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
以此之煩惱生死。
從曠大劫來便有。
于中無有菩提涅槃。
故言曠絕無人也。
怖畏之處者。
如此生死煩惱之處。
從劫至劫。
頭出頭沒。
生已而死。
死已而生。
由其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再無窮已。
乃是其可怕怖畏忌之處也。
若有多衆者。
即所結緣之衆。
六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之衆生是也。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者。
欲過此生死煩惱。
險阻厄難之道。
而至于無上菩提涅槃之處也。
有一導師者。
導有三義。
為創導。
引導。
開導。
創導之師。
即最初結緣之師。
十六王子是也。
引導之師。
即中間相值之師。
世世俱生之菩薩是也。
開導之師。
即今說法華開權顯實之師。
釋迦如來是也。
雖三處之有異。
而秪是一人。
取最初結緣之義。
即名創導之師。
取中間值遇之義。
即名引導之師。
取今日度脫之義。
即名開導之師。
究其成始成終。
及乎中間。
莫非我佛釋迦屈曲随宜為之化導也。
此言有一導師。
是創導之師。
即為王子時也。
聰慧明達者。
以其為衆結緣之時。
已得六根清淨。
所謂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故言聰慧明達。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者。
通謂可至寶所者。
塞謂不能至寶所者。
所有苦集因緣生起。
及以六蔽。
皆是塞而非通。
所有道滅因緣還滅。
及以六度。
皆是通而非塞。
而此王子創導之師。
能一一了知。
此則可以至涅槃寶所者。
乃通而非塞。
此則不可至于涅槃寶所者。
乃塞而非通。
故雲善知險道通塞之相也。
将導衆人者。
即為諸衆生。
廣說分别妙法華經。
為其結緣也。
欲過此難者。
即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
既已發無上道心。
則從此即可依之。
而出于生死煩惱險難之道。
而至無上菩提涅槃之寶所。
故言欲過此難也。
△二化城譬中間相值。
所将人衆。
中路懈退。
白導師言。
我等疲極。
而複怖畏。
不能複進。
前路猶遠。
今欲退還。
中路者。
非是二百五十由旬中路而生懈退也。
總是最初發心之後。
今日得脫之前。
于此兩楹之間。
即名中路也。
懈退者。
總由結緣之衆。
最初本是博地凡夫。
一向已來。
為無明之所覆。
障極其深重。
故雖已發大心。
而不能堅固。
中間若遇違緣。
即退所發之大心。
故言懈退也。
言疲極者。
謂觀力微弱。
而障深且重也。
而複怖畏者。
以五住煩惱曾未破。
二種生死曾未斷故也。
不能複進者。
不欲依願起行也。
前路猶遠者。
以見思塵沙。
及夫無明之五百由旬。
曾未少過也。
今欲退還者。
欲退所發之大心。
不複進于修習也。
已上明其退大竟。
導師多諸方便。
而作是念。
此等可愍。
雲何舍大珍寶。
而欲退還。
作是念已。
以方便力。
于險道中。
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告衆人言。
汝等勿怖。
莫得退還。
今此大城。
可于中止。
随意所作。
若入是城。
快得安隐。
若能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
次明以小接。
此言導師。
即引導之師。
乃俱生之菩薩是也。
言汝等勿怖者。
勿怖生死之長遠。
上言而複怖畏。
前路猶遠。
故今告其勿怖也。
莫得退還者。
謂亦勿退其所發之心。
上言今欲退。
故今言告其莫得退還也。
可于中止者。
謂可以依之而修。
依之而證也。
随意所作。
即修于三十七品助道之法。
快得安隐。
即證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以其既證涅槃。
則不為界内煩惱之所苦。
故言快得安隐也。
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
謂汝本欲至于菩提寶所。
為疲極故。
中止于此。
若既止矣。
而更欲前至寶所。
亦可從此而去也。
有人疑雲。
此中既是小接。
又不明開權。
何以言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由不知即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之中。
雖不明開權。
亦有到寶所之義。
蓋阿含顯露邊。
則但說于生滅。
而秘密邊。
則有無數人天。
獲無生忍。
既能獲于無生之忍。
則即阿含。
而亦可前至寶所也。
方等慕大。
般若領知。
就其所慕所領。
則即方等般若。
而亦可前至寶所也。
是時疲極之衆。
心大歡喜。
歎未曾有。
我等今者。
免斯惡道。
快得安隐。
于是衆人。
前入化城。
生已度想。
生安隐想。
次明其逗機。
及以保證也。
前入化城者。
即始從停心念處。
終至四果也。
所作已辦。
故生已度之想也。
不受後有。
故生安隐之想也。
△三寶所譬今說法華。
爾時導師。
知此人衆。
既得止息。
無複疲倦。
即滅化城。
語衆人言。
汝等去來。
寶處在近。
向者大城。
我所化作。
為止息耳。
此言導師。
即開導之師。
釋迦如來是也。
無複疲倦者。
即見思煩惱已破。
分段生死已斷也。
既已破見思。
而已斷分段。
則小障已除。
而大機欲發。
大機既發。
則大事因緣從此可明。
出世本懷由斯可暢。
故即滅于化城也。
言去來者。
謂莫去應來。
莫去者。
莫向化城而去。
應來者。
應從寶所而來也。
寶處在近者有二義。
一謂其已斷見思。
已出分段。
五百由旬已過三百故言近。
一謂其雖證小乘。
一經開顯。
即化城而是寶所。
故言近也。
私謂既得止息無複疲倦者。
即為實施權。
令得證小也。
即滅化城。
至寶所處在近。
即開權顯實。
即化城前近寶所。
乃是開化城之權。
即顯寶所之實也。
去即莫去。
來即應來。
何以應來。
以寶處在近故。
何以莫去。
以向者大城所化作故。
是故莫向化城而去。
應從寶所而來也。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即廢權立實也。
△三合法三。
初合導師譬。
諸比丘。
如來亦複如是。
今為汝等。
作大導師。
知諸生死。
煩惱惡道。
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言生死煩惱者。
二種生死。
三種煩惱。
故言諸也。
應去應度者。
謂此長遠惡道中。
有通有塞。
若是通者。
則應從之。
而去至寶所。
若是塞者。
則應舍之。
而度過惡道也。
△二合化城譬。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
則不欲見佛。
不欲親近。
便作是念。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
怯弱下劣。
以方便力。
而于中道。
為止息故。
說二涅槃。
言若衆生等者。
謂既三惑之塞應度。
菩提寶所應去。
則唯一乘。
方可去之度之。
雲何中間乃以小而接耶。
故雲若衆生等也。
怯弱是弱于大法。
下劣是樂于小法也。
中道者。
即是發心以後。
得脫已前。
于此兩楹之中。
謂之中道。
中二涅槃者。
即聲聞涅槃。
緣覺涅槃。
亦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也。
△三合寶所譬。
若衆生住于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
近于佛慧。
當觀察籌量。
所得涅槃。
非真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二地者。
即聲聞地。
支佛地也。
私謂若衆生住于二地。
即合上既得止息之為實施權。
如來爾時至近于佛慧。
即合汝等去來等之開權顯實。
開二乘所住之地。
即顯近于如來智慧也。
當觀察下。
合上向者大乘等之廢權立實也。
以法華一經。
其斯三義故也。
△四提譬。
如彼導師。
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
既止息已。
而告之言。
寶處在近。
此城非實。
我化作耳。
如彼導師。
是提導師譬。
以合最初結緣。
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是提化城譬。
以合中間相值。
既知息已下。
是提寶所譬。
以合今日得脫也。
第二廣說宿世因緣初長行竟。
△二偈頌二。
初頌叙因由。
二是諸沙彌下。
頌正結緣。
初二。
初頌上第二科彼佛成道。
二而請下。
頌上第三科彼佛說法。
略不頌上第一科壽命。
初四。
初頌欲成未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二頌諸天供養。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衆等。
常雨于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衆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上但明諸天。
今更明八部。
故言龍王修羅等也。
吹萎雨新者。
表彼佛出現于世。
能除九十五種之邪因。
而令一切修于大乘圓因也。
△三頌正成佛道。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四頌眷屬供養。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二頌彼佛說法二。
初頌請說諸教。
二時十六下。
頌請說法華。
初三。
初頌王子請。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聖師子等者。
是請轉法輪之詞也。
以久時一現。
故難值。
以甚難值。
故當轉法輪也。
△二頌諸天請二。
初頌現瑞。
為覺悟群生。
震動于一切。
△二頌正請二。
初廣頌東方。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
以此之煩惱生死。
從曠大劫來便有。
于中無有菩提涅槃。
故言曠絕無人也。
怖畏之處者。
如此生死煩惱之處。
從劫至劫。
頭出頭沒。
生已而死。
死已而生。
由其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再無窮已。
乃是其可怕怖畏忌之處也。
若有多衆者。
即所結緣之衆。
六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之衆生是也。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者。
欲過此生死煩惱。
險阻厄難之道。
而至于無上菩提涅槃之處也。
有一導師者。
導有三義。
為創導。
引導。
開導。
創導之師。
即最初結緣之師。
十六王子是也。
引導之師。
即中間相值之師。
世世俱生之菩薩是也。
開導之師。
即今說法華開權顯實之師。
釋迦如來是也。
雖三處之有異。
而秪是一人。
取最初結緣之義。
即名創導之師。
取中間值遇之義。
即名引導之師。
取今日度脫之義。
即名開導之師。
究其成始成終。
及乎中間。
莫非我佛釋迦屈曲随宜為之化導也。
此言有一導師。
是創導之師。
即為王子時也。
聰慧明達者。
以其為衆結緣之時。
已得六根清淨。
所謂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故言聰慧明達。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者。
通謂可至寶所者。
塞謂不能至寶所者。
所有苦集因緣生起。
及以六蔽。
皆是塞而非通。
所有道滅因緣還滅。
及以六度。
皆是通而非塞。
而此王子創導之師。
能一一了知。
此則可以至涅槃寶所者。
乃通而非塞。
此則不可至于涅槃寶所者。
乃塞而非通。
故雲善知險道通塞之相也。
将導衆人者。
即為諸衆生。
廣說分别妙法華經。
為其結緣也。
欲過此難者。
即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
既已發無上道心。
則從此即可依之。
而出于生死煩惱險難之道。
而至無上菩提涅槃之寶所。
故言欲過此難也。
△二化城譬中間相值。
所将人衆。
中路懈退。
白導師言。
我等疲極。
而複怖畏。
不能複進。
前路猶遠。
今欲退還。
中路者。
非是二百五十由旬中路而生懈退也。
總是最初發心之後。
今日得脫之前。
于此兩楹之間。
即名中路也。
懈退者。
總由結緣之衆。
最初本是博地凡夫。
一向已來。
為無明之所覆。
障極其深重。
故雖已發大心。
而不能堅固。
中間若遇違緣。
即退所發之大心。
故言懈退也。
言疲極者。
謂觀力微弱。
而障深且重也。
而複怖畏者。
以五住煩惱曾未破。
二種生死曾未斷故也。
不能複進者。
不欲依願起行也。
前路猶遠者。
以見思塵沙。
及夫無明之五百由旬。
曾未少過也。
今欲退還者。
欲退所發之大心。
不複進于修習也。
已上明其退大竟。
導師多諸方便。
而作是念。
此等可愍。
雲何舍大珍寶。
而欲退還。
作是念已。
以方便力。
于險道中。
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告衆人言。
汝等勿怖。
莫得退還。
今此大城。
可于中止。
随意所作。
若入是城。
快得安隐。
若能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
次明以小接。
此言導師。
即引導之師。
乃俱生之菩薩是也。
言汝等勿怖者。
勿怖生死之長遠。
上言而複怖畏。
前路猶遠。
故今告其勿怖也。
莫得退還者。
謂亦勿退其所發之心。
上言今欲退。
故今言告其莫得退還也。
可于中止者。
謂可以依之而修。
依之而證也。
随意所作。
即修于三十七品助道之法。
快得安隐。
即證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以其既證涅槃。
則不為界内煩惱之所苦。
故言快得安隐也。
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
謂汝本欲至于菩提寶所。
為疲極故。
中止于此。
若既止矣。
而更欲前至寶所。
亦可從此而去也。
有人疑雲。
此中既是小接。
又不明開權。
何以言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由不知即阿含方等般若三時之中。
雖不明開權。
亦有到寶所之義。
蓋阿含顯露邊。
則但說于生滅。
而秘密邊。
則有無數人天。
獲無生忍。
既能獲于無生之忍。
則即阿含。
而亦可前至寶所也。
方等慕大。
般若領知。
就其所慕所領。
則即方等般若。
而亦可前至寶所也。
是時疲極之衆。
心大歡喜。
歎未曾有。
我等今者。
免斯惡道。
快得安隐。
于是衆人。
前入化城。
生已度想。
生安隐想。
次明其逗機。
及以保證也。
前入化城者。
即始從停心念處。
終至四果也。
所作已辦。
故生已度之想也。
不受後有。
故生安隐之想也。
△三寶所譬今說法華。
爾時導師。
知此人衆。
既得止息。
無複疲倦。
即滅化城。
語衆人言。
汝等去來。
寶處在近。
向者大城。
我所化作。
為止息耳。
此言導師。
即開導之師。
釋迦如來是也。
無複疲倦者。
即見思煩惱已破。
分段生死已斷也。
既已破見思。
而已斷分段。
則小障已除。
而大機欲發。
大機既發。
則大事因緣從此可明。
出世本懷由斯可暢。
故即滅于化城也。
言去來者。
謂莫去應來。
莫去者。
莫向化城而去。
應來者。
應從寶所而來也。
寶處在近者有二義。
一謂其已斷見思。
已出分段。
五百由旬已過三百故言近。
一謂其雖證小乘。
一經開顯。
即化城而是寶所。
故言近也。
私謂既得止息無複疲倦者。
即為實施權。
令得證小也。
即滅化城。
至寶所處在近。
即開權顯實。
即化城前近寶所。
乃是開化城之權。
即顯寶所之實也。
去即莫去。
來即應來。
何以應來。
以寶處在近故。
何以莫去。
以向者大城所化作故。
是故莫向化城而去。
應從寶所而來也。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即廢權立實也。
△三合法三。
初合導師譬。
諸比丘。
如來亦複如是。
今為汝等。
作大導師。
知諸生死。
煩惱惡道。
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言生死煩惱者。
二種生死。
三種煩惱。
故言諸也。
應去應度者。
謂此長遠惡道中。
有通有塞。
若是通者。
則應從之。
而去至寶所。
若是塞者。
則應舍之。
而度過惡道也。
△二合化城譬。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
則不欲見佛。
不欲親近。
便作是念。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
怯弱下劣。
以方便力。
而于中道。
為止息故。
說二涅槃。
言若衆生等者。
謂既三惑之塞應度。
菩提寶所應去。
則唯一乘。
方可去之度之。
雲何中間乃以小而接耶。
故雲若衆生等也。
怯弱是弱于大法。
下劣是樂于小法也。
中道者。
即是發心以後。
得脫已前。
于此兩楹之中。
謂之中道。
中二涅槃者。
即聲聞涅槃。
緣覺涅槃。
亦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也。
△三合寶所譬。
若衆生住于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
近于佛慧。
當觀察籌量。
所得涅槃。
非真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二地者。
即聲聞地。
支佛地也。
私謂若衆生住于二地。
即合上既得止息之為實施權。
如來爾時至近于佛慧。
即合汝等去來等之開權顯實。
開二乘所住之地。
即顯近于如來智慧也。
當觀察下。
合上向者大乘等之廢權立實也。
以法華一經。
其斯三義故也。
△四提譬。
如彼導師。
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
既止息已。
而告之言。
寶處在近。
此城非實。
我化作耳。
如彼導師。
是提導師譬。
以合最初結緣。
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是提化城譬。
以合中間相值。
既知息已下。
是提寶所譬。
以合今日得脫也。
第二廣說宿世因緣初長行竟。
△二偈頌二。
初頌叙因由。
二是諸沙彌下。
頌正結緣。
初二。
初頌上第二科彼佛成道。
二而請下。
頌上第三科彼佛說法。
略不頌上第一科壽命。
初四。
初頌欲成未成。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二頌諸天供養。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衆等。
常雨于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衆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上但明諸天。
今更明八部。
故言龍王修羅等也。
吹萎雨新者。
表彼佛出現于世。
能除九十五種之邪因。
而令一切修于大乘圓因也。
△三頌正成佛道。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四頌眷屬供養。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二頌彼佛說法二。
初頌請說諸教。
二時十六下。
頌請說法華。
初三。
初頌王子請。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聖師子等者。
是請轉法輪之詞也。
以久時一現。
故難值。
以甚難值。
故當轉法輪也。
△二頌諸天請二。
初頌現瑞。
為覺悟群生。
震動于一切。
△二頌正請二。
初廣頌東方。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