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益也。
然智積身子。
豈不知圓實。
豈不信頓大。
而申疑難。
中有二意。
一者使會中。
有曆别藏小之機而生疑者。
必得斷除。
而生于圓頓信也。
二者二人重重構疑。
使龍女重重釋難。
正顯能修此經。
則無論是畜類。
無論是女身。
而能速得成佛。
以證成乎能持之人。
極其尊也。
釋提婆達多品竟。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若明此品之來意。
總由如來欲流通妙經。
故于法師品中。
發明人極其尊。
法極其勝。
而又恐人未之信。
乃于寶塔品中。
更明多寶湧現。
分身遠集。
釋迦唱募。
以證法之勝。
次于達多品中。
又明達多昔日通經。
能成天王之佛。
今日龍女聞法。
亦能速證菩提。
以證人之尊。
如是重重證成。
則皆已知人法。
兩俱尊勝。
故此中若菩薩衆。
若聲聞僧。
若比丘尼。
各各發願。
欲為流通者。
以法勝人尊故也。
則知此品。
乃是三乘聖衆。
發願弘通之文也。
然此品初則明于菩薩等衆發願受持。
次則明于釋迦如來默視勸持。
而品題中。
既不言受持。
又不言勸持。
但标持品者何也。
蓋若言受持。
有得前而失于後。
若言勸持。
則舉後而遺于前。
今但言持品。
則前後皆可攝得。
故不言受持及以勸持。
而但标持品也。
持者受之于心。
持而不失之謂。
若論受持。
乃是五種法師中之一。
既略舉其一。
則亦兼餘四。
以不獨受持者是流通。
而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皆得名為流通也。
△文分為二。
初菩薩受持。
二如來勸持。
初三。
初菩薩作誓通經。
二聲聞發願宣化。
三諸尼得記弘法。
初二。
初經家叙。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
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
與二萬菩薩眷屬俱。
皆于佛前。
作是誓言。
藥王菩薩等者。
由如來于法師品中。
因其告八萬大士。
對彼而明法勝人尊。
故于此中。
乃即作誓。
而欲流通此經也。
大樂說菩薩。
由其于寶塔品中。
欲見多寶。
欲集分身。
既而寶塔開。
而分身集。
釋迦即為之唱募流通。
皆由于彼。
故今亦作誓。
而流通此經也。
二萬菩薩者。
即法師品中。
因藥王所告。
八萬中之數也。
既如來為之告敕。
故于此中。
亦作誓而流通此經也。
△二正作誓二。
初總勸如來不為憂慮。
惟願如來。
不以為慮。
惟願等者。
謂世尊上來言。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
廣說妙法華經。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又言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如來如是兩番勸募。
一以慮乎無人弘通。
一以慮乎弘通之難。
可謂憂之深。
慮之切矣。
而我等今者。
則惟願世尊。
不以無人為慮。
亦不以難弘為慮。
故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也。
△二别釋不為憂慮所以二。
初釋不以無人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
當奉持讀誦。
說此經典。
我等者。
謂世尊一以無人弘經為慮。
而我等誓于佛滅度後。
當奉持讀說此經。
既我等能持此經。
則已為人矣。
故我等惟願世尊。
不以無人為慮也。
△二釋不以難弘為慮。
後惡世衆生。
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後惡世等者。
謂世尊又以難弘為慮。
而我等誓于佛滅後濁惡世中。
弘經之時。
衆生雖難可教化。
說之而不信受。
反加罵辱等事。
而我等當起大忍之力。
為之流通。
乃至不惜身命。
既能如是。
則雖難化。
而必轉為易化矣。
故我等惟願世尊。
不以難弘為慮也。
言善根轉少者。
如來初滅度時。
猶有得于解脫者。
若比之佛世。
則已少矣。
次之則猶有修于禅定者。
若比得于解脫。
則善根又為少矣。
次之則猶有樂于多聞者。
若比之修禅。
則善根更為少矣。
次之則但有營于塔寺者。
則比于多聞善根。
更為少矣。
到末劫來。
則但多鬥诤。
所以今世有業禅者則謗教。
習教者則诽禅。
更有以教诽教。
以禅诽禅者。
故善根轉更為之少也。
所少者。
乃是善根。
而所多者。
則唯是增上慢而已。
故言多增上慢也。
增上慢不必定已。
未得初果。
謂得初果。
未證四果。
謂證四果。
總之以他人所說者為非。
唯己所說者為是。
而淩慢一切。
即名增上慢也。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
我等當起大忍力。
讀誦此經。
持說書寫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起大忍力者。
乃承上文而言也。
謂此等衆生。
可謂極其難化度者。
而我雖知極其難化。
而必欲化之。
彼或不能生信。
而反加罵辱等事。
我等則當起于忍。
不但起于忍。
而且起于大忍。
不但起于大忍。
亦且使其忍之有力。
故言當起大忍力也。
謂随前人所有障惱。
而我唯内則運大慈悲。
外則觀諸法空。
而又柔和善順。
自不為其障惱。
乃所謂之忍也。
一忍一切忍。
不獨忍于惡口罵詈。
亦且忍于刀杖瓦石。
不獨忍于刀杖瓦石。
亦且忍于見思塵沙。
不獨忍于見思塵沙。
亦且忍于無明重障。
是故一忍一切忍。
乃所謂之大忍也。
就其内運慈悲之時。
則無有一樂而不與。
無有一苦而不拔。
如是則無有一衆生不在蓋覆之下矣。
就其外觀法空之時。
所有一切諸法。
莫不當體空寂。
相相俱實。
法法皆真。
如是則無有一法。
不在其安止之内矣。
就其起于柔和之時。
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人。
既能所泯絕。
豈更有于罵詈等境。
如是則無有一障惱。
不在其遮護之中矣。
既無一衆生不為其蓋覆。
則無一法不為安止。
無一障惱不為其遮護。
乃所謂之大忍力也。
不惜身命者。
觀前所有之身。
不過四大所成之身。
所有之命。
乃是色心連持之命。
故不為之惜。
而惟欲得法身慧命也。
△二聲聞發願宣化二。
初五百立願。
爾時衆中。
五百阿羅漢。
得受記者。
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自誓願。
于異國土。
廣說此經。
△二八千立願二。
初叙誓。
複有學無學。
八千人得受記者。
從座而起。
合掌向佛。
作是誓言。
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
廣說此經。
亦當者。
乃對上五百言也。
八千得記者。
蓋指五百弟子受記品中。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而言也。
既曰不在會者。
豈止千二百中之不在耶。
△二出意。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谄曲。
心不實故。
謂我等發願。
于他土弘經。
不願于本國者。
其意在何。
由本國人。
五濁深厚。
難可教化。
而我等乃是初發大心。
新行化導。
忍力未充之者。
故且願于他國弘經也。
人多粗弊垢惡。
即衆生濁也。
增上慢者。
未能謂能。
起諸分别妄立主宰。
陵辱一切。
名增上慢。
即見濁也。
功德淺薄者。
若功德深厚。
則能感勝妙色心。
功德淺薄。
則所感色心。
但是摧減而已。
即命濁也。
瞋濁谄曲者。
乃五鈍中。
略舉其一耳。
即煩惱濁也。
是故人多弊惡。
乃至瞋濁谄曲。
聚在一處。
即是劫濁也。
唯其五濁。
所以難化。
故不願于本國也。
△三諸尼得記弘法三。
初得記。
二陳領。
三通經。
初二。
初波阇波提六千得記。
二耶輸陀羅一人得記。
初二。
初諸尼默請。
爾時佛姨母。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與學無學比丘尼。
六千人俱。
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梵語波阇波提。
此雲大愛道。
以其能樂大道故。
下之憍昙彌。
此雲尼衆主。
即波阇波提也。
以其大愛道。
堪能為衆之主。
一人而有二名也。
瞻仰等者。
意謂前來授記比丘。
未曾及我比丘尼。
雖同聲聞。
而有男女之别。
意雖欲得。
然未敢言。
但目注而已。
△二如來顯記二。
初叙意。
于時世尊。
告憍昙彌。
何故憂色。
而視如來。
汝心将無謂。
我不說汝名。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昙彌。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
皆已授記。
言憂色而視如來等者。
欲知其心。
先觀其色。
若觀外色。
内心可知。
故如來視其色。
即知其欲别為授記也。
我先總說等者。
謂汝之憂色而視我。
将無謂我不說汝名。
而為授記故也。
餘六千人。
亦目不暫舍于我。
将無謂我不總與授記故也。
若汝憍昙彌。
則我更當别說汝名。
以為授記。
其餘六千。
固亦當記。
然我先已總記一切聲聞矣。
而六千人。
亦是聲聞。
則已為之授記。
不更别說其名矣。
我先總說者。
即前五百弟子品中。
其餘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及法師品中。
一切求聲聞乘者。
于佛前聞妙法華經。
一句一偈。
乃至一念随喜者。
我皆與授記。
當得菩提是也。
△二正記二。
初明行因。
今汝欲知記者。
将來之世。
當于六萬八千億。
諸佛法中。
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
俱為法師。
言為大法師者。
以大乘而自軌。
還以大乘法而軌他。
所軌之法既大。
則能軌之人亦大。
故雲大法師也。
△二明得果。
汝如是漸漸。
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
号一切衆生喜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憍昙彌。
是一切衆生喜見佛。
及六千菩薩。
轉次授記。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号一切衆生喜見者。
以其因中能發大心。
愛樂無上佛道。
亦令一切發心求于佛道。
而為衆尼之主。
則一切皆喜其自行亦複化他。
故至果時。
為九界一切衆生之所喜見。
乃遂以立其名也。
憍昙彌下。
明六千得果。
本是聲聞。
今轉成菩薩。
故言六千菩薩也。
上請中先衆主請。
次六千請。
如來叙意。
亦初叙衆主。
次叙六千。
明因中亦先明衆主行因。
次明六千。
今得果亦先明衆生。
次六千。
皆以主伴。
分先後也。
△二耶輸陀羅一人得記二。
初念請。
爾時羅睺羅母。
耶輸陀羅比丘尼。
作是念。
世尊于授記中。
獨不說我名。
△二與記。
佛告耶輸陀羅。
汝于來世。
百千萬億。
諸佛法中。
修菩薩行。
為大法師。
漸具佛道。
于善國中。
當得作佛。
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于善國中作佛者。
以其因中為菩薩之妻。
能柔和善順。
故其國即名善也。
号具足千萬光相者。
以其因中。
能具足實智。
而為羅睺之母。
故至果時。
自能具足千萬光千萬相。
即以之為名也。
△二陳領二。
初經家叙喜。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及耶輸陀羅比丘尼。
并其眷屬。
皆大歡喜。
得未曾有。
皆大歡喜者。
未得記之前。
則或有憂色。
或有作念。
而欲得于記。
今記已得。
則遂所願。
而無複有于憂色作念。
故言皆大歡喜也。
得未曾有者。
向則自謂已得滅度。
而是聲聞之乘。
不複能得佛乘矣。
今得授記。
即聲聞乘。
而是佛乘。
向所得滅非真實滅。
今則得于真滅。
乃昔所未有之者。
今乃得之。
故言得未曾有也。
△二說偈陳領。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隐天人。
我等聞此。
心安具足。
導師者。
導即引導。
亦即開導。
初則施于三乘。
引導以權。
次則顯于一乘。
開導以實也。
引于權者。
為衆生之機未契。
故先施小。
以安隐天人。
開于實者。
為衆生之機已熟。
故後顯實。
以安隐天人。
是則若引導。
若開導。
皆能安隐天人也。
我等昔蒙如來之引導。
而能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證于涅槃。
當爾之時。
自謂我生已圓。
不受後有。
心得自在而安隐。
自謂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而具足矣。
此蓋昔日迷。
而不知之故也。
今乃得聞如來三周所說。
則已了知昔所得者非真實滅。
向謂心安。
而實未安。
向謂具足。
而實未具足。
若得授記作佛。
方得安心。
方得具足。
而今已得聞于授記。
故得心安而具足也。
此一行偈。
乃是諸尼陳領所解。
故須作今昔迷悟以釋。
則與上之三周陳解是同。
方顯一偈。
意含無量。
若直消文。
便覺淺矣。
△三通經。
諸比丘尼。
說此偈已。
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能于他方國。
廣宣此經。
言亦能者。
謂上來菩薩。
則作誓于此土通經。
聲聞發願。
于他方宣化。
若我等諸比丘尼。
固不能如諸菩薩通經于此
然智積身子。
豈不知圓實。
豈不信頓大。
而申疑難。
中有二意。
一者使會中。
有曆别藏小之機而生疑者。
必得斷除。
而生于圓頓信也。
二者二人重重構疑。
使龍女重重釋難。
正顯能修此經。
則無論是畜類。
無論是女身。
而能速得成佛。
以證成乎能持之人。
極其尊也。
釋提婆達多品竟。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若明此品之來意。
總由如來欲流通妙經。
故于法師品中。
發明人極其尊。
法極其勝。
而又恐人未之信。
乃于寶塔品中。
更明多寶湧現。
分身遠集。
釋迦唱募。
以證法之勝。
次于達多品中。
又明達多昔日通經。
能成天王之佛。
今日龍女聞法。
亦能速證菩提。
以證人之尊。
如是重重證成。
則皆已知人法。
兩俱尊勝。
故此中若菩薩衆。
若聲聞僧。
若比丘尼。
各各發願。
欲為流通者。
以法勝人尊故也。
則知此品。
乃是三乘聖衆。
發願弘通之文也。
然此品初則明于菩薩等衆發願受持。
次則明于釋迦如來默視勸持。
而品題中。
既不言受持。
又不言勸持。
但标持品者何也。
蓋若言受持。
有得前而失于後。
若言勸持。
則舉後而遺于前。
今但言持品。
則前後皆可攝得。
故不言受持及以勸持。
而但标持品也。
持者受之于心。
持而不失之謂。
若論受持。
乃是五種法師中之一。
既略舉其一。
則亦兼餘四。
以不獨受持者是流通。
而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皆得名為流通也。
△文分為二。
初菩薩受持。
二如來勸持。
初三。
初菩薩作誓通經。
二聲聞發願宣化。
三諸尼得記弘法。
初二。
初經家叙。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
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
與二萬菩薩眷屬俱。
皆于佛前。
作是誓言。
藥王菩薩等者。
由如來于法師品中。
因其告八萬大士。
對彼而明法勝人尊。
故于此中。
乃即作誓。
而欲流通此經也。
大樂說菩薩。
由其于寶塔品中。
欲見多寶。
欲集分身。
既而寶塔開。
而分身集。
釋迦即為之唱募流通。
皆由于彼。
故今亦作誓。
而流通此經也。
二萬菩薩者。
即法師品中。
因藥王所告。
八萬中之數也。
既如來為之告敕。
故于此中。
亦作誓而流通此經也。
△二正作誓二。
初總勸如來不為憂慮。
惟願如來。
不以為慮。
惟願等者。
謂世尊上來言。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
廣說妙法華經。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又言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如來如是兩番勸募。
一以慮乎無人弘通。
一以慮乎弘通之難。
可謂憂之深。
慮之切矣。
而我等今者。
則惟願世尊。
不以無人為慮。
亦不以難弘為慮。
故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也。
△二别釋不為憂慮所以二。
初釋不以無人為慮。
我等于佛滅後。
當奉持讀誦。
說此經典。
我等者。
謂世尊一以無人弘經為慮。
而我等誓于佛滅度後。
當奉持讀說此經。
既我等能持此經。
則已為人矣。
故我等惟願世尊。
不以無人為慮也。
△二釋不以難弘為慮。
後惡世衆生。
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後惡世等者。
謂世尊又以難弘為慮。
而我等誓于佛滅後濁惡世中。
弘經之時。
衆生雖難可教化。
說之而不信受。
反加罵辱等事。
而我等當起大忍之力。
為之流通。
乃至不惜身命。
既能如是。
則雖難化。
而必轉為易化矣。
故我等惟願世尊。
不以難弘為慮也。
言善根轉少者。
如來初滅度時。
猶有得于解脫者。
若比之佛世。
則已少矣。
次之則猶有修于禅定者。
若比得于解脫。
則善根又為少矣。
次之則猶有樂于多聞者。
若比之修禅。
則善根更為少矣。
次之則但有營于塔寺者。
則比于多聞善根。
更為少矣。
到末劫來。
則但多鬥诤。
所以今世有業禅者則謗教。
習教者則诽禅。
更有以教诽教。
以禅诽禅者。
故善根轉更為之少也。
所少者。
乃是善根。
而所多者。
則唯是增上慢而已。
故言多增上慢也。
增上慢不必定已。
未得初果。
謂得初果。
未證四果。
謂證四果。
總之以他人所說者為非。
唯己所說者為是。
而淩慢一切。
即名增上慢也。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
我等當起大忍力。
讀誦此經。
持說書寫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起大忍力者。
乃承上文而言也。
謂此等衆生。
可謂極其難化度者。
而我雖知極其難化。
而必欲化之。
彼或不能生信。
而反加罵辱等事。
我等則當起于忍。
不但起于忍。
而且起于大忍。
不但起于大忍。
亦且使其忍之有力。
故言當起大忍力也。
謂随前人所有障惱。
而我唯内則運大慈悲。
外則觀諸法空。
而又柔和善順。
自不為其障惱。
乃所謂之忍也。
一忍一切忍。
不獨忍于惡口罵詈。
亦且忍于刀杖瓦石。
不獨忍于刀杖瓦石。
亦且忍于見思塵沙。
不獨忍于見思塵沙。
亦且忍于無明重障。
是故一忍一切忍。
乃所謂之大忍也。
就其内運慈悲之時。
則無有一樂而不與。
無有一苦而不拔。
如是則無有一衆生不在蓋覆之下矣。
就其外觀法空之時。
所有一切諸法。
莫不當體空寂。
相相俱實。
法法皆真。
如是則無有一法。
不在其安止之内矣。
就其起于柔和之時。
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人。
既能所泯絕。
豈更有于罵詈等境。
如是則無有一障惱。
不在其遮護之中矣。
既無一衆生不為其蓋覆。
則無一法不為安止。
無一障惱不為其遮護。
乃所謂之大忍力也。
不惜身命者。
觀前所有之身。
不過四大所成之身。
所有之命。
乃是色心連持之命。
故不為之惜。
而惟欲得法身慧命也。
△二聲聞發願宣化二。
初五百立願。
爾時衆中。
五百阿羅漢。
得受記者。
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自誓願。
于異國土。
廣說此經。
△二八千立願二。
初叙誓。
複有學無學。
八千人得受記者。
從座而起。
合掌向佛。
作是誓言。
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
廣說此經。
亦當者。
乃對上五百言也。
八千得記者。
蓋指五百弟子受記品中。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而言也。
既曰不在會者。
豈止千二百中之不在耶。
△二出意。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谄曲。
心不實故。
謂我等發願。
于他土弘經。
不願于本國者。
其意在何。
由本國人。
五濁深厚。
難可教化。
而我等乃是初發大心。
新行化導。
忍力未充之者。
故且願于他國弘經也。
人多粗弊垢惡。
即衆生濁也。
增上慢者。
未能謂能。
起諸分别妄立主宰。
陵辱一切。
名增上慢。
即見濁也。
功德淺薄者。
若功德深厚。
則能感勝妙色心。
功德淺薄。
則所感色心。
但是摧減而已。
即命濁也。
瞋濁谄曲者。
乃五鈍中。
略舉其一耳。
即煩惱濁也。
是故人多弊惡。
乃至瞋濁谄曲。
聚在一處。
即是劫濁也。
唯其五濁。
所以難化。
故不願于本國也。
△三諸尼得記弘法三。
初得記。
二陳領。
三通經。
初二。
初波阇波提六千得記。
二耶輸陀羅一人得記。
初二。
初諸尼默請。
爾時佛姨母。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與學無學比丘尼。
六千人俱。
從座而起。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梵語波阇波提。
此雲大愛道。
以其能樂大道故。
下之憍昙彌。
此雲尼衆主。
即波阇波提也。
以其大愛道。
堪能為衆之主。
一人而有二名也。
瞻仰等者。
意謂前來授記比丘。
未曾及我比丘尼。
雖同聲聞。
而有男女之别。
意雖欲得。
然未敢言。
但目注而已。
△二如來顯記二。
初叙意。
于時世尊。
告憍昙彌。
何故憂色。
而視如來。
汝心将無謂。
我不說汝名。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昙彌。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
皆已授記。
言憂色而視如來等者。
欲知其心。
先觀其色。
若觀外色。
内心可知。
故如來視其色。
即知其欲别為授記也。
我先總說等者。
謂汝之憂色而視我。
将無謂我不說汝名。
而為授記故也。
餘六千人。
亦目不暫舍于我。
将無謂我不總與授記故也。
若汝憍昙彌。
則我更當别說汝名。
以為授記。
其餘六千。
固亦當記。
然我先已總記一切聲聞矣。
而六千人。
亦是聲聞。
則已為之授記。
不更别說其名矣。
我先總說者。
即前五百弟子品中。
其餘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及法師品中。
一切求聲聞乘者。
于佛前聞妙法華經。
一句一偈。
乃至一念随喜者。
我皆與授記。
當得菩提是也。
△二正記二。
初明行因。
今汝欲知記者。
将來之世。
當于六萬八千億。
諸佛法中。
為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
俱為法師。
言為大法師者。
以大乘而自軌。
還以大乘法而軌他。
所軌之法既大。
則能軌之人亦大。
故雲大法師也。
△二明得果。
汝如是漸漸。
具菩薩道。
當得作佛。
号一切衆生喜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憍昙彌。
是一切衆生喜見佛。
及六千菩薩。
轉次授記。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号一切衆生喜見者。
以其因中能發大心。
愛樂無上佛道。
亦令一切發心求于佛道。
而為衆尼之主。
則一切皆喜其自行亦複化他。
故至果時。
為九界一切衆生之所喜見。
乃遂以立其名也。
憍昙彌下。
明六千得果。
本是聲聞。
今轉成菩薩。
故言六千菩薩也。
上請中先衆主請。
次六千請。
如來叙意。
亦初叙衆主。
次叙六千。
明因中亦先明衆主行因。
次明六千。
今得果亦先明衆生。
次六千。
皆以主伴。
分先後也。
△二耶輸陀羅一人得記二。
初念請。
爾時羅睺羅母。
耶輸陀羅比丘尼。
作是念。
世尊于授記中。
獨不說我名。
△二與記。
佛告耶輸陀羅。
汝于來世。
百千萬億。
諸佛法中。
修菩薩行。
為大法師。
漸具佛道。
于善國中。
當得作佛。
号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于善國中作佛者。
以其因中為菩薩之妻。
能柔和善順。
故其國即名善也。
号具足千萬光相者。
以其因中。
能具足實智。
而為羅睺之母。
故至果時。
自能具足千萬光千萬相。
即以之為名也。
△二陳領二。
初經家叙喜。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及耶輸陀羅比丘尼。
并其眷屬。
皆大歡喜。
得未曾有。
皆大歡喜者。
未得記之前。
則或有憂色。
或有作念。
而欲得于記。
今記已得。
則遂所願。
而無複有于憂色作念。
故言皆大歡喜也。
得未曾有者。
向則自謂已得滅度。
而是聲聞之乘。
不複能得佛乘矣。
今得授記。
即聲聞乘。
而是佛乘。
向所得滅非真實滅。
今則得于真滅。
乃昔所未有之者。
今乃得之。
故言得未曾有也。
△二說偈陳領。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隐天人。
我等聞此。
心安具足。
導師者。
導即引導。
亦即開導。
初則施于三乘。
引導以權。
次則顯于一乘。
開導以實也。
引于權者。
為衆生之機未契。
故先施小。
以安隐天人。
開于實者。
為衆生之機已熟。
故後顯實。
以安隐天人。
是則若引導。
若開導。
皆能安隐天人也。
我等昔蒙如來之引導。
而能破于見思。
出于三界。
證于涅槃。
當爾之時。
自謂我生已圓。
不受後有。
心得自在而安隐。
自謂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而具足矣。
此蓋昔日迷。
而不知之故也。
今乃得聞如來三周所說。
則已了知昔所得者非真實滅。
向謂心安。
而實未安。
向謂具足。
而實未具足。
若得授記作佛。
方得安心。
方得具足。
而今已得聞于授記。
故得心安而具足也。
此一行偈。
乃是諸尼陳領所解。
故須作今昔迷悟以釋。
則與上之三周陳解是同。
方顯一偈。
意含無量。
若直消文。
便覺淺矣。
△三通經。
諸比丘尼。
說此偈已。
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能于他方國。
廣宣此經。
言亦能者。
謂上來菩薩。
則作誓于此土通經。
聲聞發願。
于他方宣化。
若我等諸比丘尼。
固不能如諸菩薩通經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