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一

關燈
經。

    令其心悅。

    賜以禅定解脫。

    無漏根力。

    諸法之财。

    又複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得法國土。

    王于三界。

    合上輪王欲以威勢伏諸國也。

    法國土者。

    乃是法喻雙舉。

    法之一字是法。

    國土二字是喻。

    輪王以四境為國土。

    如來以諸法為國土也。

    而諸魔王。

    不肯順伏。

    合上小王不順其命。

    諸魔即四魔也。

    如來以法教化三界。

    而四魔不受如來之化也。

    賢聖諸将共戰。

    合上起兵讨伐。

    賢即五停心。

    乃至世第一之七賢。

    聖即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之四聖。

    此之賢聖。

    始修五停。

    終斷非想思惑。

    皆是與四魔共戰也。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合上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有功者。

    賢有伏惑之功。

    聖有斷惑之功也。

    然賢聖諸将。

    有伏斷之功。

    皆約機為論耳。

    蓋次言為說諸經乃是應機而說。

    說教之後。

    方與魔戰有功。

    有功之後。

    方受涅槃城場。

    譬如輪王見衆兵中有能破陣斬将之者。

    先許之賞雲。

    誰能破敵能斬彼将者。

    當與之賞。

    衆兵聞已。

    勇往赴敵。

    便有其功。

    有功之後。

    随其高下。

    方受有賞。

    所以賢聖伏斷。

    但約機而論也。

    于四衆中等。

    合上随功賞賜等也。

    諸經即三乘諸經。

    心悅令得法喜之悅。

    禅即四禅。

    定即八定。

    解脫即八解脫。

    無漏即三無漏。

    根即五根。

    力即五力。

    諸法即餘諸道品法。

    此是小乘之因也。

    又因機說教。

    說于小乘之道品。

    令其修習。

    而與魔戰也。

    又複賜與涅槃城者。

    此是小乘之果。

    即空無相無作涅槃。

    能防見思之非。

    禦分段之敵。

    故名涅槃之城。

    此即修已而證。

    與魔戰有功。

    而受賞也。

    又賢将受于因賞。

    聖将受于果賞也。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合上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也。

    上喻中有釋不與之意。

    此中應補足而不說此經之意。

    謂此等賢聖諸将。

    但有小機。

    而無大機。

    若為說是經。

    則諸大菩薩。

    亦必驚怪。

    怪其但有小機。

    而無大機。

    何以即便為其說此妙法華經。

    是則為護菩薩之驚怪。

    故不說也。

     △二正與珠譬二。

    初喻。

     文殊師利。

    如轉輪王。

    見諸兵衆。

    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

    以此難信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而今與之。

     譬上今為開顯。

    為得受持。

    言今與者。

    既有大功。

    則賜亦應大。

    不可如前随功賞賜而已。

    故與之于髻珠也。

     △二合又二。

    初合大功。

     如來亦複如是。

    于三界中。

    為大法王。

    以法教化。

    一切衆生。

    見賢聖軍。

    與五陰魔。

    煩惱魔。

    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以法教化等者。

    輪王但以十善之法。

    教化欲界衆生。

    如來則以三乘之法。

    教化三界一切衆生也。

    能知于苦。

    即是與五陰魔戰。

    欲斷于集。

    即是與煩惱魔戰。

    欲證于滅。

    即是與死魔戰欲修于道。

    即是與天魔戰。

    此中略不言天魔耳。

    有大功勳者。

    即滅三毒出三界。

    破四魔之網。

    是其大功。

    蓋已斷于苦集。

    已證道滅。

    則小機已成就矣。

    小機既已成就。

    則法爾此外更有大機。

    此之大機。

    因于小得成就而發故。

    即其滅毒出界破網。

    便是大功。

    因有大機之功。

    故如來為之歡喜也。

     △二合與珠。

     此法華經。

    能令衆生。

    至一切智。

    一切世間。

    多怨難信。

    先所未說。

    而今說之。

     此乃證明歎經之勝也。

    具明教行理三。

    皆一皆妙。

    然文雖三。

    義亦有四。

    初至一切智為行一。

    衆生二字是能行。

    豈非是人一乎。

    初約行一以歎此經之勝。

    言一切智者。

    非小乘之一切智。

    即大乘一切種智也。

    以一切種智。

    三智一體故。

    但舉一切時耳。

    然一切種智乃是果。

    修于此經乃是因。

    修于此經之因。

    而能克一切種智之果。

    則其行乃一而妙也。

    一切世間等者。

    謂此經雖有如此妙用。

    然一切世間多怨。

    而且難信。

    由其難信。

    故四十年前。

    曾未顯說。

    直至今日。

    方乃說之也。

    多怨者。

    如正欲說時。

    五千退去。

    即是怨也。

    故上雲而此經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此之謂也。

    難信者。

    如法說一周。

    秪得上根領悟。

    而中下猶迷。

    豈非難信乎。

     文殊師利。

    此法華經。

    是諸如來第一之說。

    于諸說中。

    最為甚深。

    末後賜與。

    如彼強力之王。

    久護明珠。

    今乃與之。

     次約教一。

    以歎此經之勝。

    初正明。

    次如彼下提喻。

    初諸說者。

    即已說今說當說也。

    言最為甚深者。

    諸說之中。

    有大小偏圓。

    權實粗妙等别。

    故言是淺而非深。

    今經則無小而不大。

    無粗而不妙。

    故言深。

    又即小而是大。

    大外更無有小。

    乃至即粗是妙。

    妙外更無有粗。

    故不唯深。

    而且甚深。

    又即小是大。

    則小而非小。

    乃至即粗是妙。

    則粗而非粗。

    是則究竟非小非大。

    非偏非圓。

    非權非實。

    非粗非妙。

    故不唯深。

    而且為甚深也。

    既于諸說之中。

    最為甚深。

    則其教乃一而妙也。

     文殊師利。

    此法華經。

    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于諸經中最在其上。

    長夜守護。

    不妄宣說。

    始于今日。

    乃與汝等。

    而敷演之。

     三約理一。

    以歎此經之勝。

    秘密之藏者。

    四十年前。

    所未曾有。

    故言秘。

    三乘九界。

    所不能測。

    故言密。

    三千諸法。

    悉皆具足。

    故言藏也。

    是秘密之藏。

    在于三乘衆經之上。

    則其理乃一而妙也。

    言長夜守護者。

    四十年前。

    由衆生之障未除。

    機未動。

    全在長夜無明之中。

    而如來亦示同人法。

    故言長夜守護是經。

    今日衆生。

    機動障除。

    乃敷揚而宣演之。

    由此經人極其妙。

    行極其妙。

    而多怨難信。

    故先所未說也。

    由此經教極其妙。

    諸說中深。

    理極其妙。

    在諸經之上。

    故長夜守護不妄宣說也。

    然在序分表報者。

    唯此四一。

    在正說之開顯者。

    唯此四一。

    在今日流通之弘護者。

    唯此四一。

    所以至流通方畢。

    還約其四一。

    以顯此經如是之勝也。

    此正四十年前。

    不為開顯。

    則名字亦不得聞。

    如輪王之不與珠也。

    始于今日。

    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此正今日開顯。

    乃能得見受持。

    如輪王之與珠也。

     △二偈頌二。

    初頌正明誓願。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常行忍辱者。

    即柔和善順。

    而不為障惱所動也。

    哀憫一切。

    即運大慈悲。

    欲與一切衆生樂。

    欲拔一切衆生苦也。

    佛所贊經者。

    此經為一切諸佛。

    所共贊歎。

    雲何贊歎。

    即如上雲。

    此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

    而行是妙。

    此經說中第一而教是妙。

    此經是秘密藏而理是妙。

    此即是贊歎也。

    初心之者。

    必柔和善順。

    而常行忍辱。

    運大慈悲。

    而哀憫一切。

    慈悲具足。

    乃能于後末世。

    演說此佛所贊之經也。

    此是超頌結成。

    後末下追頌解釋。

    謂既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故後末世中。

    若欲演說受持此經者。

    必當起慈悲誓願。

    然于何處起之。

    故雲于家出家等也。

    以諸方便。

    即以神通力智慧力。

    不思議方便也。

    令住其中。

    即随在何地。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也。

     △二頌重歎法勝二。

    初總頌不與珠及與珠譬。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财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二總頌合不與珠與珠譬二。

    初總明。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此大力者。

    即忍辱着衣也。

    能住忍辱之地。

    而外忍諸緣之障。

    内忍三惑之惱。

    乃名忍辱之大力也。

    智慧寶藏者。

    即法空坐座也。

    智慧二字是法。

    寶藏二字是喻。

    如來能以微妙智慧。

    觀一切法。

    悉皆空寂。

    而此之空。

    乃是真空。

    全體具足諸法。

    所具之諸法。

    亦複全體真空。

    若假喻發明。

    如寶藏具藏一切諸物。

    而所具者。

    悉皆是寶也。

    以大慈悲者。

    即慈悲入室也。

    如來能以無緣大慈大悲。

    遍與法界衆生之樂。

    遍拔法界衆生之苦。

    故言大慈悲也。

    是則如來之所以為如來。

    亦無别所有。

    唯以此三軌。

    而得為如來也。

    如法化世者。

    即以自所證之三軌法。

    而化于衆生。

    亦令其行此之三軌法也。

    又如來之所以得為如來。

    以其因中能修于三軌。

    果上能證于三軌。

    果後能起于三軌故也。

    此中明于三軌。

    而言如法化世。

    即果後所起之三軌也。

    然果後三軌。

    全由修證而能起。

    故修此三軌。

    即是成于般若之妙宗。

    證此三軌。

    即是顯于法身之妙體。

    起此三軌。

    即是發于解脫之妙用。

    是則修此三軌之時。

    全真性資成而為觀照。

    證此三軌之時。

    全觀照資成而為真性。

    起此三軌之時。

    全觀照真性而為資成。

    非一二三。

    而一二三。

    非修證起而修證起。

    乃所謂如來不思議之三軌也。

    如法化世者。

    起此三軌之用。

    而化衆生。

    亦令得修此證此。

    還能起此也。

     △二正頌二。

    初頌合不與珠。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衆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受諸苦惱等者。

    既受諸苦惱。

    則已知苦。

    而欲斷于集矣。

    故欲求解脫之滅。

    應與魔戰而修道也。

    又見一切等一行。

    是明如來能知于機。

    見即以化他權智。

    而為照見也。

    為是下一行。

    是明如來因機而說法也。

     △二頌合正與珠。

     既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得其力者。

    即三乘之人。

    各得其力。

    聲聞則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

    得四谛之力。

    緣覺則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得因緣之力。

    菩薩則能除于六蔽。

    而得六度之力也。

    說是法華等者。

    既得其力。

    則小機已得成就。

    而不久大機即發。

    故為其說是法華。

    開其權而顯其實。

    若假喻發明。

    如輪王解髻中之明珠。

    而與諸将也。

    珠則向在髻中而不見。

    若解其髻。

    珠即見矣。

    如實向為權之所覆而不顯。

    今開其權。

    實即顯矣。

    猶如解髻而見珠也。

    此經下重歎。

    不妄等者。

    四十年前。

    不妄開示者。

    由機未熟。

    而時未至。

    故不開方便門。

    不示真實相。

    今既機熟。

    則是其時矣。

    故為汝等說之。

    以開其權。

    以顯其實也。

    又既知二句。

    是頌合有大功。

    即心大歡喜也。

    末後下頌合與珠。

    亦是正歎經勝。

    初二句頌行一。

    即上此法華經至而今說之也。

    如王二句。

    是頌教一。

    即上此法華經至今乃與之也。

    此經下六句。

    是頌理一。

    即此法華經至而敷演之也。

    已上如來答示中有三。

    初總答。

    即欲說是經。

    當住四法是也。

    次别示有四。

    各有長行偈頌。

    以明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法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