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三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三正明南方六初睹相。

     又諸比丘。

    南方五百萬億國土。

    諸大梵王。

    各自見宮殿。

    光明照曜。

    昔所未有。

    歡喜踴躍。

    生希有心。

     △二會議。

     即各相詣。

    共議此事。

    以何因緣。

    我等宮殿。

    有此光曜。

    而彼衆中。

    有一大梵天王。

    名曰妙法。

    為諸梵衆。

    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于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梵王名妙法者。

    亦但指出欲之論。

    禅定等法為妙法。

    以彼天王。

    能說此而化散欲衆生。

    故以為名也。

     △三推尋。

     爾時五百萬億。

    諸梵天王。

    與宮殿俱。

    各以衣裓。

    盛諸天華。

    共詣北方。

    推尋是相。

    見大通智勝如來。

    處于道場。

    菩提樹下。

    坐師子座。

    諸天龍王。

    乾闼婆。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恭敬圍繞。

    及見十六王子。

    請佛轉法輪。

     △四供養。

     時諸梵天王。

    頭面禮佛。

    繞百千匝。

    即以天華。

    而散佛上。

    所散之華。

    如須彌山。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

    華供養已。

    各以宮殿。

    奉上彼佛。

    而作是言。

    惟見哀愍。

    饒益我等。

    所獻宮殿。

    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

    即于佛前。

    一心同聲。

    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衆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睹。

    無量智慧者。

    如優昙缽華。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惟願垂納受。

     △五請說。

     爾時諸梵天王。

    偈贊佛已。

    各作是言。

    惟願世尊。

    轉于法輪。

    令一切世間。

    諸天魔梵沙門。

    婆羅門。

    皆獲安隐。

    而得度脫。

    時諸梵天王。

    一心同聲。

    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衆生。

    我等鹹歸請。

    當演深遠音。

     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隐者。

    諸天則耽染五欲。

    而不安隐。

    魔則常欲惱人。

    而不安隐。

    梵雖得禅。

    而是有漏。

    故不安隐。

    沙門雖由教而修行。

    但在因。

    而未得證果。

    故亦不安隐。

    婆羅門則修于邪法。

    心遊理外。

    故不安隐。

    若轉于法輪。

    則今諸天。

    不耽五欲。

    魔則不惱于人。

    梵則轉有漏。

    而成無漏。

    沙門則得證于果。

    婆羅門則得改入于正。

    故皆安隐。

    而度脫也。

    次頌中轉法輪。

    則能令一切摧碾于惑。

    擊法鼓。

    則能令一切。

    皆得驚覺。

    吹法螺則能令一切。

    改小歸大。

    改偏歸圓。

    雨法雨。

    則能令一切枯槁之衆。

    皆得潤澤。

    一切饑渴之衆。

    皆得充滿也。

     △六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

    默然許之。

     △四略例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

    亦複如是。

     △二明上方請五。

    初睹相。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

    諸大梵王。

    皆悉自睹。

    所止宮殿。

    光明威曜。

    昔所未有。

    歡喜踴躍。

    生希有心。

     △二會議。

     即各相詣。

    共議此事。

    以何因緣。

    我等宮殿。

    有斯光明。

    時彼衆中。

    有一大梵天王。

    名曰屍棄。

    為諸梵衆。

    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三推尋。

     爾時五百萬億。

    諸梵天王。

    與宮殿俱。

    各以衣裓。

    盛諸天華。

    共詣下方。

    推尋是相。

    見大通智勝如來。

    處于道揚。

    菩提樹下。

    坐師子座。

    諸天龍王。

    乾闼婆。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恭敬圍繞。

    及見十六王子。

    請佛轉法輪。

     △四供養。

     時諸梵天王。

    頭面禮佛。

    繞百千匝。

    即以天華。

    而散佛上。

    所散之華。

    如須彌山。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

    華供養已。

    各以宮殿。

    奉上彼佛。

    而作是言。

    惟見哀愍。

    饒益我等。

    所獻宮殿。

    願垂納處。

    時諸梵天王。

    即于佛前。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于三界獄。

    勉出諸衆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于一切。

    于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暗暝。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衆轉減。

    死多堕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于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衆生。

    故現于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衆。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言死多堕惡道者。

    即指諸天衆也。

    由不聞法。

    故智慧減少。

    由行惡事。

    則百憂攢其心。

    萬事勞其形。

    故色力減少也。

    失樂者。

    失于世間人天之樂。

    及出世間涅槃之樂也。

    失樂想者。

    由其罪業因緣重故。

    不唯失樂。

    即樂之想亦失。

    而不能思于人天之樂。

    及涅槃樂。

    但有三途之苦。

    及以苦想也。

    久遠一出者。

    諸梵中凡言過多少劫。

    不見佛等。

    即就其生天以來。

    已經多少劫。

    曾未見佛。

    不必考定其某劫。

    至某劫無佛也。

     △五請說。

     爾時五百萬億。

    諸梵天王。

    偈贊佛已。

    各白佛言。

    惟願世尊。

    轉于法輪。

    多所安隐。

    多所度脫。

    時諸梵天王。

    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衆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此諸天梵王請說中。

    東方必至西方。

    乃至上方。

    必至下方者。

    然佛出世。

    必從中天中日。

    降于中國。

    而居于中道。

    故十方諸梵欲見于佛。

    皆兢趣中道。

    乃是真見佛也。

     △三如來受三。

    初受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

    受十方諸梵天王。

    及十六王子請。

     △二正轉二。

    初轉四谛。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若沙門。

    婆羅門。

    若天魔梵。

    及餘世間。

    所不能轉。

    謂是苦。

    是苦集。

    是苦滅。

    是苦滅道。

     此四谛。

    乃是略明十二因緣。

    後十二因緣。

    乃是廣明四谛。

    義廣如疏(雲雲)。

     △二轉因緣。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三得益。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

    說是法時。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

    而于諸漏。

    心得解脫。

    皆得深妙禅定。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

    千萬億恒河沙那由它等衆生。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

    而于諸漏。

    心得解脫。

    從是已後。

    諸聲聞衆。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言不受一切法者。

    即已知于苦。

    已斷于集。

    諸漏得解脫。

    即已修于道。

    已證于滅也。

     △二請說法華四。

    初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

    皆以童子出家。

    而為沙彌。

    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

    已曾供養。

    百千萬億諸佛。

    淨修梵行。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十六王子。

    此時即便出家。

    由上來聞父得成菩提。

    即舍諸所珍。

    往詣佛所。

    請轉法輪。

    今彼佛已為其說于四谛十二因緣之法。

    則已能了知。

    若非出家。

    無由入道。

    故即出家也。

    而言童子出家者。

    即童真入道也。

    作沙彌者。

    梵語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一切惡。

    行于慈悲。

    乃是佛弟子。

    而名為沙彌也。

    然有三種不同。

    一者驅烏。

    謂五六歲之沙彌。

    不知佛之所說。

    但可使之驅烏而已。

    二者名字。

    謂十二三四歲之沙彌。

    雖能剃發。

    而猶未能染衣而行持教法。

    但名字為沙彌而已。

    三者應法。

    謂二十歲之外沙彌。

    已能解知如來所有教法。

    而為之修習。

    而精持十戒。

    與法無違。

    則與法相應矣。

    故名應法。

    前之二種。

    謂之形同。

    後之一種。

    謂之法同。

    當知沙彌有多種。

    不可一概。

    今十六王子。

    已能解佛所說。

    而出于家。

    則雖是童子而是作于應法沙彌也。

    諸根通利者。

    以能見色。

    不為色之所轉。

    乃至緣法。

    不為法之所轉。

    故所有六根。

    皆悉通達而快利也。

    智慧明了者。

    當知已聞彼佛所說之法。

    即從所聞而發乎智。

    還能以智而照乎境。

    如此境如如智。

    智如如境。

    境智一如。

    境智不二。

    故其所有智慧。

    明而且了也。

    此乃明其現因之勝。

    下乃明其宿種之勝。

    言淨修梵行者。

    梵行雖多。

    不出六度。

    能了知無布施可修。

    而不妨終日修于布施。

    乃至了知無般若可修。

    而不妨終日修于般若。

    乃名淨修梵行也。

    求阿耨菩提者。

    唯其現因既勝。

    宿種又強。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