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來。
故樂說請見多寶之時。
佛即告言。
我分身佛今應當集。
則知到此迹門說畢之時。
分身元應當集。
以助發本門。
即使多寶無此深重之願。
分身亦必集也。
故下分身欲集之時。
則雲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其意元為迹門已竟。
本門宜起。
故應往焉。
既雲并供多寶。
其意又在次焉。
故下偈雲。
又我分身。
來欲聽法。
即欲聽本門之法也。
則知多寶宿願。
與分身欲集。
多相冥合。
此乃全經關鍵。
蓋樞紐乎此也。
△三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願欲見世尊。
分身諸佛。
禮拜供養。
願欲見者。
前來已願見于多寶。
今更聞有分身諸佛。
故亦願欲見也。
△四如來光召。
蓋彼佛雖是釋迦所分之身。
而各有化境。
若非光召。
則無由自來。
故須放光以召也。
必放白毫光者。
以白為衆色之本。
表智為衆德之基。
而此不思議之智光。
釋迦及分身。
同得所證者。
故以此而召。
見之即來文有二。
初召東方。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
即見東方。
五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
寶樹寶衣。
以為莊嚴。
無數千萬億菩薩。
充滿其中。
遍張寶幔。
寶網羅上。
彼國諸佛。
以大妙音。
而說諸法。
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
遍滿諸國。
為衆說法。
及見無量菩薩。
為衆說法者。
主伴同宣也。
△二召九方。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白毫相光。
所照之處。
亦複如是。
△五分身欲集。
爾時十方諸佛。
各告衆菩薩言。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應往者釋迦三周開顯本懷已暢。
大事已明。
迹門之能事畢矣。
而本門可起我當往之以助發也并供多寶者。
多寶顯則證成我釋迦之迹門。
密則實為發起我釋迦之本門。
彼既為證成而來。
則我等皆是釋迦之分身。
則當往彼受其證成。
故亦并供養也。
△六三變淨土又三。
初變娑婆。
時娑婆世界。
即變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八道。
無諸聚落。
村營城邑。
大海江河山川林薮。
燒大寶香。
曼陀羅華。
遍布其地。
以寶網幔。
羅覆其上。
懸諸寶鈴。
唯留此會衆。
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是時諸佛。
各将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
至娑婆世界。
各到寶樹下。
一一寶樹。
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莊嚴。
諸寶樹下。
皆有師子之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爾時諸佛。
各于此座。
結加趺坐。
如是展轉。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而于釋迦牟尼佛。
一方所分之身。
猶故未盡。
即變清淨者。
此正即染而淨也。
各将一大菩薩者。
佛是果人。
菩薩是因人。
果不離因。
因不離果。
故諸佛各将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也。
又佛是實。
菩薩是權。
權實不相遠離。
而是一體。
故諸佛各将一菩薩。
以為侍者也。
此三變淨土。
若就文而論。
秪是欲容受諸佛來坐及表即染是淨而已。
若就意而論。
蓋如來出世本意。
欲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凡夫著有之知見。
二乘着空之知見。
菩薩着中之知見。
此等皆與佛之知見。
大相懸絕。
此中若過去之多寶。
若現在之釋迦。
若十方之分身。
雖古今近遠。
彼此一多之不等。
而同一佛之知見。
同一實相境界。
既同一佛之知見。
豈更容于若凡夫。
若二乘。
若菩薩等之知見耶。
故初變淨土。
正欲泯凡夫著有之知見。
次變淨土。
正欲泯二乘着空之知見。
三變淨土。
正欲泯菩薩着中之知見也。
既著有着空着中之知見皆泯。
則同一非有非空非中。
如來之知見也。
而九界皆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方始如來本意。
得以滿足耳。
△二變八方。
時釋迦牟尼佛。
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
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
及阿修羅。
又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
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樹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嚴飾。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種種諸寶。
以為莊校。
亦無大海江河。
及目真鄰陀山。
摩诃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
遍覆其上。
懸諸幡蓋。
燒大寶香。
諸天寶華。
遍布其地。
△三重更變。
釋迦牟尼佛。
為諸佛當來坐故。
複于八方。
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
及阿修羅。
又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
亦以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樹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莊嚴。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
及目真鄰陀山。
摩诃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
遍覆其上。
懸諸幡蓋。
燒大寶香。
諸天寶華。
遍布其地。
△七分身正集。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
所分之身。
百千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國土中。
諸佛各各說法。
來集于此。
如是次第。
十方諸佛。
皆悉來集。
坐于八方。
爾時一一方。
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諸佛如來。
遍滿其中。
各各說法來集者。
諸佛各于本土。
說法教化。
今因釋迦光召。
來入此娑婆世界也。
△八欲開寶塔五。
初諸佛遣問。
是時諸佛。
各在寶樹下。
坐師子座。
皆遣侍者。
問訊釋迦牟尼佛。
各赍寶華滿掬。
而告之言。
善男子。
汝往詣耆阇崛山。
釋迦牟尼佛所。
如我辭曰。
少病少惱。
氣力安樂。
及菩薩聲聞衆。
悉安隐不。
以此寶華。
散佛供養。
而作是言。
彼某甲佛。
與欲開此寶塔。
諸佛遣使。
亦複如是。
皆遣侍者者。
諸佛是所分之身。
釋迦是能分之身。
雖有能所。
同一身心。
豈有自己身心。
即問訊于自己之身心。
故皆遣侍者為問。
不自問也。
少病者。
如來之病。
由衆生病。
若衆生少病。
即如來之少病也。
少惱者。
若衆生不能于大進修。
難可化度。
則如來有憂惱。
若衆生易度。
即如來之少惱也。
氣力安隐者。
若大事因緣未明。
出世本懷未暢。
則未安隐。
若大事因緣明。
本懷暢。
即如來之氣力安隐也。
菩薩聲聞悉安隐者。
若聲聞未能斷集證滅。
菩薩為彼六蔽所障。
則未免五濁八苦所燒。
未得安隐。
若聲聞能成于四谛。
菩薩能成于六度。
即菩薩與聲聞。
悉皆安隐也。
又聲聞但依四谛。
菩薩但依六度。
則猶未安隐。
若三乘同會一乘。
乃名安隐也。
與欲開此寶塔者。
謂大樂說菩薩。
願欲見彼佛身。
而欲開此寶塔。
我等分身諸佛。
亦欲同彼願。
亦欲開此寶塔。
見彼佛身。
并得供養也。
△二正開寶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
見所分身佛。
悉已來集。
各各坐于師子之座。
皆聞諸佛。
與欲同開寶塔。
即從座起。
住虛空中。
一切四衆。
起立合掌。
一心觀佛。
于是釋迦牟尼佛。
以右指開七寶塔戶。
出大音聲。
如卻關鑰。
開大城門。
住虛空中者。
塔既非出而出。
從實相地出。
非住而住。
住于第一義空。
今欲開此寶塔。
故亦非起而起。
從諸法空座起。
非住而住。
住于第一義空之中也。
開寶塔戶者。
開權也。
以右指開塔戶者。
表于權智開權理也。
前以寶塔。
表果德法身。
則是實理。
今表權者。
乃同體即實之權也。
如卻關鑰二句。
例明開出塔戶之聲也。
關者。
即掩門之橫木。
鑰即鎖也。
劫即除也。
除去關鑰。
如城門開。
出是大聲。
今開塔之聲亦然耳。
△三四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
皆見多寶如來。
于寶塔中。
坐師子座。
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又聞其言。
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
快說是法華經。
我為聽是經故。
而來至此。
爾時四衆等。
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
滅度佛。
說如是言。
歎未曾有。
以天寶華聚。
散多寶佛。
及釋迦牟尼佛上。
衆會皆見如來者。
表于開權之時。
即顯實相也。
又聞言善哉者。
顯即證成于迹門。
快說是法華經。
密即發起于本門也。
上來三周所說已竟。
今又言快說者。
蓋上之所說。
但是迹門。
迹門既畢。
本門宜起。
故勸請釋迦快說長遠之本也。
歎未曾有者。
四衆聞上迹門所說。
已是甚為希有。
今迹說已竟。
而多寶如來。
又請釋迦快說是經。
豈重說于三周。
或更說何法。
此則比前所說。
愈為希有矣。
故歎未曾有也。
以華散佛者。
表于圓因能克圓果也。
然散二佛者。
釋迦是今佛。
多寶是古佛。
所證之果是同。
則克果之時。
不但克于今佛之果。
亦能克于古佛之果。
故散華以供二佛。
為表顯也。
△四分座令坐。
爾時多寶佛。
于寶塔中。
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
可就此座。
即時釋迦牟尼佛。
入其塔中。
坐其半座。
結加趺坐。
初分座。
次即時下正坐。
古佛滅度已久。
而令今佛坐座。
則滅非滅也。
今佛現在說法者。
而入久滅古佛之塔。
則生非生也。
所以滅非滅。
而生非生者。
以所證之果德法身。
元非生滅故也。
△五四衆請加。
爾時大衆。
見二如來。
在七寶塔中。
師子座上。
結加趺坐。
各作是念。
佛坐高遠。
惟願如來。
以神通力。
令我等輩。
俱處虛空。
即時釋迦牟尼佛。
以神通力。
令諸大衆。
皆在虛空。
皆在虛空者。
皆處于第一義空也。
當知多寶是古佛。
釋迦是今佛。
多寶釋迦是佛。
四衆人天是生。
佛則是聖。
生則是凡。
聖則是果。
凡則是因。
果則是悟。
因則是迷。
悟則是淨。
迷則是染。
如是之相。
種種不同。
亦皆同處第一義空之中。
正顯今古一如。
生佛平等。
凡聖同源。
因果一緻。
迷悟同體。
染淨不二故也。
△三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
普告四衆。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
廣說妙法華經。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
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唱即唱入涅槃。
募即募覓流通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者。
雖迹門所說将竟。
而古佛未為證成。
分身未為助發。
則如來未即唱滅。
而募流通也。
今古佛既為證成。
分身已為助發。
則顯迹門所說。
不唯上同古佛。
亦且遠合十方。
更無有謬。
人必信者。
故便為唱募。
以微妙廣大之音聲。
普诏告于天人四衆也。
誰能廣說妙法華經。
即募覓流通。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即唱入涅槃也。
言不久當入者。
蓋本門雖則未明。
而迹門能事已畢。
所謂三周之說竟。
四衆之記圓。
佛之知見開。
出世本懷暢。
重明方軌弘通之式既張。
更得證成募覓之緣已舉。
則一期化導将終。
故入涅槃。
在不久也。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者。
若佛在世。
則自為宣演。
若佛滅度。
必假人弘。
故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之所在也。
所在有二。
近則在于法師品中因藥王所告。
八萬大士。
及持品中。
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
遠則在于湧出品中。
下方菩薩也。
言妙法華經付囑有在者。
則略舉經題。
全收一部。
故本雖未說。
而有在之言。
實通于遠。
不局迹也。
△二偈頌三。
初頌寶塔湧出。
二頌分身遠集。
三頌釋迦唱募。
初二。
初勸進。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雲何。
不勤為法。
尚為法來者。
彼佛已修已證此之妙法。
又久已滅度。
尚為聽是經而來。
今現前諸人。
雖則已聞此經。
然未能已修已證此妙法者。
豈可不為修證弘通耶。
△二正頌。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言處處聽法者。
故樂說請見多寶之時。
佛即告言。
我分身佛今應當集。
則知到此迹門說畢之時。
分身元應當集。
以助發本門。
即使多寶無此深重之願。
分身亦必集也。
故下分身欲集之時。
則雲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其意元為迹門已竟。
本門宜起。
故應往焉。
既雲并供多寶。
其意又在次焉。
故下偈雲。
又我分身。
來欲聽法。
即欲聽本門之法也。
則知多寶宿願。
與分身欲集。
多相冥合。
此乃全經關鍵。
蓋樞紐乎此也。
△三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
我等亦願欲見世尊。
分身諸佛。
禮拜供養。
願欲見者。
前來已願見于多寶。
今更聞有分身諸佛。
故亦願欲見也。
△四如來光召。
蓋彼佛雖是釋迦所分之身。
而各有化境。
若非光召。
則無由自來。
故須放光以召也。
必放白毫光者。
以白為衆色之本。
表智為衆德之基。
而此不思議之智光。
釋迦及分身。
同得所證者。
故以此而召。
見之即來文有二。
初召東方。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
即見東方。
五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
寶樹寶衣。
以為莊嚴。
無數千萬億菩薩。
充滿其中。
遍張寶幔。
寶網羅上。
彼國諸佛。
以大妙音。
而說諸法。
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
遍滿諸國。
為衆說法。
及見無量菩薩。
為衆說法者。
主伴同宣也。
△二召九方。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白毫相光。
所照之處。
亦複如是。
△五分身欲集。
爾時十方諸佛。
各告衆菩薩言。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應往者釋迦三周開顯本懷已暢。
大事已明。
迹門之能事畢矣。
而本門可起我當往之以助發也并供多寶者。
多寶顯則證成我釋迦之迹門。
密則實為發起我釋迦之本門。
彼既為證成而來。
則我等皆是釋迦之分身。
則當往彼受其證成。
故亦并供養也。
△六三變淨土又三。
初變娑婆。
時娑婆世界。
即變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八道。
無諸聚落。
村營城邑。
大海江河山川林薮。
燒大寶香。
曼陀羅華。
遍布其地。
以寶網幔。
羅覆其上。
懸諸寶鈴。
唯留此會衆。
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是時諸佛。
各将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
至娑婆世界。
各到寶樹下。
一一寶樹。
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莊嚴。
諸寶樹下。
皆有師子之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爾時諸佛。
各于此座。
結加趺坐。
如是展轉。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而于釋迦牟尼佛。
一方所分之身。
猶故未盡。
即變清淨者。
此正即染而淨也。
各将一大菩薩者。
佛是果人。
菩薩是因人。
果不離因。
因不離果。
故諸佛各将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也。
又佛是實。
菩薩是權。
權實不相遠離。
而是一體。
故諸佛各将一菩薩。
以為侍者也。
此三變淨土。
若就文而論。
秪是欲容受諸佛來坐及表即染是淨而已。
若就意而論。
蓋如來出世本意。
欲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凡夫著有之知見。
二乘着空之知見。
菩薩着中之知見。
此等皆與佛之知見。
大相懸絕。
此中若過去之多寶。
若現在之釋迦。
若十方之分身。
雖古今近遠。
彼此一多之不等。
而同一佛之知見。
同一實相境界。
既同一佛之知見。
豈更容于若凡夫。
若二乘。
若菩薩等之知見耶。
故初變淨土。
正欲泯凡夫著有之知見。
次變淨土。
正欲泯二乘着空之知見。
三變淨土。
正欲泯菩薩着中之知見也。
既著有着空着中之知見皆泯。
則同一非有非空非中。
如來之知見也。
而九界皆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方始如來本意。
得以滿足耳。
△二變八方。
時釋迦牟尼佛。
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
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
及阿修羅。
又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
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樹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嚴飾。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種種諸寶。
以為莊校。
亦無大海江河。
及目真鄰陀山。
摩诃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
遍覆其上。
懸諸幡蓋。
燒大寶香。
諸天寶華。
遍布其地。
△三重更變。
釋迦牟尼佛。
為諸佛當來坐故。
複于八方。
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
及阿修羅。
又移諸天人。
置于他土。
所化之國。
亦以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樹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莊嚴。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亦無大海江河。
及目真鄰陀山。
摩诃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通為一佛國土。
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
遍覆其上。
懸諸幡蓋。
燒大寶香。
諸天寶華。
遍布其地。
△七分身正集。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
所分之身。
百千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國土中。
諸佛各各說法。
來集于此。
如是次第。
十方諸佛。
皆悉來集。
坐于八方。
爾時一一方。
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諸佛如來。
遍滿其中。
各各說法來集者。
諸佛各于本土。
說法教化。
今因釋迦光召。
來入此娑婆世界也。
△八欲開寶塔五。
初諸佛遣問。
是時諸佛。
各在寶樹下。
坐師子座。
皆遣侍者。
問訊釋迦牟尼佛。
各赍寶華滿掬。
而告之言。
善男子。
汝往詣耆阇崛山。
釋迦牟尼佛所。
如我辭曰。
少病少惱。
氣力安樂。
及菩薩聲聞衆。
悉安隐不。
以此寶華。
散佛供養。
而作是言。
彼某甲佛。
與欲開此寶塔。
諸佛遣使。
亦複如是。
皆遣侍者者。
諸佛是所分之身。
釋迦是能分之身。
雖有能所。
同一身心。
豈有自己身心。
即問訊于自己之身心。
故皆遣侍者為問。
不自問也。
少病者。
如來之病。
由衆生病。
若衆生少病。
即如來之少病也。
少惱者。
若衆生不能于大進修。
難可化度。
則如來有憂惱。
若衆生易度。
即如來之少惱也。
氣力安隐者。
若大事因緣未明。
出世本懷未暢。
則未安隐。
若大事因緣明。
本懷暢。
即如來之氣力安隐也。
菩薩聲聞悉安隐者。
若聲聞未能斷集證滅。
菩薩為彼六蔽所障。
則未免五濁八苦所燒。
未得安隐。
若聲聞能成于四谛。
菩薩能成于六度。
即菩薩與聲聞。
悉皆安隐也。
又聲聞但依四谛。
菩薩但依六度。
則猶未安隐。
若三乘同會一乘。
乃名安隐也。
與欲開此寶塔者。
謂大樂說菩薩。
願欲見彼佛身。
而欲開此寶塔。
我等分身諸佛。
亦欲同彼願。
亦欲開此寶塔。
見彼佛身。
并得供養也。
△二正開寶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
見所分身佛。
悉已來集。
各各坐于師子之座。
皆聞諸佛。
與欲同開寶塔。
即從座起。
住虛空中。
一切四衆。
起立合掌。
一心觀佛。
于是釋迦牟尼佛。
以右指開七寶塔戶。
出大音聲。
如卻關鑰。
開大城門。
住虛空中者。
塔既非出而出。
從實相地出。
非住而住。
住于第一義空。
今欲開此寶塔。
故亦非起而起。
從諸法空座起。
非住而住。
住于第一義空之中也。
開寶塔戶者。
開權也。
以右指開塔戶者。
表于權智開權理也。
前以寶塔。
表果德法身。
則是實理。
今表權者。
乃同體即實之權也。
如卻關鑰二句。
例明開出塔戶之聲也。
關者。
即掩門之橫木。
鑰即鎖也。
劫即除也。
除去關鑰。
如城門開。
出是大聲。
今開塔之聲亦然耳。
△三四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
皆見多寶如來。
于寶塔中。
坐師子座。
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又聞其言。
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佛。
快說是法華經。
我為聽是經故。
而來至此。
爾時四衆等。
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
滅度佛。
說如是言。
歎未曾有。
以天寶華聚。
散多寶佛。
及釋迦牟尼佛上。
衆會皆見如來者。
表于開權之時。
即顯實相也。
又聞言善哉者。
顯即證成于迹門。
快說是法華經。
密即發起于本門也。
上來三周所說已竟。
今又言快說者。
蓋上之所說。
但是迹門。
迹門既畢。
本門宜起。
故勸請釋迦快說長遠之本也。
歎未曾有者。
四衆聞上迹門所說。
已是甚為希有。
今迹說已竟。
而多寶如來。
又請釋迦快說是經。
豈重說于三周。
或更說何法。
此則比前所說。
愈為希有矣。
故歎未曾有也。
以華散佛者。
表于圓因能克圓果也。
然散二佛者。
釋迦是今佛。
多寶是古佛。
所證之果是同。
則克果之時。
不但克于今佛之果。
亦能克于古佛之果。
故散華以供二佛。
為表顯也。
△四分座令坐。
爾時多寶佛。
于寶塔中。
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
可就此座。
即時釋迦牟尼佛。
入其塔中。
坐其半座。
結加趺坐。
初分座。
次即時下正坐。
古佛滅度已久。
而令今佛坐座。
則滅非滅也。
今佛現在說法者。
而入久滅古佛之塔。
則生非生也。
所以滅非滅。
而生非生者。
以所證之果德法身。
元非生滅故也。
△五四衆請加。
爾時大衆。
見二如來。
在七寶塔中。
師子座上。
結加趺坐。
各作是念。
佛坐高遠。
惟願如來。
以神通力。
令我等輩。
俱處虛空。
即時釋迦牟尼佛。
以神通力。
令諸大衆。
皆在虛空。
皆在虛空者。
皆處于第一義空也。
當知多寶是古佛。
釋迦是今佛。
多寶釋迦是佛。
四衆人天是生。
佛則是聖。
生則是凡。
聖則是果。
凡則是因。
果則是悟。
因則是迷。
悟則是淨。
迷則是染。
如是之相。
種種不同。
亦皆同處第一義空之中。
正顯今古一如。
生佛平等。
凡聖同源。
因果一緻。
迷悟同體。
染淨不二故也。
△三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
普告四衆。
誰能于此娑婆國土。
廣說妙法華經。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
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唱即唱入涅槃。
募即募覓流通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者。
雖迹門所說将竟。
而古佛未為證成。
分身未為助發。
則如來未即唱滅。
而募流通也。
今古佛既為證成。
分身已為助發。
則顯迹門所說。
不唯上同古佛。
亦且遠合十方。
更無有謬。
人必信者。
故便為唱募。
以微妙廣大之音聲。
普诏告于天人四衆也。
誰能廣說妙法華經。
即募覓流通。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即唱入涅槃也。
言不久當入者。
蓋本門雖則未明。
而迹門能事已畢。
所謂三周之說竟。
四衆之記圓。
佛之知見開。
出世本懷暢。
重明方軌弘通之式既張。
更得證成募覓之緣已舉。
則一期化導将終。
故入涅槃。
在不久也。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者。
若佛在世。
則自為宣演。
若佛滅度。
必假人弘。
故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之所在也。
所在有二。
近則在于法師品中因藥王所告。
八萬大士。
及持品中。
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
遠則在于湧出品中。
下方菩薩也。
言妙法華經付囑有在者。
則略舉經題。
全收一部。
故本雖未說。
而有在之言。
實通于遠。
不局迹也。
△二偈頌三。
初頌寶塔湧出。
二頌分身遠集。
三頌釋迦唱募。
初二。
初勸進。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雲何。
不勤為法。
尚為法來者。
彼佛已修已證此之妙法。
又久已滅度。
尚為聽是經而來。
今現前諸人。
雖則已聞此經。
然未能已修已證此妙法者。
豈可不為修證弘通耶。
△二正頌。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言處處聽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