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二

關燈
即十方有說法華經處。

    湧出證明也。

    難遇者。

    以此經說之亦難。

    聞之亦難。

    如優昙缽華。

    時乃現之。

    若非其時。

    華則不現。

    若非其時。

    經則不說。

    故難遇也。

    此經雖是難遇。

    彼佛能處處聽者。

    以彼佛昔有誓願故也。

     △二頌分身遠集三。

    初頌分身欲集。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舍妙土。

    及弟子衆。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令法久住者。

    十方諸佛。

    已是果人。

    尚且各舍妙土等事。

    而遠來聽聞此經。

    使一切衆生見之。

    即生難遇之想。

    自能為之信解。

    修習弘通。

    故知分身來。

    能令久住也。

     △二頌三變淨土。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衆。

    令國清淨。

     移衆令淨者。

    當知國是依報。

    衆是正報。

    依無染淨。

    染淨由正。

    由衆生不淨。

    故國土亦成染。

    即今移衆。

    令國清淨也。

     △三頌分身正集。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然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衆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如闇炬火者。

    夜闇中燃于炬火。

    則能破諸昏闇。

    諸佛所有光明。

    則能破于無明昏闇也。

    大風吸小樹枝者。

    謂小枝為大風所吹。

    全為風之所轉。

    而小枝不能自禁。

    今衆生為諸佛身香所熏。

    喜不能自勝。

    猶如大風吹小枝也。

    法久住者。

    若諸佛自為弘通。

    令法久住。

    則不明方便令住。

    今來此娑婆。

    坐寶樹下。

    如蓮華莊嚴。

    放諸光明。

    身出諸香。

    令一切衆生普得見之。

    使人因是弘通此經。

    以得久住。

    此乃以方便力。

    令法久住也。

    何者。

    蓋身香。

    乃是勝妙之用。

    全即解脫。

    光明乃是觀照之功。

    全即般若。

    蓮華乃是清淨之體。

    全即法身。

    以此香熏一切衆生。

    使其成于解脫之德。

    以此光照一切衆生。

    使其成于般若之德。

    一切衆生。

    見佛莊嚴。

    猶如蓮華。

    使其成于法身之德。

    既成三德。

    同入秘藏。

    則皆得開佛知見。

    證諸法實相。

    自能如是弘通矣。

    故諸佛以此之方便。

    能令妙法得久住也。

     △三頌釋迦唱募四。

    初正頌。

     告諸大衆。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此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自說誓者。

    何以能護斯經。

    必須自說誓言。

    良繇此經所诠三千性相。

    諸法實相之理。

    乃衆生自具自有者。

    依此理而起行。

    若舉手。

    若低頭。

    皆成佛因。

    此妙行亦複衆生自具自有者。

    即此經能诠之教。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此妙教亦複衆生自具自有者。

    唯其若教行理。

    皆衆生本所具有。

    則非他人經也。

    所以若護持。

    若讀說者。

    還須自誓也。

     △二勸持二。

    初七行約三佛勸。

    二諸善下二十行。

    約格量勸。

    初二。

    初正勸。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師子吼者。

    即于寶塔中。

    發大音聲。

    贊言善哉善哉。

    如是如是。

    及快說是法華經等。

    此皆是多寶師子吼。

    決定無畏之說也。

    當知此意者。

    謂當知多寶如來。

    已久滅度。

    今日湧出。

    證成此經。

    其意在何。

    分身諸佛。

    各舍妙土。

    而來至此。

    聽聞此經。

    其意在何。

    今我釋迦唱募。

    欲流通此經。

    其意在何。

    故雲當知此意也。

    然究而論之。

    多寶證成。

    分身來聽。

    釋迦唱募。

    更無他意。

    唯在欲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

    諸佛子等者。

    若諸佛子。

    能知三佛之意。

    而為在在流通。

    處處宣演。

    則此妙法。

    自然永永不絕。

    而得久住于世也。

     △二明益二。

    初明護持益。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于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複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言則為供養等者。

    此經乃是釋迦與諸佛。

    而暢出世本懷。

    明大事因緣。

    又是我釋迦與諸佛之所共護念者。

    故若有能護念。

    受持此經。

    則同諸佛之念。

    而合諸佛之心矣。

    豈不為供養三佛乎。

    如是供養。

    乃真法供養也。

     △二明解說益。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則為見我等者。

    我即釋迦。

    能說之人。

    故若能解說如來所說之經。

    即為見于能說之人也。

    多寶是能證。

    分身是能聽。

    故若能解說所證所聽之經。

    即為見于能證能聞之佛也。

    既護持。

    則為供養三佛。

    能解說。

    則為見于三佛。

    有此供養見佛莫大之利益也。

    豈得不為護說者哉。

     △二約格量勸二。

    初十八行正勸。

    二我為下二行明益。

    初二。

    初總勸。

     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此為難事者。

    故上唱募。

    初雲自說誓言。

    次言當發大願。

    後重募流通。

    複雲自說誓言。

    此言宜發大願。

    如此每每勸發者。

    何也。

    蓋由此經。

    法極其勝。

    故釋迦如來。

    往昔因中。

    發願求于無上菩提。

    而得聞此經。

    今成佛而說此經。

    分身遠集。

    來欲聽法。

    亦是願欲聽聞此經。

    多寶行菩薩道時。

    作大誓願。

    欲證明此經。

    如是三佛。

    莫不于此經而發誓願。

    故令弘通之人。

    亦宜發大誓願也。

     △二别格。

    此格量文。

    一共有十七行偈。

    若細分之。

    初五行。

    單約能說。

    二二行。

    雙約書寫受持。

    及使人書。

    三二行。

    單約暫讀。

    四二行。

    雙約受持解說。

    五三行。

    俱約演說聽聞受持。

    及以問義。

    六三行。

    單約奉持。

    今但撮其大要。

    略為演說書寫讀誦受持耳。

    文分為四。

    初約演說格量。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衆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于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初四行。

    是能格量。

    次一行。

    是所格量。

    文雲接須彌。

    動大千。

    把虛空。

    入劫燒等。

    非實有其事。

    乃是如來。

    欲格量。

    巧為演說。

    受持此經者。

    為甚難也。

    以謂如是之事。

    本是最難能者。

    若以能持能說此經。

    而格量之。

    亦未為難也。

    唯此經能持說為難耳。

    然此中所言。

    諸餘經典。

    雖極其多。

    總是權教方便而已。

    即以方便權智。

    便能照了故雖能說此難事。

    亦未足為難也。

    若此經。

    非以大乘不思議之實智。

    則不能照了。

    故是難也。

    擲須彌。

    動大千。

    此固是難事。

    而不必說有神通力者。

    縱無神力。

    倘有凡力者。

    亦能之。

    又未為難也。

    若此經。

    非是大乘不思議智慧之力。

    則不能動。

    故是難也。

     △二約書寫格量。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此固是難。

    然是世間之空。

    有凡力者。

    或能為之。

    則猶未為難也。

    若書寫此經。

    乃是第一義空。

    非具大智慧力者則不能。

    故甚為難也。

     △三約讀誦格量。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于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以大地升梵天。

    此固是難事。

    然以世間之地。

    而升世間之天。

    有凡力者。

    設能為之。

    而未足為難也。

    若暫讀誦此經。

    則從實相理地。

    而升第一義天。

    非有大智慧力者不能。

    故甚為難也。

     △四約受持格量。

     假使劫燒。

    擔負幹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衆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于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劫火不燒。

    不為世間無情之火所燒。

    故雖難而未足為難。

    若持此經。

    則不為五住煩惱之火所燒。

    故最為難也。

    八萬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得六神通。

    乃皆是小乘。

    故雖難亦未足為難。

    若能聽聞此經。

    乃是圓實大乘法藏。

    純圓獨妙之部。

    無記化通。

    故最為難也。

    得阿羅漢果。

    亦是小乘羅漢。

    但能殺見思之賊。

    故雖難而猶未難。

    若奉持此經。

    則能殺無明之賊。

    成真羅漢。

    一切世間。

    普應供養。

    故甚為難也。

     △二明益。

     我為佛道。

    于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從始至今者。

    始即最初設化之始。

    終即今日設化之終也。

    言持佛身者。

    若一往而論。

    則佛身是能說。

    此經為所說。

    故能持于所說之經。

    則為已持能說之佛身也。

    若克實而論。

    則此經以諸法實相為體。

    若能持之。

    了知三千諸法。

    相相皆真。

    法法皆實。

    而持佛之法身矣。

    此經以一乘因果為宗。

    若能持之。

    則自能以如實之因。

    克如實之果。

    而持佛之報身矣。

    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

    若能持之。

    則疑無不斷。

    信無不生。

    自能在在流通。

    無方應化。

    而持佛之應身矣。

    既持此經。

    則持佛之三身。

    其益豈不大哉。

    已上初約三佛勸。

    二約格量勸。

    皆先正勸。

    次明益。

    總是第三頌釋迦唱募。

    下四科之中。

    第二勸持至此已竟。

     △三出意。

    謂何以故。

    約于三佛。

    約于格量。

    而番番勸持耶。

    是故意謂。

    能受持者。

    則諸佛為之歡喜。

    為之贊歎。

    而能疾得佛道。

    所以番番而勸持也。

    文為三。

    初重募流通。

     諸善男子。

    于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二明佛歡喜。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暫持之人。

    即為諸佛之所歡喜稱歎者。

    以此經乃是諸佛。

    暢出世之本懷。

    明大事之因緣。

    而共為護念者。

    故能暫持。

    則雖不久。

    而已合諸佛之心矣。

    那得不為歡喜。

    不為稱歎乎。

     △三因成果克。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例道。

     此明因從此經而成。

    果從此經而克也。

    初一行是因成。

    言是則勇猛精進者。

    若持前三教之經。

    則不名勇猛。

    不名精進。

    今能持此甚深一乘圓實難持之經。

    乃是真勇猛真精進也。

    是名持戒者。

    戒以防非止惡為義。

    此經五住之非無不防。

    二死之惡無不止。

    故能持之。

    即名持于具足之戒也。

    此經具乎法界不思議妙行。

    故能持之。

    即名行于頭陀之苦行也。

    次半行是果克。

    其因既成。

    其果自克。

    故能疾得無上佛道也。

    言疾得者。

    即一生超登十地。

    所謂遊于四方直至道場也。

     △四結益。

     能于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于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是真佛子者。

    此經乃是大乘之家業。

    諸佛由此經。

    而得大自在。

    為諸法之王。

    今能讀持此經。

    則能堪紹如來大乘家業。

    亦複能嗣繼法王之位。

    故是真佛子也。

    既為真子。

    則所住之地。

    乃是淳和善順實相之理地。

    以其内運慈悲。

    外見法空。

    則能遮護煩惱諸障。

    而住淳善之地也。

    世間眼者。

    既明其義。

    則能教化天人。

    亦令其解義。

    而得明了。

    故是世間之眼也。

    以上若長行之與重頌。

    皆初則發明多寶湧現。

    以證成此經。

    次明分身遠集。

    以聽聞此經。

    後則發明釋迦唱募。

    以流通此經。

    所以重重發明者。

    正欲證成法師品所明。

    所持之法極其勝。

    而令一切生信不疑故也。

    釋見寶塔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