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

關燈
四一雙。

    初約凡。

    二約聖。

    喻合同前釋。

    大梵天王。

    為大千之主。

    一切衆生。

    從其生長。

    故為衆生之父。

    此經則一切七賢四聖。

    有學無學。

    三教發心菩薩。

    皆随其習。

    而得開顯。

    如彼梵王能生一切而為父也。

    二又如下約聖。

    凡夫之人。

    不能破煩惱出生死之者。

    四果聖人。

    及辟支佛。

    皆能破煩惱。

    皆能出生死。

    故于凡夫人中。

    皆為第一。

    喻如來所說諸經。

    不能究竟破于無明。

    不能究竟出于變易。

    如凡夫之不能破煩惱出生死。

    而非第一。

    此經則能究盡無明煩惱。

    究盡變易生死。

    如彼四果支佛。

    能破煩惱出生死。

    而于凡夫人中第一也。

    有能下。

    明其所持經體既勝。

    則能持之人。

    自能破無明出變易。

    而亦複第一。

    亦如凡夫中。

    四果支佛為第一也。

     △五約因果。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

    菩薩為第一。

    此經亦複如是。

    于一切諸經法中。

    最為第一。

    如佛為諸法王。

    此經亦複如是。

    諸經中王。

     五一雙。

    初約因。

    二約果。

    喻合同前釋。

    三乘之人。

    雖同是因位。

    而二乘但能自利。

    不能利他。

    故非第一。

    菩薩則既能自利。

    複能利他。

    故于二乘之中為第一。

    諸經今經皆明于因。

    而諸經所明。

    或是人天之因。

    或是三乘之因。

    如彼二乘之非第一。

    今經所明之因。

    無别以為其因。

    乃以諸法實相而為其因。

    全是大乘微妙不思議圓因。

    故于一切諸經法中。

    最為第一。

    如彼菩薩于二乘中為第一也。

    二如佛下約果。

    如來能于諸法之中。

    得大自在。

    故為諸法之王。

    此經為諸經之王者。

    諸經所明之果。

    不過人天之果三乘之果。

    故不得自在。

    而不名為王。

    今經所明之果。

    無别以為其果。

    全以諸法實相而為其果。

    乃是大乘不思議之果。

    而最為自在。

    故于諸經中為王。

    如佛于諸法中為王也。

    上來五雙為喻。

    則知所持經體之勝。

    無可加尚矣。

     △二歎經用二。

    初歎拔苦之用。

     宿王華。

    此經能救一切衆生者。

    此經能令一切衆生。

    離諸苦惱。

     此經能救等者。

    一切衆生。

    即三乘九界也。

    離諸苦惱者。

    二種生死。

    為苦惱之果。

    五住煩惱。

    為苦惱之因。

    所謂二死之果。

    五住之因。

    能逼迫一切衆生。

    能惱亂一切衆生之者。

    唯有此經之力用。

    能令三乘九界一切衆生。

    脫離此之苦惱。

    良由此經所明。

    唯是諸法實相。

    則所有煩惱之苦因。

    全體即是菩提。

    所有生死之苦果。

    全體即是涅槃。

    有何苦惱之可離。

    複有何苦惱之不離者哉。

     △二歎與樂之用三。

    初法。

     此經能大饒益。

    一切衆生。

    充滿其願。

     謂充滿其願者。

    即能與三乘九界無上之樂。

    而大饒之益也。

     △二喻。

     如清涼池。

    能滿一切諸渴乏者。

    如寒者得火。

    如裸者得衣。

    如商人得主。

    如子得母。

    如渡得船。

    如病得醫。

    如闇得燈。

    如貧得寶。

    如民得王。

    如賈客得海。

    如炬除闇。

     此乃十二喻。

    以喻與樂之用。

    初言清涼池。

    乃喻此經。

    是清涼無上醍醐之味。

    能與衆生。

    法味滋神。

    故雲能滿諸渴乏也。

    如寒得火者。

    此經所有性德之火。

    能除衆生煩惱之寒也。

    如裸得衣者。

    此經有大功德衣。

    能遮衆生生死之裸露也。

    如商得主者。

    此經能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為一切衆生之導。

    如商人之得主也。

    如子得母者。

    此經能令九界衆生。

    得于微妙實智。

    如子之得母以為恃怙也。

    如渡得船者。

    此經甚深般若之船。

    能令九界衆生。

    渡于二死之河。

    而到涅槃彼岸也。

    如病得醫者。

    此經無上大悲法藥。

    能療一切衆生身心二病也。

    如暗得燈者。

    此經所有智慧之燈。

    能破衆生無明之暗也。

    如貧得寶者。

    此經能與一切衆生。

    無上功德法财。

    如貧者之得寶也。

    如民得王者。

    此經所明諸法實相。

    長遠壽命。

    為一切衆生之所歸趣向往。

    如民之得王也。

    如賈客得海者。

    此經所明諸佛甚深智慧。

    猶如大海。

    一切衆生。

    依此智慧。

    而能得于出世法财。

    如賈客之得海也。

    如炬除暗者。

    此經所明智慧光明。

    能破三惑之暗也。

    此十二喻。

    唯初後二喻。

    約能論所。

    中之十喻。

    皆約所論能。

    如是互明。

    正顯圓乘生死煩惱。

    菩提涅槃。

    體不二耳。

     △三合。

     此法華經。

    亦複如是。

    能令衆生。

    離一切苦。

    一切病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能離一切苦者。

    即能離于界内之三苦八苦。

    界外之變易無明苦也。

    能離一切病痛者。

    凡衆生四大不調。

    即有于病。

    此經明于諸法悉皆實相。

    若能了達一切悉皆實相。

    則了知所有地水火風。

    地即性地。

    火即性火。

    水即性水。

    風即性風。

    是則雖有四大之不同。

    而總一性德實相。

    更有何病何痛而不離哉。

    能解生死縛者。

    五住是生死之因縛。

    二死是生死之果縛。

    此經能令二死永亡。

    五住究盡。

    則是能解生死二縛也。

    既苦無不離。

    縛無不解。

    則而能得于樂矣。

    已上正歎竟。

     △三明德二。

    初明聞全經德。

    二明聞一品德。

    初二。

    初明書寫功德。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

    若自書若使人書。

    所得功德。

    以佛智慧。

    籌量多少。

    不得其邊。

     籌量多少者。

    謂尚不能思其多。

    又豈可量其少。

    總之不能得其邊也。

     △二明供養功德。

     若書是經卷。

    華香璎珞。

    燒香末香塗香。

    幡蓋衣服。

    種種之燈。

    蘇燈油燈。

    諸香油燈。

    薝蔔油燈。

    須曼那油燈。

    波羅羅油燈。

    婆利師迦油燈。

    那婆摩利油燈供養。

    所得功德。

    亦複無量。

     △二明聞一品德二。

    初明受持修行。

    二明随喜贊善。

    初三。

    初總标。

     宿王華。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

    亦得無量無邊功德。

     得無邊功德者。

    謂不但如上聞全經。

    而有無量無邊功德。

    即聞此藥王一品。

    亦複有于無量之功德也。

     △二别示五。

    初不受女身德。

     若有女人。

    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能受持者。

    盡是女身。

    後不複受。

     若有女人者。

    蓋女人。

    乃是障罪深重之者。

    較于男子不同。

    既障罪深重之女人。

    聞而尚有如此功德。

    則男子。

    若聞此經。

    所有功德。

    不待言而可知。

    故但舉女人也。

    盡是女身不複受者。

    如上所明。

    若聞此經。

    能得普現色身三昧。

    即知佛性。

    大涅槃經雲。

    若不知佛性者。

    皆名女人。

    若有女人。

    能知自身定有佛性者。

    即是男子。

    則豈更受女身哉。

     △二能生淨土德。

     若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中。

    若有女人。

    聞是經典。

    如說修行。

    于此命終。

    即往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

    大菩薩衆。

    圍繞住處。

    生蓮華中。

    寶座之上。

     後五百歲者。

    即鬥诤堅固之時也。

    如說修行者。

    謂能依所诠實相之理。

    而起不思議妙行。

    以理起行以行契理。

    乃名如說修行也。

    既能如說修行。

    則能了達實相。

    而現淨土。

    然無别有淨土。

    淨土全即唯心。

    彌陀亦無别有彌陀。

    彌陀全即自性。

    故能于命終之時。

    不往而往。

    往安樂之世界。

    非見而見。

    見彌陀之如來。

    無生而生。

    生蓮華寶座之上也。

    然淨土有十方之淨土。

    如來亦有十方之如來。

    而經教所明。

    但言安樂淨土。

    唯舉彌陀如來者何也。

    良以此土衆生。

    心多散亂。

    今欲調其散制其亂。

    須令其專注一處。

    故但言西方淨土。

    以為其專注一心之所。

    而不言多方之淨土。

    若夫彌陀。

    由其因中。

    發四十八之大願。

    而廣攝受一切衆生。

    娑婆衆生。

    與彼佛最為有緣。

    故但言于彌陀如來也。

     △三獲無生忍德。

     不複為貪欲所惱。

    亦複不為瞋恚愚癡所惱。

    亦複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

    得菩薩神通。

    無生法忍。

     不為貪欲等所惱。

    是不為三毒諸障所惱。

    則自然得于菩薩之神通法忍。

    以其能如說修行。

    而了達諸法實相。

    則不見有少法生。

    亦不見有少法滅。

    以此無生無滅之理。

    而忍可于心。

    自能神而明之。

    通而變之。

    故即得于菩薩神通無生法忍也。

     △四能見諸佛德。

     得是忍已。

    眼根清淨。

    以是清淨眼根。

    見七百萬二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

     眼根清淨者。

    既在得忍之後。

    乃是分證清淨也。

    以能得分證清淨之眼根。

    故一見一切見。

    而圓見一切諸佛。

    蓋分證位人。

    一登初住。

    便能分身百界。

    化導一切衆生。

    自尚能百界作佛。

    豈不能見諸佛耶。

     △五諸佛共贊德。

     是時諸佛。

    遙共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于釋迦牟尼佛法中。

    受持讀誦。

    思惟是經。

    為他人說。

    所得福德。

    無量無邊。

    火不能焚。

    水不能漂。

    汝之功德。

    千佛共說。

    不能令盡。

    汝今已能破諸魔賊。

    壞生死軍。

    諸餘怨敵。

    皆悉摧滅。

    善男子。

    百千諸佛。

    以神通力。

    共守護汝。

    于一切世間。

    天人之中。

    無如汝者。

    惟除如來。

    其諸聲聞辟支佛。

    乃至菩薩。

    智慧禅定。

    無有與汝等者。

     火不能焚等者。

    此非虛說。

    亦非表喻。

    乃實事也。

    蓋衆生之所以為火所燒。

    為水所漂者。

    由其不能了達諸法實相。

    而起諸分别。

    乃至造諸不善。

    招諸生死。

    乃為煩惱結業。

    苦果之水火。

    所燒所漂。

    故亦為世間之水火。

    所漂所燒也。

    今果能受持此經。

    果能書寫此經。

    果能讀誦此經。

    果能修行此經。

    則能了達實相。

    而自不起諸分别貪愛。

    不造諸惡業。

    不招諸生死。

    便不為煩惱結業苦果之火所燒。

    并水所漂矣。

    三障之火。

    尚不能燒。

    豈世間火。

    而反能燒。

    三障之水。

    尚不能漂。

    世間之水。

    又豈能漂哉。

    故言火不能焚水不能漂也。

    百千諸佛共守護者。

    以其能受持讀誦。

    思惟是經。

    則稱合諸佛之心。

    故以神通之力。

    共守護也。

    唯除如來者。

    蓋三乘雖能修行。

    猶在于因。

    如來則已得究竟。

    而在于果。

    因果不同。

    故除之也。

    其諸聲聞支佛菩薩。

    智慧禅定。

    無有等者。

    二乘所有智慧禅定。

    乃是小乘。

    菩薩所有智慧禅定。

    乃是偏漸。

    今能受持修行此經。

    則所有之智慧。

    所有之禅定。

    乃是大乘。

    乃是圓融。

    小與大自不相侔。

    偏與圓豈得一并。

    故更無有與等者也。

    已上第二别示竟。

     △三通收。

     宿王華。

    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

    智慧之力。

     △二明随喜贊善。

     若有人。

    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能随喜贊善者。

    是人現世口中。

    常出青蓮華香。

    身毛孔中。

    常出牛頭旃檀之香。

    所得功德。

    如上所說。

     口中常出蓮華香者。

    以此經之妙法。

    若蓮華之處染而淨。

    方華而果也。

    所以能随喜贊善。

    則全經是心。

    全心是經矣。

    故能口中常出青蓮華香也。

    功德如上者。

    亦能如上得于五種之功德也。

     △四付囑三。

    初囑令流布。

     是故宿王華。

    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

    囑累于汝。

    我滅度後。

    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

    于閻浮提。

    無令斷絕。

    惡魔魔民。

    諸天龍夜叉。

    鸠槃茶等。

    得其便也。

     于閻浮者。

    乃且就難者而言也。

    無令斷絕者。

    此經若不為之流布。

    則一切衆生。

    所有佛之知見。

    無從得開。

    而佛性種子。

    便為斷絕。

    汝當流布此經。

    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佛之知見。

    無使其斷于佛性種子也。

    無令惡魔等得便者。

    謂惡魔等。

    常欲撓害流通此經者。

    若流通之人。

    稍有著于世間五欲。

    即為其所得便。

    而使之不得流通。

    汝若流布此經之時。

    無令其得于便也。

     △二囑令守護。

     宿王華。

    汝當以神通之力。

    守護是經。

    所以者何。

    此經則為閻浮提人。

    病之良藥。

    若人有病。

    得聞是經。

    病即消滅。

    不老不死。

     病即消滅等者。

    此有事理二解。

    當知病者自病。

    而病病者未嘗病。

    老者自老。

    而老老者未嘗老。

    死者自死。

    而死死者未嘗死。

    故言病即消滅不老不死也。

    事者。

    一切衆生。

    唯有身心二病。

    四大不調。

    即有身病。

    若聞此經。

    則乘于經力。

    而能調其不調。

    則身病即為消滅矣。

    起諸分别貪愛。

    即有心病。

    若聞此經。

    而能受持讀誦。

    自不起分别貪愛。

    而心病為之消滅。

    故言病即消滅。

    不老者。

    若聞此經。

    顔色鮮白。

    故言不老。

    不死者。

    此經明于長遠壽量。

    若聞之而能修習。

    自能證此長遠壽量。

    即得不死。

    又如常不輕菩薩。

    臨欲命終。

    得聞此經。

    更增壽命。

    即是不死也。

     △三囑令供養。

     宿王華。

    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應以青蓮華。

    盛滿末香。

    供散其上。

    散已作是念言。

    此人不久。

    必當取草。

    坐于道場。

    破諸魔軍。

    當吹法螺。

    擊大法鼓。

    度脫一切衆生。

    老病死海。

    是故求佛道者。

    見有受持。

    是經典人。

    應當如是。

    生恭敬心。

     取草坐道場者。

    若約教而論。

    則三藏果頭之佛。

    以坐草為座。

    木菩提樹下。

    成等正覺。

    今既受持此經。

    則自能得于圓證。

    然自雖圓證。

    而衆生之機。

    有三藏者。

    則應須為三藏之佛。

    故亦取草而坐道場。

    此證初住菩薩。

    分身百界。

    而應三藏之佛。

    引導諸衆生。

    從三藏而歸圓融也。

    當吹法螺者。

    既破魔已。

    自能成道。

    成道之後。

    必當說法。

    而令改小而歸大。

    改漸以歸頓。

    故言當吹法螺也。

    若有衆生懈退。

    而不能進破無明者。

    則驚覺而?進之。

    使破無明。

    故言擊法鼓也。

     △三大衆得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

    八萬四千菩薩。

    得解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

     △四多寶稱贊。

     多寶如來。

    于寶塔中。

    贊宿王華菩薩言。

    善哉善哉。

    宿王華。

    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乃能問釋迦牟尼佛。

    如此之事。

    利益無量一切衆生。

     雙贊善哉者。

    一善哉。

    是贊其能問藥王之苦行。

    一善哉。

    是贊其能為如來付囑也。

    釋藥王菩薩本事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