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二頌合聞法得益三。
初總明。
一切衆生。
聞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諸地。
言一切者。
指五乘人也。
言諸地者。
地即地位。
謂或住于人天地位。
二乘地位等。
雖各住于諸地。
然聞所說則同是一音也。
△二别示五。
初示人天。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輪王釋梵者。
舉勝以攝劣耳。
輪王人間之主。
帝釋乃欲界之主。
梵王為色界之主。
輪王能說五戒十善。
教化人民。
對治三途。
釋梵亦說出欲論。
對治欲界。
以其皆有對治之義。
故稱藥草也。
△二示二乘。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禅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二乘人以其知苦斷集。
不漏落于見思分段耳。
常行禅定者。
即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順逆皆觀。
故言常行禅定也。
二乘既能對三界之生死煩惱。
故亦稱藥草也。
△三示菩薩。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涅槃是世尊之處。
世尊住于涅槃。
故得作佛。
我既求于世尊之處。
則亦當作佛也。
為欲作佛。
而求于世尊之處。
故行于六度。
言精進定者。
乃于六度之中。
舉其二度耳。
不唯自能以六度對治六蔽。
而又能化導一切衆生。
皆令以六度對治六蔽。
故雲上藥草也。
△四示通教。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言專心佛道者。
通教利根。
不但見空。
兼見不空。
既見不空。
則即以體空之觀。
而觀乎不空。
以求佛道。
故言專心佛道也。
常行慈悲者。
即從空出假。
道觀雙流。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教化衆生。
乃名常行慈悲也。
作佛無疑者。
即是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
而成于佛也。
△五示别教。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衆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初地菩薩。
能破一品無明。
顯一分三德。
分身百界作佛。
即是安住神通。
此則自己得乎念不退矣。
還欲轉己所證之不退。
以導前人。
故言轉不退輪等也。
十行位中。
橫學四教。
化導一切。
故雲轉不退輪(雲雲)。
△三結顯。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随衆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随衆生性。
所受不同者。
佛所說法。
雖是一味。
而衆生所受。
有于不同。
受雖不同。
然同是一味之法。
如草木所禀雖異。
而同是一雲所雨之雨也。
此喻者即以一味雨喻。
喻于一音教之法也。
如海一滴者。
佛之智慧。
猶如大海。
智所說教。
猶海之一滴。
當知雖是一滴之少。
其體同乎全潮。
蓋若能聞佛所說一滴之教。
而起乎信解。
依解起行。
從行入證。
則能開示悟入佛之智慧。
豈非一滴之少。
同于全潮乎。
△二頌合增長三。
初舉法。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随力修行者。
雖随其衆生之力所堪任。
而為修行。
當知同是如來一味之法也。
△二提譬。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随其大小。
漸增茂好。
如彼等者。
謂草木雖随其大小。
茂好有不同。
然同是一地之所生長也。
△三帖釋二。
初總明。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普得具足者。
十界鹹開。
無不成佛。
則有何一世間。
而不具足者哉。
言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者。
非謂人天二乘等因。
漸漸修行。
還得人天二乘等果。
謂始自人天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次之二乘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再次之而菩薩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人天二乘菩薩。
種種高下不同。
有于漸次而修因所得者。
皆能得于無上佛乘之果。
故言漸次修行皆得道果也。
△二别示三。
初示二乘。
聲聞緣覺。
處于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者。
即于二乘本位。
聞今法華實相之法。
而能得于無上佛乘之果也。
△二示通教。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智慧堅固者。
若藏教菩薩之智。
析之又析。
而見于空。
則不名堅固。
今通教能體即見空。
故言堅固。
了達三界者。
即破見思。
而出分段也。
求最上乘者。
謂即其通教斷惑之菩薩。
亦求于無上一佛乘也。
△三示别教。
複有住禅。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衆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聞法歡喜者。
即十住聞空。
而能斷于見思。
自能現種種通。
化導衆生也。
今明其于當教所得之空。
乃偏空耳。
至今法華一經開顯。
即此偏空。
乃是不思議之真空。
所謂一空一切空。
何法而不空。
故曰聞諸法空。
乃便是圓教初歡喜住。
百界作佛。
化度衆生。
故曰心大歡喜也。
放無數光。
度諸衆生。
即十行修假破塵沙。
而行化導也。
既破見思塵沙。
則不久進破無明。
同圓所證。
此即别教大樹增長也。
△四頌合各不自知譬。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于人華。
各得成實。
潤于人華者。
乃法喻兼舉也。
謂大雲雨一味雨。
潤草木之華。
各得成實。
雖各成其實。
元同一雨所潤。
而草木則各不自知。
同是一雨所潤。
如佛說一味之法。
潤于七方便人。
而各得成于一實。
雖同一實。
而各不自知。
唯如來能悉知之也。
△二結會權實二。
初結權。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言諸因緣者。
衆生之機為因。
如來之教為緣。
機教各有大小不同。
故言諸因緣也。
譬喻亦有大小不同。
故言種種。
開示佛道者。
謂因緣譬喻。
雖皆有種種不同。
而所開示者。
究竟惟在佛道而已。
能以種種因緣譬喻。
而開示于佛道。
乃我之方便。
然不獨我能如是。
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能爾也。
△二會實。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衆。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言最實事者。
若言昔日所說者是權。
今日所說者是實。
此則雖亦名實。
而不名最實。
然昔日所說之權。
無别有權。
即實是權。
今日所說之實無别有實。
即權是實。
如此今昔不二。
權實一體。
乃名最實事也。
言諸聲聞皆非滅度者。
若上根如身子。
中根如四大弟子者。
則已知非實滅度。
今如來欲?進下根。
故言此以生其疑動其執也。
汝等下。
還結指四大弟子。
菩薩雖則圓修。
然必粗垢先落。
今聲聞已破見思。
則同于菩薩之粗垢先落。
故所行即是菩薩之道也。
今既已解諸法實相。
則以此為境。
而發乎智。
運入萬行化導衆生。
修習福慧。
自能得劫國莊嚴。
成佛菩提。
故雲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也。
釋藥草喻品竟。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若論其有此品之來源。
總由如來最初法說一番。
以被上根身子。
得以領解。
則對如來陳己所領。
而如來則為之述成。
與之授記。
次之譬說一番。
以被中根四大弟子。
得以領解。
亦對如來陳己所領。
而如來則亦為之述成。
上根述成之後。
即與之授記。
今中根既已述成。
自當亦與之授記。
故有此之一品。
乃是如來授記中根之文也。
言授記者。
若一往訓字。
授即授與。
記即記莂。
如世之瓜茄等物。
可為來歲之種者。
則以草記而莂之。
今四大弟子。
能解如來譬說之旨。
則以是佛種。
當來便可成佛。
故如來與之記莂也。
若克實論之。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名記。
謂如來從金口中。
說于劫國莊嚴等事。
與四大弟子。
故言授。
四大弟子。
從二萬億佛所。
最初發心。
所期在于成佛。
又四大弟子。
見佛授身子記。
乃雲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亦有志願佛果。
今如來說與劫國等成佛之事。
則本心所期。
已得果遂。
故言記也。
然如來一代設化。
處處皆有授記。
若以今經之授記。
對前四十年中之所授記。
則大不相牟。
四十年前。
但記菩薩作佛。
曾不記聲聞人作佛。
但記善人作佛。
曾不記惡人作佛。
但記男人作佛。
曾不記女人作佛。
但記善道作佛。
曾不記畜生作佛。
初總明。
一切衆生。
聞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諸地。
言一切者。
指五乘人也。
言諸地者。
地即地位。
謂或住于人天地位。
二乘地位等。
雖各住于諸地。
然聞所說則同是一音也。
△二别示五。
初示人天。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輪王釋梵者。
舉勝以攝劣耳。
輪王人間之主。
帝釋乃欲界之主。
梵王為色界之主。
輪王能說五戒十善。
教化人民。
對治三途。
釋梵亦說出欲論。
對治欲界。
以其皆有對治之義。
故稱藥草也。
△二示二乘。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禅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二乘人以其知苦斷集。
不漏落于見思分段耳。
常行禅定者。
即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順逆皆觀。
故言常行禅定也。
二乘既能對三界之生死煩惱。
故亦稱藥草也。
△三示菩薩。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涅槃是世尊之處。
世尊住于涅槃。
故得作佛。
我既求于世尊之處。
則亦當作佛也。
為欲作佛。
而求于世尊之處。
故行于六度。
言精進定者。
乃于六度之中。
舉其二度耳。
不唯自能以六度對治六蔽。
而又能化導一切衆生。
皆令以六度對治六蔽。
故雲上藥草也。
△四示通教。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言專心佛道者。
通教利根。
不但見空。
兼見不空。
既見不空。
則即以體空之觀。
而觀乎不空。
以求佛道。
故言專心佛道也。
常行慈悲者。
即從空出假。
道觀雙流。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教化衆生。
乃名常行慈悲也。
作佛無疑者。
即是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
而成于佛也。
△五示别教。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衆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初地菩薩。
能破一品無明。
顯一分三德。
分身百界作佛。
即是安住神通。
此則自己得乎念不退矣。
還欲轉己所證之不退。
以導前人。
故言轉不退輪等也。
十行位中。
橫學四教。
化導一切。
故雲轉不退輪(雲雲)。
△三結顯。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随衆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随衆生性。
所受不同者。
佛所說法。
雖是一味。
而衆生所受。
有于不同。
受雖不同。
然同是一味之法。
如草木所禀雖異。
而同是一雲所雨之雨也。
此喻者即以一味雨喻。
喻于一音教之法也。
如海一滴者。
佛之智慧。
猶如大海。
智所說教。
猶海之一滴。
當知雖是一滴之少。
其體同乎全潮。
蓋若能聞佛所說一滴之教。
而起乎信解。
依解起行。
從行入證。
則能開示悟入佛之智慧。
豈非一滴之少。
同于全潮乎。
△二頌合增長三。
初舉法。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随力修行者。
雖随其衆生之力所堪任。
而為修行。
當知同是如來一味之法也。
△二提譬。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随其大小。
漸增茂好。
如彼等者。
謂草木雖随其大小。
茂好有不同。
然同是一地之所生長也。
△三帖釋二。
初總明。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普得具足者。
十界鹹開。
無不成佛。
則有何一世間。
而不具足者哉。
言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者。
非謂人天二乘等因。
漸漸修行。
還得人天二乘等果。
謂始自人天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次之二乘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再次之而菩薩所修之因。
亦得無上佛道之果。
人天二乘菩薩。
種種高下不同。
有于漸次而修因所得者。
皆能得于無上佛乘之果。
故言漸次修行皆得道果也。
△二别示三。
初示二乘。
聲聞緣覺。
處于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者。
即于二乘本位。
聞今法華實相之法。
而能得于無上佛乘之果也。
△二示通教。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智慧堅固者。
若藏教菩薩之智。
析之又析。
而見于空。
則不名堅固。
今通教能體即見空。
故言堅固。
了達三界者。
即破見思。
而出分段也。
求最上乘者。
謂即其通教斷惑之菩薩。
亦求于無上一佛乘也。
△三示别教。
複有住禅。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衆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聞法歡喜者。
即十住聞空。
而能斷于見思。
自能現種種通。
化導衆生也。
今明其于當教所得之空。
乃偏空耳。
至今法華一經開顯。
即此偏空。
乃是不思議之真空。
所謂一空一切空。
何法而不空。
故曰聞諸法空。
乃便是圓教初歡喜住。
百界作佛。
化度衆生。
故曰心大歡喜也。
放無數光。
度諸衆生。
即十行修假破塵沙。
而行化導也。
既破見思塵沙。
則不久進破無明。
同圓所證。
此即别教大樹增長也。
△四頌合各不自知譬。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于人華。
各得成實。
潤于人華者。
乃法喻兼舉也。
謂大雲雨一味雨。
潤草木之華。
各得成實。
雖各成其實。
元同一雨所潤。
而草木則各不自知。
同是一雨所潤。
如佛說一味之法。
潤于七方便人。
而各得成于一實。
雖同一實。
而各不自知。
唯如來能悉知之也。
△二結會權實二。
初結權。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言諸因緣者。
衆生之機為因。
如來之教為緣。
機教各有大小不同。
故言諸因緣也。
譬喻亦有大小不同。
故言種種。
開示佛道者。
謂因緣譬喻。
雖皆有種種不同。
而所開示者。
究竟惟在佛道而已。
能以種種因緣譬喻。
而開示于佛道。
乃我之方便。
然不獨我能如是。
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能爾也。
△二會實。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衆。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言最實事者。
若言昔日所說者是權。
今日所說者是實。
此則雖亦名實。
而不名最實。
然昔日所說之權。
無别有權。
即實是權。
今日所說之實無别有實。
即權是實。
如此今昔不二。
權實一體。
乃名最實事也。
言諸聲聞皆非滅度者。
若上根如身子。
中根如四大弟子者。
則已知非實滅度。
今如來欲?進下根。
故言此以生其疑動其執也。
汝等下。
還結指四大弟子。
菩薩雖則圓修。
然必粗垢先落。
今聲聞已破見思。
則同于菩薩之粗垢先落。
故所行即是菩薩之道也。
今既已解諸法實相。
則以此為境。
而發乎智。
運入萬行化導衆生。
修習福慧。
自能得劫國莊嚴。
成佛菩提。
故雲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也。
釋藥草喻品竟。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若論其有此品之來源。
總由如來最初法說一番。
以被上根身子。
得以領解。
則對如來陳己所領。
而如來則為之述成。
與之授記。
次之譬說一番。
以被中根四大弟子。
得以領解。
亦對如來陳己所領。
而如來則亦為之述成。
上根述成之後。
即與之授記。
今中根既已述成。
自當亦與之授記。
故有此之一品。
乃是如來授記中根之文也。
言授記者。
若一往訓字。
授即授與。
記即記莂。
如世之瓜茄等物。
可為來歲之種者。
則以草記而莂之。
今四大弟子。
能解如來譬說之旨。
則以是佛種。
當來便可成佛。
故如來與之記莂也。
若克實論之。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名記。
謂如來從金口中。
說于劫國莊嚴等事。
與四大弟子。
故言授。
四大弟子。
從二萬億佛所。
最初發心。
所期在于成佛。
又四大弟子。
見佛授身子記。
乃雲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亦有志願佛果。
今如來說與劫國等成佛之事。
則本心所期。
已得果遂。
故言記也。
然如來一代設化。
處處皆有授記。
若以今經之授記。
對前四十年中之所授記。
則大不相牟。
四十年前。
但記菩薩作佛。
曾不記聲聞人作佛。
但記善人作佛。
曾不記惡人作佛。
但記男人作佛。
曾不記女人作佛。
但記善道作佛。
曾不記畜生作佛。