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土。
然亦能如諸聲聞。
宣化于他方。
故言亦于他國土廣宣此經也。
△二如來勸持二。
初如來默勸。
爾時世尊。
視八十萬億那由他。
諸菩薩摩诃薩。
爾時如來。
欲勸其持。
但眼視而口不言者何也。
蓋中有三意。
一者。
初于法師品中。
已廣顯人尊。
極明法勝。
更委示之三軌矣。
次寶塔達多兩品之中。
明于多寶湧現證今經。
分身遠集聞斯經。
以證成乎法之勝。
示于調達惡人得成佛。
龍女畜類成菩提。
以證成乎人之尊。
如是重重發明。
番番獎勸。
可謂詳且盡矣。
更不待言矣。
故但眼視口不言也。
二者。
上來諸大菩薩。
雖能發願通經。
而言惟願世尊不以無人為慮。
不以難弘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
當于此土弘經。
乃至當起大忍力。
不惜身命。
果能如是。
固為美矣。
然猶未盡善也。
故我上言。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宣此經。
乃不過就近為言。
而我之意。
元欲在在流通。
遍十方界。
豈止娑婆而已。
彼諸菩薩。
因我誰能于此土之言。
便乃發願。
唯局于此土。
而不曾言及乎他方。
今欲彼諸菩薩。
不獨此土弘經。
亦須他方宣化。
若明言之。
一誰能于此土之言似違。
一于諸大菩薩之願似難。
唯欲護彼菩薩之前言。
故但眼視而口不言也。
三者。
上來聲聞之衆。
發願惟局他方。
而曾不及此土。
然如來之意。
固欲在在流通。
遍十方界。
若以他方。
而較之于本國。
則他方猶為易度。
此國實是難調。
而佛之意。
所當先者。
唯在于難。
而彼聲聞發願。
唯在他方。
不言本國。
則于如來之意。
猶未甚合。
今欲諸大菩薩。
不獨在于他方宣化。
還當在于此土弘通。
若明言之。
一于聲聞之願似妨。
一于菩薩之願是當。
為欲護彼聲聞。
及未允菩薩。
故但眼視而口不言。
然何以見得有此三意。
試觀之菩薩。
弘法之文可知。
如初雲。
彼諸菩薩。
敬順佛意。
便發誓弘經。
此解如來之初意也。
次雲我等于如來滅後。
周往十方世界等者。
則不獨此土弘經。
亦且往他方宣化。
此解如來之第二意也。
又雲我等于如來滅後。
旋十方世界。
即不但他方弘經。
亦返此土宣化。
此解如來之第三意也。
故以下文驗之。
則知如來但視不言具茲三意也。
△二菩薩弘經三。
初經家叙相。
是諸菩薩。
皆是阿惟越緻。
轉不退法輪。
得諸陀羅尼。
即從座起。
至于佛前。
一心合掌。
而作是念。
△二菩薩作念。
若世尊告敕我等。
持說此經者。
當如佛教。
廣宣斯法。
此有兩番作念。
初番言若世尊等者。
諸大菩薩。
見于如來眼視。
即便從座而起。
到于佛前。
将謂如來既已眼視。
必有言敕。
故作念雲。
世尊有所言者。
大都欲我等持說此經。
若果告敕我等持說此經。
則當如佛之教而廣宣斯法也。
複作是念。
佛今默然。
不見告敕。
我當雲何。
次番作念。
言複作等者。
諸大菩薩。
謂我等将謂如來必有所言。
故視于我。
今則别無所言。
而但默然。
然如來口雖不見告敕我等廣宣此經。
而必非無意。
則知雖不見告敕。
其實已為告敕矣。
但我等當雲何為之弘通。
方合如來默視勸持之意。
故雲我當雲何也。
非謂如來不見告敕。
但以默視。
而我等不知所從。
為雲何耳。
何以知之。
蓋如來上已三周說畢。
四衆記圓。
則大事已明。
本懷亦暢。
餘所慮者。
唯欲此經流通而已。
故法師品中。
發明人則極其尊。
法則極其勝。
更委示之三軌。
可謂于流通之意詳且至矣。
然不為之證成。
猶未見其法勝人尊。
故又以寶塔達多兩文。
而為證成。
則人法之尊勝。
實可驗矣。
如是重重發明。
其意無他。
唯欲得人于他方此土廣為弘通耳。
以故藥王等諸菩薩。
五百等諸聲聞。
一則作誓于此土弘通。
一則發願于他方宣化。
可謂善能承順如來之意矣。
而今如來又默視于我等。
豈更有他意乎。
亦唯欲我等廣弘此經。
但口不為之明言。
若我等微細揣摩如來默視之意。
得無謂前已委為勸持。
詳示方軌。
而此中更不待于言欤。
抑亦前之菩薩聲聞。
所發誓願。
猶有所未盡其善欤。
然如來之意。
固非我等之可輕測。
而我等反覆思之。
誠不越于此也。
則我等當雲何而為弘通。
才可盡如來默視之意。
故言我當雲何也。
△三菩薩發願二。
初叙意。
時諸菩薩。
敬順佛意。
并欲自滿本願。
便于佛前。
作師子吼。
而發誓言。
敬順佛意者。
若就近而言。
即是敬順如來默視之意。
若約遠而論。
則敬順如來詳示三軌。
又唱募流通之意也。
自滿本願者。
亦有遠近二意。
一遠者。
諸大菩薩。
最初發心。
元欲上弘佛道。
下化衆生。
此是昔日之本願。
今若弘通此經。
則昔日之本願滿矣。
二近者。
諸大菩薩。
于如來發明人尊法勝。
及以唱募流通之時。
即已發願欲弘此經。
此是今日之本願。
若得弘通是經。
則今日之本願亦滿矣。
故雲并欲自滿本願。
作師子吼者。
如來所說決定無畏。
名師子吼。
令諸菩薩發願弘通宣說此經。
乃即說如來之所說。
故亦名師子吼也。
又菩薩之發願。
名師子吼。
以其所發誓願必欲決定如是。
且又誓于惡世弘經。
即是無畏故也。
△二正誓二初長行。
世尊。
我等于如來滅後。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
能令衆生。
書寫此經。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如法修行正憶念。
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
遙見守護。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者。
即周往他方。
旋反此土。
而廣弘此經也。
此正領如來默視之意。
故發如是之願也。
如法修行正憶念者。
不偏不倚名之曰正。
若如戒善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有。
不名為正。
若如谛緣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空。
亦不名為正。
若如度門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中。
而不得名之為正。
今能如于實相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全理起行。
全性發修。
以實相而為所觀境。
還從境而發實相。
能觀之智。
以智照境。
以境發智。
境智一如。
能所泯絕。
則其所有憶念。
有則一切俱有。
不唯偏倚于有。
空則一切俱空。
不唯偏倚于空。
中則一切俱中。
不唯偏倚于中。
既不偏于有。
則即有而是正。
不偏于空。
則即空而是正。
不偏于中。
則即中而是正。
乃名如法修行正憶念也。
皆是佛之威力者。
謂令其書寫。
乃至令其如法修行正憶念。
固在我等。
若夫令其得成就于書寫。
乃至得成就于正憶。
則全在如來威力之所被也。
又一解。
謂我等能令其書寫此經。
乃至能令其修行此經。
固事我等之本願。
然亦皆是如來之威力。
故能使我等如是也。
又皆是如來威力。
故我等令其書寫修行。
彼則便能如我等教。
而為之書寫修行也。
惟願世尊他方守護者。
謂我等于佛滅後。
弘此經時。
如來于娑婆同居土中。
雖則示滅。
然或于他方世界。
或在有餘土中。
更有異名作佛。
而我等惟願世尊遙見守護。
一以守護我等能弘之人。
令得廣宣此典。
一以守護所化之衆。
令得歡喜受教。
不相違背也。
此中言惟願世尊在于他方守護者。
以由如來于法師品中雲。
若能三軌具足。
弘通此經。
我于餘國。
即遣化人四衆八部。
為集聽衆。
及作圍護。
随順不逆。
乃至雲令說法者得見我身等。
故此中菩薩。
領上之意。
乃言惟願遙見守護等也。
△二偈頌三。
初總誓流通。
即是諸菩薩。
俱同發聲。
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于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二别陳三軌三。
初十六行。
着忍辱衣。
二諸聚下一行。
入慈悲室。
三我是下一行。
坐法空座。
初又二。
初明忍俗衆。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初三句。
是所忍之境。
言無智人者。
此經明一切衆生。
皆得開佛知見。
一切諸法。
皆得究竟實相。
有智之人聞之。
自能信受。
無智之人若聞。
則不自信能作佛。
亦不信諸法是實相。
既不能信。
則起諸诽謗者有之。
故言惡口罵詈等。
甚則加諸撓害者亦有之。
故言及加刀杖等者也。
次我等一句。
是能忍之心。
言皆當忍者。
謂彼雖如是。
而我則唯以弘經為念。
外觀諸法。
内運慈悲。
而起柔和善忍之心。
忍此等事。
則不為其障惱。
自得為弘通也。
△二明忍法衆二。
初明所忍之境。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衲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着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诳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别于是經。
常在大衆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衆。
诽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邪智心谄曲者。
由其所見不正故智邪。
由其智邪。
故心亦曲也。
若推其邪智所收。
有廣略二種。
廣者自别教已還。
皆是邪智。
故迦葉菩薩雲。
我等皆名邪見人是也。
狹者即比丘假裝禅相。
求人恭敬。
或學堪輿蔔相醫術等者是也。
言輕賤人間者。
自則收攝三衣。
在于空閑。
自謂行于真道。
而反輕賤在人間弘通法華之人也。
以弘通此經。
須在人間故。
言人間者。
八行偈。
在兩番所忍之境。
未得謂為得等五行半。
應是明廣邪智。
以其能為白衣。
說于權小之法故也。
以其但知小法。
而不知大。
故向白衣毀謗弘通此經之人也。
次常在大衆下二行。
應是明狹邪智。
以其但有邪術。
而國王等。
信其邪術。
不知正道。
彼則因國王等之所信從。
故向彼以毀弘法之人也。
△二明能忍之心。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着忍辱铠。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于來世。
護持佛所囑。
此四行半。
約弘圓實經行忍。
後二行半。
約通方便經行忍。
然法華雖非方便。
既為弘通之者。
亦可為實施權也。
言諸有多恐怖者。
以彼邪智濁惡之比丘。
欲毀我等之時。
其心最為邪僻。
故惡鬼乘邪而入。
轉更邪僻。
乃罵辱我等。
此所謂之多諸恐怖也。
言忍辱铠者。
法喻兼舉也。
行于忍辱。
則不為障惱所害。
如著于铠。
則不為刀箭所害也。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說法。
惡口而颦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于塔寺。
如是等衆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此約通方便經行忍。
如來因于大小之機。
說于大小之教。
今弘通者。
亦因機有大小。
亦随為說之。
說雖随小。
意唯在圓。
按義初弘圓實經行忍。
是忍廣邪智之辱。
以其不知有大。
故毀弘通此經次通方便經行忍。
是忍狹智之辱。
以其但有邪術小法。
故不知佛方便也。
△二入慈悲室。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既能為不請之友。
而皆到其所。
說佛所付囑之妙法。
則有何苦不拔。
而何樂不與哉。
故知此一行。
是明入慈悲之室也。
△三坐法空座。
我是世尊使。
處衆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隐住。
既能柔和忍辱。
則不為障惱所害。
故處衆無畏也。
因機而說。
而不令多少。
乃名善說法也。
願佛安隐住者。
非謂願佛自己安隐而住。
謂願佛以威神之力。
遙見守護。
令我弘通之人。
得安隐住于法空之座也。
△三通結證知。
我于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此言世尊即指釋迦。
諸來等即指分身。
亦兼多寶也。
佛自知我心者。
三佛皆知我等之心也。
多寶欲證此經。
分身欲助此經。
今我等誓弘此經。
豈不知我心耶。
若我釋迦如來。
欲我等弘經。
但為默視。
而我等尚知如來之意。
今我等順佛之意。
發言誓願欲弘此經。
豈不知我等之心耶。
故言佛自知我心也。
釋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
然亦能如諸聲聞。
宣化于他方。
故言亦于他國土廣宣此經也。
△二如來勸持二。
初如來默勸。
爾時世尊。
視八十萬億那由他。
諸菩薩摩诃薩。
爾時如來。
欲勸其持。
但眼視而口不言者何也。
蓋中有三意。
一者。
初于法師品中。
已廣顯人尊。
極明法勝。
更委示之三軌矣。
次寶塔達多兩品之中。
明于多寶湧現證今經。
分身遠集聞斯經。
以證成乎法之勝。
示于調達惡人得成佛。
龍女畜類成菩提。
以證成乎人之尊。
如是重重發明。
番番獎勸。
可謂詳且盡矣。
更不待言矣。
故但眼視口不言也。
二者。
上來諸大菩薩。
雖能發願通經。
而言惟願世尊不以無人為慮。
不以難弘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
當于此土弘經。
乃至當起大忍力。
不惜身命。
果能如是。
固為美矣。
然猶未盡善也。
故我上言。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宣此經。
乃不過就近為言。
而我之意。
元欲在在流通。
遍十方界。
豈止娑婆而已。
彼諸菩薩。
因我誰能于此土之言。
便乃發願。
唯局于此土。
而不曾言及乎他方。
今欲彼諸菩薩。
不獨此土弘經。
亦須他方宣化。
若明言之。
一誰能于此土之言似違。
一于諸大菩薩之願似難。
唯欲護彼菩薩之前言。
故但眼視而口不言也。
三者。
上來聲聞之衆。
發願惟局他方。
而曾不及此土。
然如來之意。
固欲在在流通。
遍十方界。
若以他方。
而較之于本國。
則他方猶為易度。
此國實是難調。
而佛之意。
所當先者。
唯在于難。
而彼聲聞發願。
唯在他方。
不言本國。
則于如來之意。
猶未甚合。
今欲諸大菩薩。
不獨在于他方宣化。
還當在于此土弘通。
若明言之。
一于聲聞之願似妨。
一于菩薩之願是當。
為欲護彼聲聞。
及未允菩薩。
故但眼視而口不言。
然何以見得有此三意。
試觀之菩薩。
弘法之文可知。
如初雲。
彼諸菩薩。
敬順佛意。
便發誓弘經。
此解如來之初意也。
次雲我等于如來滅後。
周往十方世界等者。
則不獨此土弘經。
亦且往他方宣化。
此解如來之第二意也。
又雲我等于如來滅後。
旋十方世界。
即不但他方弘經。
亦返此土宣化。
此解如來之第三意也。
故以下文驗之。
則知如來但視不言具茲三意也。
△二菩薩弘經三。
初經家叙相。
是諸菩薩。
皆是阿惟越緻。
轉不退法輪。
得諸陀羅尼。
即從座起。
至于佛前。
一心合掌。
而作是念。
△二菩薩作念。
若世尊告敕我等。
持說此經者。
當如佛教。
廣宣斯法。
此有兩番作念。
初番言若世尊等者。
諸大菩薩。
見于如來眼視。
即便從座而起。
到于佛前。
将謂如來既已眼視。
必有言敕。
故作念雲。
世尊有所言者。
大都欲我等持說此經。
若果告敕我等持說此經。
則當如佛之教而廣宣斯法也。
複作是念。
佛今默然。
不見告敕。
我當雲何。
次番作念。
言複作等者。
諸大菩薩。
謂我等将謂如來必有所言。
故視于我。
今則别無所言。
而但默然。
然如來口雖不見告敕我等廣宣此經。
而必非無意。
則知雖不見告敕。
其實已為告敕矣。
但我等當雲何為之弘通。
方合如來默視勸持之意。
故雲我當雲何也。
非謂如來不見告敕。
但以默視。
而我等不知所從。
為雲何耳。
何以知之。
蓋如來上已三周說畢。
四衆記圓。
則大事已明。
本懷亦暢。
餘所慮者。
唯欲此經流通而已。
故法師品中。
發明人則極其尊。
法則極其勝。
更委示之三軌。
可謂于流通之意詳且至矣。
然不為之證成。
猶未見其法勝人尊。
故又以寶塔達多兩文。
而為證成。
則人法之尊勝。
實可驗矣。
如是重重發明。
其意無他。
唯欲得人于他方此土廣為弘通耳。
以故藥王等諸菩薩。
五百等諸聲聞。
一則作誓于此土弘通。
一則發願于他方宣化。
可謂善能承順如來之意矣。
而今如來又默視于我等。
豈更有他意乎。
亦唯欲我等廣弘此經。
但口不為之明言。
若我等微細揣摩如來默視之意。
得無謂前已委為勸持。
詳示方軌。
而此中更不待于言欤。
抑亦前之菩薩聲聞。
所發誓願。
猶有所未盡其善欤。
然如來之意。
固非我等之可輕測。
而我等反覆思之。
誠不越于此也。
則我等當雲何而為弘通。
才可盡如來默視之意。
故言我當雲何也。
△三菩薩發願二。
初叙意。
時諸菩薩。
敬順佛意。
并欲自滿本願。
便于佛前。
作師子吼。
而發誓言。
敬順佛意者。
若就近而言。
即是敬順如來默視之意。
若約遠而論。
則敬順如來詳示三軌。
又唱募流通之意也。
自滿本願者。
亦有遠近二意。
一遠者。
諸大菩薩。
最初發心。
元欲上弘佛道。
下化衆生。
此是昔日之本願。
今若弘通此經。
則昔日之本願滿矣。
二近者。
諸大菩薩。
于如來發明人尊法勝。
及以唱募流通之時。
即已發願欲弘此經。
此是今日之本願。
若得弘通是經。
則今日之本願亦滿矣。
故雲并欲自滿本願。
作師子吼者。
如來所說決定無畏。
名師子吼。
令諸菩薩發願弘通宣說此經。
乃即說如來之所說。
故亦名師子吼也。
又菩薩之發願。
名師子吼。
以其所發誓願必欲決定如是。
且又誓于惡世弘經。
即是無畏故也。
△二正誓二初長行。
世尊。
我等于如來滅後。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
能令衆生。
書寫此經。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如法修行正憶念。
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
遙見守護。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者。
即周往他方。
旋反此土。
而廣弘此經也。
此正領如來默視之意。
故發如是之願也。
如法修行正憶念者。
不偏不倚名之曰正。
若如戒善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有。
不名為正。
若如谛緣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空。
亦不名為正。
若如度門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其憶念。
唯偏倚于中。
而不得名之為正。
今能如于實相之法。
而為修行。
則全理起行。
全性發修。
以實相而為所觀境。
還從境而發實相。
能觀之智。
以智照境。
以境發智。
境智一如。
能所泯絕。
則其所有憶念。
有則一切俱有。
不唯偏倚于有。
空則一切俱空。
不唯偏倚于空。
中則一切俱中。
不唯偏倚于中。
既不偏于有。
則即有而是正。
不偏于空。
則即空而是正。
不偏于中。
則即中而是正。
乃名如法修行正憶念也。
皆是佛之威力者。
謂令其書寫。
乃至令其如法修行正憶念。
固在我等。
若夫令其得成就于書寫。
乃至得成就于正憶。
則全在如來威力之所被也。
又一解。
謂我等能令其書寫此經。
乃至能令其修行此經。
固事我等之本願。
然亦皆是如來之威力。
故能使我等如是也。
又皆是如來威力。
故我等令其書寫修行。
彼則便能如我等教。
而為之書寫修行也。
惟願世尊他方守護者。
謂我等于佛滅後。
弘此經時。
如來于娑婆同居土中。
雖則示滅。
然或于他方世界。
或在有餘土中。
更有異名作佛。
而我等惟願世尊遙見守護。
一以守護我等能弘之人。
令得廣宣此典。
一以守護所化之衆。
令得歡喜受教。
不相違背也。
此中言惟願世尊在于他方守護者。
以由如來于法師品中雲。
若能三軌具足。
弘通此經。
我于餘國。
即遣化人四衆八部。
為集聽衆。
及作圍護。
随順不逆。
乃至雲令說法者得見我身等。
故此中菩薩。
領上之意。
乃言惟願遙見守護等也。
△二偈頌三。
初總誓流通。
即是諸菩薩。
俱同發聲。
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于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二别陳三軌三。
初十六行。
着忍辱衣。
二諸聚下一行。
入慈悲室。
三我是下一行。
坐法空座。
初又二。
初明忍俗衆。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初三句。
是所忍之境。
言無智人者。
此經明一切衆生。
皆得開佛知見。
一切諸法。
皆得究竟實相。
有智之人聞之。
自能信受。
無智之人若聞。
則不自信能作佛。
亦不信諸法是實相。
既不能信。
則起諸诽謗者有之。
故言惡口罵詈等。
甚則加諸撓害者亦有之。
故言及加刀杖等者也。
次我等一句。
是能忍之心。
言皆當忍者。
謂彼雖如是。
而我則唯以弘經為念。
外觀諸法。
内運慈悲。
而起柔和善忍之心。
忍此等事。
則不為其障惱。
自得為弘通也。
△二明忍法衆二。
初明所忍之境。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衲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着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诳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别于是經。
常在大衆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衆。
诽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邪智心谄曲者。
由其所見不正故智邪。
由其智邪。
故心亦曲也。
若推其邪智所收。
有廣略二種。
廣者自别教已還。
皆是邪智。
故迦葉菩薩雲。
我等皆名邪見人是也。
狹者即比丘假裝禅相。
求人恭敬。
或學堪輿蔔相醫術等者是也。
言輕賤人間者。
自則收攝三衣。
在于空閑。
自謂行于真道。
而反輕賤在人間弘通法華之人也。
以弘通此經。
須在人間故。
言人間者。
八行偈。
在兩番所忍之境。
未得謂為得等五行半。
應是明廣邪智。
以其能為白衣。
說于權小之法故也。
以其但知小法。
而不知大。
故向白衣毀謗弘通此經之人也。
次常在大衆下二行。
應是明狹邪智。
以其但有邪術。
而國王等。
信其邪術。
不知正道。
彼則因國王等之所信從。
故向彼以毀弘法之人也。
△二明能忍之心。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着忍辱铠。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于來世。
護持佛所囑。
此四行半。
約弘圓實經行忍。
後二行半。
約通方便經行忍。
然法華雖非方便。
既為弘通之者。
亦可為實施權也。
言諸有多恐怖者。
以彼邪智濁惡之比丘。
欲毀我等之時。
其心最為邪僻。
故惡鬼乘邪而入。
轉更邪僻。
乃罵辱我等。
此所謂之多諸恐怖也。
言忍辱铠者。
法喻兼舉也。
行于忍辱。
則不為障惱所害。
如著于铠。
則不為刀箭所害也。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說法。
惡口而颦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于塔寺。
如是等衆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此約通方便經行忍。
如來因于大小之機。
說于大小之教。
今弘通者。
亦因機有大小。
亦随為說之。
說雖随小。
意唯在圓。
按義初弘圓實經行忍。
是忍廣邪智之辱。
以其不知有大。
故毀弘通此經次通方便經行忍。
是忍狹智之辱。
以其但有邪術小法。
故不知佛方便也。
△二入慈悲室。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既能為不請之友。
而皆到其所。
說佛所付囑之妙法。
則有何苦不拔。
而何樂不與哉。
故知此一行。
是明入慈悲之室也。
△三坐法空座。
我是世尊使。
處衆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隐住。
既能柔和忍辱。
則不為障惱所害。
故處衆無畏也。
因機而說。
而不令多少。
乃名善說法也。
願佛安隐住者。
非謂願佛自己安隐而住。
謂願佛以威神之力。
遙見守護。
令我弘通之人。
得安隐住于法空之座也。
△三通結證知。
我于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此言世尊即指釋迦。
諸來等即指分身。
亦兼多寶也。
佛自知我心者。
三佛皆知我等之心也。
多寶欲證此經。
分身欲助此經。
今我等誓弘此經。
豈不知我心耶。
若我釋迦如來。
欲我等弘經。
但為默視。
而我等尚知如來之意。
今我等順佛之意。
發言誓願欲弘此經。
豈不知我等之心耶。
故言佛自知我心也。
釋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