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

關燈
坐。

     初五句頌睹相。

    但無疑念及以會議。

    尋來一句。

    頌推尋。

    散華二句。

    頌供養。

    請佛二句。

    頌請說。

    佛知二句。

    頌默許也。

    言時未至者。

    法本無時。

    時因機有。

    以機未熟。

    為時未至也。

     △二略頌九方。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複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初二句總頌。

    次散華一句。

    别頌供養。

    次請佛下五句。

    别頌請說。

    世尊等是請說之詞也。

    言本慈悲者。

    本昔成道時。

    所成之慈悲也。

    以一成一切成。

    故成道時。

    亦成大慈。

    亦成大悲。

    今唯願以本初所成之慈悲。

    遍為與拔。

    而廣開甘露之門也。

     △三頌如來受三。

    初頌正受。

     無量慧世尊。

    受彼衆人請。

     △二頌說法。

     為宣種種法。

    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衆過患。

    汝等應當知。

     衆過患者。

    即四谛中苦集。

    及十二因緣中。

    若過去之惑業。

    若未來之苦。

    若現在之苦惑業是也。

    應當知者。

    于四谛則應當知。

    修道而證于滅。

    于因緣則應當知。

    觀于還滅也。

     △三頌得益。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垓。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衆。

    于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于諸法不受者。

    即六根不受六塵。

    亦不起于六識也。

     △二頌請說法華三。

    初頌王子出家。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二頌正請說法。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略不頌所将出家。

    我等及營從一行。

    即請說之詞也。

    言當成佛道。

    故知是請說法華。

    慧眼第一淨者。

    若世尊則應言佛眼。

    而言慧眼者。

    當知第一淨之慧眼。

    體是佛眼。

    不同了知空之慧眼也。

    若但知于空之慧眼。

    則唯破見思。

    雖亦是淨。

    然非第一。

    今如來所有之慧眼。

    不但知空。

    亦見不空。

    既見不空。

    乃是真空。

    而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而不空。

    既假中皆空。

    則不唯破于見思。

    亦且破于塵沙無明。

    一清淨一切清淨。

    乃名第一淨之慧眼。

    如來之慧眼如此。

    而我等亦願得之也。

     △三頌彼佛受請三。

    初頌受請說法。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别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即是說于方等。

    次分别下二句。

    是說般若。

    言真實法者。

    即實相般若也。

    從一實相般若。

    分别之。

    而為八十一科之法也。

    又八十一科諸法。

    皆悉會歸于摩诃衍。

    故言分别真實法也。

     △二頌正說法華。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三頌說已入定。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禅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一心一處坐者。

    一心是能緣之智。

    一處是所緣之境。

    以如如之智。

    而照如如之境。

    以如如之境。

    而發如如之智。

    境智不二。

    能所一如。

    故心是一。

    而處亦是一也。

    然說法華已。

    即一心一處坐者。

    若未說此經。

    則出世本懷。

    猶有所未暢。

    大事因緣。

    猶有所未明。

    今既已說此經。

    則大事因緣已明。

    本懷已暢。

    唯了此事。

    更無他事。

    雖有百千疑惑之衆生。

    而其機乃在于王子。

    已不在于彼佛。

    故說已即一心一處坐。

    而入于定也。

     △二頌正結緣四。

    初頌明法。

    二頌舉譬。

    三頌合法。

    四頌提譬。

    初又三。

    初頌最初結緣。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禅未出。

    為無量億衆。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于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衆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衆。

     △二頌中間相值。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三頌今說法華二。

    初頌結會。

    二頌正說。

    初二。

    初頌結會師之古今。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二頌結會弟子古今。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二頌正說。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二頌舉譬三。

    初頌導師譬。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衆。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衆難。

     言多毒獸者。

    喻煩惱生死。

    能傷法身慧命也。

    無水草者。

    無正道如無水。

    無助道如無草。

    又無大乘不生滅法。

    如無水。

    無小乘不生滅法。

    如無草也。

    明了決定者。

    明了此是通此是塞。

    決定舍塞令通。

    決不于通令塞也。

     △二頌化城譬。

     衆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于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衆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隐想。

    自謂已得度。

     初一行頌退大。

    導師下頌小接。

    無餘涅槃如城。

    有餘涅槃如郭。

    道品中略則戒定慧。

    如舍宅莊嚴。

    廣則三十七品。

    如園林周匝。

    渠流浴譬八解脫。

    重門喻初果已去。

    重慮緣真。

    至于四果。

    如高樓閣。

    又喻所得之空慧如男。

    定如女也。

    諸人下頌保證。

     △三頌寶所譬。

     導師如息已。

    集衆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常共至寶所。

     △三頌合法三。

    初頌合導師譬。

     我亦複如是。

    為一切導師。

     △二頌合化城譬。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三頌合寶所譬。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衆。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别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既知等者。

    謂既知其到于涅槃。

    而得于羅漢。

    則小障已除。

    小障既除。

    則不久法爾。

    能發大機。

    因其障除機發。

    爾乃集影響發起之菩薩衆。

    及聲聞之當機衆。

    為其說于真實法也。

    真實法者。

    謂初則施之于三。

    而掩于實。

    次則開其三。

    而顯其一。

    開其權而顯其實。

    後則廢其權。

    而立于實。

    會其三。

    而歸于一。

    究竟非權非實。

    非三非一。

    乃所謂之真實法也。

    諸佛方便力等一行。

    謂既唯是一實。

    則無二亦無三。

    既無于三。

    何以最初亦施于三。

    既無于二。

    何以昔日亦有于二。

    故雲有于三者。

    乃是佛以方宜便利之力。

    以一乘中。

    分别說之為三耳。

    有于二者。

    乃由衆生。

    于一佛乘。

    起諸懈退。

    故且暫令其止息。

    而說于二耳。

    既三是方便而說。

    二是息處而說。

    則元無所謂若二若三。

    唯一佛乘。

    乃是究竟乃是真實。

    縱有二三。

    元非究竟真實也。

    今為等二行者。

    謂昔之若二若三。

    皆非真實。

    今當為汝說于真實。

    汝等證得之涅槃。

    非真滅度。

    唯佛之知見。

    一切種智。

    乃是真滅。

    既唯是佛智是真滅。

    則汝當為之修習。

    而發于大精進也。

    然以何為大精進。

    汝若能證佛所證之一切種智。

    方名大精進。

    乃是真實滅也。

    佛則證人之所難證。

    證于一切種智。

    證于十力等法。

    證于三十二相。

    而又住人之所難住。

    住于般若。

    住于解脫。

    住于法身。

    一切種智。

    即是般若。

    十力等法。

    即是解脫。

    三十二相。

    即是法身。

    直般若非般若。

    般若必具解脫法身。

    直解脫非解脫。

    解脫必具法身般若。

    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脫。

    如此三德舉一即三。

    而三一圓融。

    言三即一。

    而一三無礙。

    不縱不橫。

    如西方之??字。

    不并不别。

    如天王之眼目。

    故能一清淨則一切清淨。

    一自在則一切自在。

    一究竟則一切究竟。

    而是如來之所證所住也。

    汝今當發大精進。

    而證佛所證。

    住佛所住。

    乃是真實滅也。

    私謂初既知二句。

    是為實施權。

    次爾乃下一行半。

    是開權顯實。

    次今為下。

    是廢權立實也。

     △四頌提譬。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此提譬猶帶合法。

    初句提合導師譬。

    以顯最初結緣也。

    第二句。

    提合化城譬。

    以顯中間相值也。

    三四句。

    提合寶所譬。

    以顯今日度脫也。

    釋化城喻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