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念心中。
以我介爾一念之心。
觀于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如此以境發觀。
以觀照境。
境觀不二。
心佛一如。
而觀行功成。
乃名深心信解也。
△二明功德。
則為見佛。
常在耆阇崛山。
共大菩薩諸聲聞衆。
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
坦然平正。
閻浮檀金。
以界八道。
寶樹行列。
諸台樓觀。
皆悉寶成。
其菩薩衆。
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
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其觀行功成。
想成相起。
故得見于如來。
初見佛常在耆阇說法。
是即同居而見為方便。
蓋佛常在靈山。
與諸菩薩聲聞。
說此妙法華經。
由衆生颠倒故不能見。
如前雲使颠倒衆生。
常近而不見。
今既深心信解。
觀行功成。
則已能伏于颠倒。
得見如來常在靈山。
共大菩薩聲聞說法。
故即同居而見方便土也。
又見下。
是即同居而見為實報也。
例之可見。
若有下結歸。
△二滅後五品。
此如來滅後五品。
與上四信是同。
所以既明四信。
複明五品者。
恐人謂如來在世。
則如來乃是心色業勝之者。
故聞而一念信解。
亦有如此之功德。
若如來滅後。
則能說之人。
心色之業。
未必能勝。
所說之法。
不過白者是紙。
黑者是字而已。
亦何能有如此之功德。
故既明現在四信。
複明滅後五品。
正顯無論如來在世滅後。
若不為之流通信解則已。
若能信解。
若能流通。
則必皆能得于無量無邊之功德也。
文分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五。
初明随喜品。
二明讀誦品。
三明說法品。
四明兼行六度品。
五明正行六度品。
初二。
初舉因行。
又複如來滅後。
若聞是經。
而不毀訾。
起随喜心。
言随喜者。
随即随順。
喜即慶喜。
随順則無違拒。
慶喜則無驚怖。
謂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雖是諸佛所證。
乃全衆生之所具者。
向不聞知。
而今得聞。
則便了知現前介爾一念之心。
全具如來所證長遠之壽命。
故生于随順慶喜之心。
而無違拒驚怖也。
△二明功德。
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此略明其功德。
下第六卷随喜功德品。
乃廣明其功德也。
言已為深信解相者。
若論深信解相。
則是現在第四信。
今初随喜品。
隻齊現在初信而已。
何以便言已為深信解相。
此有二義。
一者。
若是滅後。
則其教更為難聞。
其機更為難生。
故能聞而随喜。
即已為深信解相也。
二者。
必由随喜信解。
而能成觀行。
今舉後明初。
故言已為深信解相也。
△二讀誦品二。
初舉因行。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二明功德。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須為我複起塔寺。
及作僧坊。
以四事供養衆僧。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
是經典者。
為已起塔。
造立僧坊。
供養衆僧。
則為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高廣漸小。
至于梵天。
懸諸幡蓋。
及衆寶鈴。
華香璎珞。
末香塗香燒香。
衆鼓伎樂。
箫笛箜篌。
種種舞戲。
以妙音聲。
歌呗贊頌。
則為于無量千萬億劫。
作是供養已。
頂戴如來者。
此經乃是諸佛之法身。
故能讀誦。
則為頂戴法身如來矣。
不須起塔起寺及供養僧者。
蓋此初心行人。
須修理觀。
若營諸事業。
則于理觀有妨。
而不能成就。
故皆不須也。
為已起塔者。
塔乃安于舍利。
此經乃是法身舍利。
故讀誦之。
則為已起于塔也。
為已供養僧者。
以讀誦此經。
則已供養第一義僧矣。
又若能讀誦此經。
則名以法供養。
故于無量億劫。
以為懸諸幡蓋等。
作是供養已矣。
△三明說法品二。
初舉因行。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聞是經典。
有能受持。
若自書若教人書。
△二明功德。
則為起立僧坊。
以赤旃檀。
作諸殿堂。
三十有二。
高八多羅樹。
高廣嚴好。
百千比丘。
于其中止。
園林浴池。
經行禅窟。
衣服飲食。
床褥湯藥。
一切樂具。
充滿其中。
如是僧坊。
堂閣若幹。
百千萬億。
其數無量。
以此現前。
供養于我。
及比丘僧。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
若有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若自書若教人書。
供養經卷。
不須複起塔寺。
及造僧坊。
供養衆僧。
此品猶是初心。
須勤理觀。
故亦不須複起塔寺等也。
△四兼行六度品二。
初舉因行。
況複有人。
能持是經。
兼行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
能持是經者。
持有事相持。
有理相持。
若見有能持所持。
即事相持也。
若全所持之經。
即我能持之心。
全我能持之心。
即是所持之經。
如此則能所不分。
雖則能所不分。
而又不妨能所宛然。
我為能持。
經為所持。
即理相持也。
今言能持者。
即是理觀成就。
而能理相持也。
兼行布施等者。
理觀既成。
而還以妙觀運入度門。
則行于布施之時。
乃不見有能施所施。
乃至行于般若之時。
亦不見有能觀所觀。
故理觀一成。
便可兼行于六度也。
△二明功德。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譬如虛空。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
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疾至一切種智。
疾至一切種智者。
既能以行助觀。
以觀顯行。
則如順風之舟。
更加橹桌。
自能速疾到于彼岸。
又如明燈。
更加膏油。
則愈明矣。
故能任運流入。
而疾至于如來之所有無上一切種智也。
△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舉因行。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
為他人說。
若自書若教人書。
複能起塔。
及造僧坊。
供養贊歎。
聲聞衆僧。
亦以百千萬億。
贊歎之法。
贊歎菩薩功德。
又為他人。
種種因緣。
随義解說。
此法華經。
複能清淨持戒。
與柔和者。
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
常貴坐禅。
得諸深定。
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
善答問難。
初讀誦乃至教人書。
即妙觀成就也。
觀行既成。
随有度門。
無非妙行。
故能正行六度。
起塔等是明正行布施。
起塔僧塔。
即是财施。
贊歎聲聞菩薩。
即是法施。
如此财法二施。
莫不是妙觀。
故雖行布施。
而不見有能施所施。
乃所謂之正行布施也。
複能持戒清淨。
是明正行持戒。
言清淨持戒。
即是性重譏嫌。
等無差别。
悉能嚴護。
而無垢染也。
與柔和下。
是明正行忍辱。
忍辱無瞋者。
忍有生法二種。
生忍是忍有情之惱。
法忍是忍無情之惱。
随其生法二惱現前。
而能以大寂滅忍以忍之。
故無瞋也。
志念堅固者。
以其妙觀功成。
了不見有能忍所忍也。
常貴下。
是明正行禅定。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乃是得深定也。
精進下。
是明正行精進。
利根下。
是明正行智慧也。
△二明功德。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諸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複有如是諸善功德。
當知是人。
已趣道場。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坐道場下。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若坐若立若行處。
此中便應起塔。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如佛之塔。
受持讀誦是經。
牒上妙觀功成。
複有諸善功德。
牒上正行六度。
既以妙觀正行六度。
則其行成矣。
故雲已趣道場。
道場有得道之場。
有修道之場。
此即已趣修道之場也。
既修于道。
必能得道。
故雲近三菩提坐道樹下也。
便應起塔者。
如來得道之處。
則應起塔。
今第五品人。
已趣道場。
近于菩提。
故其所坐立行處。
便應起于塔也。
△二偈頌。
初随喜品。
在下卷廣明。
故今不頌。
而但頌後四品。
分為四。
初頌第二讀誦品。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刹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于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衆伎樂。
然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二頌第三說法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旃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三頌第四兼行六度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瞋不惡口。
初三行。
頌妙觀功成。
況複下一行。
是頌兼行六度。
樂禅定。
即兼得精進。
不瞋不惡口。
即是智慧。
凡内有瞋心。
外有惡口。
皆非智人故也。
△四頌第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頌舉因行。
恭敬于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随順為解說。
恭敬塔廟是布施。
謙下比丘是持戒。
遠自高心是精進。
思惟智慧是禅定。
以非智不禅。
故常思之也。
問難不瞋是忍辱。
随順為說是智慧也。
△二頌明功德。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之處。
經行若坐卧。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
生心如佛想者。
既妙觀功成。
而能正行六度。
則因行成就。
自然從行入證。
便與佛無異矣。
故生心當如佛想也。
得無漏無為者。
凡夫則漏落于三界。
二乘則漏落于三空。
菩薩則漏落于度門。
以其或偏于有。
或偏于空。
或偏于中。
故皆有漏也。
今第五品人。
聞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而能成于理觀。
還以理觀。
正行度門。
則所有一切諸行。
悉皆法界實相。
全體即空即假即中。
故不漏落于三有三空。
亦不漏落于度門也。
無為者。
以其全理起行。
全性起修。
則修無所修。
證無所證。
得無所得。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無得而得。
故名無為也。
廣利人天者。
得無漏無為。
乃是自證。
還能以自證而化于他。
故雲廣利諸人天也。
是中應起塔者。
諸佛得道處。
轉法輪處。
則當起塔。
今正行六度之人。
能得無漏無為。
則于佛無二。
故其住止之處。
即是如來得道之處。
其說偈之處。
即是如來轉法輪處。
故皆應起塔也。
住此地。
即住于實相之地。
以其能以佛莊嚴。
而自莊嚴。
故則是佛受用也。
常在其中經行坐卧者。
其中即實相地中也。
以其能觀諸法實相。
則了達相相無非實相。
法法無非法界。
而念念時時處處之中。
無非法界實相。
故言常在其中經行坐卧也。
釋分别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
以我介爾一念之心。
觀于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如此以境發觀。
以觀照境。
境觀不二。
心佛一如。
而觀行功成。
乃名深心信解也。
△二明功德。
則為見佛。
常在耆阇崛山。
共大菩薩諸聲聞衆。
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
坦然平正。
閻浮檀金。
以界八道。
寶樹行列。
諸台樓觀。
皆悉寶成。
其菩薩衆。
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
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其觀行功成。
想成相起。
故得見于如來。
初見佛常在耆阇說法。
是即同居而見為方便。
蓋佛常在靈山。
與諸菩薩聲聞。
說此妙法華經。
由衆生颠倒故不能見。
如前雲使颠倒衆生。
常近而不見。
今既深心信解。
觀行功成。
則已能伏于颠倒。
得見如來常在靈山。
共大菩薩聲聞說法。
故即同居而見方便土也。
又見下。
是即同居而見為實報也。
例之可見。
若有下結歸。
△二滅後五品。
此如來滅後五品。
與上四信是同。
所以既明四信。
複明五品者。
恐人謂如來在世。
則如來乃是心色業勝之者。
故聞而一念信解。
亦有如此之功德。
若如來滅後。
則能說之人。
心色之業。
未必能勝。
所說之法。
不過白者是紙。
黑者是字而已。
亦何能有如此之功德。
故既明現在四信。
複明滅後五品。
正顯無論如來在世滅後。
若不為之流通信解則已。
若能信解。
若能流通。
則必皆能得于無量無邊之功德也。
文分為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五。
初明随喜品。
二明讀誦品。
三明說法品。
四明兼行六度品。
五明正行六度品。
初二。
初舉因行。
又複如來滅後。
若聞是經。
而不毀訾。
起随喜心。
言随喜者。
随即随順。
喜即慶喜。
随順則無違拒。
慶喜則無驚怖。
謂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雖是諸佛所證。
乃全衆生之所具者。
向不聞知。
而今得聞。
則便了知現前介爾一念之心。
全具如來所證長遠之壽命。
故生于随順慶喜之心。
而無違拒驚怖也。
△二明功德。
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此略明其功德。
下第六卷随喜功德品。
乃廣明其功德也。
言已為深信解相者。
若論深信解相。
則是現在第四信。
今初随喜品。
隻齊現在初信而已。
何以便言已為深信解相。
此有二義。
一者。
若是滅後。
則其教更為難聞。
其機更為難生。
故能聞而随喜。
即已為深信解相也。
二者。
必由随喜信解。
而能成觀行。
今舉後明初。
故言已為深信解相也。
△二讀誦品二。
初舉因行。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二明功德。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須為我複起塔寺。
及作僧坊。
以四事供養衆僧。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
是經典者。
為已起塔。
造立僧坊。
供養衆僧。
則為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高廣漸小。
至于梵天。
懸諸幡蓋。
及衆寶鈴。
華香璎珞。
末香塗香燒香。
衆鼓伎樂。
箫笛箜篌。
種種舞戲。
以妙音聲。
歌呗贊頌。
則為于無量千萬億劫。
作是供養已。
頂戴如來者。
此經乃是諸佛之法身。
故能讀誦。
則為頂戴法身如來矣。
不須起塔起寺及供養僧者。
蓋此初心行人。
須修理觀。
若營諸事業。
則于理觀有妨。
而不能成就。
故皆不須也。
為已起塔者。
塔乃安于舍利。
此經乃是法身舍利。
故讀誦之。
則為已起于塔也。
為已供養僧者。
以讀誦此經。
則已供養第一義僧矣。
又若能讀誦此經。
則名以法供養。
故于無量億劫。
以為懸諸幡蓋等。
作是供養已矣。
△三明說法品二。
初舉因行。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聞是經典。
有能受持。
若自書若教人書。
△二明功德。
則為起立僧坊。
以赤旃檀。
作諸殿堂。
三十有二。
高八多羅樹。
高廣嚴好。
百千比丘。
于其中止。
園林浴池。
經行禅窟。
衣服飲食。
床褥湯藥。
一切樂具。
充滿其中。
如是僧坊。
堂閣若幹。
百千萬億。
其數無量。
以此現前。
供養于我。
及比丘僧。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
若有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若自書若教人書。
供養經卷。
不須複起塔寺。
及造僧坊。
供養衆僧。
此品猶是初心。
須勤理觀。
故亦不須複起塔寺等也。
△四兼行六度品二。
初舉因行。
況複有人。
能持是經。
兼行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
一心智慧。
能持是經者。
持有事相持。
有理相持。
若見有能持所持。
即事相持也。
若全所持之經。
即我能持之心。
全我能持之心。
即是所持之經。
如此則能所不分。
雖則能所不分。
而又不妨能所宛然。
我為能持。
經為所持。
即理相持也。
今言能持者。
即是理觀成就。
而能理相持也。
兼行布施等者。
理觀既成。
而還以妙觀運入度門。
則行于布施之時。
乃不見有能施所施。
乃至行于般若之時。
亦不見有能觀所觀。
故理觀一成。
便可兼行于六度也。
△二明功德。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譬如虛空。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
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疾至一切種智。
疾至一切種智者。
既能以行助觀。
以觀顯行。
則如順風之舟。
更加橹桌。
自能速疾到于彼岸。
又如明燈。
更加膏油。
則愈明矣。
故能任運流入。
而疾至于如來之所有無上一切種智也。
△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舉因行。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
為他人說。
若自書若教人書。
複能起塔。
及造僧坊。
供養贊歎。
聲聞衆僧。
亦以百千萬億。
贊歎之法。
贊歎菩薩功德。
又為他人。
種種因緣。
随義解說。
此法華經。
複能清淨持戒。
與柔和者。
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
常貴坐禅。
得諸深定。
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
善答問難。
初讀誦乃至教人書。
即妙觀成就也。
觀行既成。
随有度門。
無非妙行。
故能正行六度。
起塔等是明正行布施。
起塔僧塔。
即是财施。
贊歎聲聞菩薩。
即是法施。
如此财法二施。
莫不是妙觀。
故雖行布施。
而不見有能施所施。
乃所謂之正行布施也。
複能持戒清淨。
是明正行持戒。
言清淨持戒。
即是性重譏嫌。
等無差别。
悉能嚴護。
而無垢染也。
與柔和下。
是明正行忍辱。
忍辱無瞋者。
忍有生法二種。
生忍是忍有情之惱。
法忍是忍無情之惱。
随其生法二惱現前。
而能以大寂滅忍以忍之。
故無瞋也。
志念堅固者。
以其妙觀功成。
了不見有能忍所忍也。
常貴下。
是明正行禅定。
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乃是得深定也。
精進下。
是明正行精進。
利根下。
是明正行智慧也。
△二明功德。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諸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複有如是諸善功德。
當知是人。
已趣道場。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坐道場下。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若坐若立若行處。
此中便應起塔。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如佛之塔。
受持讀誦是經。
牒上妙觀功成。
複有諸善功德。
牒上正行六度。
既以妙觀正行六度。
則其行成矣。
故雲已趣道場。
道場有得道之場。
有修道之場。
此即已趣修道之場也。
既修于道。
必能得道。
故雲近三菩提坐道樹下也。
便應起塔者。
如來得道之處。
則應起塔。
今第五品人。
已趣道場。
近于菩提。
故其所坐立行處。
便應起于塔也。
△二偈頌。
初随喜品。
在下卷廣明。
故今不頌。
而但頌後四品。
分為四。
初頌第二讀誦品。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刹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于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璎珞。
天衣衆伎樂。
然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二頌第三說法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旃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衆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禅窟。
種種皆嚴好。
△三頌第四兼行六度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複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禅定。
不瞋不惡口。
初三行。
頌妙觀功成。
況複下一行。
是頌兼行六度。
樂禅定。
即兼得精進。
不瞋不惡口。
即是智慧。
凡内有瞋心。
外有惡口。
皆非智人故也。
△四頌第五正行六度品二。
初頌舉因行。
恭敬于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随順為解說。
恭敬塔廟是布施。
謙下比丘是持戒。
遠自高心是精進。
思惟智慧是禅定。
以非智不禅。
故常思之也。
問難不瞋是忍辱。
随順為說是智慧也。
△二頌明功德。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之處。
經行若坐卧。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
生心如佛想者。
既妙觀功成。
而能正行六度。
則因行成就。
自然從行入證。
便與佛無異矣。
故生心當如佛想也。
得無漏無為者。
凡夫則漏落于三界。
二乘則漏落于三空。
菩薩則漏落于度門。
以其或偏于有。
或偏于空。
或偏于中。
故皆有漏也。
今第五品人。
聞如來所說之長遠壽量。
而能成于理觀。
還以理觀。
正行度門。
則所有一切諸行。
悉皆法界實相。
全體即空即假即中。
故不漏落于三有三空。
亦不漏落于度門也。
無為者。
以其全理起行。
全性起修。
則修無所修。
證無所證。
得無所得。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無得而得。
故名無為也。
廣利人天者。
得無漏無為。
乃是自證。
還能以自證而化于他。
故雲廣利諸人天也。
是中應起塔者。
諸佛得道處。
轉法輪處。
則當起塔。
今正行六度之人。
能得無漏無為。
則于佛無二。
故其住止之處。
即是如來得道之處。
其說偈之處。
即是如來轉法輪處。
故皆應起塔也。
住此地。
即住于實相之地。
以其能以佛莊嚴。
而自莊嚴。
故則是佛受用也。
常在其中經行坐卧者。
其中即實相地中也。
以其能觀諸法實相。
則了達相相無非實相。
法法無非法界。
而念念時時處處之中。
無非法界實相。
故言常在其中經行坐卧也。
釋分别功德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