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關燈
△二菩薩受命二。

    初叙相。

     時諸菩薩摩诃薩。

    聞佛作是說已。

    皆大歡喜。

    遍滿其身。

    益加恭敬。

    曲躬低頭。

    合掌向佛。

    俱發聲言。

     △二受命。

     如世尊敕。

    當具奉行。

    唯然世尊。

    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诃薩衆。

    如是三反。

    俱發聲言。

    如世尊敕。

    當具奉行。

    唯然世尊。

    願不有慮。

     如世尊敕等四句。

    分為四意。

    初句受正付命。

    二句受轉釋命。

    三句受申勸命。

    四句受申誡命。

    言如世尊敕者。

    謂上世尊三摩我頂。

    而作是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付囑汝等。

    汝等當一心流布。

    廣令增益。

    乃至汝等當廣宣此法。

    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是如來之敕命如此。

    而我等。

    則如佛之敕。

    而為之一心流布而令普得聞知。

    故言如世尊敕也。

    當具奉行者。

    謂上來世尊。

    又言如來有大慈悲。

    無諸悭吝。

    亦無所畏。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

    自然智慧。

    而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此是如來欲我所說者如此。

    而我等則當如佛所說而奉行之。

    故言當具奉行也。

     唯然世尊者。

    謂上來世尊。

    又言于未來世。

    若有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令得佛慧。

    此是如來之勸我如此。

    而我等于此更無有疑。

    若有能信之者。

    自當為其說于此經。

    而令得于佛慧。

    故言唯然世尊也。

     願不有慮者。

    謂上來世尊。

    又言若有衆生。

    不信受者。

    當于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此是如來之誡我如此。

    而我等果遇不信之者。

    則自當以曆别之法。

    為之示教。

    而後引歸于圓融。

    令其得大利喜。

    而唯願如來。

    不以未來世中。

    不信衆生。

    乃是憂慮。

    故言願不有慮也。

     如是三反者。

    上如來付囑有三番。

    故今菩薩受命。

    亦有三番。

    此正是師資道合。

    砧椎相扣。

    而能于未來世。

    廣弘此經。

    永永不絕也。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

    令十方來諸分身佛。

    各還本土。

    而作是言。

    諸佛各随所安。

    多寶佛塔。

    還可如故。

     諸佛各随所安者。

    分身諸佛。

    唯為開多寶塔。

    及以勸發流通而來。

    今既已為勸發。

    而塔已開。

    則來意已圓。

    故可歸本國以化衆生也。

    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者。

    此有二解。

    一者謂多寶塔之所已開。

    因于大樂說及四衆之願見耳。

    今大樂說及四衆。

    既皆已見。

    則還可合其塔戶。

    如初湧出之時。

    故言還可如故。

    二者謂寶塔之所湧出。

    為欲證明此之一經故也。

    今本門正宗。

    雖得證明。

    而更有流通分。

    猶未為之證明。

    則分身自去。

    而多寶還可如故而在。

    待流通之分若畢。

    方可還從地沒而去也。

    在于此中。

    方令分身還國。

    多寶塔戶如故。

    則可驗分身。

    顯為開塔。

    密則實為聽聞本門。

    多寶。

    顯為證成迹門法勝。

    密則猶為證成本門。

    若分身唯欲開塔。

    則唱募之前。

    何不即命之還國。

    若多寶唯證法勝。

    則提婆達多品初。

    即應令其如故。

    唯其分身。

    實欲以聞本門。

    多寶實欲證成本門。

    故至此中。

    方命分身還國。

    多寶塔戶如故。

    蓋由至此之時。

    近迹遠本已為開顯。

    勸贊付囑。

    已為發明。

    前則放光遠召。

    而分身來。

    今若不言各随所安。

    則分身何由還歸本國。

    前則分身遠集。

    而塔戶開。

    今若不令分身歸國。

    則塔戶何由還可令合。

    前則因塔戶開。

    而入坐座。

    今若不令還可如故。

    則釋迦何由而見出塔。

    故于此中。

    而作是言。

    諸佛各随所安。

    多寶佛塔還可如故也。

     △四時衆歡喜。

     說是語時。

    十方無量分身諸佛。

    坐寶樹下。

    師子座上者。

    及多寶佛。

    并上行等。

    無量阿僧祇。

    菩薩大衆。

    舍利弗等聲聞四衆。

    及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分身為欲開塔。

    及聞本門。

    今塔已開。

    本門已聞。

    故歡喜。

    多寶為欲證明此經。

    今迹本二門。

    皆已證明。

    故歡喜。

    上行等是本中所化。

    為欲發起本門。

    流通此經。

    今已得發起。

    已得受命流通。

    故歡喜。

    舍利等是迹中所化。

    前迹門已聞。

    權實不二。

    今又聞迹本一體。

    故亦歡喜也。

    釋囑累品竟。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上來世尊。

    勸贊流通之後。

    即為之付囑流通。

    乃言如來有大慈悲。

    無諸悭吝。

    亦無所畏。

    能與衆生佛之智慧。

    如來智慧。

    自然智慧。

    而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菩薩。

    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然不知畢竟以何等。

    為如來之法。

    而所當随學者。

    故于此中。

    乃發明藥王之苦行。

    妙音之獻缽。

    觀音之普門。

    乃至普賢之勸發。

    皆所謂能随學如來之法者是也。

    今乃欲舉苦行。

    以明所當随學。

    而為流通之方軌。

    故有此藥王本事品之一文也。

    言藥王者。

    以其過去因中。

    本号星光。

    因聞日藏如來。

    說于妙法。

    乃以雪山藥草。

    供佛及僧。

    複發願于未來世中。

    救療一切衆生身心二病。

    故一切人。

    皆喜其德。

    即号之為藥王今仍本所名。

    故稱藥王。

    言菩薩者。

    以其能了達佛之智慧而自利。

    複能救療衆生身心二病而利他。

    故名菩薩。

    本事者。

    本昔所行之事也。

    即于過去。

    日月淨明德佛所。

    聽聞妙法華經。

    能如說修行。

    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于是然身燒臂。

    供養彼佛及法華經。

    所謂重于法而輕于命。

    存其道而亡其身。

    行如是之苦行。

    乃是藥王菩薩。

    本昔所行之事。

    今欲随學如來之法。

    而流通此經。

    當如彼之苦行。

    斯亦可矣。

    故雲藥王菩薩本事品也。

     △文分為四。

    初菩薩請問。

    二如來答示。

    三大衆得益。

    四多寶稱贊。

    初二。

    初正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

    白佛言世尊。

    藥王菩薩。

    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世尊是藥王菩薩。

    有若幹百千萬億。

    那由他。

    難行苦行。

     初中菩薩。

    名宿王華者。

    宿即宿世之宿。

    非星宿之宿。

    以彼菩薩。

    宿世因中。

    能修七覺淨華之因。

    而得自在。

    故以為名也。

    初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是問所遊。

    謂世尊上來付囑諸大菩薩。

    而言汝等亦應随學如來之法。

    若我宿王華之意。

    唯有苦行。

    乃是流通此經之人所當學者。

    我今先敢問于世尊。

    此會之中。

    藥王菩薩。

    雲何遊于娑婆。

    而化度一切衆生。

    故雲世尊等也。

    次世尊下。

    是問其所行如文。

     △二請答。

     善哉世尊。

    願少解說。

    諸天龍神。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又他國土。

    諸來菩薩。

    及此聲聞衆。

    聞皆歡喜。

     願少解說者。

    謂我則雖聞知于藥王。

    有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之苦行。

    然亦不敢欲世尊一一煩示。

    惟願世尊。

    于多多萬億之中。

    少少略說其一二。

    故言願少解說也。

    聞皆歡喜者。

    蓋八部乃欲護持此經旨者。

    菩薩乃欲流通此經旨者。

    聲聞乃欲修習此經旨者。

    故若說其苦行。

    則欲護持者。

    即可以此苦行而為護持。

    則無有不護持矣。

    欲流通者。

    即可以此苦行而為流通。

    則未來不斷絕矣。

    欲修習者。

    即可以此苦行而為修習。

    則善行菩薩道矣。

    故若八部。

    若菩薩。

    若聲聞。

    不聞則已。

    若一聞之。

    則皆歡喜也。

     △二如來答示二。

    初答苦行。

    二示經勝。

    初二。

    初舉因由。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

    乃往過去。

    無量恒河沙劫。

    有佛号日月淨明德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世尊。

    其佛有八十億。

    大菩薩摩诃薩。

    七十二恒河沙。

    大聲聞衆。

    佛壽四萬二千劫。

    菩薩壽命亦等。

    彼國無有女人。

    地獄餓鬼畜生。

    阿修羅等。

    及以諸難。

    地平如掌。

    琉璃所成。

    寶樹莊嚴。

    寶帳覆上。

    垂寶華幡。

    寶瓶香爐。

    周遍國界。

    七寶為台。

    一樹一台。

    其樹去台。

    盡一箭道。

    此諸寶樹。

    皆有菩薩聲聞。

    而坐其下。

    諸寶台上。

    各有百億諸天。

    作天伎樂。

    歌歎于佛。

    以為供養。

     初舉其時分可見。

    有佛下明其佛号。

    言日月淨明德者。

    世間日月。

    則有照臨之功。

    而清淨皎徹。

    通乎晝夜之者。

    由彼佛能于因中。

    承事十方諸佛。

    親近萬億如來。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所有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悉具足。

    其所具之實智則如日。

    所具之權智則如月。

    既具二智。

    則惑無不破而淨。

    智無不顯而明。

    既破惑顯智。

    則其自行化他之德。

    必能成就矣。

    故名日月淨明德也。

    其佛下。

    明其所化。

    佛壽下。

    明其壽命。

    彼國下。

    明其國土清淨莊嚴也。

    寶台之上。

    諸天作樂。

    歎佛供養者。

    當知彼國菩薩聲聞。

    則坐于寶樹之下。

    其佛則在寶台之上。

    故諸天欲供養佛。

    亦在于如來所坐寶台之上也。

     △二明苦行四。

    初彼佛說經。

     爾時彼佛。

    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及衆菩薩。

    諸聲聞衆。

    說法華經。

     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者。

    彼即是當機。

    故言為也。

    名一切衆生喜見者。

    由彼菩薩。

    發願欲療一切衆生身心二病。

    故一切衆生。

    皆喜見其人。

    乃即以為名。

    又能然身燒臂。

    行于苦行。

    流通此經。

    而教化一切。

    衆生由此蒙其潤澤利益。

    故皆喜見。

    因此立其名也。

     △二依經修證。

     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樂習苦行。

    于日月淨明德佛法中。

    精進經行。

    一心求佛。

    滿萬二千歲已。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

    心大歡喜。

     言一心求佛者。

    一往而解。

    不向三有。

    不向二乘。

    唯求無上菩提。

    故言一心求佛。

    克實而論。

    若依經所诠實相。

    而為所觀之境。

    以現前介爾一念。

    為能觀之心。

    以心照境。

    以境發心。

    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心境不二。

    能所雙亡。

    乃名一心求佛也。

    此明其修。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是明其證。

    現一切色身三昧。

    即是普現色身三昧也。

    所以得此三昧者。

    蓋法華一經所诠。

    唯是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之諸法實相。

    而此諸法實相。

    乃是法法皆真。

    相相皆實之者。

    故依之而修。

    如說而行。

    便能得此普現色身三昧。

    法爾能随十界而現形。

    所謂一切色一色。

    一色一切色。

    一切身一身。

    一身一切身。

    一切現一現。

    一現一切現也。

    餘具疏釋(雲雲)。

     △三報恩申供二。

    初明現世。

    二明再生。

    初二。

    初作念。

     即作念言。

    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我今當供養。

    日月淨明德佛。

    及法華經。

     我得現等者。

    謂今日得此色身三昧。

    蓋非無因。

    究其所自。

    皆是聞法華經而生解。

    依解起行。

    由行入證。

    故能如是也。

     △二興供二。

    初神力供養。

     即時入是三昧。

    于虛空中。

    雨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細末堅黑旃檀。

    滿虛空中。

    如雲而下。

    又雨海此岸旃檀之香。

    此香六铢。

    價直娑婆世界。

    以供養佛。

     入是三昧等者。

    由得普現色身三昧。

    已見第一義空。

    于第一義空。

    發微妙不思議圓因。

    故雨華。

    而此圓因。

    潛通果海。

    故複雨香。

    并供佛以表之。

    六铢者。

    二十四铢為一兩。

    六铢乃二錢五分也。

     △二燃身供養又三。

    初正為燃身。

     作是供養已。

    從三昧起。

    而自念言。

    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

    不如以身供養。

    即服諸香。

    旃檀薰陸。

    兜樓婆。

    畢力迦。

    沉水膠香。

    又飲薝蔔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已。

    香油塗身。

    于日月淨明德佛前。

    以天寶衣。

    而自纏身。

    灌諸香油。

    以神通力願。

    而自然身。

    光明遍照。

    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願等者。

    乃不以世間之火然其身。

    而以智慧之火。

    然其身也。

    所以然身者。

    蓋欲報佛恩。

    而苦行弘經。

    正重其法。

    而輕其身。

    殒其命。

    而存其道也。

    光明遍照者。

    正表此苦行以為弘經。

    則自然令此經在在流通。

    永永不絕也。

     △二諸佛同贊三。

    初正贊。

     其中諸佛。

    同時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

    供養如來。

     以雙言善哉者。

    一善哉。

    是贊其以神力供養。

    心猶未足。

    而更然身。

    以為供養。

    一善哉。

    是贊其不但然身。

    更能以神通力願。

    而自然身。

    猶在三昧之中。

    可謂真善供養者也。

    此是總贊。

    善男子去别贊也。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者。

    若但然身。

    亦可謂之精進。

    亦可謂之供養矣。

    然不名真精進。

    不名真法供養。

    今乃不以世間之火而然其身。

    乃以神通力願。

    而以智慧之火。

    自然其身。

    則能以智起通。

    以通顯智。

    以願起行。

    以行填願。

    乃以性德之火。

    然實相之身。

    自然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

    乃名真精進也。

    真法供養者。

    既以性德之火。

    然實相之身。

    以為供養。

    則不見有所然之身能然之火。

    又内不見能然之身。

    外不見有所供之佛。

    何者。

    以其性德本空。

    無非法界故也。

    既其無非法界。

    則以法界而然法界。

    以法界而供法界。

    自然離乎能所。

    絕乎對待。

    自得名為真法供養也。

    所以智者大師。

    讀至此中。

    便能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者。

    蓋大師向能随文人觀。

    離能所。

    絕對待。

    天然泯合。

    而能如是也。

     △二格量。

     若以華香璎珞。

    燒香末香塗香。

    天缯幡蓋。

    及海此岸旃檀之香。

    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

    所不能及。

    假使國城妻子布施。

    亦所不及。

     一切華香等。

    及以國城。

    無非是外物。

    縱使能施妻子。

    亦不過是外身。

    今能然身。

    不唯舍内身。

    而又舍命矣。

    豈外财外身之所可及。

    即但然身。

    尚不能及。

    況今能以神通力願。

    而自然身。

    又不以世間之火而然。

    唯以智慧之火。

    而然實相之身。

    其不可及也。

    更不待言矣。

     △三重歎。

     善男子。

    是名第一之施。

    于諸施中最尊最上。

    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作是語已。

    而各默然。

     言第一之施最尊最上者。

    以理觀運入其中。

    火是性德火。

    身是實相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