重複現大神力。
以一手同時摩無量菩薩之頂。
而安慰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菩提之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一心流布。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
普得聞知。
如來是大施主。
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如此殷殷付囑。
方能令諸大菩薩。
為之在在流通。
而永永不絕。
始盡如來流通之事。
故必須為之囑累也。
△品文分為四。
初如來付囑。
二菩薩受命。
三事畢唱散。
四時衆歡喜。
初又四。
初叙起。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法座起。
現大神力。
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诃薩頂。
而作是言。
從法座起者。
即是從于寶塔中。
多寶所分半座之法座而起也。
當知此經。
寶塔品已前。
在于靈山說。
寶塔品後至神力品。
在于寶塔中說。
亦即空中說。
今乃從塔而起。
還在靈山中說也。
摩菩薩頂者。
有二意。
一者此法華經。
于已今當說。
最為第一尊上之說者。
今欲囑累此第一之法。
故摩最尊之頂。
以表顯也。
二者以此經。
乃是最為難弘之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況佛滅度後。
今欲諸大菩薩。
于後末世弘通此經。
故摩頂以安慰之。
謂誠能持于三種軌則。
住于四安樂行。
自可于後惡世弘通此經。
而無所難也。
△二付囑有三番。
文分為二。
初囑令一心流布。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我于百千劫修習是法者。
蓋欲得此無上菩提。
雖則圓解圓修圓證。
然必須從因以至果。
破四十二品之無明。
斷四十二番之變易。
顯四十二分之三德。
故須經于如許之劫。
修習而得也。
今以付囑汝等者。
謂如是難習難得之法。
我今則已修已習已得之矣。
欲令一切衆生。
亦修我之所修。
習我之所習。
得我之所得。
若我在世。
則我自為化導。
若我滅後。
則全煩汝等菩薩。
為之弘通宣化。
故今以付囑汝等也。
一心流布者。
若向于三有。
若向于三乘。
則不得名為一心流布。
今當不向三有三乘。
唯向無上菩提。
而流通此之妙法華經。
是名一心流布此法也。
廣令增益者。
果能一心流布此法。
則在自行。
更能增道損生。
若在化他。
則一人傳二。
二人傳三。
乃至傳于百千萬億。
而繩繩不絕。
則其益廣而增也。
△二囑令普得聞知。
如是三摩。
諸菩薩摩诃薩頂。
而作是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
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受持讀誦。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但受持等。
及令一切普得聞知。
然此二番文義互顯。
上但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不言受持讀誦。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但雲受持等。
及令一切聞知。
則知受持等。
将何為受持。
唯一心流布耳。
又以廣令增益。
故能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也。
義未嘗少。
但文略耳。
△三轉釋。
所以者何。
如來有大慈悲。
無諸悭吝。
亦無所畏。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
如來智慧。
自然智慧。
意謂何以故。
我如來如是三摩汝頂。
令汝一心流布。
令汝廣宣普聞。
乃轉釋雲。
如來有大慈悲。
乃至自然智慧也。
言有慈悲。
即無緣大慈悲也。
以大慈故。
能與一切之樂。
以大悲故。
能拔一切之苦。
與樂而樂無不與。
拔苦而苦無不拔。
乃名大慈悲。
此即如來之室也。
無諸悭吝者。
若說法之時。
設有不信之者。
加于罵詈诽謗及刀杖瓦石等。
即不為其說法。
是名有諸悭吝也。
如來則能住于忍辱之地。
随其前人。
加諸罵詈等惱。
隻是寂滅現前。
不見有能忍所忍。
還為其演說妙法。
而終不替。
乃名無諸悭吝。
此即如來之衣也。
亦無所畏者。
若心有所著。
即有所畏懼也。
如來則能安心實相。
觀諸法空。
不着空有。
不着中道。
自然無有所畏。
此即如來之座也。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等者。
以由如來能入慈悲之室。
着忍辱之衣。
坐法空之座。
故能與九界三乘一切衆生。
一切智佛之智慧。
道種智如來智慧。
一切種智自然智慧。
所謂我佛有是利益衆生。
故稱能仁也。
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此須承上文而言。
謂如來能與微妙三智。
故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何以故。
蓋若施一切衆生之七寶妙物。
此但是财施。
不得名為大施主。
若能令一切衆生得須陀洹。
至阿羅漢。
而破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涅槃。
此雖亦名法施。
然但是小乘之果。
猶不得名大施主。
今如來能與一切衆生圓妙三智。
則超于世間之财施。
超于出世之法施。
故名是大施主也。
既與一切衆生之三智。
則一切衆生。
自能以一切智。
而觀于空。
以道種智。
而觀于有。
以一切種智。
而觀于中。
觀于空時。
則一空一切空。
觀于有時。
則一有一切有。
觀于中時。
則一中一切中。
所以三智圓與。
而能三觀圓修。
自得三谛圓顯。
三惑圓破。
不名之為大施主而何。
汝等亦應等者。
謂在于如來。
則已能如此矣。
若在汝等菩薩。
乃是如來之子。
當紹繼如來之位者。
則自應随學如來之法。
雲何随學。
即勿悭吝乃是随學也。
勿生悭吝者。
按上文。
應雲勿無慈悲。
勿生悭吝。
勿生所畏。
今但言勿生悭吝者。
義可兼矣。
以其三軌之前後室座。
總成中之忍辱衣。
今勿生悭吝。
即忍辱衣。
所以應内觀諸法空。
外運大慈悲。
随其前人。
加諸罵詈等惱。
而但住于忍辱之地。
不見有能忍所忍。
隻是為之宣說妙法。
無少懈退。
乃名勿生悭吝。
所以雖舉一。
而兼二矣。
既能如是。
則亦能與一切衆生之三智。
亦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乃是善能随學如來之法者也。
△四勸誡二。
初約信者勸。
于未來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
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其人。
得佛慧故。
當說此經者。
若能信于如來智慧之人。
則其障自輕。
其根自利。
其智自深。
既是障輕根利智深之者。
則不聞此則已。
若一聞之。
便能依聞而解。
由解而行。
從行而證。
是故當為演說也。
△二約不信勸。
若有衆生。
不信受者。
當于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
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衆生不信等者。
謂能信之者。
則為其說此經矣。
若有不能信受如來智慧之者。
則其障是重。
其根是鈍。
其智是淺。
既障重根鈍智淺。
則于無上菩提圓融之法。
自然不契。
其人雖于圓融之法不契。
若在菩薩。
豈可棄而不化。
故當更于餘深曆别法中。
為之指示教诏。
令其依于曆别之法而修。
後乃引曆别而歸之圓融。
則亦能得佛慧之利益。
而生大歡喜矣。
言餘深法者。
藏通是餘而非深。
佛慧是深而非餘。
曆别之法。
對後是餘。
對前是深。
故謂餘深。
則為已報佛恩者。
謂汝等菩薩。
由于如來。
而已得分證。
則感佛之恩。
不為不深矣。
若欲報佛深恩。
無别可報。
隻是能信于如來智慧之人。
為其說此妙經。
令得佛慧。
于不能信受之人。
為其示教餘深之法。
從曆别而歸圓融。
令其得大利喜。
能于如是。
則為已報佛之深恩矣。
良繇以唯傳法度生。
乃名真報佛恩故也。
若于僧坊。
若白衣舍。
若在殿堂。
若山谷曠野。
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二轉釋。
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
即是道場。
諸佛于此。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于此。
轉于法輪。
諸佛于此。
而般涅槃。
謂何以上來。
而受持此經之處。
乃至經卷所在之處。
不論園中。
乃至不論是曠野。
皆應起塔以為供養耶。
故今轉釋雲。
當知此處即是道場。
乃至雲。
諸佛于此而般涅槃也。
如阿含中明。
佛出生處。
得道處。
轉法輪處。
入涅槃處。
以此四處。
皆當起塔。
生處乃是生身所生之處。
今經言即是道場。
乃是法身所生之處。
生身生處。
尚應起塔。
豈法身生處。
而不當起塔耶。
得道處乃是三藏佛。
今經依之能得無上菩提。
則此經所在之處。
自當起塔矣。
轉法輪乃是生滅之法輪。
入涅槃乃是偏真之涅槃。
今經乃是無作之法輪。
純圓獨妙之涅槃。
故當起塔。
所以前雲。
能持之人。
所持之經。
及經住處。
故皆應起塔也。
△二偈頌二。
初頌現通。
二頌結要。
初二。
初總頌。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于大神通。
為悅衆生故。
現無量神力。
諸佛救世等者。
謂我釋迦及以分身諸佛。
皆有大悲。
而能救拔一切世間之苦者。
以其究盡諸法實相之理。
自然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安住于神通也。
蓋本來安住于神通者。
今乃欲使衆生得大歡喜。
故現于十種不可量之神力。
所謂從體起用。
稱性發揮。
任運施設。
不假造作也。
△二别頌。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如來現通。
此但頌前五種。
則以義該之。
以佛下是總結。
既言現無量神力。
自該後五種矣。
又前五種。
表現在得益者。
後五種。
表未來得益者。
蓋以現前而攝未來耳。
△二頌結要三。
初總頌。
囑累是經故。
贊美受持者。
于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上長行為囑累故。
已言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今頌中則言贊美受持者猶故不能盡者。
蓋所持之經。
既其功德無盡。
則能持者功德亦然。
此乃上下互顯耳。
△二别頌四。
初頌所有之法。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言持經見我等者。
蓋釋迦是說此經旨者。
多寶是證明此經旨者。
分身是助發此經旨者。
諸菩薩乃是聽聞。
而流通此經旨者。
從今日後。
故能受持此經。
則依然如是見釋迦如來。
在靈山演說此經。
依然見多寶佛塔。
湧空中贊言善哉。
依然見十方分身諸佛。
來集娑婆。
助發此經。
依然見諸菩薩。
同聞此經。
而各各發願流通此經。
所以能見諸佛菩薩者。
以其受持如來一切所有之法故。
△二頌自在之力。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能持是經。
諸佛歡喜者。
釋迦是唱募之者。
分身為欲助發。
多寶為欲證明。
則三佛之心。
同欲流通此經。
今能受持而流通。
則稱合三佛之心矣。
那得不為歡喜。
而佛佛道同。
故三佛既喜。
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亦皆歡喜也。
吾人見此。
則疑應斷。
而信自生矣。
所以是自在神力故也。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
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秘要之法。
持經當得者。
蓋諸佛秘要之藏。
在于此經。
宣示顯說。
今能受持是經。
則已能信解矣。
由解起行。
從行自能入證。
故不久之間。
便與佛無二。
而亦得此秘要之藏矣。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
于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于空中。
一切無障礙。
于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随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衆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諸法之義是所诠。
名字言詞是能诠。
此即四辯中之三辯也。
樂說即第四之樂說無礙辯也。
以樂說而說于前三。
則無有窮盡。
假喻發明。
如風于空也。
知佛所說因緣次第者。
知佛因緣。
即是知為一大事因緣也。
知佛次第。
即是知先則法說。
次則喻說。
後則因緣說。
此三周以開權顯實之後。
更必開近顯遠。
以說本門。
所以即是知次第也。
如日月光明者。
日月照世。
所有昏暗。
無不能除。
菩薩既能知經中因緣次第。
随義而說。
則已知佛權實二智。
弘通是經。
自能令一切衆生。
無明昏暗。
皆破除也。
所以下結雲。
是人(雲雲)。
教無二句。
正明甚深之事。
乃是一乘因果之宗。
皆實相也。
△三頌總結。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于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于佛道。
決定無有疑。
是人二句。
謂依于能诠之名。
而明實相之體。
由于所诠之體。
而顯因果之宗。
由宗而起乎用。
既起乎用。
則能成于宗。
而證于體矣。
故雲于佛道無疑也。
釋如來神力品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若欲論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欲流通此本門之經。
而明乎四信五品因果功德。
又引不輕菩薩。
以為證明。
皆所謂之勸贊流通。
理當付囑。
須先現乎神力。
次結撮于綱要。
然後可耳。
令十種之神力已現。
五重之綱要已結。
則自應為之金口付囑。
以煩菩薩。
在在流通。
故次神力品後。
而有一品囑累之文也。
言囑累者。
囑即付囑。
累即煩累。
謂如來金口付囑此經煩累諸大菩薩為之處處宣演。
而在在流通也。
蓋如來自己證此諸法之實相。
長遠之壽命。
所謂難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也。
今則還欲使一切衆生。
亦同己之所證。
故于迹本二門。
各各略廣兩番。
為之開顯。
令諸衆生。
斷于權近之疑。
生于實遠之信。
故或有開佛知見者。
則授之于八相之記。
或有增道損生者。
則授之于法身之記。
而如來出世本懷。
于茲暢矣。
然現在之時。
則如來自為化導。
若滅度之後。
須煩菩薩弘通。
以故如來。
重複現大神力。
以一手同時摩無量菩薩之頂。
而安慰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菩提之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一心流布。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
普得聞知。
如來是大施主。
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如此殷殷付囑。
方能令諸大菩薩。
為之在在流通。
而永永不絕。
始盡如來流通之事。
故必須為之囑累也。
△品文分為四。
初如來付囑。
二菩薩受命。
三事畢唱散。
四時衆歡喜。
初又四。
初叙起。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法座起。
現大神力。
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诃薩頂。
而作是言。
從法座起者。
即是從于寶塔中。
多寶所分半座之法座而起也。
當知此經。
寶塔品已前。
在于靈山說。
寶塔品後至神力品。
在于寶塔中說。
亦即空中說。
今乃從塔而起。
還在靈山中說也。
摩菩薩頂者。
有二意。
一者此法華經。
于已今當說。
最為第一尊上之說者。
今欲囑累此第一之法。
故摩最尊之頂。
以表顯也。
二者以此經。
乃是最為難弘之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況佛滅度後。
今欲諸大菩薩。
于後末世弘通此經。
故摩頂以安慰之。
謂誠能持于三種軌則。
住于四安樂行。
自可于後惡世弘通此經。
而無所難也。
△二付囑有三番。
文分為二。
初囑令一心流布。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我于百千劫修習是法者。
蓋欲得此無上菩提。
雖則圓解圓修圓證。
然必須從因以至果。
破四十二品之無明。
斷四十二番之變易。
顯四十二分之三德。
故須經于如許之劫。
修習而得也。
今以付囑汝等者。
謂如是難習難得之法。
我今則已修已習已得之矣。
欲令一切衆生。
亦修我之所修。
習我之所習。
得我之所得。
若我在世。
則我自為化導。
若我滅後。
則全煩汝等菩薩。
為之弘通宣化。
故今以付囑汝等也。
一心流布者。
若向于三有。
若向于三乘。
則不得名為一心流布。
今當不向三有三乘。
唯向無上菩提。
而流通此之妙法華經。
是名一心流布此法也。
廣令增益者。
果能一心流布此法。
則在自行。
更能增道損生。
若在化他。
則一人傳二。
二人傳三。
乃至傳于百千萬億。
而繩繩不絕。
則其益廣而增也。
△二囑令普得聞知。
如是三摩。
諸菩薩摩诃薩頂。
而作是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
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受持讀誦。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但受持等。
及令一切普得聞知。
然此二番文義互顯。
上但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不言受持讀誦。
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但雲受持等。
及令一切聞知。
則知受持等。
将何為受持。
唯一心流布耳。
又以廣令增益。
故能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也。
義未嘗少。
但文略耳。
△三轉釋。
所以者何。
如來有大慈悲。
無諸悭吝。
亦無所畏。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
如來智慧。
自然智慧。
意謂何以故。
我如來如是三摩汝頂。
令汝一心流布。
令汝廣宣普聞。
乃轉釋雲。
如來有大慈悲。
乃至自然智慧也。
言有慈悲。
即無緣大慈悲也。
以大慈故。
能與一切之樂。
以大悲故。
能拔一切之苦。
與樂而樂無不與。
拔苦而苦無不拔。
乃名大慈悲。
此即如來之室也。
無諸悭吝者。
若說法之時。
設有不信之者。
加于罵詈诽謗及刀杖瓦石等。
即不為其說法。
是名有諸悭吝也。
如來則能住于忍辱之地。
随其前人。
加諸罵詈等惱。
隻是寂滅現前。
不見有能忍所忍。
還為其演說妙法。
而終不替。
乃名無諸悭吝。
此即如來之衣也。
亦無所畏者。
若心有所著。
即有所畏懼也。
如來則能安心實相。
觀諸法空。
不着空有。
不着中道。
自然無有所畏。
此即如來之座也。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等者。
以由如來能入慈悲之室。
着忍辱之衣。
坐法空之座。
故能與九界三乘一切衆生。
一切智佛之智慧。
道種智如來智慧。
一切種智自然智慧。
所謂我佛有是利益衆生。
故稱能仁也。
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此須承上文而言。
謂如來能與微妙三智。
故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何以故。
蓋若施一切衆生之七寶妙物。
此但是财施。
不得名為大施主。
若能令一切衆生得須陀洹。
至阿羅漢。
而破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涅槃。
此雖亦名法施。
然但是小乘之果。
猶不得名大施主。
今如來能與一切衆生圓妙三智。
則超于世間之财施。
超于出世之法施。
故名是大施主也。
既與一切衆生之三智。
則一切衆生。
自能以一切智。
而觀于空。
以道種智。
而觀于有。
以一切種智。
而觀于中。
觀于空時。
則一空一切空。
觀于有時。
則一有一切有。
觀于中時。
則一中一切中。
所以三智圓與。
而能三觀圓修。
自得三谛圓顯。
三惑圓破。
不名之為大施主而何。
汝等亦應等者。
謂在于如來。
則已能如此矣。
若在汝等菩薩。
乃是如來之子。
當紹繼如來之位者。
則自應随學如來之法。
雲何随學。
即勿悭吝乃是随學也。
勿生悭吝者。
按上文。
應雲勿無慈悲。
勿生悭吝。
勿生所畏。
今但言勿生悭吝者。
義可兼矣。
以其三軌之前後室座。
總成中之忍辱衣。
今勿生悭吝。
即忍辱衣。
所以應内觀諸法空。
外運大慈悲。
随其前人。
加諸罵詈等惱。
而但住于忍辱之地。
不見有能忍所忍。
隻是為之宣說妙法。
無少懈退。
乃名勿生悭吝。
所以雖舉一。
而兼二矣。
既能如是。
則亦能與一切衆生之三智。
亦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乃是善能随學如來之法者也。
△四勸誡二。
初約信者勸。
于未來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
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其人。
得佛慧故。
當說此經者。
若能信于如來智慧之人。
則其障自輕。
其根自利。
其智自深。
既是障輕根利智深之者。
則不聞此則已。
若一聞之。
便能依聞而解。
由解而行。
從行而證。
是故當為演說也。
△二約不信勸。
若有衆生。
不信受者。
當于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汝等若能如是。
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衆生不信等者。
謂能信之者。
則為其說此經矣。
若有不能信受如來智慧之者。
則其障是重。
其根是鈍。
其智是淺。
既障重根鈍智淺。
則于無上菩提圓融之法。
自然不契。
其人雖于圓融之法不契。
若在菩薩。
豈可棄而不化。
故當更于餘深曆别法中。
為之指示教诏。
令其依于曆别之法而修。
後乃引曆别而歸之圓融。
則亦能得佛慧之利益。
而生大歡喜矣。
言餘深法者。
藏通是餘而非深。
佛慧是深而非餘。
曆别之法。
對後是餘。
對前是深。
故謂餘深。
則為已報佛恩者。
謂汝等菩薩。
由于如來。
而已得分證。
則感佛之恩。
不為不深矣。
若欲報佛深恩。
無别可報。
隻是能信于如來智慧之人。
為其說此妙經。
令得佛慧。
于不能信受之人。
為其示教餘深之法。
從曆别而歸圓融。
令其得大利喜。
能于如是。
則為已報佛之深恩矣。
良繇以唯傳法度生。
乃名真報佛恩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