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合。
初三。
初頌親友系珠譬。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系着内衣裡。
默與而舍去。
△二頌得少為足譬。
時卧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内衣裡。
有無價寶珠。
△三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财物。
五欲而自恣。
△二廣合三。
初頌合親友系珠譬。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二頌合得少為足譬。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三頌合親友覺悟譬。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言我今從佛聞者。
即前聞佛别記之中。
謂五百比丘當作佛者。
同号普明。
及聞劫國莊嚴。
正像等事。
故雲身心遍歡喜也。
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學無學别記一品者。
以其因中。
同為學無學人。
故果上名号。
劫國衆數正像。
皆悉同等。
所以經家結集。
别為一品也。
研真斷惑。
名之為學。
真窮惑盡。
名為無學。
四十年前。
有此二号之人。
到今法華會上。
所言學人。
則不但研于偏真。
亦且研于圓真。
不但斷于見思。
亦且斷于無明。
所言無學者。
則不但窮于偏真。
亦且将窮于圓真。
不但盡于見思。
亦且将盡于無明。
故仍其舊曰授學無學人記品也。
△品文分二。
初請記。
二與記。
初有二。
初二人請。
二二千請。
初又二。
初默念請。
爾時阿難羅睺羅。
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設得授記。
不亦快乎。
每自思惟者。
非一番一度。
而言每也。
謂見法說之後。
授舍利弗記。
我等即自思惟。
次見譬說之後。
授四人記。
我等又自思惟。
次見因緣說後。
授富樓那等記。
我等更自思惟。
雲何思。
謂彼聲聞。
而得于記。
則我等亦是聲聞。
亦可得記。
然初番思惟。
彼是上根。
故能得記。
我等則非上根。
次番思惟。
彼是中根。
故能得記。
我等則非中根。
今乃思惟。
彼是下根。
而亦得記。
則我等亦從因緣而得悟。
同是下根。
亦必能得于記也。
如此三番思惟。
故言每也。
然雖自思惟。
亦應得記。
又未便敢自決。
故更思惟雲。
設使果亦得記。
不亦快乎。
蓋彼聲聞。
皆已得記者。
本是菩薩。
若我等得記。
亦本是菩薩。
既本菩薩。
則元欲成佛。
今設得記。
則滿本所願矣。
安得不為之快乎。
△二發言請。
即從座起。
到于佛前。
頭面禮足。
俱白佛言。
世尊我等于此亦應有分。
唯有如來。
我等所歸。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
所見知識。
阿難常為侍者。
護持法藏。
羅睺羅是佛之子。
若佛見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我願既滿。
衆望亦足。
願既滿者。
有今昔二願。
今之願者。
一是侍者。
最為近者。
一是佛子。
最為親者。
若複得記。
則滿今日之願也。
昔之願者。
即于大通佛所。
發願求于無上菩提。
今若授記。
則亦滿昔日之願也。
△二二千請。
爾時學無學。
聲聞弟子二千人。
皆從座起。
偏袒右肩。
到于佛前。
一心合掌。
瞻仰世尊。
如阿難羅睺羅所願。
住立一面。
如所願者。
即前昔日之願。
今日之願也。
住立一面者。
即立之以待也。
△二與記二。
初與二人記。
二與二千記。
初有二。
初與阿難記。
二與羅雲記。
初四。
初如來授記。
爾時佛告阿難。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
護持法藏。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化二十千萬億。
恒河沙諸菩薩等。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名常立勝幡。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劫名妙音遍滿。
其佛壽命。
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
若人于千萬億。
無量阿僧祇劫中。
算數校計。
不能得知。
正法住世。
倍于壽命。
像法住世。
複倍正法。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為十方無量。
千萬億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
所共贊歎。
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複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衆生。
于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此有長行偈頌。
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者。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具足多聞智慧。
今聞法華。
則所有之智慧。
橫則亘乎法界而自由。
豎則徹乎三谛而通達。
既橫亘又豎徹。
于諸法中。
得大自在。
故稱為王。
若欲假喻發明。
其慧橫亘則如山。
豎徹則如海。
故名山海慧自在通王也。
國名常立勝幡者。
幡有轉動之義。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故至果時。
能說法教化一切。
令其轉邪歸正。
轉小歸大。
轉偏歸圓。
故其國名常立勝幡也。
劫名妙音遍滿者。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故至果時。
所有說法音聲。
能随意遍滿十方。
故劫名妙音遍滿也。
十方諸佛。
共歎其德者。
以其能持法藏。
則諸佛所有之法。
賴其流通。
而得不失。
故成佛之時。
為諸佛共歎也。
偈中言。
種佛道因緣者。
以衆生聞于彼佛所說之法。
則成了因。
如所聞而起行。
則成緣因。
緣了既成。
正因從是而可顯發矣。
故言種佛道因緣也。
△二菩薩疑念。
爾時會中。
新發意菩薩八千人。
鹹作是念。
我等尚不聞。
諸大菩薩。
得如是記。
有何因緣。
而諸聲聞。
得如是決。
謂菩薩常有授記。
而無如此國土莊嚴。
壽命長遠之決。
今聲聞人。
不知何因何緣。
而得授記。
如是之決也。
所以有此疑者。
由其新發意。
則無明全未破。
道眼猶未明故也。
△三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
知諸菩薩。
心之所念。
而告之曰。
諸善男子。
我與阿難等。
于空王佛所。
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勤精進。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
亦護将來諸佛法藏。
教化成就。
諸菩薩衆。
其本願如是。
故獲斯記。
謂以何因緣。
而得是決。
蓋由阿難是我同學。
亦複同時發心。
故迹雖聲聞。
而本是菩薩。
由其常樂多聞。
故迹為聲聞。
而誓願持于諸佛法藏。
由我則常勤精進。
故以得成菩提。
以其同我發心。
而本是菩薩因緣。
又其誓願。
護持諸佛法藏之因緣。
故授記而得如是之決也。
△四阿難述歎。
阿難面于佛前。
自聞授記。
及國土莊嚴。
所願具足。
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
過去無量。
千萬億諸佛法藏。
通達無礙。
如今所聞。
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
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複疑。
安住于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亦有長行偈頌。
即時憶念等者。
蓋阿難本雖菩薩。
而為聲聞之迹所覆。
今聞開迹顯本。
故即能憶念過去法藏。
以及本願也。
然法藏。
是其所持者。
故能憶之。
本願即同時于空王佛所。
所發之願也。
△二與羅雲記。
爾時佛告羅睺羅。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蹈七寶華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當供養十世界。
微塵等數。
諸佛如來。
常為諸佛。
而作長子。
猶如今也。
是蹈七寶華佛。
國土莊嚴。
壽命劫數。
所化弟子。
正法像法。
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
亦為此佛。
而作長子。
過是已後。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于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衆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于佛法。
以求無上道。
此亦有長行偈頌。
佛号蹈七寶華者。
以其因中。
能修密行之因。
而果不離因。
因為果所履踐。
故号蹈七寶華。
七寶華者。
即七覺淨華也。
△二與二千記三。
初念請。
爾時世尊。
見學無學二千人。
其意柔軟。
寂然清淨。
一心觀佛。
其意等者。
以其至此。
已得柔和軟順。
不複如前。
厭四生如牢獄。
觀三界若癰瘡也。
已能破于無明。
故言清淨。
一心觀佛。
欲得授記也。
△二與記。
佛告阿難。
汝見是學無學。
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
當供養五十世界。
微塵數諸佛如來。
恭敬尊重。
護持法藏。
末後同時。
于十方國。
各得成佛。
皆同一号。
名曰寶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壽命一劫。
國土莊嚴。
聲聞菩薩。
正法像法。
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于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于十方國。
悉同一名号。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
度十方衆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于涅槃。
此又有長行偈頌。
言同時成佛者。
即同日出家。
同時悟道也。
号寶相者。
聞于三周之說。
已得解悟。
具足一切法财。
實相之理。
即就其所解以立名。
故言寶相也。
偈中言證無上慧者。
證有相似分證究竟不同。
此非相似。
又非究竟。
乃分證之證也。
△三陳解。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
聞佛授記。
歡喜踴躍。
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慧燈明者。
乃法喻兼舉。
當知日則照晝。
月則照夜。
今如來法說一周。
以被上根。
而身子得記。
如日之照晝也。
又以喻說一周。
以被中根。
令四大弟子。
亦得授記者。
如月之照夜矣。
我等乃是下根之人。
于法譬後。
聞因緣說一周。
才能領解。
而得授記。
如日月之照。
所不能及者。
唯燈能繼之。
故其陳解。
以喻燈明。
而贊于佛也。
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若欲叙其此品之來由。
蓋如來出世本懷。
唯欲發明一大事因緣。
總由衆生之機未契。
而時未至。
故逗留四十餘年。
直至今日靈山高會。
方乃其時。
由是而一光東照。
六瑞全彰。
慈氏如是。
而騰疑緻請。
妙德如是。
而忖古酬答。
此總為一經之由緻。
由緻既彰。
正宗可起。
是以世尊從三昧。
安詳而起。
轉形成聲。
初則寄言。
以歎諸佛二智。
次則絕言。
以歎諸佛二境。
智固權實一如。
境固不可心思。
智亦不可言議。
唯其境智同源。
權實一體。
此諸佛之所以得為諸佛。
釋迦之所以得為釋迦也。
次之略開其權。
略顯其實。
則有四衆生疑動執。
即大智如舍利弗者。
亦複不知何因何緣。
乃請之又請。
而如來則止之又止。
所以止而不說者。
以由上慢在會故也。
及乎五千退去。
則此衆無複枝葉。
如來即廣為之開顯。
然機有上中下根之不等。
緻說有法譬因緣之不同。
至此而三周之說既畢。
四衆之記既圓。
則大事因緣已明。
出世本懷已暢。
迹門正說能事。
盡于此矣。
而如來說此一經。
其意
初三。
初頌親友系珠譬。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系着内衣裡。
默與而舍去。
△二頌得少為足譬。
時卧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内衣裡。
有無價寶珠。
△三頌親友覺悟譬。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财物。
五欲而自恣。
△二廣合三。
初頌合親友系珠譬。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二頌合得少為足譬。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三頌合親友覺悟譬。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言我今從佛聞者。
即前聞佛别記之中。
謂五百比丘當作佛者。
同号普明。
及聞劫國莊嚴。
正像等事。
故雲身心遍歡喜也。
釋五百弟子受記品竟。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學無學别記一品者。
以其因中。
同為學無學人。
故果上名号。
劫國衆數正像。
皆悉同等。
所以經家結集。
别為一品也。
研真斷惑。
名之為學。
真窮惑盡。
名為無學。
四十年前。
有此二号之人。
到今法華會上。
所言學人。
則不但研于偏真。
亦且研于圓真。
不但斷于見思。
亦且斷于無明。
所言無學者。
則不但窮于偏真。
亦且将窮于圓真。
不但盡于見思。
亦且将盡于無明。
故仍其舊曰授學無學人記品也。
△品文分二。
初請記。
二與記。
初有二。
初二人請。
二二千請。
初又二。
初默念請。
爾時阿難羅睺羅。
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設得授記。
不亦快乎。
每自思惟者。
非一番一度。
而言每也。
謂見法說之後。
授舍利弗記。
我等即自思惟。
次見譬說之後。
授四人記。
我等又自思惟。
次見因緣說後。
授富樓那等記。
我等更自思惟。
雲何思。
謂彼聲聞。
而得于記。
則我等亦是聲聞。
亦可得記。
然初番思惟。
彼是上根。
故能得記。
我等則非上根。
次番思惟。
彼是中根。
故能得記。
我等則非中根。
今乃思惟。
彼是下根。
而亦得記。
則我等亦從因緣而得悟。
同是下根。
亦必能得于記也。
如此三番思惟。
故言每也。
然雖自思惟。
亦應得記。
又未便敢自決。
故更思惟雲。
設使果亦得記。
不亦快乎。
蓋彼聲聞。
皆已得記者。
本是菩薩。
若我等得記。
亦本是菩薩。
既本菩薩。
則元欲成佛。
今設得記。
則滿本所願矣。
安得不為之快乎。
△二發言請。
即從座起。
到于佛前。
頭面禮足。
俱白佛言。
世尊我等于此亦應有分。
唯有如來。
我等所歸。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
所見知識。
阿難常為侍者。
護持法藏。
羅睺羅是佛之子。
若佛見授。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我願既滿。
衆望亦足。
願既滿者。
有今昔二願。
今之願者。
一是侍者。
最為近者。
一是佛子。
最為親者。
若複得記。
則滿今日之願也。
昔之願者。
即于大通佛所。
發願求于無上菩提。
今若授記。
則亦滿昔日之願也。
△二二千請。
爾時學無學。
聲聞弟子二千人。
皆從座起。
偏袒右肩。
到于佛前。
一心合掌。
瞻仰世尊。
如阿難羅睺羅所願。
住立一面。
如所願者。
即前昔日之願。
今日之願也。
住立一面者。
即立之以待也。
△二與記二。
初與二人記。
二與二千記。
初有二。
初與阿難記。
二與羅雲記。
初四。
初如來授記。
爾時佛告阿難。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
護持法藏。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化二十千萬億。
恒河沙諸菩薩等。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名常立勝幡。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劫名妙音遍滿。
其佛壽命。
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
若人于千萬億。
無量阿僧祇劫中。
算數校計。
不能得知。
正法住世。
倍于壽命。
像法住世。
複倍正法。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為十方無量。
千萬億恒河沙等。
諸佛如來。
所共贊歎。
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複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衆生。
于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此有長行偈頌。
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者。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具足多聞智慧。
今聞法華。
則所有之智慧。
橫則亘乎法界而自由。
豎則徹乎三谛而通達。
既橫亘又豎徹。
于諸法中。
得大自在。
故稱為王。
若欲假喻發明。
其慧橫亘則如山。
豎徹則如海。
故名山海慧自在通王也。
國名常立勝幡者。
幡有轉動之義。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故至果時。
能說法教化一切。
令其轉邪歸正。
轉小歸大。
轉偏歸圓。
故其國名常立勝幡也。
劫名妙音遍滿者。
以其因中。
能持法藏。
故至果時。
所有說法音聲。
能随意遍滿十方。
故劫名妙音遍滿也。
十方諸佛。
共歎其德者。
以其能持法藏。
則諸佛所有之法。
賴其流通。
而得不失。
故成佛之時。
為諸佛共歎也。
偈中言。
種佛道因緣者。
以衆生聞于彼佛所說之法。
則成了因。
如所聞而起行。
則成緣因。
緣了既成。
正因從是而可顯發矣。
故言種佛道因緣也。
△二菩薩疑念。
爾時會中。
新發意菩薩八千人。
鹹作是念。
我等尚不聞。
諸大菩薩。
得如是記。
有何因緣。
而諸聲聞。
得如是決。
謂菩薩常有授記。
而無如此國土莊嚴。
壽命長遠之決。
今聲聞人。
不知何因何緣。
而得授記。
如是之決也。
所以有此疑者。
由其新發意。
則無明全未破。
道眼猶未明故也。
△三如來釋疑。
爾時世尊。
知諸菩薩。
心之所念。
而告之曰。
諸善男子。
我與阿難等。
于空王佛所。
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勤精進。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
亦護将來諸佛法藏。
教化成就。
諸菩薩衆。
其本願如是。
故獲斯記。
謂以何因緣。
而得是決。
蓋由阿難是我同學。
亦複同時發心。
故迹雖聲聞。
而本是菩薩。
由其常樂多聞。
故迹為聲聞。
而誓願持于諸佛法藏。
由我則常勤精進。
故以得成菩提。
以其同我發心。
而本是菩薩因緣。
又其誓願。
護持諸佛法藏之因緣。
故授記而得如是之決也。
△四阿難述歎。
阿難面于佛前。
自聞授記。
及國土莊嚴。
所願具足。
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
過去無量。
千萬億諸佛法藏。
通達無礙。
如今所聞。
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
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複疑。
安住于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亦有長行偈頌。
即時憶念等者。
蓋阿難本雖菩薩。
而為聲聞之迹所覆。
今聞開迹顯本。
故即能憶念過去法藏。
以及本願也。
然法藏。
是其所持者。
故能憶之。
本願即同時于空王佛所。
所發之願也。
△二與羅雲記。
爾時佛告羅睺羅。
汝于來世。
當得作佛。
号蹈七寶華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當供養十世界。
微塵等數。
諸佛如來。
常為諸佛。
而作長子。
猶如今也。
是蹈七寶華佛。
國土莊嚴。
壽命劫數。
所化弟子。
正法像法。
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
亦為此佛。
而作長子。
過是已後。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于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衆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于佛法。
以求無上道。
此亦有長行偈頌。
佛号蹈七寶華者。
以其因中。
能修密行之因。
而果不離因。
因為果所履踐。
故号蹈七寶華。
七寶華者。
即七覺淨華也。
△二與二千記三。
初念請。
爾時世尊。
見學無學二千人。
其意柔軟。
寂然清淨。
一心觀佛。
其意等者。
以其至此。
已得柔和軟順。
不複如前。
厭四生如牢獄。
觀三界若癰瘡也。
已能破于無明。
故言清淨。
一心觀佛。
欲得授記也。
△二與記。
佛告阿難。
汝見是學無學。
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
當供養五十世界。
微塵數諸佛如來。
恭敬尊重。
護持法藏。
末後同時。
于十方國。
各得成佛。
皆同一号。
名曰寶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壽命一劫。
國土莊嚴。
聲聞菩薩。
正法像法。
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于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于十方國。
悉同一名号。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
度十方衆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于涅槃。
此又有長行偈頌。
言同時成佛者。
即同日出家。
同時悟道也。
号寶相者。
聞于三周之說。
已得解悟。
具足一切法财。
實相之理。
即就其所解以立名。
故言寶相也。
偈中言證無上慧者。
證有相似分證究竟不同。
此非相似。
又非究竟。
乃分證之證也。
△三陳解。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
聞佛授記。
歡喜踴躍。
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慧燈明者。
乃法喻兼舉。
當知日則照晝。
月則照夜。
今如來法說一周。
以被上根。
而身子得記。
如日之照晝也。
又以喻說一周。
以被中根。
令四大弟子。
亦得授記者。
如月之照夜矣。
我等乃是下根之人。
于法譬後。
聞因緣說一周。
才能領解。
而得授記。
如日月之照。
所不能及者。
唯燈能繼之。
故其陳解。
以喻燈明。
而贊于佛也。
釋授學無學人記品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若欲叙其此品之來由。
蓋如來出世本懷。
唯欲發明一大事因緣。
總由衆生之機未契。
而時未至。
故逗留四十餘年。
直至今日靈山高會。
方乃其時。
由是而一光東照。
六瑞全彰。
慈氏如是。
而騰疑緻請。
妙德如是。
而忖古酬答。
此總為一經之由緻。
由緻既彰。
正宗可起。
是以世尊從三昧。
安詳而起。
轉形成聲。
初則寄言。
以歎諸佛二智。
次則絕言。
以歎諸佛二境。
智固權實一如。
境固不可心思。
智亦不可言議。
唯其境智同源。
權實一體。
此諸佛之所以得為諸佛。
釋迦之所以得為釋迦也。
次之略開其權。
略顯其實。
則有四衆生疑動執。
即大智如舍利弗者。
亦複不知何因何緣。
乃請之又請。
而如來則止之又止。
所以止而不說者。
以由上慢在會故也。
及乎五千退去。
則此衆無複枝葉。
如來即廣為之開顯。
然機有上中下根之不等。
緻說有法譬因緣之不同。
至此而三周之說既畢。
四衆之記既圓。
則大事因緣已明。
出世本懷已暢。
迹門正說能事。
盡于此矣。
而如來說此一經。
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