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三

關燈
界。

    教化衆生。

    等三界以同仁。

    視四生如一子。

    故言慈念衆生猶如赤子也。

    功德具足等。

    是明其因成。

    謂如上所明。

    知機知法。

    修定修慧。

    自行化他。

    種種功德。

    皆悉具足也。

    以其功德具足。

    故能如心所念。

    口即能演。

    微妙而不可思議。

    廣大而無有限量。

    能與樂拔苦而慈悲。

    能博愛謙卑而仁讓。

    志之所向。

    意之所趣。

    則極其和順而柔雅也。

    能至菩提。

    是結其果克也。

     △二重申疑難二。

    初以偏難圓。

    二以權難實。

    初二。

    初智積申難。

     智積菩薩言。

    我見釋迦如來。

    于無量劫。

    難行苦行。

    積功累德。

    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

    觀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有如芥子許。

    非是菩薩。

    舍身命處。

    為衆生故。

    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

    于須臾頃。

    便成正覺。

     言智積菩薩等者。

    意謂文殊雲。

    龍女須臾。

    能至菩提。

    汝之所言雖爾。

    即我智積。

    不無所疑。

    不待将十方三世諸佛為比。

    即就汝之化主釋迦牟尼。

    比之可見。

    故曰我見(雲雲)。

    我見下。

    謂釋迦所經之時。

    極其長遠也。

    觀三下。

    所曆之土。

    極其遍也。

    非是下。

    所舍之命。

    極其多也。

    為衆生故下。

    應牒上之時極其長。

    土極其遍。

    命極其多。

    然後方得成佛。

    此釋迦之成道甚難明矣。

    汝文殊亦可知可見。

    若龍女之須臾成佛。

    如何可信。

    故曰不信(雲雲)。

    若分其文。

    我見等。

    總明其多劫修行。

    觀三等。

    别舉其布施一度。

    不信等。

    正結難也。

     △二龍女贊釋。

     言論未訖。

    時龍王女。

    忽現于前。

    頭面禮敬。

    卻住一面。

    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初經家叙。

    次深達下正贊釋。

    有人雲。

    龍女說偈。

    是贊文殊。

    不知在佛之前。

    而贊文殊。

    恐無其理。

    且雲唯佛當證之。

    則是贊佛。

    而非贊文殊明矣。

    龍女意謂。

    汝智積菩薩言。

    我見釋迦如來。

    于無量劫中。

    難行苦行。

    乃成菩提。

    不信我于須臾之頃。

    便能成佛。

    此蓋由汝但知曆别。

    而不知圓頓故也。

    若夫如來。

    則深達罪福之相。

    而自證知。

    我能于須臾頃。

    便得成佛也。

    初二句。

    是贊如來能知實相之理。

    言罪福者。

    若一往論。

    則以三途為罪。

    人天為福。

    人天為罪。

    二乘為福。

    二乘為罪。

    菩薩為福。

    菩薩為罪。

    如來為福。

    若克實而言。

    定以九界為罪。

    佛界為福也。

    然以凡情觀之。

    則見有九界之罪相。

    見有佛界之福相。

    既有罪相福相可得。

    則不名深達。

    若如來以不思議妙智觀之。

    則不見有九界之罪相可得。

    亦不見有佛界之福相可得。

    何者。

    以罪相全即實相。

    福相亦全即實相。

    而如來則了能達一切諸相。

    唯一實相。

    不見有罪相福相。

    故言深達罪福相也。

    又此經九界鹹開。

    三乘齊會。

    如日輪亭午。

    罄無赅影。

    豈更有九界之罪相。

    佛界之福相可得也。

    然龍女不以别贊佛。

    而以深達罪福相贊佛者。

    蓋智積不信其能得菩提。

    以見其是龍王之女。

    則分明是一罪苦之衆生。

    見于如來。

    乃是無上福德莊嚴之者。

    故不能信。

    若能深達罪福之相。

    則不見龍女是罪苦衆生。

    亦不見如來是福德莊嚴之者。

    則自能信龍女亦得成于佛也。

    遍照于十方者。

    十方即是十界。

    上深達罪福相。

    則不見有九界佛界之可得。

    而十界泯絕矣。

    雖則十界泯絕。

    而又不妨十界宛然。

    故即其深達罪福相之處。

    而能以不思議妙智。

    遍照于十方。

    以由十界宛然。

    罪福亦不失也。

    此二句。

    是贊如來能知實相妙理也。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是贊如來。

    能成微妙之身。

    所以所知之理既深。

    則所成之身必妙。

    故雲微妙淨法身等也。

    法身雖為佛所證得。

    而衆生介爾心中。

    亦皆能具。

    故言微。

    即衆生所具。

    而佛乃證之。

    故言妙。

    不為五住所染。

    二死所污。

    故言淨。

    以諸法而為身。

    遍法界是身矣。

    故言法身也。

    既以諸法為身。

    遍乎法界。

    則諸法之外。

    更無有法。

    而無乎不遍無乎不具。

    故具相三十二也。

    能具之身。

    既遍法界。

    則所具之相。

    亦遍法界。

    故三十二相。

    皆相相無邊。

    随舉一相。

    全即法界。

    法界之外。

    更無有法。

    乃是法身所具之三十二相也。

    然法身雖能具于三十二相。

    若不以妙智照之。

    則成法身自具乎相。

    而不能以相用嚴法身。

    而如來則能以妙智圓觀圓照。

    故能以所具之相好。

    非莊嚴而莊嚴乎法身也。

    然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皆是應身所有之相好。

    若法身則非相。

    非非相。

    何言三十二及八十種也。

    蓋法身雖則非相非非相。

    而全即乎應身也。

    應身雖則有相好。

    而全即乎法身也。

    法身全即應身。

    故雖非相非非相。

    而不妨非具足。

    而具足乎三十二相。

    應身全即法身。

    故雖有相好。

    而不妨非莊嚴。

    而莊嚴乎法身。

    所以能如是者。

    以由三身。

    全即一體故也。

    既三身全即一體。

    則法身豈但全即應身。

    亦複全即報身而即應身。

    亦豈但全即法身。

    亦複全即報身也。

    是則見莊嚴者。

    即是法身。

    能莊嚴者。

    即是應身。

    以能莊嚴。

    而用莊嚴。

    即是報身也。

    以應身不自莊嚴于法身。

    全由報身妙智。

    乃能莊嚴法身。

    故以之一字。

    反用之一字。

    正顯報身之力耳。

    是則微妙淨法身二句。

    是明法身全即是應。

    以八十種好二句。

    是明應報全即法身。

    以此三一相即。

    是故所成之身。

    乃是微妙。

    所以能成于微妙身者。

    全由深達罪福相。

    而所知之理。

    極其深故也。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切衆生類。

    無不宗奉者。

     此一行贊如來。

    能為一切所敬。

    謂所知之理既其深。

    所成之身既其妙。

    則自能為一切衆生之所頂戴而瞻仰。

    供養而恭敬。

    宗重而奉觐也。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衆生。

     此一行總結請證也。

    言又聞者。

    彼于龍宮修習之時。

    既得實證。

    則文殊必已為之授決矣。

    今因智積之問。

    故文殊答雲。

    有龍王女。

    年始八歲。

    功德具足。

    能至菩提。

    故雲又聞成菩提也。

    唯佛當證知者。

    謂文殊雖言有龍女能于刹那成菩提。

    而汝智積菩薩言。

    釋迦如來。

    于無量劫。

    難行苦行。

    然後乃得菩提。

    不信龍女于須臾頃便得成佛。

    此蓋不達罪福之相。

    唯佛深達罪福相者。

    當為我證成得菩提也。

    言我闡等者。

    謂如來得成于佛。

    則為一切之所宗奉。

    而闡發大乘之教。

    化度一切苦惱衆生。

    若如來為我證成速得作佛。

    則我亦當如佛。

    闡發大乘之教。

    而度脫苦衆生也。

     △二以權難實二。

    初身子難。

    二龍女釋。

    初三。

    初總标難信。

     時舍利弗。

    語龍女言。

    汝謂不久。

    成無上道。

    是事難信。

     上智積之疑。

    但在無量劫。

    故于須臾頃為疑。

    今身子言。

    是事難信者。

    是事二字。

    乃雙指女身成佛。

    及以不久成佛也。

    謂女身成佛。

    固是難信。

    而不久成佛。

    亦是難信也。

     △二别釋難信。

     所以者何。

    女身垢穢。

    非是法器。

    雲何能得。

    無上菩提。

    佛道懸曠。

    經無量劫。

    勤苦積行。

    具修諸度。

    然後乃成。

     女身垢穢等。

    是别釋難信女身成佛。

    佛道懸曠等。

    是别釋難信不久成佛也。

    身子此中言佛道懸曠者。

    蓋由上來法說。

    陳領之後。

    聞于如來述成雲。

    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

    常教化汝。

    又聞因緣說中。

    磨地點國。

    碎塵喻劫。

    如此久遠之前。

    大通佛所。

    為我等下一乘圓種。

    由此觀之。

    我于二萬億佛所。

    非不發大願。

    而志願佛道。

    然乃今悉遺忘。

    于大通佛。

    聞覆講時。

    亦非不發無上道心。

    然乃中退于大。

    到今日來。

    始于阿含保證。

    經于方等彈诃。

    般若淘汰。

    複有四十餘年。

    于法華會上。

    初聞略說。

    尚有動執生疑。

    聞廣開顯。

    方乃從是得悟。

    及我陳領之後。

    得蒙如來述成授記。

    而猶未能即坐道場。

    還當經于無量劫。

    供于無量佛。

    修于無量行。

    度于無量衆。

    然後得成佛道。

    豈不懸且曠哉。

    故雲佛道懸曠。

    經無量劫。

    具修諸度。

    然後乃成也。

    汝今雖能發心。

    亦不過如我最初所發之心而已。

    何能即便成佛乎。

    所以汝言不久得道。

    我則難信也。

     △三重申非器。

     又女人身。

    猶有五障。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釋。

    三者魔王。

    四者轉輪聖王。

    五者佛身。

    雲何女身。

    速得成佛。

     上但雲女身垢穢。

    非是法器。

    今更重明垢穢非器之相。

    故雲又女人身等也。

    五種皆障。

    而不得作者。

    總之垢穢。

    而非法器故也。

    次雲何女身速得佛一句是雙結難信也。

    謂女身垢穢。

    而有五障。

    梵天是色界主。

    唯五戒十善。

    兼修禅定。

    而後能得。

    女人是淫欲者。

    安能得之。

    帝釋是欲界主。

    亦持戒善。

    兼亦小欲而能得者。

    女人多欲。

    安可得之。

    魔王是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

    雖曰撓害行人。

    亦持戒善少欲而能得者。

    女人多欲。

    安能得之。

    輪王亦明五常。

    修十善。

    及少欲而能得者。

    女人未免谄曲淫垢。

    安可得之。

    佛身無惑不破。

    無障不斷。

    然後得成。

    女人淫欲熾盛。

    安能得之。

    五障如此。

    而無論其前之四障。

    就第五種。

    乃是不得作佛。

    今汝是女身。

    雲何而能作佛。

    佛道懸曠。

    經無量劫。

    然後乃成。

    雲何能速得成佛。

    故知雲何一句。

    是雙結。

    女身成佛難信。

    不久成佛。

    亦難信也。

     △二龍女釋二。

    初約獻珠格量釋。

     爾時龍女。

    有一寶珠。

    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龍女謂智積菩薩。

    尊者舍利弗言。

    我獻寶珠。

    世尊納受。

    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

    觀我成佛。

    複速于此。

     有一寶珠。

    表其具足一實相理也。

    價值三千世界。

    表實相具足三千性相也。

    持以上佛。

    表修圓因。

    而克圓果也。

    佛即受之。

    表于證其速得成佛。

    即上偈雲。

    唯佛當證知也。

    以汝神力者。

    即菩薩所有之神力。

    及聲聞所有之神力也。

    成佛複速者。

    蓋即獻即受。

    雖極其速。

    而天然獻在先。

    而受在後。

    則雖速而猶未速也。

    若夫成佛。

    則無别有所成。

    本來即心是佛。

    既即心是佛。

    則元成我之自心。

    不勞施設。

    不勞轉移。

    直下便是。

    無更有先後之分。

    故言複速于此也。

    觀我成佛。

    是釋難信女身成佛也。

    複速于此。

    是釋難信不久成佛也。

    智積身子兩人申難。

    龍女隻一獻珠。

    疑情應已釋然。

    若非當下成佛者。

    安有若是之無礙辯耶。

     △二以正成佛道釋。

     當時衆會。

    皆見龍女。

    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

    具菩薩行。

    即往南方。

    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普為十方。

    一切衆生。

    演說妙法。

     所謂引之空言。

    不若證之實事也。

    忽然之間。

    是釋難信不久。

    變成男子。

    是釋難信女身也。

    具菩薩去。

    唯明成佛事耳。

    往南方者。

    以彼土機緣先熟故也。

    世界名無垢者。

    以人皆見其是女身垢穢。

    而彼則能達實相大道。

    不見有男女之别。

    亦不見有淨穢之分。

    故其世界。

    即名無垢也。

    又龍女即分身百界初住作佛者也。

    或文殊所弘。

    秪迹門開權顯實。

    即生身菩薩。

    得忍者所成耳。

    從是已後若謂自行。

    還能就此聞本門。

    或從他方佛所。

    聞開本顯迹。

    方是法身菩薩。

    後心成妙覺佛也。

    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者。

    表即因而果。

    即果而因。

    因果同時。

    一體不二也。

    普為十方演說妙法。

    即上偈中所雲。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衆生也。

     △三時衆獲益二。

    初人天歡喜。

     爾時娑婆世界。

    菩薩聲聞。

    天龍八部。

    人與非人。

    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普為時會人天說法。

    心大歡喜。

    悉遙敬禮。

     既見彼成佛。

    又聞其說法。

    故心大歡喜也。

     △二彼此得益三。

    初彼土得益。

     無量衆生。

    聞法解悟。

    得不退轉。

    無量衆生。

    得受道記。

    無垢世界。

    六反震動。

     聞法解悟等。

    即從于名字。

    而至于分證也。

    無垢世界二句。

    應在悉遙敬禮之下。

    無量衆生之上。

    其義便顯然矣。

     △二此土得益。

     娑婆世界。

    三千衆生。

    住不退地。

    三千衆生發菩提心。

    而得受記。

     △三衆會默然。

     智積菩薩。

    及舍利弗。

    一切衆會。

    默然信受。

     至此則智積。

    信是圓頓。

    而不複以曆别為難。

    身子信是圓實。

    亦不複以權小為疑。

    既斷曆别權小之疑。

    而生頓大圓實之信。

    故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