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故下釋曰。
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又以法華所诠。
發為妙行。
亦如經之第一。
最尊最上也。
作是下受供也。
△三火然時分。
其身火然。
千二百歲。
過是已後。
其身乃盡。
△二明再生五初王家化生。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作如是法供養已。
命終之後。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于淨德王家。
結加趺坐。
忽然化生。
王家化生者。
還欲親近彼佛。
及聞法華。
并流通此經故也。
前世是生身得忍。
此中是法身。
故化生耳。
則知此之化生。
亦即色身三昧之一也。
△二陳說本事。
即為其父。
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舍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
而白父言。
日月淨明德佛。
今故現在。
我先供養佛已。
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
複聞是法華經。
八百千萬億那由他。
甄迦羅。
頻婆羅。
阿閦婆等偈大王。
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得解一切語言陀羅尼者。
前得普現色身三昧是定。
今得解語言陀羅尼是慧。
然慧非離定而有。
乃即定而慧。
定非離慧而有。
乃即慧而定。
是則名雖有二。
其體是一。
以其能得普現色身三昧之定。
則無身而不現。
以其能得解語言陀羅尼之慧。
則無法而不說。
所謂随機現形。
殊音類唱也。
我先等者。
蓋前世既聞法華。
依之修習。
得色身三昧時。
其語言陀羅尼亦得矣。
未有得定不得慧。
現身不說法也。
但神力燒身。
兩番供養之後。
所得之慧更深。
則所謂之定。
亦愈深矣。
且就慧言。
故但雲我先(雲雲)。
又知前世所聞之經。
總是少分。
從是已後。
乃聞全經。
故曰複聞(雲雲)。
甄迦羅等者。
乃是西方四種萬億之數名也。
那由他。
是十萬億。
甄迦羅。
是百萬億。
頻婆羅。
是千萬億。
阿閦婆。
是萬萬億也。
△三見佛贊勸二。
初贊。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
上升虛空。
高七多羅樹。
往到佛所。
頭面禮足。
合十指爪。
以偈贊佛。
容顔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養。
今複還親觐。
容顔甚奇妙者。
容即容儀。
顔即顔貌。
奇即奇特。
妙即妙好。
九界衆生。
所有容顔。
皆不名奇妙。
以凡夫全是粗惡之容顔。
二乘不修相好。
乃是憔悴之容顔。
菩薩雖能分證。
亦得名為奇妙。
然無明未盡。
猶不得名為甚奇妙。
唯有如來。
究竟圓滿。
故名甚奇妙也。
光明照十方者。
十方本是迷昧。
本是昏闇者。
今如來以光明照之。
則迷昧盡除。
昏闇皆消也。
我适曾供養者。
适非謂才适之适。
是不前不後。
兩兩相值。
謂之适也。
意謂我曾見于佛。
曾聞于法。
即便得于三昧。
而以神力供養。
更複然身供養。
皆不前不後。
兩兩相值。
故雲我适曾供養也。
△二勸。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說是偈已。
而白佛言。
世尊世尊。
猶故在世。
猶故在世者。
非謂我已然身供養。
已經千二百歲。
而世尊猶然在世。
而未滅度。
乃是勸請世尊。
仍然在于世間說法。
而度衆生。
正是請轉法輪。
勸住世間也。
△四如來付囑三。
初唱滅。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
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善男子。
我涅槃時到。
滅盡時至。
汝可安施床座。
我于今夜。
當般涅槃。
△二付囑。
又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善男子。
我以佛法囑累于汝。
及諸菩薩大弟子。
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
諸寶樹寶台。
及給侍諸天。
悉付于汝。
我滅度後。
所有舍利。
亦付囑汝。
當令流布。
廣設供養。
應起若幹千塔。
當令流布。
是令其流布所付之佛法。
廣設供養。
是令其供養所付之舍利也。
△三入滅。
如是日月淨明德佛。
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已。
于夜後分。
入于涅槃。
上來菩薩雖有二生。
若論彼佛說法。
唯是法華一會。
故其唱滅。
乃是法華會上唱滅。
如今佛唱滅。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是也。
即入滅者。
乃說法華已。
不複更說涅槃。
故便入滅。
此即以法華。
為五時終也。
故上雲。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因聞說是法華經。
故一心求道。
得普現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
即入三昧。
于虛空中。
雨華雨香。
以供養佛。
作供養已。
從三昧起。
而自念言。
不如以身供養。
即服諸香。
乃至然身。
經千二百歲。
皆在法華會上也。
故次生中陳說本事。
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
即指彼佛猶說法華。
故化生王家。
其意為欲更聞此經。
流通此經。
更供彼佛也。
所以一見。
遂雲世尊世尊。
猶故在世者。
一稱世尊。
是勸佛長說法華。
一稱世尊。
是勸佛長住世間也。
則知彼佛唱滅。
猶在法華會上。
入滅時乃法華畢也。
以故上之然身。
但千二百歲。
以在說法華時。
不得不促。
若延之而過于燒臂之時。
則彼佛已當入滅。
再生何由更聞。
彼佛因誰付囑耶。
故一心求佛。
滿萬二千歲。
又飲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
其身火然。
千二百歲。
皆在說法華時。
以彼佛菩薩壽。
皆四萬二千劫。
則說法華。
必經幾劫故也。
亦是皆表自行。
是則萬二千。
千二百。
皆表聞于法華。
從妙解而起妙行。
蓋一根對一塵。
介爾一念心起。
則具十界。
十界具百界。
百界具千如。
六根則有六千。
對于六塵。
便成萬二千矣。
若單就六根。
皆約止觀而修。
亦成萬二千也。
故以滿萬二千歲以表之也。
千二百歲者。
蓋一根有百界。
六根則有六百。
對于六塵。
則有千二百矣。
若亦單在六根。
就其服香飲油。
香表止。
油表觀。
由此止觀。
六根清淨。
則亦千二百也。
然身時既性德火。
燒實相身。
而所燒六根。
及所燒六塵。
皆性德。
皆實相。
則亦千二百也。
故皆以千二百歲。
而表之也。
若下之燒臂。
滿七萬二千歲者。
乃是彼佛說經入滅已後之時。
故可延之而長。
亦是表化他。
而無窮故也。
又一根具千如。
一根具五根。
則一根之中。
具有六根。
乃成六千。
六根皆有六千。
則成三萬六千。
更對六塵。
故成七萬二千歲而表之。
若亦單就六根而論。
兩臂表權實智。
而為說法。
則成七萬二千。
若就兩臂表定慧。
複成七萬二千也。
是則然身之時。
短不為短而燒臂之時。
長不為長也。
又然身時是生身。
燒臂時是法身。
所以不無延促之别耳。
△五菩薩受命五。
初起塔供養。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見佛滅度。
悲感懊惱。
戀慕于佛。
即以海此岸旃檀為??。
供養佛身。
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
收取舍利。
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起八萬四千塔。
高三世界。
表刹莊嚴。
垂諸幡蓋。
懸衆寶鈴。
△二燒臂供養。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複自念言。
我雖作是供養。
心猶未足。
我今當更供養舍利。
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
一切大衆。
汝等當一心念。
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作是語已。
即于八萬四千塔前。
然百福莊嚴臂。
七萬二千歲。
而以供養。
前科起塔。
即受命供養舍利也。
此中燒臂。
即受命流布佛法也。
以燒臂乃是法供養。
而苦行弘經。
令衆得益耳。
△三大衆得益。
令無數求聲聞衆。
無量阿僧祇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菩薩現報。
爾時諸菩薩。
天人阿修羅等。
見其無臂。
憂惱悲哀。
而作是言。
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是我等師。
教化我者。
而今燒臂。
身不具足。
于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于大衆中。
立此誓言。
我舍兩臂。
必當得佛。
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
令我兩臂。
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
自然還複。
由斯菩薩福德。
智慧淳厚所緻。
我舍兩臂。
有人作事理二障而表。
若是則兩臂還複。
豈二障複生耶。
當知百福莊嚴臂。
乃是全表定慧。
故次雲。
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所緻。
福德即是定。
智慧即是慧。
以由定慧。
元從性起。
今泯修還歸于性。
故言舍兩臂也。
得佛金色身者。
前得普現色身三昧。
已是分證。
今言必當得佛身究竟也。
兩臂如故者。
即是還從性起修。
而以定慧。
教化一切衆生也。
△五大千現瑞。
當爾之時。
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天雨寶華。
一切人天。
得未曾有。
△四結會古今二。
初結會。
佛告宿王華菩薩。
于汝意雲何。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豈異人乎。
今藥王菩薩是也。
其所舍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持。
宿王華。
若有發心。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能然手指。
乃至足一指。
供養佛塔。
勝以國城妻子。
及三千大千國土。
山林河池。
諸珍寶物。
而供養者。
足一指者。
非手足之足。
乃具足之足也。
能然手指。
或然一節。
或然兩節。
或然三節。
三節乃具足一指也。
故曰乃至足一指。
若手足之足。
豈有然足之指以供佛乎。
國城是外财。
妻子是外身。
故皆不及于内身之施也。
△二示經勝四。
初格量。
若複有人。
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于佛。
及大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是人所得功德。
不如受持此法華經。
乃至一四句偈。
其福最多。
七寶滿大千界。
是舉其所施之物。
貴而且多。
供佛及三乘。
是明其所供之人尊。
而且勝也。
不如受持此經。
一四句偈者。
上所施之物。
雖貴且多。
乃是世間之财而已。
若能受持此經。
則得于出世間。
無上功德法财。
故其為最。
而非彼所及。
上所供之人。
雖尊而勝。
然佛藉此經。
而得成果。
菩薩依此經。
而得成因。
二乘由此經。
而得會歸。
所以若證得。
若修持。
若會歸。
皆由此經。
故受于一四句偈。
其福多于供佛菩薩及二乘也。
△二正歎二。
初歎經體。
二歎經用。
初五。
初約山海。
宿王華。
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
海為第一。
此法華經。
亦複如是。
于諸如來。
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
小鐵圍山。
大鐵圍山。
及十寶山。
衆山之中。
須彌山為第一。
此法華經亦複如是。
于諸經中。
最為其上。
初一雙。
初約海。
二約山。
皆先喻後合。
今合釋之。
應雲。
前約格量。
以明能持之勝。
後還約譬喻。
以顯所持之勝。
故有五雙。
皆以喻而立名也。
言此法華經最為深大者。
若修川巨流。
長江大河。
皆非深非大。
唯有大海。
又深又大。
如佛四十年前所說之經。
最初乳味如川。
次之酪味如流。
生酥如江。
熟酥如河。
如是四味之經。
皆非深大。
唯此法華。
醍醐上味。
大事因緣。
從茲而明。
長遠壽量。
由此而顯。
莫能測其底裡故深。
莫能究其邊涯故大。
所謂豎則徹于三谛之源。
橫則窮乎法界之邊。
猶如大海。
于諸水之中。
最深而且大也。
二又如下約山。
言此經最為其上者。
如來于四十年前。
或說人乘如土山。
或說天乘如黑山。
或說聲聞乘。
如小鐵圍山。
或說緣覺乘。
如大鐵圍山。
或說菩薩乘。
如十寶山。
若人天乘。
但能出于三途。
不能出于三界。
若二乘乘。
但能出于三界。
不能出于三空。
若菩薩乘。
雖能出于三空。
但成偏漸。
而未能圓融。
唯此法華。
乃是一佛乘。
而能究竟運歸三德秘藏。
所有教行人理。
無不皆一。
權實本迹。
無不皆妙。
猶如四寶所成之須彌山。
出水八萬四千由旬。
而于衆山之中。
最在其上。
而為第一也。
△二約月日。
又如衆星之中。
月天子最為第一。
此法華經。
亦複如是。
于千萬億種。
諸經法中。
最為照明。
又如日天子。
能除諸闇。
此經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二一雙。
初約月。
一約日。
喻合同前釋。
此經最為照明者。
如來一代教法。
若已說。
若今說。
若當說。
如是三說之中。
所說餘經。
猶如衆星。
雖雲朗朗。
而照物不明。
唯此經所說不思議之權智。
能顯一切理。
證一切德。
破一切惑。
猶如月天子最為照明也。
二又如下約日。
日輪當午。
無暗不除。
正如此經所說實智。
能破無明不善諸暗。
若他經。
或但能破見思者。
或但能破塵沙者。
或有能破無明而不究盡者。
若此經。
所有不思議之實智。
則一破一切破。
一斷一切斷。
不但破見思。
亦能破塵沙。
不但破塵沙。
亦能究盡無明。
以其無惑不破。
正如日天子能除諸暗也。
△三約人天。
又如諸小王中。
轉輪聖王。
最為第一。
此經亦複如是。
于諸經中。
最為其尊。
又如帝釋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經亦複如是。
諸經中王。
三一雙。
初約人。
二約天。
喻合同前釋。
輪王能以十善化世。
粟散小王之中。
而為第一。
此經明于諸法悉皆實相。
而能出生一切衆生無上之善。
所謂令三乘會一乘。
使九界歸佛界。
既皆會一乘。
同歸佛界。
則生善之極矣。
故于諸經為尊。
而如輪王于小王中為第一也。
二又如下約天。
諸經或但明偏空。
或但诠幻有。
或唯顯但中。
則不得為群經之冠。
隻如三十三天而已。
今經明諸法之實相。
長遠之壽量。
空則一切皆空。
有則一切皆有。
中則一切皆中。
而能為群經之冠。
乃是諸經中王。
如彼帝釋為三十三天之王也。
△四約凡聖。
又如大梵天王。
一切衆生之父。
此經亦複如是。
一切賢聖學無學。
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辟支佛為第一。
此經亦複如是。
一切如來所說。
若菩薩所說。
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
最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
亦複如是。
于一切衆生中。
亦為第一。
故下釋曰。
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又以法華所诠。
發為妙行。
亦如經之第一。
最尊最上也。
作是下受供也。
△三火然時分。
其身火然。
千二百歲。
過是已後。
其身乃盡。
△二明再生五初王家化生。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作如是法供養已。
命終之後。
複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于淨德王家。
結加趺坐。
忽然化生。
王家化生者。
還欲親近彼佛。
及聞法華。
并流通此經故也。
前世是生身得忍。
此中是法身。
故化生耳。
則知此之化生。
亦即色身三昧之一也。
△二陳說本事。
即為其父。
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舍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
而白父言。
日月淨明德佛。
今故現在。
我先供養佛已。
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
複聞是法華經。
八百千萬億那由他。
甄迦羅。
頻婆羅。
阿閦婆等偈大王。
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得解一切語言陀羅尼者。
前得普現色身三昧是定。
今得解語言陀羅尼是慧。
然慧非離定而有。
乃即定而慧。
定非離慧而有。
乃即慧而定。
是則名雖有二。
其體是一。
以其能得普現色身三昧之定。
則無身而不現。
以其能得解語言陀羅尼之慧。
則無法而不說。
所謂随機現形。
殊音類唱也。
我先等者。
蓋前世既聞法華。
依之修習。
得色身三昧時。
其語言陀羅尼亦得矣。
未有得定不得慧。
現身不說法也。
但神力燒身。
兩番供養之後。
所得之慧更深。
則所謂之定。
亦愈深矣。
且就慧言。
故但雲我先(雲雲)。
又知前世所聞之經。
總是少分。
從是已後。
乃聞全經。
故曰複聞(雲雲)。
甄迦羅等者。
乃是西方四種萬億之數名也。
那由他。
是十萬億。
甄迦羅。
是百萬億。
頻婆羅。
是千萬億。
阿閦婆。
是萬萬億也。
△三見佛贊勸二。
初贊。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
上升虛空。
高七多羅樹。
往到佛所。
頭面禮足。
合十指爪。
以偈贊佛。
容顔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适曾供養。
今複還親觐。
容顔甚奇妙者。
容即容儀。
顔即顔貌。
奇即奇特。
妙即妙好。
九界衆生。
所有容顔。
皆不名奇妙。
以凡夫全是粗惡之容顔。
二乘不修相好。
乃是憔悴之容顔。
菩薩雖能分證。
亦得名為奇妙。
然無明未盡。
猶不得名為甚奇妙。
唯有如來。
究竟圓滿。
故名甚奇妙也。
光明照十方者。
十方本是迷昧。
本是昏闇者。
今如來以光明照之。
則迷昧盡除。
昏闇皆消也。
我适曾供養者。
适非謂才适之适。
是不前不後。
兩兩相值。
謂之适也。
意謂我曾見于佛。
曾聞于法。
即便得于三昧。
而以神力供養。
更複然身供養。
皆不前不後。
兩兩相值。
故雲我适曾供養也。
△二勸。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說是偈已。
而白佛言。
世尊世尊。
猶故在世。
猶故在世者。
非謂我已然身供養。
已經千二百歲。
而世尊猶然在世。
而未滅度。
乃是勸請世尊。
仍然在于世間說法。
而度衆生。
正是請轉法輪。
勸住世間也。
△四如來付囑三。
初唱滅。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
告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善男子。
我涅槃時到。
滅盡時至。
汝可安施床座。
我于今夜。
當般涅槃。
△二付囑。
又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善男子。
我以佛法囑累于汝。
及諸菩薩大弟子。
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
諸寶樹寶台。
及給侍諸天。
悉付于汝。
我滅度後。
所有舍利。
亦付囑汝。
當令流布。
廣設供養。
應起若幹千塔。
當令流布。
是令其流布所付之佛法。
廣設供養。
是令其供養所付之舍利也。
△三入滅。
如是日月淨明德佛。
敕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已。
于夜後分。
入于涅槃。
上來菩薩雖有二生。
若論彼佛說法。
唯是法華一會。
故其唱滅。
乃是法華會上唱滅。
如今佛唱滅。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是也。
即入滅者。
乃說法華已。
不複更說涅槃。
故便入滅。
此即以法華。
為五時終也。
故上雲。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因聞說是法華經。
故一心求道。
得普現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已。
即入三昧。
于虛空中。
雨華雨香。
以供養佛。
作供養已。
從三昧起。
而自念言。
不如以身供養。
即服諸香。
乃至然身。
經千二百歲。
皆在法華會上也。
故次生中陳說本事。
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
即指彼佛猶說法華。
故化生王家。
其意為欲更聞此經。
流通此經。
更供彼佛也。
所以一見。
遂雲世尊世尊。
猶故在世者。
一稱世尊。
是勸佛長說法華。
一稱世尊。
是勸佛長住世間也。
則知彼佛唱滅。
猶在法華會上。
入滅時乃法華畢也。
以故上之然身。
但千二百歲。
以在說法華時。
不得不促。
若延之而過于燒臂之時。
則彼佛已當入滅。
再生何由更聞。
彼佛因誰付囑耶。
故一心求佛。
滿萬二千歲。
又飲諸華香油。
滿千二百歲。
其身火然。
千二百歲。
皆在說法華時。
以彼佛菩薩壽。
皆四萬二千劫。
則說法華。
必經幾劫故也。
亦是皆表自行。
是則萬二千。
千二百。
皆表聞于法華。
從妙解而起妙行。
蓋一根對一塵。
介爾一念心起。
則具十界。
十界具百界。
百界具千如。
六根則有六千。
對于六塵。
便成萬二千矣。
若單就六根。
皆約止觀而修。
亦成萬二千也。
故以滿萬二千歲以表之也。
千二百歲者。
蓋一根有百界。
六根則有六百。
對于六塵。
則有千二百矣。
若亦單在六根。
就其服香飲油。
香表止。
油表觀。
由此止觀。
六根清淨。
則亦千二百也。
然身時既性德火。
燒實相身。
而所燒六根。
及所燒六塵。
皆性德。
皆實相。
則亦千二百也。
故皆以千二百歲。
而表之也。
若下之燒臂。
滿七萬二千歲者。
乃是彼佛說經入滅已後之時。
故可延之而長。
亦是表化他。
而無窮故也。
又一根具千如。
一根具五根。
則一根之中。
具有六根。
乃成六千。
六根皆有六千。
則成三萬六千。
更對六塵。
故成七萬二千歲而表之。
若亦單就六根而論。
兩臂表權實智。
而為說法。
則成七萬二千。
若就兩臂表定慧。
複成七萬二千也。
是則然身之時。
短不為短而燒臂之時。
長不為長也。
又然身時是生身。
燒臂時是法身。
所以不無延促之别耳。
△五菩薩受命五。
初起塔供養。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見佛滅度。
悲感懊惱。
戀慕于佛。
即以海此岸旃檀為??。
供養佛身。
而以燒之。
火滅已後。
收取舍利。
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起八萬四千塔。
高三世界。
表刹莊嚴。
垂諸幡蓋。
懸衆寶鈴。
△二燒臂供養。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複自念言。
我雖作是供養。
心猶未足。
我今當更供養舍利。
便語諸菩薩大弟子。
及天龍夜叉等。
一切大衆。
汝等當一心念。
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作是語已。
即于八萬四千塔前。
然百福莊嚴臂。
七萬二千歲。
而以供養。
前科起塔。
即受命供養舍利也。
此中燒臂。
即受命流布佛法也。
以燒臂乃是法供養。
而苦行弘經。
令衆得益耳。
△三大衆得益。
令無數求聲聞衆。
無量阿僧祇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菩薩現報。
爾時諸菩薩。
天人阿修羅等。
見其無臂。
憂惱悲哀。
而作是言。
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是我等師。
教化我者。
而今燒臂。
身不具足。
于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于大衆中。
立此誓言。
我舍兩臂。
必當得佛。
金色之身。
若實不虛。
令我兩臂。
還複如故。
作是誓已。
自然還複。
由斯菩薩福德。
智慧淳厚所緻。
我舍兩臂。
有人作事理二障而表。
若是則兩臂還複。
豈二障複生耶。
當知百福莊嚴臂。
乃是全表定慧。
故次雲。
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所緻。
福德即是定。
智慧即是慧。
以由定慧。
元從性起。
今泯修還歸于性。
故言舍兩臂也。
得佛金色身者。
前得普現色身三昧。
已是分證。
今言必當得佛身究竟也。
兩臂如故者。
即是還從性起修。
而以定慧。
教化一切衆生也。
△五大千現瑞。
當爾之時。
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天雨寶華。
一切人天。
得未曾有。
△四結會古今二。
初結會。
佛告宿王華菩薩。
于汝意雲何。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豈異人乎。
今藥王菩薩是也。
其所舍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持。
宿王華。
若有發心。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能然手指。
乃至足一指。
供養佛塔。
勝以國城妻子。
及三千大千國土。
山林河池。
諸珍寶物。
而供養者。
足一指者。
非手足之足。
乃具足之足也。
能然手指。
或然一節。
或然兩節。
或然三節。
三節乃具足一指也。
故曰乃至足一指。
若手足之足。
豈有然足之指以供佛乎。
國城是外财。
妻子是外身。
故皆不及于内身之施也。
△二示經勝四。
初格量。
若複有人。
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于佛。
及大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是人所得功德。
不如受持此法華經。
乃至一四句偈。
其福最多。
七寶滿大千界。
是舉其所施之物。
貴而且多。
供佛及三乘。
是明其所供之人尊。
而且勝也。
不如受持此經。
一四句偈者。
上所施之物。
雖貴且多。
乃是世間之财而已。
若能受持此經。
則得于出世間。
無上功德法财。
故其為最。
而非彼所及。
上所供之人。
雖尊而勝。
然佛藉此經。
而得成果。
菩薩依此經。
而得成因。
二乘由此經。
而得會歸。
所以若證得。
若修持。
若會歸。
皆由此經。
故受于一四句偈。
其福多于供佛菩薩及二乘也。
△二正歎二。
初歎經體。
二歎經用。
初五。
初約山海。
宿王華。
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
海為第一。
此法華經。
亦複如是。
于諸如來。
所說經中。
最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
小鐵圍山。
大鐵圍山。
及十寶山。
衆山之中。
須彌山為第一。
此法華經亦複如是。
于諸經中。
最為其上。
初一雙。
初約海。
二約山。
皆先喻後合。
今合釋之。
應雲。
前約格量。
以明能持之勝。
後還約譬喻。
以顯所持之勝。
故有五雙。
皆以喻而立名也。
言此法華經最為深大者。
若修川巨流。
長江大河。
皆非深非大。
唯有大海。
又深又大。
如佛四十年前所說之經。
最初乳味如川。
次之酪味如流。
生酥如江。
熟酥如河。
如是四味之經。
皆非深大。
唯此法華。
醍醐上味。
大事因緣。
從茲而明。
長遠壽量。
由此而顯。
莫能測其底裡故深。
莫能究其邊涯故大。
所謂豎則徹于三谛之源。
橫則窮乎法界之邊。
猶如大海。
于諸水之中。
最深而且大也。
二又如下約山。
言此經最為其上者。
如來于四十年前。
或說人乘如土山。
或說天乘如黑山。
或說聲聞乘。
如小鐵圍山。
或說緣覺乘。
如大鐵圍山。
或說菩薩乘。
如十寶山。
若人天乘。
但能出于三途。
不能出于三界。
若二乘乘。
但能出于三界。
不能出于三空。
若菩薩乘。
雖能出于三空。
但成偏漸。
而未能圓融。
唯此法華。
乃是一佛乘。
而能究竟運歸三德秘藏。
所有教行人理。
無不皆一。
權實本迹。
無不皆妙。
猶如四寶所成之須彌山。
出水八萬四千由旬。
而于衆山之中。
最在其上。
而為第一也。
△二約月日。
又如衆星之中。
月天子最為第一。
此法華經。
亦複如是。
于千萬億種。
諸經法中。
最為照明。
又如日天子。
能除諸闇。
此經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二一雙。
初約月。
一約日。
喻合同前釋。
此經最為照明者。
如來一代教法。
若已說。
若今說。
若當說。
如是三說之中。
所說餘經。
猶如衆星。
雖雲朗朗。
而照物不明。
唯此經所說不思議之權智。
能顯一切理。
證一切德。
破一切惑。
猶如月天子最為照明也。
二又如下約日。
日輪當午。
無暗不除。
正如此經所說實智。
能破無明不善諸暗。
若他經。
或但能破見思者。
或但能破塵沙者。
或有能破無明而不究盡者。
若此經。
所有不思議之實智。
則一破一切破。
一斷一切斷。
不但破見思。
亦能破塵沙。
不但破塵沙。
亦能究盡無明。
以其無惑不破。
正如日天子能除諸暗也。
△三約人天。
又如諸小王中。
轉輪聖王。
最為第一。
此經亦複如是。
于諸經中。
最為其尊。
又如帝釋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經亦複如是。
諸經中王。
三一雙。
初約人。
二約天。
喻合同前釋。
輪王能以十善化世。
粟散小王之中。
而為第一。
此經明于諸法悉皆實相。
而能出生一切衆生無上之善。
所謂令三乘會一乘。
使九界歸佛界。
既皆會一乘。
同歸佛界。
則生善之極矣。
故于諸經為尊。
而如輪王于小王中為第一也。
二又如下約天。
諸經或但明偏空。
或但诠幻有。
或唯顯但中。
則不得為群經之冠。
隻如三十三天而已。
今經明諸法之實相。
長遠之壽量。
空則一切皆空。
有則一切皆有。
中則一切皆中。
而能為群經之冠。
乃是諸經中王。
如彼帝釋為三十三天之王也。
△四約凡聖。
又如大梵天王。
一切衆生之父。
此經亦複如是。
一切賢聖學無學。
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辟支佛為第一。
此經亦複如是。
一切如來所說。
若菩薩所說。
若聲聞所說。
諸經法中。
最為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
亦複如是。
于一切衆生中。
亦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