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

關燈
其心内所求。

    不求三有。

    不求二乘。

    唯求無上正覺之道也。

     △二正請說法。

     俱白佛言。

    世尊。

    是諸無量千萬億。

    大德聲聞。

    皆已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說。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世尊。

    我等志願。

    如來知見。

    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

     聲聞皆悉成就者。

    彼諸聲聞。

    聞于如來所說之四谛十二因緣。

    已能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

    則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故言成就也。

    世尊亦當為我等等者。

    謂若論聲聞。

    既已成就。

    則宜為之開三顯一。

    開權顯實。

    固所當為其說于菩提之法矣。

    即我等未成就者。

    亦所當也。

    故雲亦當為我等說也。

    我等聞已下。

    正明亦當之意。

    謂聞已能修。

    并深心本願。

    故是所當也。

    言我等聞已皆共修學者。

    謂如來若不說則已。

    若為說之時。

    則我等不同人天之驚疑。

    不同上慢之不信。

    能如所聞。

    而為修習。

    何者。

    蓋如來所說無别有所說。

    乃說我等之所修。

    若我等所修。

    亦無别有所修。

    即修如來之所說。

    故如來若一演說之時。

    我等皆能共為修學也。

    若如來說之。

    而我等不能修學。

    則如來不當為我等說矣。

    今既皆能修學。

    故世尊亦當為我等說也。

    世尊等者。

    謂不唯我與能共修學。

    故是當說。

    即我等志願。

    唯在如來之知見。

    此我等深心之所念者。

    如來必自能證明而了知。

    既如來證知我等志願。

    唯在佛之知見。

    則又亦當為我等。

    說于無上菩提之法矣。

    何者。

    縱使無有志願。

    而能修學。

    亦是所當。

    倘不能修學。

    若有于志願亦所當也況乎今者我等。

    既能修學又有志願。

    而反不當為說乎。

    是故請于世尊。

    亦當為我等。

    說于無上菩提之法也。

     △三所将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

    所将衆中。

    八萬億人。

    見十六王子出家。

    亦求出家。

    王即聽許。

     前轉輪王所将之衆。

    大臣有一百。

    人民有百千萬億。

    今于此中。

    故亦有八萬億人求出家也。

    王即聽許者。

    彼王亦知佛難得見。

    法難得聞。

    今既見佛聞法。

    則得大利益矣。

    然若不出家修習。

    則雖見猶弗見。

    雖聞猶弗聞。

    雖得猶弗得也。

    得自己亦尚欲出家。

    但其子與孫。

    皆已出家。

    而未有紹輪王位者。

    以社稷為重。

    故未即能耳。

    豈彼臣民求于出家。

    而反不許乎。

    故即聽許其出家也。

     △四彼佛受請四。

    初受請正說。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

    過二萬劫已。

    乃于四衆之中。

    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

    十六沙彌。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過二萬劫已乃說者。

    王子雖請于法華。

    然說法華之時。

    尚猶未至。

    故于此二萬劫中。

    說于方等般若。

    待其機熟時。

    方說法華也。

    如下頌雲。

    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即說于方等。

    分别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即說于般若也。

    準此則知前之三轉法輪。

    說于四谛十二因緣。

    乃是阿含小始大機兼别。

    必聞華嚴。

    即五時教法。

    與今同也。

     △二機有信否。

     說是經時。

    十六菩薩沙彌。

    皆悉信受。

    聲聞衆中。

    亦有信解。

    其餘衆生。

    千萬億種。

    皆生疑惑。

     十六王子。

    既有志願。

    能共修學。

    故皆悉信受也。

    聲聞亦有信解者。

    信得前之所說。

    是小是粗。

    乃教二乘之随他意語。

    信得今之所說。

    是大是妙。

    乃教菩薩。

    而為佛所護念也。

    解得昔日之小。

    無别有小。

    即今日之大。

    解得今日之大。

    亦無别有大。

    即昔日之小。

    而是大也。

    此明其信者。

    其餘下明不信。

    餘衆皆生疑惑者。

    非如來之道力有所未充。

    亦非所說之法未盡其善。

    由此之衆生。

    從曠大劫來。

    久為無明煩惱之所固蔽。

    故今日雖從如來聞此妙法。

    猶一時未能即解乎九界同一佛界。

    三乘元是一乘。

    故生于疑。

    而起于惑也。

    蓋佛法雖則是不思議。

    而衆生之業力。

    亦複是不可思議。

    故雖聞妙法。

    而猶生疑惑也。

    則知其餘等一十二字。

    乃宿世結緣之所以。

    今日開顯之由緻。

    皆在此也。

     △三說經時分。

     佛說是經。

    于八千劫。

    未曾休廢。

     彼佛壽命。

    既其無量。

    故說法華經八千劫。

    今佛壽不滿百。

    故說法華但八載也。

     △四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

    即入靜室。

    住于禅定。

    八萬四千劫。

     佛說經已。

    即入定者。

    蓋由上來。

    已為衆生。

    說于諸教。

    說于法華。

    則彼佛所化之機。

    至此已盡。

    雖其餘有疑惑之衆生。

    而機已不在彼佛。

    乃在于王子之覆講。

    故入于定。

    使得王子覆講而結緣也。

    叙因由竟。

     △二明結緣四。

    初明法。

    二舉譬。

    三合法。

    四提譬。

    初又三。

    初明最初結緣。

    二明中間相值。

    三明今說法華。

    初二。

    初王子覆講。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

    知佛入室。

    寂然禅定。

    各升法座。

    亦于八萬四千劫。

    為四部衆。

    廣說分别。

    妙法華經。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

    那由它恒河沙等衆生。

    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知佛入室者知佛入室之意。

    欲我等王子。

    為彼疑惑之衆。

    覆講法華。

    故即各升座。

    于四衆中廣為分别也。

    乃是弘廣彼佛之所說耳。

    佛說此經。

    但八千劫。

    今王子覆說。

    于八萬四千劫中。

    乃推廣分别如來所說之義也。

    如來知如是而入室。

    王子知如是而覆講。

    誠所謂感應道交。

    師資并闡者也。

    一一皆度者。

    度有化度超度二義。

    為其覆講以除疑惑。

    即化度之義。

    其法超于九界三乘七方便之上。

    即超度之義也。

    示教利喜者。

    示即為其指示。

    教即為其教诏。

    利即令其得于利益。

    喜即令其生于歡喜也。

    亦可謂所化者得利益。

    而能化者生歡喜也。

    令發菩提心者。

    前聞之而生疑惑。

    則何由發心。

    今既為其覆講。

    則疑惑已除。

    故能令其發于無上菩提之心也。

     △二彼佛贊歎二。

    初正贊歎。

     大通智勝佛。

    過八萬四千劫已。

    從三昧起。

    往詣法座。

    安詳而坐。

    普告大衆。

    是十六菩薩沙彌。

    甚為希有。

    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已曾供養。

    無量千萬億數諸佛。

    于諸佛所。

    常修梵行。

    受持佛智。

    開示衆生。

    令入其中。

     安詳而坐者。

    前來疑惑之衆。

    雖機不在彼佛。

    然欲得王子以為覆講。

    則心似未安。

    今王子已覆講。

    而除其疑惑。

    令其發心。

    則佛之心至此已安。

    故即從定而起。

    還安詳而坐也。

    常修梵行者。

    是歎其能修于福。

    受持佛智。

    是歎其能修于慧。

    總之是歎其能為自行。

    開示衆生。

    令入其中。

    是歎其能為化他也。

     △二勸親近二。

    初正勸。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

    而供養之。

     以其既無福不修。

    無慧不備。

    複能以自所行。

    而化于他。

    故不但當為親近供養。

    而為當數數親近。

    數數供養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

    若聲聞辟支佛。

    及諸菩薩。

    能信是十六菩薩。

    所說經法。

    受持不毀者。

    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之慧。

     謂若能信其所說。

    則能得菩提及佛智慧。

    故當數數親近供養也。

    聲聞能信受者。

    即聲聞乘而是佛乘。

    支佛菩薩。

    亦莫不然。

    故若不聞不信。

    不為受持則已。

    若能聞能信。

    能為受持。

    則随其聲聞支佛。

    以及菩薩。

    皆當得于無上菩提如來之慧也。

    言皆當得如來之慧者。

    以由此經能開三乘。

    即顯一乘故。

     △二明中間相值。

     佛告諸比丘。

    是十六菩薩。

    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

    一一菩薩。

    所化六百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

    世世所生。

    與菩薩俱。

    從其聞法。

    悉皆信解。

    以此因緣。

    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

    于今不盡。

     佛告者。

    即今釋迦。

    诏告諸比丘也。

    常樂說是經者。

    即指八萬四千劫。

    廣為分别。

    以為常說也。

    世世所生等者。

    由于昔日大通佛所。

    覆講結緣。

    已為其下于一乘圓種。

    則法爾天性相關。

    故菩薩生時。

    彼諸衆生。

    即與之俱生。

    既俱生已。

    還從菩薩聞法。

    而能信解。

    以此俱生聞法信解之因緣。

    故得值于四萬億之諸佛也。

    蓋菩薩生處。

    必值于佛。

    今衆生既與菩薩俱生。

    故亦值佛也。

    言于今不盡者。

    若最初結緣之時。

    便得入證。

    此則不論。

    由其中間有退大者。

    中以小接。

    今日方以大脫。

    亦有最初最鈍結緣者。

    則亦必後以大脫。

    故于今猶不盡也。

     △三明今說法華二。

    初結會古今。

    二正說法華。

    初二。

    初結會師之古今。

    二結會弟子古今。

    初二。

    初總明。

     諸比丘。

    我今語汝。

    彼佛弟子。

    十六沙彌。

    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十方國土。

    現在說法。

    有無量百千萬億。

    菩薩聲聞。

    以為眷屬。

     今皆得等者。

    謂昔為大通智勝佛之弟子。

    而在于因。

    今則得于菩提。

    而在果也。

    昔于彼佛所覆講。

    今則在于十方說法也。

    昔覆講之時。

    有于無量衆生聽受。

    今則有無量菩薩聲聞。

    以為眷屬也。

     △二别示。

     其二沙彌。

    東方作佛。

    一名阿閦。

    在歡喜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