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四之一

關燈


    而無有疑惑也。

    四無礙若準經訓。

    常能審谛。

    為法無礙。

    清淨說法。

    為辭無礙。

    無有疑惑。

    為義無礙。

    樂說無礙。

    在其中矣。

    具足菩薩神通力者。

    以其智備理明。

    故具有大智慧力。

    大神通力。

    而轉教菩薩。

    即是其具足菩薩神通之力也。

    随其壽命者。

    随其九十億諸佛所。

    所有之壽命。

    而能常修梵行也。

    以斯方便者。

    以此内秘外現之方便。

    而助宣般若之法。

    饒益一切也。

    又饒益等。

    開權之方便。

    又化下。

    顯實之方便。

    是明其能助宣法華也。

    法華所明。

    唯是佛之知見。

    出世之本懷。

    一大事之因緣。

    故助宣之時。

    能令衆生開佛知見。

    佛之知見若開。

    則無上菩提。

    從是而建立矣。

    故知此是助宣法華也。

     △二出意。

     為淨佛土故。

    常作佛事。

    教化衆生。

     謂富樓那。

    于此一佛多佛。

    若迹若本。

    皆能精勤助宣道法者。

    其意無他。

    總之為淨佛土故也。

    當知佛土。

    本無淨穢。

    淨穢由于自心。

    故雲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正此之謂也。

    言淨佛國土者。

    如淨名雲。

    菩薩行道時。

    能以布施攝衆生。

    至成佛時。

    無貪衆生。

    來生其國等是也。

    今富樓那。

    以助宣佛道。

    攝取衆生。

    則成佛時。

    能說法之衆生。

    來生其國也。

    常作佛事教化衆生者。

    如來唯以說法為事。

    而化衆生。

    今富樓那。

    亦能助宣道法。

    教化衆生也。

    謂于阿含。

    則助宣半字之法。

    而作佛事。

    教化衆生。

    乃至法華。

    則助宣純圓之法。

    而作佛事。

    教化衆生也。

     △三約三世以明其因二。

    初正明。

     諸比丘。

    富樓那。

    亦于七佛說法人中。

    而得第一。

    今于我所。

    說法人中。

    亦為第一。

    于賢劫中。

    當來諸佛說法人中。

    亦複第一。

    而皆護持助宣佛法。

    亦于未來。

    護持助宣。

    無量無邊。

    諸佛之法。

    教化饒益。

    無量衆生。

    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七佛是明其過去。

    此言七佛。

    須與尋常所言過去七佛不同。

    若尋常則始自毗婆屍。

    終于釋迦。

    莊嚴劫三佛。

    賢劫中四佛。

    以為七佛。

    今須以莊嚴劫四佛。

    賢劫中三佛。

    則始自德藏。

    終于迦葉。

    以為七佛也。

    言今于我所。

    即是釋迦。

    此則明其現在也。

    言于賢劫中當來下。

    是明其未來。

    即是從彌勒師子已去也。

    此乃明其助宣前四時之法。

    亦于未來下。

    明其助宣法華也。

     △二出意。

     為淨佛土故。

    常勤精進。

    教化衆生。

     △二正與授記。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過無量阿僧祇劫。

    當于此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号曰法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

    三千大千世界。

    為一佛土。

    七寶為地。

    地平如掌。

    無有山陵。

    溪澗溝壑。

    七寶台觀。

    充滿其中。

    諸天宮殿。

    近處虛空。

    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

    無諸惡道。

    亦無女人。

    一切衆生。

    皆以化生。

    無有淫欲。

    得大神通。

    身出光明。

    飛行自在。

    志念堅固。

    精進智慧。

    普皆金色。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其國衆生。

    常以二食。

    一者法喜食。

    二者禅悅食。

    有無量阿僧祇。

    千萬億那由它諸菩薩衆。

    得大神通。

    四無礙智。

    善能教化衆生之類。

    其聲聞衆。

    算數校計。

    所不能知。

    皆得具足。

    六通三明。

    及八解脫。

    其佛國土。

    有如是等。

    無量功德。

    莊嚴成就。

    劫名寶明。

    國名善淨。

    其佛壽命。

    無量阿僧祇劫。

    法住甚久。

    佛滅度後。

    起七寶塔。

    遍滿其國。

     言漸漸者。

    此非偏漸之漸。

    亦非漸次之漸。

    總之解雖是圓。

    而進修之時。

    則必從因以至果。

    即所謂之漸漸也。

    故雲約理。

    則始終無二。

    論事則因果曆然。

    無二故解是圓。

    曆然故行是漸也。

    佛号法明者。

    以其因中能助宣諸佛道法。

    故至果時。

    即能證于諸佛所有一切道法。

    還能以己所證。

    而導利衆生。

    令得明了。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故名法明也。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者。

    當知彼國。

    既與今土不同。

    則不可以今土之人天不得相見。

    而疑難于彼也。

    若就文而論。

    既言諸天宮殿近處虛空。

    是則尊者可使之卑。

    上者可使之下矣。

    既尊可卑者。

    而上可下。

    則還可卑者尊。

    而下者上。

    故人天得以交接相見。

    得大神通者。

    神通有證得者。

    修得者。

    報得者。

    此乃正當報得也。

    言三十二相者。

    如此土輪王。

    亦有三十二相。

    但與佛不無明昧優劣之分。

    今彼國人民之相。

    亦可例知。

    法喜食者。

    聞佛說法。

    即以法味滋神。

    故以法喜為食也。

    禅悅食者。

    既聞法已。

    依之修習。

    能深入禅定。

    即以禅定滋神。

    故以禅悅為食也。

    劫名寶明者。

    以法為寶也。

    國名善淨者。

    彼國既無有惡道故善。

    無有女人及以淫欲故淨也。

     △二偈頌二。

    初頌開顯。

    二頌授記。

    初二。

    初頌開顯聲聞。

    二正頌富樓那。

    初五。

    初總贊歎。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比丘谛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言佛子者。

    以其迹雖聲聞。

    本元菩薩。

    則即聲聞。

    而可以承紹如來之大乘家業者。

    故稱其為佛子也。

    善學方便者。

    唯有如來。

    能具足不思議之方便。

    而彼佛子。

    則善能學習如來之方便也。

    以其善學故。

    本是菩薩。

    而或現同于二乘。

    或現同于外道。

    或現同于凡夫。

    如是種種之事。

    皆不可思議也。

     △二明因由。

     知衆樂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謂佛子所以學于方便者。

    蓋知衆生樂小畏大。

    是故諸大菩薩。

    從本垂迹。

    若應以聲聞身得度者。

    即現作聲聞。

    若以緣覺身得度者。

    即現作緣覺。

    此正以同類。

    而化同類也。

     △三明利益。

     以無數方便。

    化諸衆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衆。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自說聲聞者。

    本是菩薩。

    而不說是菩薩。

    而自說是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聞四谛聲。

    而得悟之聲聞。

    但欲斷于分段。

    破于見思。

    證于涅槃而已。

    若夫佛道。

    則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而我等去之甚遠也。

    成就者。

    亦令一切衆生。

    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證于涅槃。

    而得梵行立。

    所作辦。

    是名得成就也。

    雖小欲等者。

    謂雖則令小。

    生于樂欲。

    從小而引歸于大。

    究竟令得作佛也。

    然如來之方便無他。

    在始則為實施權。

    終乃開權顯實。

    令諸佛子。

    始則樂小畏大。

    而作聲聞緣覺。

    即學如來為實施權之方便。

    終則雖小欲懈怠。

    而漸令作佛。

    即學如來開權顯實之方便也。

    此正是其善學處。

    而同于如來不思議也。

     △四正示現二。

    初示同聲聞。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謂本是菩薩。

    為衆生之畏大故。

    所有菩薩之行。

    則秘之于内也。

    元非聲聞。

    為衆生之樂小故。

    所有聲聞之行。

    則現之于外也。

    由現聲聞故。

    外則示為少欲。

    而厭三界二十五有之生死。

    由秘菩薩故。

    内則實自教化衆生。

    而淨佛國土也。

     △二示同凡外。

     示衆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三毒等者。

    如孫陀羅難陀。

    示貪淫。

    舍利弗。

    示含瞋。

    周利槃特迦。

    示愚癡。

    畢陵伽婆。

    示慢習。

    又如三迦葉等。

    崇示水大。

    皆從外道中來。

    俱是佛世弟子。

    則其先亦或執于斷。

    或執于常等也。

     △五總結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衆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種種現化者。

    謂不但現同聲聞及以凡外而已。

    總之随類現形。

    無刹不往。

    而能現十界身。

    以為化事也。

     △二正頌富樓那三。

    初頌過去。

     今此富樓那。

    于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二頌現在。

     而于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衆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衆。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言于諸佛所等者。

    即現在十方佛所。

    現居弟子之上也。

    多聞有智慧。

    是明其自行。

    多聞昏慧。

    二不可阙。

    所說等。

    是明其化他。

    既多聞又有智慧。

    則所說者。

    稱自己之智而說。

    如從佛所聞而談。

    豈有可畏哉。

    唯其所說無畏。

    故能令聽者得大歡喜也。

    度即已得成辦之義。

    度大神通。

    則有大神通力矣。

    具無礙智。

    則有大智慧力矣。

    知諸根等者。

    唯其神通智慧。

    二俱具足。

    故能于一切衆生。

    所有根種。

    無不鑒知。

    既知機已。

    則還能應機設教。

    以教逗機。

    常說清淨法者。

    而宣演闡暢不二之義。

    教諸衆生。

    使其住佛所住之大乘。

    三德秘藏之法也。

    然此種種施設。

    其意總為淨佛國土故也。

    私謂已度大神通。

    是不思議。

    能以身業現通也。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是不思議。

    能以意業鑒機也。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是不思議。

    能以口業說法也。

    此三業。

    皆不可思議。

    故能居上首而無畏。

    多聞所說。

    令衆歡喜。

    以助佛事而無倦。

    教諸千億衆。

    而住大乘也。

     △三頌未來。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衆。

    成就一切智。

     △二頌受記。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号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衆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衆生。

    淫欲皆以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禅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衆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二千二百受記三。

    初千二百請念。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

    心自在者。

    作是念。

    我等歡喜。

    得未曾有。

    若世尊各見授記。

    如餘大弟子者。

    不亦快乎。

     我等歡喜者。

    迳照方便品。

    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等言。

    以聞三周開顯。

    而能了知三乘三車化城是權。

    一乘一車寶所是實。

    而權不離實。

    實外無權。

    故歡喜也。

    言不亦快乎者。

    雖已解知權實不二而歡喜者。

    然猶未蒙授記。

    亦未甚快也。

    若得記者。

    如餘大弟子。

    則不亦快乎。

    何以見得。

    即為快耶。

    謂我等迹雖聲聞。

    本是菩薩。

    則本願元求于佛果菩提。

    今若見記。

    則滿本願矣。

    又何如之快乎。

     △二如來授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總記千二。

     佛知此等。

    心之所念。

    告摩诃迦葉。

    是千二百阿羅漢。

    我今當現前次第。

    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告迦葉者。

    有二意。

    一者迦葉。

    乃是苦行第一。

    今如來授千二百記之時。

    還欲其于無量劫中。

    行菩薩道。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亦當如迦葉之苦行。

    故告也。

    二者以千二百。

    有不在者。

    欲其轉說。

    故先告彼。

    而後與記也。

    此正結方便品中。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之案耳。

     △二别記陳如。

     于此衆中。

    我大弟子。

    憍陳如比丘。

    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然後得成為佛。

    号曰普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千二百人中。

    先記大弟子陳如者何也。

    蓋陳如與佛在俗親黨。

    故先記也。

    又陳如于鹿苑中。

    最初聞佛說于三轉四谛。

    即便稱已知已解。

    然所知解者。

    乃是小乘。

    今于靈山。

    聞佛說于三周開顯。

    至此亦得已知已解。

    今所知解者。

    乃是大乘矣。

    故即稱為大弟子也。

    号普明者。

    以其既解知實相之理。

    而無疑。

    則能發乎法界之觀。

    照乎法界之境也。

     △三别記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