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

關燈
二名須彌頂。

     阿閦者。

    梵語阿閦。

    此雲不動。

    東方為群動之首。

    而佛名不動者。

    由彼佛能以如如之智。

    照如如之境。

    既境智一如。

    境智不二。

    則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則不動而是動。

    照而常寂。

    則動而是不動。

    故彼佛名阿閦。

    而在東方也。

    既寂照不二。

    動靜相即。

    則能令一切衆。

    得于語默之益。

    而無不歡喜。

    故其國即名歡喜也。

    須彌頂者。

    須彌乃四寶所成。

    而高超衆山之頂。

    以彼佛能究竟證于常樂我淨之四德。

    而高超涅槃山頂。

    故以名之也。

     東南方二佛。

    一名師子音。

    二名師子相。

     師子音者。

    師子音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以彼佛能作決定無畏之說。

    令一切衆生聞之。

    無明煩惱為之破裂。

    故以名之也。

    師子相者。

    師子之相。

    若一出時。

    則萬獸為之潛藏。

    以彼佛出現世間。

    具大威德。

    具大雄猛。

    一切邪外為之掩蔽而不現。

    如師子之出穴。

    而萬獸潛藏。

    故名師子相也。

     南方二佛。

    一名虛空住。

    二名常滅。

     虛空住者。

    虛空是空。

    住即是有。

    以彼佛了證真空。

    而安住于第一義空。

    真空不空。

    能具一切。

    還即有而是空。

    故名虛空住也。

    常滅者。

    常即不滅。

    滅即不生。

    不生不滅。

    名大涅槃。

    以彼佛能證于大涅槃。

    還就其所證。

    以立其名。

    故名常滅也。

     西南方二佛。

    一名帝相。

    二名梵相。

     帝相者。

    如世間帝王之相。

    為一切之所尊仰。

    以彼佛五住永亡。

    而斷人之所難斷。

    三德圓顯。

    而證人之所難證。

    既難證能證。

    難斷能斷。

    則為九界衆生之所共仰。

    故名帝相也。

    梵相者。

    即清白梵行之相也。

    以彼佛能親近無量百千諸佛。

    而無惑不除。

    又能盡行諸佛所有道法。

    而無疑不斷。

    既無惑不除。

    無疑不斷。

    則一清淨。

    一切清淨矣。

    故名梵相也。

     西方二佛。

    一名阿彌陀。

    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阿彌陀者。

    此雲無量光。

    亦雲無量壽。

    以彼佛具有無量光明壽命故。

    即以為名也。

    度一切世間苦惱者。

    一切世間者。

    即九界世間也。

    苦惱即是見思無明。

    為苦惱之因。

    分段變易。

    為苦惱之果。

    以彼佛五住無不盡。

    則已度一切世間之苦因。

    二死無不亡。

    則已度一切世間之苦果。

    自既能度。

    還令人度。

    故名度一切世間苦惱也。

     西北方二佛。

    一名多摩羅?栴檀香神通。

    二名須彌相。

     多摩羅?栴檀香神通者。

    香有清遠潛通之義。

    以彼佛從大智慧中。

    而發乎大神通力。

    先以神通。

    後以智拔。

    因機而設化。

    以教而逗機。

    機教冥相合。

    如香之清遠潛通。

    故以為名也。

    須彌相者。

    須彌之相。

    入水八萬四千由旬。

    出水亦八萬四千由旬。

    以彼佛因中。

    能修八萬四千之法門。

    而克于果上所有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如須彌山之相。

    入水出水皆八萬四千由旬。

    故以名之也。

     北方二佛。

    一名雲自在。

    二名雲自在王。

     雲自在者。

    雲布于世間。

    則卷舒自在。

    欲大則大。

    欲小則小。

    以彼佛出現于世之時。

    亦欲大即大。

    而能現于千丈舍那之身。

    欲小即小。

    而能現于丈六比丘之相。

    唯其現身如雲。

    故以為名也。

    雲自在王者。

    如雲之興。

    則必雨于雨。

    若雨雨之時。

    則欲多即多。

    欲少即少。

    欲大即大。

    欲小即小。

    以彼佛現身說法之時。

    欲頓即頓。

    欲漸即漸。

    偏圓大小。

    權實半滿。

    無不如是。

    而能為諸法之王。

    如雲之雨雨。

    無不自在。

    故以名之也。

     東北方佛。

    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第十六我。

    釋迦牟尼佛。

    于娑婆國土。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壞一切世間怖畏者。

    生死煩惱。

    是一切世間之大可怖畏。

    而最為難壞之者。

    彼佛則自既能壞。

    亦能令一切衆生皆壞。

    故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也。

    釋迦牟尼者。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梵語牟尼。

    此雲寂默。

    能仁是姓。

    寂默是名。

    能仁則具足大慈。

    寂默則具足大智。

    具大智故。

    故能斷生死。

    而證于涅槃。

    具大慈故。

    故不住涅槃。

    而還入于生死。

    既不住于涅槃。

    又不住于生死。

    則所住者。

    唯一中道。

    此乃一切衆生之所難能者。

    我佛能之。

    故名能仁寂默也。

    既難能者而能之。

    故猶在于堪忍之國。

    而成于菩提也。

     △二結會弟子古今三。

    初叙因由。

     諸比丘。

    我等為沙彌時。

    各各教化。

    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

    從我聞法。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諸衆生。

    于今有住聲聞地者。

    我常教化。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人等。

    應以是法。

    漸入佛道。

    所以者何。

    如來智慧。

    難信難解。

     言此諸衆生。

    于今有住聲聞等者。

    謂最初從我聞法。

    本為菩提。

    若成就者。

    則已得度脫。

    然有退大取小之者。

    則我還以小接。

    故今有住于聲間之地位者。

    我雖令其住于聲聞之地。

    然一向以來。

    元以菩提。

    而為教化。

    由其取小故。

    且以聲聞之法。

    而令其證之。

    既證于小。

    則還當從小。

    而引歸于大。

    故言應以是法漸入佛道也。

    言漸入者。

    最初本教于佛道。

    由其退大取小。

    中間即以小接。

    緻令今世小機先熟。

    還住聲聞。

    然後引小歸大。

    故言漸入也。

    則知初言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明最初入大。

    次言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

    是明退大取小。

    還以小化。

    而得小證。

    次言我常教化菩提。

    是明今雖小化令住聲聞。

    然我最初元教于大也。

    言是諸人等。

    應以是法。

    漸入佛道。

    是名雖住于小。

    然必從此小法。

    而引入于大也。

    所以者何下。

    釋明漸入之意。

    以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故須漸入也。

     △二正結會。

     爾時所化。

    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

    汝等諸比丘。

    及我滅度後。

    未來世中。

    聲聞弟子是也。

     爾時等者。

    即覆講結緣者也。

    汝等諸比丘。

    即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是也。

    未來弟子。

    即于今不盡者是也。

     △三釋疑妨。

     我滅度後。

    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

    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

    求佛智慧。

    得聞是經。

    唯以佛乘。

    而得滅度。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

    方便說法。

     或疑雲。

    現在弟子。

    從佛聞此經。

    而得度脫。

    故知是佛最初所結緣者。

    若佛滅後。

    則不聞佛說。

    于此經而得度脫。

    何以得知亦是如來。

    最初結緣。

    成始之弟子耶。

    是故釋雲。

    我滅度後。

    雖有弟子。

    不聞是經。

    自謂究竟滅度者。

    此乃在同居土中。

    故作此想耳。

    其既證于涅槃。

    則必生于有餘。

    而我于彼土作佛。

    彼則還從我聞。

    而得度脫。

    以成其終。

    故亦是我結緣之弟子也。

    唯以佛乘而得等。

    正是彼土所聞之說也。

     △二正說法華二。

    初明說實。

     諸比丘。

    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衆又清淨。

    信解堅固。

    了達空法。

    深入禅定。

    便集諸菩薩。

    及聲聞衆。

    為說是經。

    世間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所以衆又清淨。

    是知其障除。

    信解等是知其機發。

    以由如來。

    于自則知一期化導将終。

    于他則知其障除機發。

    所以說于一實也。

    諸菩薩是影響發起之衆。

    及聲聞是當機之衆也。

    世間下正是說經也。

    無有二乘得滅度者。

    以但滅見思。

    但度分段。

    非真滅故。

    唯一佛乘得滅度者。

    以五住鹹滅。

    二死永度。

    是真滅故也。

     △二釋前意。

     比丘當知。

    如來方便。

    深入衆生之性。

    知其志樂小法。

    深着五欲。

    為是等故。

    說于涅槃。

    是人若聞。

    則便信受。

     謂既唯一佛乘。

    而得滅度。

    何故先施于三。

    故釋其施三之意雲。

    如來以方便化他權智。

    深入衆生過去習成之性。

    知其現在所有之志。

    皆樂于小法。

    且又深着五欲。

    樂小則大機未發。

    着欲則小障未除。

    為是樂小着欲等。

    故說于涅槃。

    則遂其志樂。

    故不聞則已。

    若聞之時。

    則便能信順而受持也。

    既能信受。

    則不複深着五欲。

    而障且得除矣。

    其障既除。

    其機自發。

    由是而為其說大。

    則大亦能信受矣。

    則知施三之意。

    一則為衆生樂小着欲。

    二則得為顯實之張本。

    故雖于三權。

    究竟元歸一實。

    所以言世間無有二乘得滅度。

    唯一佛乘得度耳。

     △二舉譬三。

    初導師譬最初結緣。

     譬如五百由旬。

    險難惡道。

    曠絕無人。

    怖畏之處。

    若有多衆。

    欲過此道。

    至珍寶處。

    有一導師。

    聰慧明達。

    善知險道。

    通塞之相。

    将導衆人。

    欲過此難。

     五百由旬者。

    譬于衆生未結大緣之前。

    全為五住煩惱之所縛也。

    三界見惑為一百。

    欲界思惑為二百。

    上二界思惑為三百。

    内外塵沙為四百。

    界外無明為五百也。

    險難惡道者。

    險即險阻。

    難即厄難。

    以由三百為界内生死之因。

    而招分段之苦果。

    五百為界外生死之因。

    而招變易之苦果。

    如此五住之苦因。

    能招于二死之苦果。

    乃是為險阻厄難之惡道也。

    曠絕無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